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的案例分析原版
1 2 34 51989年7月10日199尼克·里森被巴新加坡巴林期兼首席交理兼首席交易负责该行在新实际从事期货92年1992年7月易员,货交易。
888888鲍仍经由99905账号个19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有笔大额差错口合约没有由于这些敞多,随着行亏损数额也镑以致无口合约的卖森再次作出“88888”镑,以致无在这种情况自营收入来88888到1993年居然由于自993年1月1993年7月里森接到了笔买入6000有里森又年7月差错。
年7月,88888账户1994年1994年尼克·里森在日本种十分复杂、期大的衍生金融极大的衍生金融日经指数期货。
年下半年1995年2月23日融商交本约已达6万余口面对日本政府台。
225199512627011995210888884700019000 1185500025122510‐yr JGB 1.18‐0.114‐16000583Nikkei 5.83770022201152984978711995年2月23日26日晚分行倒闭清算晚9点3027日(周一)找主担债务亿美元截止当日尼克•里森洲日元。
3月2日(周四)3东京及16亿英镑约合14亿月6日3月9日限公司”。
第一,里森投资策略的失误第二,风险测量的失误第三,金融监管的失误222612 2271169104第四,市场的意外波动199512383307833.07223314406(一)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123(二)加强对金融衍生交易的监控123(三)加强对跨国银行的外部监管12320181。
巴林银行倒闭的案例分析
析
目录
1 巴林银行简介 2 破产的背景 3 倒闭过程
4 倒闭的可能原因 5 带给中国的启示
巴林银行
1763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行,它是世界首家“商 人银行”。
既为客户提供有关资金和有关建议,自己也做买卖,当然他们也要像其 他商人一样承担买卖股票或土地的风险,由于经营灵活变通、富于创新,巴 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到818989838年”7账月户,保“留88了88敞8口”头账寸户。 居然由于自营获利而转亏为盈。
里森接到了一笔买入6000 口期权的委托业务,但由 于价格低而无法成交。为 了做成这笔业务,里森又 按惯例用“88888”账户 卖出部分期权。后来,他 又用该账户继续吸收其他 差错。
倒闭过程
1994年
数周之后,巴林总部换了一套新的电脑系统,重新决定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所有差错记录 仍经由“99905”账户向伦敦报告。 “88888”差错账户因此搁置不用,但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账户留存在电脑之中。
这个被人疏忽的账户后来就成为里森造假的工具。
倒闭过程
1992年7月17日
1993年1月
1993年7月
里由森此手,下一一笔名代王理姓业交务易便员衍手生头出出了了一笔 一自笔营差业错务,,损并失形为成2了万空英头镑敞,口并头应寸。 报数告天巴以林后总,部日。经但指在数种上种升考了虑20之0下点,这 里笔森空决头定头利寸用的错损误失账也户由“2万88英88镑8增”加到 承6万接英了镑40。口里卖森出当合时约的,年以薪使还账不面足平5万 衡英。镑,且先前已有隐瞒不报的违规之 举,因而此时他更不敢向总部报告了。
1995年1月26日,里森竟用了270亿美元进行日经指数期货投机。
巴林银行事件分析(五篇范文)
巴林银行事件分析(五篇范文)第一篇:巴林银行事件分析因素分析①巴林集团管理层的失职。
早在1994年末和1995年初,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曾发现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交易中存在若干异常,并向巴林集团提出了一些关于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征询。
这些原本是可能促成较早发现里森活动的。
根据官委清盘人的观点,如果巴林集团的管理层适当检讨并理解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在致该集团的信中所表述的忧虑,那么倒闭是可能挽回的。
官委清盘人认为巴林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回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第二封信的态度尤其应该受到严厉指责,该回信向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作出许多毫无根据的错误保证。
同样,琼斯对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的两封信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对问题掉以轻心到了令人无法接受的程度。
我们无法理解,琼斯作为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财务董事,何以未经独立地详细了解整个事件,就在里森草拟的回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征询里森交易活动的复函上签字。
②松散的内部控制。
从巴林破产的整个过程看,无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或国际金融组织都普遍认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是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而巴林的内部控制却是非常松散的。
据报载,在2月26日悲剧发生之前,巴林银行的证券投资已暴露出极大的风险性,但竟未引起该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警惕。
1月份第一周,里森持有合约3024张,20天后,即持有合约16852张(短短20天内,合约持有额增长4倍)。
到2月中旬,里森持有的合约突破2万张,比在同一市场操作的第二大交易商持有的头寸多出8倍。
这个信号由于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而没有被巴林银行的最高管理当局注意到从而作出应有的反映。
总之,巴林银行本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失灵了,预警系统失败,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巴林破产前不久,该银行直到尼克·里森去职的那天,即2月23日星期四,公司的风险报告仍出现交易平衡。
但是,据新加坡有关当局说,巴林在1995年2月头18天里给新加坡期货有限公司汇去1.28亿美元作垫付维持金之用。
银行倒闭案案例分析—巴林银行
巴林银行倒闭成因分析—内部控制角度(一 ) 控制环境存在问题首先 . 管理层对企业经营业务的风险认识不足.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这一特点决定了银行是一个高风险的企业,经营中需要拥有比其他行业更高的风险意识.原因是货币资金极易被挪用、盗窃.而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业务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买卖,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是以小博大,一旦成功可以获取巨额收益,而一旦失败则要遭受巨额损失.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衍生金融工具的“双刃剑”效应,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管理.在巴林银行例闭案中显然管理层没有对待衍生金融工具应有的风险意识,只看到衍生金融工具的正面效应而忽视了负面效应,从而也没有对负面效应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其次,管理层不重视历史经验的指示作用,突出表现是不重视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尽管资产负债表具有静态性,但它确实反映了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及承担的风险,而巴林银行主管却对资产负债表置之不理.这从彼得·巴林的话语中可以明显看出“若以为揭露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
就能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再次,管理层没有应有的风险等觉意识。
在巴林银行倒闭案中。
当交易员里森由于违规操作使亏损不断加大并且不能通过自身周转来掩盖亏损时.开始要求伦敦总部汇入资金.由干亏损不断加大,里森开始超常规的向总部索要资金,这种情况下巴林银行总部不但没有警觉到风险的存在而且违反英格兰银行的规定向里森输送资金.这些均说明巴林银行总部不但对里森非常规要求汇人资金毫无风险警觉意识而且一味的满足,暴露了总部在风险评估中的失误.最后。
不理智的人力资源政策.尽管里森曾经为巴林银行做出巨大贡献.但是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而巴林银行‘。
用人不疑,’的政策明显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用人政策走向了极端,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按照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本思想.我们认为巴林银行在控制环境上至少存在以上四个方面的不足,最终导致巴林银行的破产(二 ) 信息和沟通存在问题首先,总部要求里森更改进行错误交易处理账户时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尽管错误记录处理账户已经由"99905"转为“88888",但是这个信启、只有开设账户的员工一个人知道,其他员工包括最高管理者均不知道该账户的存在,开立用于处理错误记录的账户,如此重要的业务信息竟然未让管理者知道,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传递效率可见一斑;其次,在总部恢复使用泊"99905"账户处理错误记录时,临时“88888"账户不但没有及时消除而且该信息也没有向最高管理者报告备案,从而使"88888"账户成为内部控制的“盲区”,成为各种内部控制措施难以触及的地方,直到最终巴林银行例闭才知道该账户的存在.可以说正是“888891,账户这个关键控制点的失控导致了巴林银行悲剧的发生。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
如果乔治的错误泄露出去,里森不得不告别他已很如意的生活,将乔治出现的几次错误记入“88888账号”对里森来说是举手之劳。但至少有三个问题困扰 着他:一是如何弥补这些错误;二是将错误记入“88888”账号后如何躲过伦敦总部月底的内部审计;三是SIMEX每天都要他们追加保证金,他们会计算出新加 坡分行每天赔进多少。“88888”账户也可以被显示在SIMEX大屏幕上。为了弥补手下员工的失误,里森将自己赚的佣金转入账户,但其前提当然是这些失误不 能太大,所引起的损失金额也不是太大,但乔治造成的错误确实太大了。为了赚回足够的钱来补偿所有损失,里森承担愈来愈大的风险,他当时从事大量跨式 头寸交易,因为当时日经指数稳定,里森从此交易中赚取期权权利金。若运气不好,日经指数变动剧烈,此交易将使巴林招至极大损失。里森在一段时日内做 得还极顺手。到1993年7月,他已将“88888”号账户亏损的600万英姿转为略有盈余,当时他的年薪为5万英镑,年终奖金则将近10万英镑。如果里森就此打住, 那么,巴林的历史也会改变。
巴林银行集团的业务专长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尽管是一家老牌银行,但巴林一直积极进取,在20世纪初进一步拓展公司财务业务,获利甚丰。 90年代开始向海外发展,在新兴市场开展广泛的投资活动,仅1994年就先后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南非等地开设办事处,业务网络点主要在亚洲 及拉美新兴国家和地区。截止1993年底,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总额为59亿英镑,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其核心资本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排 名第489位 。
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分析
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1995年2月26日,英国银行业的泰斗,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巴林银行,因进行巨额金融期货投机交易,造成9.16亿英镑的巨额亏损,被迫宣布破产。
一.案情:巴林银行创立于1762年,最初从事贸易活动,后涉足证券业,19世纪初,成为英国政府证券的首席发行商。
此后100多年来,该银行在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业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集团化证券商,连英国女皇的资产都委托其管理,素有“女皇的银行”的美称。
该行1993年的资产有59亿英镑,负债56亿英镑,资本金加储备4.5亿英镑,海内外职员4000人,盈利1.05亿英镑;1994年税前利润1.5亿英镑。
该行当时管理300亿英镑的基金资产,15亿英镑的非银行存款和10亿英镑的银行存款。
但却因尼克·里森进行期货投机失败而陷入绝境。
28岁的尼克·里森1992年被巴林银行总部任命为新加坡巴林期货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负责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并实际从事期货交易。
1992年,巴林银行有一个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差错,如将买入误为卖出等。
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差错记录均进入这一账号,并发往伦敦总部。
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的清算负责人要求里森另外开设一个“错误账号”,以记录小额差错,并自行处理,以省却伦敦的麻烦。
由于受新加坡华人文化的影响,此“错误账号”以代码“88888”为名设立。
数周之后,巴林总部换了一套新的电脑系统,重新决定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所以差错记录仍经由“99905”账户向伦敦报告。
“88888”差错帐户因此搁置不用,但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帐户留存在电脑之中。
这个被人疏忽的账号后来就成为里森造假的工具。
倘若当时能取消这一帐户,则巴林银行的历史就可能改写了。
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一名刚刚加盟巴林的王姓交易员手头出了一笔差错:将客户的20口日经指数期货合约的买入委托误为卖出。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分析金融工程0902 陀惋茗2009110656一、事件发生1995年2月,具有230多年历史、在世界一千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布倒闭,这一消息在国际金融界引起了强烈震动。
巴林银行的倒闭是由于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公司交易形成巨额亏损引发的。
前台首席交易员(而且是后台结算主管)里森即开立了“88888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误差账户”不用于冲销错帐,而用来进行交易,通过做假账把亏损掩盖在“88888”账户,最终导致了无法弥补的亏损。
二、涉案品种分析1.日经225指数期货自1994年下半年起,里森认为日经指数将上涨,逐渐买入日经225指数期货,不料1995年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日本股市反复下跌,里森的投资损失惨重。
为弥补亏损,里森一再加大投资,继续买入日经225期货,其日经225期货头寸从1995年1月1日的1080张9503合约多头增加到2月26日的61039张多头。
据估计其9503合约多头平均买入价为18130点,经过2月23日,日经指数急剧下挫,9503合约收盘价跌至17473点以下,导致无法弥补损失,累计亏损达到了480亿日元。
2.日本政府债券的空头期货合约里森认为日本股票市场股价将会回升,而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将会下跌,因此在1995年1月16日-24日大规模建立日经225指数期货多头仓位,同时,又卖出大量日本政府债券期货。
里森在“88888”账户中未套期保值合约数从1月16日2050手多头合约转为1月24日的26079手空头合约,但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在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同时,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出现了普遍上升,使里森日本政府债券的空头期货合约也出现了较大亏损,在1月1日到2月27日期间就亏损1.9亿英镑。
3.股指期权里森在进行以上期货交易时,还同时进行日经225期货期权交易,大量卖出鞍马式选择权。
鞍马式期权获利的机会是建立在日经225指数小幅波动上,因此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里森作为鞍马式选择权的卖方出现了严重亏损,到2月27日,期权头寸的累计账面亏损已经达到184亿日元。
(完整版)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回顾1995年2月27日,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日子,英国经营了233年的皇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
它给金融界造成的恐慌是前所未有的。
巴林银行:英国老牌银行,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会有大涨趋势。
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这时的情况虽糟糕,但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
只是对李森来说影响其光荣的地位。
李森凭其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
当日经225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美元。
“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是强势理论的总结。
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
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潜逃。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
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
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银行从此倒闭。
一个职员竟能短期内毁灭一家老牌银行,究其各种复杂原因,其中,不恰当的利用期货“杠杆效应”,并知错不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期货,是造成这一“奇迹”的关键。
虽然最后抓住了逃跑的李森,但如果不能抓住期货风险控制的要害,更多的“巴林事件”还会发生,包括我们个人投资者中的小“巴林事件”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一,公司内部原因(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2篇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一)近年来,金融业的发展备受瞩目,然而,随之而来的风险也日益凸显。
巴林银行的倒闭案例就是金融业风险的一个典型例子。
本文将对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进行解析分析,探讨其原因和教训。
巴林银行是一家成立于巴林的中型银行,成立时间较短,仅运营了十年左右便宣告倒闭。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家新兴银行会倒闭呢?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巴林银行的经营策略。
通过对巴林银行历史经营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其经营策略存在一定的问题。
巴林银行在创立之初采取了激进的扩张策略,积极开展各类金融业务,包括信贷业务、资本市场业务等。
然而,由于对市场的研究不够充分,对于风险的评估不准确,巴林银行在经营中过于冒进,超出了自身能力范围,从而导致了后续的问题。
其次,巴林银行的内部管理也存在问题。
在巴林银行的日常运营中,管理层对风险的控制不力,存在着违规操作和管理缺失的现象。
例如,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了一些违规行为的产生。
此外,巴林银行的高层管理层过于注重业务扩张和短期利益,忽视了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性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后续问题的逐步暴露。
再者,巴林银行的倒闭也与全球金融危机有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涉及到的金融机构纷纷出现问题。
巴林银行由于其自身的经营策略问题和内部管理问题,使得其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承受了更大的压力,最终导致了倒闭。
针对巴林银行倒闭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教训。
首先,银行在制定经营策略时应慎重考虑市场情况,合理评估风险,不可盲目冒进。
其次,内部管理应健全,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性的意识。
最后,金融机构需要密切关注全球金融形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总结起来,巴林银行倒闭案例给金融行业敲响了警钟。
金融机构应引以为戒,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监督,以避免类似的倒闭事件再次发生。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二)在金融行业中,银行的倒闭案例一直备受关注。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案例内容1993年,年仅26岁、几乎无衍生品方面专门训练的尼克•里森被任命为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有限公司(BFS)的结算部主管兼场内交易经理,主要职责是在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和日本大阪证券交易所(OSE)之间进行日经指数(Nikkei)期货套利以及在S IMEX和东京证券交易所(TSE)之间进行日本国债期货套利。
一直以来,巴林银行有一个“9 9905”的错误账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而造成的错误,BFS将记录下来的所有错误发往伦敦。
但后来,伦敦总部通知BFS另设一个错误账户(即“88888”账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
几周后,又通知要求BFS按老规矩办,将所有错误直接报告伦敦总部。
但“88888”账户却未被删除,而是保留在电脑中。
到1993年年中,“88888”账户累计亏损已达2000万英镑。
为了对付巴林银行内部审计员的查账,以及SIMEX每天追加保证金的要求,1994年1月—1995年2月,里森在SIMEX同时卖出日经225指数期货的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即卖出鞍马式期权组合(协定价在18000—22000之间),使其收入与“88888”账户中的损失相等,并让巴林银行汇出美元,为购买的期权支付初始保证金和追加保证金,如图1实线所示。
当日经225指数在19000附近小幅波动时,里森的策略可以盈利,最大利润为看涨及看跌期权的权利金之和;但一旦市场价格跌(涨)破盈亏平衡点X1(X2)时,该策略就开始亏损,风险极大。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大地震,日本股市剧烈下滑。
1月23日,日经225指数大跌1055点,BFS亏损合5000万英镑。
为了挽回损失,里森编制假账,从巴林伦敦总部骗取46亿英镑保证金,购入日经225指数3月份期货合约,卖出26000份日本政府债券期货合约。
无奈神户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债券价格普遍上升,2月24日,巴林共损失8.6亿英镑,远超其股本金总额4.7亿英镑。
巴林银行倒闭的案例分析
日经指数期货
尼克•里森认为日本经济走出衰退,日元坚挺,日本股市必大有可为。日经指数将会在19000点 以上浮动,如果跌破此位,一般说日本政府会出面干预,故想一赌日本股市劲升,便逐渐买入 日经225指数期货建仓。
1995年1月26日,里森竟用了270亿美元进行日经指数期货投机。
不料,日经指数从1月初起一路下滑,到1995年1月18日又发生了日本神户大地震,股市因此暴 跌。里森所持的多头头寸遭受重创。
1993年7月
里森接到了一笔买入6000 口期权的委托业务,但由 于价格低而无法成交。为 了做成这笔业务,里森又 按惯例用“88888”账户 卖出部分期权。后来,他 又用该账户继续吸收其他 差错。
倒闭过程
1994年 随着行情不利变化,亏损额已 由2000万、3000万英镑一直 增加到7月份的5000万英镑。 为了应付查账的需要,里森假 造了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 款。
“888888”错误账户
银行对代理客户交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错误进行核算的账户
1992年巴林银行有一个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造成 的差错,如将买入误为卖出等等。 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差错记录均进入这一账号,并发往伦敦总部。
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的清算负责人乔丹·鲍塞(Gordon Bowser) 要求里森另外开设一个 “错误账户”,以记录小额差错,并自行处理,以省却伦敦的麻烦。 由于受新加坡华人文化影响,此“错误账户”以代码“88888”为名设立。
(二)加强对金融衍生交易的监控 1、企业应当建立包括衍生工具业务在内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应当建立严格的职责划分和 交易授权、限额控制制度。 2、应重视表外业务的管理,防止金融机构由于缺乏内部的风险管理机制而造成损失, 进而 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3、巴林银行的倒闭,并不能否定衍生金融工具本身,衍生工具是金融业不断发展的 产物, 只要加强金融机构内部和外部监管,衍生工具会成为投资者良好的融资和风 险防范手段。要大 力发展、培育和扶植这一业务,普及金融衍生业务知识,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完善金融衍生业 务交易市场,造就金融衍生业务人才,规范金融衍生 交易行为,使之不断成长、壮大。
巴林银行破产案例分析
1、巴林银行倒闭的最根本原因其他主要原因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巴林银行内部控制的缺失..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新加坡分行;里森既是清算部负责人;又是交易部负责人;一身二职;说明巴林银行内部管理极不严谨..同时;巴林银行也没有风险控制检验机构对其交易进行审计..巴林银行管理层知道里森的作为;却置之不理;充分说明巴林银行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除根本原因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导致巴林银行破产..主要由以下几点:1过度从事期货投机交易..稳健经营的机构;都应严格控制衍生产品的投资规模;完善内部监控制约机制..许多投资衍生产品遭受灭顶之灾的;都与超出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从事过度投机有关.2管理层不执行银行期货交易的内部规定..对海外银行投入其本金超过25%的限额规定..无视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发函提示;续继维持“88888”号账户所需资金的注入..3混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如果代客户交易;公司会向客户收取一定的佣金或交易费..比如说大家熟悉的股票交易一样;公司一般根据客户的要求做交易;当然有时也提供一些建议..但是如果混淆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则不便于管理;对风险无法进行辨识;最终导致控制的失败..4交易员权力过于集中..里森作为总经理;他除了负责交易外;还集以下四种权力于一身:监督行政财务管理人员;签发支票;负责把关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交易活动的对账调节;以及负责把关与银行的对账调节..2、里森曾说:“有一群人本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我不知道他们的疏忽之间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负有什么责任..但如果是在任何其他一家银行;我是不会有机会开始这项犯罪的..”支持他这些错误决断的资金;全部来源于巴林的上层;他们几乎对里森所得到的钱的去向不闻不问;很明显;这是管理层的弊端..一.总部;高层对里森的过分信任很主要的原因;二.巴林内部制度的不合理与漏洞;三.高层管理者管理不当..1、监督松疏;控制不力巴林银行破产前;里森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每笔都会经过一家巴林银行分支机构;因此;巴林银行主管完全不知里森的所为是不可能的..情况很可能是:巴林银行总部知道一切;高层主要需要来自新加坡的利润;高额奖金的诱惑使他们不愿严加控制..可以说巴林银行倒闭不是一人所为;而是一个组织结构漏洞百出的机构所致..2、信任是联系组织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渗进了很多的感情色彩;往往显得不理性..巴林总部对里森就是这样过分的“信任”..总部非常放心的让里森私立“错误帐户“;对里森进行松散的而无实际意义的调查;审计;对其放心以致于放纵的地步;“完全不去深究可能的问题;一味相信里森;并期待他为巴林套利赚钱..对于许多人提出的异议;怀疑;都被高层忽略;连里森都惊叹:“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思议..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据是假造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求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仍旧支付这些钱..“这种信任成为巴林倒闭的主要问题..3、银行家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1、企业高层管理人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和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他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发现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认识是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这种认识必须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必须分清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无论银行的分支机构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机制..所有的管理人员和雇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各个职责之间必须作到不疏不漏3、必须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可能的业务风险..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巴林银行的里森能够顺利从事越权交易的主要原因..巴林银行案件的一个关键线索是巴林银行伦敦总部向其新加坡分行提供的巨额资金的去向;巴林总部的管理层相信这笔钱是应客户要求的付款;而实际上该资金转移是里森用来拆东墙补西墙的伎俩..由于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琐事缠身的总部官员根本没有对这笔资金的去向和用途作审慎审查;不仅没能查出本应查出的错漏;反而加重了巴林银行的损失;导致该银行百年基业的最终坍塌.. 4、内部审计或稽核部门应当迅速将查悉的内部控制漏洞报告最高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并且应尽速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倒闭案例是指2010年下半年,巴林银行由于经营不善和金融危机等因素导致倒闭的事件。
下面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巴林银行是一家成立于1980年的商业银行,总部位于巴林首都麦纳麦,并在中东地区和其他一些国家设有分支机构。
该银行经营范围广泛,包括零售银行和企业银行等业务。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巴林银行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几年里经营不善。
在房地产泡沫和信贷泡沫的推动下,该银行过多地放贷给高风险借款人,增加了不良资产的风险。
此外,巴林银行的监管和风险管理能力也存在欠缺,未能及时识别和应对潜在的风险问题。
其次,金融危机对巴林银行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金融市场崩溃和信贷紧缩。
巴林银行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无法满足日常经营的资金需求。
此外,由于房地产价格下跌,不良贷款的风险也进一步增加,加剧了该银行的困境。
再次,巴林银行的治理结构存在问题。
在银行倒闭后的调查中发现,该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存在重大的腐败和失职问题。
他们利用职权进行不当交易和内幕交易,导致巴林银行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此外,银行的董事会和监管机构也未能履行监管职责,没有发现和纠正这些不正当行为。
最后,巴林银行倒闭的影响进一步波及到整个金融系统。
在巴林银行倒闭后,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也受到严重的资金压力和信任危机。
这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恶化,造成了整个经济的衰退。
总体而言,巴林银行倒闭案例是一个由多重因素导致的复杂事件。
经营不善、金融危机、内部腐败和监管失职等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该银行的倒闭。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在进行商业运营和金融管理时,需要注重风险管理和规范治理,以避免类似的风险事件的发生。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是一家在巴林运营的商业银行,成立于1980年。
然而,2019年,巴林银行宣布破产,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金融界。
这起银行倒闭案例引起了人们对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关注,并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银行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了大量不良资产的积累。
另一方面,是受到了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比如全球经济下行、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
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
其次,巴林银行倒闭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首先,倒闭事件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动荡。
其次,倒闭事件对其他银行的信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信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最后,倒闭事件也对客户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尤其是对那些存款在巴林银行的客户来说,他们可能无法及时取回自己的存款。
再者,巴林银行倒闭案例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启示。
首先,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其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必须高度重视资产质量,加强内部管理,防范各类风险。
其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银行存在的问题,防范系统性风险。
最后,客户在选择银行时,也应该对银行的经营状况、资产质量等方面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提高风险意识,保护自身利益。
综上所述,巴林银行倒闭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加强内部管理,防范各类风险。
监管部门也应当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银行存在的问题,防范系统性风险。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保护客户的利益,推动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案例正文:1763年,弗朗西斯与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行,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既为客户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自己也做买卖。
1995年,巴林银行宣告倒闭,以一英镑卖给了荷兰银行集团。
230多年的历史的破灭,导火线只是一个交易员——里森。
1993年,年仅26岁,几乎无衍生品方面专门训练的尼克•里森被任命为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有限公司(BFS)的结算部主管兼场内交易经理,主要职责是在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和日本大阪证券交易所(OSE)之间进行日经指数期货套利以及在SIMEX和东京证券交易所(TSE)之间进行日本国债期货套利。
一直以来,巴林银行有一个“99905”的错误账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而造成的错误,BFS将记录下来的所有错误发往伦敦。
但后来,伦敦总部通知BFS另设一个错误账户(即“88888”账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
几周后,又通知要求BFS按老规矩办,将所有错误直接报告伦敦总部。
但“88888”账户却未被删除,而是保留在电脑中。
到1993年年中,“88888”账户累计亏损已达2000万英镑。
为了对付巴林银行内部审计员的查账,以及SIMEX每天追加保证金的要求,1994年1月—1995年2月,里森在SIMEX同时卖出日经225指数期货的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即卖出鞍马式期权组合(协定价在18000—22000之间),使其收入与“88888”账户中的损失相等,并让巴林银行汇出美元,为购买的期权支付初始保证金和追加保证金。
当日经225指数在19000附近小幅波动时,里森的策略可以盈利,最大利润为看涨及看跌期权的权利金之和;但一旦市场价格跌(涨)破盈亏平衡点时,该策略就开始亏损,风险极大。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大地震,日本股市剧烈下滑。
1月23日,日经225指数大跌1055点,BFS亏损合5000万英镑。
为了挽回损失,里森编制假账,从巴林伦敦总部骗取46亿英镑保证金,购入日经225指数3月份期货合约,卖出26000份日本政府债券期货合约。
(完整版)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回顾1995年2月27日,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日子,英国经营了233年的皇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
它给金融界造成的恐慌是前所未有的。
巴林银行:英国老牌银行,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会有大涨趋势。
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这时的情况虽糟糕,但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
只是对李森来说影响其光荣的地位。
李森凭其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
当日经225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美元。
“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是强势理论的总结。
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
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潜逃。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
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
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银行从此倒闭。
一个职员竟能短期内毁灭一家老牌银行,究其各种复杂原因,其中,不恰当的利用期货“杠杆效应”,并知错不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期货,是造成这一“奇迹”的关键。
虽然最后抓住了逃跑的李森,但如果不能抓住期货风险控制的要害,更多的“巴林事件”还会发生,包括我们个人投资者中的小“巴林事件”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一,公司内部原因(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倒闭过程)
1989年10月,里森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
他富有耐力和毅力,善于逻辑推理,能很快解决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被视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
伦敦总部对里森的工作很满意,并允诺可以在海外给他安排一个职务。
1992年,巴林总部决定派里森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
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让里森另设一个错误账号,用来记录较小的错误,自行在新加坡将解决。
里森将账号取名为:88888。
而巴林银行原来已经有了一个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号。
几周后,总部要求还是统一使用“99905”的账号,被忽略的“88888”账户为里森日后制造假账提供了机会。
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一名交易员犯了一个错误:客户要求买进20份日经期货合约,此交易员误读为卖出20份。
里森发现后,用“88888”账号承接了40份日经期货空头合约,以掩饰这个错误。
此空头部位的损失为6万英镑。
里森开始运用“88888”账户掩饰了一些交易。
其后一段时间,里森的交易做的还算顺手,到1993年7月,他已经把“88888”账户亏损的600万英镑转为略有盈余。
如果里森就此打住,那么巴林银行的历史也许会改变。
1993年下半年,里森犯了一个严重失误是为了争取日经市场上最大的客户波尼弗伊。
连续几天,市场价格明天破纪录飞涨1000多点,用于清算记录的电脑故障频繁,交易记录都靠人力,等发现错误时,里森在一天之内的损失便已高达170万美元,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里森决定继续隐瞒失误。
1994年,里森对损失已经麻木,到7月,“88888”账户上的损失已经达到5000万英镑。
事实上,里森作出的很多交易都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并非出于他对市场的预期。
他已经成为被其风险部操纵的傀儡。
1994年下半年,里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将会有大涨趋势。
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希望在日经指数上升时赚取大额利润。
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大地震,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
巴林银行倒闭案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内部监管失效
调查人员走过场也是里森的疯狂行为没有被引 起足够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内部审计师之间及其与管理层、外部审计之间 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内部审计的效果并 不明显。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5、重效益轻风险
高额奖金的诱惑使巴林管理层不愿严加控制里 森的行为,忽略了金融衍生品投资的风险管理, 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银行终结的命运。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业务专长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 90年代开始向海外发展,业务网络 点主要在亚洲及拉美新兴国家。 到1993年,集团资产达59亿英镑, 海内外职员雇员4000人,盈利1.05亿 英镑。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28岁青年尼克里森进行期 货投机失败,最终迫使一 个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 银行破产倒闭。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2、内部管理松散
狱中感慨: “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 置信。 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字都是假造 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 求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却仍旧支付这些钱”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3、部门职责不明
在巴林新加坡分部,作为总经理,尼克·里森 本人就是制度。他分管交易和结算。简单的说 里森即负责前台交易,又负责后台的清算、稽 核和业务准入职责。没有人对他进行牵制,使 他在交易处理方面获得近乎无限的权力。 从2 万英镑到5000万英镑,直至86000万英镑。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1、完善内部控制
•修订完善规章制度 •重点岗位重点监控 •实行授权授信控制 •建立动态监督体系 •严格违规处罚机制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林银行倒闭案家大银行中按核1000 日,英国银行业的巨头,在世界1995 年2 月26亿9.16 因进行巨额金融期货投机交易,造成心资本排名第489 位的巴林银行,,荷兰日月后经英格兰银行的斡旋,3 5 英镑的巨额亏损,被迫宣布破产。
1 英镑的象征价格,宣布完全收购巴林银行。
国际集团(1NG) 以一、案情介绍年由1762Bank巴林银行(Barings ),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于法兰西斯·巴林爵士所创立。
初期其业务范围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铜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矿,从澳大利亚贩过羊毛,但巴林银行有别于普通的商业银行,它不开发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故其资金来源年,刚刚诞生的美国1803比较有限,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在从法国手中购买南部的路易斯安纳州时,所需资金就出自巴林银行。
尽管当时巴但巴林银林银行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一家犹太人开办的罗斯柴尔德银行,年,巴林银行发行“吉银行。
1886各大公司和许多客户的首选行还是各国政府、尼士”证券,购买者手持申请表如潮水一样涌进银行,后来不得不动用警力来维持,很多人排上几个小时后,买下少量股票,然后伺机抛出。
等到第二天抛出时,股票价格已涨了一倍。
巴林银行最初从事贸易活动,后涉足证券业,19 世纪初,成为英国政府证券的首席发行商。
此后100 多年来,该银行在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业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集团化该行证券商,连英国女皇的资产都委托其管理,素有“女皇的银行”的美称。
.1993 年的资产有59 亿英镑,负债56 亿英镑,资本金加储备4.5 亿英镑,海内外职员4000 人,盈利1.05 亿英镑;1994 年税前利润高达1.5 亿英镑。
该行当时管理300 亿英镑的基金资产。
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银行,竟因年轻职员尼克·里森进行期货投机失败而陷入绝境。
28 岁的尼克·里森1992 年被巴林银行总部任命为新加坡巴林期货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负责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并实际从事期货交易。
1992 年巴林银行有一个账号为“99905 ”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差错,如将买人误为卖出等等。
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差错记录均进人这一账号,并发往伦敦总部。
1992 年夏天,伦敦总部的清算负责人乔丹·鲍塞(Gordon·Bowser) 要求里森另外开设一个“错误账户”,以记录小额差错,并自行处理,以省却伦敦的麻烦。
由于受新加坡华人文化的影响,此“错误账户”以代以“88888”为名设立。
数周之后,巴林总部换了一套新的电脑系统,重新决定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所有差错记录仍经由“99905' '账户向伦敦报告。
“88888' '差错账户因此搁置不用,但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账户留存在电脑之中。
这个被人疏忽的账户后来就成为里森造假的工具。
倘若当时能取消这一账户,则巴林银行的历史就可能改写了。
1992 年7 月17 日,里森手下一名刚加盟巴林的王姓交易员手头出了一笔差错:将客户的20 手日经指数期货合约的买人委托误为卖出。
里森在当晚清按当日收盘价计算,口合约,40 要矫正这笔差错就须买回算时发现了这笔差错。
.损失为2 万英镑,并应报告巴林总部。
但在种种考虑之下,里森决定利用错误账户“88888' '承接了40 口卖出合约,以使账面平衡。
由此,一笔代理业务便衍生出了一笔自营业务,并形成了空头敞口头寸。
数天以后,日经指数上升了200 点,这笔空头头寸的损失也由2 万英镑增加到6 万英镑。
里森当时的年薪还不足5 万英镑,且先前已有隐瞒不报的违规之举,因而此时他更不敢向总部报告了。
此后,里森便一发不可收,频频利用“88888' '账户吸收下属的交易差错。
仅其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该账户就吸收了30 次差错。
为了应付每月底巴林总部的账户审查,里森就将自己的佣金收入转入账户,以弥补亏损。
由于这些亏损的数额不大,结果倒也相安无事。
1993 午1 月,里森手下有一名交易员出现了两笔大额差错:一笔是客户的420口合约没有卖出,另一笔是100口合约的卖出指令误为买人。
里森再次做出了错误的决定,用“88888''账户保留了敞口头寸。
由于这些敞口头寸的数额越积越多,随着行情出现不利的波动,亏损数额也日趋增长至600万英镑,以致无法用个人收入予以填平。
在这种情况下,里森被迫尝试以自营收入来弥补亏损。
幸运的是,到1993年7月,“88888''账户居然由于自营获利而转亏为盈。
如果里森就此打住,巴林银行的倒闭厄运也许又一次得以幸免。
然而这一次的成功却从反面为他继续利用“88888''账户吸收差错增添了信心。
1993年7月,里森接到了一笔买人6000口期权的委托业务,但由于价格低而无法成交。
为了做成这笔业务,里森又按惯例用“88888''账户卖出部分期权。
后来,他又用该账户继续吸收其他差错。
结果,随着行情不利变化,里森再一次.万英镑一直增万、30001994年时,亏损额已由2000陷入了巨额亏损的境地。
到万万英镑。
为了应付查账的需要,里森假造了花旗银行有50007月的5000加到个月的时间调查里森的账目,但却无英镑存款。
其间,巴林总部虽曾派人花了1人去核实花旗银行是否真有这样一笔存款。
期望值尼克·里森在日本东京市场上做了一种十分复杂、1994年下半年起,很高、风险也极大的衍生金融商品交易——日本日经指数期货。
他认为日本经济点以上浮动,19000日元坚挺,日本股市必大有可为。
日经指数将会在走出衰退,如果跌破此位,一般说日本政府会出面干预,故想一旦日本股市劲升,便逐渐买亿美元进行日经270 里森竟用了年1月26日人日经225指数期货建仓。
1995指数期货投机。
不料,日经指数从1月初起一路下滑,到1995年1月18日又发生了日本神户大地震,股市因此暴跌。
里森所持的多头头寸遭受重创。
为了反败为胜,他继续从伦敦调入巨资,增加持仓,即大量买进日经股价指数期货,沽空前日本政府债券。
到2月10日,里森已在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持有55000口日经股价指数期货合约,创出该所的历史记录。
所有这些交易均进入“88888''账户。
为维持数额如此巨大的交易,每天需要3000万—4000万英镑。
巴林总部竟然接受里森的各种理由,照付不误。
2月中旬,巴林总部转至新加坡5亿多英镑,已超过了其47000万英镑的股本金。
1995年2月23日,日经股价指数急剧下挫276.6点,收报17885点,里森持有的多头合约已达6万余口,面对日本政府债券价格的一路上扬,持有的空亿英镑;并决8.6口。
由此造成的损失则激增至令人咋舌的26000头合约也多达定了巴林银行的最终垮台。
当天,里森已意识到无法弥补亏损,于是被迫仓皇出逃。
26日晚9时30分,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在没拿出其他拯救方案的情况下只好宣布对巴林银行进行倒闭清算,寻找买主,承担债务。
同时,伦敦清算所表示,经与有关方面协商,将巴林银行作为无力偿还欠款处理,并根据有关法律赋予的权力,将巴林自营未平仓合约平仓,将其代理客户的未平仓合约转移至其他会员处置。
27日(周一),东京股市日经平均指数再急挫664点,又令巴林银行损失增加了2.8亿美元,截至当日,尼克·里森持的未平仓合约总值达270亿美元,包括购入70亿美元日经指数期货,沽出200亿美元日本政府债券与欧洲日元。
在英国中央银行及有关方面协助下,3月2日(周四)在日经指数期货反弹300多点情况下,巴林银行所有(不只新加坡的)未平仓期货合约(包括日经指数及日本国债期货等)分别在新加坡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东京及大阪交易所几近全部平掉。
至此,巴林银行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投资失败引致的亏损高达9.16亿英镑,约合14亿多美元。
3月6日,荷兰荷兴集团(InternationalNederLanderGroup简称lNG)与巴林达成协议,愿出资7.65亿英镑(约12.6亿美元)现金,接管其全部资产与负债,使其恢复运作,将其更名为“巴林银行有限公司”,3月9日,此方案获得英格兰银行及法院批准,lNG收购巴林银行的法律程序完成,巴林全部银行业务及,荷兰国日5 月3 部分证券、基金业务恢复运作。
后经英格兰银行的斡旋,至此,巴林倒英镑的象征价格,宣布完全收购巴林银行。
(1NG) 以1 际集团闭风波暂告一段落,令英国人骄傲两个世纪的银行已易新主,可谓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被迫月23日此案中,使巴林银行遭受灭顶之灾的尼克·里森于1995年2,应22日日2 凌晨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被捕,11月仓皇逃离新加坡,3月,2日新加坡司法当局的要求,德国警方将在逃的里森引渡到新加坡受审。
12月新加坡法庭以非法投机并致使巴林银行倒闭的财务欺诈罪名判处里森有期徒刑,新加日4月5156年6个月,同时令其缴付万新加坡元的诉讼费。
1999年并获释出狱,日7提前于1999年月3因其在狱中表现良好,坡司法当局宣布,,里森回到伦敦。
7将其驱逐出境。
月4日《巴林银行倒闭的教训》300形成了一份巴林银行事件发生后,英国监管当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Lessons Arising From the Collapse (余页的研究报告《巴林银行倒闭的教训》of Barings),对改善跨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巴林银行的倒闭看起来像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
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巴林银行事件的原因并不在衍生业务的复杂性,而主要在于业务人员的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
.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的特殊要求。
但其中缺乏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关系的标准和要求,造成实践中内外审计的脱节,内外审计师之间无法实现重大审计信息的有效沟通。
为此,英国银行监管部门总结了如下五条重要的经验教训: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现今跨国银行的业务正日益复杂和多元化:(1)以前在同一国家内以同一实体经营的业务现在可以在多个金融中心以不同法律实体的形式经营,这意味着以前仅受一国监管机构管辖的业务现在必须由多个监管当局联合管辖。
(2)银行交易业务的不断拓展使银行的利润来源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务的性质,使银行的风险来源日益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