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控释制剂(药剂学)
药剂学课件17第十七章缓控释制剂
三、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的药物:
6.溶解度极差的药物; 7.首过作用较强的药物; 8.药效剧烈或药物剂量需精密调节
的药物; 9.抗生素类药物。·
13
第二节 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与处方设计
一、释药原理和方法
缓(控)释制剂主要有骨架型和贮库型两 种。
释药原理主要有溶出、扩散、溶蚀、渗 透压及离子交换。
安全性低。
安全性高。
适用范围
多用于短暂治疗
普通应用于长期预防及治疗
研究制造
简单、粗糙
复杂、精密
10
二、特点:
6.对剂量调节的灵活性降低; 7.药物体内的动力学参数发生变化时,
不能灵活调整给药方案; 8.产品成本高,价格较贵。
11
※三、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的药物
1.剂量很大的药物; 2.半衰期很短或很长的药物; 3.不能在小肠下端有效吸收的药物; 4.具有特定吸收部位的药物; 5.吸收速度常数极低的药物;
式中,K’-常数,Cs-膜内药物饱和溶液浓度。
只要膜内药物维持饱和溶液状态,释放 速率恒定,即以零级速率释放药物。
28
(五)离子交换作用 ·
药物游离释放: 树脂+-药物-+X-=树脂+_X-+药物树脂- -药物++Y+=树脂- _Y++药物+
X-和Y+为消化道中的离子,交换后游离的 药物从树脂中扩散出来。··
42
(一) 骨架片
1、亲水性凝胶骨架片··· 骨架材料:HPMC-K4M (4000 cPa∙s)、
HPMC-K15M (15000 cPa∙s)、MC (400 cPa∙s,4000 cPa∙s)、HEC、CMC-Na、 海藻酸钠等。 制备:直接压片、湿法制粒
药剂学第十二章 缓释、控释制剂
第十二章缓释、控释制剂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1.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目的的制剂。
一般应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缓释制剂中药物的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过程。
2.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设定的时间内自动以设定速度释放药物的制剂。
一般在规定的介质中,按要求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
控释制剂中药物的释放主要是零级速度过程。
3.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1)减少服药次数,使用方便,提高患者服药的顺应性(2)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或减少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3)减少用药总剂量,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一)影响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因素(1)剂量大小:口服单剂量在0.5~1.0g对缓释制剂仍适用,治疗指数窄的药物设计成缓释制剂应注意剂量与毒副作用。
(2)pKa、解离度和水溶性:非解离型、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通过脂质生物膜,应注意消化道pH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溶解度<0.01mg/ml,本身具有缓释作用。
设计缓释制剂时药物溶解度<0.1mg/ml不适宜。
(3)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大的,在机体内滞留时间长。
油、水分配系数小时,不易透过脂质膜,故油、水分配系数应适中。
(4)稳定性:不稳定药物制成固体制剂较好2.生物因素(1)生物半衰期:24h<t1/2<1h不宜制成缓释制剂,t1/2>24h的药物本身就具有缓释作用。
(2)吸收:吸收的半衰期应控制3~4h的药物,否则不利于吸收。
(3)代谢:吸收前有代谢的药物,不适宜制成缓释制剂,如要制成缓释制剂,需加入代谢的抑制剂。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1.药物选择(1)t1/2=2~8h适宜;12h<t1/2<1h,不适宜制成该类制剂。
(2)剂量很大、药效很激烈、溶解吸收很差、剂量需精密调节的药物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
2.设计要求(1)生物利用度:缓控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应为普通制剂的80~120%(2)峰谷浓度比:稳定时,峰、谷浓度应小于或等于普通制剂。
药剂学:第十五章 缓释、控释制剂
第一节 概述
➢ 不宜制成缓释制剂的药物:
1. 半衰期很长的药物 2. 半衰期很短的药物 3. 一次剂量很大的药物 4. 吸收无规则的药物 5. 溶解度很小
第十七章 缓释、控释制剂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口服缓控释制剂
一、缓释、控释制剂释药原理和方法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三、缓控释制剂的简介 四、缓释、控释制剂体内、体外评价
-骨架中的弯曲因子
基于的假设:
C0-单位体积骨架中的药物含量
➢ 药物在释放期内保持稳态;
➢ C0 >> Cs,存在过量的溶质; ➢ 充分的漏槽条件(sink condition);
➢ 药物颗粒远小于制剂体积;
➢ 扩散系数保持恒定;
➢ 药物与骨架材料无相互作用。
一、缓释、控释制剂释药原理和方法
3、骨架型药物扩散
❖第五代:反映时辰生物学技术与生理节律同步的脉冲式 给药,即在发病高峰时期在体内自动释药的自调式释药系 统
第十七章 缓释、控释制剂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口服缓控释制剂
一、缓释、控释制剂释药原理和方法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三、缓控释制剂的简介 四、缓释、控释制剂体内、体外评价
第二节 口服定时和定位释药系统
一、缓释、控释制剂释药原理和方法
(四)渗透压原理
以渗透压为释药动力,可产生恒速释药。
渗透泵型片剂片芯的吸水速度取决于膜的渗透 性能和片芯的渗透压。
一、缓释、控释制剂释药原理和方法
进入膜内水量 = 流出的溶液量
课本P303
dV KA ( p) k '
dt hL
dmQ dt
CS
dV dt
CSk '
第一节 概述
控释制剂名词解释药剂学
控释制剂名词解释药剂学
控释制剂是一种能够缓慢释放药物,以达到特定目标的药品制剂。
与口服药物不同,控释制剂通常需要在身体内停留一段时间,以确保药物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控释制剂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包括药物缓释片、控释胶囊、控释贴剂等。
缓释制剂是指药物在制剂中加入缓释材料,使其在血液中保持一定浓度的时间延长的药物制剂。
缓释材料可以是药物的分解产物、崩解液、纤维素等。
缓释制剂可以使药物在体内释放缓慢,达到控制药物释放的效果。
例如,一些药物缓释片可以通过在片剂中添加缓释材料,使药物在咀嚼或喝水后缓慢释放,以达到持续治疗的效果。
控释贴剂是一种可以在皮肤上贴附的药物制剂,可以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时间来达到治疗目的。
控释贴剂中的药物可以是口服药物、注射药物或液体药物,可以通过在贴附部位形成一个药物释放源,缓慢释放药物,以达到治疗目的。
例如,一些药物控释贴可以通过在贴附部位添加缓释材料,使药物在贴附处缓慢释放,以达到持续治疗的效果。
控释制剂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慢性病、疼痛、癌症等。
控释制剂可以使药物在体内发挥更好的作用,减少剂量或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从而减轻患者的负担。
此外,控释制剂还可以通过控制药物释放时间来避免药物副作用的发生,如胃肠道反应、肝脏损伤等。
控释制剂是一种新型的药物制剂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未来,随着控释材料的不断发展和优化,控释制剂将有望成为治疗各种疾病的主要药物形式。
缓控释制剂药剂学
研究制剂的流变性质,了解药物释 放过程中的物理变化。
体内评价方法
生物利用度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制剂在体内的药物吸收和利用程度,评 估制剂的有效性。
药代动力学研究
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 和排泄过程。
临床试验
通过比较缓控释制剂与常规制剂在治疗相同疾病时的 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缓控释制剂的实际效果。
抗肿瘤药物
总结词
有效降低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详细描述
许多抗肿瘤药物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而缓控释制剂能够使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缓慢释放,提高药物的 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例如,紫杉醇的缓控释制剂能够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提高肿瘤细胞对药物的 摄取量。
精神类药物
总结词
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减少复发率。
05
缓控释制剂的未来展望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高分子材料
01
新型高分子材料在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如生物降解高分子、
智能型高分子等,以提高制剂的生物相容性和药效。
纳米技术
02
纳米技术在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如纳米药物载体、纳米药物
传递系统等,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
3D打印技术
03
3D打印技术在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可实现个性化给药和复杂
国外研究
国外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起步较早,技术较为成熟,已经上市了许多优秀的缓控 释制剂品种。国外的研究重点在于新型缓控释材料的研发、药物释放机制的深 入研究和新型给药系统的开发等方面。
02
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工艺
包衣技术
包衣材料
选择适当的包衣材料,如高分子聚合物,以控制 药物的释放速度。
药剂学知识点归纳:缓释制剂的特点
药剂学知识点归纳:缓释制剂的特点
药剂学虽然是基础学科,但是很多学员都觉得药剂学知识点特别多,不好复习。
今天就带着大家总结归纳一下药剂学各章节的重点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记忆。
1.缓释制剂的概念
缓释制剂(SRP):是指延缓药物从该剂型中的释药速率,降低药物进入机体的吸收速率,从而起到更加的治疗效果的制剂,但药物从制剂中的释放速率受到外界环境如PH等因素影响。
《中国药典》规定,缓释制剂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的非恒速释放,与其他相应的普通制剂相比,每24h用药次数应从3~4次减少至1~2次的制剂。
2.缓释制剂的特点
(1)对半衰期短或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次数,提高病人的顺应性,使用方便。
(2)克服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使血药浓度保持在比较平稳持久的有效范围内,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
(3)减少用药的总剂量。
(4)不宜制成缓释制剂的药物有:①生物半衰期(t1/2)很短(小于1h)
或很长(大于24h)的药物;②单服剂量很大(大于1g)的药物;③药效剧烈的药物、溶解度小、吸收无规律、吸收差、吸收易受影响的药物;④在肠中具有特定部位主动吸收的药物均不宜制成缓释制剂。
例题:
关于缓控释制剂叙述错误的是?
A.缓释制剂是指在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目的的制剂
B.控释制剂是指药物能在设定的时间内自动地以设定的速度释放的制剂
C.口服缓(控)释制剂,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
D.对半衰期短或需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次数
E.使血液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正确答案:C。
药剂学笔记: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制剂:指有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的⽬的的制剂。
⼀级 控释制剂:指药物能在设定的时间内⾃动以设定速度释放,使⾎药浓度长时间恒定地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制剂。
包括控制释药的速度、⽅向、时间,靶向,透⽪制剂都是。
零级 缓释、控释制剂释药原理和⽅法 ⼀、溶出原理:减少药物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溶出速率。
1、制成溶解度⼩的盐或酯 2、与⾼分⼦化合物⽣成难溶性盐 3、控制粒⼦⼤⼩ 4、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架中 5、将药物包藏于亲⽔性⾼分⼦⾻架中 ⼆、扩散原理:药物释放以扩散作⽤为主有以下⼏种: 1、⽔不 2、溶性膜材包⾐的制剂, 3、零级释放。
4、包⾐膜中含有部分⽔溶性聚合物, 5、接近零级。
6、⽔不 7、溶性⾻架⽚:符合higuchi⽅程缓控释⽅法: 1、增加粘度2、包⾐ 3、制成微囊4、制成不溶性⾻架⽚剂 5、制成植⼊剂 6、制成药树脂7、制成乳剂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四、渗透压原理:渗透泵型⽚剂的释药速率与ph⽆关,在胃中与在肠中的释药速率相等。
接近零级五、离⼦交换作⽤ 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影响⼝服缓释、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 (⼀)理化性质:1、剂量:⼀般05.-1.0g 2、pka、解离度和⽔溶性3、分配系数 4、稳定性 (⼆)⽣物因素:1、⽣物半衰期:1-12h 2、吸收3、代谢 ⼆、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药物的选择: 2-8h为宜 (⼆)设计要求: 1、⽣物利⽤度:胃与⼩肠 12h,⼤肠24h 2、峰浓度与⾕浓度 (三)、缓控释剂辅料:阻滞剂、⾻架材料、增粘剂 缓释、控释制剂的处⽅和制备⼯艺 ⼀、⾻架型缓、控释制剂: (⼀)⾻架⽚的处⽅与⼯艺:1、凝胶⾻架⽚ 2、蜡质类⾻架⽚ 3、不溶性⾻架⽚ (⼆)缓、控释颗粒(微囊)压制⽚ (三)胃内滞留⽚ (四)⽣物粘附⽚ (五)⾻架型⼩丸 ⼆、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1、微孔膜包⾐⽚ 2、膜控释⼩⽚ 3、肠溶膜控释⽚ 4、膜控释⼩丸 三、渗透泵⽚:由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活性物质和推动剂组成。
第十五章 缓控释制剂(药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教学内容
概述 缓释、控释制剂的制备和评价 口服定时和定位释药系统 靶向制剂
- 4/110页 -
第一节 概述
— 定义 1 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
系指用药后能在机体内缓慢释放药物,使药物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有 效血药浓度的制剂。 中国药典定义为: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
第十五章 缓控释制剂
- 1/110页 -
知识目标
1、掌握缓释、控释制剂的定义、特点。 2、熟悉缓释、控释制剂的类型和原理。 3、熟悉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原理和制备工艺、常用辅料。 4、掌握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方法。
- 2/110页 -
5、了解口服定时和定位释药系统。 6、掌握靶向制剂的定义、分类、特点、结构及体内作用机制、靶向性评价 。 7、了解主动靶向制剂和前体药物;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次数;特别适用于长期给药的患者。 保持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降低毒
副作用,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发挥药物的最佳治疗效果; 按要求定时、定位释放。
- 10/110页 -
最低中毒浓度
最低有效浓度
- 11/110页 -
缓控释制剂药物的缺点 1、临床用药对剂量调节的灵活性降低,如出现较大副反应,不能立即
停止治疗; 2、缓释制剂的设计是基于健康人群的平均药物动力学参数,当疾病 状态药代动力学特性有所改变时,不能灵活调节给药方案; 3、制备缓控释制剂所涉及的设备复杂,辅料较多,成本较高。
- 12/110页 -
三、缓释、控释制剂的应用
- 13/110页 -
第二节 缓释、控释制剂的制备和评价
- 14/110页 -
3 控制颗粒大小
药剂学第8章缓、控释制剂
渗透泵技术
•多室渗透泵: •微孔膜渗透泵
•肠溶型渗透泵 •胃内漂浮型渗透泵 •粘膜给药用渗透泵 •植入用渗透泵 •单室渗透泵:单层、多层
第十七页,共61页。
渗透泵技术
第十八页,共61页。
渗透泵技术
第十九页,共61页。
(五)离子交换树脂原理
离子交换树脂的控释应用主要是在胃肠道中控 制药物释放(口服药树脂控释系统)和作为载体 用于靶向释放系统。 离子交换树脂是由线型离子型聚合物经交联而 成,在树脂结构上具有可解离的酸性或碱性基 团,所以与荷正电或荷负电药物结合形成不溶 性聚合物盐(药物树脂),即阳离子交换树脂(如磺 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用于荷正电型药物树脂的制 备;阴离子交换树脂(如季胺型阴离子交换树脂)
(4)将药物包藏干溶蚀性骨架中 是指用脂肪、蜡类等物质
为主要基质制成的缓释制剂。药物溶于或混合于这些基 质中,其释放速率与脂肪酸能被水解的难易有关,例如 棕搁酸甘油酯对磺胺释放速率的影响按单、双、三酯的 顺序递增。 (5)将药物包藏于亲水性高分子骨架中 是指以亲水性高 分子为骨架制成片剂。在体液中逐渐吸水膨胀,药物逐 渐扩散到表面而溶于体液中。
第二十五页,共61页。
(3)体内稳定性 药物在胃肠道的稳定性对设计口服缓、控释制剂 十分重要。某些药物因胃肠液的pH变化或酶的作用 而不稳定,活性降低或活性丧失。在胃酸环境中不 稳定的药物可采用保护手段,将药物设计成定位释 药系统,使药物在小肠释放,避开胃酸环境,对于 在小肠生理环境下不稳定或经肠壁代谢的药物,不 适于设计成缓、控释制剂和定位释药系统,应考虑 改变给药途径。
第十页,共61页。
(3)制成缓释微囊 囊膜的厚度、微孔的孔径、 微孔的弯曲度等决定药物的释放速度。常用 的包囊材料有明胶、阿拉伯胶、PEG、EC、 聚乳酸等。
药剂学-缓释控释制剂
注释:药物包埋在疏水性骨架材料中,降低药物 的润湿性,减缓水向丸内渗透和药物的溶解。
2021/4/29
二 、膜控型缓释、控释制
材料。
2021/4/29
缓、控释制剂的制备
43
一 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5 骨架型小丸 与骨架片的类型类似
小丸成型技术
滚动成丸法 挤压-滚圆法 离心-流化造丸法
小丸不受胃排空影响,吸收重现性好
2021/4/29
缓、控释制剂的制备
44
挤出滚圆法制备茶碱骨架小丸
处方:主药与骨架材料之比为1:1,骨架材料为单 硬脂酸甘油酯和微晶纤维素(1:4)
接压片
2021/4/29
缓、控释制剂的制备
42
一 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2 缓释、控释颗粒(微囊)压制片
用不同溶解性能的粘合剂制粒,药颗粒在肠液中溶解所控 制。 释药速率:明胶>醋酸乙烯>虫胶
制成微囊后压片,片剂崩解后,药物的释放与微囊有关。 药物先包成控缓释小丸压片,药物的释放取决于小丸包衣
有缓释效果,溶出为药物释放和吸收的限 速步骤。 (4) 分配系数; 油水分配系数适中吸收好 (5)胃肠道稳定性。
2021/4/29
2、生物因素
(1) 生物半衰期
➢t1/2>24h,不采用缓释剂型; ➢t1/2<1h,不宜制成缓释剂型,因为维持治 疗浓度,必须加大单位给药剂量;
➢ 大多数药物在小肠吸收,药物释放不宜 设计成12小时以上;
➢如果结肠有吸收,可以设计成24小时缓 释。
药剂学课件17第十七章:缓、控释制剂
(二)扩散原理
以扩散为主的缓、控释制剂,药物 首先溶解成溶液后再从制剂中扩散出来 进入体液,其释药受扩散速率控制。
18
药物的释放以扩散为主的结构:
1、水不溶性包衣膜
如EC包制的微囊和小丸,其释放速度符合Fick
第一定律:dM/dt=ADKΔC/L
式中, dM/dt -释放速度, A-面积,D-药物扩散系数, K-药物在膜和囊芯之间的分配系数, ΔC-膜内外浓度差,L- 包衣层厚度。
25
(四)渗透压原理
1、渗透泵型片剂结构:
①片芯:水溶性药物和水溶性聚合物或其他辅料 制成;
②半透膜:用水不溶性的聚合物(如醋酸纤维素 (CA)、EC或EVA等)水可渗进此膜,但药物不能;
③释药孔:壳顶用适当方法(如激光)开一个或多 个细孔。
26
(四)渗透压原理
2、释药原理: 3、优点:药物以零级速率释放,释放速
13
三、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的药物:
6.溶解度极差的药物; 7.首过作用较强的药物; 8.药效剧烈或药物剂量需精密调节
的药物; 9.抗生素类药物。·
14
第二节 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与处方设计
一、释药原理和方法
缓(控)释制剂主要有骨架型和贮库型两 种。
释药原理主要有溶出、扩散、溶蚀、渗 透压及离子交换。
波谷的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4.减少用药的总剂量; 5.降低研发的费用,减少医疗总费用;
8
硝苯地平不同制剂比较表
给药次 血药浓度 数(日) 普通片 4~6次 波动大
缓释片 2次 较平稳
用药总量 副 作 用
40~60mg 面红、心悸、 头晕等较重
20mg
轻
控释片 1次
药剂学-缓释、控释制剂和迟释制剂
如抗生素、止痛药等。
神经系统药物
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等。
内分泌系统药物
如胰岛素、甲状腺素等。
03
迟释制剂
定义与特点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定义:迟释制剂是一种药物制剂,其药物释放速度缓慢, 能够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服药次数,方便使用。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特点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药物缓慢释放,延长作用时间;
控释制剂
定义与特点
定义:控释制剂是一种能够在预定时间 内以恒定的速度释放药物的制剂。
药物释放时间较长,能够延长药物的作 用时间,减少服药次数,方便患者使用 。
药物缓慢释放,能够减少服药后血药浓 度的波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特点
药物释放速度受控,能够维持药物在体 内恒定的血药浓度,减少服药次数,提 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释放速度
缓释制剂药物释放速度缓慢,维持较长时间的药效,控释 制剂药物释放速度受控,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而迟释制 剂药物释放速度较慢,药物作用时间较长。
药物剂量
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通常需要较大剂量才能达到治疗浓度, 而迟释制剂则可以减少药物剂量,降低副作用。
制备工艺比较
材料选择
缓释和控释制剂多采用高分子材料作为药物载体,而迟释制剂则多采用不溶性材料作为 药物载体。
用于治疗神经痛、癫痫等慢 性疾病,如盐酸普鲁卡因迟 释片。
消化系统
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胃炎 等慢性疾病,如雷尼替丁迟 释片。
其他领域
如肿瘤、风湿性疾病等,需 要长期维持治疗的药物也可 以采用迟释制剂的形式,方 便患者使用。
04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的比 较
制剂特性比较
制剂形态
药剂学-缓、控释制剂
≥0.1mg/ml
15
(3)粒度(难溶性物质)
• 溶解度与溶出速度与固体的粒径有直接关系。 粒径与表面积的关系 极微溶解的固体药物常用微粉化(1-10μm)材料。 此外,多晶型、溶剂化药物等因素也会影响溶解度 溶解度:溶剂化物>无水物>水合物
定量释放药物
4
第二节 缓控释给药系统
一、含义与特点 二、设计原则 (一)需考虑的因素 1、理化因素,2 、生物因素, 3、生理因素 (二)设计要求 1、药物选择, 2、生物利用度, 3、峰谷浓度比, 4、剂量 三、辅料
1、骨架型阻滞材料, 2、包衣膜阻滞材料, 3、增稠剂
四、释药机制
(一)溶出,(二)扩散,(三)溶蚀与扩散,(四)渗透压, (五)离子交换
7
优点 1、减少服药次数,提高顺应性。 2、保持平稳的血药浓度,避免峰谷现象。 3、可发挥药物的最佳治疗效果。 4、某些缓、控释制剂可按要求定时、定位释放。
8
缺点 1、剂量调节灵活性差。 2、因疾病而使药物的药动学特性改变时,
不能灵活调节给药方案。 3、制剂成本较高
严,比普通制剂稍好。 控释制剂 严格控制血药浓度和有效持续时间,
属精密给药系统,血药受给药系统控制,而不受 吸收过程控制。
11
(四)控释制剂与缓释制剂的比较
3、主要目标不同
缓释制剂 延缓释放,不包括使难溶药物释放加 快。
控制制剂 控制释放,包括使难溶药物释放加快。
12
(四)控释制剂与缓释制剂的比较
16
(4) 油/水分配系数
药物分配系数高,脂溶性大(与细胞膜亲和力强,滞留 倾向大),但水溶性越小(胃肠液中浓度低)
药剂学教学崔福德药物缓释及控释制剂课件
• 其它选择: 渗透泵片, 液体缓释制剂, 微囊,
• 近5年中,FDA共批准29 个缓控释产品, 其中:
• 11 个胶囊产品 (37.9%)
18 个片剂 (62.1%)
• 29个产品中:
– 3 迟释制剂 (2 个片剂和 1 个胶囊) (10.3%) – 12 骨架缓释片 (41.4%) – 1 个骨架-小丸片 (3.4%) – 2 个渗透泵片 (6.9%) – 10 个包衣小丸胶囊 (34.5%)
• 复方制剂减少了漏药率,提高用药顺应性,减少花费, 提高效果,减低副作用.如复方左旋多巴和复方卡比 多巴缓释片(含苄丝肼), 复方伪麻黄碱缓释片(含扑热息 痛), 复方硝苯地平缓释胶囊(含氨酰洛尔或美多洛尔), 复方尼索地平缓释片和复方双嘧哒莫(含阿司匹林) 缓释胶囊,复方沙丁胺醇渗透泵片(含特布它林),复方 普萘洛尔(含氢氯噻嗪), 复方非洛地平缓释胶囊(含氨酰 洛尔、美多洛尔或伊那普利)、复方氯雷他定(含伪麻 黄碱)、复方维拉帕米(含特拉多普利)、复方茶碱(含沙 丁胺醇)等缓释品种。
Q(%)
100 80 60 40 20 0 0
5
in pH7.4
in Water
10
t(hr) 15
in HCl
其它已上市的脉冲给药制剂
• 盐酸维拉帕米渗透泵片( Covera-HS , Searle/Alza)
• 盐酸地尔硫唑双层片(Cardizem XL, Biovail)
• 盐酸普萘洛尔控释胶囊(InnoPran XL, Reliant
0
2
6
8 t (hr)
中国药典对缓控释制剂释放度研究的要求
药剂学-缓、控释制剂
03 缓、控释制剂的药代动力 学
药物释放机制
01
02
03
扩散控制
药物通过扩散作用从制剂 中释放,主要适用于分子 药物或低分子药物。
溶出控制
药物在制剂中溶解后,通 过溶出过程从制剂中释放。
生物降解控制
利用生物降解材料制成的 制剂,在体内降解过程中 控制药物的释放。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消除
分布
药物进入体内后,通过血液循环 系统分布到各个组织器官。
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
01
缓、控释制剂的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对制剂中药物成分的安全性评估 以及制剂生产工艺的安全性评估。
02
有效性评价主要通过临床试验来评估缓、控释制剂对疾病的疗效和患 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
03
缓、控释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需要在整个药物研发和上市过程 中持续进行。
04
评价缓、控释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 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副作用等因素。
呼吸系统
用于治疗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等疾病的药物,如沙美特 罗替卡松气雾剂。
心血管系统
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和心 肌梗死等疾病的药物,如硝酸 异山梨酯缓、控释制剂。
消化系统
用于治疗胃溃疡、结肠炎和消 化不良等疾病的药物,如奥美 拉唑镁缓、控释制剂。
肿瘤治疗
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如紫杉 醇缓释胶囊。
临床应用情况
01
02
03
04
缓、控释制剂在临床中广泛应 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如心血管 疾病、糖尿病和关节炎等。
这些制剂可以减少服药次数,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更好
地控制病情。
缓、控释制剂在某些情况下可 以减少服药剂量,降低药物副
药剂学第9章 控缓释制剂-1
5.离子交换作用 • 树脂+--药物- + X- →树脂+--X- + 药物• 树脂---药物+ + Y+→树脂---Y+ + 药物+
六、 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1.影响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的因素 (1) 理化因素: • 剂量大小 • pKa、解离度、水溶性
(2) 生物因素:
•生物半衰期 • 吸收
• 分配系数
• 稳定性
• 代谢
2. 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1) 药物的选择 (2) 设计要求 生物利用度:为普通制剂的80%-120%,(胃与小肠吸收) 12小时,(大肠也吸收)24小时服一次。 峰浓度(Cmax)与谷浓度(Cmin)之比小于或等于普通制剂, 即波动百分数要小。(半衰期短、治疗指数窄的药物) 12小时服一次,(半衰期长、治疗指数宽的药物)24小 时服一次。 (3) 剂量计算
• 肠溶材料: 虫胶、玉米朊、邻苯二甲酸酞酸酯 (CAP) 、Eudragit L和S、聚醋酸乙烯苯二 甲酸酯(polyvinyl acetate phthalate, PVAP)、 邻苯二甲酸羟丙甲纤维素酯(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 phthalate, HPMCP)、琥珀酸 醋酸羟丙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 acetate succinate, HPMCAS)。
七 、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1. 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骨架型制剂是指药物和一种或多种惰性固体骨架材料通过压 制或融合技术制成片状、小粒或其它形式的制剂。
•
• •
凝胶骨架片
蜡质骨架片 不溶性骨架片
2. 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包衣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射液等液体制剂 水不溶性药物 水溶性的药物成W/O乳 乳 水溶性的药物成 剂型注射剂
17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溶蚀与扩散、
药物通过溶出、扩散、溶蚀三种方式释药。 药物通过溶出、扩散、溶蚀三种方式释药。
制剂手段 生物溶蚀型骨架、 生物溶蚀型骨架、亲水凝胶骨架 药物和聚合物化学键直接结合制成的骨架(载药量大,易控速) 药物和聚合物化学键直接结合制成的骨架(载药量大,易控速) 膨胀型控释骨架(减少突释) 膨胀型控释骨架(减少突释)
14
(二)扩散原理
透膜扩散——膜材料控制型 透膜扩散——膜材料控制型 —— 膜孔扩散——多孔膜控制型 膜孔扩散——多孔膜控制型 —— 骨架材料扩散——孔道控制 骨架材料扩散——孔道控制 ——
CPU
15
1. 结构 水不溶性包衣膜
EC
Fick’s第一定律 第一定律
dM ADK∆C = dt L
零级
EC+MC
四、国内外发展
1. 蜡丸→最早的缓释制剂,其作用缓和而持久。 蜡丸→最早的缓释制剂,其作用缓和而持久。 2. 国外:50年代→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国外: 年代 年代→ 年代 年代→ 年代 年代→ 年代 3. 我国:80年代→90年代 我国: 年代 年代→ 年代 国内部分上市品种: 国内部分上市品种: 尼莫地平、硝苯地平、尼群地平、非洛地平等; 尼莫地平、硝苯地平、尼群地平、非洛地平等; 双氯灭痛、萘普生、盐酸曲马多、吗啡等; 双氯灭痛、萘普生、盐酸曲马多、吗啡等; 硝酸甘油、可乐定、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等; 硝酸甘油、可乐定、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等; 盐酸噻氯匹啶、阿司匹林等; 盐酸噻氯匹啶、阿司匹林等; 东莨菪碱(贴剂)、十八甲基炔诺酮(植入剂) 东莨菪碱(贴剂)、十八甲基炔诺酮(植入剂)等 )、十八甲基炔诺酮 研发阶段(微球、凝胶注射剂、纳米混悬液等) 研发阶段(微球、凝胶注射剂、纳米混悬液等)
CPU
12
CPU
生活中常用的缓控释制剂
13
第二节 释药原理和方法
一、溶出原理
Noyes-whitney溶出速率方程: dc = DS (C − C ) 溶出速率方程: 溶出速率方程 s t dt VL
dc DS = ⋅ C s = KSC s dt VL
Ct<<Cs
溶出速度常数 S Cs
CPU
控制粒子大小(胰岛素) 控制粒子大小(胰岛素) 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青霉素普鲁卡因盐) 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青霉素普鲁卡因盐) 高分子成难溶性盐(生物碱鞣酸) 高分子成难溶性盐(生物碱鞣酸)
骨架型阻滞材料
亲水凝胶骨架材料 不溶性骨架材料
不溶性高分子材料
CPU
3
本章内容
概述 释药原理和方法 缓控释制剂的设计 处方及制备工艺 缓控释制剂质量评价
4
1 2 3 4 5
CPU
第一节
一、基本定义
1. 缓释制剂
概
述
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缓慢释放药物以达到 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缓慢释放药物以达到 较长时间 长效作用的一类制剂。 长效作用的一类制剂。 作用的一类制剂 一般为一级释药过程 一般为一级释药过程 一级 (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 extended-release ~, prolonged action ~, repeat-action ~, retarted ~) )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
CPU
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
1
药物制剂的发展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普通制剂 缓释制剂(长效制剂) 缓释制剂(长效制剂) 控释制剂 靶向制剂 应答式给药系统 脉冲给药、 脉冲给药、自调试给药
CPU
2
学习目标
掌握缓 掌握缓(控)释制剂的概念和特点。 释制剂的概念和特点。 掌握缓 掌握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及方法。 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及方法。 熟悉缓 熟悉缓(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了解缓 了解缓(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和体内外评价 方法trol release ~ Sustained release ~
Ordinary preparation
CPU
8
优点: 优点: 延长给药间隔,减少服药频率,提高服药顺应性; 延长给药间隔,减少服药频率,提高服药顺应性; 血浓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血浓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降低胃肠道刺激; 降低胃肠道刺激; 提高生物利用度; 提高生物利用度; 减少给药总剂量。 减少给药总剂量。
dV KA (∆π − ∆p ) = dt L
片芯的吸水速度决定于 膜的渗透性能和片芯的 渗透压
药物通过细孔的释放速率: 药物通过细孔的释放速率:
dm dV = Cs = K ' Cs dt dt
膜内药物维持饱和溶液 状态,释放速率恒定, 状态,释放速率恒定, 即以零级速率释放药物, 即以零级速率释放药物, 且与胃肠道pH无关 且与胃肠道 无关
CPU
25
但胃内滞留型、 但胃内滞留型、生 物粘附型可解决
3. 生理因素
1)胃排空 被动吸收药物:胃蠕动↑→胃排空↑→吸收↑(一般) 被动吸收药物:胃蠕动↑→胃排空↑→吸收↑ 一般) ↑→胃排空↑→吸收 主动吸收药物:胃蠕动↑→胃排空↑→吸收↓ 主动吸收药物:胃蠕动↑→胃排空↑→吸收↓ ↑→胃排空↑→吸收 2)胃肠道代谢 缓控释制剂在胃肠道滞留时间延长,代谢增加。 缓控释制剂在胃肠道滞留时间延长,代谢增加。 3)食物 一般延长吸收; 食物 → 一般延长吸收; 促进胆汁分泌、 大量脂肪 → 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血液循环 → 溶蚀型 制剂释药和难溶性药物吸收↑ 制剂释药和难溶性药物吸收↑; 酒精→加快吸收。 酒精→加快吸收。
CPU
23
3)分配系数→1(较佳) )分配系数→ 较佳) 药物分配系数过高→脂溶性过大, 药物分配系数过高 脂溶性过大,水溶性过小→胃肠液 脂溶性过大 中浓度低,与细胞膜亲和、 中浓度低,与细胞膜亲和、滞留 药物分配系数过低→脂溶性过小,水溶性过大→较难透 脂溶性过小, 过细胞膜→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 过细胞膜 吸收差, 吸收差 4)稳定性(注意胃肠道破坏,酸、碱、酶) )稳定性(注意胃肠道破坏, 5)粒度(难溶性药物) )粒度(难溶性药物) 此外:多晶型、 此外:多晶型、溶剂化药物等因素
1)剂量(0.5~1.0g) )剂量( ~ ) 2)pKa、解离度、溶解度(一般应>0.01mg/ml) 2)pKa、解离度、溶解度(一般应>0.01mg/ml) 弱酸弱碱型药物,分子型更易吸收, 弱酸弱碱型药物,分子型更易吸收,胃肠道吸收存在差异 溶解度过低,溶出、吸收过慢,起效愈慢,疗效愈差( 溶解度过低,溶出、吸收过慢,起效愈慢,疗效愈差(生物 利用度愈低) 利用度愈低) 溶解度过低的药物,可先增加其溶出速度(微粉化、 溶解度过低的药物,可先增加其溶出速度(微粉化、固体分 散体、包合物等) 散体、包合物等)
CPU
26
二、缓控释制剂的设计 1. 药物选择
半衰期适宜 需长期用药 不适宜: 不适宜: 剂量很大 药效强烈 溶解吸收差 剂量需精密调节 抗生素类
CPU
t1/2=2-8 h
首过强者
27
2.设计总体要求 2.设计总体要求
生物利用度应是普通制剂的80~ 生物利用度应是普通制剂的80~120% 80 峰/谷(Cmax/Cmin)≤普通制剂 胃、小肠吸收 结肠吸收 12h缓释 12h缓释 24h缓释 24h缓释
CPU
20
不含药 渗透芯 药物 溶液
Drug
H2O 双室 特点 药物释放与药物性质无关 造价贵, 造价贵,对溶液状态不稳定药物不适用
CPU
21
五、离子交换作用(药树脂) 离子交换作用(药树脂)
+ - - + - - 树脂 -药物 + X → 树脂 -X + 药物 - + + - + + 树脂 -药物 + Y → 树脂 -Y + 药物 - + + - + + - - + - -
CPU
10
三、分类
亲水凝胶骨架片 骨架型(基质型) 骨架型(基质型)缓、控释制剂 膜控型(包衣型) 膜控型(包衣型)缓、控释制剂 其它:渗透泵控释制剂 其它:渗透泵控释制剂 植入型缓 植入型缓、控释制剂 微孔包衣片 肠溶膜控释片 膜控小片 膜控小丸等
CPU
11
蜡质骨架片 不溶性骨架片 骨架型小丸等
+
X-和Y+为消化道中的离子,交换后游离药物从树脂中扩散 消化道中的离子, 药物释放速度→扩散面积、 药物释放速度 扩散面积、扩散路径长度和树脂的刚性 扩散面积 制剂形式:片剂、 制剂形式:片剂、胶囊
CPU
22
第三节 缓控释制剂的设计 一、影响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
1. 药物理化因素 药物理化因素
CPU
9
缺陷: 缺陷: 剂量调节的灵活性降低,如遇到特殊情况, 剂量调节的灵活性降低,如遇到特殊情况,不能立即停 止治疗; 止治疗; 基于健康人群的平均动力学参数设计的,当药物在疾病 基于健康人群的平均动力学参数设计的, 状态的体内动力学特征有所改变时, 状态的体内动力学特征有所改变时,不能灵活调整给药 方案; 方案; 处方成本较高,制造过程复杂, 处方成本较高,制造过程复杂,大生产易出现质量问题 (特别是膜控型) 特别是膜控型)
含水性孔道的包衣膜
dM AD∆C = dt L
零级
骨架型的药物扩散
Higuchi方程 方程
Q = k H t 1/ 2
非零级
CPU
溶出速度 > 扩散速度
16
2. 制剂手段 不同材料、 不同材料、不同厚度 包衣 微囊、 微囊、微球等 囊材种类和用量 水溶性药物
不溶性骨架制剂(片) 不溶性骨架制剂( 增加粘度 植入剂 药树脂 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