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分析教案华东师大第三版

合集下载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第三版上册教案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第三版上册教案

《数学分析》概述授课章节:《数学分析》概述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数学分析》这门课有总体的了解,明确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2.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数学分析》课在所学专业中的地位和主要作用,以引起重视; 3.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数学分析》的课程安排、考核及成绩的评定标准;4.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参考书的使用及作业的要求.教学重点:数学分析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教学难点:主要内容的介绍.教学方法:讲座形式.教学程序:讲座提纲1.《数学分析》这门课到底要研究什么(即研究对象)?2.《数学分析》的主要内容;3.《数学分析》与后继课程的关系;4.《数学分析》课程安排及考核;5.《数学分析》学习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6.《数学分析》的参考书目;7.作业要求.一、研究对象变量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具体表现为函数及其性质.函数及其性质:单调性、有界性、奇偶性、最大(小)值、极大(小)值、周期性、图象、……需要指明的是:中学也研究函数的这些性质,但主要采用“静止”、“孤立”的方法去研究函数.而在《数学分析》中主要采用“运动”、“联系”、“变化”的过程把握变化的结果.因而《数学分析》中的方法具“运动性”、“变化性”.如何研究函数?通过什么方式、角度去研究呢?或用什么样的工具去研究函数呢?这些构成《数学分析》的主要内容.二、主要内容1.极限的方法(极限论).(2、3、4、16章) 例如,从极限的观点看函数1y x=. 一般函数的极限如何定义?其性质如何?—----极限论.2.微分(学).(5、6、17、18章)研究函数的增量相对于自变量的增量的变化率问题.例如:设()y f x =是一函数,令0,x x x =- 0()().y f x x f x ∆=+- 要问y ∆随x ∆的变化趋势如何?特别地,y x∆∆的变化趋势如何? 3.积分学:(8、9、10、11、19、20、21、22章)4.级数论:(12、13、14、15章) 研究无穷多个函数的可和性问题.例如211(||1)1n x x x x x-+++++=<- .综上,《数学分析》这门课主要由四大块内容组成:极限论、微分论、积分学和级数论.这四大块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极限论”是“基础”,其它是“上层建筑”.但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作为“基础”的“极限理论”的完善远远晚于其它几个方面的应用,因而引起许多争议.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可读一读教材的附录中281-288页的“微积简史”部分,会对此有所了解.三、与后继课程的关系《数学分析》课程是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它的学习时间长(三个学期,234学时),学习内容多,学分最多(13学分),是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过渡的桥梁,是学生学习数学教育专业其它后继课程(如:大学物理、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分几何、复变函数、计算机数值方法、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等)的重要基础.这些课都以《数学分析》为先修课程,如果不开《数学分析》或晚开《数学分析》,将直接影响到这些课程的开设.同时还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必要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于学习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应用都是至关重要.四、课程安排、考核及成绩评定方法1、学时分配:三个学期,总学时234,总学分13第一学期:每周5学时(上课内容从“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到“第八章不定积分”,上课时间18周,学时90,学分5);第二学期:每周4学时(上课内容从“第九章定积分”到“第十五章傅里叶级数”,上课时间18周,学时72,学分4);第三学期:每周4学时(上课内容从“第十六章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到“第二十二章曲面积分”,上课时间18周,学时72,学分4).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期中测验,期未期终考试).3、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30分(其中:1)作业占10%;2)听课率、课堂提问回答等占10%;3)期中测验占10%);期未考试:70分.五、学习体会从高中到大学,显然是衔接的,但毕竟是不同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中学数学 大学数学在教材方面 内容少,较直观、具体、理论性不强,研究的常量数学、固定的图形 内容多、较抽象、理论性强,研究的变量、图形的变化在听课方面 听 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课和记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在复习方面 整理笔记,及时复习在习题方面 主要是计算,验证少、理论性弱 概念、论证多、理论性强、数学语言表达准确,通过作业巩固学习内容六、参考书1.吴良森、毛羽辉等编《数学分析学习指导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2.刘玉琏、傅沛仁编《数学分析讲义》第三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7.3.吉米多维奇著《数学分析习题集》,李荣冻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6.4.菲赫金哥尔茨著《微积分学教程》(修订本),叶彦谦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8.七、作业要求作业整洁;字迹工整,书写清晰;解题格式要完整;勿抄作业,习题答案只能作为参考.。

数学分析第三版上册教学设计

数学分析第三版上册教学设计

数学分析第三版上册教学设计课程简介数学分析是数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数学分析第三版上册》是数学分析课程教材之一,本教学设计针对这本书,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功底。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希望学生能够:1.熟悉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公式;2.掌握数学分析中的常见证明方法;3.培养对数学问题的敏锐思维和分析能力;4.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将按照《数学分析第三版上册》的章节顺序展开教学,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实数系本章介绍实数系的概念、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性质、实数的完备性等内容。

教学重点是实数的完备性证明,通过引入数的上界和下界的概念,证明了实数系的完备性。

第二章极限与连续本章介绍极限的概念、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和导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是函数极限和连续函数的概念,以及判断函数连续性的方法。

第三章一元函数的导数本章介绍一元函数的导数,包括导数的定义、导数的基本性质、导数的几何意义。

教学重点是导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通过一些关键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导数的计算方法。

第四章微分学的应用本章介绍微分学在极值、最大误差、函数图形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重点是极值问题的求解方法,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应用。

第五章不定积分本章介绍不定积分和基本积分公式等内容。

教学重点是不定积分的计算方法和基本积分公式的证明。

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授课、演示和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公式;2.问题导向法:在讲授完每个章节的基本知识后,引导学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3.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估方法为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1.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前三章知识的掌握程度;2.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全部知识的掌握程度;3.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提问、讨论等;4.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以及学生在作业中展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数学分析教案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数学分析教案

数学分析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1 实数(一) 教学目的:掌握实数的基本概念和最常见的不等式,以备以后各章应用. (二) 教学内容:实数的基本性质和绝对值的不等式. (1) 基本要求:实数的有序性,稠密性,阿基米德性. (2) 较高要求:实数的四则运算. (三) 教学建议:(1) 本节主要复习中学的有关实数的知识.(2) 讲清用无限小数统一表示实数的意义以及引入不足近似值与过剩近似值的作用.§2 数集.确界原理(一) 教学目的:掌握实数的区间与邻域概念,掌握集合的有界性和确界概念. (二) 教学内容:实数的区间与邻域;集合的上下界,上确界和下确界;确界原理.(1) 基本要求:掌握实数的区间与邻域概念;分清最大值与上确界的联系与区别;结合具体集合,能指出其确界;能用一种方式,证明集合 A 的上确界为 λ.即: ,,λ≤∈∀x A x 且 ,λ<∀a ∃0x 0,x A ∈a >;或 ,,λ≤∈∀x A x 且 ,,00A x ∈∃>∀ε ελ->0x .(2) 较高要求:掌握确界原理的证明,并用确界原理认识实数的完备性. (三) 教学建议:(1) 此节重点是确界概念和确界原理.不可强行要求一步到位,对多数学生可只布置证明具体集合的确界的习题.(2) 此节难点亦是确界概念和确界原理.对较好学生可布置证明抽象集合的确界的习题.§3 函数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概念和不同的表示方法.(二) 教学内容: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法;复合函数与反函数;初等函数. (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法;理解复合函数与反函数;懂得初等函数的定义,认识狄利克莱函数和黎曼函数.(2) 较高要求:函数是一种关系或映射的进一步的认识. (三) 教学建议:通过狄利克莱函数和黎曼函数,使学生对函数的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4 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奇偶性和周期性. (二) 教学内容:有界函数,单调函数,奇函数,偶函数和周期函数. (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对函数的有界性的分析,培养学生了解研究抽象函数性质的方法.(2) 本节的难点是要求用分析的方法定义函数的无界性.对较好学生可初步教会他们用分析语言表述否命题的方法.第二章 第二章 数列极限§1 数列极限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数列极限概念,学会证明数列极限的基本方法. (二) 教学内容:数列极限.(1) 基本要求:理解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学会证明数列极限的基本方法,懂得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中 ε与 N 的关系.(2) 较高要求:学会若干种用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证明极限的特殊技巧. (三)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要强调这一定义在分析中的重要性.具体教学中先教会他们证明 ∞→n lim 01=k n ; ∞→n lim n a 0=;( )1||<a ,然后教会他们用这些无穷小量来控制有关的变量(适当放大但仍小于这些无穷小量). (2) 本节的难点仍是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对较好学生可要求他们用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证明较复杂的数列极限,还可要求他们深入理解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2 数列极限的性质(一) 教学目的:掌握数列极限的主要性质,学会利用数列极限的性质求数列的极限. (二) 教学内容:数列极限的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保不等式性,迫敛性,四则运算法则和数列的子列及有关子列的定理.(1) 基本要求:理解数列极限的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保不等式性,迫敛性,四则运算法则,并会用其中某些性质计算具体的数列的极限.(2) 较高要求:掌握这些性质的较难的证明方法,以及证明抽象形式的数列极限的方法. (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数列极限的性质的证明与运用.可对多数学生重点讲解其中几个性质的证明,多布置利用这些性质求具体数列极限的习题. (2) 本节的难点是数列极限性质的分析证明.对较好的学生,要求能够掌握这些性质的证明方法,并且会用这些性质计算较复杂的数列极限,例如: ∞→n limnn =1,等.§3 数列极限存在的条件(一) 教学目的:掌握单调有界定理,理解柯西收敛准则. (二) 教学内容:单调有界定理,柯西收敛准则.(1) 基本要求:掌握单调有界定理的证明,会用单调有界定理证明数列极限的存在性,其中包括 1lim(1)n n n →∞+存在的证明.理解柯西收敛准则的直观意义.(2) 较高要求:会用单调有界定理证明数列极限的存在性,会用柯西收敛准则判别抽象数列(极限)的敛散性.(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数列单调有界定理.对多数学生要求会用单调有界定理证明数列极限的存在性.(2) 本节的难点是柯西收敛准则.要求较好学生能够用柯西收敛准则判别数列的敛散性.第三章 函数极限 1 函数极限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各种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能够用分析定义证明和计算函数的极限. (二) 教学内容:各种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基本要求:掌握当 0x x →; ∞→x ; ∞+→x ; ∞-→x ; +→0x x ;-→0x x 时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并且会用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证明和计算较简单的函数极限.(三) 教学建议:本节的重点是各种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对多数学生要求主要掌握当 0x x →时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并用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求函数的极限.§2 函数极限的性质(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极限的性质.(二) 教学内容:函数极限的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保不等式性,迫敛性,四则运算法则.(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极限的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保不等式性,迫敛性,四则运算法则,并会用这些性质计算函数的极限.(2) 较高要求:理解函数极限的局部性质,并对这些局部性质作进一步的理论性的认识. (三) 教学建议:(1) (1) 本节的重点是函数极限的各种性质.由于这些性质类似于数列极限中相应的性质,可着重强调其中某些性质与数列极限的相应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2) 本节的难点是函数极限的局部性质.对较好学生,要求懂得这些局部的 δ(的大小)不仅与 ε有关,而且与点 0x 有关,为以后讲解函数的一致连续性作准备.§3 函数极限存在的条件(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极限的归结原理和函数极限的单调有界定理,理解函数极限的柯西准则.(二) 教学内容:函数极限的归结;函数极限的单调有界定理;函数极限的柯西准则. (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极限的归结,理解函数极限的柯西准则. (2) 较高要求:能够写出各种函数极限的归结原理和柯西准则. (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函数极限的归结原理.要着重强调归结原理中数列的任意性. (2) 本节的难点是函数极限的柯西准则.要求较好学生能够熟练地写出和运用各种函数极限的归结原理和柯西准则.§4两个重要的极限(一) 教学目的:掌握两个重要极限: 0lim →x 1sin =x x ; ∞→x lim xx ⎪⎭⎫⎝⎛+11e =.(二) 教学内容:两个重要极限: 0lim →x 1sin =x x; ∞→x limxx ⎪⎭⎫⎝⎛+11e =.(1) 基本要求:掌握 0lim→x 1sin =xx的证明方法,利用两个重要极限计算函数极限与数列极限.(2) 较高要求:掌握 ∞→x lim xx ⎪⎭⎫⎝⎛+11e =证明方法.(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与两个重要的函数极限有关的计算与证明.可用方法:1)()(sin lim 0)(=→x x x ϕϕϕ; e x x x =⎪⎪⎭⎫⎝⎛+∞→)()()(11lim ψψψ,其中 )(x ϕ、 )(x ψ分别为任一趋于0或趋于∞的函数.(2) 本节的难点是利用迫敛性证明 ∞→x lim xx ⎪⎭⎫⎝⎛+11e =.§5 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一) 教学目的:掌握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以及它们的阶数的概念.(二) 教学内容: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高阶无穷小,同阶无穷小,等阶无穷小,无穷大. (1) 基本要求:掌握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以及它们的阶数的概念. (2) 较高要求:能够写出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分析定义,并用分析定义证明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在计算及证明中,熟练使用“ o ”与“ O ”. (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以及它们的阶数的概念. (2) (2) 本节的难点是熟练使用“ o ”与“ O ”进行运算.第四章 第四章 函数的连续性§1 连续性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连续性概念.(二) 教学内容:函数在一点和在区间上连续的定义,间断点的分类.(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连续性概念,可去间断点,跳跃间断点,第二类间断点,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定义.(2) 较高要求:讨论黎曼函数的连续性. (三) 教学建议:(1) (1) 函数连续性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对学生要求懂得函数在一点和在区间上连续的定义,间断点的 分类.(2) 本节的难点是用较高的分析方法、技巧证明函数的连续性,可在此节中对较好学生布置有关习题.§2 连续函数的性质(一) 教学目的:掌握连续函数的局部性质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整体性质.(二) 教学内容:连续函数的局部保号性,局部有界性,四则运算;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最大最小值定理,有界性定理,介值性定理,反函数的连续性,一致连续性.(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局部性质概念,可去间断点,跳跃间断点,第二类间断点;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2) 较高要求:对一致连续性的深入理解.(三)教学建议:(1)函数连续性概念是本节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函数在一点和在区间上连续的定义,间断点的分类,了解连续函数的整体性质.对一致连续性作出几何上的解释.(2)(2)本节的难点是连续函数的整体性质,尤其是一致连续性和非一致连续性的特征.可在此节中对较好学生布置判别函数一致连续性的习题.§3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一) 教学目的: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二) 教学内容:指数函数的定义;初等函数的连续性.(1) 基本要求:掌握初等函数的连续性.(2) 较高要求:掌握指数函数的严格定义.(三)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初等函数的连续性.要求学生会用初等函数的连续性计算极限.(2) 本节的难点是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第五章导数和微分§1 导数的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导数的概念,了解费马定理、达布定理.(二) 教学内容:函数的导数,函数的左导数,右导数,有限增量公式,导函数.(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是差商的极限.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费马定理.(2) 较高要求:理解达布定理.(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会用定义计算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2) 本节的难点是达布定理.对较好学生可布置运用达布定理的习题.§2 求导法则(一)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求导法则和熟记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二) 教学内容:导数的四则运算,反函数求导,复合函数的求导,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基本要求:熟练掌握求导法则和熟记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三) 教学建议:求导法则的掌握和运用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要安排专门时间督促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3 参变量函数的导数(一) 教学目的:掌握参变量函数的导数的求导法则.(二) 教学内容:参变量函数的导数的求导法则.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参变量函数的导数的求导法则.(三) 教学建议:通过足量习题使学生掌握参变量函数的导数的求导法则.§4高阶导数(一) 教学目的:掌握高阶导数的概念,了解求高阶导数的莱布尼茨公式.(二) 教学内容:高阶导数;求高阶导数的莱布尼茨公式.(1)基本要求:掌握高阶导数的定义,能够计算给定函数的高阶导数.(2) 较高要求:掌握并理解参变量函数的二阶导数的求导公式.(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高阶导数的概念和计算.要求学生熟练掌握.(2) 本节的难点是高阶导数的莱布尼茨公式,特别是参变量函数的二阶导数.要强调对参变量求导与对自变量求导的区别.可要求较好学生掌握求参变量函数的二阶导数.§5 微分(一) 教学目的:掌握微分的概念和微分的运算方法,了解高阶微分和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二) 教学内容:微分的概念,微分的运算法则,高阶微分,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1) 基本要求:掌握微分的概念,微分的运算法则,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2) 较高要求:掌握高阶微分的概念.(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掌握微分的概念,要讲清微分是全增量的线性主部.(2) 本节的难点是高阶微分,可要求较好学生掌握这些概念.第六章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1 拉格朗日定理和函数的单调性(一) 教学目的:掌握罗尔中值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会用导数判别函数的单调性.(二) 教学内容:罗尔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1) 基本要求:掌握罗尔中值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会用导数判别函数的单调性.(2) 较高要求:掌握导数极限定理.(三) 教学建议:(1)(1)本节的重点是掌握罗尔中值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要求牢记定理的条件与结论,知道证明的方法.(2)(2)本节的难点是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证明有关定理与解答有关习题.可要求较好学生掌握通过设辅助函数来运用微分中值定理.§2 柯西中值定理和不定式极限(一) 教学目的:了解柯西中值定理,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不定式极限. (二) 教学内容:柯西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的使用.(1) 基本要求:了解柯西中值定理,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各种不定式极限.(2) 较高要求:掌握洛必达法则 0型定理的证明.(三) 教学建议:(1) (1) 本节的重点是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各种不定式极限.可强调洛必达法则的重要性,并总结求各 种不定式极限的方法. (2) 本节的难点是掌握洛必达法则定理的证明,特别是 ∞∞型的证明.§3 泰勒公式(一) 教学目的:理解带佩亚诺余项和带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麦克劳林公式.(二) 教学内容:带佩亚诺余项和带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麦克劳林公式及其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1) 基本要求:了解带佩亚诺余项和带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麦克劳林公式,熟记六个常见函数的麦克劳林公式. (2) 较高要求:用泰勒公式计算某些 0型极限.(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带佩亚诺余项和带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麦克劳林公式. (2) 本节的难点是掌握带佩亚诺余项和带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麦克劳林公式的证明.对较好学生可要求掌握证明的方法. §4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小)值(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小)值的概念. (二) 教学内容:函数的极值与最值.(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的极值的第一、二充分条件;学会求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最值及其应用.(2) 较高要求:掌握函数的极值的第三充分条件. (三) 教学建议:教会学生以函数的不可导点和导函数(以及二阶导数)的零点(稳定点)分割函数定义域,作自变量、导函数(以及二阶导数)、函数的性态表,这个表给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凸区间,极值.这对后面的函数作图也有帮助.§5 函数的凸性与拐点(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的凸性与拐点的概念,应用函数的凸性证明不等式. (二) 教学内容:函数的凸性与拐点.(1)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的凸性与拐点的概念,应用函数的凸性证明不等式.(2) 较高要求:运用詹森不等式证明或构造不等式,左、右导数的存在与连续的关系. (三) 教学建议:(1) 教给学生判断凸性的充分条件即可,例如导函数单调. (2) 本节的难点是运用詹森不等式证明不等式.§6 函数图象的讨论(一) 教学目的:掌握函数图象的大致描绘.(二) 教学内容:作函数图象.(1) 基本要求:掌握直角坐标系下显式函数图象的大致描绘.(2) 较高要求:能描绘参数形式的函数图象.(三)教学建议:教会学生根据函数的性态表,以及函数的单调区间,凸区间,大致描绘函数图象.第七章实数的完备性§1关于实数集完备性的基本定理(一)教学目的:掌握区间套定理和柯西判别准则的证明,了解有限覆盖定理和聚点定理(较熟练运用致密性定理).(二)教学内容:区间套定理、柯西判别准则的证明;聚点定理;有限覆盖定理.(1) 基本要求:掌握和运用区间套定理、致密性定理.(2)较高要求:掌握聚点定理和有限覆盖定理的证明与运用.(三) 教学建议:(1)(1)本节的重点是区间套定理和致密性定理.教会学生在什么样情况下应用区间套定理和致密性定理以及如何应用区间套定理和致密性定理.(2) 本节的难点是掌握聚点定理和有限覆盖定理.教会较好学生如何应用聚点定理和有限覆盖定理.§2 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性质的证明(一) 教学目的: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性质.(二) 教学内容: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有界性的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最大(小)值定理的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介值定理的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一致连续性的证明.(1)(1)基本要求:掌握用有限覆盖定理或用致密性定理证明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有界性;用确界原理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最大(小)值定理;用区间套定理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介值定理.(2) 较高要求:掌握用有限覆盖定理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有界性和一致连续性.(三) 教学建议:(1) 本节的重点是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性质.(2) 本节的难点是掌握用有限覆盖定理证明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一致连续性以及实数完备性的六大定理的等价性证明,对较好学生可布置这方面的习题.第八章不定积分§1不定积分的概念与基本积分公式(一) 教学目的:掌握原函数的概念和基本积分公式(二) 教学内容:原函数的概念;基本积分公式;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原函数的概念和基本积分公式.(三) 教学建议:(1) 不定积分是以后各种积分计算的基础,要求熟记基本积分公式表.(2) 适当扩充基本积分公式表.§2 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一) 教学目的:掌握第一、二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二) 教学内容:第一、二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基本要求:熟练掌握第一、二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三) 教学建议:(1) 布置足量的有关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的计算题.(2) 总结分部积分法的几种形式:升幂法,降幂法和循环法.§3 有理函数和可化为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一) 教学目的:会计算有理函数和可化为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二) 教学内容: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三角函数有理式的不定积分;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1) 基本要求: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三角函数有理式的不定积分;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2) 较高要求:利用欧拉代换求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三) 教学建议:(1) 适当布置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三角函数有理式的不定积分,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的习题.(2) 本节的难点是利用欧拉代换求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可要求较好学生掌握.第九章定积分§1 定积分的概念(一) 教学目的:引进定积分的概念.(二) 教学内容:定积分的定义.基本要求:掌握定积分的定义,了解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三) 教学建议:要求掌握定积分的定义,并了解定积分的几何意义.§2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一)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和应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二) 教学内容:牛顿-莱布尼茨公式.(1)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和应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2) 较高要求:利用定积分的定义来处理一些特殊的极限.(三) 教学建议:(1) 要求能证明并应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2) 利用定积分的定义来处理一些特殊的极限是一个难点,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可布置这种类型的题目.§3 可积条件(一) 教学目的:理解定积分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二) 教学内容:定积分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可积函数类(1) 基本要求:掌握定积分的第一、二充要条件.(2) 较高要求:掌握定积分的第三充要条件.(三) 教学建议:(1) 理解定积分的第一、二充要条件是本节的重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2) 证明定积分的第一、二、三充要条件是本节的难点.对较好学生可要求掌握这些定理的证明以及证明某些函数的不可积性.§4定积分的性质(一) 教学目的:掌握定积分的性质.(二) 教学内容:定积分的基本性质;积分第一中值定理.(1) 基本要求:掌握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和积分第一中值定理.(2) 较高要求:较难的积分不等式的证明.(三) 教学建议:(1) 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和积分第一中值定理是本节的重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并灵活应用.(2) 较难的积分不等式的证明是本节的难点.对较好学生可布置这方面的习题.§5 微积分学基本定理(一) 教学目的:掌握微积分学基本定理.(二) 教学内容:变上限的定积分;变下限的定积分;微积分学基本定理;积分第二中值定理,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泰勒公式的积分型余项.(1) 基本要求:掌握变限的定积分的概念;掌握微积分学基本定理和换元积分法及分部积分法.(2) 较高要求:掌握积分第二中值定理和泰勒公式的积分型余项.(三)教学建议:(1) 微积分学基本定理是本节的重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微积分学基本定理完整的条件与结论.(2) 积分第二中值定理和泰勒公式的积分型余项是本节的难点.对较好学生要求他们了解这些内容.第十章定积分的应用§1平面图形的面积(一) 教学目的:掌握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二) 教学内容: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1) 基本要求:掌握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包括参量方程及极坐标方程所定义的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2) 较高要求:提出微元法的要领.(三) 教学建议:(1)本节的重点是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要求学生必须熟记并在应用中熟练掌握.(二) 教学内容:无穷积分;瑕积分.基本要求:掌握无穷积分与瑕积分的定义与计算方法.(三) 教学建议:讲清反常积分是变限积分的极限.(2) 领会微元法的要领.§2 由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一) 教学目的:掌握由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的计算公式(二) 教学内容:由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的计算公式.基本要求:掌握由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的计算公式.(三) 教学建议:(1) 要求学生必须熟记由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在应用中熟练掌握.(2) 进一步领会微元法的要领.§3 平面曲线的弧长与曲率(一) 教学目的:掌握平面曲线的弧长与曲率(二) 教学内容:平面曲线的弧长与曲率的计算公式.(1) 基本要求:掌握平面曲线的弧长计算公式.(2) 较高要求:掌握平面曲线的曲率计算公式.(三) 教学建议:(1) 要求学生必须熟记平面曲线的弧长计算公式.(2) 对较好学生可要求他们掌握平面曲线的曲率计算公式.§4 旋转曲面的面积(一) 教学目的:掌握旋转曲面的面积计算公式.(二) 教学内容:旋转曲面的面积计算公式.基本要求:掌握求旋转曲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包括求由参数方程定义的旋转曲面的面积;掌握平面曲线的曲率的计算公式.(三) 教学建议:要求学生必须熟记旋转曲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由参数方程定义的旋转曲面的面积.§5 定积分在物理中的某些应用(一) 教学目的:掌握定积分在物理中的应用的基本方法.(二) 教学内容:液体静压力;引力;功与平均功率.(1)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求液体静压力、引力、功与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2) 较高要求:要求学生运用微元法导出求液体静压力、引力、功与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三) 教学建议: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和会用求液体静压力、引力、功与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十一章反常积分§1反常积分的概念(一) 教学目的:掌握反常积分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数学分析教案(华东师大版)第三章函数极限

数学分析教案(华东师大版)第三章函数极限

第三章函数极限教课目标:1.使学生坚固地成立起函数极限的一般观点,掌握函数极限的基天性质;2.理解并运用海涅定理与柯西准则判断某些函数极限的存在性;3. 掌握两个重要极限和,并能娴熟运用;4.理解无量小(大)量及其阶的观点,会利用它们求某些函数的极限。

教课重(难)点:本章的要点是函数极限的观点、性质及其计算;难点是海涅定理与柯西准则的应用。

教课时数: 14 学时§ 1函数极限观点(2学时)教课目标:使学生成立起函数极限的正确观点;会用函数极限的定义证明函数极限等相关命题。

教课要求:使学生逐渐成立起函数极限的定义的清楚观点。

会应用函数极限的定义证明函数的相关命题,并能运用语言正确表述函数不以某实数为极限等相应陈说。

教课要点:函数极限的观点。

教课难点: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应用。

一、复习:数列极限的观点、性质等二、讲解新课:(一)时函数的极限:学好料迎下以介符号 : 定 ( 和例引入 .的意 ,和. )的直意.几何意介域此中充足大的正数.而后用些域言介几何意.例 1例 2例 3(二)函数的极限:由考定函数极限的“”定. 几何意 .用定函数极限的基本思路. 的极限引入.⋯⋯例4 考证例5 考证例6 考证证由=为使为使需有需有于是 , 倘限制, 就有例 7 考证例 8 考证(近似有(三)单侧极限 :1.定义:单侧极限的定义及记法 .几何意义 :介绍半邻域而后介绍等的几何意义 .例9考证证考虑使的2.单侧极限与两侧极限的关系 :Th近似有 :例 10证明:极限不存在.例 11设函数在点的某邻域内单一.若存在,则有=§2函数极限的性质(2学时)教课目标:使学生掌握函数极限的基天性质。

教课要求:掌握函数极限的基天性质:独一性、局部保号性、不等式性质以及有理运算性等。

教课要点:函数极限的性质及其计算。

教课难点:函数极限性质证明及其应用。

教课方法:讲练联合。

一、组织教课:我们引进了六种极限 :, . 以下以极限为例议论性质.均给出证明或简证.二、讲解新课:(一)函数极限的性质:以下性质均以定理形式给出.1.独一性 :2.局部有界性 :3.局部保号性 :4.单一性 ( 不等式性质 ):Th 4若和都存在,且存在点的空心邻域, 使,都有证设=(现证对有)註:若在Th 4的条件中,改“”为“” ,未必就有以举例说明.5.迫敛性 :6.四则运算性质 : ( 只证“ +”和“” )(二)利用极限性质求极限:已证明过以下几个极限:(注意前四个极限中极限就是函数值)这些极限可作为公式用 . 在计算一些简单极限时 , 有五组基本极限作为公式用 , 我们将陆续证明这些公式 .利用极限性质,特别是运算性质求极限的原理是:经过相关性质 , 把所求极限化为基本极限 , 代入基本极限的值 , 即计算得所求极限 .例1(利用极限和) 例 2例 3註:对于的有理分式当时的极限.例4[利用公式]例 5例 6例 7例 8例 9例10已知求和增补题:已知求和()§ 3函数极限存在的条件( 4 学时)教课目标:理解并运用海涅定理与柯西准则判断某些函数极限的存在性。

数学分析教案(华东师大版)导数和微分

数学分析教案(华东师大版)导数和微分

数学分析教案(华东师大版)导数和微分一、教学目标1. 理解导数的定义和几何意义;2. 掌握导数的计算法则;3. 学会应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求函数的极值、单调区间等;4. 理解微分的概念及其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导数的定义与几何意义引入极限的概念,说明导数是函数在某一点的切线斜率;解释导数表示函数在某一点的瞬时变化率;借助几何图形,展示导数表示切线的斜率。

2. 导数的计算法则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导数;三角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的导数(链式法则);反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

3. 应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求函数的极值;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求解曲线的切线方程;应用导数解决物理、经济等领域的实际问题。

4. 微分的概念与计算引入微分的概念,说明微分表示函数在某一点的增量;掌握微分的计算法则,如乘法法则、幂函数的微分等;应用微分求解函数的增量。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介绍导数和微分的概念、计算法则及应用;2. 借助图形和实例,直观地展示导数和微分的几何意义;3.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4. 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2. 投影仪、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3. 练习题及答案。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导数和微分概念、计算法则的理解;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章节测试:检测学生对导数和微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5.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与单调性定义极值的概念,介绍第一类和第二类极值;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区间;求解函数的极值点和单调区间。

6. 洛必达法则与极限的计算引入洛必达法则,解释其在极限计算中的应用;演示洛必达法则的具体操作步骤;练习使用洛必达法则计算极限。

七、教学内容7. 高阶导数与隐函数求导定义高阶导数,介绍高阶导数的计算法则;引入隐函数的概念,讲解隐函数求导的方法;举例说明隐函数求导的应用。

《数学分析》(第3版)(上下册) 华东师范大学 第21章重积分 21-4

《数学分析》(第3版)(上下册) 华东师范大学 第21章重积分 21-4
r 0 时, J(r,)0,因此不满足定理21.13 的条件.
但是仍然有下面的结论.பைடு நூலகம்
前页 后页 返回
y
2
E
F
2
O
A
D B
A
x
B
C
D
O
Rr
(a )
(b )
图2126
定理21.14 设 f (x, y) 满足定理21.13 的条件, 且在
极坐标变换 (8)下, x y 平面上的有界闭域 D 与 r 平
前页 后页 返回
一阶连续偏导数且它们的函数行列式 J(u,v)(x,y)0, (u,v) , (u,v)
则有
f ( x ,y ) d x d y f ( x ( u ,v ) ,y ( u ,v ) ) |J ( u ,v ) |d u d v .
D
证 用曲线网把 分成 n 个小区域 i , 在变换 T 作用
为 的扇形 BBAA后所得的区域(图21-26(a)),则
在变换 (8)下,D 对应于 [,R ] [ 0 ,2 ] ,且
D 与 之间是一一对应的( 图 21-26 (b) ). 又因在
上 J(r,)0,于是由定理21.13, 有
前页 后页 返回
f ( x ,y ) d x d y f ( r c o s,r s i n ) r d r d .( 1 0 )
n
f(x (u i,v i),y (u i,v i))|J (u i,v i)| ( i).
i 1
这个和式是可积函数 f ( x ( u ,v ) ,y ( u ,v ) ) |J ( u ,v ) |
在 上的积分和. 又由变换 T 的连续性可知, 当 的分割 T :{ 1 , 2 , n } 的细度 ||T ||0时, D 的 相应分割 T D :{ D 1 ,D 2 , D n } 的细度|| T D || 也趋于零. 因此得到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第三版上册教案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第三版上册教案

§3 几类可积的初等函数教学目的:会计算有理函数和可化为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教学内容: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三角函数有理式的不定积分;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1) 基本要求: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三角函数有理式的不定积分;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2) 较高要求:利用欧拉代换求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教学建议:(1) 适当布置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三角函数有理式的不定积分,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的习题.(2) 本节的难点是利用欧拉代换求某些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可要求较好学生掌握. 教学程序:1.有理函数的积分法称形如(3.1)101()n n n P x a x a x a -=+++ n 的函数为多项式函数.其中,用表示多项式的关于变量,0,1,,k a R k ∈= deg ()P x ()P x x 的次数.设与是任意两个互质的多项式函数,称形如()P x ()Q x ()()P x Q x ((3.2) )()()0Q x ≠x =()()P x Q x ,当R deg ()deg ()P x Q x R ()<时,称的函数为有理函数,记作x 为有理真分式,当时,称deg ()deg ()P x Q x ≥()R x 为有理假分式.显然任何一个有理假分式()x =()()P x Q x ,用多项式函数除以多项式函数,总能将R ()P x ()Q x ()R x 表示成为一个多项式函数与一个有理真分式之和.即()()()()()P x S x P x Q x Q x =+ R ()x =其中与均为多项式函数,且()Px ()S x deg ()deg ()S x Q x <.例如 3221111x x x x x +-=-++ 所以讨论有理函数的积分,由于多项式函数是可积的,故只须讨论有理真分式是否可积.我们首先考虑如下最简分式 ⑴A x a-;⑵,2,3,()n A n x a =- ;⑶2Ax B x px q +++;⑷2,2,3,()n Ax B n x px q +=++ . 的积分方法.其中,,,A B p q 皆为实常数,二次三项式2x px q ++不能分解为实一次多项式之积,即.240p q -<显然⑴ln dx A x a C A x a =-+-⎰ ⑵11()1()n n A A dx C x a n x a -=+---⎰ 而 ⑶222()()22()()24p Ap A x B Ax B dx dx p p x px q x q ++-+=+++++⎰⎰ 设2p u x =+,a =,有 2Ax B dx x px q +=++⎰2222(2udu Ap du A B u a u a +-++⎰⎰= 221ln()(arctan 22A Ap u a B C a a++-+u =2ln()2A x px q C ++ 又2()n Ax B dx x px q +=++⎰222()1(2()2()n A x px q Ap B dx x px q x px q '⎡⎤+++-=⎢⎥''++++⎣⎦⎰ 21221()(212()()24n n A Ap x px q B n p p x q -+++--⎡⎤++-⎢⎥⎣⎦⎰dx (3.3) 在式(3.3)右端积分中,令2p u x =+,a = 22()()24n dx p p x q =⎡⎤++-⎢⎥⎣⎦⎰22()n n du I u a =+⎰根据式(2.7),积分n I 有如下递推公式n I =122212122(1)()2(1)n n u n 3I a n u a a n ---+-+-,2,3,n = (3.4) 且1221arctan du u I C u a a a ==+⎰+ 从1I 出发,重复应用n I 的递推公式(3.4),再代回原变量2p u x =+及a =,即可求出类型(4)的最简分式的不定积分.关于有理真分式的分解,我们有如下定理.【定理3.1】设()=()()P x Q x 是一个有理真分式,且分母多项式函数 R x 1122111()()()()()s t r l r l s t Q x x a x a x p x q x p x q =--++++ t t R其中,,111,,;,,,,s t a a p q p q ∈ 240k k p q -<1,2,,k t = ,则()R x 有下列最简分式分解式()=11111111()()s s s s r r r r s s A A A A x a x a x a x +++++++--- R x a - 111111111221111()l l l B x C B x C x p x q x p x q ++++++++++ 1122()t tt t t t t l l l t t t tB xC B x C x p x q x p x q ++++++++ 其中11111111111111,,;;,,;,,;,;;,,,,s t t s s t t t t r r l l l l 1A A A A B C B C B C B C R ∈ . 定理3.1说明任何有理真分式一定可以分解为若干个最简分式之和,而上面的讨论展示了⑴~⑷种类型的最简分式的可积性.从而可知有理函数一定是可积的.【例3.1】把函数()()()21322xx x x x -+++分解为最简分式之和,并求其不定积分.【解】由定理3.1知,给定函数的最简分式分解式应为()()()21322x x x x x -+++=21322A B Cx D x x x x +++-+++消去分母,有22(3)(22)(1)(22)()(1)(3)x A x x x B x x x Cx D x x =++++-++++-+比较上式两端同次幂系数,有586A A AA ⎧⎪⎪⎨⎪⎪⎩2B B B ++-23C C C ++-23D D D ++-0010==== 解此代数方程,有131,,,20205A B C D 0===-= 于是 ()()()21322xx x x x -+++=211311*********x x x x x +--+++ 从而()()()21322xdx x x x x =-+++⎰2131201203522dx dx xdx x x x x +--++⎰⎰⎰+=22131(2ln 1ln 320201022d x x x x x x ++-++-+++⎰2) 21(1)5(1)1d x x +++⎰=3221(1)(3)ln 20(22)x x x x -++++ 1arctan(1)5x C ++ 【例3.2】计算()()22211xdx x x++⎰. 【解】设()()()22222211111x A Bx C Dx E x x x x x ++=+++++++消去分母,有()()()()()(2222111x A x Bx C x x Dx E x =++++++++)11x =-24(3.6) 在式(3.6)中令,有A -=,即12A =-;令x i =,有2()(1)i Di E i =++)= ()(D E i E D ++-,于是1D E ==20D E D E +=⎧⎨-+=⎩将1,2A D E =-==10x 代入式(3.6),并令=,有 1101,22C C =-++=- 再令1x =,有1124()44,22B B =-⋅+-⋅+=12于是()()22211xdx x x ++⎰=2222121(1)dx dx x x x 1111dx x x -+=-+++++⎰⎰⎰ 221121ln 12412x d x dx 1x x x -++-+++⎰⎰ 22122(1)x dx x +⎰+22(1)dx x +⎰= 22211111ln arctan 4(1)221x x x x +--+++ 11arctan 212x x C x +++(利用公式3.4)= 222111ln 4(1)2(1)x x C x x +-++++ 从例3.1和例3.2可见,用求有理真分式的最简分式分解式的方法求其积分往往很麻烦,况且有些有理函数的分母多项式根本就无法分解因式,所以,当我们求有理函数的积分时,应尽可能地考虑是否有其它更简便的解法.【例3.3】计算()101dx x x +⎰. 【解】在实数域内,要将分解因式,是相当困难的,故此题不宜用求最简分式分解式的方法来计算,然而101x +()101dx x x +⎰=()91010101010111(1011x dx dx x x x x =-++⎰⎰=10101ln 101x C x ++ 2.三角有理函数的积分法称由函数sin ,cos x x 与常数经过有限次四则运算而成的代数有理式为三角有理函数,记作(sin ,cos )R x x .由于tan ,cot ,sec x x x 与csc x 都是由sin ,cos x x 与常数所构成,所以六个三角函数有理式都可化为(sin ,cos )R x x 的形式.关于三角有理函数的积分,我们在前面已进行了一些讨论,现总结一下,得到以下规律: (I )()sin cos R x xd ⎰x =,令;sin u x ()cos sin R x xd ⎰x cos =,令u x ;()2tan sec R x x ⎰dx tan =,令u x .【例3.4】(1)334sin cos5sin cos sin x xdx x xd x ==⎰⎰322357sin (1sin )sin (sin 2sin sin )x x d x x x x dx -=-+⎰⎰=448sin sin sin 438111x x x C -++ (2)()()4222sec sec 1tan 1tan tan xdx x x dx x d x =+=+⎰⎰⎰=3tan tan 31x x C ++ (Ⅱ)(sin ,cos )(sin ,cos )R x x R x x =--由于(sin ,cos )(tan cos ,cos )R x x R x x x ==1(tan ,cos )R x x ,且1(tan ,cos )R x x -=(tan (cos ),cos )R x x --x (sin ,cos )=R x x --=(sin ,cos )R x x =1(tan ,cos )R x x知,1R 必为tan x 与2cos x 的有理函数,即可设(sin ,cos )R x x =1(tan ,cos )R x x =22(tan ,cos )R x x于是,令u x ,则tan =arctan x u =,21du dx u =+,从而积分 222(sin ,cos )(,)11R x x dx R u u u =++⎰⎰1du 转化为有理函数的积分,根据上一小节的讨论,它是可积的.【例3.5】计算22cos 2sin x dx x-⎰. 【解】令2222222211tan tan ,cos ,sin 1tan 11tan 1x u u x x x x u x u =====++++,21du dx u =+,于是 ()()222222221cos 12sin 11221x du du u dx u x u u u u +==-+++-=+⎰⎰⎰2211(arctan 12du u C u u -=++⎰=x C + (Ⅲ)对任意的三角有理函数(sin ,cos )R x x ,可作万能代换tan2x u =,将其变为有理函数,事实上令tan 2x u =,2arctan u =,21dx u =2+,而 x 2222sin cos 222sin 1sin cos 22x x u x x x u =22tan 21tan 2x x == +++22222222cos sin 1tan 1222cos 1sin cos 1tan 222x x x u x x x x u ---===+++ 于是2222212(sin ,cos )(,111u u u R x x dx R d u u u-=+++⎰⎰u 【例3.6】⑴12sin dx x +⎰tan2x u ==22121121du u u +++⎰= ()()2222(22412du d u u u u +==+++-⎰⎰)C +=C + ⑵tan 2sin 22sin 2sin (cos 1)xu dx dx x x x x ===++⎰⎰ 22221211()21142(1)11du u du u u u u u u =+-++++⎰⎰= 22111(ln )[ln tan (tan ]424222u x u C ++=++x C3.某些无理函数的积分法一些无理函数的不定积分,通过适当的变量代换,可以化为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Ⅰ)(R x d ⎰x . 其中,,,,0R αβγδαδβγ∈-≠,.,m n N ∈p 是的最小公倍数,设u ,m n=,则 设1,(p pp x u u x x u αβδβγδγα+-+===+-)R u于是(R x dx ⎰=11[(),,]()m n p p R R u u u R u du '⎰ 由于1()R t 1(),t '均为有理函数,,N m n p p ∈,所以上式右端为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 R 【例3.7】(1)114112772131151********u xx xu u dx u du u u x x =++==++⎰⎰ 543211414(1)1u du u u u u du u +=-+-++⎰⎰= 543214()5432u u u u u C -+-++= 21517714141471414523x x x x u -+++C (2)=令u =3311u x u +=-,2326(1)u dx du u -=-,代入原式,有⎰2332331631(1)111u d u du u u u u -u =-=+--+-⎰⎰ 2212121()ln 1112u u du u du u u u u u +=-+-++++⎰⎰1+++21221311ln 212(1)2u du u u C u u u +++=++-⎰+= 31311ln 2(1)u C u -+-=3111ln (1)1)21x C x +--+-=3ln 2C -+ 其中1ln 22C C =+. (Ⅱ)某些最简无理函数的不定积分可直接利用基本积分表求.【例3.8】⑴===C C +=+⑵11()u x d ===-⎰=-=-⎰=11arcsin arcsin 22u x C C x+++-+=-⑶134=-=12212(245)4x x ⋅++=1221(245)1)2x x x ++++C。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分析电子教案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分析电子教案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分析电子教案§2数集?确界原理【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区间与邻域的表示方法;2.使学生深刻理解确界的与确界原理,并在有关命题的证明中正确地加以运用.【教学重点】确界的概念及其有关性质(确界原理).【教学难点】确界的定义及其应用.引言为了以后表述的方便,本节课我们先定义实数集R中的两类重要的数集——区间与邻域;并讨论有界集与无界集;最后再由有界集的界引出确界定义及确界存在性定理(确界原理).后者是我们以后关于实数理论研究的基础,应给予充分重视.一区间与邻域1.区间(用来表示变量的变化范围)设,a b R ∈且a b <.{}{}{}{}{}{}{}{}{}|(,).|[,].|[,)|(,]|[,).|(,].|(,).|(,).|.x R a x b a b x R a x b a b x R a x b a b x R a x b a b x R x a a x R x a a x R x a a x R x a a x R x R ∈<<=∈≤≤=??∈≤<=?∈<≤=?∈≥=+∞?∈≤= -∞??∈>=+∞??∈<=-∞??∈-∞<<+∞=?开区间: 有限区间闭区间: 闭开区间:半开半闭区间开闭区间:区间无限区间注:∞+读作正无穷大;∞-读作负无穷大。

2.邻域联想字面意思:“邻近的区域”.设a 为任一给定实数,δ(Delta----德耳塔)为一给定正实数.(1) 点a 的δ邻域:{}(;)||(,)U a x x a a a δδδδ=-<=-+(2)点a 的空心δ邻域:{}),(),(||0)(δδδδ+?-=<-(3)点a 的δ右邻域和点a 的空心δ右邻域:{}),[)(δδδ+=+<≤+a a a x a x a U =;{}),()(δδδ+=+<<+a a ax a x a U=;ο (4)点a 的δ左邻域和点a 的空心δ左邻域:{}],()(a a a x a x a U δδδ-=≤<--=;{}),()(a a a x a x a U δδδ-=<<--=;ο 注:以后在没有必要指出邻域半径δ的大小时,以上邻域我们可以分别简记为:)(),(),(),(),(U ),(a U a U a U a U a a U --++οοο(5)∞邻域,+∞邻域,-∞邻域:(其中M为充分大的正数){}()||,U x x M ∞=>{}(),U x x M +∞=> {}()U x x M -∞=<-二有界集与无界集什么是“界”?――范围.定义1(上、下界)设S 为R 中的一个数集.若存在数()M L ,使得对一切x S ∈都有()x M x L ≤≥则称S 为有上(下)界的数集,数()M L 称为S 的上界(下界).若数集S 既有上界,又有下界,则称S 为有界集.若数集S 不是有界集,则称S 为无界集.[问题]:(1)上(下)界若存在,唯一吗?(2)上(下)界与S 的关系如何?看下例:例1 讨论数集{}|N n n +=为正整数的有界性。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第三版下册教案.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第三版下册教案.

第二十章 曲线积分 §1 第一型曲线积分教学目的 掌握第一型曲线积分的定义,性质和计算公式. 教学内容 第一型曲线积分的定义,性质和计算公式.基本要求:掌握第一型曲线积分的定义,性质和计算公式. 教学建议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第一型曲线积分的定义,性质和计算公式. 教学程序一、引言: 金属曲线的质量问题设有一根有限的金属曲线C ,其线密度是不均匀的,在C 上的点(x,y)处的密度为(,)p x y ,试问该曲线的质量是多少?用微分分析来处理之,若p 均匀,则好处理: m=pC.a) 分割:设曲线C 端点为A,B,从A 到B 依次插入112,,,n A A A - ,1i S i ,这样曲线C 就分成了一些小弧段.把1i i A A -()的弧长记为n0,n A A A B ==,2,,∆= ,在每一小弧段数1i i A A -上都任取一点(,)i i p ξη.显然,当i S ∆很小时, 1i i A A -的质量mi 近似等于(,)i i i S p ξη∆.从而整个金属曲线C 的质量m: b) 作和: m=∑i Si =mi m 1∑=≈mi i i p 1),(ηξ∆c) 取极限:令s=max Si ∆,则m=lim ∑=ni i i p 1),(ηξSi ∆上式右端还是分割,作和,取极限,这意外着我们已经达到一种类型的积分,这种积分就是第一类曲线积分.抽去上述问题的实际背景,并把它推广到[]中就有下面的定义: 二、第一型曲线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一)、第一类曲线积分的定义定义 设L 为平面上可求长度的曲线段,()y x f ,,,2,1 为定义在L上的函数.对曲线L作分割T ,它把L分成n 个可求长度的小曲线段i L (n i =),i L 的弧长记为i s ∆,分割T 的细度为i ni s T ∆=≤≤1max ,在上任取一点i L ()i i ηξ,(n i ,,2,1 =).若有极限()∑=∆ni iisf 1,ηξ→iT 0lim=J ,(且的值与分割J T 与点)i i ηξ,的取法无关,则称此极限为()y x f ,在L 上的第一型曲线积分,记作()ds y x ,i c i 1f L⎰.(二)、第一型曲线积分的性质(1)若()都存在,((y x f Li ⎰,)ds ),为常数,则n i ,,2,1 =n ,,2, =(x f c L n i ii ⎰∑=1,)ds y c ni Li∑⎰=1=.()ds y x f i,(2)若曲线段L 由曲线21,L L …n L ,首尾相接而成,()ds y x f iL ⎰,都存在,则()ds y x f L⎰,也存在,且()ds y x f L⎰,=()ds y ,x f ni L i∑⎰=1).(3)若,都存在,且在(ds y x f L⎰,()ds y x g L⎰,()()y x g y x ,,上≤,则f L ≤()ds ()ds y x f L⎰,y x g L⎰,.()ds y x f L⎰,也存在,且()ds y x f ,≤()ds y x f L⎰,.(4)若存在,则(ds y x f L⎰,)L⎰(5)若存在,(ds y x f L⎰,)L 的弧长为,则存在常数c s ,使得()ds y x f L⎰,c =,s 这里.()()y x f c y x f LL,,inf ≤max ≤三、第一类曲线积分的计算定理20.1设有光滑曲线L :()()ψϕ,,∈⎩⎨⎧==t t y t x []βα,()y x ,, 为定义在上的连续函数,则 f ()()(()ds y x ,f L⎰=())()⎰'+'βαψϕψϕdt t t t t f 22, . (3)证明 由弧长公式知道,L 上由1-=i t t 到i t t =的弧长,=∆i s ()()⎰-'+'ii t t dt t t 122ψϕ,由()()t t 22ψϕ'+'的连续性与积分中值定理,有=∆i s ()()i i i t ∆''+''τψτϕ22()i i i t t <'<-τ1,所以 =()∑=∆ni i i i s f 1,ηξ()()()()()i ni i i i t f ∆''+''''''∑=122,τψτϕτψτϕ,这里()i i i i t t ≤'''≤-ττ,1.设()()()()()()()i i i ni i i i t f ∆'''+'''-''+''''''∑=][,22122τψτϕτψτϕτψτϕ,σ=则有 =()∑=∆n i i i i s f 1,ηξ()()()()()i ni i i i t f ∆'''+'''''''∑=122,τψτϕτψτϕ+σ, (4)令,则当{}11,,max n t t t ∆∆=∆ 0→T 时,必有0→∆t .现在证明0lim 0=→∆σt .因为复合函数()()(t t f )ψϕ,关于t 连续,所以在闭区间[]βα,上有界,即存在常数M ,使对一切t ∈[]βα,都有 ()()()M t t f ≤ψϕ,,()()()()ετψτϕτψτϕ≤'''+'''-''+''i i i i 2222,再由()()t t 22ψϕ'+'在[]βα,上连续,所以它在[]βα,上一致连续,即对任给的0>ε,必存在0>δ,使当δ<∆t 时有()()()()ετψϕτψτϕ≤'''-''+''i i i 222τ+'''i 2,从而(∑=-=∆≤ni i a b M t M 1εεσ), 所以0lim 0=→∆σt .再由定积分定义()()()()()i ni i i it f ∆''+''''''∑=122,τψτϕτψτϕ=()()()()()⎰'+'βαψϕψϕdt t t t t f 22,,因此当在(4)式两边取极限后,即所要证的式.当曲线L 由方程]()[b a x x y ,,∈=ψ表示,且()x y ψ=在[]b a ,上有连续导函数时,(3)式成)为 ()()(⎰'x 2ψ.+ba x f 1,d x xt ψ注:1. 小参数值作下限,大参数值作上限.1.上述公式可能为在替换)().().(t z z t y y t x x ===下积分的变形. ds z y x f c⎰),,(2.注意: =ds3. 利用弧长公式:把第一类曲线积分化为定积分计算.4.特别地,如果曲线C 为一光滑的平面曲线,解为 y=)(x ϕ ),(b x a ≤≤ 那么有⎰⎰+=dxx x x f ds y x f c)(1)](,[),('2ϕϕ.若曲线C 方程为],[),(d c y y x ∈=ϕ, 则dyy y y f y x f dcc)(1]),([),('2ϕϕ+=⎰⎰.5.这个积分的特性在于曲线C 的方向无关,又称为关于弧长的积分.例1 设L 是半圆试计算第一型曲线积分π≤≤⎩⎨⎧==t t a y t a x 0,sin ,cos ()⎰+Lds y x 22.解 =()⎰+Lds y x 22()⎰=+ππ032222sin cos a dt t t a a .例2 设L 是从到x y 42=()0,0O ()2,1A 的一段,试计算第一型曲线积分s ⎰Lyd .解 =⎰L yds ()1223402413224123222-=⎪⎪⎭⎫ ⎝⎛+⋅=+⎰y dy y y L . 空间曲线上的第一型曲线积分: 设空间曲线)( , )( , )( :t z t y t x L χψϕ===,],[βα∈t .函数)( , )( , )(t t t χψϕ连续可导, 则对上的连续函数, 有 L ),,(z y x f()⎰⎰'+'+'=Ldtt t t t t t f ds z y x f βαχψϕχψϕ)()()()( , )( , )(),,(222.例3 计算积分, 其中L 是球面22被平0=+⎰Lds x 222a z y x =+++z y x截得的圆周 .解 由对称性知 ,, ⇒⎰=Lds x 2⎰=Lds y 2⎰Ldsz 2 =⎰L ds x 2⎰⎰==++L L a ds a ds z y x 32222323)(31π. ( 注意是大圆 ).L 例4 求,其中是球面与平面⎰++Lds zx yz xy )(L 2222a z y x =++0=++z y x 的交线.解法1⎰++L ds zx yz xy )(⎰++=ds zx yz xy )(221L⎰++-++=L ds z y x z y x )]()[(212222 ⎰++-=Lds z y x )(21222⎰-=-=L a ds a 322π 解法2 求曲线的参数方程.由,L 2222a z y x =++0=++z y x 消去y ,得2222)(a z z x x =+++,即)231(2)2(2222z aa z x -=+,令t a z sin 32=,则 )231(22222z aa z x -±-=t a t a sin 6cos 2-±=, ta t a z x y sin 6cos 2)(-=+-=,于是得到两组参数方程t a t a x sin 6cos 2-=t a t a x sin 6cos 2--=t a t a y sin 6cos 2--=ta t a y sin 6cos 2-=t a z sin 32=t a z sin 32= 我们可任选一组,例如第一组.显然,被积函数和都具有轮换对称性,则L ⎰++Lds zx yz xy )(⎰=Lzxds 3⎰=π202sin 3t adtt z t y t x t t )()()()sin 31(cos 222'+'+'-⎰=π203sin 3t adt t t )sin 31(cos -32023sinadt t aππ-=-=⎰.解法3 作坐标旋转.就坐标是,新坐标是,旋转角为),(y x ),(Y X θ,则旋转变换的一般公式为θθsin cos Y X x -=, θθcos sin Y X y +=,因为平面的单位法矢为0=++z y x }1,1,1{31=n ,则它与轴的夹角余弦为z 31cos =φ. 下面分两步进行旋转,先将Oxy 平面旋转4π,得新坐标系vz u O ';再将平面旋转u Oz 'φ,得新坐标系Ouvw . 即Oxyz vz u O ' ,Ouvw 由旋转公式得)(21v u x -'= φφsin cos u w z -=)(21v u y +'=, φφcos sin u w u +=',于是得)sin cos (21φφw v u x +-=)sin cos (21φφw v u y ++=φφsin cos u w z -=在这组变换下,曲线:,L 2222a z y x =++0=++z y x 变为u ,2222a w v =++0=w ,故 ⎰++L ds zx yz xy )(⎰=L 3xyds ⎰+ds v )φ-=Lu v u cos )(cos (23φ ⎰-=L ds v u )cos (23222φds v u L)3(2122-=⎰ ds v v u L]4)([21222-+=⎰320233sin 2atdt a a πππ-=-=⎰. 注1: 三种解法各具特点:解法1 技巧性强,直接利用了几何意义,而不必化为定积分.解法2 常规的方法,即写出参数方程 套公式 计算定积分.这里主要难在第一步,写参数方程.通过解法2,给出了一种求参数方程的方法.解法3 先通过坐标旋转,将问题转化为另一个与之等价的问题,再按常规的方法计算.OuvwOxyz坐标系下的线积分 坐标系下的线积分写出参数方程 套公式 计算定积分,在新的坐标下,曲线有简单的参数方程.这个解法表明,可以适当地转化问题,例如作坐标旋转,从而获得简单的参数方程.作业 P201: 1;2;3.。

数学分析教案

数学分析教案

教案2006-2007学年第 1 学期课程名称:数学分析3课程编号:4081103学院、专业、年级: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05级***师:***教师所在单位:数学科学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数学分析3 》教案-------------------------------------------------------------------------------------课程简介《数学分析》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数学类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专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进一步学习复变函数论、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概率论、实变分析与泛函分析等后继课程的阶梯,是考取数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必考基础课之一。

本课程内容包括极限论、函数微分学、函数积分学、无穷级数等方面的系统知识,用现代数学工具——极限的思想与方法研究函数的分析特性——连续性、可微性、可积性。

本课程所讲授的这些内容和方法是现代应用数学的基础,是数学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基本训练,是实现数学类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课。

《数学分析》课程在大学低年级开设,它集科学性、严密性与连贯性于一体,系统性与逻辑性强,是连接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桥梁,也是区分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标志。

对于刚上大学的大学生来说,在从初等数学(用非极限方法研究常量数学)到高等数学(用极限方法研究变量数学)的转变过程中,本课程的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近代应用数学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进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当前数学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分析》课程授课时间为三个学期,各学期课程名称分别为:《数学分析(1)》、《数学分析(2) 》、《数学分析(3) 》。

其中《数学分析(1)》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函数;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函数连续性;实数连续性的基本定理;导数与微分。

数学分析(下册)(华东师大第三版)

数学分析(下册)(华东师大第三版)

!!第十二章数项级数内容提要!一!定义给定一个数列!!""#对它的各项依次用$!%号连接起来的表示式!"!!#!&&!"!&&!称为数项级数或无穷级数’也常简称级数(#其中!"称数项级数!的通项#数项级数!记作"$"$"!"或"!"#二!级数收敛的柯西准则级数!收敛的充要条件是)任给!#%#总存在自然数%#使得当&#%和任意的自然数’#都有$!&!"!!&!#!&!!&!’$%!反之#级数!发散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某正数!%#对任何自然数%#都存在&%#%和自然数’%#有$!&%!"!!&%!#!&!!&%!’%$&!由此易得)若级数!收敛#则&’()’!$*)+*,三!正项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方法"-正项级数!"!!#!&!!"!&&收敛的充要条件是)部分和数列!(""有界#即存在某正数)#对一切自然数"有("%)##-比较判别法.-比较原则的极限形式/-达朗贝尔判别法’或称比较判别法(0-比较判别法的极限形式*!*!!数学分析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下册#1-柯西判别法’或称根式判别法(2-根式判别法的极限形式3-积分判别法4-拉贝判别法"%-拉贝判别法的极限形式四!一般项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方法"-级数"$!"$收敛#则级数"!"绝对收敛#若"!"收敛#"$!"$发散#称级数"!"为条件收敛##-莱布尼兹判别法.-阿贝尔判别法/-狄利克雷判别法典型例题与解题技巧$例!%!设"$"$"*#"收敛#证明)"$"$#*"!"&)"收敛’*"#%(#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项级数的判敛#要求灵活运用正项级数的几种判敛法#证明!%%*"!"&)"%"#*#"!""&)#’("易知)"$"$#""&)#"收敛’积分判别法(#又"$"$#*#"收敛#所以"$"$#"#*#"""&)#’("收敛#由比较判别法知"$"$#*"!"&)"收敛’*"#%(#$例"%!设+’,(在点,+%的某一邻域内具有连续的二阶导数#且&’(,’%+’,(,+%#证明)级数"$"$"+’""(绝对收敛#分析!本题考查级数与之前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级数的绝对收敛的判定#证明!由&’(,’%+’,(,+%#又+’,(在,+%的某邻域内具有连续的二阶导数#可推出+’%(+%#!+’-%(+%将+’,(在,+%的某邻域内展成一阶泰勒公式+’,(++’%(!+’-%(,!"#+.’"(,#+"#+.’"(,#!’"在%与,之间(又由题设+’.,(在属于邻域内包含原点的一个小闭区间连续#因此()#%#使$+’.,($)!#于是$+’,($+"#$+.’"($,#)!#,#令,+""#则$+’""($)!#*""##因为"$"$"""#收敛#故"$"$"+’""(绝对收敛#*"*第十二章!数项级数历年考研真题评析!$题!%!’中山大学##%%1年(级数"$"$"*"收敛的充要条件是)对任意的正整数序列/"#/##&#/"#&都有&’("’!$’*"!"!*"!#!&!*"!/"(+%#分析!本题考查对级数收敛的定义的理解程度#证明!必要性!因为"$"$"*"收敛#所以对*!#%#(%#%#当"#%及*0+%#有$*"!"!*"!#!&!*"!’$%!特别地$*"!"!*"!#!&!*"!/"$%!所以&’("’!$’*"!"!*"!#!&!*"!/"(+%充分性!用反证法#若"*"发散#则(!%#%#*%#%#("#%及自然数’#使$*""!"!&!*"!’$&!%特别地%"+"#(""#"及自然数/"使$*"!"!&!*""!/"$&!%%#+(56!""##"#("##%##及自然数/##使$*""!"!&!*"#!/#$&!%&&&&这与&’("’!$’*"!"!*"!#!&!*"!/"(+%的假设矛盾#$题"%!’同济大学##%%1年(证明)级数"$"$"’7"("8’),"*,,%都是条件收敛的#分析!本题考查条件收敛的判断#莱布尼兹判别法与比较判别法的灵活运用#证明!不妨设,#%#则(%,#%#当"#%,时#%%,"%###此时8’),"#%#且8’),!""为单调递减数列#且&’("’!$8’),"+%#由莱布尼兹判别法知"$"$"’7"("8’),"收敛#而当"#%,时#’7"("8’),"+8’),"#%#&’("’!$8’),","+"#又"$"$","发散#由比较判别法知"$"$"8’),"也发散#所以*,,%#级数"$"$"’7"("8’),"都是条件收敛的#课后习题全解!!!9"!级数的收敛性-"-证明下列级数的收敛性#并求其和数)*#*!!数学分析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下册#’"(""*11"1*""1"""*"11&1"’0"2/(’0"1"(1&+’#(’"#1".(1’"##1".#(1&1’"#"1"."(1&+’.(""$"$""’"1"(’"1#(+’/(""$"$’"1!#2#"1!"1!"(+’0(""$"$#"2"#"-!分析!’"(进行积分和差的转化#’/(以某一项拆分为两项的方式重新组合原式#!解!’"(("$"3$"""’032/(’031"($"0"3$""’"032/2"031"($"0’"2"0"1"(于是($&’("’$("$"0#故级数收敛且其和为"0-’#(("$"3$""’"#31".3($"3$"""#31"3$""".3$"#2"#"1""2"#1".2"."1""2".$.#2"#"2"#4."于是($&’("’$("$.##故级数收敛且其和为.#-’.(("$"3$"""3’31"(’31#($"#"3$"","3’31"(2"’31"(’31#(-$"#,"#2"’"1"(’"1#(-于是($&’("’$("$"/#故级数收敛且其和为"/-’/(("$"3$""’31!#2#31!"1!3($"3$""’31!#231!"(2"3$""’31!"2!3($’"1!#2!#(2’"1!"2"($"2!#1""1!#1"1!"于是("$&’("’$("$"2!##故级数收敛且其和为"2!#-’0(("$#("2("$"3$""#32"#32"2"3$""#32"#3$"1"3$#"#32"#32"2"3$""#32"#3$"1"3$""2"##32#"2"#"*$*第十二章!数项级数$"1"2"#"2""2"#2#"2"#"$.2"#"2#2#"2"#"’"&#(于是($&’("’$("$.#故级数收敛且其和为.-.#-证明)若级数"!"发散#5,%#则"5!"也发散-!证明!因为级数"!"发散#即(!%#%#对任何%+:1#总有&%+:1和’%+:1使6!&%1"1!&%1#1&1!&%1’%6&!%所以65!&%1"15!&1#1&15!&%1’%6$6566!&%1"1!&%1#1&1!&%1’%6&656!%于是"5!"亦发散-..-设级数"!"与"7"都发散#试问"’!"17"(一定发散吗.又若!"与7"’"$"###&(都是非负数#则能得出什么结论.!解!若"!"#"7"都发散#则"’!"17"(不一定发散-例如#""和"’2"(是发散的#但"’"1’2"((是收敛的+""和"#是发散的#"’"1#($".亦是发散的-若"!"#"7"都发散且!&%#7"&%#则"’!"17"(发散-由柯西收敛准则#知(!%#!"#%#对任何的%+:1#总存在&%#’%#&"+:1#使6!&%1"1!&%1#1&1!&%1’%6$!&%1"1!&%1#1&1!&%1’%&!%和67&"1"17&"1#1&17&"1’"6$7&"1"17&"1#1&17&"1’"&!"故6’!&%1"17&%1"(1’!&%1#17&%1#(1&1’!%1’%17&%1’%(6$’!&%1"1!&%1#1&1!&%1’%(1’7&%1"17&%1#1&7&%1’%(&!%即"’!"17"(必发散--/-证明)若数列!*""收敛于*#则级数"$"$"’*"2*"1"($*"2*#!分析!单项收敛则和也收敛#!证明!由已知条件知#数列!*""收敛于*#即&’("’$*"$*#故("$"3$""’*32*31"($*"2*"1"从而($&’("’$("$&’("’$’*"2*"1"($*"2&’("’$*"1"$*"2*-0-证明)若数列!8""有&’("’$8"$$#则’"(级数"’8"1"28"(发散+’#(当8",%时#级数""8"2"8"1’("$"8"-分析!’#(中间项相互抵消即可#证明!’"(因为("$"3$""’831"283($8"1"28"($&’("’$("$&’("’$’8"1"28"($$*%*!!数学分析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下册#故"’8"1"28"(发散-’#(当8",%时("$"3$"""832"831’("$"8"2"8"1"即($&’("’$("$"8"2&’("’$"8"1"$"8"故级数""8"2"8"1’("收敛于"8"--1-应用第/#0题的结果求下列级数的和)’"(""$"$"’*1"2"(’*1"(+!!!!!!’#(""$"$’2"("1"#"1""’"1"(+’.(""$"$#"1"’"#1"(,’"1"(#1"--!分析!’"(积化和差将原式拆分#简化了问题#’.(识记&’("’$""#$%#!解!’"(因为""$"$"’*1"2"(’*1"($""$"$"*1"2"2"*1’("而数列"*1"2!""收敛于%#故由第/题的结论#可知""$"$"’*1"2"(’*1"($"*1"2"2%$"*’*,%(’#(因为""$"$’2"("1"#"1""’"1"($""$"$,2’2"(""2’2’2"("1""1"(-而数列2’2"("!""收敛于%#故""$"$’2"("1"#"1""’"1"($2’2"(""2%$"’.(因为""$"$#"1"’"#1"(,’"1"(#1"-$""$"$,""#1"2"’"1"(#1"-而数列""#1!""收敛于%#故""$"$#"1"’"#1"(,’"1"(#1"-$""#1"2%$"#-2-应用柯西准则判别下列级数的敛散性)’"("8’)#"#"+!!!!’#("’2"("2""##"#1"+’.("’2"(""+’/("""1"!#-分析!’"(运用柯西准则进行判别#’/(注意取"%时#应考虑合适的取法#*&*第十二章!数项级数解!’"(由于!6!&1"1!&1#1&1!&1’6$68’)#&1"#&1"18’)#&1##&1#1&8’)#&1’#&1’6!!%"#&1"1"#&1#1&1"#&1’$"#&2"#&1’%"#&因此#对任意的!#%-取&$&;<#",-!使得当&#%及*’+:1#由上式就有6!&1"1!&1#1&1!&1’6%!成立#故由柯西准则可推出"8’)#"#"收敛-’#(因&’("’$’2"("2""##"#1"$"##"/#故取!%$"/-对任一%+:1#总存在&%#%#和’%$"#有6!&%1"6$’&%1"(##’&%1"(#1"#"/$!%由柯西准则可知"’2"("2""##"#1"发散-’.(由于数列"!""单调减小#故6!&%1"1!&%1#1&1!&%1’6$"&%1"2"&%1#1&1’2"(’2""&%1’%"&%1"%"&%因此#*!#%#取%$",-!1"当&%#%及’+:1时#都有6!&%1"1!&%1#1&1!&%1’6%!成立-由柯西准则可知级数"’2"("""收敛-’/(取!%$"!##*%+:1#及取&%$#%#’%$&%#则当&%#%时#就有"3$"’%"’&%13(1’&%13(!##"3$"’%"#’&%13(!#$"’%3$""!#’&%13(#"3$"’%"!#’&%1&%($"!##由柯西准则知"""1"!#发散-/3-证明级数"!"收敛的充要条件是)任给正数!#存在某正整数%#对一切"#%总有6!%1!%1"1&1!"6%!-!分析!由结论6!%1&1!"6%"的形式推出用柯西准则证明#!证明!必要性!若"!"收敛#则由柯西准则可知*!#%#(%"+:1使得*"#&#%"时有*’*!!数学分析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下册#6!&1"1!&1#1&1!"6%!取%#%"1"#则*"#%#有6!%1!%1"1&1!"6%!充分性!若*!#%#(%+:1#*"#%#总有6!%1!%1"1&!"6%!/#则*&#%及’+:1有!6!&1"1!&1#1&1!&1’6)6!%1!%1"1&1!&1’616!%1!%1"1&1!&6%!/#1!/#$!由柯西准则知级数"!"收敛-!小结!"/#和"都是表示无穷小的数#形式不一样但含义一样#.4-举例说明)若级数"!"对每个固定的’满足条件&’("’$’!"1"1&1!"1’($%#此级数仍可能不收敛-!解!调和级数"""对每一个固定自然数’#有&’("’$""1"1""1#1&1""1’(’$&’("’$""1"1&’("’$""1#1&1&’("’$""1’$%但该级数""#是发散的-/"%-设级数"!"满足)加括号后级数"3$"$’!"31"1!"31#1&1!"31"(收敛’""$%(#且在同一括号的!"31"#!"31##&#!"31"符号相同#证明"!"亦收敛-分析!证明"!"收敛需要证其和表达式("收敛于某数(#证明!因为级数"3$"$’!"31"1!"31#1&1!"31"(收敛#则有&’("’$’!"31"1!"31#1&1!"31"($%所以*"+:1#总存在3+:1#使"$"319’")9)"31"2"3(时#有("$":$""!"$":$"32"’!":1"1!":1#1&1!":1"(1’!"31"1!"31#1&!"319($(-32"1’!"31"1!"31#1&1!"319(其中(-32"表示加括号级数的前32"项之和-当"’$时#32"’1$#从而有($&’("’$("$&’("’$(-32"1&’("’$’!"31"1!"31#1&1!"319($&’("’$(-32"故"!"收敛#其和不变-小结!此题根据3’1$时和(3与(31"的极限一样得出结论#9#正项级数-"-应用比较原则判别下列级数的敛散性)*(*第十二章!数项级数’"("""#1*#+!!!!!!!!!!’#("#"8’)#."+’.("""1"!#+’/(""$#$"’&)"("+’0("’"2=;8""(+’1(""""!"+’2("’"!*2"(’*#"(+’3(""$#$"’&)"(&)"+’4("’*""1*2""2#(’*#%(-!分析!’"(将原式同""#比较得出结果#’#(考虑8’)#."*#"$#’#.("#’1(识记"""数列是发散的#’2(先做代换;$""#!解!’"(因为%)""#1*#%""#而正项级数"""#收敛#所以级数"""#1*#收敛-’#(因为%%#"8’)#."$#’(#."!’"’$(而正项级数"#’(#."收敛#所以级数"#"8’)#."收敛-’.(因为""1"!#&""1"&%而正项级数"""1"发散#所以级数"""1"!#发散-’/(因为%%"’&)"("%"#"!’"#>#(而正项级数""#"收敛#所以级数""’&)"("收敛-’0(因为"2=;8""$"#"’("#’"’1$(而正项级数""#"#收敛#所以级数""2=;8"’("收敛-’1(因为&’("’$"!"$"#故(%+:1#当"#%时#有"!"%#即"""!"#"#"而正项级数""#"发散-所以级数""""!"发散-’2(因为&’("’$"!*2"""令;$"000000"&’(;’%*;2";$&’(;’%*;&)*"$&)**)*!!数学分析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下册#而正项级数"""发散#所以级数"’"!*2"(发散-’3(因为"’&)"(&)"$">&)’&)"(&)"$"’>&)"(&)’&)"($""&)’&)"(%""#而正项级数"""#收敛#所以级数""’&)"(&)"收敛-’4(因为&’("’$*""1*2""2#’"#"(#$&’("’$’*"#"2*2"#"(#’"#"(#令;$"#000000"&’(;’%1*;2*2;’(;#$’#&)*(#而正项级数"’"#"(#收敛#所以级数"’*""1*2""2#(收敛--#-用比式判别法或根式判别法鉴定下列级数的敛散性)’"(""*.*&*’#"2"("0+!!!’#("’"1"(0"%"+’.("’"#"1"("+’/(""0""+’0(""##"+’1("."*"0""+’2("8*’(""’其中*"’*’"’$(+*"#8#*#%#且#*,8(-分析!’/(运用到&’(,’%’"1,(",$>知识点#’2(根据*18不同取值情况考虑#解!’"(因为!&’("’$!"1"!"$&’("’$"*.*&*’#"1"(’"1"(0*"0"*.*&*’#"2"($&’("’$#"1""1"$#所以由比式判别法知正项级数""*.*&*’#"2"("0发散-’#(因为&’("’$!"1"!"$&’("’$’"1#(0"%"1"*"%"’"1"(0$&’("’$"1#"%$1$所以由比式判别法知正项级数"’"1"(0"%"发散-’.(因为&’("’$"’"#"1"(!"$&’("’$"#"1"$"#%"所以由根式判别法知正项级数"’"#"1"("收敛-’/(因为&’("’$!"1"!"$&’("’$’"1"(0’"1"("1"*"""0$&’("’$"’"1""("$">%"所以由比式判别法知正项级数""0""收敛-’0(因为&’("’$"!!"$&’("’$""!##$&’("’$’"!"(##$"#%"**!*所以由根式判别法知正项级数""##"收敛-’1(因为&’("’$!"1"!"$&’("’$."1"’"1"(0’"1"("1"*"".""0$&’("’$.’"1""("$.>#"所以由比式判别法知正项级数".""0""发散-’2(因为&’("’$"!!"$&’("’$8*"$8*所以由根式判别法知#当*#8时#正项级数"’8*"("收敛+当*%8时#正项级数"’8*"("发散--.-设"!"和"7"为正项级数#且存在正数%%#对一切"#%%#有!"1"!")7"1"7"-证明)若级数"7"收敛#则级数"!"也收敛+若"!"发散#则"7"也发散-!分析!运用比式判别法进行证明即可#!证明!若"7"收敛#由题意#知当"#%%时#有!"1"!")7"1"7"#即%%!"1"7"1")!"7")&)!%%1"7%%1"故!"1")!%%1"7%%1"*7"1"!’"#%%(而!%%1"7%%1"是常数#所以由比式判别法知正项级数"!"亦收敛-若正项级数"!"发散#同理可证正项级数"7"亦发散-./-设正项级数"*"收敛#证明"*#"亦收敛+试问反之是否成立.!证明!由正项级数"*"收敛可知!!&’("’$*"$%即(%%+:1#当"#%%时#有!!%)*"%"从而%)*#"%*"由比较原则可知#正项级数"*#"收敛#但反之不一定成立#例如正项级数"""#收敛#但正项级数"""发散--0-设*"&%#"$"###&#且!"*""有界#证明"*#"收敛-!分析!注意条件$!"*""有界%#可由此设%)"*"%)再进行证明#!证明!由题意可知()#%#*"+:1#有%)"*"%)*!!*即%)*"%)"从而%)*#"%)#"#而级数"""#收敛#由比较原则可知级数"*#"亦收敛-.1-设级数"*#"收敛#证明"*""’*"#%(也收敛-!证明!对*"#%及任意正整数"#有%%*"")"#*#"1""’(#而"*#"#"""#都收敛#故"*""亦收敛--2-设正项级数"!"收敛#证明级数"!"!"1!"也收敛-!分析!注意运用!*8)"#’*18(#!证明!对!"#%#及任意正整数"#有%)!"!"1!")"#’!"1!"1"(而级数"!"收敛#故由比较原则知级数"!"!"1!"收敛-.3-利用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证明下列等式)’"(&’("’$""’"0(#$%+!!!’#(&’("’$’#"(0*"0$%!’*#"(-!解!’"(设!"$""’"0(##则正项级数"!"$"""’"0(#是收敛的#这是因为&’("’$!"1"!"$&’("’$’"1"("1",’"1"(0-#*’"0(#""$&’("’$""1""1"’(""$%故由柯西准则可知&’("’$!"$&’("’$""’"0(#$%-’#(设!"$’#"(0*"0则正项级数"!"$"’#"(0*"0是收敛的#这是因为&’("’$!"1"!"$&’("’$’#’"1"((0*’"1"(0**"’#"(0$&’("’$’#"1"(’#"1#(*"1"$%故由柯西准则知&’("’$!"$&’("’$’#"(0*"0$%--4-用积分判别法讨论下列级数的敛散性)’"("""#1"+!!!!!!!’#("""#1"+’.(""$."""&)"&)’&)"(+’/(""$.$""’&)"(’’&)&)"(<#!分析!’.(运用积分判别法#’/(分别讨论’1<的不同取值情况#!解!’"(设+’,($",#1"*"!*则+’,(在,"#1$(上为非负递减函数#而11$"?,"1,#$#/故由积分判别法知"""#1"收敛-’#(设+’,($,,#1"则+’,(在,"#1$(上为非负递减函数#而&’(,’$,*,,#1"$"由11$",,#1"?,发散#于是由积分判别法知"""#1"发散-’.(设+’,($",&),&)’&),(则+’,(在,.#1$(上为非负递减#而11$.+’,(?,$11$.?,,&),&)’&),($11$&)&).?!!$1$故由积分判别法知""$."""&)"&)’&)"(发散-’/(设+’,($",’&),(’’&)&),(<则+’,(在,.#1$(上非负递减-$(若’$"#这时有11$.?,,&),’&)&),(<$11$&)&).?!!<当<#"时级数收敛#当<)"时级数发散-%(若’,"#这时有11$.?,,’&),(’’&)&),(<$11$&)&).?!>’’2"(!!<对任意的<#当’2"#%时#取;#"#有&’(!’$!;*">’’2"(!!<$%即该积分收敛#当’2"%%时#有&’(!’$!;*">’’2"(!!<$1$即该积分发散-即对任意的<#当’#"时级数收敛+当’%"时级数发散-/"%-设!*""为递减正项数列#证明)级数""$"$*"与"#&*#&同时收敛或同时发散-!分析!首先证明(")="#即可证="收敛2("收敛+证发散也可类似此法#!证明!设正项级数"*"的部分和为("#正项级数"#&*#&的部分和为="#则由于!*""为递减正项数列#即有*#!*("$*"1’*#1*.(1’*/1*01*11*2(1&1*")*"1’*#1*.(1’*/1*01*11*2(1&’*#91&1*#91"2"()*"1#*#1&1#9*#9$=9!’")#9(故若正项级数"#&*#&收敛#则正项级数"*"亦收敛-反之当"&#9时#则("&*"1*#1’*.1*/(1&1’*#92"1"1&1*#9(#"#’*"1#*#1/*/1&1#9*#9($"#=9故若正项级数"*"收敛#则正项级数"#&*#&亦收敛-发散的情况类似可证-!小结!需要对"的取值分类讨论#.""-用拉贝判别法判别下列级数的敛散性)’"(""*.*&*’#"2"(#*/*&*’#"(*"#"1"+’#(""0’,1"(’,1#(&’,1"(!’,#%(-!解!’"(因为!&’("’$""2!"1"!’("$&’("’$,"2"*.*&*’#"1"(#*/*&*’#"1#(*’#"1.(*#*/*&*’#"(*’#"1"("*.*&*’#"2"(-$&’("’$"’1"10(’#"1#(’#"1.($.##"所以由拉贝判别法知级数收敛-’#(因为!&’("’$""2!"1"!’("$&’("’$""2’"1"(0’,1"(’,1#(&’,1"1"(’,1"(’,1#(&’,1"(",-0$&’("’$",,1"1"$,所以由拉贝判别法知+当,#"时级数收敛+当,)"时级数发散--"#-用根式判别法证明级数"#2"2’2"("收敛#并说明比式判别法对此级数无效-!分析!此题是说明比式与根式判别法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有效的例子#!证明!设!"$#2"2’2"("#则&’("’$"!!"$&’("’$"#""#’2"(!"$"#由根式判别法知"!"收敛#但&’("’$!"1"!"$&’("’$#2"1#’2"("不存在#所以比式判别法对此级数无效-*$!*.".-求下列极限’其中’#"()’"(&’("’$"’"1"(’1"’"1#(’1&1"’#"(,-’+’#(&’("’$"’"1"1"’"1#1&1"’#’("-!解!’"(因为’#"#"""’收敛-由柯西准则知*!#%#(%+:1#当"#%时#有"’"1"(’1"’"1#(’1&1"’#"(’%!所以&’("’$"’"1"(’1"’"1#(’1&1"’#"(,-’$%’#(因为’#"#级数""’"收敛#由柯西准则知*!#%#(%+:1使得对一切"#%时#有"’"1"1"’"1#1&1"’#"%!所以&’("’$"’"1"1"’"1#1&1"’#’("$%/"/-设*"#%#证明数列!’"1*"(’"1*#(&’"1*"("与级数"*"同时收敛或同时发散-!分析!由题意可知两数列有相同敛散性#只需证明一种即可#!证明!由于数列!’"1*"(’"1*#(&’"1*"("与级数"&)’"1*"(有相同的敛散性-因而本题只需证"*"和"&)’"1*"(的敛散性相同-这两者之一若收敛#必有&’("’$*"$%且当&’("’$*"$%时&’("’$&)’"1*"(*"$"故由比较原则的推论可知"&)’"1*"(与"*"有相同的敛散性-故数列!’"1*"(’"1*#(&’"1*"("与级数"*"有相同的敛散性-!小结!注意运用比较原则的推论#9.!一般项级数-"-下列级数哪些是绝对收敛#条件收敛或发散的)’"("8’)","0+!!!!!!!’#("’2"("""1"+’.("’2"(""’1""+’/("’2"("8’)#"+’0("’2"("!"1"’("+’1("’2"("&)’"1"("1"+*%!*’2("’2"("#"1"%%."1’(""+’3(""0,’(""-!分析!’.(需要将’分为’2%#%-#’%#"-#’"#1$(三段讨论#’1(通常是先证绝对收敛#再证条件收敛#!解!’"(因为8’)","0)""0而"""0收敛#所以"8’)","0为绝对收敛-’#(因为&’("’$’2"("""1"$",%所以"’2"("""1"发散-’.(当’)%时&’("’$’2"(""’1"",%故这时级数发散-当’#"时#由于’2"(""’1""$""’而"""’收敛#故这时级数绝对收敛-当%%’)"时#令!!!"$""’1""则!"1"!"$"""’"1""(’’"1"(""1"%"""’"1""(’"""1"$"""’"1"(’"1""(’而"1"’("’’>’#"#"""’"1"(’"!’"’$(从而当"充分大时#有!"1"%!"即!!""为单调递减#又有&’("’$!"$%故由定理"#-""’莱布尼茨判别法(可知#级数"’2"(""’1""在%%’)"时条件收敛-’/(因为’2"("8’)#"$#"’"’$(而"""发散#即原级数不是绝对收敛级数#但8’)#!""是单调递减且&’("’$8’)#"$%-所以由莱布尼茨判别法可知"’2"("8’)#"条件收敛-’0(由于"""发散#"’2"(""!"收敛#故"’2"("!"1"’("发散-’1(因为&)’"1"("1"#""1"*&!*。

数学分析教案(华东师大版)导数和微分

数学分析教案(华东师大版)导数和微分

数学分析教案(华东师大版):导数和微分第一章:导数概念1.1 引入导数的概念解释导数的定义: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是其在该点的切线斜率。

强调导数的重要性:导数可以描述函数在某一点的局部性质,如增减性、凹凸性等。

1.2 导数的计算讲解导数的计算方法:常数函数的导数为0;幂函数的导数为其指数乘以底数的指数减1;指数函数的导数为底数;对数函数的导数为1除以函数的底数;三角函数的导数分别为各自的导数公式。

1.3 导数的应用解释导数的应用:求函数的极值:导数为0的点可能是极值点,通过二阶导数判断;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导数大于0表示函数递增,导数小于0表示函数递减;求曲线的切线方程:利用导数求出切点坐标和切线斜率,写出切线方程。

第二章:微分2.1 微分的概念解释微分的定义:微分是导数的一个局部线性逼近,表示函数在某一点的增量与自变量的增量之比。

强调微分的重要性:微分可以用来近似计算函数在某一点的增量,简化计算。

2.2 微分的计算讲解微分的计算方法:利用导数计算微分:微分等于函数在该点的导数乘以自变量的增量;微分的性质:微分是无穷小量,具有线性、齐次性和对称性。

2.3 微分的应用解释微分的应用:近似计算函数在某一点的增量:利用微分公式,将自变量的增量代入计算;求曲线的切线:利用微分求出切点坐标和切线斜率,写出切线方程;微分方程的求解:通过微分方程描述物理、化学等现象的规律,求解未知函数。

第三章:导数和微分的进一步应用3.1 洛必达法则介绍洛必达法则:当函数在某一点的导数为0时,可以通过求导数的极限来判断该点是否为极值点。

3.2 罗尔定理介绍罗尔定理:如果函数在某一区间内有两个不同的点处的导数相等,则在这两点之间存在一个点,使得函数在该点处的导数为0。

3.3 泰勒公式介绍泰勒公式:将函数在某一点附近展开为多项式,可以用来近似计算函数在该点附近的值。

第四章:高阶导数4.1 高阶导数的定义解释高阶导数的定义:函数的n阶导数是其导数的导数,即导数的导数直到第n 次。

华东师大版数学分析电子教案1-1.doc

华东师大版数学分析电子教案1-1.doc

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 1实数使学生掌握实数的基本性质,常见的不等式.1. 理解并熟练运用实数的有序性、稠密性和封闭性;2. 牢记并熟练运用实数绝对值的有关性质以及几个常见的不等式.(它们是分析论证的重要工 具)实数集的概念及其应用.引言数学分析课程研究的对象是定义在实数集上的函数,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实数和函数的概念及性质做一 定的了解。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对中学已经介绍过的有关实数和函数的知识进行简单冋顾,并根据数学分 析课程学习的需要,对一些内容作更深入的讨论。

一实数及其性质1. 实数的构成、叫有理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或 jq 为整数且pHO )买数] P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2. 实数的无限表示有理数,无理数的表示不统一,这对统一讨论实数是不利的。

为以下讨论的需要,我们把“有限小数” (包括整数)也表示为“无限小数”。

为此作如下规定:(1)对于正有限小数(包括正整数)x,当兀=%如。

2…色时,其中05 5 9,21,2,…彼色工0®为非负整数,记(2)当x = cio 为正整数吋,则记(3) 对于负有限小数(包括负整数)y,则先将-y 表示为无限小数,再在所得无限小数之前加负号;(4) 规定数0表示为0.0000….例:2.001 T 2.0009999…3 t 2.9999 …-2.001 t-2.0009999 …-3T-2.9999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利用上述规定,任何实数都可用一个确定的无限小数来表示。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此规定下,如何比较实数的大小?3.实数大小的比较定义1给定两个非负实数x = a Q.a x a2,歹二仇厶乞…乞…,其中兔),2)为非负整数,gb丘伙= 1,2,…)为整数,05色<9,0</?匸9.若有@ =b k,k = 1,2,---,则称兀与y相等,记为x=y ;若a0 >b0或存在非负整数/,使得色二仇,k = 1,2,,而a l+i > b M,则称兀大于y或y小于x,分别记为x> y或yvx .对于负实数x、y ,若按上述规定分别有一x = -y或一x>-y或一兀v—y,则分别称为兀=y或无v y或兀〉y.规定:任何非负实数大于任何负实数.以下给出通过有限小数来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等价条件.为此,先给出如下定义.定义2 (不足近似与过剩近似)若x = a Q.a}a2--a n-••为非负实数.称有理数兀“ =a0.a]a2--a fl为实数兀的斤位不足近似,而有理数—— 1X, = x+ -----” “ 10H称为实数乂的斤位过剩近似,〃=0,1,2,….对于负实数x = -a{).a[a2…卫“…,称x n = -a^.a x a2--a n_为实数兀的斤位不足近似;称x n = -a Q.a{a2为实数兀的兀位过剩近似.例:兀=3.1415…,兀° = 3,Xj =3丄兀2 =3.14,X3 =3.141,…x Q = 4, %! =3.2,兀2 =3.15,兀3 = 3.142,…x ——2.7182 • • •, X Q ——3, %)——2. &兀° = —2.72,无?=—2.719, • • •X Q =—2,兀]——2.7, Xj=—2.71, ——2.71 &…性质实数x的不足近似益当n增大时不减,即有观5西5^5…;过剩近似$当n增大时不增,即W x() > ^! > x2 > • • •.命题设兀二兔“色…陽…与歹=〃0厶仇…仇…为两个实数,则x> y的等价条件是:存在非负整数斤,使得其中耳为兀的川位不足近似,儿为y的"位过剩近似.(证明可参阅附录II第八节)4.实数的运算实数的各种运算(四则运算,乘幕等)及运算法则中学介绍的均适用,至于一些运算的更进一步讨论以后根据需要再做介绍,相关内容可见教材附录II (P289)实数理论.例1 设兀,y 为实数,x<y,证明存在有理数厂,满足x<r<y・证明:由x<y >知:存在非负整数〃,使得x zj < y n.令厂=*(兀+儿),则厂为有理数,且x<x w<r<y w<y,即x< r< y.5.实数的性质•封闭性(实数集R对+,-,><,*)四则运算是封闭的.即任意两个实数的和、差、枳、商(除数不为0)仍是实数.•有序性:任意两个实数必满足下列关系之一:a<b.a>b,a = b.•传递性:a> b,b> cn a> c.•阿基米德性:V6Z,/?G R,h> a >0=>Bne N使得na> h.•稠密性:两个不等的实数之间总有另一个实数.•实数集R与实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上的点有着一一对应关系。

数学分析讲义第三版上册教学设计

数学分析讲义第三版上册教学设计

数学分析讲义第三版上册教学设计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数学分析的入门课程,学习本课程需要掌握高中数学必修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实数的相关性质、极限与连续、导数、微分中值定理、泰勒公式等。

通过学习,学生将会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为深入学习高等数学和应用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学生的学习和练习,达成以下目标:1.理解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掌握实数的相关性质;3.熟练掌握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和连续的相关知识;4.掌握导数和微分中值定理的相关知识和应用;5.熟悉泰勒公式的应用。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涵盖了数学分析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

下面将按照教学时间分配,介绍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一周•主题:实数的相关性质•内容:–实数的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划分–实数的完备性–实数的等式与不等式•教学方法:–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练习第二周•主题:数列的极限和收敛性•内容:–数列的定义–数列的极限–数列的单调性–数列的收敛性•教学方法:–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练习第三周•主题:函数的极限和连续性•内容:–函数的定义和分类–函数的极限–函数的连续性•教学方法:–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练习第四周•主题:导数的定义和性质•内容:–导数的定义和含义–导数的基本性质–导数的几何意义–高阶导数•教学方法:–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练习第五周•主题:微分中值定理•内容:–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教学方法:–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练习第六周•主题:泰勒公式•内容:–泰勒公式的定义和原理–应用案例–麦克劳林公式•教学方法:–教师讲授–课堂讨论–练习教学评估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将采用以下方式:1.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考试内容包括课程所有内容;–考试时间为2小时,闭卷考试。

2.期末考试:–测试学生的学习成果;–考试内容包括课程所有内容;–考试时间为3小时,闭卷考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重积分的应用
(一) 教学目的:学会用重积分计算曲面的面积,物体的重心,转动惯量与引力.
(二) 教学内容:
曲面面积的计算公式;物体重心的计算公式;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引力的计算公式. 基本要求:掌握曲面面积的计算公式,了解物体重心的计算公式,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
和引力的计算公式.
(三)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曲面面积的计算公式,物体重心的计算公式,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和引力的计算公式,并且布置这方面的的习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曲面的大面积
设D 为可求面积的平面有界区域函数在D 上具有连续一阶偏导数,讨论由方程
D y x y x f z ∈=),(,),(
所确定的曲面S 的面积i σ∆
==i i i i 1
1当 0||||→T 时,可用和式∑=∆n
i i
A 1的极限作为S 的面积 首先计算i A ∆的面积,由于切平面的法线向量就是曲面S 在),,(i i i i M ζηξ处的法线向量,记它与z 轴的夹角为i γ,则
),(),(11
cos 22
i i y i i x i f f ηξηξγ++=
i i i y i i x i i i f f A σηξηξγσ∆++=∆=
∆),(),(1cos 22 ∑∑==∆++=∆n
i i i i y i i x n i i f f A 1
221),(),(1σηξηξ 是连续函数),(),(122i i y i i x f f ηξηξ++在有界闭域上的积分和,所以当0||||→T 时,就得

∑=→∆++=∆n
i i i i y i i x T f f S 1220||||),(),(1lim σηξηξ dxdy y x f y x f D
i i y i i x ⎰⎰++=),(),(122
或 ∑⎰⎰=→=∆=∆n
i D i i T z n dxdy S 10|||||),cos(||)cos |lim γσ 例 1 求圆锥 22y x z +=
在圆柱体 x y x ≤+22内那一部分的面积 解 dxdy y x z y x z S D i i y i i x ⎰⎰++=
∆),(),(122 x y x D ≤+22:
所求曲面方程为 ⇒+=
22y x z 2222,y x y
z y x x
z y x +=+=
π4
222=
==∆⎰⎰D dxdy S D 例2 演示
例3 演示
若空间曲面S 由参数方程
D v u v u z z v u y y v u x x ∈===),(,),(,),(,),(
确定,其中在D 上具有连续一阶偏导数,且
)
,(),(,),(),(,),(),(v u x z v u z y v u y x ∂∂∂∂∂∂ 中,至少有一个不等于零,则曲面S 在点),,(z y x 的法线方向导数为 ⎪⎪⎭
⎫ ⎝⎛∂∂∂∂∂∂),(),(,),(),(,),(),(v u y x v u x z v u z y 它与z 轴的夹角的余弦的绝对值为
22221|),(),(|)),(),(()),(),(()),(),(()
,()
,(F EG v u y x v u y x v u x z v u z y v u y x -∂∂=∂∂+∂∂+∂∂∂∂
其中
ψcos ,,,22222222R F EG z y x G z z y y x x F z y x E v v v v u v u v u u u u =-++=++=++=
当 0),(),(≠∂∂v u x z 时,作变换 ),(,),(v u y y v u x x ==,则有 dudv v u y x z n dxdy z n S D ⎰⎰⎰⎰
∂∂==|)
,(),(|),cos(1),cos(1 由课本p254, (4) dudv F EG S D 2-=⇒⎰⎰
例 2 求球面上两条纬线和两条经线之间的曲面的面积,设球面方程为
ψ
ϕψϕ
ψsin sin cos cos cos R z R y R x ===
ψ
ψψψψcos cos ,0,
22222
22R F EG R G F R z y x E =-===++=
)
sin )(sin (cos 122122212
1
ϕϕϕϕψ
ψϕϕϕψψ--==⎰⎰R d R d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