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名词解释
大汶口文化名词解释
大汶口文化是指我国青海省湟水河流域大汶口遗址所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这个遗址是在1980年代初期发现的,位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尕巴松多(GaBaSongDo)村附近。
大汶口文化的命名源于遗址所在地。
大汶口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其村落规模庞大,具有高度发展的农业经济。
遗址范围内发现了大量的房屋、建筑基址、陶器和石器等文物,证明了这一地区的居民在农业、手工业和交往活动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大汶口文化中,陶器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
这些陶器制作精美,具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和纹饰。
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工具,如石斧和石刀,这些工具显示出当时的居民具备了高度的石器工艺技术。
除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大汶口文化还表明了当时人们之间广泛的交流和联系。
在遗址中发现了来自不同地区的陶器和石器,说明当时的居民在交流和贸易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
总体而言,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西北地区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存。
它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人类在农业、手工业和社会交往方面的发展水平,为研究和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保护大汶口文化
保护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的陶器是最负盛名
的,它以手制为主,也有用慢
轮的。
在晚期,还显现了刻在
陶质大口缸外表的、类似文字
一样的图像符号。
仰韶文化彩
陶以黑红二色为主,大汶口陶器不同,从出土的器物看,有黑、赭、红、白等多种颜色;纹样的种类也专门丰富,多用波折纹、方格纹,稍后还显现红色圆点彩绘。
大汶口陶器器形以三足器、圈足器、平底器为主。
八角星纹陶豆,微敛口,腹部微鼓,口沿为白衣,上面绘着竖线纹和圆弧纹,表面用白彩画了4个对称的八角星纹,表示四面八方,天地通泰。
八角形含有天地无边的概念,表现出先民对世界的认识和对天地自然的仰慕。
整个图案设计简洁新颖,彩绘线条刚劲流畅,色彩鲜艳鲜艳。
最让人惊奇的是,先民差不多用高岭土烧制成白陶,使器物轻薄而坚硬,烧成温度需要达到1200℃以上,这在大汶口陶器进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汶口文化的爱护与开发,差不多提升到国家层面上来考虑规划,如重点爱护区不准进行其他工程建设及深挖,新建的高铁绕道而行;采纳现代科技手段挖掘大汶口文化的深刻内涵,打造大汶口文化品牌,建设大汶口文化遗址公园……有政府的重视,大汶口文化遗址必将成为子孙后代的精神家园。
大汶河。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哪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哪篇一: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
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基本简介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
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次的挖掘发现,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
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都异常精美。
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
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
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目前发现的最早大汶口文化遗址历史价值由安徽省文物局和固镇县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垓下史前城址考古发掘成果研讨会”,在固镇召开。
专家们对史前城址取得共识,即垓下遗址是目前发现的、能够确切认可的大汶口文化最早的遗址,是当时的中心聚落,也是当时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最早的城。
对于研究淮河流域历史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研讨会期间,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上海、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文物考古方面的专家学者,集中对垓下史前遗址的发掘工地进行实地勘察,对出土文物进行详细鉴定,并听取考古人员对考古发掘工地进展情况的介绍。
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现状和开发设想
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现状和开发设想大汶口遗址将成展示中国古文明的窗口大汶口文化博大精深,大汶口文化是黄河流域灿烂的古文明,它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共称华夏民族文明起源。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其地位无可替代,在国内外文化界、学术界及民间影响极其深远。
大汶口文化遗址文化内涵丰富闻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岱岳区大汶口镇,因于1959年首次发现并开掘,考古学界遂将大汶口遗址及其他相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最优秀的史前文化的代表,它的发现,使中国文明起源进程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的历史。
大汶口文化遗址先后进行了3次发掘,第一次是1959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的指导下,省文管处和济南市博物馆主持进行,揭露面积54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期墓葬133座;第二、第三次发掘分别于1974年和1978年由泰安地区文物局具体负责进行,共揭露面积1800平方米,发掘墓葬56座,120余个灰坑,14座房址。
三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89座,绝大多数墓中放置数量不等的随葬品,主要有礼仪用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四类。
通过考古发掘证明大汶口遗址是一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
大汶口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23日立碑保护。
大汶口文化保护开发的现状大汶口文化遗址自发现以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现已累计投入资金280余万元,对大汶口文化保护开发进行了积极的运作,对部分文物古迹景点进行了修复改造。
目前,已建成了大汶口遗址博物馆,编制了大汶口遗址保护开发规划,启动了山西会馆维修工程。
加大了对大汶口文化遗址周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保护工作和景点开发力度:2003年,大汶口镇政府投资40万元对大汶河上的古石桥进行了整修和维护;积极推荐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升级,2006年12月,云亭山遗址被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遗址出土骨耜研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遗址出土骨耜研究作者:张兵趁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05期摘要: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其中的骨耜体现了这一时期文明的独特性。
对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骨耜进行研究,揭示了其制作工艺、原材料选择、使用功能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出土的骨耜种类丰富,对其原材料及制作技术的探讨展示了当时的技术进步。
对骨耜的形态和功能推断也展现了它在农业、生活中的应用。
进一步探索发现,骨耜在大汶口文化的宗教、仪式中的使用及象征意义反映了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
结合农业经济背景,对骨耜的生产和交易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理解大汶口文化及其社会经济背景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关键词:大汶口文化;骨耜制作与功能;宗教与仪式象征;农业经济背景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05.026大汶口文化存在于新石器時代晚期,为我们揭示了那时文明发展的脉络与特点。
在这一时代,人类不仅在生产技术、生活方式上取得了进步,而且在社会组织、信仰与仪式上也形成了复杂的结构。
骨耜作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文物,成了研究大汶口文化的关键窗口。
它不仅仅是一个实用工具,更蕴含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信仰等。
通过对骨耜的研究,可以从多个维度探讨大汶口文化:从制作技术看,它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从形态和功能上看,它揭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从它在仪式中的使用和象征意义看,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信仰。
因此,骨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便于更深入地探索和了解大汶口文化及背后的社会、经济和信仰世界。
1 大汶口遗址出土骨耜的材料与制作工艺①出土骨耜的种类与数量统计。
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骨耜种类繁多,主要分三大类:耕作用的大型骨耜、家用的小型骨耜和仪式用的特殊骨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高度工艺发展和使用需求。
耕作用的大型骨耜多由大型动物的长骨制成,坚硬耐用,能适应长时间的劳作,其数量占出土骨耜的60%。
这也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农业的主导地位,以及人们对农具的高度依赖。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百科名片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
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
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目录[隐藏]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汶口文化的发现特征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术较前已有很大提高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多埋于集中的墓地类型发展大汶口文化早、中期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汶口文化的发现特征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术较前已有很大提高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多埋于集中的墓地类型发展大汶口文化早、中期•大汶口文化晚期•经济•居民习俗•墓葬•大汶口文化的意义[编辑本段]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40—前224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
有泥质、加砂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
手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烧成温度900—1000℃。
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
许多陶器表面膜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
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种,纹样有圈点、几何、花叶等。
[编辑本段]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大汶口文化于1959年首次发现相邻乡镇的磁窑镇,后来为了方便记忆就用了汶河乡镇大汶口镇的名字,进行发掘,考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考古学界即将大汶口遗址及其相类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其后,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于1974、1977、1978年,又先后进行多次发掘。
大汶口文化有什么特征?建筑风格又是怎样的
大汶口文化有什么特征?建筑风格又是怎样的本文导读: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牙的习俗。
是流行于古代中国东方、南方的拔牙习俗的发源地。
在王因、大墩子墓中的骨骸上,还发现颌骨异常变形的现象,某些个体臼齿外侧严重磨损甚至内缩,有数例在变形处置有小石球或陶球,变形当是由于长期口含小球所致。
这是大汶口文化所独有的奇特习俗。
此外,死者随葬獐牙、獐牙勾形器以及龟甲等,也为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所少见。
制陶技术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灰陶和黑陶的数量较少。
陶器的制作以手制为主,轮修技术已普遍使用。
纹饰有弦纹、划纹、乳丁纹、绳索纹、附加堆纹、锥刺纹以及指甲纹等。
彩陶数量增多,且花纹繁缛,其中圆点、弧线以及勾叶纹,与仰韶文化庙地沟文化类型相似,可能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影响。
中期以夹砂红陶的数量最多,次为泥质黑陶和灰陶,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的数量最少。
中期的陶系和早期的区别是泥质红陶数量的减少和泥质黑陶、泥质灰陶数量的增多。
中期还出现了一些火候较高锦儿质地较为细密的灰白陶。
陶器的制作手法主要以手制为主,轮修比较普遍,一些小型的器物已经开始轮制。
陶器以素面为主,部分器形表面磨光。
发现有繁缛的编织纹图案。
有少量的彩陶。
晚期的制陶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轮制技术已用来生产大件陶器。
烧窖技术有了改进,烧制出额薄胎磨光黑陶,胎厚仅1—2毫米。
通过提高窖温,烧出薄胎、质硬、色泽美的白陶、黄陶和粉色陶器。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器以灰陶最多,次为黑陶和白陶。
出现了大宽肩壶、瓶等新型器形。
中期已经出现的仿兽型陶器,在晚期又有了创新。
彩陶到晚期减少、但仍有纹样复杂的多色陶器。
房屋建筑大汶口文化发现的建筑遗迹不多,属于早期的仅有几处残迹,不得窥其整体结构。
中期建筑遗存,在呈子遗址发现一座20平方米许的方形地面房基,门向南,平地挖槽筑基,槽内竖柱,填土后锤打,室内的4个柱洞里填有碎陶片、石子、灰土,紧密坚实。
大墩子墓中出土3件陶屋模型,有方形、圆形两种,都作攒尖顶,有的有门窗,四周有檐,屋外壁上刻有狗的轮廓线,它提供了中期住屋的立体形象。
大汶口文化解释
大汶口文化解释
嘿,你知道大汶口文化吗?那可真是一段超级精彩的历史啊!就好比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
大汶口文化啊,它主要分布在咱山东泰安那一块儿。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人们,在那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创造着属于他们的生活。
他们制作精美的陶器,哇,那些陶器上的图案和花纹,简直太漂亮了!就像我们现在追求时尚的衣服一样。
他们还会建造房屋呢!可不是随随便便搭个窝棚,那可是有模有样的房子。
他们的生活也挺丰富的呀,会一起狩猎、采集,互相帮助,这不就跟我们现在和朋友一起出去玩一样嘛!
你说他们那时候没有电,没有手机,生活得多无聊啊?才不是呢!他们有自己的乐趣。
他们会用石头做成工具,去获取食物,这多厉害呀!这就好像我们现在努力工作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一样。
而且哦,大汶口文化还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呢!这影响就像是一颗种子,慢慢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我觉得大汶口文化真的是太神奇、太重要了!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古老的文化呀,它们可是我们的根呢!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它们一直传承下去,就像我们要珍惜我们的家人和朋友一样。
五莲丹土大汶口-经山文化城址初步研究开题报告
五莲丹土大汶口-经山文化城址初步研究开题报告题目:五莲丹土大汶口-经山文化城址初步研究研究背景:五莲丹土大汶口-经山文化城址位于山东省烟台市五莲县境内,是一处大型的城址遗址。
此遗址是中国东部地区典型的大汶口-经山文化遗址之一,也是目前烟台地区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考古遗址之一。
目前已有一些考古学研究者对该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发掘工作,但对遗址的物质与人类文化特征尚存在许多疑问,因此本次研究希望能够对五莲丹土大汶口-经山文化城址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揭示其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特征。
研究目的:1. 探讨五莲丹土大汶口-经山文化城址的历史发展、景观布局和文化内涵;2. 分析五莲丹土大汶口-经山文化城址与周边城址的关系和文化交流;3. 研究五莲丹土大汶口-经山文化城址中物质文化特征与生活方式的特征。
研究内容:1. 对五莲丹土大汶口-经山文化城址进行地表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收集;2. 对城址内的遗址进行发掘,主要包括城门、城池、城墙、宫殿、祭祀场所、居室及墓葬等建筑遗迹的发掘和分析;3. 对出土文物进行分析研究,包括陶器、玉器、铜器、骨器、石器、玻璃器等物品的分类、测量和制作工艺等内容,以及对文物的年代和制作地域的探讨。
4.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与研究,探讨该文化的形成及发展特征,以期为该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参考和思路。
预期成果:1. 系统性地揭示五莲丹土大汶口-经山文化城址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填补该遗址的研究空白;2. 为研究中国东部地区大汶口-经山文化的特征提供新的资料和思路;3. 向学术界提供一份可靠的研究成果和科学的评价方法。
研究方法:1. 地表调查和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2. 考古遗址的发掘和分析,包括城门、城池、城墙、宫殿、祭祀场所、居室及墓葬等建筑遗迹的发掘和分析;3. 对出土文物进行分类、测量和制作工艺等内容的分析研究,以及对文物的年代和制作地域的探讨;4. 对已有文献的分析与研究,探讨该文化的形成及发展的特征。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1. 简介大汶口文化是中国考古学中的一个重要文化阶段,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史前文明的起源之一。
大汶口文化存在于中国山东省的大汶口地区,距今约5000年左右,时期大致为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
以大汶口文化命名的原因是因为该文化最早是在山东省聊城市牟平县大汶口村发现的。
2. 地理特点大汶口地区地处山东半岛东部,毗邻黄海。
地理环境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汶口文化的发展。
该地区地势平坦,河流众多,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业发展。
由于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大汶口地区也因此形成了较多的湖泊和河流。
3. 文化特征3.1 农业发展大汶口文化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的人们主要以农业为生,种植小麦、大麦、稻谷等粮食作物,养殖猪、牛、羊等家畜。
农业的发展为大汶口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为社会的分工和聚居形成奠定了基础。
3.2 物质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的考古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陶器、石器、玉器等。
这些文物不仅在艺术样式和技术上具有独特特点,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
例如,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制作工艺相当发达,有着细腻的纹饰和丰富的种类,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
3.3 社会组织与宗教信仰大汶口文化社会组织以家族为单位,各家族居住在较为集中的聚落中。
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既满足了社会分工的需求,也体现了人们对亲情和归属感的追求。
此外,大汶口文化还表现出一定的宗教信仰特征,人们崇拜自然,祭祀太阳和其他神明,表达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4. 学术价值大汶口文化作为中国史前文明的起源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通过对大汶口文化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人类的居住方式、农业生产的发展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大汶口文化的研究还可以对比其他地区的史前文化,推动史前文明的国际研究合作。
5. 保护与传承大汶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大汶口文化遗迹
大汶口文化遗址开放分类:中国历史、考古、遗址、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
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次的挖掘发现,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
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都异常精美。
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
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
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为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研究史前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977年,山东省政府公布大汶口文化遗址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开发和向世人展示大汶口文化,1993年,卫驾庄70多岁的老人卢继超联合当地17位村民,筹集资金达64万余元,筹建了一个“大汶口文化遗址博物馆”,展馆很小,却填补了遗址开发的空白。
他们把从民间收集来的大汶口出土的大量石器、陶瓷、陶片等加以鉴别、整理,重新陈列布展,丰富、充实、完善了博物馆。
1994年,大汶口镇政府投资13万元,兴建了一处1300平方米的大汶口文化博物馆,展示出土文物和原始部落风貌;1998年,镇政府又投资60万元建起大汶口陶艺研究中心,生产的仿古陶器畅销全国。
大汶口文化遗址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
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
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都异常精美。
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
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
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
大汶口文化,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主要种植的是粟,并且粮食生产已有相当可观的数量。
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磨制石器。
早期除使用一些磨制粗糙保留打制疤痕的石铲、石斧外,已大量使用磨砺精良的穿孔斧、刀、铲等,收割工具还有骨镰和蚌镰,加工谷物的工具则是石杵和石磨盘、石磨棒。
中晚期,出现了有肩石铲、石镐和一些鹿角锄。
家畜饲养比较发达,能够饲养猪、狗、牛、鸡等家畜家禽;渔猎和采集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比较重要。
能狩猎獐、斑鹿、狸、麋鹿等野生动物,能集体捕获鱼、龟、鳖、蚌等大的、凶猛的水生动物。
大汶口文化的社会经济在中期以后有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一部分手工制作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部门,能够生产白陶器、玉器、象牙器,出现快轮制陶技术的应用。
民俗文化:当时居民中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除一对侧上门齿,有的长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造成颌骨内缩变形。
大汶口文化主要是种什么
大汶口文化主要是种什么
大汶口文化主要是种什么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口遗址而得名。
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为山东龙山文化的源头。
另外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后得出数据,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
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变形以及拔牙。
陶器多见夹砂或泥质的红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出现了硬质白陶,纹饰常见镂孔、划纹、附加堆纹、篮纹,还有彩陶和朱绘;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
石器磨制精美,中期以后更出现了制作精良的玉器。
此外,还发掘出了各种骨制、牙制的工具和装饰品。
为以种植粟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饲养猪、狗、牛、鸡等家畜,同时渔猎经济也是其重要的生产部门。
大汶口文化遗址考察记
大汶口文化遗址考察记
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南有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北有大汶口文化〔黄河流域〕,两种文化遥相呼应,共称华夏民族文明的起源。
大汶口文化属中华主流文化,她为著名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
大汶口文化〔距今4500—6400年,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1982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发掘后覆盖立石碑加以明示。
离遗址不远处有一条贯穿东西的、美丽清澈的大汶河,河上有一座明代隆庆年间修建的石桥,桥头保留了古老的城门及闸口,桥面留下深深的车辙,
看上去颇有沧桑感。
石桥呈S
型,美观而独特,听说S造型
为的是防止洪水冲刷。
聪明的
古代工匠巧妙地运用力学原
理,让这座季节河桥至今仍在
发挥作用。
遗址周围是一片开
阔的平地,种着郁郁葱葱的庄
稼,一座座村庄静悄悄地落在
道边。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纯属
偶然,当时考古界并没有把关
注点放在山东,而是把目光聚
集于中原地区。
1959年5月,铁道部门在修筑京沪铁路时,在山东大汶口发现了很多陶器碎片,这些碎片看上去年代久远。
专家很快认定大汶口是新石器时代遗迹,一个让世界为之震动的名叫大汶口的文明突然呈现在世人面前。
随后,考古界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
经过前后三次发掘,揭露面积7200平方米,清理墓葬189座,出土随葬品2100余件。
随葬品主要有礼仪用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这些物品翔实地揭示了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产生的全过程,为研究我国父系氏族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大汶口文化
(一)明石桥
我们现在来到了明石桥,因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约1567,1573年)而得名,它北起大汶口镇西南门,南接宁阳县茶棚村,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该桥是一座漫水桥,大水漫桥而流的意思,据老人讲曾有45天不见桥的历史,最近的是在2003年8月和2004年7月,大汶河流域连续遭遇了多年不遇的降水,两次水漫石桥,每次均有上百名群众前来观看。
当时的水就像一头猛兽一般,滚滚而来,漫过桥面达一米多。
从大汶口南门向南望去,一片汪洋,景象非常的壮观。
现存的石桥净长度为238米,桥呈S型,桥宽2.5米,共有65个桥孔,66个桥墩,桥孔的长度不一致,桥面由360余块大型石条组成,每块石条的长度因桥孔的长度而定,最长为3.8米,短则1余米,桥与水面的高度1米有余,整座石桥由数百个巨大的铁锔子固定。
此桥建成后,成为南北的交通要道,是继“汶河古渡”的一个飞跃,它结束了汶河两岸人民交往仅靠舟楫的历史,并促进了大汶口作为工商小镇的迅速崛起。
古石桥又名“姜公桥”,传说清雍正八年,原石板桥被大水冲毁,两岸士绅乡民苦于无资修建,以攻石起家的粥店人姜桂松独当此任,“捐资倡修”。
乾隆六年,石桥建成,两岸人民感其义举,曾立碑以记此事,并改名为“姜公桥”。
此碑在修汶河拦河大坝时冲毁。
值得庆幸的是,在以后的400多年中,无论怎样修复,均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的,这也是大汶河古石桥能够保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请各位跟我来,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条似刀砍斧劈一般,长约半
米, 宽约七八公分的石缝恰好成为了古代齐国、鲁国的天然分界线.所谓的双脚踏“齐鲁”,就源于此。
现在请各位也来感受一下双脚踏齐鲁。
双脚踏于"齐鲁分界石"两侧,放眼东西, 七座跨越历史 500 余年的桥梁栉比排开, 在体味旷古之幽情的同时,耳边仿佛回荡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隆隆之声.这七座大桥分别是:1912 年建成的大汶河第一座铁路大桥——原津浦铁路大桥,1958 年大汶河又修了第二条铁路大桥复线,1974年建成的大汶河济微公路大桥,1987 年建成的104 国道汶河大桥,2002 年在104 国道西 200 米处,又一座宏伟的京福高速公路大桥建成,2012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大桥。
七座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建筑风格的桥梁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 "桥梁博物馆" ,也为古老的大汶口增添了"双脚踏齐鲁,放眼观七桥" 的崭新一景.
我们的这座古石桥,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双龙桥”,起因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两尊双龙,,双龙头的中间一孔桥板上有龙门二字,指的是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考取头名状元,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来的游客不妨也摸一摸龙头,孩子们争取将来考个好的大学,大人们图个吉利。
石桥的西北角有一块神龟石,神龟石的来历要从大汶河的倒流河传说开始,大家都知道自古至今~凡是大江小河都是向东流~这是一般的自然现象。
不过~古老的汶河却是“倒流”的奇观~被尊称为“中国第一大倒流河”:~在这里流淌着一个不朽的传说。
据传~背朝东海
的汶河~西向王母~清清的河水流入西天王母池内~专供王母浴用。
东海龙王得知此事~非常生气~他想~就连长江、黄河都乖乖地向我流来~你一条小小的汶河~怎能偷偷地去讨好王母,龙王把管辖汶河的小青龙召来~狠狠地训了一通~责令他马上将汶河改道东流~当时小青龙只好应诺。
龙王怕他不从~便派三女儿前去督察。
三姑娘来到汶河之滨~见不出父王所料~河水依旧浩浩荡荡地向西流去~便质问小青龙为何不执行父王的旨令。
小青龙面带愁色地回道:“禀报三姑娘~汶河两岸~全是肥沃之地~多少百姓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倘若汶河改道~河水泛
滥~卷走这一片沃野~百姓岂不无家可归,三姑娘~我们怎能忍心目睹这悲惨的场面,”经小青龙这么一说~三姑娘才知事出有因~原谅了小青龙并帮他去跟龙王说情。
独断专行的龙王哪里听得进女儿的劝告。
再说~让汶河改道的事早已张扬出去~倘若就此罢休~岂不让王母耻笑,他勒令女儿:“三天内若不把汶河改道东流~我也要拿你问罪。
”说完~把三姑娘赶出了龙宫。
三姑娘回到汶河后~把父王的命令置于脑后~日夜与小青龙奔走于汶河两岸~下雨降露。
天上三日~下界便是三年。
这三年间汶河两岸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黎民百姓无不感激三姑娘的厚恩~便在汶河下游修了座精巧的小庙~取名“三娘庙”~现在肥城的三娘庙村就缘此得名。
以后~三姑娘就常年镇守在此~尽管龙王多次发水~想让汶河改道都没能得逞。
据说~尽管三娘庙修在河滩边上~但每次发洪水都没能过它的门槛。
而这块神龟石则是小青龙的化身~置身于汶河岸边时刻保护着岸边的老百姓快乐平安。
,二,山西会馆
听完这美丽的传说~请各位移步跟我到大汶口镇山西会馆。
山西会馆,座落在我镇的西南门里路西,为大汶口镇著名名胜之一,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山西会馆整体座西朝东,分南北两院,北为关帝庙,南为戏楼院,据修山西会馆碑文记载,该馆是清乾隆24年(1759年)在关帝庙基础上扩建而成。
明清时期,晋商遍布全国,大汶口镇也是商业重镇,“古石桥”又是大汶河的咽喉地段,作为会经商的山西人看好这个黄金地段,在此设置办事处,招待山西过往客商,或兑换银票,极大地方便了山西商人,在山西人经商的同时,也繁荣了大汶口镇的经济。
因修庙、建戏楼全由山西商人出资,建成后作为山西同乡聚会和接待过往的山西官员、商贾(gu)、老乡之所而定名为“山西会馆”。
该馆总占地面积2283平方米。
其中戏楼院占地面积为1540(5平方米,坐南朝北,分前后台,能容纳数千人看戏。
北院为关帝庙,有东、西厢房,占地面积
742.54平方米,坐北朝南,庙门居中朝南,山平门式样。
进庙门有一过厅,过厅东有钟楼,西有鼓楼,应晨敲钟,暮击鼓之用。
穿过过厅即是关帝大殿,大殿门外右侧,有一刀架,上插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刀柄是铁制成的,有茶碗口粗,刀长二尺,六寸宽,刀背半寸厚,重300余斤。
大殿内神台上塑关公神像,面南端坐,两米高。
神台前为供桌,两边左右有周仓、关平神像侍立。
大殿东西建有配殿,东殿供财神爷,西殿供火神爷,建筑极其宏敞规整。
我们的下一站是大汶口文化遗址博物馆,在此期间,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大汶口的土特产:这里有曹家庄的神豆腐、汶口大白菜、上泉的咸鸭蛋、纸坊的煎饼、云亭山酒业的汶河古渡酒、大汶口陶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