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基本性质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数的基本性质案例分析

在国培送教下乡考核中,我有幸和几位老师共同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同课异构带给我的不应该仅仅是经历了一次课堂尝试的过程,而更应该是结合同伴的教学去比较发现各自的异同点以及各自的教学特色,并在总结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所以在听了王立香老师的评价分析后,我摘取其中的片段来分析一下这节课。

一、导入的处理

片段一:

我采取利用复习商不变的性质来导入。

本课知识与以前学过的商不变性质密切相关,而学生又刚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设计让学生结合旧知的复习为新课的探究作准备,引导学生猜想分数的相等,进而引出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探索和验证。这里给了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值得借鉴。

片段二:

1、出示例1的图,请学生说说分别用什么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比较这几个分数思考

·为什么每个分数的分母不相同?

·为什么前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

·为什么后两个分数的分子不一样?

·自己观察图和这四个分数,你有什么发现?

3、交流并板书:31=62=9

3,追问:为什么这三个分数的分母分子都不相同而大小相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寻找其中存在的规律。

在课堂预设中,我想例1的作用就是一个抛砖引玉吧,没有作什么复杂的处理,主要就是用来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和探究欲:为什么分母、分子都不一样而分数的大小却相等呢?

二、操作验证的处理方式

片段一:

1、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把其中的一份涂色,说说用什么分数

表示?板书: 2

1

继续对折、展开,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再继续对折、展开,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板书428416

8 2、探索发现 从左往右看,由21到42、84、16

8,分子、分母是怎么变化的? 引导学生回答出:把

21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2,就得到42,把2

1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 几名学生回答后,要求学生试着归纳变化规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反过来,从右往左看,分析比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把这两种情况合起来,说一说,完成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3、讨论为什么0除外?

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先用操作的方式“看出”

21、42、84、16

8相等,“看出”还不够,再引导学生观察寻找其中存在的规律,先从左往右观察发现规律,再从右往左观察,发现规律。这个部分的处理觉得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应该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学生如果不能想到从右往左看再进行引导。 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猜测举例还有哪些分数与相等,然后让学生自己来动手操作验证,老师还给学生们准备了一些验证材料,一些学习稍弱的学生也能想到用这些材料作为参考的依据,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想到用其他的方法来验证。对比我的教学,徐老师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多元化,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讨论研究的过程中。在总结发现规律的过程中略显粗糙。

三、练习拓展设计

片段一: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43=4433⨯⨯=169 (2)32=2322++=5

4

(3)62=5.065.02⨯⨯=31 (4)54=a

5a 4÷÷ 2、书上p61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第1、2题

3、2÷7=14() 4020=10÷( )=10

() 32=9

3+() 第1题强化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中关键词的理解,“同时乘或除以”不是加减,“同样的数”不能分子分母各走其道,0除外限定了乘或除以数的范围。

第2题让学生实际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不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分数化成指定分子、分母的分数。

第3题沟通分数基本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的联系,解决问题。

四、总结

片段一:

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疑问?你觉得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除了××刚才说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还能解决很多问题呢,在后面的课中我们将继续学习。

片段二:

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掌握得怎么样?

参加这次活动的教师们课后都说听了三位老师的课感觉完全不一样,同样的内容上出了不同的味道。每个老师都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和教育思想,这样的课就是教师风格的真实体现。“同课异构” 彰显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差异,学生的学力差异。让我清楚地看到了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通过这次的“同课异构”活动,我在其中得到了很多的启发。我们有必要将“同课异构”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让每一个参与者的教学、科研水平日益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