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心脏与大血管成像原理

合集下载

医疗核磁共振成像参数(3篇)

医疗核磁共振成像参数(3篇)

第1篇一、基本原理医疗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人体内氢原子核在强磁场中的磁共振现象。

当人体被置于强磁场中时,人体内的氢原子核会被激发,产生共振信号。

通过检测这些共振信号,可以获取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图像。

二、主要参数1. 磁场强度磁场强度是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它决定了图像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目前,医疗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磁场强度主要有以下几种:(1)1.5T: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成像,图像质量较好。

(2)3.0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信噪比,特别适用于头部、脊髓、心脏等部位的成像。

(3)7.0T及以上: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信噪比,适用于神经学、肿瘤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2. 扫描时间扫描时间是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系统对被检部位进行数据采集的时间。

扫描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磁场强度、线圈类型、成像序列等。

缩短扫描时间可以提高患者舒适度和医生工作效率。

3. 成像序列成像序列是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对被检部位进行数据采集的方法。

常见的成像序列有:(1)T1加权成像:显示组织间的对比度,适用于观察解剖结构和肿瘤。

(2)T2加权成像:显示组织间的水分含量,适用于观察炎症、水肿等病变。

(3)DWI(弥散加权成像):显示组织间的水分扩散情况,适用于观察肿瘤、出血等病变。

(4)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适用于诊断血管性疾病。

4. 层厚与层间距层厚是指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被检部位每一层图像的厚度。

层间距是指相邻两层图像之间的距离。

层厚和层间距的选择取决于被检部位和解剖结构。

5. 翻转角翻转角是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激发氢原子核所需的能量角度。

翻转角的选择会影响图像的对比度和信噪比。

6. 激发次数激发次数是指在一次成像过程中,对被检部位进行激发的次数。

增加激发次数可以提高图像的信噪比,但会增加扫描时间。

7. 线圈线圈是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用于接收和发射信号的装置。

线圈的类型和性能会影响图像的质量和扫描时间。

心脏磁共振

心脏磁共振

延迟增强
心肌延迟灌注MRI图像,即能够显示完全梗死 的心肌,也能够显示正常心肌和梗死心肌相 混杂的状态。
延迟增强
全心磁共振冠脉成像

敏感性 72% 阳性预测值 88% 阴性预测值 79%
心脏磁共振
荣小伟
磁共振设备
1973年Lauterbur发明了磁共振成像技术,80年代
早期磁共振成像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 2003年诺 贝尔医学奖授于Lauterbur和Mensfield
磁共振设备主要包括磁体、梯度线圈、射频发射
器、信号接受器、模数转换器、计算机、显示器 和操作台等。磁体有常导型、超导型和永磁性三 种。磁场强度从0.15-3.0T(Tesla,特斯拉)。
心外大血管异常或伴有心外大血管异常的
先心病,如COA,TAPVC等 复杂先心病 手术后先心病 对于单纯的房缺室缺不必作MR
非创性,无射线,视野大,造影剂安全 可进行一定的功能测量,可同时观察支气 管、肝、脾、食道等其他器官 对心外大血管异常诊断效果好,优于超声
和MSCT接近DSA
angiography function & wall motion 灌注 延迟增强
心脏MR应用



先天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 心肌病 心包疾病 心脏肿瘤 心脏瓣膜病 大动脉病变 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
先心病诊断效果
心内结构异常
主要为间隔缺损与瓣膜 病变,如ASD,VSD,PS等 MR三种序列综合 诊断敏感度 86% 超声 94% DSA 95.2% MSCT 90.5% DSA>US>MSCT>MR
磁共振进展
高场(3.0T)磁共振 梯度磁场和切换率提高,于1.5T磁共振机上,

MRA原理及应用

MRA原理及应用

MRA原理及应用MRA(磁共振成像动态对比增强)是一种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结合高性能磁共振成像仪和对比剂,可以非侵入性地获取人体内部的详细结构和功能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MRA的原理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通过给予人体磁场和频率特定的无线电波刺激,激发人体内的核自旋进入高能态,随后再通过检测核自旋退激放射出来的能量和信号强度,来重建对应的影像。

与传统的CT扫描或X线检查相比,MRA无辐射、对人体无害,成像更加清晰、准确,拥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MRA的应用广泛,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血管疾病诊断:MRA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的形态、走向和血流情况,用于检测和评估各种血管疾病,如动脉狭窄、动脉瘤、血栓形成等,尤其适用于颈动脉、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的检查。

2.肝脏疾病评估:MRA可以对肝脏进行三维重建,显示肝血管的走向和血流动态,帮助评估肝脏肿瘤、肝门静脉狭窄等疾病。

3.心脏病诊断:MRA可以对心脏进行全面的三维成像,包括心腔、心肌和心包等结构,用于检测和评估心脏瓣膜病变、冠状动脉狭窄等疾病,并可以观察心肌的收缩功能。

4.关节病变诊断:MRA可以检查关节软骨、滑膜、韧带、肌腱等结构的病变,对关节退变性疾病、关节损伤等进行评估,如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肩袖损伤等。

5.神经学诊断:MRA可以检查颅脑血管,包括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等,用于评估脑血管病变、脑梗死和脑动脉瘤等神经学疾病。

6.孕产妇检查:MRA可以对孕妇进行安全检查,不使用X射线辐射,可以显示胎盘和母体血管结构,用于评估胎盘早剥、胎盘植入等情况。

除了上述应用之外,MRA还在医学科研中得到广泛应用,可用于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以及药物治疗的评价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MRA还将进一步与其他成像技术如PET、SPECT等融合,以实现对疾病的更准确、全面的评估。

不过,MRA也有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

由于MRA需要采集多个序列来重建图像,需要较长的扫描时间;另外,由于MRA对运动的敏感性较高,患者需要保持呼吸、心跳等的稳定,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心脏大血管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心脏大血管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心脏大血管是人体重要的血液运输通道,它们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准确诊断心脏大血管的疾病,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心动图、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

以下对这些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利用超声波来观察心脏和大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它可以直观地显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检查心脏壁运动、心室大小和瓣膜功能等情况。

超声心动图具有操作简单、无辐射、无创伤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筛查和诊断。

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不同方向的X射线扫描来获取心脏和大血管的立体图像。

CT可以准确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瘤等病变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

CT血管造影技术可以清晰显示血管内腔的情况,有助于评估血管狭窄和阻塞的程度。

3.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人体组织的信号,再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图像。

MRI可以清晰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对心脏肌肉和心包等软组织有很好的显示效果。

MRI在心室肥厚、心肌炎症、心包疾病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以上是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心脏大血管影像学检查方法,它们各有特点,可以相互补充,提高对心脏大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来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帮助患者早日明确诊断并进行有效治疗。

希望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和临床实践,能够进一步提高心脏大血管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更好地服务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心脏大血管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临床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心脏大血管疾病,还可以协助医生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继续介绍这些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详细特点,以及它们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otc血管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otc血管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OTC血管成像的原理和应用概述OTC(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血管成像是一种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的非侵入性成像方法。

它通过测量光的反射和反射延迟来生成高分辨率的血管结构图像。

OTC血管成像具有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无损伤等优点,在临床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原理OTC血管成像的原理主要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它利用干涉原理,通过测量在样品内部光的反射和反射延迟,实现对样品各层组织结构的成像。

具体原理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光源发射:OTC血管成像一般采用窄带光源,例如超快激光器。

光源发射的波长通常在800nm附近,能够达到较高的穿透深度。

2.光束分离:发射的光束被分为两束,一束用来照射样品,另一束作为参考光束。

3.样品扫描:照射样品的光束经过透镜系统聚焦到样品上,扫描沿着样品的深度方向移动。

样品可以是人体组织、血管等。

4.干涉信号记录:被照射样品的反射光束与参考光束重新叠加成干涉图案,通过光电探测器记录反射光信号的干涉强度和干涉延迟。

5.数据处理与成像:通过对记录的干涉信号进行数学处理,得到各层组织的深度和血管的位置信息,通过图像重建算法生成血管结构图像。

应用OTC血管成像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将分别介绍其在眼科和内科的应用。

眼科应用1.视网膜成像:OTC血管成像可提供高分辨率的视网膜血管结构图像,用于诊断视网膜病变,如黄斑病变、静脉阻塞等。

2.视神经纤维层成像:通过OTC血管成像可以观察和测量视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和血管情况,对青光眼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辅助作用。

内科应用1.心脏血管成像:OTC血管成像可以在血管不透明或血液流动过快的情况下,提供心脏血管结构的高分辨率图像,用于检测冠心病、心脏瓣膜缺陷等疾病。

2.肝脏血管成像:通过OTC血管成像可以观察肝脏血管的结构和微血管的分布,为肝脏病变的诊断提供参考。

3.肾脏血管成像:OTC血管成像可以用于观察肾脏血管的病变和肾脏微血管的情况,对肾脏炎症、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CTA检查技术你了解多少?

CTA检查技术你了解多少?

CTA检查技术你了解多少?CTA技术的发展是医学领域的一大突破,它的出现为医生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血管成像方法,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CTA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它可以用于检测和评估各种血管疾病,如动脉狭窄、动脉瘤等。

通过CTA技术,医生可以非常清晰地观察到病变的位置、形状和大小,辅助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接下来,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CTA检查技术吧1.CTA检查技术的原理1. 1CT扫描原理:CT扫描是一种通过利用X射线成像原理进行体内断层成像的技术。

它通过旋转式X射线源和探测器固定在扫描装置内,逐层扫描人体,获得大量关于身体内部结构的图像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可以生成高分辨率的断层图像,供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CT扫描在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检测和诊断各种疾病,如肿瘤、骨折、感染以及心血管疾病等。

1.2造影剂的使用:CTA检查中,医生通常会使用一种叫做造影剂的药物,将其注射到患者的血管中。

造影剂能够通过CT扫描显示出血管内的结构,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造影剂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血液流动情况,检测血管狭窄或阻塞等问题。

这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无需手术,对患者来说更加安全和方便。

1.3.数字重建:数字重建处理是CT扫描的重要步骤,它将扫描得到的断层图像转化为连续的三维立体图像。

这为医生提供了全面观察和分析血管立体结构的能力,有助于准确诊断和治疗血管相关疾病。

这一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2.CTA检查技术的应用2.1血管疾病诊断:CTA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多种血管疾病,如动脉狭窄、血栓形成和动脉瘤等。

通过观察血管的狭窄程度、血流速度和血管壁的异常等特征,医生可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除了血管疾病的诊断,CTA检查还可以用于指导血管介入手术。

在进行血管介入治疗之前,医生需要了解患者血管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情况,以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磁共振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磁共振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磁共振的原理和临床应用1. 磁共振的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常用的医学成像技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通过对人体组织的水分子进行成像和分析。

其基本原理如下:•磁共振现象:当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与外加磁场共振时,能够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能量,产生共振现象。

•磁场:MRI使用强磁场,使得人体内部的水分子自旋与磁场共振。

•平静的磁场:待检查者需要置入平静的磁场中,通常需要躺在磁系统内的磁共振室中。

•RF信号:通过辐射频率(RF范围)的信号激发水分子,以在信号中收集并处理得到图像。

2. 磁共振的临床应用磁共振技术在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诊断应用•头部和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于检测脑部疾病,如肿瘤、脑梗死、脑出血等,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敏感性。

•胸部和肺部:磁共振技术可用于检测肺部疾病,如肺结节、肺癌、支气管炎等,尤其非常适用于对于无放射性辐射的儿童。

•心脏和血管:磁共振技术能够清晰显示心脏和血管结构,用于检测心脏病变,如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并提供血流动力学信息。

•骨骼和关节:磁共振技术在骨骼和关节方面的应用主要用于检测骨骼肌肉、关节软骨、骨髓等病变,如骨折、关节炎、骨肿瘤等。

2.2 术前评估和手术导航•肿瘤手术前评估:通过磁共振技术,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肿瘤的位置、形态和大小等信息,为手术提供重要的参考。

•脑手术导航:磁共振成像可以为脑外科手术提供细致、高分辨率的解剖图像,辅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2.3 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应用•癌症诊断:磁共振技术在癌症的早期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医生更早地发现病变,提高治疗效果。

•心血管疾病评估:磁共振技术可以提供心脏和血管的高分辨率图像,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帮助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评估:磁共振技术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癫痫、脑瘤等的评估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心脏工作原理动画演示

心脏工作原理动画演示

心脏工作原理动画演示
这是一段关于心脏工作原理的动画演示。

在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心脏是一个肌肉组织构成的器官,位于胸腔中央的左侧。

首先,我们看到右心房(Right Atrium)收缩,将含有二氧化
碳的血液通过上下腔静脉进入心房。

接下来,右心房收缩,使血液通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Right Ventricle)。

同时,我们还能看到左心房(Left Atrium)也在收缩,将富含
氧气的血液通过肺静脉进入心房。

随后,左心房收缩,使血液通过二尖瓣进入左心室(Left Ventricle)。

接下来的一瞬间,我们能看到心脏的房室瓣关闭,心室开始收缩。

右心室将血液经过肺动脉送往肺部,供氧的血液与肺部交换气体,将二氧化碳排出呼吸道。

而左心室则将富含氧气的血液经过主动脉弓(Aortic Arch)输
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为其提供养分和氧气。

在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心脏的工作节奏有如钟摆一样,一次次地进行收缩和舒张,持续不断地将血液循环至全身。

动画中没有标题,但却清晰地展示了心脏工作的整个过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心脏如何以高效的方式为全身提供血液和氧气。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1895年,德国菲试堡物理研究所所长兼物理学教授威廉·孔拉德·伦琴把新发现的电磁波命名为X光,这个"X"是无法了解的意思。

世人为了表示对发明者的敬意,亦称之为"琴伦线"。

X光是一种有能量的电磁波或辐射。

当高速移动的电子撞击任何形态的物质时,X光便有可能发生。

X光具有穿透性,对不同密度的物质有不同的穿透能力。

在医学上X光用来投射人体器官及骨骼形成影象,用来辅助诊断。

1894年,实验物理学家勒纳德在放电管的玻璃壁上开了一个薄铝窗,成功地使阴极射线射出管外。

1895年,物理学家伦琴在探索阴极射线本性的研究中,意外发现了X光。

X光的发现,不仅揭开了物理学革命的序幕,也给医疗保健事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伦琴因此成为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x光是穿透性很强的射线,一种高能量光波粒子,所以一般物体都挡不住,射线要被阻挡,关键由射线强度、频率、阻挡物质与射线作用程度、阻挡物质厚度、阻挡物质大小共同决定。

一般情况下,常见的X光(医院用)大约3~5cm的铅块就可以阻挡了。

但是也会在背景屏上会显示阻挡物的阴影形状,就好像日食,虽挡住了太阳光,却留下了阴影。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

自8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

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

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

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

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解读

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解读

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解读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已经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从实用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技术入手,深入探讨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1.1 核磁共振现象在磁共振成像中,利用的是核磁共振现象。

当人体组织置于较强的静磁场中时,原子核会发生共振吸收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这一现象被称为核磁共振。

1.2 磁共振成像的成像原理在静磁场的作用下,利用射频脉冲对人体组织进行激发,然后测量组织中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位置分布,从而获得人体组织的高清影像。

二、实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2.1 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随着超导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磁共振成像领域的热点之一。

高场磁共振成像可以提高信噪比,提高成像分辨率,对于小病灶的检测有着更好的效果。

2.2 动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动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实时观察人体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代谢过程,对于心脏、血管等的疾病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手术前后的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3.1 脑部疾病的诊断在脑部疾病的诊断中,磁共振成像能够清晰展现脑部结构和病变,对于脑梗死、脑肿瘤等的早期发现和定位有着重要作用。

3.2 心脏病的检测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到心脏的运动情况、心脏壁运动的异常和心肌灌注情况,对于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四、个人理解与观点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其在临床诊断以及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不可限量。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磁共振成像技术将会变得更加精准、高效,为医学领域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助力。

总结通过了解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意识到其对于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MRA原理及应用解读

MRA原理及应用解读

MRA原理及应用解读MRA,即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技术,是一种医学成像技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观察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

MRA技术广泛应用于神经学、心血管学、骨科学等领域。

本文将对MRA的原理及应用进行解读。

首先,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无放射性的成像技术。

它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产生具有磁共振特性的信号。

当人体置于磁场中,大部分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都具有自旋(即旋转)的特性。

在磁场作用下,这些氢原子核会以特定的频率进行共振。

通过改变磁场的强弱和向量方向,可以对氢原子核进行激发和释放,从而得到图像信息。

MRA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的相互作用来产生一个磁共振信号。

具体而言,MRA主要关注的是人体内液体的运动状态和血液的流动情况。

通过对血液进行加权,可以对血管进行成像。

这种成像方法可以用来观察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MRA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1.大脑血管成像:MRA技术可以用于观察大脑血管的情况,包括血管的形态、狭窄程度和血流速度等。

这对于诊断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和动脉瘤,非常重要。

2.心脏血管成像:MRA技术可以用于观察心脏血管的情况,包括冠状动脉和心脏瓣膜的形态和功能等。

这对于诊断心脏病,如冠心病和心脏瓣膜疾病,非常重要。

3.腹部血管成像:MRA技术可以用于观察腹部血管的情况,包括肝脏、肾脏和脾脏等腹部器官的血流情况。

这对于诊断腹部血管疾病,如肝癌和肾动脉狭窄,非常重要。

4.骨关节成像:MRA技术可以用于观察骨关节的情况,包括关节软骨、韧带和滑膜等的形态和功能。

这对于诊断骨关节疾病,如关节炎和骨折,非常重要。

总结起来,MRA技术通过利用磁共振原理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主要应用于神经学、心血管学和骨科学等领域。

它是一种无创、无放射性的成像技术,对于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非常有价值。

未来,随着MRA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将在医学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医学影像学循环系统讲解

医学影像学循环系统讲解

医学影像学循环系统讲解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在临床医学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学科,通过使用各种成像技术,医生可以观察和诊断人体内部的病变情况。

其中,循环系统是医学影像学中研究较为广泛的领域之一。

本文将对医学影像学中循环系统的相关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一、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它通过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循环流动。

血管分为三种类型: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而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返回到心脏。

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细小血管,它们承担着物质交换的作用。

二、医学影像学在循环系统中的应用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成像技术包括超声波、X射线、核磁共振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等。

这些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有关循环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和相应的医学影像学应用案例。

1. 心脏病:心脏病是循环系统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超声心动图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有关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详细信息,如心腔大小、心肌运动、心脏瓣膜功能等。

通过分析超声心动图,医生可以判断心脏是否存在缺陷或病变,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动脉疾病:动脉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瘤等。

CT血管造影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动脉的病变情况。

通过对血管造影图像的观察,医生可以判断动脉内是否存在狭窄、堵塞或扩张等异常情况,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3.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循环系统中的一种病理现象,常见于静脉深部血栓形成和肺动脉栓塞。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技术,可以检测和诊断血栓。

通过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医生可以确定血栓形成的位置、程度和相关组织器官的供血情况,以指导治疗策略。

4. 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婴儿在出生前或出生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心脏畸形。

X射线透视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可用于检测和诊断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电影磁共振成像方法及应用研究

心脏电影磁共振成像方法及应用研究

心脏电影磁共振成像方法及应用研究一、内容描述心脏电影磁共振成像(CMR)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心脏成像技术,通过使用强大的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详细的三维图像。

CMR可以显示心脏的结构、功能和血流动力学信息,为心脏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CMR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断和研究的重要工具。

本文主要研究心脏电影磁共振成像方法及应用,首先介绍了心脏电影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包括心脏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效应以及磁共振成像参数的选择等。

其次详细阐述了心脏电影磁共振成像的成像方法,包括心电门控、自旋回波序列、多源激发序列等。

然后探讨了心脏电影磁共振成像在心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肥厚等。

对心脏电影磁共振成像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包括提高成像质量、缩短扫描时间、降低辐射剂量等方面的研究。

1.心脏疾病现状及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心脏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每年约有18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31。

其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心脏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技术,在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MRI技术在心脏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提高了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准确评估,还为心脏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持。

目前MRI已经成为心脏疾病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尤其对于冠状动脉病变、心肌梗死、心包积液等疾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然而尽管MRI在心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MRI设备昂贵且操作复杂,限制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普及。

人体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解析

人体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解析

人体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解析一、介绍人体循环系统人体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复杂系统,它在维持身体内部平衡、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排除废物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体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

二、心脏:人体循环系统的关键器官1. 心脏结构及功能:心脏位于胸腔中央,由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组成。

心脏收缩时,通过收缩肌肉向全身泵送氧气和营养物质。

同时,通过放松肌肉使血液回流。

2. 心脏的自律性:心脏具有自主节律性,即能自行产生电信号并调节心跳速率。

这是由位于心房壁上的起搏细胞和在心室间隔上的传导纤维所实现的。

三、血管:输送生命力量1. 动脉与静脉:血管分为动脉和静脉两大类。

动脉将含氧与养分丰富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静脉则将含有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回流至心脏。

2. 微循环系统:微循环系统是动脉与静脉之间的细小血管网,包括毛细血管。

它起到连接和调控组织细胞之间交换物质的作用。

四、血液:循环中的媒介1. 血液成分: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携带氧气,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员,而血小板则负责凝结。

2. 气体交换:血液通过肺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在肺泡内,氧气从空气中进入红细胞并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二氧化碳则从红细胞释放入肺泡。

五、人体循环系统的工作过程1. 双循环模式:人体循环系统采用了双循环模式,即肺循环和体循环。

肺循环负责将血液从心脏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而体循环则将经过氧合的血液输送到全身。

2. 循环节奏:人体循环系统按照一定节奏进行工作。

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形成了心跳,每分钟约70次。

这个周期包括心房收缩、心室收缩和心室舒张三个阶段。

六、人体循环系统的调节机制1. 自主神经系统:人体自主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速率和力度进行调控。

当人处于紧张或运动状态时,交感神经会增加心跳速率;而副交感神经则会减慢心跳速率。

2. 荷尔蒙调节:某些荷尔蒙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也对心脏有影响。

心脏、大血管磁振成像.ppt

心脏、大血管磁振成像.ppt

MRA或是利用流入层面增强效应(如时间 飞越法,TOF-MRA,因进入层面未饱和的血 流是高信号,而静止组织因反复受到RF脉冲作 用而饱和显低信号,产生对比;或是利用流动 质子相位偏移所产生信号(如相位对比法, PCMRA)来显示血流。
心脏、大血管磁振成像原理不同于MRA。心
脏、大血管每时每刻都在搏动,运动伪影严重 影响图像质量。而解决的办法是:或用心电图 门控作心脏、大血管MRI;或用快速扫描成像 序列,(如 GRE序列作非门控性的心脏电影 Cardiac cine扫描),或其它极快速扫描技术在 若干毫秒时间内完成层面的采集。
随着MR设备的主磁场和梯度场强度的提高, 高SNR的相控阵接收线圈的问世,电脑运算速 度成千倍地增快,快速扫描序列的不断开发,
采集成像时间极大地缩短,实现屏息检查以及 呼吸和搏动伪影的消除,冠脉成像及其血流流 速和流量的测定已成为可能,更进一步的心功 能的评价(如心肌灌注成像和各类血流测量方 法)的普遍应用看来也并不遥远。
心脏电影MRI可与呼吸补偿及流动补偿合用, 后者使血流信号更高,瓣膜及其运动更清晰可 见。若不使用流动补偿则应使用更短TE(如
5-6ms)以减少伪影。提高图像SNR方法有增 大FOV,增加层厚、用合适的矩阵(如256 X 160),NEX为4和用长方形像素。激励角>30
度,图像有较多的TIW成分,SNR提高而心肌 信号却下降。
心脏、大血管磁振成像
首台磁振成像(MRI)设备在1980年投放市 场,引起医学界广泛重视。随后各大医疗设备 公司集中资金和科技力量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
和开发,使得MRI在技术和设备方面不断取得 突飞猛进的发展。早期,MRI主要用于颅脑、 骨关节等静止器官的检查。而近十年来磁振血 管成像(MRA)和心脏MRI检查都较成功地用 于临床。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核磁共振现象,生成具有高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的影像。

它在临床医学中应用广泛,可用于对人体各部位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

一、原理核磁共振成像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获取图像信息。

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在外加静磁场和射频脉冲作用下,原子核的核自旋将发生共振现象,产生特定的信号。

这些信号经过采样和处理后,可以生成图像。

在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时,首先需要将患者放置在强磁场中,使得患者体内的原子核自旋与磁场方向达到一致。

然后,通过施加射频脉冲,短暂改变原子核的自旋状态。

当射频脉冲结束时,原子核的自旋会重新恢复到与磁场方向一致的状态。

这个过程中,原子核会释放出射频信号,称为自由感应衰减(Free Induction Decay,FID)信号。

FID信号中包含了原子核的空间信息,但是它是时域信号,无法直接用于图像生成。

因此,还需要对FID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将其转换为频域信号,即核磁共振谱(NMR Spectrum)。

通过梯度磁场的施加,可以对样品中不同位置的原子核产生不同的共振频率,从而得到不同位置的核磁共振谱。

最后,根据这些核磁共振谱进行处理和重建,就可以生成具有空间分辨率的MRI图像。

二、应用核磁共振成像在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肿瘤诊断:MRI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多平面和多序列的肿瘤图像,有助于明确肿瘤的位置、边界和体积。

同时,MRI还可通过不同的脉冲序列提供关于肿瘤组织血供和代谢状态的信息。

2. 神经影像学:MRI可以对脑、脊髓和 periphera神经进行评估,用于诊断和鉴别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脑瘤、多发性硬化症等。

3. 心血管成像:MRI可用于评估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如冠状动脉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此外,MRI还可用于心肌灌注和心肌纤维化的评估。

简述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简述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简述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成像的非侵入性医学影像技术。

其基本原理如下:1.磁场梯度:在MRI中,人体被置于强大的静态磁场中,通常为1.5或3.0特斯拉。

静态磁场的存在使得水和其他组织中的原子核具有旋磁性。

为了增加成像的精度,还需要在这个主磁场的基础上建立磁感应梯度,它们可以使不同位置的原子核在频率上有所区别。

2.平行放射磁场:在强大的静态磁场中所产生的射频激励场通过放射磁场线圈,使静态磁场与梯度场之间形成垂直的旋转磁场。

这个旋转磁场的频率与静态磁场的拉比频率一致,从而实现了核磁共振。

3.磁共振信号:当原子核受到平行放射磁场的激励后,它们会产生共振信号。

这些信号通过射频线圈和梯度线圈接收,并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

4.影像重建:通过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编码和处理,可以重建出人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具体的图像重建算法包括Fourier变换和反射变换等。

应用领域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神经科学:MRI可以用于研究人脑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对脑部进行扫描,可以观察到不同脑区的活动情况,进而了解大脑的功能区域和脑网络连接。

2.肿瘤诊断:MRI可以通过扫描人体内部的软组织,帮助医生检测和诊断肿瘤。

与其他成像技术相比,MRI在肿瘤检测方面更具优势,因为它能够提供更详细的图像信息。

3.心血管疾病:MRI可以用来评估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它可以检测心脏瓣膜功能异常、心脏肌肉的供血情况以及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4.骨骼和关节疾病:MRI可用于检测骨骼和关节疾病,如骨折、骨关节炎等。

它能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准确地显示骨骼和关节的结构和损伤程度。

5.妇科疾病:MRI可以帮助医生检测和诊断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等。

它能提供清晰的图像,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位置、大小和性质。

心脏MRI检查

心脏MRI检查

外周血管病变
++++
++
++++
心血管影像诊断技术CT与MR对照
Ï扫描速度快:超高速CT毫秒级;螺旋CT和MR亚秒级。 Ï消除运动伪影:心电、呼吸门控,导航技术。 Ï功能成像:都能进行电影成像(了解心脏舒收功能、瓣 膜功能,计算射血分数、每博输出量、室壁 收缩期增 厚率及心肌重量等) Ï心肌灌注成像:注射不同对比剂(了解心肌有无缺血或 梗塞并可行负荷试验) Ï血流扫描:血流通畅情况(流量及瓣膜返流定量分析)
Cardiovascular MR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心血管检查的特点和优越性:
●无创伤性、无放射性、无需碘类对比剂
●软组织高对比
●可以任意角度、任意方向成像 ● 3D成像能力 ●4D高分辨率成像(时间和空间分辨率) ●超快速实时成像(交互式)
●综合多功能心脏检查
心血管临床不同诊断方法评价
介入
心脏形态学 左室功能 - Global 左室功能 - Regional 瓣膜病变 + ++++ ++++ +++
优势:心动周期内所有动态过程 (含舒张期功能)
均能记录, 电影显示时无闪烁效应。
问题: Ê常将心电图中较大的T波误解为下一个R波。
Ê只能与梯度回波联合应用。
Ê相对长时间采集,无法实时观察所成影像。
心电向量门控技术( VCG ) (Vectorcardiogram)
利用四导联的心电向量 采集,从心脏心电向量 到“E”提供多平面分析, 这个增加的信息能探测 到可靠的 “R”波,全自 动计算非常准确地触发 从而消除了单纯“ECG” 多次重复选择触发和错 误触发的发生。

彩超应用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彩超应用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彩超应用的原理和应用范围1. 彩超的原理彩色超声是一种利用声波传播在组织中的特性,通过超声波与组织的相互作用,形成图像的检查技术。

它采用高频超声波,通过探头对人体进行扫描,形成高分辨率的影像,用于医学诊断和疾病监测。

彩超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超声波发射和接收:彩超通过超声波探头发射射频信号,信号在组织中传播并被组织结构反射后,再由探头接收回来。

-超声波成像:彩超利用超声波在组织中传播的速度和组织的声阻抗差异,来获取组织的结构信息。

不同组织结构的反射程度不同,会形成不同强度的回波信号,通过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和显示,形成彩超图像。

- 多普勒效应:彩超还可以利用多普勒效应,观察血流和心脏等脏器的功能。

多普勒效应是指当超声波遇到运动物体时,回波频率会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回波频率的变化,可以得到血流速度等信息。

2. 彩超的应用范围彩超在医学影像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以下是彩超主要的应用领域:2.1 妇科领域在妇科领域,彩超常用于以下方面: - 妊娠监测:彩超可以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胎心等指标,了解妊娠进程并筛查可能出现的问题。

- 子宫和附件疾病诊断:彩超可以帮助检测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病,并了解其大小、位置、血供情况等。

- 宫颈癌筛查:彩超可以辅助宫颈癌的早期筛查,通过观察宫颈和附近组织的异常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宫颈癌的可能性。

2.2 心脏领域在心脏领域,彩超常用于以下方面: - 超声心动图:彩超可以观察心脏和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包括心脏壁运动情况、心腔大小等,对心脏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 心脏瓣膜病变:彩超可以检测心脏瓣膜病变的情况,如瓣膜开放不全、瓣膜关闭不全等,帮助进行疾病评估和治疗方案制定。

- 血流速度测定:彩超可以测量血液在心脏和大血管中的流速,评估心脏功能和血管病变的状况。

2.3 肝脏领域在肝脏领域,彩超常用于以下方面: - 肝脏疾病诊断:彩超可以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结构及血流情况,帮助检测肝脏病变,如肝囊肿、肝肿瘤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心脏与大血管成像原理及病变情况医学影像检查对心脏大血管病变的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它不仅能显示心脏大血管外邓轮廓和腔内解剖结构,而且能观察心脏的运动和准确地评价心脏的功能,同时还能测量心脏和大血管的血流。

目前,心脏大血管影像检查方法除了传统的普通X线检查、超声、核医学、心血管造影外,多层螺旋CT技术和MRI心脏快速成像序列的开发,进一步拓展了心脏大血管检查的领域,成为心脏大血管检查的重要手段。

第一节心脏与心包一、检查技术(一)X线检查::包括胸部透视和常规心脏摄片。

1.胸部透视方法简便,可以多体位、动态观察。

C 脏和大血管及搏动情况,但影像清晰度差,无永久记录,接受X 线剂量大等为其缺点,可不作为常规应用,只在特殊需要时作为补充手段。

2.常规心脏摄片投照要求在立位下进行,必须采取半卧位或卧位时,应考虑体位对影像表现的影响。

靶片距离要求2m。

常规投照体位为后前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或/和左侧位(二)CT检查普通CT因为空间分辨力和时间分辨力低,不能克服心脏大血管搏动伪影,很难用于心脏疾病诊断。

目前EBCT和MSCT 可用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1.EBCT 主要检查方式有容积扫描、电影和血流检查。

EBCT不但能观察心脏大血管形态,而且可显示心脏和大血管壁、房室间隔和瓣膜运动;计算心功能,分析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冠状动脉小片状钙化,EBCT亦有很高发现能力。

因此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瓣膜病、心肌病、心脏肿瘤、心包疾患、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血栓栓塞和大血管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2.MSCT 与EBCT血管成像相比,MSCT图像质量高,检查时间短,费用较低,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MSCT具备EBCT在心血管疾病应用的全部功能,在冠心病的预防、诊断和术后随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MRI检查目前心血管MR扫描速度可达到20ms一帧图像,可用于心脏大血管的实时动态成像。

时间分辨力提高,图像质量更好。

1.心血管MRI主要优点(1)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能够清楚显示心脏解剖形态,检查心脏肿瘤、脂肪浸润、组织变性、囊肿和积液。

(2)可迅速获得三维图像,实现心脏大血管的实时动态(3)无射线损伤,无需含碘对比剂。

(4)对血流具有特殊敏感性,能够评价流量、流速,甚至血流方向。

(5)能够准确显示心脏功能、血流灌注及心肌活性。

因此一次心脏MRI检查,可得到心脏全部信息(即one step examination)。

对冠状动脉的成像目前仍在开发中。

2.MRI检查技术(1)心电门控技术:将MRI扫描固定在每个心动周期的某一时相,获取心脏该时相的信息,避免心脏搏动干扰,称之为心电门控。

一般以心电图R波作为MRI测量的触发点。

(2)成像方位:依体轴定位,有横轴位及冠状位;依心轴定位,有短轴位、长轴位、二腔心和四腔心。

(3)脉冲序列:①自旋回波序列是心脏MRI检查常规序列。

采用心电门控技术,T1WI或T2WI。

常用于显示心脏解剖形态、心肌、心包病变、心脏肿瘤以及血栓检查等。

②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urbo SE,TSE)成像速度加快。

③梯度回波序列(FLASH,True FISP)成像速度最快。

常用于心脏功能评价,对比增强MRA,血流测量,心脏瓣膜病与心内分流疾病的电影动态观察。

(4)心肌灌注成像: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分析对比剂通过。

心肌不同时期的信号强度改变,判断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活性异常。

包括:首过法:分析对比剂首次通过心肌时动态变化图像,判断心肌缺血;延迟法:分析对比剂通过心肌后5~30分钟MR图像,通过延迟期心肌增强,检测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识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心肌损伤。

(四)心血管造影检查心血管造影是将对比剂经导管快速注入心脏大血管腔,观察其内部解剖结构、运动及血流状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分为常规造影和选择性造影。

前者包括心腔、主动脉和主肺动脉造影,后者指冠状动脉、外周动脉造影等。

当前大都应用DSA。

心血管造影由于其创伤性,应用较少。

二、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1.X线检查(1)心脏大血管的正常投影:心脏的四个心腔和大血管在X线上的投影,彼此重叠,平片上仅能显示各房室和大血管的轮廓,不能显示心内结构和分界。

心表面有脏层和壁层心包膜覆盖,正常情况下心包缺乏对比,不会显影。

①后前位:心脏、大血管有左、右两个边缘。

心右缘分为两段,上段由主动脉与上腔静脉构成,下段为右房构成,隔位置较低时,心右缘最下部可能为右室构成,密度亦较高。

心缘与隔顶交角称为心隔角。

在心隔角内可见一向外下方倾斜的三角影,即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深吸气时明显。

心左缘分三段,自上向下依次分为主动脉结、肺动脉段、左室。

左室下方形成心尖。

在左室与肺动脉之间,有长约1.0cm的一小段由左房耳部构成,正常时,与左室不能区分。

肥胖人,左心隔角常有脂肪垫充填,为密度较低的软组织影。

②右前斜位:心前缘自上而下由主动脉弓及升主动脉、肺动脉、右室前壁和左室下端构成。

心前缘与胸壁间有三角形透明区,称为心前间隙或胸骨后区。

心后缘上段为左房,下段为右房,两者间无清楚分界。

心后缘与脊柱之间称为心后间隙或心后区。

食管通过心后间隙,钡剂充盈时显影。

③左前斜位:此位置投照时,室间隔与中心X线接近平行,心室大致分为左、右两半,右前方一半为右室,左后方一半为左室。

心前缘上段为右房.下段为右室,房室间分界不清。

心后缘上段由左房,下段由左室构成。

在此斜位还可显示胸主动脉和主动脉窗。

通过主动脉窗可见气管分叉,主支气管和肺动脉。

左主支气管下方为左房影。

④左侧位:心前缘下段是右室前壁,上段则由右室漏斗部、肺动脉主干和升主动脉构成。

前方与前胸壁之间形成三角形透亮区,称为胸骨后区。

心后缘上中段由左房构成,下段由左室构成,与膈形成锐角,下腔静脉可在此显影。

心后下缘、食管与膈之间的三角形间隙,为心后间隙。

(2)心脏大血管的形态:在后前位上,正常心脏大血管形态可分为横位心、斜位心和垂位心。

横位心见于短胖体形,胸廓宽短,膈位置高,心膈接触面大,心胸比率略大于0.5,主动脉结明显,心腰部凹陷。

斜位心见于适中体形,胸廓介于另两型之间,心膈接触面适中,心胸比率0.5,心腰平直。

垂位心见于瘦长体形,胸廓狭长,膈位置低,心与隐接触自小,心胸比率小于0.5。

(3)心脏大血管大小:测量心胸比率是确定心脏有无增大最简单的方法。

心胸比率是心影最大横径与胸廓最大横径之比。

心影最大横径是心影左右缘最突一点至胸廓中线垂直距离之和。

胸廓最大横径是在右膈顶平面两侧胸廓肋骨内缘间连线的长度。

正常成人心胸比率<0.5。

正常心脏大血管影像的形态和大小受年龄、呼吸、体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婴幼儿心影接近球形,横径较大,左右半心大致对称。

由于胸腺较大,心底部较宽,心胸比率可达55%,7~12岁为0.5。

老年人胸廓较宽,膈位置较高,心脏趋于横位。

平静呼吸.心影形状、大小无明显改变,深吸气时,膈下降,心影伸长,心脏趋于垂位。

深呼气时情况相反。

呼吸运动还可改变胸腔内压力和各心腔血容量,如闭住声门作强迫呼气时,(Valsava's 试验)心影可缩小。

平卧时由于心上移,膈升高,体静脉回流增加,上腔静脉影增宽,心影增大。

立位时心影伸长。

右侧卧位时,心影向右偏移,右房弧度加深;左侧卧位时,心向左偏移,右房弧度变浅,下腔静脉可清楚显示。

2.CT检查心脏检查的扫描体位有三种,即横轴位、短轴位和长轴位。

(l)横轴位:横轴位是常用的标准体位。

它可以清楚地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结构,各房室间的解剖关系以及心脏房室的大小。

现选择主要的四个层面结合图像加以分述:①主动脉弓层面;③气管隆突层面;③主动脉根部层面;④心室层面。

心包呈lmm~2mm厚的弧线状影,其内可见低密度脂肪。

(2)短轴位:主要用于观察左室壁心肌,特别是结合电影可动态了解心肌收缩运动和各心室壁增厚、变薄情况。

左室体部层面是心短轴位一个重要层面,左室占据纵隔左缘大部,呈椭圆形,可显示左室前间隔壁、侧壁、侧后壁、后壁及室间隔。

左室腔内类圆形充盈缺损为前、后乳头肌影。

(3)长轴位:主要用于观察瓣膜(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左室流出道及心尖部。

左室流出道层面可清楚显示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瓣及升主动脉根部。

左室腔内可见乳头肌影。

并可见左房、室间的二尖瓣。

左室前缘相当接近于心尖部。

常借助此层面了解心尖部病变。

3.MRI检查横轴位、长轴位、短轴位上心脏房、室和大血管解剖所见与CT正常所见相同。

(1)心肌:在自旋回波序列中,心肌呈中等信号强度与横纹肌相似。

右室壁较薄,仅相当于左室壁1/3。

心肌厚度应该在舒张末期长轴位或短轴位测量。

正常左室心肌厚度在收缩期比舒张期至少增加30%。

(2)心内膜:图像质量好的MRI上显示心内膜比心肌信号略高,呈一细线状。

(3)瓣膜:可清晰显示二尖瓣、三尖瓣与主动脉瓣,一般呈中等信号强度,比心肌信号略高。

在电影序列上可观察瓣膜形态、功能。

(4)心包:心包在SE序列上呈低信号,周围可见高信号为心包外及心外膜下脂肪,在MRI上正常心包厚度不超过4mm。

(5)冠状动脉:目前已能观察冠状动脉主支最长达十几厘米。

但由于冠状动脉走行迂曲,较纤细,且心脏、呼吸运动影响等因素干扰,所以在MRI上冠状动脉显示不稳定,重复性差,仍需进一步提高MR空间分辨力,才能用于临床。

MRI难以显示冠状动脉钙化。

二、基本病变表现1.位置异常(1)整体位置异常:心脏整体位置异常包括心脏移位和异位。

①心脏移位:由于胸肺疾患或畸形使心脏偏离其正常位置。

例如,大面积肺不张、广泛胸膜粘连肥厚等心脏向患侧移位;大量胸腔积液、气胸、巨大肿块等心脏向健侧移位;胸椎侧弯、胸廓畸形可使心脏向不同方向移位。

轻者无循环功能异常,重者可导致程度不同的心肺功能障碍。

②心脏异位:指心脏位置先天异常。

它是由于心脏本身的袢曲在胚胎发育早期旋转异常所致,常与胸腹部脏器转位及心内畸形并存。

结合心脏与内脏位置分析,可判断心脏异位类型,如内脏反位的右位心为镜面右位心,普通X线检查对心脏大血管的整体位置异常能提供确切的诊断。

(2)房室相对位置异常:正常时解剖学右房居右,解剖学左房居左。

如情况颠倒,为心房反位。

双侧心房可同时具有右房结构,为不定位右房中的右同分异构型,常合并无脾;若双侧心房同时具有左房结构,为不定位心房中的左同分异构型,常合并多牌。

正常情况下解剖学右室居右,解剖学左室居左。

如情况颠倒,为心室转位。

普通X线片常不能提供确切的征象,而要靠超声、CT、MRI或心血管造影进行诊断。

(3)房室连接关系异常:解剖学右房与解剖学右室相连,解剖学左房与解剖学左室相连,即为对应房室连接。

相反时,称为不对应的房室连接。

若双侧心房具有同样的解剖结构时,不论心室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何,均为不定位心房---心室连接。

普通X线片不能诊断,必须依靠超声、CT、MRI或心血管造影才能确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