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的叙事视角(古代文学作业)

合集下载

浅谈《红楼梦》的叙事风格

浅谈《红楼梦》的叙事风格

浅谈《红楼梦》的叙事风格摘要:《红楼梦》的叙事者显隐有别、叙事空间以建筑架构故事、叙事逻辑循环往复、叙事结构三线并进,开创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独特叙事艺术。

关键词:叙事者;叙事空间;叙事逻辑一部叙事作品是由作者、叙述者、故事、叙事话语、叙事模式、叙事接受者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叙事学理论也因此可以分为相互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几个层面:一是作者、叙述者和故事;二是叙事话语层面,包括叙事模式、叙事时间等因素;三是故事的层面,它包括叙事逻辑、角色模式、叙事结构等因素。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

其故事具有独特的讲述风格,本文运用现代叙事学理论从三个层面来解析这部小说的叙事艺术。

一、叙述者叙述者是作者虚拟出来的一个人物,他说的话不一定就是作者要说的话。

具体到《红楼梦》这部小说,它在叙述形式上有一个明显特点――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进行创作。

在《红楼梦》中,石头是叙述者的身份,但是这位叙述者所叙之事可以是他亲见亲历;也可以是他间接所闻。

因此,许多事件尽管石头在场,但他仍能以叙述者的身份进行叙述。

而且,石头作为叙述者,拥有叙述的主动权;采用呈现式的叙述方式――尽量让人物自己登场亮相,或者干脆把许多功能转让给小说中的人物。

对于前一种情况,我们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几处比较隐蔽的叙述功能。

首先是对小说中的情节或人物作公开的阐释或评论。

如第五回开头的一段一轮:“第四回既将薛家母子在荣府内寄居等事略已表明,此回则暂不能写矣。

”其次,沿用话本小说说书人的习惯用语和回前、会后诗。

《红楼梦》中常用的说书人习惯用语有这样几个:却说、且说、如今且说、后回再见、暂且无话,欲明后事、且见下回等等。

再次,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的概述。

一般追述前事时,常用“原来”如何如何。

如第七回“原来这周瑞的女婿,便是雨村的好友冷子兴”。

第九回“原来这一个名唤贾蔷,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

后一种情况,在叙事学中称为“二度叙事”。

二度叙事又分为“自叙”与“他叙”两种。

《红楼梦》中的艺术技巧与叙事风格

《红楼梦》中的艺术技巧与叙事风格

《红楼梦》中的艺术技巧与叙事风格《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瑰宝。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它不仅在情节安排上精彩纷呈,而且在艺术技巧和叙事风格上也堪称经典。

本文将重点探讨《红楼梦》中的艺术技巧和叙事风格,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一、艺术技巧1. 人物刻画《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例如,在表现林黛玉的形象时,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使读者看到了她的聪明才智、独立个性和矛盾情感。

另外,通过书写多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角色性格转变,作者成功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众多面貌。

2. 对话技巧对话是《红楼梦》中重要的叙事方式之一。

作者巧妙地运用对话,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同时,对话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驱动力,使故事更加有张力,引人入胜。

3. 描述技巧《红楼梦》中的描写十分丰富生动。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通过形象、声音、触觉等多个感官的刻画,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场景和氛围。

同时,作者还善于以景映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变化和环境的变迁,折射出人物内心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

二、叙事风格1. 抓住人物情感《红楼梦》以人物情感为核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交流,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人物内心的纷乱世界。

作者巧妙地运用人物的独白、思考和回忆,使读者能够洞察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2. 多线叙事结构《红楼梦》采用了多线叙事结构,通过交错叙述不同的故事情节,使整个小说更加丰满和庞杂。

这种叙事方式既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又能够展现出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社会背景的多变。

3. 反讽与幽默《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反讽和幽默的手法,几位女主角的歌词、对白和行为常常富有戏谑意味。

这种叙事风格不仅使作品更加风趣幽默,也通过讽刺和嘲笑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荒诞和虚伪。

《论《红楼梦》中的独特叙事手法与文学价值》

《论《红楼梦》中的独特叙事手法与文学价值》

论《红楼梦》中的独特叙事手法与文学价值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情节和精湛的语言艺术而闻名。

本文将讨论《红楼梦》在叙事手法上的独特之处,并分析其具有的文学价值。

一、多角度叙述《红楼梦》以贾宝玉为主线,通过各种视角展开故事,包括贾府内外众多角色的参与。

这种多角度叙述使得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动动机,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和复杂性。

二、夹缝写意作者曹雪芹善于运用夹缝写意的手法,在深刻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巧妙地融入社会背景、历史事件和家族命运等元素。

这种写作方式不仅拓宽了小说题材,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人物性格和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含义。

三、诗词歌赋的运用《红楼梦》中融入了大量诗词歌赋,这一特色在古代小说中较为罕见。

通过嵌入诗词,作者表达了对情感、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描绘。

这种文学手法使作品更具美感和艺术性,并且为读者提供了欣赏古典诗词的机会。

四、讽刺与幽默虽然《红楼梦》是一部伤感悲剧,但其中也渗透着讽刺和幽默的元素。

作者借助这些手法来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对人性弊病进行剖析,并带给读者一些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五、文学价值1.《红楼梦》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展示了细腻而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成为揭示人性困惑和社会现实的优秀文学作品。

2.多角度叙述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思考和理解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性格塑造。

3.写意夹缝式的叙述方式使作品更贴近生活,也增加了读者对于人物遭遇的共鸣和对社会现实的触动。

4.诗词歌赋的运用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造诣和艺术表现力,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美感。

5.讽刺与幽默为小说注入了活力,使得作品不仅悲剧色彩浓厚,还带给读者一些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结论《红楼梦》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文学价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多角度叙述、夹缝写意、诗词歌赋和讽刺幽默等元素相互交融,在描绘人物形象、探讨人性困惑和批判社会弊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与文学结构分析

《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与文学结构分析

《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与文学结构分析引言当提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时,《红楼梦》无疑是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

这部小说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采用了多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文学结构。

通过仔细阅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复杂性和独特之处。

叙事手法1. 第一人称叙事《红楼梦》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让读者通过角色的视角来了解故事的发展。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角色的叙述,读者可以更加贴近故事的发展,并与其中的人物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2. 反复叙述和回溯《红楼梦》中也采用了反复叙述和回溯的手法。

这种手法使得故事的时间线变得复杂,但也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不断的回溯和重复叙述,作者实现了对故事的多次解读和揭示,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3. 书信、诗词和对话书信、诗词和对话是《红楼梦》中常见的叙事手法。

通过这些形式,作者可以更好地展示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

书信的形式使得角色间有更多的互动和联系,诗词则通过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境,为故事增添了一层艺术氛围。

而对话则更加直接地展示了角色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文学结构1. 岁时结构《红楼梦》的文学结构是基于岁时的,按照四季的变迁进行分章。

每个章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情节和氛围,使得整个故事具有一种自然流转的感觉。

这种结构的运用使得故事更加有连续性和节奏感。

2. 对偶结构《红楼梦》中采用了对偶的结构,通过对比和对称呈现了不同角色的命运和对立。

贾宝玉和林黛玉、王熙凤和薛宝钗等角色之间的对比和对立,展示了不同社会地位和背景的人物在同一命运下的幸与不幸。

3. 歌词和诗词《红楼梦》中大量运用了歌词和诗词,使得整个作品具有一种韵律和音乐感。

这些歌词和诗词给作品增添了一层艺术氛围,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结论通过对《红楼梦》的叙事手法和文学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

艺术手法:《红楼梦》中叙事技法的深入分析

艺术手法:《红楼梦》中叙事技法的深入分析

艺术手法:《红楼梦》中叙事技法的深入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深远的影响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叙事技法的运用无疑是吸引读者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重点分析《红楼梦》中的叙事技法,探讨其在描写人物形象、塑造中心意象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一、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红楼梦》以其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而闻名于世,叙事技法在此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通过细致的描写和对话交流,作者曹雪芹成功地刻画了众多动态立体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如同目睹其真实生活一般。

例如,李纨、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都通过叙事手法得以完整呈现,读者仿佛真正了解到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

除此之外,作者还巧妙地使用视角转换的叙事技巧,让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一个人物。

通过不同人物的眼睛,读者可以透过多重视角,深入了解人物内心的动态与矛盾。

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人物形象的鲜明度,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情节发展。

二、中心意象的巧妙构建《红楼梦》中的叙事技法还体现在其对中心意象的巧妙构建上。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红楼梦》中融合了丰富的意象与象征,通过叙事手法将其融入情节之中,达到丰富作品内涵的目的。

举个例子,作者通过对花木的描写,将花木意象与人物形象相联系,以突出人物的感情、性格特点和命运。

通过对黛玉的描述,黛玉如同一株垂死的花木,形象鲜明地传达了她的忧郁、矛盾和寂寞。

这种意象的叙述方式在整个作品中贯穿始终,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也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推动情节发展的技巧运用叙事技法在《红楼梦》中不仅在人物描写和意象构建方面表现出色,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首先,作者沉浸于细腻入微的叙述,通过渲染情景、交代人物关系、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等手法,创造出一种紧张、悬疑的氛围,使得读者对故事的发展充满期待。

例如,在林黛玉生病时,作者以一种暗示与悬疑的描写方式,将读者的焦点由病情延伸到了与其相关的各个人物身上,推动了情节的曲折与发展。

红楼梦的叙事手法

红楼梦的叙事手法

红楼梦的叙事手法《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家族史诗般的长篇小说。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大家族的兴衰和人性的复杂。

在红楼梦的叙事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手法,使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更具艺术魅力。

一、第一人称叙事《红楼梦》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通过贾宝玉的视角展示了整个故事。

贾宝玉成为了整个红楼梦的核心和主角,他的视角使得故事更加生动真实。

通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家族的繁荣与衰落,亲情与爱情的交织,社会的丑恶与虚伪。

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让读者更容易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冲突。

二、多角度叙事另一个红楼梦独特的叙事手法是多角度叙事。

除了贾宝玉的视角外,作者还以其他人物的视角来描绘故事。

比如林黛玉、贾迎春、王熙凤等人,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感受和态度,通过他们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多角度叙事使得故事更加立体,丰富了人物形象。

三、嵌入叙事在《红楼梦》中,作者还采用了嵌入叙事的手法。

通过插入一些小故事、传说或者诗词等形式,来丰富故事内容。

比如黛玉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是一个蝴蝶,然后贾母就讲了关于蝴蝶的传说故事。

这种嵌入叙事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

四、回溯叙事在《红楼梦》中,还有一种叙事手法是回溯叙事。

作者经常通过切换时间和场景的方式,回溯到过去来展示人物的成长经历或相关故事情节。

比如描写贾宝玉的出生,叙述贾宝玉与黛玉相识等。

回溯叙事能够很好地补充和解释故事中的细节,给读者更多的背景信息,使故事更加完整。

五、夹叙夹议夹叙夹议是指作者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对人物的行为和背景作出一些评价和议论。

《红楼梦》中常常以贾母或其他人物的语气来陈述,通过他们的口吻来突出故事的戏剧性和戏谑意味。

夹叙夹议给小说增添了一种幽默感和讽刺意味,同时也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和文学技巧

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和文学技巧

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和文学技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曹雪芹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和文学技巧,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给读者带来了极高的阅读体验。

首先,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回忆叙事的手法。

整个小说以宝玉回忆的方式进行,通过宝玉的视角,将他与贾府众人的种种遭遇和经历逐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叙事手法既能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了解整个故事的背景和发展。

通过回忆叙事,曹雪芹不仅刻画了众多人物的形象,还揭示了他们复杂的感情和世俗名利的残酷。

回忆叙事的使用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层次感,也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其次,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大量运用了对话叙事的手法。

通过对话,人物之间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得以真实地展现出来。

对话叙事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还能够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

曹雪芹在对话中巧妙地加入了幽默和讽刺的元素,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读者也能更加容易地被故事所吸引。

此外,红楼梦中还有一种常见的叙事手法就是旁观者叙事。

曹雪芹通过设立旁观者的角色,让他们对故事进行评论和观察。

旁观者可以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人物行为进行评价,批判社会现象,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叙事手法增加了小说的深度,使得故事更具思考性和哲理性。

通过旁观者的叙事,读者能够更好地思考一些人生、爱情、亲情等等问题,这也正是红楼梦被誉为中国文学经典的原因之一。

此外,红楼梦还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学技巧。

例如,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插叙和夹叙的方式,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冲击力。

他还通过象征手法、对比手法、意象描写等形式,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曹雪芹善于运用色彩描绘,通过对色彩的鲜明运用,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美感。

总之,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和文学技巧无疑是曹雪芹艺术创作的杰作。

他巧妙地运用了回忆叙事、对话叙事和旁观者叙事这些叙事手法,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红楼梦》心得:视角的变化

《红楼梦》心得:视角的变化

《红楼梦》心得:视角的变化《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巧妙精致的情节安排和深邃细腻的描写手法,深深地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

而作为一部文学巨著,《红楼梦》所呈现的视角的变化也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在不同的情境下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叙述视角,为读者打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文学世界。

第一种视角——剖析人物内心的视角在《红楼梦》中,作者借助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方式交替叙述,对人物内心进行了深入而又细致的剖析,将人物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例,小说中采用了叙述者和人物的两种方式,并交替出现,展示出两位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第二种视角——笔墨入微的写实视角除了剖析人物内心的视角之外,作者在小说中还采用了一种极其写实的视角,所展现的场景详细描绘,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通过笔墨入微的描写方式,表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

例如,描述林黛玉的时候,笔墨相对抒情,流畅灵动,颇有情感;而描述王夫人则笔锋尖利,生动逼真。

可见,作者在不同的人物描写上,采用了不同的笔墨和手法,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

第三种视角——峰回路转的铺位视角铺位视角是《红楼梦》的另一大特点,不同于其他小说,更是其独特之处。

小说中通过峰回路转的情节安排,使故事的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

在小说的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命运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的一时间得宠,而有的则被迫离开大观园,关键时刻的发生和人物的喜怒哀乐构成了故事的主要情节。

小说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呈现了一种形式新颖、景象瑰丽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小说《红楼梦》在叙述方面具有多种不同的视角,这种多样化的叙述技巧不仅展现了作者的高超写作功底,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非常完整的阅读体验。

在不同的视角和叙述方式下,故事的主人公们的形象栩栩如生,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之处。

(完整版)浅谈《红楼梦》的叙事视角(古代文学作业)

(完整版)浅谈《红楼梦》的叙事视角(古代文学作业)

浅谈《红楼梦》的叙述视角(古代文学专题作业)2004级汉语言文学(本)姓名:乔纪东学号:134浅谈《红楼梦》的叙述视角小说是一种叙述艺术,作家根据时代社会生活用想象虚构手段创造出来的小说世界,只有通过叙述才能呈现出来,才能存在。

离开了叙述,也就没有作家创造的小说世界,也就无所谓小说艺术了。

通过王平先生《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的学习,现在我也来浅谈一下《红楼梦》的叙述视角的问题.英国评论家卢泊克在《小说技巧》一书中说:“小说写作技巧最复杂的问题,在于对叙事观点──即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的运用上。

”叙事观点,也就是叙述视角,也称叙事体态、叙事焦点.《红楼梦》的叙述者是石头,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作者选择全知的叙事视角是与它所叙述的对象相适应的。

《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这个家族的内外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联系,从皇公贵族到男仆丫环,上下不下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就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时间的夸度来说,都不可能是现实中某一个实在的人所能感知了解和经历的。

因此,就全书来说,难以采用参预叙述人的限知视角。

描写大场面,描写众多人物之间的复杂复杂的关系,运用全知视角常常能显得得心应手,艺术上有许多方便之处,但《红楼梦》采用石头的全知视角,在审美上的新创造更突出地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特别是人物的心理描写方面.全知的视角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地描述人物的外在活动,而且由于叙述人能自由地出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内心最隐蔽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都能被揭示出来。

作品第二十九回运用全知视角叙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活动。

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明时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

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

叙事学视域下《红楼梦》的预叙艺术详析

叙事学视域下《红楼梦》的预叙艺术详析

叙事学视域下《红楼梦》的预叙艺术详析《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

它以清代大观园为背景,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生活和爱情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悲欢离合。

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预叙艺术手法,将小说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刻地铺陈在读者面前。

本文将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对《红楼梦》中的预叙艺术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一、预叙艺术的概念预叙艺术是小说中的一种叙事手法,它在小说的开头或中间,通过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的提前预设和交代,为后续的叙事打下基础,引导读者进入故事的情境和氛围,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

预叙艺术通常有多种形式,如开头的前言、序言、引言,以及中间的插叙、回忆、联想等,都是预叙艺术的体现。

二、《红楼梦》中的预叙艺术1.开篇前言《红楼梦》的开篇前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预叙艺术手法。

在前言中,作者曹雪芹先是介绍了自己的身世背景和写作经历,然后又对小说的主题、情节和人物进行了概述。

他说:“此书原名《石头记》,因见说‘石头难得为情’,故改名《红楼梦》。

凡人间有情皆为苦事,常见世上婚姻多不如意,此皆本末倒置之故。

……故曰:‘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这段前言,不仅对小说的主题和思想进行了概括,而且通过“石头记”和“红楼梦”的对比,也暗示了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的变幻莫测,以及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知。

同时,作者还强调了人性的本善和习性的影响,为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和行为表现提供了基础。

这种开篇前言的预叙手法,不仅让读者对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为后续的叙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插叙回忆在《红楼梦》的叙事过程中,曹雪芹还运用了插叙和回忆的手法,来交代人物的过去和背景,为后续的叙事打下铺垫。

例如,在小说的第十五回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荣府中相见,林黛玉看到了贾宝玉的“葫芦”,便想起了他们小时候的故事。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论《红楼梦》的叙事艺术杜亚男《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亦是一部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在《红楼梦》中的事件、环境和人物的描写是叙事文学的典型,文中运用了视角转换的叙事手法,在全知视角和限制性人物视角之间转换,使读者更加直接地了解人物的心灵,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

同时,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叙事模式有其独到之处,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的思维模式在文中皆有运用。

关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更为典型,关于王熙凤的出场妇孺皆知,传神的肖像描写,细致的服饰描写,以及耐人寻味的语言描写,使读者对王熙凤这一人物印象十分深刻。

此外,《红楼梦》采用整体性的宏观叙事结构,是以大时空总揽小时空的时间框架。

下文将主要针对上文所提到的关于叙事视角的转变及应用、《红楼梦》的叙事模式、人物形象的叙事艺术、由小到大的叙事手法及其空间叙事特点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全知性叙事视角和限制性叙事视角的运用(一)限制性叙事视角还有第六十一回的玫瑰露事件,通过不同人物之口叙述出来。

同时,限制性视角也体现在人物描写中,对于贾宝玉的描写,先是借冷子兴之口对他的出生做介绍,后又通过林黛玉的视角来反映宝玉形象,后来又写香菱、平儿晴雯她们眼中的宝玉。

通过多个人物的不同视角来描绘宝玉的完整形象。

(二)全知性视角在《红楼梦》中,叙述者石头是一个全知视角叙述者。

尤其在人物心理方面,像第二十九回,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活动。

当时宝玉心想:“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

可见我心里一时一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

”黛玉心里想的是:“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

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

”文中有大量篇幅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

红楼梦叙事手法

红楼梦叙事手法

红楼梦叙事手法《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它的叙事手法极为独特。

在小说中,叙事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插叙和夹叙《红楼梦》中有很多插叙和夹叙,这些插叙和夹叙与故事情节并无直接关系,但它们却能够让故事更加生动、具体、丰富。

插叙和夹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故事情节中嵌入一段叙述,具有延展情节的作用,比如前面的“薛蟠在外面撞见了凤姐”,这个插叙既使故事得以延伸,又为人物塑造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另一种是与故事情节平行的一段叙述,比如曹雪芹在第五十回中就用一篇诗来插叙、夹叙,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联想和象征联想和象征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叙事手法之一。

曹雪芹常常以意象的方式来描绘人物、事件和情感,这种方式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具有了更加深刻和生动的形象。

例如,园中的梅花代表着林黛玉的凄美,它们都是得不到保护的,都是短暂的。

三、嵌套叙事嵌套叙事是《红楼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叙事方式。

它通过在故事情节中嵌套叙述别的故事来展开叙述,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复杂度。

比如,第五十四回中的“贾母祭灵”的场景,是以贾母家祖宗饮食之事为引子,嵌套了一段宗族史,讲述了贾府的历史和传承。

四、叙事视角的变换《红楼梦》中的叙事视角主要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和万物视角。

曹雪芹可以通过不同的叙述方式,来达到不同的叙事效果。

例如,第一人称叙事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内心世界,而第三人称叙事则可以让读者更加了解人物的外在形象和行为。

而万物视角叙事则可以让读者更加了解自然的景象和人物所处的环境。

总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叙事手法,这些手法让小说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使得《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全知与有限的统一--解读《红楼梦》中叙事视角

全知与有限的统一--解读《红楼梦》中叙事视角

全知与有限的统⼀--解读《红楼梦》中叙事视⾓作者将看世界的特殊⾓度,描述于作品之中,⽤独特的描写⽅法,形成了不同的视⾓。

作者必须创造性地运⽤叙事规范和谋略,使⽤某种语⾔的透视镜、某种⽂字的过滤⽹,把动态的⽴体世界点化(或幻化〕为以语⾔⽂字凝固化了的线性的⼈事⾏为序列。

这⾥所谓语⾔的透视镜、或⽂字的过滤⽹,就是视⾓,它是作者和⽂本的⼼灵结合点,是作者把他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叙事世界的基本⾓度。

同时它也是读者进⼊这个语⾔叙事世界,打开作者⼼灵窗扉的钥匙。

因此,叙事⾓度是⼀个综合的指数,⼀个叙事谋略的枢纽,它错综复杂地联结着谁在看,看到何⼈何事何物,看者和被看者的态度如何,要给读者何种“召唤视野”。

①在叙述者对底本所作的种种加⼯中,叙述⾓度问题最早引起批评家注意。

特定叙述⾓度把叙述者对故事的感知经验局限于某⼀个局部主体意识,从⽽把整个叙述置于这个局部主体意识的能⼒范围之内。

底本本⾝没有视⾓问题,底本像⼀个花瓶,可以从任何尾度加以观察,加以摹写,叙述者就像个电影摄影师,他可以来回移动,从各种⾓度拍摄;他也可以站定下来,从某⼀特定⾓度作极有限的移动。

因此,叙述⾓度间题实际上是⼀个叙述者⾃我限制的间题,⽽全部叙述也就可以分成两⼤类:全知叙述⾓度是有权从任何⾓度拍照花瓶的摄影师;有限叙述⾓度,是只允许⾃⼰在某个特定⾓度上⼯作的摄影师。

②⾸先,源远流长的历史叙事,在总体上是采取全知视⾓的。

因为历史不仅要多⽅搜集材料,全⾯地实录史实,⽽且要探其因果原委。

来龙去脉,以便“究天⼈之际,通古今之变“。

没有全知视⾓.是难以全⽅位地表现重⼤历史事件的复杂因果关系、⼈事关系和兴彦存亡的形态的。

⽽《红楼梦》所表达的“好即是了,了即是好”正是通过全知视⾓表述出来的。

“此开卷第⼀回也.作者⾃云:因曾历过⼀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借""通灵""之说,撰此《⽯头记》⼀书也.故⽈""甄⼠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云:“今风尘碌碌,⼀事⽆成,忽念及当⽇所有之⼥⼦,⼀⼀细考较去,觉其⾏⽌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③开篇中,作者采⽤作者、某个第三⼈称叙述者、⽯兄三种叙述者的⾝份引出“这⼀场怀⾦悼⽟的红楼梦”。

红楼梦的叙述手法分析

红楼梦的叙述手法分析

红楼梦的叙述手法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首。

它以细腻的描写、精妙的叙述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叙述手法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分析,探讨其独特之处。

首先,红楼梦以多线叙事为特点。

小说中涉及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命运,通过这些家族的兴衰叙述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画卷。

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小说的主线。

作者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和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红楼梦采用了插叙的手法。

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诗词、曲调和故事,以及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思考。

这些插叙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还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

例如,故事中出现的《葬花吟》一诗,通过描写葬花的情景,抒发了贾宝玉对生命短暂和人世无常的感慨,同时也预示了后来的故事发展。

第三,红楼梦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小说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命运对比鲜明,通过对比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例如,贾府和王府的对比,贾府奢华繁复,人情冷漠,而王府则注重家风家训,人伦关系和谐。

这种对比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贾府的虚伪和王府的真实。

第四,红楼梦注重细节描写。

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非常细腻,通过细节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例如,林黛玉的形象描写中,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如“那人儿生得白净,宛然如一朵含露的芙蓉花”、“泪眼婆娑,娇容如花”等,使得读者对她的形象有了直观的感受。

同时,小说中还对细节进行了精确的描绘,如宴会场景、服饰细节等,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真实。

第五,红楼梦运用了象征手法。

小说中的很多人物和事件都具有象征意义,通过这些象征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例如,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被赋予了超越尘世的意义,代表了纯洁和美好;而贾宝玉的病态和林黛玉的早逝,则象征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悲剧。

这些象征使得小说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的思考。

红楼梦》的叙事学分析

红楼梦》的叙事学分析

三、叙事角度和方位

小说的全部叙述可以分成两大类:全知叙述角度和 有限人物叙述角度。全知叙述是有权从任何角度对 故事情节进行叙述;有限叙述角度,是只允许自己 在某个特定的角度对受述者进行观察叙述。 叙述角 度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权利自限问题,叙述者 是叙述作品的创造者,他对底本中的全部信息拥有 解释、选择、处理讲述的全权,而在叙述中,他的 这种权利分配在主体意识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不 管叙述者最后采取何种形式,底本从定义上就是 “全能全知”的,这是叙述者可以选择的前提。因 此,如果叙述被限制于一定的意识范围之中,表面 上看起来“全能全知”的权威被取消了,但实际上 这只是为了特定目的的一种自我限制。
Hale Waihona Puke 《红楼梦》的叙述者在对整个故事进行叙 述的时候,在叙述视角上选择了自我限制, 而在叙述方位上则选择了全知式方位。如 在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叙述者就是借用 黛玉的眼去描绘宁荣街的景象以及荣国府 的景象。后来村妇刘姥姥进贾府时,叙述 者又借用刘姥姥的眼去描绘之前的景致。 同是一个地方,但是叙述者借用不同的人 的视角,所叙述的景象便有所区别。
一、叙事隐含作者

作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通常会想象另一个人来帮 作者叙述故事情节,从中来表达作者自己的一些观 念、思想、价值观等等,被想象出来替作者说话的 这个人一般情况都是作者的代理人,即作者的“第 二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二自我”是作者 通过作品的写作创造出来的一种人格,这样一种支 持作品的价值集合的人格被现代文学理论称为“隐 含作者”。因为他是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中推论归 纳出来的。一百二十回合的《红楼梦》虽然成书于 两个人,但后面的作者几乎是延续着前一个作者思 想脉络进行创作的,因此,《红楼梦》的隐含作者 仍然只有一个,并且具有前一个作者即曹雪芹的观 念、思想和价值观。

浅析《红楼梦》叙事观念中的人物

浅析《红楼梦》叙事观念中的人物

浅析《红楼梦》叙事观念中的人物叙事即是讲故事,它由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及叙述动作构成。

叙述作品中的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

在许多现实主义作品中,人物是艺术表现的中心,情节则是展现人物性格的手段。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对小说人物的成功塑造。

性格决定命运,红楼中的每个人都各具特色,性格迥异,所以才有了不同的人生命运。

翻开《红楼梦》第一回,我们便看到有些人物在后来的小说情节中并没有多次的出现,但作者却也有轻描淡写,他们或明或暗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如开头出现的“贾雨村”和“甄士隐”这两个人物,作者煞费苦心地为其二人命名,同时勾勒出了荣宁二府的兴衰轨迹,奠定了故事悲惨的结局。

他们两人也在第一百二十回中归结红楼,看贾府之兴衰的他们便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

《红楼梦》中的人物太多了,且人物关系复杂,但曹雪芹高超的叙事技法却把如此多的人物形象刻画得不尽相同,栩栩如生,每一个人都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行动元”与“角色”是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

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行动要素,同时他们各具自身的具体形象和性格特征。

红楼中有太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主要的代表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还有另外两个较特别的女性形象,贾探春和丫鬟晴雯。

宝黛二人的爱情无非就是牵动着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明线。

宝玉的不争,黛玉的认命产生了二人不能终成眷属的遗憾和天人相隔的悲剧。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所受的时代背景的压迫和不容许。

无疑,宝玉是红楼中的悲惨者,他的才情在封建家庭里并没有得到理解。

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但他身上仍然有着软弱性和妥协性,所以,贾宝玉的性格是矛盾的。

他既多情又专情,他鄙视功名利禄却又参加了科举考,最后名列金榜却又出家做了和尚。

这些都表现出宝玉在封建家庭压迫下的矛盾性格。

他的矛盾性格,影响着整个封建家庭的兴衰。

试析《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试析《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试析《红楼梦》的叙事艺术《红楼梦》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和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的激情。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开宗明义地宣布了他所遵循的创作原则。

他首先批评了那些公式化、概念化、违反现实的创作倾向,认为这种创作远不如“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创作的作品“新鲜别致”,那些“大不近情,自相矛盾”之作,“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他既不借助于任何历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间创作为基础,而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字字看来皆是血”,渗透着作者个人的血泪感情。

作品“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保持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现象的丰富性。

从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显示出那种富贵之家的荒谬、虚弱及其离析、败落的趋势。

他所写的人物打破了过去“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小说人物塑造完成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又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作者是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使作品婉约含蓄,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

它不像过去的小说居高临下地裁决生活,开设道德法庭,对人事进行义正词严的判决,而是极写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让读者品尝人生的况味。

整部小说雄丽深邃又婉约缠绵,把中国古代小说从俗文学提升到雅文学的品位,成为中国小说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浅析红楼梦的叙事风格

浅析红楼梦的叙事风格

浅析《红楼梦》的叙事风格[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头绪众多、人物事件复杂的长篇巨著,它主要是通过家庭琐事、闺阁闲情来显示贾府由盛而衰的变化,同时又反映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预示着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败的趋势。

这样一部人物众多、事件纷繁复杂的小说,作者却写得既宏伟阔大又紧凑严密,显示了他在叙事方面的匠心独运,开创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独特叙事艺术而人物叙事是小说在叙事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

[关键词]叙事者;叙事空间;叙事逻辑;贾府;王夫人;细节描写;变换;贾宝玉[Summary]《Red Chamber Dream 》is that one is numerous threads, the person affairs is complicated of grows article huge Zhao, it mainly is pass home trifles and Gui Ge carefree feeling to show a Gu mansion from prosperous but the variety of Shuai, at the same time again reflected vast but complicated social activities, indicate feudalistic society the alignment decline day by day of trend.Being such an is numerous person, the novel of affairs numerous and complicated complications, but the author write since grandiosity broad again the tightly packed is tight, showed that he is in the aspects of recounting of ambidexterity, founded Chinese ancient times novel of special recount art but person to recount is a novel one in the aspects of recounting to show a Zhao characteristics.[Keyword]recount;Recount space;Recount logic;Gu mansion;Madam Wang;The detail describes;Transformation;Gu treasure jade引言古典名著《红楼梦》是一部杰出的叙事作品,是我国叙事文学的巅峰之作,开创了叙事文学的奇迹。

【推荐下载】浅谈红楼梦的叙事特点

【推荐下载】浅谈红楼梦的叙事特点

浅谈红楼梦的叙事特点古典名着《红楼梦》是一部杰出的叙事作品,是我国叙事文学的巅峰之作,开创了叙事文学的奇迹。

它的叙事艺术独具特色,彻底摆脱了以往说书体通俗小说的叙事模式,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浅谈红楼梦的叙事特点。

 鲁迅先生凭借着自己的艺术感悟力: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中学语文教材节选了其中的很多篇章片段,很多同学为它浑厚深邃的艺术境界所折服,感觉到它是一部隐藏着龙蛇之神物的奇书。

 《红楼梦》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自觉地运用象征的手法,使作品婉约含蓄,有如雾里微露的楼台,是那样的朦胧而壮观,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

曹雪芹不但在叙述者问题上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传统,而且在叙述角度上也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的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

叙述人叙述视点的自由转换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

例如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作者以石头作为全知叙述人,从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在此基础上,穿插了通过初进贾府的林黛玉的视角,通过她的眼睛和感受来看贾府众人,又通过贾府众人的眼睛和感受来看林黛玉,叙述人和叙述视角在林黛玉和众人之间频繁地转换。

曹雪芹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事方式。

这种叙事方式的转变,既便于作者尽量避免直接介入,又易于作者根据不同的审美需要和构思来创造不同的人物,有利于体现作家的个人风格,有利于展示人物的真实面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达到人物个性化的目的。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发现整部小说其实是通过或显或隐的三条线索来展开叙事的,正是这三条线索的交相辉映造就了《红楼梦》气魄极大的恢弘叙事。

第一条神话性线索从第一回一僧一道、空空道人的出场,到甄士隐听见一僧一道所谓的木石前盟神话和还泪神话以及到太虚幻境消号等等,直至跛足道人度化甄士隐,到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到第十二回的风月宝鉴,到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前托梦,到第二十五回赖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在贾宝玉、王熙风昏迷不醒的时候与玉石的对话,再到第六十六回尤三姐自刎之后托梦给柳湘莲及其柳的出家,再到第六十九回尤二姐自杀前梦见尤三姐,再到第七十七回晴雯死后的托梦以及借小丫头之口的所谓化为芙蓉之神的说法,都完整地体现了所谓情缘前世注定的神话性叙事线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红楼梦》的叙述视角(古代文学专题作业)
2004级汉语言文学(本)
姓名:***
学号:134
浅谈《红楼梦》的叙述视角
小说是一种叙述艺术,作家根据时代社会生活用想象虚构手段创造出来的小说世界,只有通过叙述才能呈现出来,才能存在。

离开了叙述,也就没有作家创造的小说世界,也就无所谓小说艺术了。

通过王平先生《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的学习,现在我也来浅谈一下《红楼梦》的叙述视角的问题。

英国评论家卢泊克在《小说技巧》一书中说:“小说写作技巧最复杂的问题,在于对叙事观点──即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的运用上。

”叙事观点,也就是叙述视角,也称叙事体态、叙事焦点。

《红楼梦》的叙述者是石头,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作者选择全知的叙事视角是与它所叙述的对象相适应的。

《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这个家族的内外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联系,从皇公贵族到男仆丫环,上下不下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就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时间的夸度来说,都不可能是现实中某一个实在的人所能感知了解和经历的。

因此,就全书来说,难以采用参预叙述人的限知视角。

描写大场面,描写众多人物之间的复杂复杂的关系,运用全知视角常常能显得得心应手,艺术上有许多方便之处,但《红楼梦》采用石头的全知视角,在审美上的新创造更突出地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特别是人物的心理描写方面。

全知的视角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地描述人物的外在活动,而且由于叙述人能自由地出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内心最隐蔽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都能被揭示出来。

作品第二十九回运用全知视角叙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活动。

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明时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

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

因你也将真心真意隐瞒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

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

即如此刻,宝玉的内心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

可见我心里一时一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

”心里这意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

那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
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

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

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

”……《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的篇幅比较多,但它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的想法。

如果彼此都知道对方真实的想法,也就没有了真真假假琐琐碎碎的赌气和口角了。

既然林黛玉和贾宝玉彼此都不知道,叙述者何以知之,作者就必须设定虚拟叙述者石头是一个全知的叙述人,也就是说只有运用全知的视角,才能深入到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从叙述艺术的角度看,作者对人物的无知和叙述人的全知之间的巧妙处理,常常是《红楼梦》这一类心理描写的魅力所在。

《红楼梦》叙事艺术成就还不仅仅表现在全知视角的成功运用,更重要的还在于曹雪芹巧妙地在全知叙述人的全知视角中,溶入了参与叙述人的限知视角,对叙述方式进行了创造性的艺术处理。

我们这里说的参与叙述人是指作品中事件的参与者,他是作品中一一个人物。

这个人物可以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也可以次要人物。

由于叙述者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他与全知视角叙述人不同,他所叙述的只能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所以称为参与叙述人的限知视角。

《红楼梦》由于在全知视角中溶入了参与叙述人的限知视角,大大提高了艺术的表现力。

第三回写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此时林黛玉刚死了母亲,奉父亲之命,投奔外婆家,第一次与贾府众多的人物见面,作者以石头作为全知叙述人从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在此基础上,又精心穿插了几组人物的限知叙述,用他们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划人物。

贾母、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王夫人、王熙凤、贾宝玉,这些人物都是通过第一次来到贾府的林黛玉的眼睛和独特的心理感受来写的。

而林黛玉的形象,则又通过贾府众人的眼睛和心理感受来写。

其中林黛玉与王熙凤,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相互观察感受尤为精细,是《红楼梦》中出色的篇章。

叙述人和叙述视角在黛玉与众人之间频繁地转移:写黛玉,叙述视角散见于众人;写众人,叙述视角又集中于黛玉。

概括地说,就是:一人看众人,写出了众人,也写出了一个;众人看一人,写出了一人,也写出了众人。

全知叙述人的全知叙述视角与参与叙述人的限知视角之间的转换,使几对参与叙述人的视线就象数对抛物体,相互交叉,两两对立,构成了一种叙述的立体网状结构,写得有声有色,精妙绝
伦。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曹雪芹运用全知视角溶入参预叙述人的限知视角进行叙述,在艺术上很成功的一个例子。

试想一个生活无继,求人告贷的农村老妪,突然走进与她的生活有着霄壤之别的富贵人家贾府,在这个陌生的世界,她看到了什么,她经历了什么,她有着什么样遭遇和感受。

曹雪芹运用石头全知视角溶入刘姥姥参预叙述人的限知视角进行叙述,既把握了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事件的整个过程,又同时细致地把刘姥姥独特的观察、经历、遭遇、感受直接传达出来。

参与叙述限知视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这个视角观察下的小说世界,是经过叙述者眼光过滤过的世界,因而常常能使读者获得更为强烈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受。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写的就是经过刘姥姥眼光过滤过的大观园。

通过刘姥姥惊奇的眼光,我们会领悟和体验到,贾府的贵族世界与刘姥姥生活的那个世界是根本不同的,有霄壤之别。

就是上面这样一小段文字,我们也能得到这样的感受。

这是什么爱物儿?今天我们都知道这是装在柱子上的挂钟。

但在那个时代,只有富贵人家才有这样的计时工具,刘姥姥自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但是,作者也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而是运用刘姥姥参预叙述者的限知眼光,把咯当咯当的响声比作打箩柜筛面一般,把钟比匣子,把钟罢比作秤砣,这样,读者就不是直接了解到,而是通过刘姥姥的比喻才猜到刘姥姥所指的“爱物儿”,就是挂种。

刘姥姥把钟比作箩柜,匣子,秤砣,都是农家常见之物,这是刘姥姥所了解、拥有的领域,而挂钟表示出的那个世界,是刘姥姥限知视角无法了解的接近的,被钟声唬了一展眼的刘姥姥,最终也没有弄清楚这是个什么爱物儿。

参与叙述人总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是作品中某个事件的参与者。

比较全知的叙述人,参与叙述人与作者、与叙述对象、与读者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

就其与作家关系来看,他从事实到形式已经明显从作者分离出来,获得了存在于作家之外的独立地位,因此前面所引的“看”和“想”,都是人物去“看”和“想”,而不是作家去“看”和“想”。

因此,这种叙述视角的运用有一个严格限制,就是叙述者只能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参与叙述者可以叙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但自己以外人物的心理活动就不是他所知道的,他只能加以推测和猜想。

在这里,划蔷的意义无论对宝玉还是对读者都是不了解的,这个谜底要到了第三十六回“识分定情悟梨香字”里宝玉和读者才明白:龄官对贾蔷的痴情。

而此时贾宝玉对龄官
心理活动也只是一种推测:“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话说不出来的大心事,才这样个形景。

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

看他的模样儿这般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煎。

可恨我不能分些出来。

”在这里,一方面,参与限知视角的运用不仅使我们通过贾宝玉的眼看到了龄官的行动,而且也是贾宝玉作为参与叙述人的性格思想感情的一种展露。

只有贾宝玉才有这样的行为和想法,所以他去观察叙述对象时,同时也完成了作为叙述人自身形象的塑造。

另一方面,由于参与叙述人不同于在故事之外之上的全知叙述人,叙述人与读者的距离也缩短了,读者通过参与叙述人看到的世界,是打上了叙述者个性和感情烙印的世界,更显真切动人。

一般说,参与叙述视角这样的审美效果是单纯全知视角难以达到的。

总之,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叙述人和叙述视角的灵活的转换和移动,这种以全知视角为主,巧妙地溶入参与叙述人的限知视角的叙述方法,有效地发挥了这两种视角艺术上的长处,它们各自的不足之处也由于这两种视角的巧妙的运用,得到了弥补,使作品更具丰富的审美色调,共同完成了对对象的叙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