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 公开课教学设计(最终版)
2024《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contents •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内容分析与解读•学生情况分析与应对策略•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步骤•作业布置与拓展延伸活动安排•板书设计及多媒体资源运用建议•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目录01教学目标与要求让学生了解《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及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初步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通过诗歌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采用讲授、诵读、讨论、赏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氛围与纪律要求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强调课堂纪律,要求学生保持安静、专注,尊重他人发言。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问,但需在教师允许的前提下进行。
02教材内容分析与解读《观书有感》背景及作者简介背景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七言绝句,全文通过借景喻理的手法,表达诗人对读书的独特感悟。
作者简介朱熹,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诗歌主题思想阐释主题思想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读书后的感想,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读书的热爱和独到见解。
阐释诗中,“半亩方塘”象征书本,“天光云影”暗喻书中的知识和思想,“问渠那得清如许”则表达了诗人对读书能够使人保持清醒和智慧的深刻认识。
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与解读“半亩方塘”形容书本的方正,“一鉴开”则比喻读书如打开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心灵。
“天光云影共徘徊”则形容书中的知识和思想如同天光云影般变幻无穷,引人入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一句设问,自问自答,形象地表达了读书可以使人保持清醒和智慧的道理。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相关书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4.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
5. 教学卡片。
6. 学生笔记本。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书籍,分享阅读感受。
b. 教师总结,引出本课主题——观书有感。
2. 自主学习(10分钟)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b. 学生填写学习卡片,记录自己的感受。
3. 课堂讨论(10分钟)a.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b.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感悟分享(5分钟)a. 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b. 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书有感的重要性。
b. 学生整理笔记,巩固所学内容。
6. 作业布置(5分钟)b. 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并写一篇推荐语。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六、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理解并表达对书籍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
七、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2.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对书籍的热爱和感悟。
八、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
2.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到作者对书籍的深情厚意。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一些常用的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 朗读、背诵和默写能力的培养。
3.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2. 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讲解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文本。
3. 录音机、音响等播放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配乐诗朗诵《观书有感》。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观书有感》,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理解。
3. 诗文讲解(1)教师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5. 朗读、背诵和默写(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文。
(2)学生进行默写练习,巩固记忆。
6. 文学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
(2)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练习,提高鉴赏能力。
7.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8. 课后作业(1)熟读、背诵《观书有感》。
(2)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读后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2)体会诗歌中所传达的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道理。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诗歌意象的分析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诗歌所传达的深刻哲理的感悟。
(3)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书籍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书籍对自己的意义。
(2)名言分享:分享关于书籍的名言,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意象、典故等。
(2)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阐述诗歌所传达的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道理。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歌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古文的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运用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画面和情感,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和乐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简要概括课文的主旨和内容,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含义和寓意。
通过逐句解读,让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和层次,领会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3 课文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引导性问题引入课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课文讲解:按照课文的结构和层次,逐句讲解课文内容,解释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境和哲理,领会其中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3.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课文的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他们的思考能力。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观书有感》的文本,包括注释和译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画面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了解阅读的重要性,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3. 学会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果。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第二章:阅读的意义2.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意义,包括:1. 阅读对个人成长的作用2. 阅读对思维能力的提升3. 阅读对情感的陶冶2.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2. 举例说明阅读对个人成长、思维能力和情感陶冶的影响。
3.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阅读的经历,谈谈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变化。
2.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了解阅读对思维能力和情感陶冶的影响。
第三章:阅读的方法与技巧3.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包括:1. 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2. 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3. 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4. 深度阅读与思考3.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
3. 讨论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4. 案例分析:深度阅读与思考。
3.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2. 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3. 掌握深度阅读与思考的方法。
第四章:阅读的乐趣4.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乐趣,包括:1. 阅读带来的心灵愉悦2. 阅读中的收获与成长3. 阅读与生活的联系4.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乐趣,引导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3. 讨论阅读与生活的联系。
4.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体验阅读的快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2. 认识到阅读对自己的成长和生活的重要性。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五章:阅读的习惯与养成5.1 课程内容1. 制定阅读计划2. 合理安排时间3. 坚持每天阅读4. 积极参与阅读交流5.2 教学活动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时间安排。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朱熹的《观书有感》诗意,感受诗人对读书的热爱与追求。
2.分析诗中的意象,领悟诗人的人生哲理。
3.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分析意象。
2.教学难点:领悟诗人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读书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收获?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读书的诗《观书有感》。
二、作者简介1.介绍朱熹:朱熹,字元晦,号嗨庵,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他的诗歌以理趣见长,善于运用哲理来阐述人生哲理。
2.分析诗题:观书有感,即读书后的感想。
三、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意。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四、分析诗歌意象1.分析第一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半亩方塘,即半亩大小的池塘,比喻书籍;一鉴开,即打开镜子,比喻读书的过程。
2.分析第二句:“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知识;共徘徊,即在天光云影中徘徊,比喻读书的过程。
3.分析第三句:“问渠那得清如许”:渠,即水渠,比喻书籍;清如许,即清澈透明,比喻书中的知识。
4.分析第四句:“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比喻知识的源泉;来,即源源不断,比喻知识的积累。
五、感悟诗情1.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半亩方塘、天光云影等意象,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和追求。
2.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朱熹的《观书有感》,通过分析诗歌意象,领悟了诗人的人生哲理。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热爱读书,不断积累知识,成为有源头活水的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意象和情感。
2.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深入领悟诗人的人生哲理。
二、深入分析诗歌1.分析第一句:“半亩方塘一鉴开”:诗人以半亩方塘为喻,表达了自己对读书的热爱。
读书如同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心中的世界。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并能够进行适当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书写感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并能够进行适当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适当的口语表达。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 小组合作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写作教学法:通过书写感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课文《观书有感》文本,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欣赏《观书有感》中所描绘的场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观书有感》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2. 朗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课文中的韵律美。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义,并让学生进行实际运用。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半江瑟瑟半江红”、“春水初生”等。
(3)把握课文的大意,理解作者对读书的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课文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读书、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寓意。
(2)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的寓意。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诗文的意象和寓意。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准确性。
2. 学生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课文意象和寓意的把握程度。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观书有感》。
2.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朱熹。
3. 注释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课后作业练习题。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关《观书有感》教案3篇
有关《观书有感》教案3篇《观书有感》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同学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说明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吗?你知道他的哪些状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今日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畅地读诗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同学读诗。
3、检查预习状况:〔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2、你说得错。
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笔下的池塘说详细点吗?〔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
〔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美丽了。
你的眼前涌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沟通。
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亮漂亮的池塘前,你肯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亮?你知道吗?活水生说缘由〔板书:池塘--------清亮〕,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争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1〕小组争论〔2〕指名沟通〔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
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敏捷〕〔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的诗文。
(2)了解诗文背景,理解诗文内容,领会诗文意境。
(3)学会通过诗文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文。
(2)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句,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体会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
(3)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智慧,启示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追求进步。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景知识及诗意解析。
2. 诗文中关键词句的品味与解读。
3. 诗文意境的体会及作者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文意境的深入体会。
3. 作者情感的揣摩与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译文和注释,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进行课件展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文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译文,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句。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文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4. 诗文解析:(1)教师对诗文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文。
(2)学生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读后感,表达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以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兴趣。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理解“观书有感”的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书籍、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深入探究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课文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的情况。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提问: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对书籍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观察不同类型的书籍,了解书籍的构成要素,如封面、、作者、插图等。
2. 思考书籍的排版设计,如字体、字号、行距、颜色等,以及这些设计对阅读的影响。
3. 欣赏和评价一些经典的书籍设计,分析其设计理念和创意。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书籍,引导学生发现书籍的构成要素和排版设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欣赏法:展示一些经典的书籍设计,让学生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书籍,让学生注意到书籍的封面、、作者、插图等构成要素。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书籍特点和感受。
3. 教师展示一些经典的书籍设计,让学生欣赏和评价,引导学生思考书籍设计对阅读的影响。
4.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书籍封面设计。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和分析自己家里的书籍设计,写一篇观书有感。
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观书有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创造能力。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欣赏。
六、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书籍设计的重要性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文字和图像的搭配能力的认识。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提升对书籍整体美感的认识。
七、教学内容:1. 分析文字和图像在书籍设计中的相互关系。
2. 探讨如何通过文字和图像的搭配来提升书籍的阅读体验。
3. 学习一些著名的书籍设计案例,理解其设计理念。
八、教学方法:1. 分析法:让学生分析一些书籍中的文字和图像的搭配关系,理解其设计意图。
2. 案例教学法:教师展示一些著名的书籍设计案例,让学生理解其设计理念。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的含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情感,提高阅读兴趣。
3. 引导学生学会从阅读中获取启示,提升自身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观书有感”的概念。
2. 学会从阅读中获取启示,提升自身素养。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书籍,从中获得启示。
2. 如何培养学生长期的阅读兴趣。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阅读中的感悟进行交流。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书籍,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
3. 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观书有感”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2. 主体部分:(1)分享阅读感悟:让学生谈谈自己阅读过的书籍,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
(2)案例分析:分析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书籍,引导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就阅读中的感悟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收获。
(4)任务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5)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的阅读感悟,强调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深入理解书籍,获取启示。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书籍,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让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
(2)学生分组讨论,就阅读中的感悟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收获。
(3)教师总结学生的阅读感悟,强调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收获,激发他们对阅读的热爱。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经典书籍和生动有趣的案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培养习惯: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养成定期阅读的好习惯。
3. 引导思考: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书籍中的内涵,从而获得启示。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阅读感悟。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及其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观书有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对书籍、知识和人生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及其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理解和运用。
(2)诗人情感变化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观书有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题,思考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中“观书”的感受。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书籍、知识和人生的热爱。
5. 知识拓展:(1)介绍一些与《观书有感》相关的诗词作品。
(2)引导学生进行诗词欣赏,提高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2. 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作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观书有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学生对诗人情感变化的分析和体会。
4. 学生自己的诗歌作品和感悟文章的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氛围,使其更好地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2)诗句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朱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观书有感》,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妙之处。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观书有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谈谈自己的感受。
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进行自主学习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观书有感》相关的景象,如山水、古籍等,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 互动教学:(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
3.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典型的诗歌案例,分析其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书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3)理解知识的力量,树立追求真理的决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寓意。
2. 诗人的情感表达。
3.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 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
3. 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观书有感》。
2. 参考资料:有关《观书有感》的解析、评论等相关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朱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观书有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分析诗人如何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表达情感。
5. 文学鉴赏:(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文学素养。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书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7.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8. 作业布置:(1)背诵《观书有感》。
(2)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读后感。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时代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书籍、知识和文化的热爱。
(2)体会诗人勤奋好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时代背景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解读。
(2)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4. 案例分析法:以《观书有感》为例,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了解《观书有感》的背景资料,熟悉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对书籍、知识和文化的热爱。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观书有感》教案1一、说教材:《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
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二、说教法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
三、说学法:本节课是一首哲理诗,其道理较为深奥。
对本堂课我采用的就是现在我们实行的“五三三”的课堂模式。
打破古诗死记硬1背、呆板只理解诗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这节课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的。
四、说教学程序(一)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说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2.理解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感悟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学习古诗,无论课堂采用什么模式、方法,读,首先是第一位的。
在读中悟诗情,悟道理!两个目标提纲挈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
(二)出示自学指导:1、交流本诗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
2、把诗读通,读顺。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景象。
4.想想诗中的“半亩方塘”比喻什么?“源头活水”比喻什么?这四步是给学生一个“导航”,是通向目标的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班班通”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杨田镇中心小学:施梅2014年12月2日
教材分析《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
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
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
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3.了解哲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
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1、出示朱熹名言。
2、交流作者朱熹的资料。
同学们,在预习时搜集了朱熹的资料,谁来交流一下?
3、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什么叫“观书”?(读书)
(3)题目的意思谁会解释?
4、学习生字。
二、通读全诗,找出“诗眼”
1、同学们,吟诵古诗有三种境界,看看大屏幕,你能达到哪个境界?
2、配乐自读古诗,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3、指名读,这首诗里作者描绘了什么?(板书:方塘)
4、一个怎样的方塘?(板书:清澈)
三、理解诗意
1、浏览全诗,看看方塘的“清”体现在哪儿呢?
2、理解前两句诗。
(1)出示“鉴”、“开”的含义,半亩方塘像一面打
开的镜子,说明什么?
(2)像镜子一样的池塘倒映出什么呢?什么样的“天
光云影”?“徘徊”怎么理解?(请人表演“徘徊”)
诗中什么随着什么来回移动?
(3)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4)看到如此清澈的湖面,你想用什么词语来赞美
它?
3、范读,激发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学生自由描绘)
4、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5、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出示后两句:问渠那得清
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6、理解后两句诗,交流
(1)“渠”、“清如许”、“为”的理解。
(2)指名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7、小池塘为什么会这么清啊?(板书:源头活水)(课
件演示画面)再次吟诵该句。
引用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朱熹产生一种熟悉感,便于接下来的古诗学习。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哲理诗。
为了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朱熹以物喻理的巧妙,我用“吟诵古诗三境界”来引导学生入其境,悟其情,明其意。
用《高山流水》的古筝曲来配乐朗读,想要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在诗中赏画,在画中寻诗,感受古诗的意境,感受中国古典文学音乐的美。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
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
8、假设没有活水,方塘会怎么样?
四、质疑,明白诗理
1、质疑:这诗中可一个“书”字也没有,怎么能叫“观书有感”呢?
2、悟理
(1)写方塘与读书有关吗?有着怎样的联系呢?(2)朱熹看到方塘的水,想到了什么?他是怎么认为的?
(3)出示填空。
3、再次朗读。
五、课外拓展,温故知新
1、初步了解“哲理诗”。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课件出示填空)
六、小结本诗
1、教师小结
2、再次品读诗句,尝试背诵。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2、出示朱熹另外一首《观书有感》,课后学习。
3、出示《吕氏春秋》一句话。
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朱熹
方塘:清澈←源头活水(写景)人:聪明←汲取新知(喻理)学贵“问”,质疑诗题,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理解方塘与读书之间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课件展示写景喻理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哲理诗”,并通过熟悉的古诗诗句练习来巩固理解。
除了理解古诗含义之外,学习古诗更重要的是有感情的熟读成诵。
课外拓展朱熹另一首《观书有感》,再次感受朱熹的魅力。
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有方”。
这一课选取了两首关于读书的古诗,这是第二首。
这首诗是写
作者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
诗中通过水塘的形象来作譬,将人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
后两句以方塘作譬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睿智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
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书有感”,从景悟出“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巧妙突破难点。
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是课后的问题:为什么诗中无书,却以“观书有感”为题。
我采用了从题眼入手,抓住重点诗句,设计分层练习分化难点,引导学生悟出诗中读书的道理。
二、注重拓展和延伸。
学以致用,教材只是个例子,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会用。
我选取了许多说理性的诗句,体会诗句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把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走下讲台,心中有很多感慨,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时刻往自己的这半亩方塘中注入知识的清泉,是不能够满足孩子们的那一杯水的。
也让我反思自己,在本次古诗教学中还缺乏整体体验后的读。
本诗设计了读书的三种境界,但由于时间的关系,第三种境界虽然让学生体验了,但效果反面我觉得还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所以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读出古诗的意境还是要当做重点来进行。
讲这课后最深的感受是,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重难点,并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这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知识的关键处,才能引导孩子们深入浅出地在语文课堂的乐园里愉快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