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典故
重阳节来历简短

重阳节来历简短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
这一天的九与阳同音,因此被称为重阳节。
重阳节起
源于战国时期,最初是为了驱邪避瘟的习俗。
后来成为了一个寻求长寿、庆祝家庭团圆的节日。
重阳节在唐代开始有了专门的庆祝方式。
唐代文学家王维的作品
《登鹳雀楼》中提到了重阳节。
宋代以后,重阳节逐渐演变为踏秋登
高的节日。
人们登高赏秋,欣赏秋色,增进体贴,祈求福寿,也有一
定的庆幸。
重阳节的习俗有很多,登高是最为普遍的传统之一。
在这一天,人
们会相约登高,欣赏秋色。
此外,还会饮茱萸酒,佩茱萸、菊花作为
饰物,有辟邪求吉之意。
吃菊花糕、荷叶糕等也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
总而言之,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代表着团聚、庆祝、祈
福等美好寓意。
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德和家庭观念。
愿每年的重阳节,都能为我们带来健康、幸福和团圆
的快乐。
重阳节的古代典故

重阳节的古代典故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纪念和追忆古代的典故。
重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与一些著名的典故故事紧密相关。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重阳节的古代典故。
重阳节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在古代,有几个与重阳节相关的典故最为著名。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它们。
典故一:屈原登高据说,古代著名的诗人屈原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选择自尽的。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士,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努力主张反对侵略的秦国。
然而,他的忠诚并没有得到他的国王的理解和支持。
最终,屈原无法忍受这种背叛,选择投江自尽。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人们在屈原投江的那一天设立了重阳节,以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怀念。
典故二:避邪扬善古代的重阳节还有一个典故是与避邪和扬善有关的。
重阳节通常在九月初九这天,而九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吉祥的数字。
因此,人们相信在这一天会有邪恶力量的到来,他们会采取各种方法来避开这些邪恶。
比如,家家户户会插茱萸和艾草,同时佩戴菊花和刺梨来辟邪驱灾。
典故三:喝菊花酒在古代,人们喜欢在重阳节那天饮用菊花酒。
这个习俗的典故有着很多传说,其中一个与毒蝗有关。
相传,在古代,秋天是蝗虫大量出现的季节。
为了防止蝗虫的破坏,人们开始用菊花来酿酒,以驱赶蝗虫。
久而久之,这个习俗逐渐演变成了重阳节必喝菊花酒的习俗。
而菊花酒也被认为有祛寒、养肝明目的功效,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典故四:登高赏菊重阳节是秋天的一个佳日,而秋天天高云淡、阳光明媚,正是观赏菊花的好时机。
因此,古代的重阳节还有一个流传至今的典故是登高赏菊。
在这一天,人们会结伴登高,远离尘嚣,欣赏秋天的美景和芳菊之韵。
同时,也有一些地方会举行盛大的菊花展览活动,以展示各种品种的菊花。
登高赏菊不仅是一种愉悦身心的活动,也是人们向往自由和和平的一种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重阳节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与许多古代的典故故事密切相关。
关于重阳节的典故或诗词

关于重阳节的典故或诗词1、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
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
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2、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
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3、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1、《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重阳节的典故与民间故事

重阳节的典故与民间故事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长寿、健康和幸福的祝福。
而重阳节的典故与民间故事更是丰富多彩,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典故一:屈原的故事重阳节最早的典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屈原。
屈原是楚国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政治家,他为了挽救楚国的危机,竭尽全力奉献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然而,由于受到了一些小人的陷害,他最终被贬谪到江边。
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屈原感到无比孤独和绝望,他选择了以投江自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忧愤和无奈。
为了纪念屈原的贡献和悲剧,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会举行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的牺牲和悼念他的离世。
典故二:老人的故事重阳节还有一个著名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个老人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位年过百岁的老人。
这位老人身体健康,精神矍铄,被村民们尊敬为长寿的象征。
每年的重阳节,村民们都会前往老人家中祝贺,并请他赐福。
老人总是笑着接待他们,祝福他们长寿和幸福。
他告诉村民们,重阳节这一天,人们应该登高远望,以象征远离疾病和不幸,追求健康和快乐。
这个故事传承至今,人们在重阳节登高、采菊、赏菊,寓意着远离病痛,追求健康和幸福。
典故三:草木的故事重阳节还有一个与草木有关的民间故事。
相传,在每年的九月初九这一天,阳气和阴气达到平衡,草木的力量达到最强。
因此,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会采摘菊花、蒿草等草木,并佩戴在身上或插在家中,以驱邪辟邪,祈求平安和吉祥。
这个故事也寓意着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大自然的恩赐。
重阳节的典故与民间故事丰富多样,反映了人们对长寿、健康和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故事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蕴含着智慧和情感的积淀。
在现代社会,人们依然以重阳节为契机,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祝福,同时也提醒自己要珍惜生命,追求健康和幸福。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还会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赏菊、品茗等,以庆祝节日的到来。
重阳节的典故与传说

重阳节的典故与传说重阳节,又被称为“重九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长寿和幸福的追求。
重阳节源自于古代的重阳拜祖活动,而其中蕴含着许多有意义的典故与传说。
典故一:卧冰求鲤据文献记载,在汉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曹娥的女子,她因家境贫寒,无法养活自己。
曹娥虽然生活困苦,却一直坚持行善积德,心怀对家族的忠诚和对社会的关爱。
一天,正值重阳节,曹娥听闻重阳这一天可以祈求长寿,于是她决定亲自卧冰求鲤,希望能获得幸福与长寿的祝福。
曹娥来到寒冰弥漫的池塘边,毅然躺在冰上,沉思着自己的祈愿。
她虽然感受到了寒冷,但却没有离去的念头。
许久之后,曹娥突然感觉到下身传来一阵剧痛,她意识到自己被一条巨大的鲤鱼咬住了腿。
经过一番搏斗,曹娥成功地将鲤鱼捕获,并将其带回了家。
就在此时,她突然发现自己的身体情况奇迹般地好转了,原本的病痛不复存在。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为重阳节的重要典故之一。
人们通过卧冰求鲤的举动,表达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并以此寓意着希望能够驱除疾病和痛苦。
典故二:山神庙的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诗人名叫郭茂倩,他在重阳节这一天决定登上一座高山,以此来迎接这个美妙的节日。
当他到达山脚下时,眼前出现了一座庄严肃穆的山神庙。
茂倩进入庙中后,首先向山神祈求长寿。
接着,他为了表达对山神的敬意,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心中对山的崇敬之情。
登上山顶后,茂倩迎来了壮丽的景色,远处山水交融,近处百花争艳。
他为这样美丽的自然环境所感动,于是又写下了一首集咏山水之景的诗。
当时的风俗是诗人写下诗句,要将其刻在山石上。
茂倩思考了一会儿,觉得应该将自己的两首诗刻在同一块山石上,以此来表达对山神的谢意和对大自然之美的赞美。
于是他找到了一块合适的石头,开始亲手刻下自己的诗句。
在重阳节的这一天,郭茂倩的两首诗被刻在了山石上。
而这块山石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成为人们祭拜祖先的神圣之地。
人们在重阳节登上山顶,在山神庙前焚香祭祖,表达对祖辈的敬重和思念。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重阳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庆祝。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涌现出了许多有关重阳节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吧。
一、晋文公登临根据史书记载,在古代中国,重阳节这一天是名门贵族登临高山的时刻。
晋国的文公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传,晋文公在重阳节这一天,常常带着他的臣子和家人,登上山巅,观赏秋景,赏花饮酒,共享天伦之乐。
这个传说也成为了后来登高赏秋的习俗的起源之一。
二、九黄民间传说中,九是个吉祥的数字。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戴上一种由九根草编织而成的香囊,称之为“九黄”。
相传,这种九黄有驱邪避灾、祈福健康的作用。
在农村地区,老人们尤其喜欢佩戴九黄,希望能够祈求到平安和长寿。
三、喝菊花酒重阳节的另一个习俗是喝菊花酒。
这个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重阳节的典故之一。
相传,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在九黄山上居住的老人,他发现当地居民在重阳节这一天都生病了。
于是,他研制了一种菊花酒,酒中加入了菊花的提取物,以期望能够驱病保健。
这种菊花酒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重阳节的特色之一。
四、踏秋赏菊重阳节的时候正值秋高气爽,秋叶红艳,是赏秋游玩的好时机。
人们会前往山野、公园或庭院,聚集在一起,踏青郊游,赏菊花。
特别是赏菊花,因为菊花正是重阳节的象征之一,人们欣赏菊花的同时,也意味着迎接吉祥、祈求平安。
五、访亲戚重阳节被称为“重孝节”。
相传,古代有一个叫做邳郁的晚辈,他听说了自己年迈的母亲生活困苦,无法享受到天伦之乐。
他便毅然决然地前往母亲的住处,伴着重阳节的暖阳,带给母亲温暖和关怀。
自那以后,重阳节成为了一个与家庭团聚和孝顺有关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长辈家中,瞻仰祖先坟墓,或者聚会欢庆,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以上是一些与重阳节相关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这些故事丰富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也让这个传统节日更加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
无论是赏秋登高,还是喝菊花酒,或者探访亲朋好友,重阳节都是一个团结、欢乐和传统的节日。
重阳节的典故与寓意解析

重阳节的典故与寓意解析重阳节,又被称为重九节或登高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长寿、康健和幸福的祝福。
而重阳节背后的典故和寓意也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典故一:《诗经》中的《采薇》重阳节最早的典故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诗经》中。
《采薇》一诗描写了一个女子升堂讲礼的场景,从而展示了九月九日这一节日的重要性。
诗中的女子在登高的同时,还展示了自己的才艺和美德,进一步加深了重阳节的意义。
寓意一:崇尚长寿和健康重阳节作为一个与传统庆祝仪式紧密联系的节日,在寓意上与长寿和康健联系在一起。
根据中医的理论,九月初九的阳气和阳光对人体的健康非常有益。
因此,重阳节登高远离阴雨和恶劣的气候,以庆祝阳光与美好生活的到来。
这也体现了古人崇尚长寿、追求健康的价值观。
典故二:屈原的故事重阳节的另一个典故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相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因不满朝廷的腐败而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并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这些活动也成为了重阳节传统的一部分。
寓意二:表达纪念和思念之情重阳节因纪念屈原而流传至今,表达了人们对于历史伟人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无论是划龙舟还是吃粽子,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缅怀屈原和其他先贤,并希望通过这些仪式传播他们的精神和智慧。
重阳节也成为了凝聚民众向往美好未来的节日,使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和友情。
典故三:医以“重阳”重阳节的庆祝活动中,登高远足是重要的一环。
这源自于汉代医家张仲景的理论“重阳”。
他指出:农历九月九日阳气上升,人体的阳气也会随之变得旺盛。
因此,登高可以吸收更多阳光和新鲜空气,利于身体健康。
寓意三:拥抱秋阳,迎接新生重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是登高远足,这也代表着拥抱秋天的到来和迎接新的生活。
九月九日正值金秋时节,天高气爽,万物丰收,人们登高远眺,对新生活充满期盼。
同时,重阳节还象征着人们在岁末岁初之际,迎接新一年丰收和幸福的祝愿。
重阳节的故事传说

重阳节的故事传说重阳节,又称为“踏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阳气渐收,正值秋高气爽的时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望远,祭祖祈福,互赠菊花和饼干,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敬意。
重阳节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祖和避邪的习俗,积淀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
传说一:屈原渡江相传在远古时代,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因失宠而被贬谪到了河边。
一天,他闻到了一股浓烈的风味,原来是江中漂荡着一块巨大的石头。
屈原看到这块石头上面刻着一个个人的名字,原来这是为了祈求福运和驱除邪气而丢入河中的。
屈原十分爱国,他希望自己的国家不受邪恶的气息侵害,于是他毅然决定跳入江中,以身体力行抵御邪气。
后来,人们纷纷效仿屈原,到处抛石巧渡河流,通过重阳节祛除厄运,保佑平安。
传说二:女儿节化蝶古时候,有一个叫杨贵妃的皇后非常喜欢蝴蝶。
每到重阳节,她都会召集宫女们一起去山间赏菊,并且亲自制作各式各样的蝴蝶玩具。
然而,有段时间连年不雨,干旱的草地上寸草难生,花朵也逐渐凋谢。
杨贵妃非常心疼,她听说有一只神奇的金蝴蝶每年重阳节都会出现,于是她决定寻找金蝴蝶并向它许愿。
在重阳节这一天,杨贵妃来到一片花海中,她诚心祈祷并扔出了许愿牌。
突然,一只金色的蝴蝶从天空中飞来,闪烁着美丽的光芒,飞到了杨贵妃身边。
杨贵妃高兴得合不拢嘴,她把许愿牌系在金蝴蝶的身上,并祈祷着幸福与安康。
杨贵妃的祈愿得到了回应,随着金蝴蝶的翅膀一扇,雨水从天空中倾泻而下。
从此以后,每年的重阳节,金蝴蝶都会回来,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幸福。
传说三:华山掌门的智慧古时候,华山的掌门人常海仙人非常聪明,他得知每年重阳节都会出现一种灰狐,它会引诱人们迷失方向,让人们无法下山。
这引起了常海仙人的警觉,他决定破解这个问题。
一年的重阳节,常海仙人召集弟子们前来,告诉他们要用智慧击败灰狐。
掌门人要求每个人带上一只狗,狗会因为具备灵敏的嗅觉而可以追踪到灰狐的气味。
弟子们按照掌门人的指示行动,他们留下一只狗在山下,然后由一群人一起登山。
重阳节的历史人物与典故故事

重阳节的历史人物与典故故事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源自中国古代的习俗,与祭祖和避邪有关。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除了品尝道观制作的重阳糕,也有许多与历史人物和典故相关的习俗和故事。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重阳节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典故故事。
一、仙人故事与重阳节相关的一个著名的故事是《挂席仙人》。
相传,宋朝时有一位仙人名叫邓公,他曾经在重阳节那天上山修炼。
有年仲秋,他遇上洪水,生死关头,他用一块巧妙制作的石板挂在树上,成功躲过洪水。
从那时起,人们在重阳节都会挂起一块彩席来纪念他,并祈求庇佑。
二、屈原的故事与九月九日相关的著名历史人物是屈原。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的宰相。
儒家弟子孔子也曾极力推崇屈原的才华。
然而,屈原遭到了楚国内部的政治斗争的排挤和诬陷,最终被贬为乡村。
屈原无法忍受自己的家国破败,于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在漓江畔投江自尽。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人们在重阳节时会划龙舟并在江中撒酒,以纪念屈原投江之事。
三、长寿的传说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敬老节",也是为庆祝秋天的丰收和颂扬长命而设立的。
相传,有一位叫李隆基的皇帝在重阳节这一天遇到了一位仙人,仙人告诉他,只要他爬上一座山并吃下山上的菊花,就能长寿不老。
于是,李隆基爬上一座逾千级的高山,吃下了山上的菊花。
从此以后,李隆基不仅体质倍增,而且开始迷信拜菊,并将重阳节定为登高望远及赏菊的节日。
四、纪念故事重阳节也是纪念孟子的重要日子。
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儒家学者,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说,孟子的母亲曾在九月初九这天去世,因此孟子对这个日子情有独钟,并且在重阳节时拜祭自己的母亲,来表达对母爱的怀念和对孝道的崇敬。
这一传统沿袭至今,在重阳节,人们会祭祖、扫墓,并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五、草药典故重阳节也与川贝有关。
川贝是一种中国的中草药,它是一种治疗肺病的重要药材,具有镇咳止痰和润肺的功效。
9月9重阳节的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9月9重阳节的历史典故1、落帽《晋书.孟嘉传》:﹝嘉﹞后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
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寮佐毕集。
时佐吏并着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
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
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嘲嘉,着嘉坐处。
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后因以“落帽”作为重九登高的典故。
又:龙山会《晋书.孟嘉传》载﹐九月九日,桓温曾大聚佐僚于龙山。
后遂以“龙山会”称重阳登高聚会。
2、白衣人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恭帝》:王宏为江州刺史,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
未几,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
即便就酌而后归。
后因以为重阳故事。
亦用作朋友赠酒或饮酒﹑咏菊等典故。
又:白衣送酒身穿白衣的人前来送酒。
后泛指送酒的人。
也比喻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遂心所愿。
3、北海樽汉末孔融为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融性宽容少忌,好士,喜诱益后进。
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
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见《后汉书.孔融传》。
后常用作典实,以喻主人之好客。
又:李衡奴《三国志.吴志.孙休传》"丹阳太守李衡"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衡每欲治家,妻辄不听,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
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
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
'”后遂称橘子为“李衡奴”。
4、授衣月:指农历九月。
授衣假:唐每年九月的假期。
5、催租败意(满城风雨近重阳)据惠洪《冷斋夜话》载,北宋潘大临工于诗,贫甚。
临川谢逸致书问:“近新作诗否?”大临答云:“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蔽翳。
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
忽催租人来,遂败意。
只此一句奉寄。
”这就是著名的一字诗。
历代多有人续足。
重阳节的古代典故

重阳节的古代典故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庆祝这个节日。
重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其中的典故更是丰富多彩,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古代重阳节的典故。
一、屈原登高关于重阳节的起源,传说最早源自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曾担任楚国宰相,在政治上积极为国家做出贡献。
但是,在官场上受到诸多的陷害,屈原最终被贬职,并遭到流放。
屈原知道自己的才华被束缚,对未来充满了无奈与失望。
在这种情况下,屈原决定在重阳这一天登上高山,表达对国家的思念和对当时境况的愤懑。
他在登高过程中,抒发了自己的不屈精神,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就是重阳节登高的典故起源。
二、插茱萸重阳节时,人们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插茱萸。
这个习俗的起源与另一个重阳节的古代典故有关。
相传在汉代时期,华佗是一位有着盛名的医者。
他精通医术,治疗了许多不治之症的病人。
在重阳节的那一天,华佗听说很多人都在忙着采摘菊花和登高,于是他在家里弄起了九种草药,并将它们挂在门前。
一位有病求医的老妇听说了华佗的行为,便慢慢走到了他住处,为自己的疾病求治。
华佗认为这位老妇的病因是因风寒所致,于是他将九种草药中的茱萸煮熬成汁,倒入老妇的鼻孔中,老妇顿时痊愈。
此后,人们就开始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以避邪瘟,并祈求平安健康。
三、饮菊花酒在重阳节这一天,除了登高和插茱萸之外,人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饮菊花酒。
这个习俗也有一个古代的典故。
相传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杨贵妃的美女,她聪明美丽,深受唐玄宗的宠爱。
然而,由于她的生日就在每年的重阳节,而在唐朝时,为了祭祀神明,人们禁止举办任何庆生活动。
杨贵妃深感无奈,但她仍希望自己的生日能够得到纪念。
于是,她命人将花瓣摘下,用酒浸泡,制成了一款酒菜,并命人端给宫廷里的官员和士兵一起庆祝她的生日。
从此以后,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都以饮菊花酒来纪念杨贵妃的生日。
总结重阳节是一个富有典故的古老节日,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有关重阳节的典故

有关重阳节的典故
1.“恒景斩瘟魔”:传说恒景为了除掉瘟魔,努力学本事,最后终于成功啦!就像我为了学会骑自行车,不怕摔倒,一直练习,最后也能骑得飞快呀!
2.“费长房与菊花酒”:费长房告诉桓景重阳节要喝菊花酒辟邪呢!这就好像我生病时妈妈让我喝药,说喝了病就会好呀。
3.“登高避灾”:以前的人说登高能避灾,嘿,那我们爬山不也是一种挑战自己嘛!就像我努力爬上山顶,觉得自己好厉害呀!
4.“王维思念兄弟”:王维在重阳节会特别思念他的兄弟,哎呀,我要是离开我的好朋友几天,也会很想他们呢!
5.“陶渊明与菊花”:陶渊明可喜欢菊花啦,我也有特别喜欢的东西呀,就像我超级喜欢我的布娃娃一样。
6.“重阳糕的由来”:因为要登高,所以有了重阳糕呀,就好像我为了得到奖励,努力完成任务一样。
7.“仙女赐福”:传说有仙女在重阳节赐福呢,那是不是和我过生日收到好多礼物一样开心呀!
8.“寿星降世”:说重阳节有寿星降世,哇,那多神奇呀,就像我梦想着有一天能遇到超级英雄一样。
9.“赏菊习俗”:大家都在重阳节赏菊,我们也会一起去看漂亮的花展呀,多有意思!
10.“敬老传统”:重阳节要敬老呢,我也会给爷爷奶奶捶捶背,让他们开心呀!这就像是给他们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呢!。
重阳节的古代典故

重阳节的古代典故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称为重阳节、九九重阳节,定在农历九月初九。
在古代,重阳节有许多寓意深远的典故与传说,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还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祝福。
本文将围绕着重阳节的古代典故展开,为读者深入解读。
古代有关重阳节的典故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九咏重阳》。
《九咏重阳》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他以九个不同的景物咏颂了重阳节,这些景物表达出了人们在重阳节时的不同情感和祝福。
下面,我们将一一解读这九个典故。
一、蟾蜍咏:典故中的蟾蜍暗指秋分后蛙蛤归洞,不再吐声,象征着万物归寂。
这典故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做好生活安排。
二、菊花咏: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之时,菊花寓意深远,象征着高洁、坚贞和忍耐。
这典故寄托了人们对于正直品质的追求和向往。
三、蛱蝶咏:蛱蝶象征着美好的祝愿和更美好的未来,王之涣通过这一典故表达了人们在重阳节时对于美好未来的期盼。
四、菖蒲咏:菖蒲被视为一种有药用和辟邪作用的植物,王之涣运用菖蒲的典故,表达了人们在重阳节时祈求平安和健康的愿望。
五、栗子咏:重阳节是秋天的传统节日,正是收获的季节,象征着家庭团圆和幸福安康。
栗子正是重阳节时的传统食物,通过栗子的典故,王之涣表达了对于家庭和平与幸福的追求。
六、蓬蒿咏:蓬蒿是一种常见的野生植物,常常在田野和路边生长。
王之涣以蓬蒿的典故传达了在重阳节时,人们应该珍惜身边的平凡和简单,享受生活的美好。
七、悬铃木咏:悬铃木是一种常见的树木,其果实在重阳节时成熟,象征着团聚和祝福。
王之涣通过悬铃木的典故,表达了人们在重阳节时对于团聚和温馨家庭的向往。
八、枫树咏:枫树是一种秋天特有的树木,其枝叶在秋季变得格外美丽。
枫树象征着独立和自由,通过枫树的典故,王之涣向人们传达了秋天的美好和自由的追求。
九、枣树咏:枣树是重阳节的另一传统象征,人们在重阳节期间习惯以枣子拜访长辈和亲友。
王之涣通过枣树的典故,传达了人们在重阳节时对于家人健康和长寿的祝福。
重阳节的历史典故与名人故事

重阳节的历史典故与名人故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重九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
这一节日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不仅是老年人的节日,也成为了一个弘扬传统文化、强调尊老重道的节庆盛会。
在重阳节这一特殊的日子里,有许多有关历史典故和名人故事的传说,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
一、重阳节的历史典故:重阳节的历史典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楚国。
据传,楚国生活资源贫乏,常年战事不断,人民饱受疾病之苦。
而九月初九这一天,正是白露过后的阳气最盛,万物开始凋零,疫病也有所减退的时期。
为此,楚国的人们将九月初九定为“重阳节”,作为祈福庆贺之日。
重阳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是登高远足。
这个习俗的起源与一位诗人有关。
据史书记载,唐代诗人王之涣曾有一首《登鹳雀楼》的脍炙人口的名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登高远眺时的壮丽景色,引发了人们热爱登高远眺的情感。
因此,重阳节成为了登高的日子,人们登山、观赏秋景,以此寓意追求高远的理想,希望远离疾病,迎接好运。
二、重阳节的名人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与重阳节相关的名人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在节日里给人以启发和教益,更增添了这个节日的文化价值。
1. 登高拜谢故居——司马光司马光是北宋末期的重要政治家、文化名人,也是历史学家《资治通鉴》的主要编者之一。
他生于北宋军事家司马光家族,家道中落后自幼遭遇贫困。
据传,在九月初九这一天的重阳节时,年过七旬的司马光登上青山,拜谢了自己的故居,感念宿世的际遇和忍耐,同时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这一故事体现了传统中华文化中的“孝道”价值观,强调了尊敬和孝顺长辈的重要性。
2. 长寿的诗人——杜甫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因其才华横溢,被誉为“诗史”。
据史料记载,杜甫生活艰辛,常年流离失所,苦于乏味的生活以及时代的动荡。
但杜甫向来积极乐观,他有一首名篇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重阳节的古代典故和故事

重阳节的古代典故和故事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九月初九。
这个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古代的典故和故事紧密相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
本文将介绍重阳节的古代典故和故事,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传统节日的渊源。
一、重阳敬老重阳节最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敬老。
据史书记载,在古代战国时期,当时有一个叫登高山的习俗,人们会在九月九日选择一个高地,欣赏秋景、采摘菊花、临渊垂钓,以表达对秋天的热爱。
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为敬老之风。
久而久之,九月九日也成为了重阳节。
二、重阳养生重阳节是养生的好时机。
据传古人认为,每年的九月初九就是阳气最盛的时候,同时也是寒气逐渐来临之际。
因此,重阳节这天人们会特别注重养生,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寒冷季节。
古人有吃重阳糕、登高山等习俗,都是为了保健身体、祈求安康。
三、重阳登高登高是重阳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据传古代重阳节登高起源于巫山之战。
史书记载,巫山是古代楚国与夷族的边界,楚国军队在巫山之战中战败,于是夷族占据了巫山。
后来,楚国百姓决定重夺巫山,于九月初九再次攻打夷族,最终成功。
为了纪念这一重大胜利,楚国人民每年的九月初九都会登高庆祝,以此展示他们的勇敢和坚韧精神。
四、重阳插茱萸重阳节人们还有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是一种植物,因为其花与石榴相似,被赋予祈福增吉的象征意义。
在重阳节这天,人们会沐浴后佩戴茱萸,或将茱萸插在衣服上,以求祈福驱邪,同时也被认为可以护身辟邪。
五、屠妖节除了以上的典故和故事,重阳节还有一个著名的传说,那就是屠妖节。
相传古代有一种凶猛的妖怪名叫“九头蛇”,每到重阳节就会出来作恶。
后来,有一个名叫霍去病的英雄勇士,在重阳节带领士兵与九头蛇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并最终将九头蛇杀死。
为了纪念这场战斗的胜利,人们从此每年的重阳节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总结: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典故和故事。
敬老、养生、登高、插茱萸以及屠妖节等习俗和传说,都凝聚着人们对秋天的热爱和祝福,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重阳节的传统民间故事讲述

重阳节的传统民间故事讲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重阳节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它与秋天的景色和人们的习俗紧密相连。
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远望,以庆祝这个节日。
除了登高之外,重阳节还有许多传统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以不同的形式流传至今。
下面将为您讲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重阳节传统民间故事。
典故一:登高祈福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华子的年轻人。
华子是一个勇敢而聪明的人,他对自己生活的城市充满了热爱。
然而,城市里的人们却陷入了连年的瘟疫,生活困苦。
华子决定去寻找一种解药,他跋山涉水,终于找到了解药的草药。
然而,在回到城市的路上,他却遭遇了一场山洪暴发的意外。
华子勇敢地与洪水搏斗,最终他成功救出了解药。
为了纪念华子的英勇行为,人们在每年的重阳节这一天都会登高祈福。
他们相信登高可以带来好运和吉祥之兆,同时也希望重阳节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决心。
典故二:插茱萸在中国,重阳节也被称为“茱萸节”。
而茱萸被视为重阳节的象征。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种名为茱萸的植物可以辟邪驱瘟,并且拥有驱邪护身的功效。
为了庆祝重阳节,人们会将茱萸插在衣帽上,希望茱萸的神奇力量可以保护他们。
除了护身之外,茱萸还与久寿和长寿有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茱萸可以驱邪并延年益寿。
所以,在每年的重阳节,人们会将茱萸分发给亲朋好友,并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典故三:吃重阳糕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除了登高、插茱萸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品尝重阳糕。
重阳糕是一种传统的糕点,它由糯米、红枣、核桃等材料制成,具有丰富的香味和独特的口感。
根据民间传说,重阳糕也带有祛病和防病的功效。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家庭团聚,品尝重阳糕,并祈求健康和平安。
典故四:赏菊花重阳节也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人们会到花园、公园或自然风景区赏菊花。
菊花象征着坚强和正直,而且在决心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
重阳节赏菊花已成为人们独特的文化活动,并且已经形成悠久的历史传统。
赏菊花的活动通常在露台、花坛、花圃等地举行,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菊花,形状各异,色彩斑斓。
重阳节的典故故事

重阳节的典故故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称为重九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此节不同于其他节日的是,它更注重对老人的尊重和敬爱。
重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蕴含着许多典故故事。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与重阳节相关的典故故事,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个古老而有意义的节日。
一、曹杨梅桃曹杨梅桃是一个关于重阳节的民间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曹杨的孝顺儿子。
据说在很久以前,曹杨的母亲因为重感寒症突发而卧病在床,医治无效。
曹杨心急如焚,他知道只有重阳这一天才能救治母亲。
他来到庭院中的一棵梅桃树前,深情地说道:“梅桃啊,我如今无计可施,只有靠你的神奇力量才能救活娘子。
请你借我一段时间,让我先替母亲祈福。
”于是他将母亲用最后一点钱买的符纸贴在梅桃树上,然后闭目祈祷。
不久,一股温热的气息从梅桃树上传来,曹杨感到非常宽慰和温暖,他知道母亲将会康复。
在重阳节那天,曹杨前往庙里向神明烧香,磕头感谢神明在危急时刻的保佑。
等他回到家中,看到母亲已经康复,精神焕发。
从此以后,曹杨每年都会在重阳节期间烧香祭祀梅桃树,并把这个故事传给了后人。
二、许仙觅仙重阳节的典故之一是“许仙觅仙”。
相传在古代,有一对深爱着对方的青年男女许仙和白娘子。
他们守望相助,为了长相厮守而不顾一切。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白娘子被迫离开了许仙。
多年之后,许仙结婚并生活得很幸福,但他始终忘不了白娘子。
有一年的重阳节,许仙独自前往雷峰塔,他深情地望着塔顶,幻想着白娘子的身影。
突然,一个美丽的女子从空中飞落下来,正是白娘子。
二人重逢之后,许仙非常欣喜,并与白娘子重新回到了一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重阳节不仅是孝敬长辈的节日,也是表达深情和思念之情的时刻。
三、华山论剑重阳节的典故中,还有一个华山论剑的故事。
相传唐代诗人杜牧曾在重阳节期间参加了一次著名的华山论剑。
当时,许多文人墨客都聚集在华山山腰,进行文辞技艺的比拼。
杜牧以其才华横溢的文章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和掌声。
重阳节的古代典故

重阳节的古代典故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的由来具有丰富的历史典故。
重阳节源自古代的重阳祭祖,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幸福。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重阳节相关的古代典故,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典故一:访道之行重阳节最著名的典故之一是《庄子·逍遥游》中的“访道之行”。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子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
庄子喜欢穿山越岭,亲近自然,向大自然访求智慧。
重阳节这一天,他和几个贤者一同上山,欲访求道境,以取得长生不老的秘法。
他们穿越葱翠峰岭,欣赏花朵的盛放,感受风的吹拂,品味大自然的神奇,并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获得了对生命的洞悉和解脱。
这个典故给我们传达了追求自由、敬畏自然和追求内心境界的思想。
在现代社会中,这个典故也启示我们要重视环境保护,珍惜自然资源,还原生活的本真。
典故二:避险登高在古代,人们相信九月初九这一天,阳气将达到顶峰,阴气将逐渐增多,这样的天气更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
因此,为了避免邪气的侵袭,人们会选择登高远趣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登高远趣有助于身体锻炼,同时也是一种避邪祈福的方式。
关于登高,古代文人也留下了许多诗词,比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他登鹳雀楼时的感叹,同时也表达了人们追求高远境界、追求进步的心情和决心。
典故三:佩戴菊花在古代,人们还会在重阳节佩戴菊花。
菊花的花期正好在重阳节附近,而且菊花芬芳扑鼻,色彩鲜艳,寓意着朝气勃勃、长寿和吉祥。
佩戴菊花可以驱邪避凶,祈求福祉。
同时,菊花在中国文化中也有深厚的意义。
菊花的成长环境苛刻,象征坚强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菊花也是个性独立、不拘一格的象征。
因此,在重阳节佩戴菊花不仅是一种祈福活动,也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追求理想和追求自身独立的态度。
典故四:挂菊酒重阳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活动,那就是挂菊酒。
相传古代人们认为煮酒能驱逐虫害,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挂上菊花,摆上酒宴,共同饮酒作乐。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传说,你知道都有哪些吗?下面小编带你看看吧。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篇1:重阳与菊花仙子的传说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善良的农夫叫阿牛。
阿牛家里很穷,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纺织度日。
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
为治好母亲的病,阿牛一边给财主做工,一边起早摸黑开荒种菜,靠卖菜换些钱给母亲求医买药。
也不知吃了多少药,母亲的眼病仍不见好转。
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姑娘来帮他种菜,并告诉他说:“沿运河往西数十里,有个天花荡,荡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
这花要九月初九重阳节才开放,到时候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重阳节那天,阿牛带了干粮,去天花荡寻找白菊花。
原来这是一个长满野草的荒荡,人称天荒荡。
他在那里找了很久,只有黄菊花,就是不见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荡中一个小土墩旁的草丛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
这株白菊花长得很特别,一梗九分枝,眼前只开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
阿牛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挖了回来,移种在自家屋旁。
经他浇水护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陆续绽开,又香又好看。
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汤给母亲服用。
当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亲的眼睛便开始复明了。
姑娘又继续在梦中介绍种植菊花的方法。
姑娘说:“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来助你,你只要按照一首《种菊谣》去做,白菊花定会种活。
”接着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头,五月水淋头,六月甩料头,七八捂墩头,九月滚绣球。
”念完就不见了。
阿牛回到屋里仔细推敲菊花仙子的《种菊谣》,终于悟出了其中意思:种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头,五月多浇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护好根,这样九月就能开出绣球状的菊花。
阿牛根据菊花仙子的指点去做了,后来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条。
他又剪下这些枝条去扦插,再按《种菊谣》说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便开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阳节的典故【篇一:重阳节的由来与传说】重阳节的由来与传说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
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
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篇二:有关重阳节的传说】传说之采自河南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
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
桓景子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
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谁知他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
有一天,他忽然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忽然飞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
就这样,桓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
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
到了第三天,大门忽然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眯的对他说:弟子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进院吧。
费长房就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门。
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
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就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
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让瘟魔不敢近前。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
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不一会儿,汝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来。
忽然抬头看见人群都在山上欢聚,它便冲至山下,却被酒气及茱萸的香味吓得不敢上前。
一回头,又看见桓景抽出宝剑,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斗他不过,转身就跑。
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人们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习俗,一代代的传到现在。
传说之流传在陕西关中一带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
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
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
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
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
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
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
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篇三:重阳节的传说与习俗】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
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有很多说法: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
”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
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
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重阳节的由来与习俗重阳节,为农历九月九日。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
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
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
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
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重阳节的传说: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
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
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
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
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
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
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
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
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
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
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
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
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
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
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
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
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
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
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
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
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
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
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民俗活动: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
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
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篇三:重阳节习俗及传说1.重阳节的由来: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寓意深远。
2.重阳节的神话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
有一个青年叫恒景,父母因为瘟疫被夺走了姓名,他自己也险些丧命,于是他决定为民除害,就辞别父老乡亲寻找能够降服这个瘟魔的办法,桓景四处访师寻道,历经坎坷后终于打探到在东方一座古老的山上有一位仙人,于是他不畏艰险,终于找到那位仙人,仙人为他的精神打动将他收为徒弟,赐予他降妖宝剑,这小伙子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一身非凡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