青岛版(六年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1 比的意义说课稿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比的意义1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比的意义1](https://img.taocdn.com/s3/m/8a9e2e5d7fd5360cba1adb69.png)
比的意义1教学内容: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各部分的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在探索比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了解人体中有关比的奥秘,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活动一:铺垫引入师:课前让大家测量了自己身体各部分的长度,谁来说一说?老师查阅到了有关赵凡同学身体高度的一些资料,我们来了解一下好吗?(出示情境图)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交流,教师可把求差、倍比两类问题分类板书,边板书边让学生口头列式解决)师:像这样求赵凡的腿长是臂长的几倍或者求臂长是腿长的几分之几都可以用“比”来表示。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比。
学生交流自己的测量数据。
学生独立观察,发现数学信息。
根据图中信息,学生可能提出以下三类问题:1、求和:赵凡的腿长和臂长一共长多少?2、求差:赵凡的腿长比臂长长多少?或臂长比腿长短多少?3、倍比:赵凡的腿长是臂长的几倍?或臂长是腿长的几分之几?通过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提问的质量,对求差、倍比两类问题重点疏理。
关注学生能否能理解倍比的意义。
活动二:探究同类量的比师:求赵凡的腿长是臂长的几倍,96÷72还可以说成赵凡的腿长与臂长的比是96:72,同样赵凡的臂长是腿长的几分之几,72÷96还可以说成是赵凡的臂长与腿长的比是72:96。
师:根据刚才的理解,你觉得前面提出的问题中,哪些还可以用比来表示?师:不管是臂长与腿长的比,还是头长与身高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觉思考,初步了解“比”是在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中,是以前学过的倍比关系的另一种形式。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运用。
学生举例。
把“比”纳入比较两个数量的整体结构当中,关注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
关注学生能否自觉地将比的知识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多少建立联系。
六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第四单元人体的奥秘比《1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第四单元人体的奥秘比《1比的意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474fb4e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52.png)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1比”的概表示方法,如使用符号“:”或“/”正确表示比。
3.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将现实情境抽象为比例关系,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如体育比赛中得分比、家庭成员年龄比等,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比例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比的热情。
a.为什么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请用自己的话解释。
b.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哪些可以用比来表示的情况?它们有什么特点?
4.作业要求:
a.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体现自己的真实水平。
b.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c.家长签字,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分析、比较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比例关系,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3.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比的概念的理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热情。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况,如家庭成员年龄比较、购物时价格比较等,让学生感受到比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掌握比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性质,并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讲授新知
1.通过导入实例,正式介绍比的概念,对比的定义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确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比例关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4.1.1《比的意义》(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 青岛版
![4.1.1《比的意义》(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 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0033bdac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3.png)
4.1.1《比的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意义2. 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3. 比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比的性质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比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比的意义。
例如: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2.新课导入通过讲解比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比的定义: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叫做比。
3. 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通过讲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
1)比与除法的关系比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除法运算,比的两个数相除,就是它们的比。
例如:a:b = a÷b2)比与分数的关系比可以表示为分数的形式,比的两个数分别作为分子和分母。
例如:a:b = a/b4. 比的应用通过讲解比的性质和应用,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
1)比的性质比的两个数相乘或相除,比的大小不变。
例如:a:b = (a×c):(b×c) = (a÷c):(b÷c)2)比的应用比可以应用于实际问题,如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5. 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比的概念的理解。
6.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比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讲解清楚比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同时,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详细补充和说明。
6上4-1比的意义说课
![6上4-1比的意义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e6986acf50e2524de5187e99.png)
《比的意义》说课稿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苏巧秀这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 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在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
由于比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把比安排在分数除法之后进行教学,既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及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呈现的是赵凡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情境,借助问题“赵凡的头部长和身长有怎样的关系呢?”让学生了解头部长和身长的关系除了可用分数表示之外还有另一种表示方法,从而引出比,并初步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借助“赵凡3分钟走了330米,怎样用算式表示赵凡的行走速度?”这个问题,教学比的意义和求比值的方法。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课程标准,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意义、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探索过程,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比”产生的背景,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喜爱数学的信心。
经历比的意义的形成过程,建立比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纸二、教法、学法根据现在使用的青岛版教材“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自主练习”三大版块的编写特色,在教学《比的意义》这一内容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了以“数学建模用模”为核心的“数学模型思想”。
三、教学过程这节课以“数学建模用模”为核心的“数学模型思想”为教学指导思想,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情境导入学生对人体很熟悉,但人体外部结构中的奥秘却是学生不知道的,以探究奥秘导入,让学生观察信息窗中赵凡的一些信息来引入对赵凡身体各部分关系的探究,提供了两个同类的量,为后面理解比的意义提供模型素材。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1 比的认识 ︳青岛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1 比的认识 ︳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9a8ac51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7.png)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1 比的认识︳青岛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一个关于比的基本概念的学习。
本节课时长约为40分钟,课时内容涉及“比”的含义、比的大小比较、比的表示方法等。
在教学中要把握好主题,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和适当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掌握比的含义;2.掌握比的大小比较方法;3.掌握比的表示方法;4.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5.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比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概念,包括比的含义、比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比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比的概念,如何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比的大小比较和表示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4.1 自然情境引入教师可通过实践教学习惯培养、消费剪影赛等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大小、高矮、长短等概念,从而反过来引出比的概念。
4.2 引入“比”的概念在教学比的概念时,教师可通过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和特点,引出比的概念,如:比大小,哪一个大些?(拿出两个物品比较)再来比一比,谁高些?(拿出两个人比较)通过将物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了比的含义,扩展了对比的认识。
4.3 比的大小比较方法在讲解比的大小比较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通过画图、比较大小、比较字符、化整为零等方法,讲解比的大小比较。
这样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比的大小。
4.4 比的表示方法在教学比的表示方法时,可以通过分析实例讲解比的表示方法,例如用文字表示比、用冒号表示比、用画线表示比等方法,让学生对比的表示方法有了基本认识。
4.5 案例练习和巩固在讲解完比的表示方法后,可进行案例练习和巩固,如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比,并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五、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提问、回答、讨论等。
比的意义(教案)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比的意义(教案)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https://img.taocdn.com/s3/m/cb832a2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b.png)
比的意义(教案)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一、教材分析本文的内容将主要围绕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中的“比”的概念展开,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深刻认识“比”的概念以及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掌握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
2.能够使用比来描述不同的物体或现象。
3.能够对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用途的物体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作出正确的判断。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比的概念。
2.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作出正确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观察法。
通过观察不同的物体或现象,来理解比的概念和应用。
2.比较法。
通过对不同物体的比较,来加深学生对比的理解。
3.实例分析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深入学生对比的理解。
五、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1.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的物体或现象,让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例如:通过展示两个相同大小的球,让学生发现两个球在大小上没有任何区别。
1.2 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看看有没有什么工具或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来描述这两个球的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学习比的概念,解释“比”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构建比的整体概念。
1.3 确立概念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对比的概念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认识,并理解比的含义和作用。
2. 比的应用2.1 比的基本形式介绍比的基本形式,包括整比和部分比,并举例说明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2 比的比较通过比较一些不同的物体或现象,来加深学生对比的理解。
例如:比较不同大小的物品、不同形状的物品和不同用途的物品等。
2.3 比的判断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对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用途的物品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不同的物体或现象,让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看看有没有什么工具或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来描述这两个物体之间的不同之处,然后引出比的概念。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1 比的认识 ︳青岛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1 比的认识 ︳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e6cee61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0e.png)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1 比的认识 | 青岛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比例现象,学习“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写法和读法,初步了解“倍数”和“百分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比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知道比的定义,掌握比的写法和读法;•了解倍数和百分数的概念和含义,并学会简单计算。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比例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比例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掌握比的定义和写法;•了解倍数和百分数的概念和含义。
四、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六、教学过程1. 课堂启动•提问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哪些比例现象?2. 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图片中的比例现象,并进行分组讨论。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比的概念、写法和读法,并且了解倍数和百分数的概念和含义。
•让学生自行找一些例子,进行比的写法和读法的练习。
3. 讲解和展示•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倍数”和“百分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让学生用图示法表示比例,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4.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比和倍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知识运用•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方法,并检查学生对本课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体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初步了解了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同时也了解了倍数和百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注重情景模拟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第1课时 比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0f079210912a216147929b6.png)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人体的奥秘——比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应用比的知识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比的概念的抽象过程,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比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共安排了2个信息窗。
教材以“人体的奥秘”为线索,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赵凡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情境,借助问题“赵凡的头部长和身长有怎样的关系呢”,让学生了解头部长和身长的关系除了可用分数表示之外还有另一种表示方法,从而引出“比”,并初步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借助“赵凡3分钟走了330米,她的行走速度是多少”这个问题,教学比的意义和求比值的方法。
通过“想一想,比有怎样的性质”,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先大胆猜测比有怎样的性质,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从而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借助问题“你能把14:21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吗”,来教学化简比的方法。
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明明和爸爸的对话这一情境,借助“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这一问题,引入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学习,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基本结构如下:三、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
由于比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把比安排在分数除法之后进行教学,既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及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
比的意义说课稿
![比的意义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576e362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2b.png)
比的意义说课稿一、引言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本次说课将围绕比的意义展开,通过比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比的意义1. 帮助理解事物的本质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和差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例如,在学习动物分类时,通过比较不同动物的特征和习性,学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不同动物的分类依据和特点。
2.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需要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这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发现问题的关键点,进而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数学中的多边形时,通过比较不同多边形的边数和角度,学生可以发现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多边形的特点。
3. 激发思维的活跃性比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发现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将不同知识点进行联系和整合,形成更全面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学习历史时,通过比较不同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比的方法和技巧1. 逐点比较法逐点比较法是一种常用的比较方法,通过逐点比较不同事物的特点和差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例如,在学习植物和动物时,可以逐点比较它们的生长方式、营养获取方式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植物和动物的特点。
2. 类比比较法类比比较法是一种通过类比来进行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相似的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的事物。
例如,在学习新的数学概念时,可以通过与已学概念的类比来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的含义和应用。
3. 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的相似和差异进行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特点。
比的意义说课稿
![比的意义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772623c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31.png)
《比的意义》说课稿一、说教材比的意义是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的起始课,是学生学习了分数除法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
本节课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同除法的关系等知识。
教材在知识的呈现形式上,不仅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还注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为老师的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可能。
但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
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会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理清比现除法之间的关系。
会利用比的意义求比值。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感觉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美,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并能利用比的意义求比值。
教学难点:比同除法的关系。
二、说学情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如在分数中研究一个数占另一个数几分之几,在除法中研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
同时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他们可能知道比的意义,但在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可能会出现不顾前后顺序,颠倒位置,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
三、说教法和学法课标强调指出,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的主动的解决问题,获得数学体验,因此,在教法和学法上做好一下几个方面。
1、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4、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5、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比的意义》说课稿
![《比的意义》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ef9f67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6.png)
《比的意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比的意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比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分数、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除法的理解,还为后续学习比的性质、比例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同类量的比,如杨利伟在飞船中展示的两面国旗长和宽的关系。
接着,教材又通过“路程÷时间=速度”“总价÷数量=单价”等实例,引出不同类量的比。
这样的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对比的概念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他们在学习分数乘除法的过程中,已经对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比的概念,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直观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比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展示杨利伟在飞船中展示的两面国旗,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然后,我给出两面国旗的长和宽分别是 15cm 和 10cm,接着提问:“我们怎样用算式来表示它们长和宽的关系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除法来计算,即 15÷10 和 10÷15。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1比的意义 青岛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1比的意义 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b503fee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9.png)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1比的意义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比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理解比与分数的关系;3.能够应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比与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1.向学生引导理解比的意义;2.让学生理解比与分数之间的转换关系。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教师可由“魔法师比赛”的情境故事引出比的概念。
教师拿出两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棒,问学生两根小木棒的长度谁长谁短,并让学生利用比来进行描述。
2. 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1.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引出比的概念;2.让学生尝试用“:”、“/”、“÷”等符号表示比;3.将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进行总结,引出约分的概念。
3. 比与分数的关系1.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比和分数的关系;2.解释分数的意义及表示方法;3.分数和比的转化方法。
4. 综合练习1.对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进行巩固练习;2.通过应用题让学生掌握比和分数之间的转化关系;3.收集学生的答案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讲解比是数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比。
比可以用来比较大小或者描述量的大小关系。
使用比可以使我们对数量大小关系进行直观的比较。
比是由两个相同物品的数量进行关系表示,用冒号“:”表示,也可以使用斜杆“/”表示或带小括号和等号表示。
例如:现在有3个苹果和4个橙子,可以表示为3: 4或3/4或(3÷1)=(4÷1)。
在学习比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将比和分数进行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
分数也可以用来描述物品数量与总数的关系,分数由分子和分母两部分构成,在学习分数时,要先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例如:当书包里面有2本数学书和5本语文书时,2/7可以表示书包里面数学书的数量与总数的比例,其中分子表示数学书的数量,分母表示总书的数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比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比与分数的关系等内容。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练习和讨论,学生对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掌握了比与分数之间的转化关系。
比的意义说课稿
![比的意义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09fe2fa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ba.png)
比的意义说课稿一、引言比的意义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关系。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比的概念的引入和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本说课稿将围绕比的意义展开,介绍比的概念、比的表示方法以及比的应用。
二、比的概念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
比可以用来比较大小、比较多少以及比较变化等。
在数学中,比的概念是通过比较两个量的大小关系来描述的。
比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关系,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比的表示方法1. 用冒号表示法:比可以用冒号表示法来表示,例如1:2表示一个量与另一个量的比是1比2。
冒号表示法常用于表示两个量的比较关系,特别适用于比较大小和比较多少的情况。
2. 用分数表示法:比也可以用分数表示法来表示,例如1/2表示一个量与另一个量的比是1比2。
分数表示法常用于表示多个量之间的比较关系,特别适用于比较变化和比较比例的情况。
四、比的应用比的应用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中。
以下是几个比的应用的例子:1. 比较大小:比可以用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例如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比较两个物体的重量等。
2. 比较多少:比可以用来比较两个事物的数量多少,例如比较两个集合中的元素个数、比较两个人的年龄等。
3. 比较变化:比可以用来比较两个事物的变化情况,例如比较两个时间点的温度变化、比较两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等。
4. 比较比例:比可以用来比较两个事物的比例关系,例如比较两个地区的人口比例、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比例等。
五、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比的表示方法和比的应用。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设计:1. 导入新知识:通过提出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的概念的重要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2. 概念讲解:通过示例和图示,向学生介绍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让学生理解比的含义和用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比的意义青岛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比的意义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23c2d4b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6d.png)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比的意义青岛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叙述这个教案,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讲授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的 4.1比的意义,青岛版教材。
我们将探讨比的定义,比的意义,比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如何求比值。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和求比值的方法。
难点是比与除法关系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黑板、粉笔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学生们需要准备好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引入比的概念,例如比较两辆汽车的速度。
2. 讲解:我会用PPT和黑板来讲解比的定义和意义,以及比与除法的关系。
3. 演示:我会通过PPT和黑板上的例题来演示如何求比值。
4. 练习:学生们将进行随堂练习,我会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比的定义、比的意义、比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求比值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求下列比的比值:(1)6:3;(2)8:4;(3)10:5。
答案:2;2;22. 题目:比较下列两组数的大小:(1)3:2和4:3;(2)5:4和6:5。
答案:3:2<4:3;5:4<6:5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
对于没有掌握的学生,我会进行个别辅导。
拓展延伸部分,我会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运用比的概念,例如比较商品的价格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在教学内容的引入部分,我选择了实际例子来引入比的概念。
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实际例子,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比的含义。
例如,我选择了比较两辆汽车的速度。
青岛版《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精选5篇)
![青岛版《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7c2d1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c.png)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青岛版《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岛版《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2. 会读比、写比、知道比的各个部分名称。
3. 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教学难点:沟通比与倍数、分数(百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一、初步理解比是一种关系1、引入比。
(1) 问题:一个摸球游戏,在盒子里要放黄球和红球两种球,要求黄球和红球按4比1,应该怎么放?方案1:黄球4个,红球1个。
方案2:黄球8个,红球2个。
讨论:8个对2个应该是8:2,为什么也可以说成4:1,你能说明理由吗?学生独立思考。
交流:1个看作1份,4个就是4份,2个红球也可以看作1份,黄球有这样的4份,所以是4:1。
黄球个数是红球个数的4倍。
方案3:红球12个、白球3个;红球16个、白球4个;......讨论:为什么这些方法都是4:1?(2) 红球和黄球的比呢?(3) 小结:黄球个数除以红球个数等于4,黄球除以红球等于1/4。
两个数的比其实就是两个数相除,4:1就是4除以1,1:4就是1除以4。
2、认识比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中间象冒号的叫做“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后面叫做比的“后项”。
二、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1、出示羊毛衫图。
(1) 讨论:从这个2:3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交流:兔毛是羊毛的2/3;羊毛是兔毛的1.5倍;兔毛是这件衣服的2/5。
羊毛是这件衣服的3/5。
……(2)2:3是羊毛和兔毛的比,那么,3:2是谁和谁的比?2、出示新生儿图。
(1)讨论:这里的1:4是什么意思?交流:1:4是指新生儿的头长是身长的1/4,身长是头长的4倍。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说课稿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2987a66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24.png)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说课稿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说课稿 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小节《比的意义》,我将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方法指导、课堂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比的意义”过去是安排在小学的最后阶段“比和比例”单元中学习的,而且主要强调的是两个同类量的倍数关系。
新课程实验教材中,把比的知识提前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学习,在内容的安排上,既讲同类量的比,又讲不同类量的比。
一方面是由于比与分数、除法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比也是两个量比较关系的一种扩展。
通过对比的知识的学习,既能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知识、为进入中学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
2、教材的结构和联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并且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教材分为三段: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应用,本节课执教的内容《比的意义》为第一课时。
本课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概念,但这些新概念却是与旧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比的初步知识,大体上显现出由概念到性质,再到应用的递进学习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是:理解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确定。
1、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而比的有关知识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等都用到了比的知识。
因而可以从学生的认知习惯出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归纳概括出比的含义,进而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比的认识说课稿
![比的认识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31dc940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e.png)
比的认识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比的认识,本节课选自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我准备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说课:一是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二是教学过程分析及设计意图。
首先说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性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和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
由于比和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把比安排在分数除法之后进行教学,既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及相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我为本节课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结合实例,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各部分的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二、在探索比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了解人体中有关比的奥秘,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为理解比的意义。
本节课还需要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
在设计理念上,我力图体现以下三点第一,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
奥苏泊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因此,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建构主义的“在最近发展区”展开教学的观点。
第二,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做中学,让动作行为内化成知识的逻辑。
第三,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接下来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为了体现本节课的设计理念,结合教材分析和六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强,乐于接受创造性事物的年龄特点,我将本节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三、练习巩固,应用新知。
四、评价总结,强化新知。
首先说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富有吸引力,在教学中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比的意义(1)教材分析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第四单元。
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学习比例,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
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学情分析比例这部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与分数关系的基础上教学的,属于概念教学,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
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对应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过程与方法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4)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难点:区分开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5)教法、学法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练习设计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巩固新知,主要是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作准备以及增强学生对比例意义的理解;第二层次是达标测试,有所难度,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第三层次是课后练习,它具有启发作用,引领学生去探究和发现规律。
(6)说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师:人的身体各部分之间有一些有趣的关系?例如: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身高与胸围长度的比大约是1:2;脚长与身高长度的比大约是1:7……你们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处吗?比如你到商店去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了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身材的大致高度……这里,实际上是用这些比去组成一个一个有趣的比例去计算的。
你想知道什么叫做比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的意义”。
用学生感兴趣的身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联系起来组成比例,用形象直观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渗透学习目的教育。
这样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情绪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参与本课新知识的学习。
2.探索发现(一)教学比的意义课件出示信息窗一,学生观看大屏幕提问:从屏幕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这就是比。
下面我们来共同理解比的意义。
1、初步理解比的意义。
怎样用算式表示赵凡的头长和身高的关系呢?求头长是身高的几分之几,可以说成头长和身高的比是25比160。
求身高是头长的几倍,可以说成身高和头长的比是160比25。
比较25比160,和160比25?小结:说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2.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求比值的方法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比的写法、读法。
100比2 记作100∶2 请学生练习写比。
(注意:比的中间是两个小黑点)比的各部分名称。
比的前项、后项、比号,对比指出各部分名称。
(二)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赵凡3分钟走了330米,怎样用算式表示赵凡的行走速度?汽车的速度又可以说成哪个量和哪个量比。
又可以怎么说?(三)建构比的意义1.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什么叫做比? 你是怎么想的呢? 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学生归纳后课件出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2.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求比值方法。
练习:说出下面各比的前项和后项,再求出比值4:5 8:4 0.5:1a.学生独立完成b.指明学生汇报c.集体反馈比值通常可以是什么数?老师强调: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以是整数。
3.比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4.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谁愿意完整地说一遍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第一道题讨论后填写下表:把表格填写完整后,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比、除法和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之后全班学生一起说。
5.你还学会了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0”?为什么?6、小知识足球比赛中经常出现的2: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师小结:体育比赛中使用的“:”号,只表示哪一队对哪一队比赛,各得多少分,不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比关系,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两队得分多少的,与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它仅仅是借用了比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自主练习1—6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练习,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值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比值的实际意义。
理解比的意义和比值实际意义的相同通性。
(四)达标反馈1.填空。
(1)把50克盐放入200克水中,盐和水的质量比是():(),盐和盐水的质量比是():()。
(2)两个港口相距396千米,一艘轮船每小时行33千米。
路程与速度的比是():();比值是(),比值的意义是()。
(3)有两个正方形,大正方形的边长是3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①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边长比是()。
比值是()。
②大正方形的周长和小正方形的周长比是()。
比值是()。
③大正方形的面积和小正方形的面积比是()。
比值是()。
2. 判断。
(1)1克糖溶解在99克水中,糖与糖水的比是1:100。
()(2)2米:5米的比值是0.4米。
()3.填表4. 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并求出比值。
(要有过程)42:14 7:35 67:340.6:1525:81525:4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当堂学习比的意义,以及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能熟练求比值。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给大家说说。
谁能把我们今天的问题再叙述一下?思路是怎样的?你理解了吗?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既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和深层次思考,从而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又提升了学生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六)布置作业第1课时:比的意义(五)说板书板书设计比的意义1.比的读写2.比各部分的名称3.比、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长宽教学资源:1.判断。
(1)桃树的棵数比梨树多14,桃树与梨树棵数的比4:5。
( )(2)甲数和乙数的比是2:3,乙数和丙数的比是3:5,甲数,乙数,丙数的比是2:3:5。
( )2. 明德小学的操场周长是380米,宽是70米,这个长方形操场长和宽的比是多少?3. 根据“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3”画出线段图。
长与宽的比是( ),比值是( )。
答案:1、×,√。
2、长:380÷2-70=120米,120:70。
3、4:3,43 。
宽作单位“1”,资料链接计算身高与脚长的比例关系成人身高=13岁时脚长(CM)*7±3cm从解剖学观点来看,正常人的人体器官各部分具有一定比例。
我国古代就有“力七坐五盘三”之说,即以头长为一单位,人的身高一般为七个单位。
而每个人的脚长和头长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身高与脚长之比基本为7∶1。
但是也有极少数,由于遗传、种族、营养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身体结构不在正常比例中,如矮个子大脚、高个子小脚等,这属于较特殊情况。
因此,正常情况下,只要能较准确的测量出赤足长,就可以推断出一个人的大致身高。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其身高与脚长比例也有所差别。
近些年来,许多地区的专业人员对本地区居民的身高与足长的关系进行测量统计,得出有规律的参数,如上海人身高为足长乘以系数6.75;东北地区的人系数为6.876;重庆人系数为6.856;陕西人系数为6.734。
因此根据足迹推算身高除了要准确测出赤足长之外,还须考虑地区因素。
如何根据足迹分析性别?由于男女生理结构的差异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不同,从而使得男女行走行走姿势有明显不同。
不同的行走姿势反映在足迹上,其表现也不相同。
男性身高较高,脚较长而宽,小脚骨较长,骨盆高而窄,腰部较粗宽;同时脂肪较少,肌肉发达,髋围小于肩围,因而重心高,跨步大,弹跳力强,反映在足迹上,表现为足迹较长偏宽,起、落脚有力,常伴有踏痕和蹬痕,压痕深浅不均多偏外压等。
女性身高相对较短,脚窄而短,脚弓偏低,小脚骨较短,骨盆低而宽,腰部细窄;同时脂肪发达,髋围大于肩围‘因而重心低,跨步小,稳定性强,反映在足迹上,表现为足迹偏窄、短,起、落脚平均,压痕较均匀,弓压较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