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景观动态变化
景观的动态变化PPT课件
(四)景观稳定性的定量探讨
物种均匀分布时,没有结构的形成,系统的 熵值最高;物种各自聚集,形成斑块结构,景 观熵值最低,应取负值计算景观熵值:其式如 下:
(四)景观稳定性的定量探讨
我们假设景观包含有16种物种,将景观分成不同的斑块(图 5—2),抽象化为几种特殊的类型。用上述公式来计算景观的熵 值。 图(a)代表16种植物均匀地混杂分布,仅有一个斑块,没 有形成任何结构,景观熵值为:
景观变化与景观稳定性
Forman和Godron(1990)在本书中将景观随 时间的变化总结为12条曲线(图5-1)。如果不考虑 时间尺度,景观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可以由3个独立 参数来描述:①变化的总趋势(上升、下降和水平 趋势);②围绕总趋势的相对波动幅度(大范围和小 范围);③波动的韵律(规则和不规则)。 从全球来讲,如果景观参数的长期变化呈水平 状态,并且其水平线上下波动幅度和周期性具有统 计特征,那我们就可以说景观是稳定的。可见,只 有呈水平趋势、小范围(或较大范围)但有规则波动 的变化曲线是稳定的(图5-1中所示的LT-SRO和 LT-LRO曲线)。
(二)景观要素的稳定性
景观是由不同的景观要素组成的,景 现整体的稳定件是由组成其各要素的稳定 性所决定的,景观各要素的稳定件千差万 别,为此在对景观稳定件做总体评价时, 应考虑到各要素在景观稳定性中的作用及 其相互联系。景观是由气候、地貌、岩石 和土壤、植被、水文5大要素构成的,景观 的动态也是其中各要素的变化,但各要素 的变化显然是不一致的(P114)。
(四)景观稳定性的定量探讨
熵理论作为自然现象不可逆与无序的量度。 可以很好地解释景观的稳定性。自然景观之所 以发生变化,由初始景观发育成终极景观,本 质上取决于熵的累积,即熵的升高过程。 草地景观→灌木草地景观→最后转化为 乔—灌—草组合的景观类型:物种↑,斑块(由大 变小,最后转化成混杂均匀分布),有序→无序. 人工建筑景观、农业景观、白然景观:有序 →无序,熵值从低到高.保持城市和农田的结构, 不得不向城市和农田输入大量负墒。
景 观 生 态 学(Blackstorm)
景观生态学2011年01月01日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和发展1❀景观(狭义):是指在几平方千米到数百平凡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某种空间组合方式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
景观的基本特征:❀景观是一种生态系统;❀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景观是异质性生态系统的镶嵌体;❀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景观是一种风景。
2❀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景观生态学的特点:❀整体观和系统观;❀异质性和尺度性;❀综合性和宏观性;❀目的性和实践性。
3❀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景观规划与管理4❀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流派和特征主要流派:北美系统学派(Forman&特纳)和欧洲应用学派(温克&哈伯)特征:北美注重自然,关注结构、功能和动态;欧洲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类经营的生态系统。
6❀格局:一般指空间格局,是指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
7❀尺度:在观察或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时间和空间单位,同时也可以指某一现象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分别称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包含幅度(范围)和粒度(分辨率)。
8❀干扰:是指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物种数量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为:S=cA z 式中 S---岛屿的生物物种数;A---岛屿面积;c---与单位面积平均物种数有关的常数;z---待定参数,它与岛屿的地理位置、隔离度和邻域状况等有关。
景观中生境斑块的面积大小、形状、数目以及空间位置关系,对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学过程的影响。
物种丰富度=f(生境多样性,干扰,斑块面积,演替阶段,本底特征,斑块隔离程度)最大贡献:是把生境的斑块的空间特征和物种数量联系在了一起。
《景观动态变化》课件
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发展等人类活动也是造成景观变化的重要原因。
影响与风险
生态环境影响
景观变化。
人类社会影响
景观变化会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 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引发越来 越多的社会风险。
应对措施
制订地方性的防灾减灾规划,通 过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 等手段来降低风险。
案例分析
1
大草原的变化
草原退化、沙漠化、地下水下降,还原草原是长期性保护的重要任务。
2
旧城区的破产
人口外流、经济萎缩,旧城区破败不堪。如何保护和活化这些城市遗产?
3
茶山的保护
在城市化进程中,茶山作为独特的文化景观,如何进行保护和开发?
景观变化原因
1 自然原因
地质变化、水文地质变化、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是引起景观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景观动态变化》PPT课 件
本次课程将引领您深入了解景观动态变化的内在机制以及对自然环境与人类 社会的影响。
什么是景观动态变化
定义
景观动态变化是指在时间和 空间上发生的景观结构、功 能、过程等方面的全面变化。
特征
非线性、复杂、持续性、不 可逆性、不确定性、非规则 性和多样性。
意义
景观动态变化是生态系统强 化自我调节和应对外部影响 的过程,是景观保护与修复 的基础。
展望
未来,景观保护和修复工作将面 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 创新和提高。
未来展望
1
趋势
随着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景观
应对
2
动态变化将是未来的常态。
未来应加强应对措施,采取有效和可持
续的手段来应对风险。
3
技术
现代技术将在未来起到重要作用,例如 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景观生态学-C6
二、景观稳定性
景观稳定性的相关概念
二、景观稳定性
景观稳定性的理解
从景观变化的趋势方面
持久性:表示系统或某些成分的生存时间;
恒定性或变异性:表示系统某些特征的波动频率和幅度。 从景观对干扰的反应方面 抗性阻力:表示系统抵抗外界变化、保持原有状态的能力; 恢复性或弹性 :系统发生变化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 (可用系统回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来度量)。
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景观变化空间模式的常见类型
一、景观变化及其模式
“颌状”模式( jaws model ),又称为“口状”模式 (mouth model),是一种较好的景观变化模式。
土地变化3个阶段,分别为90%、50%和10%的黑色土地类型。
一、景观变化及其模式
颌状模式的优点
①一直维持原来方形生境斑块,到镶嵌序列的最后阶段; ②廊道连接性得到加强,小的残余斑块在新的土地类型所构成 的区域中起到物种踏脚石作用,廊道和小斑块使得大片连续的
在景观尺度上,稳定性实际上是许多复杂结构在立地
水平上不断变化和大尺度上相对静止的统一,即景观
的异质稳定性。 (大尺度上景观结构和要素组成的变化需要很长时间 才发生,而小尺度上景观的变化在短期就可以发生)
二、景观稳定性
景观稳定的机制
物理稳定机制 —— 景观系统具有复杂结构,异质性
较高; 快速恢复机制 —— 景观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有生 态流发生; 抗干扰机制 —— 景观组分具有较强的生命活力,受 到干扰后仍能进行繁殖,具有较大的杭性。
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
资源与环境学院
第六章 景观动态变化
内容提要
一、景观变化及其模式
景观生态学教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为生态学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景观生态学中格局、尺度、过程、空间异质性、生态学干扰、景观分类、斑块、廊道、基底等基本概念以及景观等级结构、景观渗透、复合种群、源汇系统等基本理论。
通过对个例的分析,掌握景观格局、景观尺度和景观过程的基本分析方法。
并结合野外考察领会、掌握景观评估、景观保护、景观管理和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景观1. 景观的地理学、美学概念2. 景观的基本特征•第二节景观生态学1. 景观生态学的的概念2. 景观生态学的特点3. 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位•第三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现状1. 景观生态学发展简史2.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流派•第四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 3个研究方向2. 景观生态学的整合3. 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习题要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特点及当前研究热点。
本章重点、难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当前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景观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及当前研究热点,理解并掌握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第一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 耗散结构和自组织2. 时空尺度和空间异质性3. 等级结构系统4. 渗透理论5. 复合种群理论6. 源-汇模型7. 岛屿生物地理学•第二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 系统整体性2. 尺度性3. 生态流及其空间再分配4. 结构镶嵌性5. 文化性6. 人类主导性7. 多重价值习题要点: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基本理论。
本章重点、难点:等级结构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尺度效应以及生态交错带等基本原理和理论。
本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
第三章景观形成因素•第一节地质地貌因素1. 地貌营力2. 主要岩石类型及其地貌特征3. 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景观特征•第二节气候因素1. 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区2. 气候与景观特征3. 全球气候变化与景观变化•第三节土壤因素1. 土壤及土壤分类2. 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3. 土壤的景观意义•第四节植被因素1. 植被类型2. 植被对景观的作用•第五节干扰1. 干扰的概念和类型2. 干扰状况3. 干扰的景观意义习题要点:景观形成因素中的气候、植被及干扰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景观动态(变化)驱动力研究论文读书笔记
景观动态(变化)驱动力研究论文读书笔记—GIS0901 赵建平 2009303200901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景观变化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其驱动力研究对于理解景观变化的实质进而预测景观变化的趋势非常重要。
景观在各种内外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征与规律称为景观变化,也称景观动态。
任何景观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绝对稳定或绝对静止的景观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
景观变化的动力来自景观本身,也受自然因子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而促使景观发生变化的各种内外部驱动因素就是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
换言之,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是指导致景观发生变化的主要生物物理和社会经济因素。
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尽管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随着研究区域的不同而不同,但仍具有一定的时空规律。
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地貌与气候等自然因子和人口、文化与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等人文驱动因子对景观格局变化其主导作用;而在中小尺度上,植被与土壤和技术革新等因子其主导作用。
引起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可归纳为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两类。
自然驱动因子中的气候、水文、土壤等被认为是主要的自然驱动力类型;人文驱动因子包括人口变化、技术进步、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文化价值观念变化等因子。
在景观格局演变的过程中,这两种驱动因子往往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发挥不同层次的功能。
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系统存在着主导驱动力与非主导驱动力的区别,对其进行判别是总结景观格局演变驱动机制的基础。
目前所运用的判别方法主要是典型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
这几天在佃老师的要求下我阅读了几篇有关景观动态(变化)驱动力研究论文,现在选择三篇总结如下:。
21_景观动态变化-稳定性
景观稳定性的概念
• 平衡(Equilibrium) 平衡(Equilibrium)
• 动态平衡指系统总体上处于稳定的状态,但存在内部变化 动态平衡指系统总体上处于稳定的状态,但存在内部变化 总体上处于稳定的状态 内部 (图)。
The shifting mosaic steady-state concept. Upper panles show a landscape at different times in which the shadings indicate different stand ages (Y= young, M= mature, O= old) and their locations through time. The lower panles depcit the proportion of the landscape occupied by each age class, which remains constant throught time. The shifts occur in reponses to disturbance a0 0 1 图1 2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Month 1991 年和 1997 年安塞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3 4
150 地上生物量 ( g/m 2 ) A b ov e -g r ou nd b iom a ss 100 50 0 4 /1 5 /1 5 6 /2 9 8 /4 9 /2 2 1 1 /3 日 期 ( 月 / 日 ) D at e(M o n t h /day ) 图 2 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Fig.2 Seaso n al v ariat io n s o f abo v e-gro un d bio m ass o f co m m un it ies 铁 杆 蒿 A rt em isia gm elin ii 长 芒 草 St ip a bun gean a
六章:景观的动态变化
第五章景观动态变化一、景观稳定性(一)景观稳定性的概念景观的稳定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种是从景观变化的趋势看景观的稳定性,另一种是从景观对干扰的反应来认识景观的稳定性。
**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恒定性(constancy):指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群落的生活型或环境的物理特征等参数不发生变化。
这是一种绝对稳定的概念,在自然界几乎不存在。
持久性(persistence):指生态系统在一定边界范围内保持恒定或维持某一特定状态的历时长度。
这是一种相对稳定概念,且根据研究对象不同,稳定水平也不同。
惯性(inertia):生态系统在风、火、病虫害以及食草动物数量剧增等扰动因子出现时保持恒定或持久的能力。
弹性(resilience):指生态系统缓冲干扰并保持在一定并阈界之内的能力。
恢复性(elasticity):与弹性同义。
抗性(resistance):描述系统在外界干扰后产生变化的大小,即衡量其对干扰的敏感性。
变异性(variability):描述系统在给予搅动后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大小。
变幅(amplitude):生态系统可被改变并能迅速恢复原来状态的程度。
抗性:是指系统在环境变化或潜在干扰下抗变化的能力;阻抗值可用系统偏离其初始轨迹的偏差量的倒数来量度。
偏离较大就意味着抗性较低。
恢复性(或弹性):是指系统发生变化后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
恢复性可用系统回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来度量。
景观稳定性特征类型图(二)景观要素的稳定性景观要素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和土壤、植被、水文构成的。
气候:周期性变化: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形成的春夏秋冬、地球自转产生的白天黑夜,这种周期性的变化极为有规律,所以人们多用平均温度、年均降水量等来表示其变化的均值,这种变化人们习以为常。
不规则变化:如第四纪冰川,其形成原因尚有较大争论,但冰川活动引起的地球表面地貌、生物等的巨变为人所共识。
这种变化对景观动态的影响具有异常性。
地貌:大时间尺度:大面积的高山、平原地貌的变化时间尺度相当长,一般按地质年代来计算;现代人观察尺度属稳定的。
景观动态变化
一、景观稳定性
景观亚稳定性(metastability)
在景观生态学中所研究的稳定性多是指有生命的景观类型的稳定,即生物稳定。生物 稳定性是一种亚稳定性,即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围绕中心位置上下波动)。它可 以是在很长时间内都围绕一个中心位置;也可以是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围绕一个中心位置波动,而在另一段时间内又进入另一种平衡状态,围绕另一个中心 位置波动。
不稳定景观:景观参数的波 动是不可预测的不规则波动。
一、景观稳定性
3.干扰与景观稳定性
景观稳定性可以看作干扰条件下景观的不同反应 稳定性是系统两种特征——恢复性和抗性的产物 一般地说,景观的抗性越强,景观越稳定;景观的恢复性越强, 景观越稳定。
若干扰的强度很低,而且干扰是规则的:景观能够建立起与干 扰相适应的机制,从而保持景观的稳定性。 若干扰比较严重,但干扰经常发生,并且可以预测:景观也可 以发展起适应干扰的机制来维持稳定性。 若干扰不规则,而且发生的频率很低,则景观的稳定性最差。
土林—流水侵蚀地貌景观
宁夏贺兰山风蚀地貌景观
气候的影响
气候的影响
生命的定居
植物的进化过程:
类似苔藓、地衣或藻类 等绿色植物 —维管束植— 维管束植物发育十分完全 —大面积森林—以裸子植 物占优势的森林(第二纪) —有花的被子植物—— 被 子植物占据统治地位(第 三纪末期)。
植物对景观的作用:
二、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
景Hale Waihona Puke 变化的驱动因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自然驱动因子,一类是人为驱动因子。
自然驱动因子:地貌的形成、气候的影响、生命的定居、土壤的 发育、自然干扰 人为驱动因子:人口、技术、政治经济体制、政策和文化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景观: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并以类似的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生态学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斑块及斑块动态: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
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和居民区等。
斑块动态是指斑块内部变化和斑块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它反映了景观的复杂性程度。
景观异质性: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
侧重于三方面: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功能异质性。
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如,景观单元面积、形状和多样性,它们的空间格局以及能量、物质和生物体的空间分布等。
尺度推绎: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它尺度上的特征,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
景观变化:受人类和自然干扰,景观不断变化。
景观指数:指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适合定量表达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关联的空间分析方法。
内缘比:斑块周长与斑块面积之比,指斑块的边缘效应。
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干扰: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第六章 景观生态学理论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环境生态学(共43张PPT)
(三) 廊道的分类
廊道有三种基本类型:线状廊道、带状(窄带)廊道和河流 (宽带)廊道。
线状廊道
带状廊道
河流廊道
六、基质
基质是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
(一) 基质的判定
相对面积 连通性 控制程度
相对面积的大小、连通性和对景观动态的控制作用是判定基质的 三个基本标准。
(二) 基质的孔隙度
②传输通道(如植物传播体、动物以及其他物质随植被或河流廊道 在景观中运动)。
③过滤和阻抑作用(如道路、防风林道及其他植物廊道对能量、物 质和生物(个体)流在穿越时的阻截作用)。
④作为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源或汇(如农田中的森林廊道,一 方面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若干野生动植物种群,为景观中其他 组分起到源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也可阻截和吸收来自周围农田 水土流失的养分与其他物质,从而起到汇的作用)。
布的差异性)三个方面。 而另一方面也可阻截和吸收来自周围农田水土流失的养分与其他物质,从而起到汇的作用)。
从生态因子角度考虑,干扰的定义是:
离同“岛屿”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某种可比关系时,对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表达有利。
基质(matrix):在景观中的本底覆盖类型,通常具有高覆盖率和高连接度;
(二) 基质的孔隙度
一、景观及景观生态学
傅伯杰等(2001)在综合国内外有关景观的概念的基础上, 总结了对景观的五个方面的理解: ①景观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异质性。 ②景观是具有明显形态特征与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其结构与 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
③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④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尺度 性。 ⑤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
《环境生态学》第六章 景观生态学
异质种群的类型(Harrison):
大陆和岛屿型(mainland and island) 斑块型(patchy population) 卫星型(satellite population) 完全隔绝型(非平衡型 Non-equilibrium)
异质种群理论的要点:
异质种群是指由一组空间相隔,相互有联系的局部种群所组 成。
影响径流、侵蚀等生态 过程
格局多样性及其生态意义:
景观类型的空间结构影响景观中的能流、 物流和物种流
相邻斑块间的聚集和分散影响斑块中的 物种丰富度
三、景观结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
迁地保护 就地保护
斑块与生物多样性 廊道与生物多样性
四、景观破碎化与异质种群动态
景观变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对水量的影响 对水质的影响
温室气体
CO2
工业化前的浓
度(μ l/L)
280
1990年的浓度
(μ l/L)
353
年均增加(%) 0.5
CH4 0.8 1.72 0.9
N2O 0.288 0.31 0.25
滞留时间(a)
吸收辐射能力 (相对于CO2)
对全球温暖化 的贡献率(%)
100
10
150
1
32
150
60
15-30
5
主要温室气体的变化特点
CFC
0.0002-0.0003 4
65-130 10000
12
景观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大气质量下降 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 湿地减少 水资源短缺 非点源污染
第六节 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景观动态变化
土地利用规划需要与城市规划 、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互协 调,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配 置和高效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需要政府 、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加 强监管和管理,防止土地资源 的浪费和滥用。
环境保护政策
01 02 03 04
环境保护政策是指政府为了保护环境而制定的一系列法规和措施。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如气温、降水、风速等的变化,会影响植被生长、土壤侵 蚀等,进而影响景观的演变。
生物群落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会发生演替,从一种群落类型转变为另 一种群落类型,从而影响景观的外观和结构。
人为因素
01
02
03
土地利用变化
城市化、农业开发、采矿 等活动会改变土地利用方 式,导致景观格局和特征 的变化。
全球变化的挑战与机遇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对景观动态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如极端气候事件增 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等。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同时 也为景观规划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
资源环境压力
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加大,要求景观规划和管理更加注重生态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修复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 包括修复前的生态系统状况、修复过 程中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修复后的维 护和管理等。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土地资 源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 和生态环境要求,对土地资源
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布局。
土地利用规划需要考虑土地资 源的生产能力、生态价值和环 境容量等因素,以实现土地资
输标02入题
在景观动态变化的应对策略中,公众参与可以加强政 策制定和实施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提高公众对环境保 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景观生态学课件第六章景观动态变化
第三节 景观变化中人的作用
一、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干扰作用
二、人类对管理景观的改造作用
三、人类对人工景观的构建作用
四、景观生态建设
一、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干扰作用
1、干扰方式 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干扰方式主要有旅游、 狩猎、采集、采樵、污染等。 2、人类干扰对景观的破坏 大规模的、持续的人类活动干扰,使许多景 观遭受严重破坏,出现了不适于人类利用的 裸地、采伐迹地、弃耕地、沙漠化土地、采 矿废弃地、垃圾堆放场和水域污染等。
第三节 景观中人的作用
城市化景观 现代农业景观1950~
传统农业景观1800~1950
历史乡村景观1100~1800 铁器时代末期景观约公元前1000 新石器及青铜时代 景观-
景 观 土 地 利 用 变 迁 过 程
原始自然景观-
自然→人工
第一节
景观稳定性及景观变化
一、景观稳定性概述 二、景观变化的驱动力 三、景观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空间模式
、散布式(dispersed pattern)和随机式(random
pattern)。
边缘式:新的景观类 型从一个边缘单向地 呈平行带状蔓延; 廊道式:新的廊道在 开始时把原来的景观 一分为二,从廊道的 两边向外扩散; 单核心式:从景观中 的一点处蔓延; 多核心式:从景观中 的几个点蔓延; 散布式:新的斑块广 泛散布; 随机式:新的斑块呈 随机分布状态,生境 丧失速度低于多核心 式和散布式。
3、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1) 景观变化空间模式的常见类型
不同干扰因素以及干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景观
空间格局变化,可归纳为6种空间模式。即边缘式
景观生态学
第六章景观动态变化主要内容:尺度与景观;景观稳定性;景观动态变化;景观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景观动态变化模拟分析一.尺度与景观定义: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的细化水平,可用分辨率与范围来描述空间尺度—所研究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或最小信息单元的空间分辨率水平。
时景观生态学中的研究尺度——中尺度范畴,从几平方千米到几百平方千米,从几年到几百年景观生态学中研究尺度是辨别生物过程与格局过程的时空量度大尺度的空间过程人类尺度间尺度—研究对象动态变化的时间间隔。
二.景观稳定性㈠概念:景观的各种参数的长期变化呈现水平状态、或是在水平线上下摆动的幅度和周期性具有统计特征(Forman,1990)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系统保持现有状态的能力,即抗干扰能力;二是系统受干扰后回归该状态的倾向,即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
景观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稳定性表现出的两种特征:恢复能力(可用系统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来度量);抗性(用阻抗值来表示,即系统偏离其初始轨迹的偏差量的倒数)。
㈡景观要素的稳定性气候要素—周期性变化(常用平均温度、年降水量来表示);非周期性变化地貌形态—变化的时间尺度相当长,稳定要素岩石和土壤植物—周期性变化(时间变化节律);非周期性变化(考虑遭受自然或人为干扰后植物非正常成长过程)水文—景观变化最具影响力的干扰因素。
(三)景观稳定性的尺度问题景观稳定性的时间尺度:景观稳定性是一相对的概念;取决于我们观察景观时选择的时间尺度大小;一般,以人一生的生命周期作为研究景观的时间尺度。
景观稳定性的空间尺度:大尺度景观结构和要素组成的变化需要很长的时间才发生;小尺度景观的变化在短期就可以发生。
三.景观动态变化景观变化的规律与判定标准景观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变化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长期变化(生态过程)有5种模式:恒定模式、周期循环模式、定向模式、分段模式和灾变模式。
景观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可分成三个独立参数来表征:变化的总趋势、围绕总趋势的相对波动幅度、波动的韵律。
第六章景观动态
依据师法自然原理,构建与自然系统协调的新型人工 景观。
3. 农业景观生态建设
基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我国农村农业景观生态建 设积累许多成功的参考模式:如珠三角的湿地基塘系统、 东北平原西部的沙地田、草、林体系、北方平原农田防护 林网络体系、南方丘陵区的多水塘稻田景观系统和黄土高 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农、草、林立体镶嵌模式等。 案例:南方丘陵区多水塘系统 南方丘陵区以水稻田为基质的农业景观广泛分布各种 坑塘,其面积为1 000~10000m2,小者为坑,大者为塘, 位于山麓、田间及村旁,往往成为陆地与较大内陆水体过 渡带的组成部分。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不均匀。分散布局的小水塘群具 有拦蓄地表径流、泥沙及过滤N、P营养物的生态功能,成 为景观生态建设的又一典范。
其中,农田景观与郊区景观的特点如下: (1)可再生资源的生产性,谋求比自然生态系统更高的 生物生产力,设计能发挥最大功能的景观结构。 (2)调控景观变化方向和速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3)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维持其生存环境的稳定性。
2. 改造作用的方式
1) 开垦与农业种植
2) 农田防护林建设 3) 森林主伐与更新 4) 人工造林 5) 围栏草场
1).抵抗力(resistance):表示群落或生态系统抵 抗扰动和维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其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resilience):表示群落或生态系统在遭 受扰动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解析 景观稳定性评价内容:①景观基本要素是否具有再生 能力;②景观中的生物组分、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是否处 于平衡状态;③景观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否能维 持景观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和功能的稳定性;④人类活动的 影响是否超出景观的承受力。
2)不同强度作用力的生态反应
不断增加的作用力对景观系统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顶级群落的准稳定最大,中间演替阶段次之, 先锋阶段最小。
从抵抗力来说,顶级群落大于先锋群落;从 恢复力来说,先锋群落大于顶级群落。
5 )影响景观稳定性的基本因素
景观稳定性取决于由气候、地貌、 岩石和土壤、流水、植被以及干扰因素
决定的景观要素稳定性。
6)景观稳定性的生态机制: 能使景观变得更为稳定的3个普遍过程。
因为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 之中,说它是动态的,是因为它还在变化,说它是 平衡的,因为从较长的尺度来说,它又是不变的。
3 )不稳定性指的是波动方式经常发生变化或不可预测 不稳定性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受到干扰后打破原有平衡后立刻建立新的平 衡。即以新的平衡代替原有的平衡。 二是旧的平衡被打破后,新的可预测的稳定状态 并未出现。比如:干旱的草地一经耕垦,就会不稳定。 6.1.3 关于稳定性的其他重要概念
第六章 景观动态变化
景观变化包括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 而变化。变化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 的因素,变化有快有慢。
比如: 1976 年唐山的大地震,一夜间。 1978 年的大兴安岭大火, 435 万公顷。 1953 年,一场海洋风暴造成荷兰大坝决堤,使 160万公顷土地被洪水淹没。
俯瞰路南区 (震前)
目前,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很多,如抗性、 振幅、偏离、韧性、恢复、弹性一、脆弱性等。这里, 我们仅例举若干个有关稳定性的概念。
1 )持久性(persistence) 指一个系统或它一些分量的持续存留时间。 2) 抵抗力(resistance) 指一个系统对某种干扰就地抵制的能力。 3 )恢复力(resilience)
Forman & Godron 用3个独立参数表征所有变化曲线: 变化的总趋势(上升、下降和水平趋势); 围绕总趋势的相对波动幅度(大范围和小范围); 波动的韵律(规则和不规则)
(a)美国田纳西洲阿巴拉契亚硬木林在1000年内预测的生物量变化 (LT-LIO水平、波动大且不规则) (b)英国剑桥附近罗金厄姆林地面积400年来的变化(DT-SIO下降、波 动小且不规则) (c)夏威夷冒纳罗亚山上空22年间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IT-LRO上 升、波动大且规则)
景观稳定—退化的实例 在公元 1000-1900 年期间,南撒哈拉的萨赫勒草原 (或热带稀疏草原)景观被认为中很少发生变化的。虽然干 湿季有明显的波动,但景观特征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始终保持 稳定的状态。换句话说,景观变化为稳定类型(LT-LRO), 呈水平总趋势,不较大而有规则的波动。 在这个地区,雨季一年生植物萌芽发育,几周内就形 成较大的生物量;这种有规律的变化是景观固有的特征,动 植物种类都适应了这种气候循环,牧民也可使畜群在数百公 里范围内移动,以巧妙地利用放牧季节。生态学家认为这种 景观是稳定的,如同电影胶片中的同一场景或镜头多次出现 一样。总的来说,在这几个世纪期间,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总 产量较低,只能维持分散在各地居民的生计。
指一个系统在受到干扰破坏后恢复其功能的能力。
4 )弹性(resilience) 指生态系统缓冲干扰并保持一定阈界之内的能力。 5 )振幅(amplitude) 指生态系统可被改变并能迅速恢复原来状态的程度。
4 )关于景观特性与稳定性关系的基本原则: 岩石、水泥路面等无生物定居地,具有物理 系统的稳定性。 随生物量的增加准稳定性增加。
干扰的作用: 干扰可创造一种有利于竞争力弱的种的环境条件
干扰频度如果比竞争排斥所需的时间短,就可以防 止竞争排斥的发生。
干扰斑块如果在空间上接近于正在发生竞争排斥的 斑块,就可以使被排斥种迁移到本斑块来。
3
6.2 景观变化的作用力(驱动力) 1)作用力的种类 促使景观发生变化的作用力可以分为两大类: 自然驱动力和人文驱动力,其中自然驱动力还 可以分为物理驱动力和生物驱动力。因此,对 景观发生作用的作用力总的来说可分为 3类。傅 伯杰等在其所著的《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一书中进一步将自然驱动力分为地貌、气候、 动植物的定居、土壤和自然干扰;在人文驱动 力中分为人口、技术、政治经济及决策、文化 等。在这门课中,将这些因素融合在一块,从 总的大类加以讨论。
6)景观稳定性的生态机制: 能使景观变得更为稳定的3个普遍过程。
首先,光能可固定在植物生物量中,生物量的累积按 照斑块、走廊和本底等景观结构在空间上发生变化,这种 内部异质性(包括与之有关的景观要素之间的动物、植物、 水、矿质养分和能量等的流动)为系统提供了固有的可塑 性,可使其能承受或同化一些环境变化,并在遭受干扰后 恢复原状。一般认为,同质性可促进干扰的蔓延。大面积 地种植同一种农作物,会导致严重的病虫害,大面积的人 工林可使森林抗病虫害和抗火能力的减弱。这也是为什么 提倡种植混交林和保护原始林的重要原因。
由多个种组成的稳定群落,必然是由生态位不同的种所 组成。
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该稳定平衡具有以下3个特征:
如果两个物种在同一稳定群落中占据相同的生态位,其中 一个将会绝灭。 在一个稳定群落中,不会有两个物种因同一资源限制而成 为直接竞争者,种间生态位不同可减缓它们之间的竞争。 群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不同生态位的种群在利用群 落的空间、时间资源和各种相互作用中趋于互相补充,而
然而,自1900年起,牧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政 府通过打井、修建房子及调整对偏远地区居民的管理政策 等措施,试图使游牧百姓定居下来。结果,人口密度增大, 羊群移动性小,这种新系统多年来似乎处于亚稳定状态, 并围绕中心位置上下波动。但自1970年开始的10年干旱表 明,这种新平衡并不稳定。由于干旱严重,羊群彻底毁坏 了水井附近的植被,最后导致大规模自相残杀。从70年代 起,景观系统的变化特点呈下降趋势,具有较大而且不规 则的波动(DT-LIO)
首先,光能可固定在植物生物量中,生物量的累积按 照斑块、走廊和本底等景观结构在空间上发生变化,这种 内部异质性(包括与之有关的景观要素之间的动物、植物、 水、矿质养分和能量等的流动)为系统提供了固有的可塑 性,可使其能承受或同化一些环境变化,并在遭受干扰后 恢复原状。一般认为,同质性可促进干扰的蔓延。大面积 地种植同一种农作物,会导致严重的病虫害,大面积的人 工林可使森林抗病虫害和抗火能力的减弱。这也是为什么 提倡种植混交林和保护原始林的重要原因。
平衡提供了抗性,并有助于从干扰中恢复。
6.1.4 稳定性的时间尺度 1)判断景观变化的标准 景观的本底发生变化; 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面积百分比发生足够大的变化; 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覆盖范围。 2)稳定性的时间尺度 任何景观都随时间变化,景观的稳定性只有相对的意义。 在研究景观稳定性时如何选择时间尺度十分关键。 从景观的定义可以看出,景观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 相关。景观的概念引自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人类观察景 观的变化也只能在其有限的生命周期内,所以定义观察景观 稳定性的时间尺度以略长于人类的平均寿命为好,即时间尺 度取100年。
首先,人力对景观的变化影响甚大。如人类采伐可使 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变为无林地,人工造林可使荒山绿化、 防风固沙,人力修灌溉渠可使大面积农田变成水浇地等。
其实,我们在前面学过的景观类型中,从天然景观到管理
景观、农田景观、城镇景观直到最后的城市景观都有力地 说明了人力对景观变化的影响。
其次,在自然驱动力中,物理力使景观发生变化的例
子也很多。物理力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火灾等。 如唐山大地震使整个唐山市在一夜之间毁于一旦,大兴安 岭火灾是近几年我国发生的最大的森林火灾,干旱使西北 地区的沙漠景观不断扩大等。
最后,在自然驱动力中,生物驱动力也是十分普遍的。 最明显的是植物叶子叶片不断向上的垂直生长,随着时间 的推移,植被可定殖于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绿色 覆盖物的高度将不断增加,而且植物向上的生长力可在垂 直方向上产生明显的异质性,由于不同动植物在这种结构 中处于不同的层次,因而垂直结构或成层现象比较明显。 另外,生物力中的病虫害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自然驱动力与人文驱动力对景观作用的重大区别是人 文驱动力造成的景观变化通常比较显而易见,而自然驱动 力引起的景观变化,比较不容易将所有的作用力搞清楚。 但当纯自然现象使景观发生变化时,就不易将所有的作用 力搞清楚。作用于景观的自然力不仅包括诸如引力、山体 隆起、冰川碾转等纯物理力,而且还包括昆虫、蚯蚓以及 大象、野牛等动物的肌肉活动。
2)不同强度作用力的生态反应
按照作用的强度分为四级:
弱度:使景观产生围绕中心点的波动。比如:小的森林火灾。 中度:使景观发生很大变化,可产生超过平衡的波动,但是一 旦停止干扰仍可使景观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 比如:连续几年干旱,河流干涸,气候正常,恢复原有景观。 强度:使景观产生新的平衡。景观成分未发生绝对变化,只是 相对地位有所改变。比如:在美国西南部的一些地区,由于历 时24年(1276—1299)的干旱,原来的灌丛带和农田景观变成
几乎没有农田的开阔灌木带景观,当地的印地安人因连续24年
缺水少粮,不得不背井离乡,迁出悬崖居住地,以致出现了景 同要素比例发生变化的新平衡。
极度:极度或突变性干扰可导致景观替代,即原有的
景观消失,并在同一地面范围为产生新的景观所代替。
如果要恢复到原来的动态平衡,则需要有新的较大的
干扰。比如在美国的纽约和新英格兰地区,由于滥伐 许多农民迁移到中西部土地肥沃区后,该地区以转变 为从前的森林景观;又比如在柬埔寨吴哥窟和马亚城
非直接竞争。
2 )非平衡观点: 不反对竞争排斥原理,但认为由于干扰的存在, 竞争排斥不是通则,而是某些局部特点;干扰是 维持物种共存的机制。 竞争排斥在自然界能否发生,有三个前提: 确实两个物种在同一时间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 要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 要一直等到一个物种完全排斥另一个物种所需 的时间为止 后两个前提可合并为一条要求环境具备一定时 间长短的稳定性。
地震中心路南区,震后 变成一片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