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性皮肤损伤及药物外渗的处理及预防

合集下载

药物外渗处理原则

药物外渗处理原则

药物外渗处理原则
药物外渗处理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快速处理:发现药物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药物输注,并立即处理外渗部位。

因为药物外渗可能会引起组织损伤或其他不良反应,所以迅速处理可以降低患者的风险。

2. 保持药物稳定性:如果药物外渗的药物是稳定的,可以考虑将外渗的药物收集起来重新使用。

但需要注意,不同药物的稳定性有所差异,有些药物可能会因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而降解,导致失效,所以在决定是否重新使用外渗药物前,需要根据具体药物的特性进行判断。

3. 外渗部位处理:药物外渗后,应立即清洗外渗部位,避免药物进一步渗入组织。

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或其他适当的清洗液进行清洗,将药物残留物清除干净,同时避免损伤皮肤和组织。

4. 监测患者症状:药物外渗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如果患者出现局部疼痛、红肿、灼热感、肿胀或其他异常反应,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并根据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处理措施。

5. 做好记录:药物外渗事件发生后,应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药物名称、剂量、外渗部位、处理方法等。

这样可以为日后的药物管理和患者安全提供参考。

总之,药物外渗处理的原则是迅速处理、保持药物稳定性、合理处理外渗部位、监测患者症状和做好记录。

具体处理方法应
视药物的特性和患者情况而定,应采取个体化的处理策略。

此外,药物外渗的发生可以通过规范的输液管理和观察技术来减少。

外渗应急预案

外渗应急预案

一、概述外渗是指药物或溶液在输液过程中,由于输液管理疏忽,导致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非正常的血管通路。

外渗可能导致局部皮肤损伤、组织坏死,严重时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1. 监测与预防(1)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外渗风险。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输液设备、针头等无菌。

(3)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特性,合理选择输液部位和输液方式。

(4)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2. 外渗发生时的应急处理(1)立即停止输液,拔除针头,局部按压止血。

(2)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启动应急预案。

(3)评估外渗程度,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和程度,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3. 不同类型外渗的处理方法(1)非刺激性药物外渗:局部进行湿热敷,促进药物吸收。

(2)刺激性药物外渗:局部进行冷敷,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3)高渗性药物外渗:局部进行冰敷,防止组织进一步损伤。

(4)化疗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液,局部进行冷敷,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4. 严重外渗的处理(1)若局部出现坏死组织,需进行外科清创。

(2)根据病情,给予抗感染、抗过敏等治疗。

(3)加强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焦虑情绪。

5. 应急预案演练(1)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对外渗的能力。

(2)针对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总结外渗应急预案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

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应急预案内容,提高对外渗的预防和处理能力,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同时,加强对外渗的监测与预防,降低外渗发生率,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外漏
4.加强责任感与护理 护士对患儿首先要有同情心 和责任感,注意保护患儿的每条血管,选择血管要 认真仔细,经常巡视输液是否通畅,密切观察病情 及输液部位的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必要时与
对侧肢体进行比较。
新生儿常用药物所致渗漏的原因 1.多巴胺 小剂量多巴胺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静 脉壁的营养血管发生痉挛,静脉壁因缺氧、缺血使
概念 药物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的药 物或刺激性药物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
血管通路。 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为
0.1%~6%。 渗出是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 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渗出的分级 0级 没有症状
1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 皮 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封闭。
2.多巴胺 需建立两条静脉通路2-4h更换,渗漏 后可用酚妥拉明湿敷或封闭,也可在渗漏后30分 钟内应用50%硫酸镁湿敷与渗漏部位并加用维生
素E涂抹,一般在半小时内肿胀减轻。
3.甘露醇 资料显示加温至37℃时溶液中小于 25um的微粒数量明显低于常温(19-21℃ ),对 血管的损伤大大减小。甘露醇渗漏可采用外敷丁
常见的渗漏原因 1.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和浓度过高, 包括药物酸碱度、浓度、渗透压;药物对细胞代谢功
能的影响。
2.机械因素 主要涉及液体、注量、速度、时间、压 力及静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静脉输 液外渗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当药物外渗时轻 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 坏死,甚至造成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脉液体针、
胺卡拉或利多卡因。
4.抗生素渗漏 可用山莨胆碱10ug+生理盐水 10ml浸湿无菌纱布覆盖肿胀部位,1h更换一次,

外渗应急预案总结

外渗应急预案总结

一、引言药物外渗是临床护理中常见的问题,是指药物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意外流入血管外组织,可能导致局部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为有效预防和处理药物外渗,保障患者安全,现将外渗应急预案总结如下:一、预防措施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确保穿刺部位皮肤清洁、消毒。

2.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避开关节、神经、血管密集区域。

3. 正确评估患者血管条件,避免使用同一血管进行多次穿刺。

4.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穿刺部位情况。

5. 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药物外渗的预防知识。

二、应急预案1. 发现药物外渗后,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和护士长。

2. 评估外渗药物的种类、浓度、刺激性,以及外渗部位、面积、局部皮肤情况。

3. 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1)非刺激性药物:局部冷敷,减轻炎症反应;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必要时给予抗过敏药物。

(2)刺激性药物:局部冷敷,减轻炎症反应;根据药物性质,给予相应处理,如局部封闭、激素注射等。

(3)化疗药物: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和护士长,给予相应处理,如局部封闭、激素注射、冷敷等。

4.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包括局部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程度等,做好记录。

5. 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如调整输液速度、改变穿刺部位等。

6. 加强心理护理,安抚患者情绪,告知患者病情及治疗方案。

三、总结药物外渗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预防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对药物外渗的认识,熟练掌握应急预案,可以有效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应急预案,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

药物外渗_应急预案

药物外渗_应急预案

一、概述药物外渗是指在药物输注过程中,由于输液管理不当,药物进入周围组织而非血管通路,造成局部皮肤或组织的损伤。

为有效预防和应对药物外渗事件,确保患者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应急预案1. 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药物配置和输注操作规程,规范输液操作。

(2)对输注药物进行仔细核对,确保药物名称、剂量、浓度和给药途径正确。

(3)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外渗。

(4)对高渗、刺激性、腐蚀性药物,应选择合适部位输注,并加强局部皮肤保护。

2. 应急处理(1)发现药物外渗后,立即停止药物输注,告知患者并安抚情绪。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及护士长,启动应急预案。

(3)根据药物外渗程度,采取以下措施:a. 轻度外渗:局部湿热敷,观察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程度,必要时给予止痛药物。

b. 中度外渗:局部湿热敷,使用50%硫酸镁湿热敷、喜辽妥外用、消肿垫外敷、局部冰敷制动,观察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程度,必要时给予止痛药物。

c. 重度外渗:根据药物性质,采取以下措施:- 强碱性药物外渗:局部湿热敷,使用维生素C或利多卡因局部环封。

- 高渗性药物外渗:局部湿热敷,使用0.2%利多卡因、透明质酸酶局部封闭。

- 阳离子药物外渗:局部湿热敷,使用0.2%利多卡因、透明质酸酶局部封闭。

- 刺激性药物外渗:局部湿热敷,使用0.5%的654-2局部湿敷;酚妥拉明10mg生理盐水10ml-15ml局部环封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血缺氧。

(4)持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5)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6)安慰患者,做好心理疏导。

三、后期处理1. 对药物外渗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

2. 分析药物外渗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护理质量监控。

3.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四、附则1. 本预案由护理部负责解释。

2.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3. 各科室应根据本预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

医源性皮肤损伤及药物外渗的处理及预防PPT课件

医源性皮肤损伤及药物外渗的处理及预防PPT课件
强度,密切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避免热损伤。
5
【护理重点步骤】
5、加强监护仪附件使用的日常管理。避免导联紧贴患者 皮肤,定时更改电极膜的粘贴位置和夹血氧饱和度的手 指,采取双臂轮换测量血压,降低皮肤受损的几率。 6. 正确使用各种消毒溶液,预防高浓度溶液的化学性 皮肤损伤。 7. 正确使用便盆。不可硬塞或硬拉便器,必要时要便 器边缘垫软纸或布垫,预防骶尾部皮肤损伤。
的红线,局部可出现疼痛、 肿胀渐加剧 重度:
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 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 甚至累及深层组织。如化疗药物
15
渗出的分级
级别 临床分级标准
I级
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冷,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II级
皮肤苍白,水肿在2.5—15cm,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6
药物外渗的预防
加强患者的配合 ➢ 输液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 ➢ 在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
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
27
药物外渗的预防
输注化疗药物
➢ 加强患者的宣教 ➢ 签署化疗同意书 ➢ 讲解强刺激性药物首选中心静脉途径给药的优点,
取得患者配合
28
29
治疗原则: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 促进液体重吸收。 ➢ 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 ➢ 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
17
药物外渗治疗与处理 1.范围小且药物无刺激性
更换注射部位,渗出部位可给予湿热敷: 75%酒精、50%硫酸镁(每日2次,20min/次)
18
药物外渗治疗与处理
2.范围大且药物刺激性强
立即更换注射部位,患肢抬高制动,至少48h 用75%酒精或50%硫酸镁持续湿敷 配合药物局部封闭:

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方法护理课件

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方法护理课件
02
避免继续向皮下或肌肉注射药物, 以免加重外渗症状。
评估外渗程度
轻度外渗
局部肿胀、发红,可能伴有疼痛。
中度外渗
局部肿胀明显,皮肤发白或有水泡 形成。
重度外渗
局部皮肤发黑、坏死,可能伴有剧 痛和感觉异常。
局部封闭治疗
对于轻度至中度外渗,可采用局部封 闭治疗。
使用生理盐水加地塞米松等药物,在 患处周围注射,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
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应优先考 虑使用中心静脉通路,如PICC、CVC 等,以减少药物外渗的风险。对于需 要使用高渗溶液或刺激性药物的患者, 也建议使用中心静脉通路。同时,在 使用外周静脉通路时,应加强观察和 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外渗的情 况。
03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注射
01
当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 注射,并迅速拔出针头。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是预防药物外渗的关键措施之一。
在注射前,应评估患者的血管状态和注射部位的条件,选择充盈、弹性好、易于 固定的血管进行注射。避免在关节、神经、皮肤破损处以及炎症、硬结、疤痕等 部位注射。
正确评估血管状态
准确评估血管状态是预防药物外渗的 重要步骤。
在注射前,应仔细观察血管的弹性、 充盈度、走向和深度,了解血管的生 理特点。对于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 应选择较粗、较直、易于固定的血管 进行注射。
制定药物外渗处理流程,明确发现、评 估、处理及记录等环节的操作要求。
规范药物外渗报告制度,确保及时上报 建立药物外渗应急预案,以便在紧急情
并采取相应措施。
况下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THANKS
培训形式可采用讲座、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多种方式,以提高护士的实际操作能力。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快速处理:当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快速处理。

首先,应将药物溅出的区域隔离,避免他人接触。

然后,可以用纸巾或吸水性材料吸取溅出的药物,并将其放入密闭的容器中。

2. 清洗受污染的区域:如果药物外渗到了地面或其他表面,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受污染的区域。

可以使用清洁剂或消毒液对受污染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的风险。

3. 报告和记录:药物外渗是一种医疗事故,应及时向医院或医疗机构报告,并根据规定进行相应的记录。

这有助于对事件进行追踪和分析,以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并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4. 健康评估和处理:对于药物外渗受到影响的个人,应进行健康评估和处理。

医护人员应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采取必要的医疗措施来处理药物溅出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5. 事故分析和改进:医疗机构应对药物外渗事件进行事故分析,并从中总结教训,制定改进措施。

这包括审查工作流程、提供培训和教育、改进设施和设备等方面的措施,以降低类似事故的发生几率。

以上是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旨在快速应对、清洗受污染区域、
报告和记录、健康评估和处理,以及进行事故分析和改进措施。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并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药液渗出和外渗后的处理原则

药液渗出和外渗后的处理原则

药液渗出和外渗后的处理原则1. 药液渗出和外渗的概述说到药液渗出和外渗,很多人可能会想:“这到底是什么鬼?”其实简单来说,药液渗出就是药物在静脉注射过程中,不小心跑到血管外的情况。

外渗就更简单了,就是药物意外“走了岔路”,流到了不该去的地方。

这样一来,患者不仅会感到不适,甚至可能影响疗效,搞得医生和护士也要忙得不可开交。

谁都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发生,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遇到这些麻烦时,该怎么处理。

1.1 及时发现问题首先,发现问题是关键。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察言观色。

如果病人感觉到注射部位不对劲,像是疼痛、肿胀,甚至是皮肤发红,那就得马上留意了。

这时,护士可不能像无头苍蝇似的乱转,而是要冷静下来,仔细检查一下。

及时发现问题,就能及时处理,不至于让情况恶化。

真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越早发现,越能减少后续的麻烦。

1.2 处理步骤一旦确认了渗出或外渗的发生,接下来就得动手处理了。

这可不是随便抓抓就行的事,得有一套流程。

首先,应该停止药物的注射,千万别继续加剧“伤情”。

然后,仔细观察注射部位,看看肿胀程度如何,疼痛感有没有加重。

这里有个小窍门,如果用手轻轻按压,看看有没有水肿,能帮你判断情况严重与否。

2. 具体处理措施2.1 评估情况这时候,评估情况可不能马虎。

根据渗出程度不同,处理的方法也得有所不同。

如果只是轻微的肿胀,通常可以通过冷敷来缓解。

这就像小时候摔了跤,冰敷一下,立马舒服多了。

不过,冷敷的时间也别太久,一般15到20分钟就差不多了,别让皮肤受冻了。

2.2 药物处理如果情况较为严重,可能就得考虑使用药物来消炎了。

比如,医生可能会开一些抗生素或者消炎药。

这里得注意,千万别自己随便用药,那可是“自作自受”。

这时候,一定要听医生的建议,毕竟他们是专业人士,能给出最靠谱的方案。

3. 预防措施3.1 技术要到位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想:那下次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首先,技术要到位,注射时要仔细,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药物外渗的处理途径及方法文献

药物外渗的处理途径及方法文献

药物外渗的处理途径及方法文献药物外渗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活动中,药物泄漏出了原本应用部位、内腔或管路外的现象。

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人为因素、设备故障、操作错误等。

药物外渗的处理途径和方法十分重要,本文将从预防、处理和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并参考相关文献进行论述。

一、预防药物外渗的处理途径及方法1.建立科学的用药方案:包括规范用药途径、剂量、频次等,避免用药过量、频繁造成药物外渗的可能。

2.增强医护人员的药物知识和技能:通过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的药物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确保正确使用药物,降低药物外渗的风险。

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包括用药前准备、用药过程中的操作步骤等,确保每一步操作正确无误。

4.检查和维护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相关设备,确保设备正常工作,防止设备故障引起的药物外渗。

根据文献《药物外渗的控制及处理方法研究进展》(白云等,北京医学,2024)的研究,以上预防药物外渗的处理途径及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

二、处理药物外渗的方法1.及时发现并停止药物外渗:医护人员在发现药物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或者采取其他措施,避免继续外渗。

2.清洗受污染部位:采用生理盐水或其他适用的溶液清洗受药物污染的部位,确保清洗彻底,避免药物滞留。

3.敷贴干净敷料:在清洗受污染部位后,使用干净的敷料进行包扎,避免二次污染和感染。

4.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对药物外渗的患者需进行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的安全。

根据文献《药物外渗的处理及护理干预》(吴艳明,护理学杂志,2024)的研究,以上处理药物外渗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外渗的不良影响,并保障患者的安全。

三、相关措施1.加强护理团队合作:医护人员之间应加强沟通和合作,避免操作误差,共同预防和处理药物外渗。

2.上报汇总药物外渗事件: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药物外渗事件上报和统计系统,及时收集和分析药物外渗的相关数据,发现问题和隐患,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药物外渗的预防、处理及应急预案

药物外渗的预防、处理及应急预案
第 2 页 共 12 页
药物外渗的预防、处理及应急预案
二、药物外渗的预防
1、血管的选择 1 护士应了解药物的副作用; 2 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避免在一根血管上反复穿刺; 3使用高危药物时,尽量选择前臂及较粗大的静脉穿刺,避免选用腕部掌侧、手(足)背等处,这些部位有细小的 肌腱韧带,一旦发生药物外渗造成损伤,将难以处理。尽量不使用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较多,血流缓慢,易造 成药物滞留,损伤血管内皮; 4乳癌病人禁止在患侧上肢输入化疗药物,因乳癌病人腋窝淋巴结清扫,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血液淤滞易 造成渗漏; 5 避免有动静脉瘘的肢体; 6 有上腔静脉阻塞的病人,避免使用上肢静脉输入; 7 对于血管条件差或输入高危药物的病人,可采取中心静脉置管,可有效防止药物外渗。
第 3 页 共 12 页
药物外渗的预防、处理及应急预案
二、药物外渗的预防
2、输入化疗药物建立静脉通道时,应先用生理盐水加压快速冲入,针尖处无软硬度变化、静脉回血通畅无外渗表 现后再接含有化疗药物的输液袋或注射器,妥善固定。 3、有无肿胀、有无回血使用高危药物时,注药过程中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静脉推注给药时,每注射 3~4mL应回 抽一次,以检查有无回血。 4、病人宣教 1 叮嘱病人在输注高危药物时,尽量减少活动,以免针头移位,造成外渗。 2询问输注药物时病人的感觉,输注过程中有无注射部位疼痛、肿胀感,如有上述感觉立即向护士汇报,以便尽早 发现药物外渗的情况。 3护士操作时应让病人身着宽松外衣,告诉病人在输注药物时,输液的肢体勿被压迫,以免影响血液回流,造成药 液外渗。 5、护士每班须对输注高危药物病人的治疗情况作详细记录,并床边交班。护士长必须加强检查。
(一)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 (二)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三)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是否为强碱性药物、高渗液体、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 巴胺、垂体后叶素等)、阳离子药物(钙剂)、化疗药物等。 (四)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 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五)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熟悉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 项 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 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 注刺激性强的药物
药物外渗的预防
加强患者的配合 输液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
在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 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
药物外渗的预防
输注化疗药物
加强患者的宣教 签署化疗同意书 讲解强刺激性药物首选中心静脉途径给药的优点,
渗出的分级
级别
I级 II级 III级 IV级
临床分级标准
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冷,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皮肤苍白,水肿在2.5—15cm,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皮肤苍白,水肿大于15cm,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有麻 木感。 皮肤苍白,伴皮肤紧绷,渗出,变色,淤瘢,或肿胀,较 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任何血制品、 刺激性、腐蚀性药物的渗出。 包括所有四级的表现和范围较大的伤口;包括大部分肢体 或者伤口非常深
V级
药物外渗治疗与处理
治疗原则: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促进液体重吸收。 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 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
药物外渗治疗与处理 1.范围小且药物无刺激性
更换注射部位,渗出部位可给予湿热敷: 75%酒精、50%硫酸镁(每日2次,20min/次)
药物外渗治疗与处理 2.范围大且药物刺激性强
取得患者配合


应避开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 评估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根据血管选择 合适的头皮针
药物外渗的手背及腕部 注药,以免药物渗漏造成肌腱、韧带的损伤 长期化疗的病人,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或使 用PICC管

药物外渗的预防
合理使用药物
药物外渗治疗与处理 4.防感染
未破溃的小水疱应减少摩擦,大水疱可用 无菌注射器抽出水疱内液体,不剪去表皮,再 用碘伏外敷。
药物外渗的预防
提高专业技术

加强操作技术,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 正确固定针头,避免滑脱和刺破血管壁 正确拔针,避免血管损伤,准确按压针眼
药物外渗的预防
合理选择血管
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
2. 疾病因素 ①危重症患者,由于微循环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 ②癌症患者长期输液或反复使用化疗药物 ③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障碍,致外周血管病变
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
3.药理学因素:酸碱度、渗透压、浓度、毒性
药物刺激性强、浓度高、局部与药物接 触时间长。
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
血管收缩药
阳离子溶液 高渗液 抗肿瘤药物 扩血管药
【护理重点步骤】
8. 教导使用石膏的患者,勿用任何物品搔抓石膏下的 皮肤。适当时在石膏粗糙边缘放置棉垫。使用夹板固定 患者在受伤处放置棉垫保护皮肤。 9. 为患者提供身体约束时,检测约束部位的皮肤情况。 注意约束肢体末端皮肤的颜色、温度和感觉。 10. 为卧床患者翻身时或更换卧位时,不可拖拉,以免 损伤皮肤。 11. 为手术患者备皮时,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刀片损伤 手术野皮肤。 12. 应用皮肤工具确定患者皮肤破损的危险性。 13. 监测并记录皮肤情况。上报医源性皮肤损伤。
医源性皮肤损伤、药物外渗的 预防与处理
外四科 邓淦清
学习目标
1 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概念及护理重点
2 3
4 5
药物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的原因
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 药物外渗的治疗与处理
6
药物外渗的预防
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概念
指在医疗上由于某些仪器故障、操作不当或使用 某些医疗材料造成的与原发病无关的皮肤损 伤(不包括外科手术造成的手术部位的皮肤 损伤、皮瓣坏死等并发症)。临床上常见的 医源性皮肤损伤是由于胶带的粘贴或揭除方 法不正确、静脉输注药物渗漏、热损伤、电 损伤、化学性损伤、物理治疗、便盆使用不 当、监护仪附件护理不当等导致的患者皮肤 损伤。
【护理目标】正确执行护理技术操作、减少因为 操作导致的皮肤损伤,预防医源性皮肤损伤 的发生。 【护理结局】 1. 正确执行护理技术操作,保持患者皮肤完整 性。 医源性皮肤损伤逐渐减少。
【护理重点步骤】
1. 掌握胶布的粘贴和揭除技巧。预防粘贴胶布引致的
张力性水疱和揭除胶带引致的非张力性水疱。 2. 加强静脉治疗和静脉输液患者的管理。防止液体外 渗,尤其防止细胞毒性药物及其他高危药物外渗。 3. 正确使用保暖装置,热水袋,热水瓶,取暖器,暖 风机及湿热疗法等,控制温度,限制使用时间。老年、 循环不良、感觉减退或迟钝患者,水温在50℃以下。 4. 给患者进行红外线、微波、频谱、熏蒸、炙疗、拔 火罐等物理治疗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章,控制好时间、 强度,密切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避免热损伤。
药物外渗:
是指在静脉给药过程中, 部分药物没有进 入血液循环,而是漏出或渗出血管以外的组织, 从而造成局部组织肿胀、缺血、溃疡甚至坏死 等反应或并发症。
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
生理解剖因素 疾病因素 药理学因素 操作水平因素
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
1.生理解剖因素 ①血管硬化或脆性大 ②小儿血管壁薄、管腔细,容易导致血管损伤, 导致液体外渗 ③血管太过于表浅
【护理重点步骤】
5、加强监护仪附件使用的日常管理。避免导联紧贴患者 皮肤,定时更改电极膜的粘贴位置和夹血氧饱和度的手 指,采取双臂轮换测量血压,降低皮肤受损的几率。 6. 正确使用各种消毒溶液,预防高浓度溶液的化学性 皮肤损伤。 7. 正确使用便盆。不可硬塞或硬拉便器,必要时要便 器边缘垫软纸或布垫,预防骶尾部皮肤损伤。
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
4.操作水平因素 ①未全面了解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 ②操作技术差,不能一次性穿刺成功或反复穿刺 损伤血管 ③巡视不到位,或不能正确判断是否药物外渗
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
轻度: 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 的红线,局部可出现疼痛、 肿胀渐加剧 重度: 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 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 甚至累及深层组织。如化疗药物
宜,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
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 次。
药物外渗治疗与处理
3.化疗药物、20%甘露醇、5%碳酸氢钠外渗



立即停止输液 早期局部一般冷敷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 应用拮抗剂 局部封闭:利多卡因5ml加生理盐水10ml或氢化 可的松50-100mg(通用性的解毒封闭)


立即更换注射部位,患肢抬高制动,至少48h 用75%酒精或50%硫酸镁持续湿敷 配合药物局部封闭: 常用酚妥拉明10mg、利多卡因加地米5mg 局部封闭,同时用山莨菪碱外敷效果良好。
封闭
封闭的方法:
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
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