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第六目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唐的盛衰 (共35张PPT)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唐的盛衰 (共35张PPT)

经济发展,农业上粮食产量的增加
生产工具的改进
手工业
唐 朝 手 工 业 分 布
★ 丝织业发达
四川织锦
★ 制瓷业发达
唐三彩是唐代陶瓷 制造中极富特色的一种, 它表面的色釉丰富多彩, 造型美妙高超,是闻名 于世的艺术珍品。
邢窑白瓷
越 窑 青 瓷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商业
➢ 从哪些方面可以反映出唐朝商业的繁荣?
对统治者来说,科举制度可以网罗大量的 人才,为他们的统治服务。
唐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大喜道: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经济: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政治:
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文化: 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沿袭和完善科举制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 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 强,历史上称为
世袭制
察举制
九品 中正制
科举制
实行 时间
选官 依据
先秦 时期
血缘 关系
秦汉 时期
才能 品德
魏晋南北 隋唐至 朝时期 明清时期
家族 门第
考试 成绩
➢ 科举制的作用
对读书人来说,这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 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 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今日放牛娃,明朝状元郎。”
➢ 如何评价唐玄宗?
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有才干的姚崇、宋璟 为相,重视地方官吏的人选,重视发展农业,戒 奢从简,使唐社会安定、生产发展,进入全盛时 期,史称“开元盛世”。唐玄宗还重视对边疆地 区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其功。
唐玄宗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重用 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为相,政治腐败,导致安史 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是其过。

汉唐盛世

汉唐盛世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第二课《汉唐盛世》(6课时)第五课时《盛世文化》共第课时授课时间:月日教学目标:1、了解汉唐文化在史学、文学、宗教、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

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阅古奋今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升华为时代的责任感。

2、提高对唐诗、传记文学、书法、绘画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

3、从司马迁、李白、杜甫、鉴真、玄奘等历史人物感受其人格之美,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美好心灵的教育。

4、通过课前分组收集资料,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价值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汉唐文化在史学、文学、宗教、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的表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绚丽多姿的汉唐文化成就有整体印象并与当时的时代特征联系起来。

教具准备:地图册、图片等。

教学方法:观察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问:“盛唐气象”是怎样出现的?归纳: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

提问:“盛唐气象”的表现有哪些?归纳:农业——曲辕犁、筒车→手工业→商业→社会生活。

小结:汉唐时期国家繁荣统一,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唐政府推行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设了有利的氛围,在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继承了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汉唐文化。

转承:司马迁、李白、玄奘、王羲之都是汉唐时期的文化名人,他们分别在史学、文学、宗教、艺术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和成就,今天我们将分别请学史学、文学、宗教、艺术小组中的代表,带领大家感受盛世时代里的盛世文化。

二、新课教学:(五)盛世文化:板书:一、史学——《史记》:阅读:课本第96页第二段及阅读卡《太史公司马迁》。

叙述:司马迁,西汉夏阳人,西汉史学家。

幼年时就读了很多书籍,20岁开始到各地游历,寻访历史古迹,收集历史资料,考察各地的民俗风情和经济情况。

35岁时,汉武帝派他四川、云贵一带,了解少数民族的情况。

他还常随汉武帝出外巡行,收集到许多材料。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汉唐盛世之盛世文化课件 精品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汉唐盛世之盛世文化课件 精品
东汉末年产生了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因老子姓李, 唐代统治者对道教特别推崇。——唐前期统治者推 崇道教
外来宗教 景教和伊斯兰教在唐朝先后传入中国。
玄奘是唐太宗时的高僧。为求取佛教精义,他历经艰难到达天竺,
即今印度半岛,在那里研习佛法17年。后来,玄奘携带657部佛学经典返 回长安,并翻译出75部1335卷佛经。他还将自己西行见闻写成《大唐西 域记》,记述了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
代表作:《天王送子图》
3.艺术宝库 莫高窟
龙门石窟
卢舍那像
4.风格多样的乐舞
汉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整个社会呈现出一 种大气开放、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这种精神对当时的文化 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史学上 司马迁 《史记》
文学上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宗教上 佛教 道教
艺术上 书法 王羲之 颜真卿 柳公权
《史记》体例完善,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 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称之 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想一想:
▪ 鲁迅为什么称赞《史记》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
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 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
从史学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 体的先河;从文学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 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又各具个性的 历史人物,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鉴真纪念馆
《道德经》
四、唐代艺术
1.书法的高峰 颜真卿和柳公权-----“颜筋柳骨”
书圣——王羲之
说一说:王羲之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兰亭序》
2.异彩焕发的绘画
隋:展子虔 善画山水、台阁、人马
代表作《游春图》

第二课汉唐盛世

第二课汉唐盛世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6课时)第六课时《开放与交流》共第课时授课时间:月日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通过典型例子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当时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交流的繁荣。

2、过程方法:通过分析当时社会开放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全面的看问题。

注重空间概念,将历史和地理知识有机的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理解开放与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宋元时期社会的开放、交流的频繁。

教学难点:促使当时社会开放的原因及影响。

教具准备:地图册、图片等。

教学方法:观察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唱邓小平的《春天的故事》。

叙述:今天我们能在这么明亮的教室里上课,能在多媒体上欣赏到这么美妙的歌曲。

都离不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可能我们的生活就不会这么好,所以今天的中国如果要继续走向辉煌,就必须继续实行对外开放,学习人家好的、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而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几次对外开放的高潮。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宋元两朝对外交流的情况。

二、新课教学:(六)《开放与交流》:提问:宋朝和元朝,特别是元朝对外交流与开放较之以前更大,为什么?归纳:宋朝的交流主要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交流,这与当时民族之间的战争有着直接的联系,战争导致了人民的迁徙。

导致了民族各方面的交流。

而元朝主要是对外的交流。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元朝疆域的广阔。

出示:元朝的疆域图和马可波罗图(以图片为资料讲解当时元朝的情况)。

提问:书本上介绍了马可波罗到中国的情况,请同学们讲一讲,在你的知识海洋里,还有那些类似马可波罗的人对中西文化的交流起过重要的作用?(如唐朝的玄奘西域,后来的郑和下西洋等)活动: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此类人物。

叙述:宋朝和元朝时的对外交流除了路上之外还有海上的交流。

出示:“陶瓷之路”即“海上丝绸之路图”。

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汉唐盛世课件人教版

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汉唐盛世课件人教版

唐太宗
总结词
唐太宗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文化 繁荣,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详细描述
唐太宗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推行科举制、统一度量衡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他实 行了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政策,保障了农民的权益,促进了经济发展。此外,唐太宗还推行了“文治 天下”的政策,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繁荣。
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汉唐 盛世课件人教版
目 录
• 汉唐盛世的时代背景 • 汉唐盛世的主要成就 • 汉唐盛世的代表人物 • 汉唐盛世的历史意义 • 汉唐盛世的遗产
01
汉唐盛世的时代背景
汉朝的崛起
汉朝的崛起始于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最终由刘邦建立,经过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改革和扩张,汉朝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位期间,唐朝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实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04
汉唐盛世的历史意义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汉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经 济、政治高度发展的时期,为后
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汉唐盛世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认同 感和自豪感的形成,促进了民族
团结和融合。
汉唐盛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代表 之一——唐文化,成为中华文 化的代表之一,影响了后世中国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唐朝的繁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也影响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02
汉唐盛世的主要成就

政治制度的发展
01
02
03
郡县制度的完善
汉唐时期,郡县制得到了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加强 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 制。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 盛世文化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 盛世文化
师:你归纳得很全面,下面请看老师整理的答案,不过先要区分几个概念:乱世、衰世、治世和盛世。大家都听过乱世出英雄,表明乱世涌现了很多有英雄气概的人,但乱世对寻常百姓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乱火连天、兵荒马乱。衰世比乱世好,但明显是走了下坡路。而治世是很不错的,因为它政治清明,贪污腐败少。而盛世呢,不仅没有战争,国家统一,还社会安定;不仅政治稳定,还经济繁荣。此外,思想也很活跃,创新多,所以相应文化昌盛,科技发达。最后,军事也很强大,对内民族团结,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ppt展示)
生:不一样。玄奘是真实的,而且是一个人去取经的,而《西游记》里的唐僧是虚构的,而且还又三个有法力的徒弟
师:很全面,唐朝其实佛教已经很流行,但比较混乱,而玄奘为了弄明白经义,特地跑到天竺研究佛法17年,并将自己的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而鉴真则是东渡日本,双目失明,在第六次才成功到达日本,向日本介绍盛唐的佛教、医药、建筑、雕塑、绘画。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二人的路线图(展示地图),并思考他们共同的功绩是什么?不同的贡献是什么?Leabharlann ……师:大家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大气磅礴,乐观向上
师:其实李白的诗篇跟他所处的环境很有关系,因为当时是盛唐气象,整个社会呈现的是一片繁荣,所以诗作中也会流露自信潇洒。当然唐诗盛行的原因并不仅与社会环境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生:科举制
师:你前面的知识学得很好。是的,由于统治者推行科举制,通过诗赋取士,所以诗歌才会受到重视。其实唐朝除了诗歌繁盛,宗教也是很繁盛的。那你们知道汉唐最具影响力的是哪些宗教吗?
生:司马迁生活在西汉,《史记》记载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史事,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例完善,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
师:嗯,很对。刚才大家听到某某同学说的《史记》共130篇,本纪和列传共82篇,主体就是本纪和列传,所以《史记》才叫做纪传体。至于《史记》的特点是体例完善,史料翔实,是因为司马迁生在史官世家,了解写史的写作方法,又在20多岁开始游历中国,去过很多地方,问过很多当地人,搜集了许多史实,又翻阅皇家典藏书籍,所以史料够真实全面。而司马迁很有文采,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朗读起来很有韵律,总体精简生动。第二个问题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2课 汉唐盛世课件 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2课 汉唐盛世课件 人教版
沁园春•雪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 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 今朝。
词中提到了哪几个王朝,帝王?
秦王嬴政, 即秦始皇,建立 中国第一个封建 王朝——秦朝。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 156~前87) 汉朝 第六代皇帝。景帝之 子,十六岁即皇帝位, 庙号世宗,在位五十 四年。汉武帝为巩固 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加 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进行了多方面的活动。 可以说,他在位时, 西汉达到了鼎盛。
(1)上述材料反映的变化与我国历史上哪一次改革密切相关? (2)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这次改革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大大加快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材料: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 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贞观政要》
(1)文中的朕指的是谁?他的统治时期史称什么?
课本:八(上)p83--103 教学指南:P94--96 总复习:P22--23
中国古代主要王朝的兴替 夏
前2070年 曹丕
洛阳
嬴政 秦
前221年 咸阳
刘邦 西汉
前202年 长安
刘秀 东汉
公元25年 洛阳

西周
前1046年
东周
洛邑
镐京

司马炎
266年
十六国 北魏
386年 439年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知识回忆(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发布诏令,认为:“北方人称‘土’为‘拓’,称‘后’为 ‘跋’.魏朝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以土德而称帝,所以姓拓跋。土,乃黄中之 色,万物之元,所以应该改姓为‘元’。诸位功臣旧族中凡从代京迁来的,其姓 氏有的重复,要一律改变。” — 改用汉姓 —《资治通鉴》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 所推,成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 提倡与汉族通婚 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 ——《资治通鉴》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新华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二课 汉唐盛世(第6课时)教案 人教版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新华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二课 汉唐盛世(第6课时)教案 人教版

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第6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绘制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示意图,了解的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概貌。

2、通过访问有关中国古代交通网站,了解中国古代交通的概貌;掌握一定的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在地图上走丝绸之路和寻访大运河,设计旅游线路。

4、在讨论、辩论如何正确评价大运河的过程中,学会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现象。

教学重点: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二分法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教学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是八年级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即学到知识又掌握方法,从而形成能力,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本课可采用以“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为主,配合讨论法、图表讲解法及其他教学方式,使同学在问题情景中进行思索,尤其是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交通在传承人类文明中的巨大作用,更使情景交融,达到理解深化的意图。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绘制《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示意图;收集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和京杭大运河的资料图片。

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三、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提问]交通是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的总称。

我们通过访问“中国文化研究《中国古代交通》网站”,了解了不少信息。

下面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西北沙漠的骆驼商队、河流交错江南的舟船等;古代主要的陆路交通网——北方陆上丝绸之路,水路交通网——京杭大运河,海上交通网——海上丝绸之路)[点评]很好!交通既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先导,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祖先克服种种困难,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披荆斩棘,驯服大河湖泊,闯过汹涌的大海和浩瀚的沙漠,沟通了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示]现代大型舞剧《丝路花雨》录象片段引入——丝绸之路。

[板书]丝绸之路(新课教学)[活动]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本组合作收集的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并作简单讲解。

最新-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汉唐盛世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

最新-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汉唐盛世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

作用汉武帝Fra bibliotek 2、推广儒家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汉武帝为什么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2)为了推行儒家思想,统治者采取了 哪些措施?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历史发 展是有利还是不利?
3、汉代开疆拓土,加强对边疆 地区的管理
(1)与匈奴的关系 (2)与西域的关系 (3)对南方的经营 (4)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经济交流
第二课 汉唐盛世
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1、秦末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 楚汉之争
西汉 2、汉朝
东汉 3、西汉的建立:汉承秦制
各抒己见:
刘邦建立西汉 后,分封同姓王 及功臣,有何利 弊?
一、汉代实行大一统的措施 政治 思想 外交
1、政治措施:
皇帝 汉景帝
采取措施
的情况
——
战 争 和 亲 再 战 争 再 和 亲

小节内容结构
新的大一统
削弱诸侯国势力 加强监察 独尊儒术 和亲政策 出使西域
制度
思想
对外
巩固新的大一统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上第二课 汉唐盛世PPT课件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上第二课 汉唐盛世PPT课件
第一框
联系《指导从书》P76页
·什么是瓦当? ·在今天,瓦当有什么作用? ·这个瓦当上的文字是什么? ·从这个瓦当的文字中能反映 出当时什么样的社会内容?
刘邦曾经这样说过:“运筹帷幄之中,决 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管理国家,供 应军需,我不如萧何;率领将士,百战百 胜,我不如韩信。但是,这三个人才,我 能任用他们,就得了天下。”由此可见, 刘邦得天下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 何借鉴意义? 答:重用人才。告诉我们人才的重要性。
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
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思想文化上
具体内容见下 董仲舒建议的核心思想
从这段话中找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 的原因” 答: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 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 皇帝的政策,指责朝廷,对中央集权很不 利。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西汉政治上大一 统的需要,因此被汉武帝所采纳。
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 地,特意下马。后来,人们把他的墓叫 做“下马陵”。汉武帝在那里下马说明 了什么? 答:说明汉武帝对董仲舒的怀念和敬重
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开疆拓土上(北方)
自学课本P85页从书上找出 西汉对匈奴采取的策略经历了一个怎样的 阶段?
联系《作业本》P51页第21题 汉初的和亲与昭君出塞的共同点与区别
答: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 这标志着西汉开始对西域进行军事、政治管理 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这使得新 疆地区在今天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 域都护府的设立,保障了东西商路的畅通,加 强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广大地区的交流,以及对 西域地区的管理。
·其中对世界贡献最大的是第几点?
汉武帝采取董仲舒建议的目的:加强中央 集权,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

第二课 汉唐盛世(答案)

第二课  汉唐盛世(答案)

第二课汉唐盛世—-新的大一统班级姓名主备人:鲍华浩审核:授课时间:一、课前导学:(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具体史实,理解汗朝新的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标:分析西汉初年的分封制,掌握汉武帝政治、文化、对外政策与交流的措施。

3、情态目标:学会总结张骞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修建道路交通网等活动的历史意义。

(二)课前预习检测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陈胜和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

2.汉朝包括西汉和东汉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

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领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并在长安设立太学,专门教授儒家经典。

4.“单于”指的是( A )的首领。

A.匈奴B.鲜卑C.汉族D.氐族5.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 C )。

A.分封刘家子弟为王,巩固王国势力B.平定“七国之乱”,削弱王国势力C.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彻底铲除王国,削弱割据势力6.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的总管西域事务的机构是( D )。

A.安西都护府B.北庭都护府C.伊犁都护府D.西域都护府7.儒家学说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D )。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8.西汉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的皇帝是( B )。

A.汉高祖B.汉武帝C.汉文帝D.汉景帝(三)、疑难问题记录二、课堂助学:(一)师生共同探讨1、简述汉景帝和汉武帝如何处理分封制带来的问题。

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弱诸侯势力,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势力。

2、评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一方面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加强了皇权和思想统治,有利于国家统一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不允许百家争鸣,不利于学术文化发展与繁荣。

3、读书本图4-7回答问题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收到谁的派遣?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汉武帝,大月氏⑵张骞出使西域的的目的是什么?目的: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⑶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重要意义?①汉朝开始对西域各国有所了解,与各国建立起有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第六目
丝绸之路说课稿
(导入新课)
我准备以八年级语文课本正在讲授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入新课。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用学生比较熟悉和有亲切感的素材开始讲授,容易吸引其注意力,引起对本课知识的兴趣,也有助于拉近他们同丝路的心理距离。

我将本课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什么是丝绸之路?
首先我将让学生欣赏《丝绸之路》短片。

接下来学生阅读课本第91页《丝绸之路图》,并填充表格内容:
在学生填充结束后师生核对答案,并请一位学生上前来在地图上指示出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大秦等地点方位。

之所以这样处理,因为丝绸之路的概念是教学重点之一。

以表格这种方式将其要素提取出来是一种便捷而高效的做法。

采用动画地图,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去认识丝绸之路所经过地区的方位。

第二部分:活动区——丝绸之路导游图。

我将丝路分为五部分,即长安(今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中亚和大秦(今西亚、小亚细亚、北非和欧洲部分地区)。

学生也相应分为五组,课前搜集图片和信息,制作成五张旅游网页。

每组推荐一位同学担任讲解员,以三分钟时间完成本段景观的讲解。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生动活泼地方式领略古丝路上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古人云:“春风不度玉门关”,现在学生通过自己的搜集,切身体会到玉门关以西其实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通过这一过程既充分感受了古丝路的神奇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部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首先教师在黑板上方书写“中国”和“西方”字样。

准备若干图片(如胡萝卜、石榴、琵琶、西瓜、“汗血宝马”;瓷器、铁器、丝绸)以及写有“佛教”、“伊斯兰教”等文字的纸板,请部分学生上场,将图板贴在黑板文字下方。

启发提问:如果当年没有这些物资和文化的交流,今天的世界会有什么不同?(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踊跃发言)形成共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给沿线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对一个民族而言,以开放的精神吸取他国先进科技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接下来引导学生总结:“你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让学生以一个词来形容自己心目当中的丝路。

形成共识“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繁荣’、‘开放’、‘和平’、‘友谊’的大道”,而这四个形容词正是古丝路的精神所在。

课讲到这里应该可以结束了,但我们下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第四部分:深度思考——今天在这条古丝路上都发生着些什么?
教师展示并简要解说以下图片和表格:
1.《阿富汗面临严重人道主义灾难的难民营》,看着图片里泥淖遍布、疫疾横生的景象,你可能很难将它同古代繁华似锦的古丝路联系在一起。

以此凸现出古代繁荣与今日贫穷之间的巨大反差。

2.《面纱和长袍笼罩下的阿富汗妇女》,图片中漆黑严密的面纱长袍给人一种窒息的压抑感。

劫后余生的阿富汗人,数十年来经历了暴政、战争和宗教狂热,身着长袍的两位阿富汗妇女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她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一千多年前曾经是世界上最开放的热土之一。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站立佛雕像,巴米扬大佛不仅是阿富汗也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历史古迹和文化财富,仅仅因为狭隘的宗教情绪,他被人为地毁于一旦。

以此凸现出古代的开放与今日封闭之间的巨大反差。

3.几幅有关伊拉克战争的画面,学生应当比较关注这些内容。

接着展示《二战后发生在古丝路上的地区战争》简表,通过黑底白字这种强烈的对比告诉学生短短半个多世纪中在这条古丝路上发生的一场场战争。

猖獗的战祸不仅仅是对生命的漠视,也凸现出古代的和平与今日战争之间的巨大反差。

4.《黎巴嫩纷争》、《伊朗核危机》和《旷日持久的巴以冲突》,这些都是近几年新闻中的热点话题。

昔日安宁和谐的丝绸之路今天变成了世界上最动荡的地区,宗教矛盾、领土争端和盘
根错节的利益纠葛使得沿线民族之间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和包容,这也凸现出古代的友谊与今日冲突之间的巨大反差。

为什么要用大约七八分钟时间来讲这些看起来似乎与教学并没有关联的内容呢?主要是为了解决我们的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连接,学生能切身感受到古代丝绸之路给沿线人民带来的利益,决不止于其丰厚的经济回报和多彩的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它繁荣、开放、和平、友谊的精神,是沿线人民心中难以抹去的一段美好回忆。

我们今天失去丝绸之路,最大的损失也正是失去了繁荣、开放、和平、友谊的丝路精神,让原本商贾相望的和谐家园堕落为尘土飞扬的大国演兵场。

失去了才知道珍惜,面对今日古丝路上连绵的战乱和冲突,我相信:学生们一定会站在更高的境界,以更广阔的视野来思索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所在。

第五部分:知识拓展(新丝绸之路——亚欧第二大陆桥)
展示《亚欧第二大陆桥图》,简单介绍其起点、终点和沿线地区,设问:“为什么人们将其称为“新丝绸之路”?(第一路线相似,第二作用相似)
留置作业:
假设你在网上参观了《新丝绸之路——亚欧第二大陆桥》展览,在给站长的留言中,你希望大陆桥能重现古丝路的辉煌,指出了大陆桥最需要向古丝路学习的一种精神。

用200字以内的一篇短文表述你的上述想法。

以古鉴今,回顾历史上丝路的辉煌,正视今日丝路的衰落,此时学生的所思所想一定很多。

在结束教学之前将其注意力转移到“未来”和“希望”,更有积极意义。

同时通览全课,“昨天丝路的繁荣”、“今日丝路的衰落”和“明天丝路的梦想”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学生从而发自内心地认识到:我们今天要重建丝路,不止是修好铁路、架好桥梁如此简单,最根本和最有意义的是重建丝路的精神——繁荣、开放、和平和友谊。

使新建成的亚欧第二大陆桥
像古丝路一样,成为沿线各国家、各民族人民扩大交流、加深理解、增进信任、发展友谊的纽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