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景观动态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稳定—退化的实例 在公元 1000-1900 年期间,南撒哈拉的萨赫勒草原 (或热带稀疏草原)景观被认为中很少发生变化的。虽然干 湿季有明显的波动,但景观特征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始终保持 稳定的状态。换句话说,景观变化为稳定类型(LT-LRO), 呈水平总趋势,不较大而有规则的波动。 在这个地区,雨季一年生植物萌芽发育,几周内就形 成较大的生物量;这种有规律的变化是景观固有的特征,动 植物种类都适应了这种气候循环,牧民也可使畜群在数百公 里范围内移动,以巧妙地利用放牧季节。生态学家认为这种 景观是稳定的,如同电影胶片中的同一场景或镜头多次出现 一样。总的来说,在这几个世纪期间,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总 产量较低,只能维持分散在各地居民的生计。
2)不同强度作用力的生态反应
按照作用的强度分为四级:
弱度:使景观产生围绕中心点的波动。比如:小的森林火灾。 中度:使景观发生很大变化,可产生超过平衡的波动,但是一 旦停止干扰仍可使景观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 比如:连续几年干旱,河流干涸,气候正常,恢复原有景观。 强度:使景观产生新的平衡。景观成分未发生绝对变化,只是 相对地位有所改变。比如:在美国西南部的一些地区,由于历 时24年(1276—1299)的干旱,原来的灌丛带和农田景观变成
目前,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很多,如抗性、 振幅、偏离、韧性、恢复、弹性一、脆弱性等。这里, 我们仅例举若干个有关稳定性的概念。
1 )持久性(persistence) 指一个系统或它一些分量的持续存留时间。 2) 抵抗力(resistance) 指一个系统对某种干扰就地抵制的能力。 3 )恢复力(resilience)
几乎没有农田的开阔灌木带景观,当地的印地安人因连续24年
缺水少粮,不得不背井离乡,迁出悬崖居住地,以致出现了景 同要素比例发生变化的新平衡。
极度:极度或突变性干扰可导致景观替代,即原有的
景观消失,并在同一地面范围为产生新的景观所代替。
如果要恢复到原来的动态平衡,则需要有新的较大的
干扰。比如在美国的纽约和新英格兰地区,由于滥伐 许多农民迁移到中西部土地肥沃区后,该地区以转变 为从前的森林景观;又比如在柬Baidu Nhomakorabea寨吴哥窟和马亚城
顶级群落的准稳定最大,中间演替阶段次之, 先锋阶段最小。
从抵抗力来说,顶级群落大于先锋群落;从 恢复力来说,先锋群落大于顶级群落。
5 )影响景观稳定性的基本因素
景观稳定性取决于由气候、地貌、 岩石和土壤、流水、植被以及干扰因素
决定的景观要素稳定性。
6)景观稳定性的生态机制: 能使景观变得更为稳定的3个普遍过程。
6)景观稳定性的生态机制: 能使景观变得更为稳定的3个普遍过程。
首先,光能可固定在植物生物量中,生物量的累积按 照斑块、走廊和本底等景观结构在空间上发生变化,这种 内部异质性(包括与之有关的景观要素之间的动物、植物、 水、矿质养分和能量等的流动)为系统提供了固有的可塑 性,可使其能承受或同化一些环境变化,并在遭受干扰后 恢复原状。一般认为,同质性可促进干扰的蔓延。大面积 地种植同一种农作物,会导致严重的病虫害,大面积的人 工林可使森林抗病虫害和抗火能力的减弱。这也是为什么 提倡种植混交林和保护原始林的重要原因。
第六章 景观动态变化
景观变化包括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 而变化。变化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 的因素,变化有快有慢。
比如: 1976 年唐山的大地震,一夜间。 1978 年的大兴安岭大火, 435 万公顷。 1953 年,一场海洋风暴造成荷兰大坝决堤,使 160万公顷土地被洪水淹没。
俯瞰路南区 (震前)
由多个种组成的稳定群落,必然是由生态位不同的种所 组成。
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该稳定平衡具有以下3个特征:
如果两个物种在同一稳定群落中占据相同的生态位,其中 一个将会绝灭。 在一个稳定群落中,不会有两个物种因同一资源限制而成 为直接竞争者,种间生态位不同可减缓它们之间的竞争。 群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不同生态位的种群在利用群 落的空间、时间资源和各种相互作用中趋于互相补充,而

注:
景观变化的实际情况要远远比这些模式 复杂,景观变化模式是为了便于理解的一种 简化的抽象,不可生搬硬套。当影响景观变 化的主要机制发生变化时,景观变化的模式
可能发生变化。
6.1.2 稳定性、准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1 )LT-SRO和LT-LRO稳定曲线 生物系统的稳定性( stability )是相对的,如 果景观参数的长期变化成水平状态,并且在其水平 线上下波动,波动幅度和周期具有统计特征的,我 们认为是稳定的。 2 )有人用准稳定性(metastability)来表达这种稳 定状态
首先,人力对景观的变化影响甚大。如人类采伐可使 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变为无林地,人工造林可使荒山绿化、 防风固沙,人力修灌溉渠可使大面积农田变成水浇地等。
其实,我们在前面学过的景观类型中,从天然景观到管理
景观、农田景观、城镇景观直到最后的城市景观都有力地 说明了人力对景观变化的影响。
其次,在自然驱动力中,物理力使景观发生变化的例
干扰的作用: 干扰可创造一种有利于竞争力弱的种的环境条件
干扰频度如果比竞争排斥所需的时间短,就可以防 止竞争排斥的发生。
干扰斑块如果在空间上接近于正在发生竞争排斥的 斑块,就可以使被排斥种迁移到本斑块来。
3
6.2 景观变化的作用力(驱动力) 1)作用力的种类 促使景观发生变化的作用力可以分为两大类: 自然驱动力和人文驱动力,其中自然驱动力还 可以分为物理驱动力和生物驱动力。因此,对 景观发生作用的作用力总的来说可分为 3类。傅 伯杰等在其所著的《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一书中进一步将自然驱动力分为地貌、气候、 动植物的定居、土壤和自然干扰;在人文驱动 力中分为人口、技术、政治经济及决策、文化 等。在这门课中,将这些因素融合在一块,从 总的大类加以讨论。
非直接竞争。
2 )非平衡观点: 不反对竞争排斥原理,但认为由于干扰的存在, 竞争排斥不是通则,而是某些局部特点;干扰是 维持物种共存的机制。 竞争排斥在自然界能否发生,有三个前提: 确实两个物种在同一时间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 要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 要一直等到一个物种完全排斥另一个物种所需 的时间为止 后两个前提可合并为一条要求环境具备一定时 间长短的稳定性。
首先,光能可固定在植物生物量中,生物量的累积按 照斑块、走廊和本底等景观结构在空间上发生变化,这种 内部异质性(包括与之有关的景观要素之间的动物、植物、 水、矿质养分和能量等的流动)为系统提供了固有的可塑 性,可使其能承受或同化一些环境变化,并在遭受干扰后 恢复原状。一般认为,同质性可促进干扰的蔓延。大面积 地种植同一种农作物,会导致严重的病虫害,大面积的人 工林可使森林抗病虫害和抗火能力的减弱。这也是为什么 提倡种植混交林和保护原始林的重要原因。
然而,自1900年起,牧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政 府通过打井、修建房子及调整对偏远地区居民的管理政策 等措施,试图使游牧百姓定居下来。结果,人口密度增大, 羊群移动性小,这种新系统多年来似乎处于亚稳定状态, 并围绕中心位置上下波动。但自1970年开始的10年干旱表 明,这种新平衡并不稳定。由于干旱严重,羊群彻底毁坏 了水井附近的植被,最后导致大规模自相残杀。从70年代 起,景观系统的变化特点呈下降趋势,具有较大而且不规 则的波动(DT-LIO)
第三,生物进化过程是最独特的过程。一对动物可生
殖一大群彼此不同的幼仔,幼年动物生长发育并分散于 整个景观,其中一些可得以生存和繁殖。如果有些动物 在景观受到干扰时也能生存下来并继续繁殖,那么这类 动物一般对干扰具有较大的抗性,而且能生出抗性更强 的幼仔,这就是生物的自然选择。景观中所保留下来的 物种具有遗传变异性,由于许多动植物种类对环境变化 都具有遗传变异的能力,所以这种进化为景观保持动态
子也很多。物理力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火灾等。 如唐山大地震使整个唐山市在一夜之间毁于一旦,大兴安 岭火灾是近几年我国发生的最大的森林火灾,干旱使西北 地区的沙漠景观不断扩大等。
最后,在自然驱动力中,生物驱动力也是十分普遍的。 最明显的是植物叶子叶片不断向上的垂直生长,随着时间 的推移,植被可定殖于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绿色 覆盖物的高度将不断增加,而且植物向上的生长力可在垂 直方向上产生明显的异质性,由于不同动植物在这种结构 中处于不同的层次,因而垂直结构或成层现象比较明显。 另外,生物力中的病虫害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自然驱动力与人文驱动力对景观作用的重大区别是人 文驱动力造成的景观变化通常比较显而易见,而自然驱动 力引起的景观变化,比较不容易将所有的作用力搞清楚。 但当纯自然现象使景观发生变化时,就不易将所有的作用 力搞清楚。作用于景观的自然力不仅包括诸如引力、山体 隆起、冰川碾转等纯物理力,而且还包括昆虫、蚯蚓以及 大象、野牛等动物的肌肉活动。
Forman & Godron 用3个独立参数表征所有变化曲线: 变化的总趋势(上升、下降和水平趋势); 围绕总趋势的相对波动幅度(大范围和小范围); 波动的韵律(规则和不规则)
(a)美国田纳西洲阿巴拉契亚硬木林在1000年内预测的生物量变化 (LT-LIO水平、波动大且不规则) (b)英国剑桥附近罗金厄姆林地面积400年来的变化(DT-SIO下降、波 动小且不规则) (c)夏威夷冒纳罗亚山上空22年间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IT-LRO上 升、波动大且规则)
地震中心路南区,震后 变成一片废墟
城市化景观 现代农业景观1950~
传统农业景观1800~1950
历史乡村景观1100~1800 铁器时代末期景观约公元前1000 新石器及青铜时代 景观-
景 观 土 地 利 用 变 迁 过 程
原始自然景观-
自然→人工
6.1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6.1.1 景观变化曲线(景观变化的一般规律)
指一个系统在受到干扰破坏后恢复其功能的能力。
4 )弹性(resilience) 指生态系统缓冲干扰并保持一定阈界之内的能力。 5 )振幅(amplitude) 指生态系统可被改变并能迅速恢复原来状态的程度。
4 )关于景观特性与稳定性关系的基本原则: 岩石、水泥路面等无生物定居地,具有物理 系统的稳定性。 随生物量的增加准稳定性增加。
平衡提供了抗性,并有助于从干扰中恢复。
6.1.4 稳定性的时间尺度 1)判断景观变化的标准 景观的本底发生变化; 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面积百分比发生足够大的变化; 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覆盖范围。 2)稳定性的时间尺度 任何景观都随时间变化,景观的稳定性只有相对的意义。 在研究景观稳定性时如何选择时间尺度十分关键。 从景观的定义可以看出,景观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 相关。景观的概念引自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人类观察景 观的变化也只能在其有限的生命周期内,所以定义观察景观 稳定性的时间尺度以略长于人类的平均寿命为好,即时间尺 度取100年。
因为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 之中,说它是动态的,是因为它还在变化,说它是 平衡的,因为从较长的尺度来说,它又是不变的。
3 )不稳定性指的是波动方式经常发生变化或不可预测 不稳定性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受到干扰后打破原有平衡后立刻建立新的平 衡。即以新的平衡代替原有的平衡。 二是旧的平衡被打破后,新的可预测的稳定状态 并未出现。比如:干旱的草地一经耕垦,就会不稳定。 6.1.3 关于稳定性的其他重要概念
6.1.5 物种共存机制 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中,有一条十分重要的原理, 即生物多样性原理,该原理包括物种共存随景观异质性增 加而增加的思想。许多物种在某一特定生态系统中如何共 存这一问题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关于这个问题,有两 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即: 物种共存的两种机制:平衡观点和非平衡的观点 1 )平衡观点: 从Gause的竞争排斥原理出发,以生态位分化作为物 种共存的基本机制。 这个观点包括两点内容: 凡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种,将产生种间竞争,一个种将被 另一个种所排挤,最后又一个种占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