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往心理构成要素的心理学分析_李静

合集下载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及实现路径——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及实现路径——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李静在对西北少数民族交往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民族交往心理的五因素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民族交往心理包括了民族交往的需要动机民族认知民族情感交往意识和交往行为五要素民族交往心理各要素之间处在动态协调的过程之中民族交往认知在总体上引领了不同民族间在民族交往情感民族交往意识民族交往态度与民族交往方式的发展方向因此民族交往认知是塑造良好的民族交往最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因素
心 理 学 213
交往 相关 研 究 总 体 呈 现 逐 年 缓 慢 上 升 趋 势 ,并 且 主要存 在 两个 显 著 的研 究 上 升期 :一 是 2010年 胡 锦涛 同志在 民族 工 作 会 议 上 首 次 提 出 “民族 交 往 交流 交 融 ”的 命 题 后 有 一 个 快 速 上 升 期 ;二 是 在 2014年 习近平 同志 强调 民族 关 系发展 要 加 强 民族 交往 交 流交 融 ,提 出 民族 交 往 的互 嵌 式 社 区建 设 的倡议 后 有一个 快 速上 升 期 。对 文 献 作 者及 机 构 的分 析发 现 ,现 有 相 关 研 究 主要 集 中 在 社 会 学 和 民族 学学 科 ,如 兰州 大 学少 数 民族研 究 中心 李 静 、 南 开 大学 周恩来 政府 管 理 学 院 民族 研 究 中心 高 永 久 、西 北师 范 大 学 西 北 少 数 民族 教 育研 究 中心 万 明钢 、北京 大 学 中 国社 会 与 发 展 研 究 中 心 马 戎 等 人 ,近 年 发 表 了 多 篇 以 民族 交 往 为 主 题 的 论 文 。 分 析还 发 现 ,民族 交 往 相 关 论 文 主 要 刊登 在 民族 类 刊物 上 ,如《西南 民族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黑龙 江民族丛 刊》、《贵州 民族研究》等期 刊 。由分析 可 见 ,一 方 面 民族 交 往 交 流 交 融 研 究 是我国新 时期 国家 民族 问题 研究 的重要 发展方 向 ,相关 研 究 与 国 家 民族 问题 、民 族 政 策 密 切 相 关 ;另一 方 面 民族 交 往 交 流 交 融 研 究 主 要 集 中在 社会 学 和 民族 学 两 个 学 科 ,这 两 个 学 科 大 体 来 说 更侧 重 对 民族 交 往 问题 的宏 观 理 论 研 究 ,而 缺 乏 对 民族 交往 问题 的微观 具体 探讨 。

重难点24 开放性论述题解答技巧(原卷版)

重难点24 开放性论述题解答技巧(原卷版)

重难点24 开放性论述题解答技巧【题型特点】开放探究性解析题目前仍然是材料分析题的主要特征题型,在刚出现的时候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但是随着出题数量不断增加,答题模式也逐渐有规律可寻。

近年来主要的风格是提取材料信息再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评价,主要的区别不过是分析一个时代还是多个时代。

因此,强化开放探究题套路训练显得比较关键,一旦帮助学生形成一定套路,这类题目将成为稳定得分来源。

【基本题型】1、材料信息提取并说明。

这类题近年来比较多见,表格、地图、图片、文学素材等等材料都出现过。

这类题答题套路相对固定,就是提取关键信息做标题——背诵相关时代特征组织答案——简单说明影响做结论。

2、自拟论题独立论证。

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材料只有一种观点,提取后进行评述;另一种是材料不止一种观点,或者可以找到不同角度,这类题需要先判断哪个角度或者观点自己论述比较有把握,确定好之后,再组织时代特征进行分析3、材料仿写。

题目给出一定的样板或者主题模式,按照所给要求进行写作。

此类题目关键难点在于理解材料所给样板的核心要素,包括切入角度、举例特征、描述逻辑等。

作答时需要再理解题目特征的基础上调用合理的背景知识和史料素材加以说明,此类题目可以类比背景或者影响类材料题进行作答。

【基本技巧】【限时检测】(建议用时40分钟)【材料仿写】1.(2023·全国高考甲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图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

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促进民族互动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

促进民族互动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

促进民族互动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关系的良好发展关系着社会稳定与共同进步。

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国民族关系理论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就, 特别是近年提出的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命题, 为新时期民族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2010年, 胡锦涛同志在第五次--工作会议上, 首次提出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命题, 而这一命题已经成为促进民族关系积极发展的指导性原则。

2014年, __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创新载体和方式, 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 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2】。

";2017年,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__同志再次强调, 要"深化民族团结教育,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表述, 进一步说明了我国促进新型民族关系发展的着力点, 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概念的三个关键词层层递进, 也准确地诠释了民族关系发展的三步走战略, 并且为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构筑了牢固的社会心理基础。

本研究拟通过社会心理学视角, 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及实现路径加以探索, 以期为新时期民族关系的推进做一些努力。

一、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CNKI) 对近10年发表在期刊上的民族交往问题相关论文进行检索(起止时间2007年1月至2017年10月) , 共检索到880篇, 其中发表在CSSCI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有335篇。

从趋势分析来看, 近10年民族交往相关研究总体呈现逐年缓慢上升趋势, 并且主要存在两个显着的研究上升期:一是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民族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命题后有一个快速上升期;二是在2014年__同志强调民族关系发展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提出民族交往的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倡议后有一个快速上升期。

2022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含答案解析)

2022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含答案解析)

2022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B.质疑了祭祀功用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D.否定了君权神授2.《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

这反映了汉代()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3.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

这体现了()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4.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

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

这一变化反映了()A.官僚体系完善B.宗室素质下降C.吏治腐败严重D.君主专制加强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下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诗句()诗句历史现象A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土地利用率提高B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赋税征收货币化C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雇佣劳动普遍化D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人身控制的减弱A.A B.B C.C D.D6.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

如胡世宁谪戍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解析版)新高一历史暑假衔接课(中外历史纲要上)23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解析版)新高一历史暑假衔接课(中外历史纲要上)23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隋朝兴亡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建设 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

东都:洛阳;西都:长安(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隋炀帝开凿,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

4.灭亡(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残暴统治,劳民伤财(2)概况: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今江苏扬州 统一、短命的王朝:秦、隋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统一: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政治统治 (1)唐太宗⎩⎨⎧①措施: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房玄龄、杜如晦 魏征进谏200多次②结果: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2)武则天 郭沫若称赞:“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

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①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②结果:将唐朝统治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阅读教材P35“思考点”: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人民群众的辛勤努力;制度创新,影响后世。

3.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

(1)与突厥⎩⎪⎨⎪⎧①贞观初年,唐军反击东突厥,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③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④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2)与吐蕃⎩⎨⎧①通过和亲,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发展心理学—概述-李静副教授

发展心理学—概述-李静副教授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2
心理发展的历程 心理发展的阶段论与连续论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是统一的 心理发展速度的变化 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理论依据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心理来源于主体 的动作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水平 – 前运算阶段(2-6、7岁) 表象水平 –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获得概念稳定性 – 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 –
应该与年龄之间有大致对应的关系 生理发展、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 与年龄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环境、教育
年龄和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具有引导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人为的发展 教育差别对发展的影响大于遗传差别 教育的效果也取决于选择启发的时期 教材和教法应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遗传与心理发展
遗传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1.
2.
遗传及遗传机制 遗传和变异 遗传机制 染色体----23对 DNA---脱氧核糖核酸 基因---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个体的智力、个性、气质受遗传影响
遗传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遗传机制缺陷
– 发展障碍
先天愚型(唐氏综合症) 性别发育不正常 笨丙酮尿症(PKU综合症) – 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 亨廷顿氏舞蹈症
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理论依据

柏曼(L.Berman)以生理标准划分 胸腺期(幼年) 松果腺期(童年) 性腺期(青年)
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理论依据

社交心理学李靖读后感

社交心理学李靖读后感

社交心理学李靖读后感《社交心理学李靖读后感》篇一读完李靖的社交心理学相关著作后,我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后突然被点亮了一盏灯,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社交,在我以前看来,就像是一场毫无规则的混战。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地去融入某个群体,可总是感觉像是个局外人。

就像我之前参加一个社团活动,大家表面上都和和气气的,可是我总觉得有一堵无形的墙隔在我和他们之间。

我试图找话题聊天,说的话却像投进大海的小石子,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当时我就想,这社交到底是咋回事呢?是不是我这个人天生就不招人待见呢?但是李靖的书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始慢慢打开我心中关于社交的那扇困惑之门。

他提到社交中的自我认知就像是一面镜子,你怎么看待自己,往往会影响别人怎么看待你。

这可真让我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

也许我之前在社团里那种不自在,有一部分原因是我自己内心就有点自卑,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这种气场就散发出去,让别人也不知道怎么跟我亲近。

书里还讲到社交中的互动模式,就像一场舞蹈。

有时候你得主动领舞,有时候又得配合别人的舞步。

这比喻可太形象了。

我就想到我有个朋友,那社交能力简直绝了。

他在人群里就像是一个天生的指挥家,能敏锐地感知到每个人的情绪和需求,然后巧妙地调整自己的社交策略。

他跟安静的人在一起,就轻声细语地聊天,分享一些有深度的想法;跟活泼的人在一起,就嘻嘻哈哈,玩闹得不亦乐乎。

相比之下,我之前就像个愣头青,不管对方是谁,都按照自己的节奏来,那能不出问题吗?不过呢,我也有点小疑惑。

李靖在书里说,要真诚地对待他人,这肯定没错。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太真诚了反而会让人觉得你傻。

就像有一次我跟一个不太熟的人聊天,我就实打实地把自己的想法全说出来了,结果对方看我的眼神就有点怪怪的。

这是不是说明在社交里,真诚也得有个度呢?我觉得可能是这样的。

毕竟社交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就像一个万花筒,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景象。

总的来说,读了李靖的社交心理学著作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在社交海洋里刚刚学会掌舵的小水手,虽然还会遇到风浪,但至少有了方向。

浅谈民族心理相关论文

浅谈民族心理相关论文

浅谈民族心理相关论文民族心理是来自民族地区的民族学生心理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民族学生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同时也影响着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认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民族心理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民族心理相关论文范文一:民族心理学民族心理学是研究特定条件下某一民族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社会心理学分支。

它以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又以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材料为参照,不仅研究特定民族集团影响下人们的社会行为,还研究他们内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具体研究涉及特定民族集团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民族集团与民族集团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等。

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也包括该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心理特点。

这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同时,民族心理是一般心理的特殊表现形式,所不同的只是在强度上、维持时间上、以及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

直爽豁达、对人热诚等性格特点,在所有民族中都能看到,但在有些民族中却表现得异常普遍和突出。

如居住在中国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牧民,几乎人人都具有大度、私有观念淡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粗犷勇猛、顽强等性格特点。

如此普遍的强烈性格表现,并不是每个民族团体都能具有的。

民族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行为、交往行为以及艺术、体育活动等。

特定民族相同的生存条件对其成员心理的影响,一般通过民族中的每一成员的个人生活经验和交往来实现。

每一种心理特征都是通过某民族特殊的社会化过程而世代相传,并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与改变。

因此,注重研究在民族团体制约下人们的行为和活动的规律,揭示具体的民族团体对个体施加影响的机制及特点。

所研究的是不同民族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点。

它所强调的虽然是人在某一特定社会条件下的心理特点,但其基本原则仍然离不开普诵心理学。

李静;王彬斐|民族认同的维度与路径研究

李静;王彬斐|民族认同的维度与路径研究

李静;王彬斐|民族认同的维度与路径研究民族认同的维度与路径研究李静;王彬斐民族心理的构成因素众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认同”因素,其在民族心理及形成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笔者从心理人类学学科视野出发,以文化—心理一致性理论为依据,分析民族认同的核心要素,并对民族认同及其结构与变迁做出剖析,从内部效度出发对民族认同做出新的解释。

一、认同、民族认同及其变化“认同”应当是人类所具有的深刻性、基础性和持久性的根本特质,这种特质使“认同”能与“自我”的表面性、偶然性和易变性内容相区别。

对于民族群体而言,民族认同是一种群体意识,同一民族成员常常受到共同的认同感的影响。

( 一) 认同及其构成要素“认同”( Identity) 这一内容原本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意即“变化中的同态或同一问题”。

最早使用“认同”一词的是弗洛伊德,“认同”在其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中是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其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自我同一性”概念,来解析自我和人格的结构,认为其包括了个体对群体的理想特征的内心趋同性,这一概念的提出拓展了“认同”的内涵。

弗洛伊德所提出的“认同”理论只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随着学界对认同和集体行为研究的深入,其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拓展。

几经演变,学者们在“认同”原意之外逐渐衍生出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等,并将其纳入认同理论的研究当中。

我们从心理人类学视角分析,认为认同主要有三个关键要素,即“归属感”、“情感依附性”和“心理趋同性”,其结构如图1 所示。

图1 认同构成三要素结合上述三要素,笔者认为“认同是人们对于自己所属的文化或民族、国家等的归属感,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依附性和心理趋同性”。

在对认同及民族认同的进一步研究中,首先要厘清认同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无论是对家庭、家族,对集体、群体,还是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从构成要素分析都应当集中在归属感、情感依附和心理趋同三个方面。

民族交往心理的构成要素分析——以陇南市碧口镇散居的回族群体为例

民族交往心理的构成要素分析——以陇南市碧口镇散居的回族群体为例
2 0 1 3 年第6 期
边疆 经济 与文化
THE BORDEB E CONOMY AND CUL TUBE
NO . 6 . 2 0 l 3 Ge n e r a 1 . No . 1 1 4
( 总第 1 1 4期 )
【 边疆文化 】
民 族 交 往 心 理 的 构 成 要 素 分 析
下形成的同一 民族 中相对稳定的心理族性,这两者共同影响着民族 间交往行为,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
关键词 :民族 交往心理;构成要素;散居 回族群体
中图分类号:C 9 5 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 6 7 2 - 5 4 0 9 ( 2 0 1 3 ) 0 6 - 0 0 5 2 - 0 2
— —
以陇南市碧 口镇散居 的回族群体为例
李 婕
( 兰州大学 西北少数 民族研究中心 ,兰州 7 3 0 0 0 0)
摘 要 :由于我国多民族 国家的属性 ,民族关 系问题成为焦点。民族间交往作为 民族关 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
发挥重要作用。影响民族交往进程与发展有诸多不 同的因素 ,不 同民族间互异的文化 心理 因素 ,以及在其 引导

起着 细微 的积极 作用 。而产生这 所有行 为 以及影 响 的内动力便是民族个体的不同需求。
二、 民族交往认知

民族 交往动机
民族 交 往 是 包 含 在人 类 社 会 发 展 的进 程 之 中 的 ,并 且交 往在 整个人类 的生产 生活 中是方方 面面
的贯穿着 。因此 ,民族 自身的一些需求 ,是其产生 交往行为的最内在的缘 由。在笔者调查的碧 口 镇散 居 回族族众 中 ,金姓 、郑姓 的族 众 的先 祖原本世 居 在 四川 I 省 绵 阳市 盐 亭 县 境 内 ,后 于 清 末 迁 至碧 口 镇 。商业往来是导致进一步定居经商 ,在现阶段整 个族众的生产生活结构来看 ,我们会发现 , 碧 口镇 的回族基本以个体经商作为其生存发展的支柱,很 少有人在固定的机构上班工作 。其主要从事的行业 有 餐饮 、收购 和开采 ( 金矿)等 ,而这 些行业 在小 镇上发展势头很强。值得一提的是小镇的回族从事 的清真餐饮行业对整个镇子带来的影响。清真餐饮 的最大特色在用肉类的使用方面 , 镇上几家清真饭 馆 回餐地道居民赞 口不绝 。饭店的消费对象也不单 是回族 ,汉族居民同样也热衷于清真美食 ,有的甚 至和饭 店 的老板 十分要好 。虽然看 似都是顺 理成 章 的事情 ,却也是在两个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互动

民族交往心理构成要素的心理学分析_李静

民族交往心理构成要素的心理学分析_李静

民族交往心理构成要素的心理学分析*李静民族交往伴随着民族共同体变迁与发展的整个进程,是构成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民族关系也是通过民族交往具体实现与体现的。

本文从阐释交往、民族交往出发,论述了作为人类普遍心理与行为的民族交往及其对社会结构变迁的意义,认为民族的交往内驱力、民族交往认知、民族交往情感、民族交往意识,以及民族交往行为是构成民族交往心理的基本要素。

关键词:民族交往心理心理学作者李静,女,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

地址:兰州市,邮编730000。

民族交往心理是构成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深层剖析也是深化民族关系研究的需要。

从民族学和民族心理学研究来看,有必要从理论上分解、厘清其构成要素;从民族学实践来看,更需要有一个可参照的、可分解的民族交往心理指标体系来指导实践。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尝试从分析交往的意义与民族交往出发,以心理学原理为理论基础,解析民族交往心理的构成要素,展现一个由多种元素构成的民族交往心理结构。

一、交往的意义与民族交往/交往0是一个多学科共同使用的概念。

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哲学都在研究交往问题。

交往是发生在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与行为,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序列,与不同的交往形式相适应的是不同的社会结构。

本文的交往特指民族共同体之间的交往。

就民族共同体而言,交往是与民族生存、变迁、发展与繁荣并存的一种存在。

心理学上的交往概念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接触或直接沟通,彼此达到一定的目的和认知;社会学上的交往概念主要指刻意完成的交往行为,通过交往行为形成特定的社会关系;民族学上的交往就是民族共同体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动因、发生关系的方式及其结果,是关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交流与往来的总和。

(一)交往及其意义作为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的交往是民族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结果。

交往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人、民族、国家间的交流、往来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民族意识的根源与新疆多民族地区稳定社会的构建

民族意识的根源与新疆多民族地区稳定社会的构建

民族意识的根源与新疆多民族地区稳定社会的构建
李静;戴宁宁
【期刊名称】《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民族意识是民族心理学研究的焦点之一,是表征民族、维系民族和促进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理性开放的民族意识对于多民族国家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和社会的稳定有重大意义.文章以新疆为例,结合相关文献,对新疆多民族杂居地区民族意识的来源、发展状况、表现形式等进行论述,并提出构建多民族地区稳定社会的相关措施.
【总页数】5页(P65-69)
【作者】李静;戴宁宁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5.45
【相关文献】
1.新疆多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及稳定社会的构建研究 [J], 李丽萍
2.新疆多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及稳定社会的构建研究 [J], 李丽萍;
3.边疆欠发达多民族地区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运行机制构建研究——以新疆呼图壁县为例 [J], 张芳;苏向辉;孙挺;王保力;那拉;门建芳;郭迪;马瑛
4.正确处理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的关系促进新疆的稳定和发展 [J], 齐清顺
5.新疆多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及稳定社会的构建研究 [J], 李丽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意识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研究--一项关于民族意识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的调查

民族意识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研究--一项关于民族意识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的调查

民族意识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研究--一项关于民族意识的内
在体验和外在表现的调查
李静;沙良波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本研究主要通过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问卷调查、个案观察和访谈,来分析民族意识的内在体验形式和外在表现形式,并进一步探讨思考了民族意识发展的特征.结果表明:第一,认同感是民族意识的内在体验形式,民族成员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服装、历史具有很强的认同感;第二,群体性是民族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民族成员大多数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民族群体,而让自己"落单".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李静;沙良波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教育学院,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试论公共图书馆的内在应有价值与外在表现价值 [J], 时金平
2.抗战精神的内在本质、外在表现与现代传承 [J], 石学峰
3.舞蹈表演的内在情感与外在表现 [J],
4.从外在表现观内在涵养--论当下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素质教育 [J], 王立
5.浅析社会化媒体上个体的内在和外在表现的差异 [J], 常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制约藏族妇女发展的民族心理因素及其成因

制约藏族妇女发展的民族心理因素及其成因

制约藏族妇女发展的民族心理因素及其成因
李静;刘有安
【期刊名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7)004
【摘要】藏族妇女的发展问题是当今民族问题和妇女问题中的一个焦点,造成其发展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民族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影响藏族妇女发展的因素.文中主要从自然环境、物质条件、宗教信仰以及日常生活等几个方面剖析了影响藏族妇女发展的心理状态、成因及其影响.
【总页数】4页(P40-43)
【作者】李静;刘有安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442.7
【相关文献】
1.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及其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与相关法律的关联分析为视角 [J], 田钒平;王允武
2.甘青藏族妇女教育现状及其发展的民族学思考 [J], 李静;杨须爱
3.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探源--长阳县落后乡镇经济发展制约因素调查 [J], 肖文韬;李俊杰
4.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发展成因及发展对策 [J], 杨琳
5.制约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文化心理因素分析 [J], 聂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冲突及其调适的研究

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冲突及其调适的研究

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冲突及其调适的研究
李静;赵伟
【期刊名称】《民族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2(013)003
【摘要】随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入校,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文化上的碰撞、心理上的冲突将不可避免.为了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结构做适当调适,以较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我们有必要对西部大开发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心理矛盾与冲突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其发展的现实性问题做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总页数】5页(P29-33)
【作者】李静;赵伟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兰州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58.4
【相关文献】
1.转型期陕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角色心理冲突及调适机制研究 [J], 王艳雪
2.女性研究生的心理冲突及自我调适 [J], 高任连
3.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J], 李静;赵伟
4.多元文化视角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及危机调适研究 [J], 刘英;赵军
5.开展体育游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调适作用机制的研究 [J], 童静;张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心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民族心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民族心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李静;张智渊
【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民族心理学是一门跨心理学与民族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与方法论基础的多元性与独特性构成了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民族心理除了要关注民族心理过程以及族体人格的研究之外,更要注重对民族心理活动结果的研究,同时也要注意到民族心理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民族心理有独立的、区别于民族学与心理学的田野实验法,将民族心理放置于真实的田野场景中去研究.依据该思路与方法,在民族交往心理、少数民族妇女宗教心理以及社会文化变迁对民族心理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拓展性的本土化探索.
【总页数】5页(P243-247)
【作者】李静;张智渊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兰州730020;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兰州73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5
【相关文献】
1.中国特色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创新之作--《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评介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
究——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究》3.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略论——“首府南宁市职业教育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方法论思考4.加强民族心理学研究,促进中国心理科学繁荣——民族心理学专栏前言5.王敦和他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略论——『首府南宁市职业教育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交往心理构成要素的心理学分析*李静民族交往伴随着民族共同体变迁与发展的整个进程,是构成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民族关系也是通过民族交往具体实现与体现的。

本文从阐释交往、民族交往出发,论述了作为人类普遍心理与行为的民族交往及其对社会结构变迁的意义,认为民族的交往内驱力、民族交往认知、民族交往情感、民族交往意识,以及民族交往行为是构成民族交往心理的基本要素。

关键词:民族交往心理心理学作者李静,女,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

地址:兰州市,邮编730000。

民族交往心理是构成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深层剖析也是深化民族关系研究的需要。

从民族学和民族心理学研究来看,有必要从理论上分解、厘清其构成要素;从民族学实践来看,更需要有一个可参照的、可分解的民族交往心理指标体系来指导实践。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尝试从分析交往的意义与民族交往出发,以心理学原理为理论基础,解析民族交往心理的构成要素,展现一个由多种元素构成的民族交往心理结构。

一、交往的意义与民族交往/交往0是一个多学科共同使用的概念。

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哲学都在研究交往问题。

交往是发生在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与行为,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序列,与不同的交往形式相适应的是不同的社会结构。

本文的交往特指民族共同体之间的交往。

就民族共同体而言,交往是与民族生存、变迁、发展与繁荣并存的一种存在。

心理学上的交往概念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接触或直接沟通,彼此达到一定的目的和认知;社会学上的交往概念主要指刻意完成的交往行为,通过交往行为形成特定的社会关系;民族学上的交往就是民族共同体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动因、发生关系的方式及其结果,是关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交流与往来的总和。

(一)交往及其意义作为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的交往是民族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结果。

交往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人、民族、国家间的交流、往来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迄今为止,人类*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西北少数民族交往心理研究0(项目批准号:05JJD8501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社会的历史演变、制度更迭、民族分合、疆域划分、资源配置、民族兴衰等无一不是人们之间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结果,是个人、社会团体、民族以及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互动结果。

从历史到现代,人类的交往活动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从形式到内容都呈现出普遍发展和多元化的时代特征。

交往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定的主体以交往客体为对象的活动,是包括人的个体之间、社会集团之间乃至阶级、民族之间互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

如果说生产活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资源、信息的变换过程,交往则是人与人以及人们之间物质、能量、资源、信息的变换过程。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主客体交互关系的中介,是实践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拓展和延伸。

¹交往是解决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根本途径;历史在空间维度上的交往分工的拓展,是历史在时间维度上取得进步的前提。

交往使得主、客体的各种空间,包括资源空间、自然空间、认识空间、信息空间、资本空间、制度空间、文化空间等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得到扩展。

同时,交往既通过不断地生成新科技、制度和文化引起社会创新,又通过引进吸纳其他已发明的先进技术、制度、文化,从而节约重新发明的时间和资源,直接超越发展阶段的社会跨跃。

º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实践观和历史观,交往是为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中日益扩大的物质及精神需要而进行的活动;交往手段和交往方式是不断创新、普及和进步的;交往联结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表现生产实践活动的中介性、接力性特征;交往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示一个民族、国家和世界等范围内人们的生产单位和生产活动的联系方式。

»交往以巨大能量在社会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客观地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交往使得各地域、民族之间产生相互影响,同时交往是民族、国家走向世界的重要条件。

交往/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0。

¼由于交往,人类的文明成果才得以交流、保存和传承,社会才得以进步和发展。

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Juerg en H abermas)认为:/社会交往以一定的形式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交往不仅是现存发展方式的再生产过程中的动力,而且也是社会发展模式改变的动力。

0½(二)民族交往民族交往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民族共同体间的交流与往来。

民族交往心理发生在民族共同体交往的始终,包括民族交往的需要动机、相互认知、情感体验、交往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交往方式,也是民族之间所有接触和互动关系的总称。

民族交往是交往主体、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性活动。

在交往活动中,交往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从事社会活动的人们共同体,人们之间同时扮演着主体与客体的双重角色,相互实现着物质、能量、信息、情感、资源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由此构成交往主、客体之间双向的交流与往来的过程。

此时的民族交往主体可能是彼时的交往客体,对该民族而言的交往主体对他民族可¹º»¼½参见张雄:5历史转折论6,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页。

参见王善平:5交往:不可遗忘的发展维度6,5南京政治学院学报62002年第5期。

参见韩红:5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6,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马克思、恩格斯:5德意志意识形态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8页。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著,洪佩郁、蔺菁译:5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6,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能就是交往的客体。

不同民族共同体是建立交往关系的基础,是人们理解交往关系的关键。

这就需要处于交往实践中的民族共同体共同遵循交往的某些范式或规则,把交往主体置于社会联系构成的网络之中,在频繁、多元、高效的交往中,通过彼此的交流达到思想的沟通、能量的置换、资源的分享和行动的理解,以确认主体的价值,实现民族共同体的目标。

翻开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有一个复杂的民族交往史,无论是政治、文化渠道的交往,商业、贸易渠道的交往,还是战争渠道的交往,每个民族都以自己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自然、社会中寻求滋生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在生存的意义上迁徙、融合、变迁、发展与繁荣。

由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和交通的日益便利,人们之间广泛的社会交往把一切民族,甚至最原始的民族都不自觉地卷入文明的洪流之中。

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文明成果成为全人类的公共财产。

而且,科学文化的发展与人类共久远,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没有不是在于继承前人科学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而发展的。

人类依赖于代际交往,使后人获得前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原有的科学文化成果得以传承,并在前人创造的科学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

人类依赖于族际交往,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得以传播、发展和繁荣,交往使得民族走向世界。

在谈到工场手工业时,马克思指出:/工场手工业的初次繁荣(先是在意大利,后是在法兰德斯)的历史前提,乃是同外国各民族的交往。

0¹最好的例证就是:/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

0º可见,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这个原理是公认的。

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本身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发展程度。

»亦即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其结果取决于各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分工状况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民族交往水平的提高及范围的扩大,标志着民族生产能力即生产力的增强,从而引起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分工产生城乡分离与对立,分工引起所有制关系变更并产生了国家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立。

所以,交往的扩大,是生产扩大的必不可少的历史前提。

哥伦布远航美洲、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以及郑和下西洋之所以具有重大意义,正是因其拓宽了本民族与其他各民族的交往范围,使交往具有了世界性质,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与此相反,如果一个民族不与其他民族发生交往,就有可能导致该民族的停滞、萎缩、衰落,甚至消亡。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路威(Robert H.Lo w ie)在谈到人类文明时曾提到: /1877年绝种的塔斯罗曼尼亚人,,为什么会落在别的民族后面整万年呢?,,当初的塔斯罗曼尼亚人一到了他们家里以后,立即和外面的世界断绝往来。

他们自己和他们最近的乡邻澳洲人全部没有可以促进交通的船只。

拿这个和历史上的任何复杂文化比一比。

古代的埃及人和巴比伦人互相影响,,。

希腊人的文化建筑在埃及人所立的基础之上,罗马人又尽量从希腊人那儿搬来。

我们的现代文明更是从四面八方东拼西凑的一件百衲衣。

我们文明的仓库丰满,不为别的,只因为我们前前后后接触过的异族不知其数,而塔斯罗曼尼亚人接触过的简直等于零。

因为任何民族的聪明才智究竟有限。

所以与外界隔绝的民族之所以停滞不前,只¹º»马克思、恩格斯:5德意志意识形态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3卷,第62页。

马克思、恩格斯:5德意志意识形态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3卷,第64页。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5德意志意识形态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3卷,第79)81页。

是因为十个脑袋比一个脑袋强。

0¹清末,由于清王朝的闭关自守、故步自封,被帝国主义列强用鸦片和坚船利炮轰开了大门。

而/日本的山川、日本的气候并没有在1867年来一个突变。

然而日本的政治家扔掉了向来闭关政策。

于是,日本人就跟我们的文明接触了,要些什么就搬些什么过去0。

º日本通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列。

民族发展中的这种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其实就是民族交往的不同表现和不同结果。

可见,交往与否、交往的程度如何,对一个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近代西欧自然经济形态向商品经济形态的历史大过渡中,民族、国家的交往方式主要表现为商业、贸易等形式的经济交往活动。

西欧封建制度的最初瓦解主要来自人类跨地区、跨民族、跨国家的世界性商业交往。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一系列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的开拓,都是受不同民族、国家发展商品经济、扩大同东方贸易往来的交往心理驱使,也是这种交往活动的结果。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化过程,是对各个民族的文明成果及其资源合理配置、整合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