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
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 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 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 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 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 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法国)
高适,字达夫,德州蓨(今河北景县)人,也是唐代的杰出诗人。早年 久留边疆,熟悉军事生活,所作多边塞诗。其诗大多意境雄浑,情调苍 凉,间有清丽俊秀的咏景佳作。一天,高适赴外地视察,路经杭州清风 岭,观月赏景,诗兴大发,就在僧房里写了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 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写完他就继续 赶路。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高适细看江潮,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 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 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在视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可是, 一踏进房门,便看见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高适感到很纳闷,忙问是 谁改的。僧人告诉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员从此路过,偶然看见了 这首诗,连声赞叹,但惋惜诗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确,便 不待作者回来相商,径直给它改了。高适暗暗称奇,心想:“这人真是 我的一字之师!”后来他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的官员是赫赫有名 的大文学家骆宾王。
找出作者的观点,并找出作者的中心论点。
1.……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 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3.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五段)
4.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第六段) 5.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第七段)
因为题目是“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经开 了很久,不能算是“早梅”,“一枝”更能照应题目。一枝 孤梅迎寒怒放,更富意境,同时还表现出诗人的惊喜之 情。
课堂小结
按照通常意义来讲,咬文嚼字含有贬义, 说的是过于斟酌字句,死抠字眼儿而不顾及 精神实质的现象。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 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 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在表里上像只 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 和情感”的道理。
么艺
术
的
完
怎 么 样
美 ( 意 义
)
本Fra Baidu bibliotek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对立论证
拓展练习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夜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本诗颔联初为“前夜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改为 “前夜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请分析其妙处。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浙江桐庐做太守时,因敬仰东汉隐士严 子陵,特地在桐庐宜春江给他建造了祠堂,并写了篇《严先 生祠堂记》,文中有一首赞颂严子陵的诗:“云山苍苍,江 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文章写成后,范仲淹把它 给友人李泰伯看。李泰伯读后说:“‘云山’‘江水’等词, 从内容上说,很宏伟;从用语上说,极有气派,而下面用一 个‘德’字接它,似乎显得局促,换个‘风’字怎么样?” 范仲淹听后,把诗再低低吟诵一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果然味道大不相同,“风”有“风 传千里”“风流千古”的意味,因此更能反映对严子陵崇敬 的意思。范仲淹连忙称谢,拜李泰伯为“一字师”,并以一 千两银子作为酬答。
元代蒙古族诗人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雁门(今山西代县)人,诗 作风格清婉,多写自然景物,间或写民间疾苦,著有《雁门集》。有一 次,萨都剌写了一联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吟哦 再三,颇为自得。有个老人看见这联诗后,连连摇头,不以为然。萨都 剌一见此情,知道老人定有高见,便虚心向他讨教。老人说:“这一联 诗,写得的确不凡,摹景状物,别有意境。只是上半联已有一个‘闻’ 字,下半联又用一个‘听’字,字虽有异,却皆隐‘耳’意。恰犯诗家 大忌。”萨都剌豁然大悟,忙问:“依您之见,改什么字为好?”老人 不慌不忙地答道:“唐人诗中不是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佳句吗?不 妨把其中的‘看’字借来一用。”萨都剌试着把“闻”雨改为“看”雨, 仔细玩味,觉得果然更好。上半联的“看”字隐“眼”意,下半联的 “听”字隐“耳”意,不仅更符合诗的“工对”,而且愈发显得情景交 融,有声有色。萨都剌急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一字之师”。
古别离 聂夷中 欲别牵郎衣,问郎游何处。 不恨归日迟,莫向临邛去。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带哭的声 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 得意的笑。 (鲁迅 《阿Q正传》)
“阿呀, 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 .... 四婶这才惊叫起来。她大约有些饿,记得 了。 于是大家分头寻 。她(指四婶)先到厨下,次到堂 前,后到卧房,全不见 的影子。 (鲁迅(祝福》)
阅读思考,小组讨论
1.把握中心: “咬文嚼字”指什么? 咬文嚼字,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有
什么意思呢?
明确:指过分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 实质;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在《汉语大词典》中它有三个义项: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道理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套用滥语全无新奇
“怎么了, 你? “(孙犁 《荷花淀》)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 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 乞丐了。 (鲁迅《祝福》 )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 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 术的完美。(第八段)
阅读思考,小组讨论
2.掌握材料: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 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 说明了哪些“道理”?结合研讨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实例 郭沫若改字 王若虚改《史记》 韩愈改诗 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古人云
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2.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
3.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 ——孟郊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 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 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 思想和情感。
咬文嚼字
朱光潜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 文章的中心观点。(重点) 2、通过分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掌握例证 法的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 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预习反馈:
预设问题: 1、“咬文嚼字”指什么?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 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文 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 “道理”?结合研讨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朱光潜
(1897—1986),现代 美学家、文艺理 论家。笔名孟实、 孟石。安徽桐城 人。代表作《文艺 心理学》《诗论》
《谈美书简》等。
《西方美学史》是第一 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 史的著作。
阅读思考,小组讨论
1.把握中心: “咬文嚼字”指什么? 2.掌握材料:文章用哪些材料来阐发?结合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3.分析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郭老改字
《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话语
引
李广射虎
初步
咬 文
进一步
(正面) 苏轼写诗
嚼
贾岛吟诗
字
套板反应
(反面)
结
艺术美
(咬文嚼字)
调 无论阅读 整
或写作, 思
必须一字 想
不放松
和 情
感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字数不同情境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正)
套语滥调全无新奇 (反)
为达
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