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往心理构成要素的心理学分析_李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交往心理构成要素的心理学分析*

李静

民族交往伴随着民族共同体变迁与发展的整个进程,是构成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民族关系也是通过民族交往具体实现与体现的。本文从阐释交往、民族交往出发,论述了作为人类普遍心

理与行为的民族交往及其对社会结构变迁的意义,认为民族的交往内驱力、民族交往认知、民族交

往情感、民族交往意识,以及民族交往行为是构成民族交往心理的基本要素。

关键词:民族交往心理心理学

作者李静,女,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地址:兰州市,邮编730000。

民族交往心理是构成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深层剖析也是深化民族关系研究的需要。从民族学和民族心理学研究来看,有必要从理论上分解、厘清其构成要素;从民族学实践来看,更需要有一个可参照的、可分解的民族交往心理指标体系来指导实践。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尝试从分析交往的意义与民族交往出发,以心理学原理为理论基础,解析民族交往心理的构成要素,展现一个由多种元素构成的民族交往心理结构。

一、交往的意义与民族交往

/交往0是一个多学科共同使用的概念。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哲学都在研究交往问题。交往是发生在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与行为,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序列,与不同的交往形式相适应的是不同的社会结构。本文的交往特指民族共同体之间的交往。就民族共同体而言,交往是与民族生存、变迁、发展与繁荣并存的一种存在。心理学上的交往概念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接触或直接沟通,彼此达到一定的目的和认知;社会学上的交往概念主要指刻意完成的交往行为,通过交往行为形成特定的社会关系;民族学上的交往就是民族共同体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动因、发生关系的方式及其结果,是关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交流与往来的总和。

(一)交往及其意义

作为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的交往是民族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结果。交往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人、民族、国家间的交流、往来及相互作用的过程。迄今为止,人类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西北少数民族交往心理研究0(项目批准号:05JJD8501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社会的历史演变、制度更迭、民族分合、疆域划分、资源配置、民族兴衰等无一不是人们之间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结果,是个人、社会团体、民族以及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互动结果。

从历史到现代,人类的交往活动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从形式到内容都呈现出普遍发展和多元化的时代特征。交往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定的主体以交往客体为对象的活动,是包括人的个体之间、社会集团之间乃至阶级、民族之间互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如果说生产活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资源、信息的变换过程,交往则是人与人以及人们之间物质、能量、资源、信息的变换过程。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主客体交互关系的中介,是实践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拓展和延伸。¹

交往是解决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根本途径;历史在空间维度上的交往分工的拓展,是历史在时间维度上取得进步的前提。交往使得主、客体的各种空间,包括资源空间、自然空间、认识空间、信息空间、资本空间、制度空间、文化空间等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得到扩展。同时,交往既通过不断地生成新科技、制度和文化引起社会创新,又通过引进吸纳其他已发明的先进技术、制度、文化,从而节约重新发明的时间和资源,直接超越发展阶段的社会跨跃。º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实践观和历史观,交往是为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中日益扩大的物质及精神需要而进行的活动;交往手段和交往方式是不断创新、普及和进步的;交往联结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表现生产实践活动的中介性、接力性特征;交往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示一个民族、国家和世界等范围内人们的生产单位和生产活动的联系方式。»

交往以巨大能量在社会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客观地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交往使得各地域、民族之间产生相互影响,同时交往是民族、国家走向世界的重要条件。交往/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0。¼由于交往,人类的文明成果才得以交流、保存和传承,社会才得以进步和发展。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Juerg en H abermas)认为:/社会交往以一定的形式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交往不仅是现存发展方式的再生产过程中的动力,而且也是社会发展模式改变的动力。0½

(二)民族交往

民族交往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民族共同体间的交流与往来。民族交往心理发生在民族共同体交往的始终,包括民族交往的需要动机、相互认知、情感体验、交往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交往方式,也是民族之间所有接触和互动关系的总称。民族交往是交往主体、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性活动。在交往活动中,交往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从事社会活动的人们共同体,人们之间同时扮演着主体与客体的双重角色,相互实现着物质、能量、信息、情感、资源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由此构成交往主、客体之间双向的交流与往来的过程。此时的民族交往主体可能是彼时的交往客体,对该民族而言的交往主体对他民族可

¹º»¼½参见张雄:5历史转折论6,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页。

参见王善平:5交往:不可遗忘的发展维度6,5南京政治学院学报62002年第5期。

参见韩红:5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6,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马克思、恩格斯:5德意志意识形态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8页。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著,洪佩郁、蔺菁译:5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6,重庆出版社

1994年版,第5页。

能就是交往的客体。

不同民族共同体是建立交往关系的基础,是人们理解交往关系的关键。这就需要处于交往实践中的民族共同体共同遵循交往的某些范式或规则,把交往主体置于社会联系构成的网络之中,在频繁、多元、高效的交往中,通过彼此的交流达到思想的沟通、能量的置换、资源的分享和行动的理解,以确认主体的价值,实现民族共同体的目标。翻开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有一个复杂的民族交往史,无论是政治、文化渠道的交往,商业、贸易渠道的交往,还是战争渠道的交往,每个民族都以自己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自然、社会中寻求滋生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在生存的意义上迁徙、融合、变迁、发展与繁荣。由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和交通的日益便利,人们之间广泛的社会交往把一切民族,甚至最原始的民族都不自觉地卷入文明的洪流之中。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文明成果成为全人类的公共财产。而且,科学文化的发展与人类共久远,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没有不是在于继承前人科学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而发展的。

人类依赖于代际交往,使后人获得前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原有的科学文化成果得以传承,并在前人创造的科学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人类依赖于族际交往,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得以传播、发展和繁荣,交往使得民族走向世界。在谈到工场手工业时,马克思指出:/工场手工业的初次繁荣(先是在意大利,后是在法兰德斯)的历史前提,乃是同外国各民族的交往。0¹最好的例证就是:/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0º可见,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本身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发展程度。»亦即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其结果取决于各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分工状况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民族交往水平的提高及范围的扩大,标志着民族生产能力即生产力的增强,从而引起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分工产生城乡分离与对立,分工引起所有制关系变更并产生了国家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立。所以,交往的扩大,是生产扩大的必不可少的历史前提。哥伦布远航美洲、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以及郑和下西洋之所以具有重大意义,正是因其拓宽了本民族与其他各民族的交往范围,使交往具有了世界性质,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与此相反,如果一个民族不与其他民族发生交往,就有可能导致该民族的停滞、萎缩、衰落,甚至消亡。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路威(Robert H.Lo w ie)在谈到人类文明时曾提到: /1877年绝种的塔斯罗曼尼亚人,,为什么会落在别的民族后面整万年呢?,,当初的塔斯罗曼尼亚人一到了他们家里以后,立即和外面的世界断绝往来。他们自己和他们最近的乡邻澳洲人全部没有可以促进交通的船只。拿这个和历史上的任何复杂文化比一比。古代的埃及人和巴比伦人互相影响,,。希腊人的文化建筑在埃及人所立的基础之上,罗马人又尽量从希腊人那儿搬来。我们的现代文明更是从四面八方东拼西凑的一件百衲衣。我们文明的仓库丰满,不为别的,只因为我们前前后后接触过的异族不知其数,而塔斯罗曼尼亚人接触过的简直等于零。因为任何民族的聪明才智究竟有限。所以与外界隔绝的民族之所以停滞不前,只

¹º»马克思、恩格斯:5德意志意识形态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3卷,第62页。

马克思、恩格斯:5德意志意识形态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3卷,第64页。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5德意志意识形态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3卷,第79)8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