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第6章 当代学习理论)【圣才出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3章 当代中国教育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一、选择题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B.封建社会末期C.奴隶社会初期D.原始社会末期【答案】A2.前苏联教育家()主编的《教育学》对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教育发生过重大影响。
A.凯洛夫B.加里宁C.马卡连柯D.赞科夫【答案】A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答案】C4.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
A.康德B.第斯多惠C.赫尔巴特D.福禄培尔【答案】C5.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是()。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教育诗》D.《学记》【答案】B6.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教育的典型表征。
A.形式B.正规C.普通D.制度化【答案】D7.我国颁布并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在()。
A.1902年B.1903年C.1912年D.1922年【答案】B8.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对这个新学制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志着我国劳动人民在文化教育上无权利、无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B.新学制明确地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C.新学制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D.1951年的学制不符合当时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停办了【答案】D9.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学B.教育哲学C.教育心理学D.教育经济学【答案】A10.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A.《论演说家的教育》B.《大教学论》C.《教育漫话》D.《教育论》【答案】A11.《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A.洛克B.夸美纽斯C.卢梭D.福禄培尔【答案】B12.赫尔巴特的教育主张被称为()。
A.现代教育派B.传统教育派C.形式教育论D.实质教育论【答案】B13.系统阐述“结构教学论”的教育家是()。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下)【圣才出品】

第11章当代教育评价1.怎样理解教育评价的概念?答:教育评价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自学校教育产生时就开始了。
但是,教育评价在概念上得到明确界定,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较大发展,却是从20世纪30~40年代才开始的。
(1)教育评价的兴起和概念的无统一性1934年,泰勒应邀主持“八年研究”(1933~1942)的评价工作。
在“八年研究”中,他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评价理论,“八年研究”之后,教育评价开始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理论和方法、技术进一步发展。
由于教育评价的领域十分广泛,各种评价的目的和任务各不相同,往往需要根据具体的、不同的评价需要来界定评价概念,到目前为止,教育评价尚无统一的定义。
(2)西方对教育评价理解的多样性西方学者大多是根据评价目的来对教育评价定义的。
这些定义主要有:评价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泰勒);评价是一种对优缺点或价值的评估(斯克里文);评价是为做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克龙巴赫、斯塔弗比姆等);评价是对某些对象的价值和优缺点的系统调查(美国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等。
(3)我国对教育评价理解的多样性我国学者也对教育评价的本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界定。
一般认为,教育评价实质上是一种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
对教育评价的具体定义,不仅揭示了评价的本质,而且还考虑了构成评价活动的基本要素方面,即评价的要素结构。
这些定义大同小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总之,教育评价是教育工作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评价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人们对其的认识是在逐渐加深,更科学的概念最终会形成。
2.教育评价有哪些功能?请进一步分析实现各种评价功能需要哪些条件?答:教育评价是一种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现代教育评价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许多积极作用。
考研《当代教育学》第4版名师袁振国讲义

《当代教育学》第4版名师袁振国讲义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视频讲解]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我国古代《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
(二)西方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即教育是指引导儿童使之得到完满发展。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把教育看作是对人的引导的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形式上:非形式化——形式化——制度化。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1904《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因该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1911,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1951,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三、教育发展的轨迹(一)古代教育(1)中国:夏——西周——春秋战国——汉——魏晋——明——清(2)印度:婆罗门+佛教——寺院学府(3)埃及:宫廷学校——职官学校(4)希腊、罗马:家庭教师——僧侣人才(神学+七艺)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附答案)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附答案)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练习题一、填空题1.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2.“人是思维的芦草”说明人的特殊的。
3.“你可以堕落为野兽也可以再生为神明”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人的早期发展对的依存程度,大大高于外部影响。
5.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的,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必须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6.“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说明教学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
7.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8.皮亚杰的构造理论认为,儿童各个发展时期都有不同的活动图示,活动图示经过不断的同化、和平衡,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
9.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自然性、社会性和。
10.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因素的理论可以分为内发论和。
二、单项选择题1.狭义的人的发展指的是()A.心理的种系发展B心理的种族发展C社会团体的心理发展D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身心所发生的积极变化2.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指()A. 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矛盾性B不平衡性差异性顺序性连续性C 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顺序性D顺序性矛盾性连续性方向性3.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必须()A.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B遵循针对性的原则C遵循针对性的原则D遵循长善救失的原则4.人的身心发展虽有共同的阶段性,但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及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使人的身心发展的速度、水平和优势特点在不同个体身上各有不同,这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A. 不平衡性B差异性C顺序性D矛盾性5.下列哪些观点属于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A. 在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是各自发挥作用的B. 在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C.遗传与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关系是乘法关系D.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6.“最近发展区”是指:()A. 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B. 在有指导的环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C.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D.儿童先天具有的水平和后天发展的水平之间的差异7.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B.机体成熟与是否得到训练没有关系C.训练能够促进个体的成熟D.训练对个体的成熟没有影响8.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1.1 复习笔记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条件的制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①非形式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②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的教育。
③制度化教育随着学校教育的独立程度越来越高,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筛选功能越来越重要,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也越来越完备,制度化的教育逐渐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2)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教育制度始于18、19世纪欧美国家的义务教育。
在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学制如下:①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
②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
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1)古代教育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当代教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8章当代教学理论1.讨论:教学究竟是什么?答:教学的概念规定着这一领域研究者的思维方式或取向,通常也是教学理论的中心。
是在讨论教学理论之前,必须要首先回答的问题。
针对教学概念的最初出发点,可以对教学做如下讨论:(1)教与学是可分的,可分的理由是教与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
出于理性思维的需要,人们经常从局部和片面出发,以便更深入地认识统一的、整体的客观对象。
正如人们把人分解成身心两部分,并据此才有生理学和心理学一样,实践中的教学活动必须至少有两种理论形式,即关于教的理论与关于学的理论。
(2)教学研究把“教”当作自己的中心问题,尽管这里的“教”要讨论的是在教与学都存在的情景中的“教”。
教学是互动的,是相互依附的,它不排斥对“学”的研究,但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是关于教的方法和效果研究,而“学”的问题应该是学习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
(3)教学就是指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这些行为包括主要和辅助两个部分,主要的教师行为包括教师的呈示、对话与辅导;辅助行为包括激发动机、期望效应、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
(4)教学也不是教授,因为把教学当作教授,就容易走向“教师中心”论者一边,容易使人把教学联想为“知识授受”或“壶与杯的关系”,它不能体现现代教师在课堂中承担的真正的角色。
教学不完全是教学生学习,也有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意思。
教学应当把教师教学和教授学生学习统一起来,共同进步。
总之,经过上述讨论,可将教学定义为: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教师行为包括:主要行为,如呈示、对话、辅导等;辅助行为,如激发动机、教师期望、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
2.试述教学理论的历史演变。
答:教学理论是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导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并构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解释框架,提供一般性的规定,以指导教学实践的一门学科。
(1)教学理论的形成①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中)【圣才出品】

第6章当代学习理论1.学习的本质是什么?答:在教育情境中,学习是指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进行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学习的本质是个体在实践中自觉地不断地通过多种途径、手段、方法获取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个体的自我改造、发展、提高和完善的过程,是使人成为主体并不断增强主体性的过程。
这一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的内容的多样性。
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态度、方法、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即包括人的全面发展所需的一切方面。
(2)学习的形式的多样性。
不仅包括正规的系统的学习,还包括非正规的、自发的、偶然的学习。
大量的学习是在生活中、交往中、工作中发生的。
(3)学习的全过程性。
从时间来说,个体的学习是终身的,人生划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作法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人类已经进入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终身学习时代,整个人生是全过程学习的一生。
(4)学习的全方位性。
从空间上来看,学习是无围墙的,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学习,还包括家庭学习、在职学习、社会学习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可通过网络进入虚拟学校学习。
(5)学习的创新性。
学习不仅在于模仿和继承,而且更注重创新。
(6)学习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者的态度、方法、能力共同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和成效。
2.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1)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说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①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学习就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据此,他提出了习得律、实验性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和高级条件作用律等。
虽然不能直接把巴甫洛夫的研究纳入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但他开创了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理论的先河。
②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用猫进行了他的著名学习实验。
在试验中,饿猫经过多次尝试与错误,终于建立了打开门闩(踏到开门机关)与开门取得食物的联系。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当代世界教育【圣才出品】

第2章当代世界教育1.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背景是什么?答:80年代以来,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成为最具有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世界教育逐渐向民主化、现代化、多样化的目标迈进。
具体而言,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背景如下:(1)政治变革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旧的两极格局已经瓦解,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在艰难地形成。
(2)经济发展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有了空前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经历了恢复、高速发展、危机、萧条和停滞、缓慢发展等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发展壮大,同时经历了动荡、分化和严重的曲折。
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但它们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遭遇着曲折和困难。
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化等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3)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几乎在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崛起的知识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化,使人类知识、信息传输和处理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革,这必将导致人类生活方式包括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4)人口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出现了若干新特点,即增速快、总量大、城市化进程快、流动性强。
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可划分为哪几个不同时期?各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及其基本特点如下:(1)重建时期(20世纪40~50年代)战后世界教育恢复和重建工作主要是:建立行政机构,修复和开放学校,培训教师,增添和改善教育物质设施。
其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2)大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黄金年代。
教育先行、教育规划、教育大扩张、教育民主化构成了20世纪60年代大发展时期的显著特点。
(3)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教育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境、新问题。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16章教育与文化)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16章教育与⽂化)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1.⼈⼒资本理论受到哪些理论的挑战?答:⾃20世纪60年代以来,舒尔茨提出的⼈⼒资本理论发挥着很⼤的作⽤,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显现出了很多问题。
之后,⼜逐渐涌现出了很多对其形成挑战的理论,主要有:(1)筛选理论筛选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伯格等⼈对⼈⼒资本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
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
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的能⼒,只是⼀种标识个⼈能⼒的⼯具,它揭⽰了已内含于⼈的未来的⽣产特征,表明了⼀个⼈固有的⽣产⼒,从⽽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
个⼈受教育的程度既是求职者表达个⼈能⼒的信号,⼜是雇主鉴定求职能⼒的装置。
(2)劳动⼒市场划分理论劳动⼒市场划分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的,主要的代表⼈物有⽪奥雷、多林格、⼽登等。
劳动⼒市场划分理论采⽤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劳动⼒市场由于种种制度性⼒量的影响⽽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
他们把劳动⼒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市场和次要劳动⼒市场,主要劳动⼒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公司、⼤企业的⼯作,次要劳动⼒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企业、⼩公司的⼯作。
教育的作⽤不在于提⾼个⼈的知识技能,⽽在于它是决定个⼈是在主要劳动⼒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市场上⼯作。
该理论在其最简单形式上以“⼆元论”著称,故⼜被称为“⼆元劳动⼒市场理论”。
(3)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西⽅,其创始⼈是鲍尔斯和⾦蒂斯。
社会化理论是⼀种探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理论,它从教育的功能和结构⽅⾯来分析教育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功能。
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教育提⾼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
由于资本主义结构的等级化、分⼯化,不同的⼯作需要不同的个性特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上)【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的教育是指“制度化”的教育,即人类学校产生之后的教育。
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
教育发展和改革与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社会的发展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动力和重要原因。
在衡量社会发展的诸多标准中,社会经济和教育思想的发展是影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原因,简单分析如下:(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教育发展和改革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社会经济持续的发展,教育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和改进来适应社会进步呈现出的新特征。
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动力和主要原因之一。
(2)教育思想的发展促使教育发展和改革随着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思想也与之相应的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都曾出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推动教育思想的不断走向成熟,同时不断的指导教育实践进行改革,促使教育向前发展。
影响社会发展的其他因素,如人口、科技、文化、环境、社会制度等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以上两方面——社会经济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则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古代教育的特征是什么?答:东西方的古代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在教育上具体表现为:(1)等级性不同的阶级地位设有不同的教育权利和等级,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具有一定等级的特权阶级可以享有权利接受学校教育,而普通民众没有权利,或者只有很少的权利来享受学校教育。
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成为维持等级不平等的工具,而不会发挥融合不同等级的作用。
(2)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惟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二为一。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7章 当代课程理论——第9章 当代教学策略)【圣

第7章当代课程理论一、选择题1.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答案】D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答案】A3.在教育过程中由物质、文化和社会关系等要素构成的教育环境也称为()。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隐性课程【答案】D4.“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B.杜威C.赞科夫D.卢梭【答案】B5.隐性课程大体分为制度性、关系性、()四种类型。
A.社区性和团体性B.社区性和校园环境C.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D.社会性和家庭环境【答案】B6.下列关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A.侧重于间接经验的获取与侧重于直接经验的获取的关系B.侧重于书本公共知识的学习与侧重于个人实践知识的学习的关系C.关注经验的逻辑方面与关注经验的心理方面的关系D.注重思维与注重行动的关系【答案】A7.下列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与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与特点来组织课程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答案】D8.下列关于学科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恰当的是()。
A.逻辑性B.系统性C.简约性D.实践性【答案】D9.德国至今从小学到大学仍把宗教课列为必修课,这是教育内容受()制约的标志。
A.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B.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C.文化传统D.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答案】C10.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为基础、以经验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称为()。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隐性课程【答案】B11.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是()。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教育与人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功能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又称之为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功能与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在这一章里我们先对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功能进行具体分析,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我们将在第三部分讨论。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一)个体发展的含义与特征所谓个体的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人的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方面。
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两方面。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二者是互相依存,交互影响的。
在教育学的视野中,个体的发展不仅有其特定的含义,同时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又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明显特征。
1.个体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性2.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3.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4.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潜在性(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遗传、环境与教育——“三因素论”遗传素质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会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诸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
(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的主导作用归因为: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第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第三,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四,个体的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部分也是受到教育影响的结果。
遗传素质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是与教育分不开的。
教育的主导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种族遗传、对环境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
(三)个体发展是主客观统一作用的结果个体并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先天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作用,而是其内在因素(如遗传、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参与其中的能动的实践的结果。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 当代课程理论【圣才出品】

第7章当代课程理论1.为什么说当代教育改革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答:之所以说当代教育改革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主要是因为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具体分析如下:(1)课程集中体现教育和教学的理念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是落实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而教学所依靠的内容和方式主要取自于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对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将教育者的思想和理念都反映在里面。
每一次教育改革的兴起,总是课程改革首当其冲,将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重新编排,用以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2)世界各国把课程改革放在首位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都把课程改革放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突出位置上。
例如,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最近一次课程改革精选教学内容,设置综合学习时间,给学生留有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有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应付未来的挑战,近年来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提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勇于革新、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分别培养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索与研究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从课程改革入手从我国的情况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实行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
主要是由于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问题主要有: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要求不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结构单一,过于强调学科自身体系,学科间彼此封闭,泾渭分明;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的问题,落后于社会发展,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课程实施基本上仍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等。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4章教育与人的发展4.1 复习笔记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功能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又称为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与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1.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1)个体发展的含义与特征个体的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即指机能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知识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
个体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在教育学的视野中,个体的发展不仅有其特定的涵义,又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明显特征。
①个体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性个体发展的历史性是指人类生命个体的发展总是带有一定的历史规定性,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个体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一方面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状况制约人类总体发展水平,因而也制约个体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
个体发展的历史性是与其社会性相统一的。
历史是社会的历史,社会是历史过程中的社会。
②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与阶段性的特征。
任何作为人的生命个体,他的身心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现代心理学将人的发展的顺序与阶段概括为:婴儿期(出生至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17、18岁),成年期(18岁以后),成年期又可分为青、壮年期和老年期。
个体发展总体上经历的顺序与阶段是相对稳定的。
同时,个体的身心发展又表现为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不同的发展重点。
课题_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1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当代教育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加强了学年教育,强化并延长了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
不仅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生了分化,而且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功能以及核心内容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一、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二、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第一章~第四章【圣才出品】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 国最重要的特征。
2 / 26
圣才电子书
初等教育义务化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教育世俗化
法制化
(三)20 世纪以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当代教育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
加强了学年教育
强化并延长了义务教育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
满,畏难。
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师观
师严道尊 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
5 / 26
圣才电子书
4.墨家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教育目的:“兼爱”“非攻”
(2)教育内容: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识、科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
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地位: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圣人” 贡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晚年整理和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开创私人讲学的先河,形 成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为什么说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答: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这主要是由教育的概念、目的和人的发展特征决定的。
(1)教育的概念和目的决定了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可见,教育是通过施加一些活动和影响使教育对象有所变化和发展的活动,其主要的目的是促进教育对象的发展,因此,促进教育对象即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2)人的发展特征决定了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在教育学视野中,人的发展具有不同于其他生命体的明显的特征,如个体发展具有历史性与社会性,具有顺序性与阶段性等,这就决定了人的发展必须以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托,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发展。
而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恰恰满足了这种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全面系统的向学生呈现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因此,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正是由于教育的概念、目的和人的发展特征这些因素,决定了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2.请用教育人本论来解释教育提升人的地位的意义。
答:教育人本论是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融儒家“人本”教育传统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于一体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潮。
其基本涵义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但并不排斥教育社会本位。
教育人本论与教育社会本位是相互支持的,它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有联系,也有不同。
从教育人本论的视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教育提升人的地位的意义:
(1)教育发现人的价值
当代教育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
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的技能。
教会人们怀疑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思想、制度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思想、制度来奴役人。
(2)教育发掘人的潜能
通过个体的受教育和学习,可以使人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20世纪特别是其后半叶以来,随着人的地位的提升和“以人为本”的呼声的日益高涨,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也就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但是毋庸讳言,发掘潜能的这一教育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进入21世纪后,我们必须进一步通过教育,全面地发掘人的潜能。
(3)教育发挥人的力量
20世纪特别是后半叶以来,在教育“以人为本”亦即教育人本论的呼声中,人的力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但也由于种种条件特别是社会条件的制约,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不可能获得。
因此,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更须进一步通过教育,和谐地发挥人的力量即人的体力与心力,逐步使每一个人都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而教育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也
必然有助于不断地提升人的地位。
(4)教育发展人的个性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个性化,同时也要求个性化,人的个性化的形成与实现依赖于教育的作用。
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个性化的功能,教育的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它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等方面。
3.何谓素质?它与个性有何关系?
答:教育要提升人的地位,亦即要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实质上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
(1)素质的含义
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素质与个性的关系
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
心理学认为人的个性具有一定的意识倾向性和鲜明的个体差异性:前者体现为个体的信念、理想、人生观,后者体现为个体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①素质与个性相互统一。
学生的素质和个性发展之间并不矛盾,它们是相互统一在一起的。
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素质的形成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成就。
个性则是人的独特性,包括意识倾向性和个体差异性。
素质与个性并不相抵触,在人的素质的养成中,可以促进个性的发展,两者统一于人的成长过程中。
②素质是形成个性的基础。
学生素质的养成是培养个性的基础,学生只有在思想道德、
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上得到长远的发展,才能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更高层次的飞跃,促进个性层次的提高和形成。
③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相互促进。
强调全面发展并不排斥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飞跃。
这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只能在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
任何教育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作用,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个体素质的提高,更注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共性和个性的客观规律。
因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彻底解放,个人才华禀赋得到充分发挥。
第5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吗?试列举理由支持你的观点?
答:在专业社会学中,对于专门职业这一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界定:一种是把专业界定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服务理想的职业群体;一种是把专业界定为对自身职业具有控制权的职业群体。
人们往往根据这两种界定来判定某一种职业是否为专业。
(1)教师职业是专门职业
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
教师是专业人员。
在国际劳工组织制订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中,教师被列入了“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的类别中。
1986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各级各类教师被入了“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类别。
1993年,我国颁布的《教师法》中把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2)教师是专门职业的理由
①教师具有专门技术和特殊能力,在职前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
在成为教师之前,必须接受非常系统而长期的师范教育,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培训教学技能,在中小学校获得实际的教学经验。
在长达四年甚至五年的教育后,才能拥有成为教师的资格。
没有接受系统师范教育的人员,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这是其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必须具备的。
②教师能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
任感。
教师主要承担的角色是培养下一代的人才,对于文化知识的传承,教师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提供服务。
教师的这种角色和作用是其他职业所无法替代的,这也是其得到尊重的原因,也是其职业专门性的体现。
③教师拥有专业性自主权,拥有本专业的资格证书,有不同职称来标志专业水平差异。
这些也是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地位的体现。
2.如何根据教师的成长过程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答:教师作为专业的教学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问题。
根据教师的成长过程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各个阶段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1)专业形成阶段
该阶段,新教师刚刚从师范院校毕业,掌握着充分的知识,开始形成一些简单的教育观念,开始初步了解教育教学工作。
新教师在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努力适应以求得生存,掌握学生的情况,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此阶段可以对教师进行入职辅导,使之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
经常采取的策略是安排有经验的导师进行现场指导,并与之分享经验。
(2)专业成长阶段
教师在这一阶段,已得到一些充分的发展,在教学和处理学生关系上,获得了很多经验。
由此,教师增加了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了解程度和有关知识,教师在学校求得生存之后,可能获得一些成就,但是教师不应该为这点小成功而自满。
在这一阶段,应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包括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的培训,如课堂教学观摩;或者与工作有关但不发生在正在进行的工作中的培训,如课外的相互研讨、进修等。
这些培训有助于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