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深浅、震中距、地震波

合集下载

地震分类等级

地震分类等级

地震分类等级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震级:震级是用来表示地震强烈程度的一种物理量。

通常使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衡量地震的大小,数值越大表示地震越强烈。

2. 震源深度: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通常分为浅源震和深源震。

浅源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中,深源震则发生在地幔和地核。

3. 震中距离:震中距离是指地震震中到观测点的水平距离。

震中距离越近,感受到的地震强度就越大。

4. 烈度:烈度是一种用来描述地震对人类造成影响的评估标准。

通常使用中国地震烈度分级标准(GB/T 17742-1999)来评估地震烈度等级,共分为12个等级。

5. 地震类型:地震类型是指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通常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工地震等。

这些地震分类等级都是用来描述地震的不同特征和影响程度的。

在地震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中,这些分类等级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震有关专业知识PPT课件

地震有关专业知识PPT课件

地面振动
岩石
最新课件
26
地震仪的工作原理
摆锤
弹簧
最新课件
27
现代地震仪
最新课件
28
三、地震的记录与定位
地震观测站
地震观测站
震中
震源
地震观测站
地震波传播时间图
• 最新课件 震中的确定
29
三、地震的记录与定位
地震仪记录下来的起伏震动的曲线,称为地震谱. 曲线上S-P为时差(纵、横波到达地震台的时间差).
震级每提高1级,大地振动增大 10 倍, 能量释放增加30 倍。 已测到的最大地震为里氏9.0级。
最新课件
34
里氏震级
震级
剧震:几乎是毁灭性 的,人员大量死亡 大震:严重经济损 失,人员大量死亡 强震:造成数十亿美元 的破坏,人员死亡 中震:财产毁坏
轻震:部分财产毁坏
小震:人有感觉
无感地震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41
最新课件
全球地震分布与 板块边界的关系
全球地震的绝大多数 发生在板块边界(提 供了地震释放总能量 的95% ) 板块内部的地震常常 与古板块边界或造山 带有关
42
板块俯冲与贝尼奥夫带
岩石圈
深震
中震
岛弧
海沟
浅震
软流圈
最新课件
• 贝尼奥夫带: • 海沟开始向大
陆方向深处倾 斜延伸的地震 震源深度面。 是板块的汇聚 边界。(活动 大陆边缘)
1999.8
最新课件
6
第一节 地震的含义及有关地震描述术语
二、地震描述术语
断层崖
• 1)震源:震动发 生的地方
地震波
• 2)震中:震源在 地表的垂直投影

地震的深浅、震中距、地震波

地震的深浅、震中距、地震波

地震的深浅、震中距、地震波地球上发生地震的地方有深有浅,从地下几千米至数百千米,均有地震发生。

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

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可划分为如下几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地震;也称为正常深度地震。

世界上大多数地震都是浅源地震。

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

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深的地震,震源深度约为700多千米。

有时也将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统称为深震。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

近震震中距为100~1000千米的地震。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

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

地震波地震发生在地下深处,地表为什么会振动?这是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时产生的弹性波,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的结果;就像在水中投入石于,水波会向四周扩散一样。

这种发生于震源,并向四外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是由好几种波组成的。

经历过地震都知道,地震来临的时候,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才是前后或左右晃动。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震源同时发出两种类型的地震波。

其中引起上下颠动的那种波振动比较弱,但度比较快;引起晃动的那种波振动比较强,但速度比较慢;所以你就会感到先颠后晃,而且晃总比颠来得明显。

那个跑在前面的叫纵波,跑在后面的叫模波;它们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各种复杂情况,还会形成其它的波。

所以,地震波的组成是很复杂的。

地震波从震源发出后,随着传播距离越来越远,振动也会越来越减弱。

就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越远声音就越小一样。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几种类型?按其震源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我国发生的地震大部分是浅源地震。

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1.火山地震2.陷落地震3.诱发地震4.构造地震震源的深浅可分为:1.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 ,85%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60~300km ,12%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 ,3% 2.几个概念: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源距答:1.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 2.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3.震中距:建筑物与震中的距离 4.震源距:建筑物与震源的距离 3.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何关联? 答:1.地震震级: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度量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及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3.两者关联:a.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b.从震中往外,烈度逐渐衰减。

c.对于发生频度最高的浅源地震来说,根据我国的地震资料,经验公式估计震中烈度I 0与震级M 之间的关系:58.05.1I M +=5.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1.震源M 2.传播途径与震中距R 3.场地条件S 4.其它6.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它们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运动影响如何?7.地震动的三要素是什么?答:1.地震动强度 2.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周期) 3. 地震的持续时间 8.影响地震动特性的因素有什么?答:1.震源 2.传播介质与途径 3.局部场地条件9.世界的主要地震分布带。

答:1.环太平洋地震带2.欧亚地震带10.我国的主要地震分布带。

答:在这6个区域:1.台湾及附近海域2.东南沿海地带(福建、广东、浙江、江苏)3.华北地区(沿着太行山两侧经京津到冀东延伸到辽西)4.新疆的天山地区5.西藏喜马拉雅区主要(一直延伸到云南横断山)6.南北地震带(银川-兰州-成都-昆明)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1.频次高、强度大2.起伏式发展强烈地震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

地震地质作用

地震地质作用

第七章地震地质作用地震是地球内部能源(动力来源于地球内部)的一种自然现象。

属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一种类型。

§1. 基本概念一、 基本术语地震 —— 地壳的机械颤动(振动)。

震源 —— 振动的发源点,能量的发源点。

震中 —— 震源在地表投射点。

震源深度 —— 震源至震中的距离。

震源距 —— 震源至地震接收(观测)站的距离。

震中距 —— 震中至地震接收(观测)站的距离。

地震序列 —— 前震 + 主震 + 余震在一个地区相继发生的并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系列大小地震(主震型、多震型、单发型)。

地震这一自然现象是极其频繁的,每年500万次,但大多数是属无感地震(>4级有感)7级以上灾难性给人类带来具大危害,1976.7.22日唐山地震20余万人死亡城市毁灭。

海底地震称海啸。

二、 地震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火山活动,喷发气体冲击力,仅影响火山附近陷落地震——岩溶**塌陷,人为塌陷等三、地震波岩石的振动以弹性波的方式向周围传播——地震波地震波涉及的范围为地震波及范围。

四、地震强度1.地震级——衡量地震绝对强度的级别。

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有关,能量大,地震级越高。

按照地震震源地放出的能量多少来衡量地震的等级。

地震级是一个绝对的等级,仅与放出的能量有关,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现在一般采用理氏地震级,取震中距离100公里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值的对数。

振幅值单位μm 。

例如,某次记录的最大振幅值为105um地震级=5级,地震级与释入的能量之间有这样的对数关系:LogE = 11.8 + 1.5 ME ——能量(震源释入的总能量)尔格M ——地震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2倍。

理氏地震级——震中距100km处,由标准地震仪测量的地震波振幅的对数值,当前国际上常用。

目前已发生记载的震级为8.9级(1960.智利)能量1.4*1025尔格。

地球上每年发生的地震约5百万次,但绝大多数轻微,震级小的无感地震,而每年灾难性的地震只有1-2次。

地震深度分类

地震深度分类

1. 浅震(Shallow Earthquakes)
浅震是指震源深度在地表到70千米之间的地震。

这类地震通常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因为它们的震源较接近地表,地震波能够迅速传播到地表,导致建筑物和地表地貌受到明显影响。

例如,日本关东大地震就是一次典型的浅震事件。

2. 中等深度地震(Intermediate-depth Earthquakes)
中等深度地震的震源深度在70千米到300千米之间。

这类地震的特点是地震波需要穿过较厚的地壳和/或上地幔层,因此它们通常不会像浅震那样产生明显的地表破坏,但在震源附近的地区可能会有较强的震感。

南美安第斯山脉附近的地震就属于这一类别。

3. 深震(Deep Earthquakes)
深震是指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的地震。

这类地震通常发生在地球的下地幔或上地幔层中,它们的震源较远离地表,因此在地表的影响通常较小。

然而,深震仍然可以在震源附近产生强烈的震感,并有可能引发海啸。

西南太平洋地区的深震活动相对较多。

第3章2-地震作用

第3章2-地震作用

0.00030 0.00025 0.00020
0.00025
0.00020
0.00015
Power
0.00010
0.00015
0.00005
0.00010
0.00000 30 40 50 60 70
0.00005 0.0000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二、抗震设防目标及方法
“三水准”地震作用的标定
地震影响
f(I)
50年超 地震重 越概率 现期 63.2% 10% 50年 475年
多遇地震对应的烈度— —众值烈度 小震
Im I0 Is
设防烈度 I 中震
罕遇地震对应的烈度 大震
2-3%
16422475年
小震烈度约比基本烈度低1.55度,大震烈度约比基本 烈度高1度。
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地 震作用在结构中产生的内力和变 形,主要有弯矩、剪力、轴向力 和变形等。
水 平 加 速 度 A h /m/s 2
3.2 地震作用
3.2.1 地震作用的特点
地震波可以分解为六个震
4 2 0 -2 -4
0
10
20
30 40 时 间 /s
50
60
70
动分量:两个水平分量、一个
一、反应谱法理论
反应谱:结构自振周期与结构质点体系位移、速度、加 速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即为反应谱。其中,以加速度反应 谱最为常用,它是指结构的绝对加速度Sa与结构自振周 期的曲线。
绝对加速度反应谱
一、反应谱法理论
地震反应谱的特点: 1.阻尼比对反应谱影响很大 2.对于加速度反应谱,当结构周期小于某 个值时幅值随周期急剧增大,大于某个值 时,快速下降。 3.对于速度反应谱,当结构周期小于某 个值时幅值随周期增大,随后趋于常数。 4.对于位移反应谱,幅值随周期增大。

桥梁抗震复习资料

桥梁抗震复习资料

地震: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

震中与震源之间的距离叫震源深度。

建筑物与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建筑物与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

按地震成因分类:可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

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引起的地震。

诱发地震主要是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油田抽水和注水、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矿山开采等活动引起的地震。

构造地震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

地应力的产生:由于地幔软流层的对流,带动六大板块和若干小块而缓慢而持久地运动,其边界的相互制约使板块间处于拉伸、挤压和剪切状态从而产生地应力。

按震源深浅分类: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按震中距的远近分类:地方震,近震,远震。

地震震级:反映一次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用M表示。

地震按震级分类:微震,有感地震,中强地震,强烈地震,特大地震。

地震烈度:一次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

影响因素: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基条件等。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错动所积聚的变形能突然释放而产生的弹性波。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地震动定义及特点:地震动即地震波引起的地表附近土层的运动,其效果相当于施加在结构上的荷载,但与一般荷载又有不同;一般荷载以力的形式出现,而地震动以运动方式出现;一般荷载为不变或变化较慢的静力,而地震动是迅速变化的随机振动;一般荷载是都是单一方向的,而地震动是水平、竖向、甚至扭转同时作用的。

地震动特性:地震动强度,即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振幅、峰值);频谱特性,即地面运动的主要频率或周期;强震持续时间。

影响地震动特性的因素有:震源、传播介质与途径、局部场地条件。

地震概论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

地震概论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
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 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
有4次。
• 按震中距分:1)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距大于1000公里的 地震。
•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
•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 注:在固体中可以传播横波或纵波,在液体、气体(因无剪切效应 )中只能传播纵波。
波阵面和波射线
平面波
波 线
波 阵 面
球面波
波 线
波 阵 面
注:
1、在各向同性介质中传播时,波线和波阵面垂直。 2、在远离波源的球面波波面上的任何一个小部份, 都可视为平面波。
地球介质:三性皆有的复合体。 地震时:脆性 地震波传播时:弹性 地质时间内,地幔对流 长时间:素性 短时间:弹性 短时间断:脆性
• (1)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先出现P波。 • (2)P波和S波的质点振动(偏振)方向相互垂直。 • (3)一般情况下,三分量地震图上P波的垂直分量相对较 强,S波的水平分
量相对较强。 • (4)S波的低频成分比P波丰富。 • (5)天然地震的震源破裂通常剪切破裂和剪切错动为主,震源向外辐射的S波
地震概论
• 如果切变模量=0,则横波速度Vs=0。这说明在 切变模量为零的介质(液体)中,横波不能通过。地 球的外核由于没有横波通过,应当属于液态性质。
• 很多固体,特别是地表附近的岩石,它的泊松比接 近于1/4。这时=,于是有 VP 3VS ,这种关系 式称为泊松关系式,满足此关系式的介质称为泊 松介质。
的能量比P波的强。 • (6)P波通过时,质元无转动运动,而有体积变化,P波是一种无旋波。S波
通过时,质元有转动,而无体积变化, S波一种无散的等容波。
第二章 地 震 波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题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题答案
求可低于主要抗侧力构件。(√) 16. 在进行梁端弯矩调幅时,可先进行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梁端弯矩组合后再进行调幅。
(×) 17.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可以先浇柱,后砌墙。(×) 18. 构造柱必须单独设置基础。(×) 19. 地震时内框架房屋的震害要比全框架结构房屋严重,比多层砖房要轻。( ×) 20. 中心支撑与偏心支撑相比具有较大的延性。(×) 21. 耗能梁段的屈服强度越高,屈服后的延性越好,耗能能力越大。(×)
三、 判断题
1. 构造地震分布最广,危害最大。(√) 2. 体波可以在地球内部和外部传播。( ×) 3. 横波向外传播时,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相垂直。(√) 4. 地震现象表明,横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 5. 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小。(×) 6. 纵波的特点是周期较长,振幅较大。(×) 7. 横波只能在固体内传播。(√) 8. 对应于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也只有一个。(×) 9. 震害表明,坚硬地基上,柔性结构一般表现较好,而刚性结构有的表现较差。(√) 10. 一般来讲,震害随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增加而减轻。(×) 11. 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小于地基土的静承载力。(×) 12. 结构的自振周期随其质量的增加而减小,随刚度的增加而加大。(×) 13. 一般而言,房屋愈高,所受到的地震力和倾覆力矩愈大,破坏的可能性也愈大。(√) 14. 弯曲构件的延性远远小于剪切构件的延性。 (×) 15. 在同等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的结构类型,其次要抗侧力构件抗震要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M(地震震级)大于 5 的地震,对建筑物就要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
震。我国地震烈度表分为十二度,用罗马数字表示。 8. 什么是基本烈度和设防烈度?什么是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答: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 50 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地震可以划分为:诱发地震(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地震动的三要素:峰值(最大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

地震危险性分析:指用概率统计方法评价未来一定时间内,某工程场地遭受不同程度地震作用的可能性。

地震烈度: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地震烈度可以有多个。

基本烈度: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它是一个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

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地表破坏、建筑物破坏、次生灾害。

小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63.2%,中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10%,大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2%。

基本烈度较多遇地震烈度约高1.55度,而较罕遇地震烈度约低1度。

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两阶段设计: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这一阶段设计,保证了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和变形要求。

其k值相当于基本烈度的13。

第二阶段设计:在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这一阶段设计,旨在保证结构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其k值相当于基本烈度的1.5〜2倍。

建筑抗震设计在总体上要求把握的基本原则: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徐的重要性分: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适度设防类。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全解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全解

第一章绪论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种类型?按其震源的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

深浅:构造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d<60km)、中源地震(60 –300km),深源地震(>300km)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各种地震波各自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如何?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

是一种弹性波,分为体波(地球内部传播)、面波(地球表面传播)。

体波:分为纵波(p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

特点是:周期短,振幅小;影响: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橫波(s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

特点是:周期长,振幅大。

影响: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分为洛夫波(L波):传播时将质点在与波前进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上作蛇形运动。

影响: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横波>面波橫波、面波:地面震动猛烈、破坏作用大。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地面振动减弱、破坏作用逐渐减轻。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

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

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什么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和基本烈度?什么是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

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基本烈度: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指50年),某地区可能遭遇到的超越某一概率的最大地震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就是指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什么是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多遇地震一般指小震,50年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

罕遇地震一般指大震,50年超越概率2%~3%的地震烈度。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全解(王社良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全解(王社良版)

第一章绪论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种类型按其震源的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

深浅:构造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d<60km)、中源地震(60 –300km),深源地震(>300km)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各种地震波各自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如何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

是一种弹性波,分为体波(地球内部传播)、面波(地球表面传播)。

体波:分为纵波(p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

特点是:周期短,振幅小;影响: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s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

特点是:周期长,振幅大。

影响: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分为洛夫波(L波):传播时将质点在与波前进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上作蛇形运动。

影响: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横波>面波横波、面波:地面震动猛烈、破坏作用大。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地面振动减弱、破坏作用逐渐减轻。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

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

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什么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和基本烈度什么是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

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基本烈度: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指50年),某地区可能遭遇到的超越某一概率的最大地震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就是指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什么是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多遇地震一般指小震,50年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

罕遇地震一般指大震,50年超越概率2%~3%的地震烈度。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
中国地震等级划分标准有三个阶段,从小到大顺序分别为震级、
烈度和规模地震。

震级是指根据震中远震定位法,以震级数字和次级数字表示的震
中距当地最近固定台站的地震波能量强度,其中,Ⅰ级地震波能量最小,数字介于2.0-2.9;Ⅱ级地震波能量较大,数字介于3.0-3.9;Ⅲ
级地震波能量中等,数字介于4.0-4.9,Ⅳ级地震波能量大,数字介于5.0-5.9;Ⅴ级地震波能量较大,数字介于6.0-6.9;Ⅵ级地震波能量
很大,数字介于7.0-7.9;Ⅶ级地震波能量极大,数字介于8.0-8.9。

烈度是指根据地震运动的振动烈度分级,以烈度数字和次级数字
表示的地震振动的大小,其中Ⅰ级最小,烈度数字介于2.0-2.9;Ⅱ级稍大,烈度数字介于3.0-3.9;Ⅲ级中等,烈度数字介于4.0-4.9;Ⅳ
级较大,烈度数字介于5.0-5.9;Ⅴ级极大,烈度数字介于6.0-6.9。

规模地震是指根据烈度和震级等地震参数认定的,发生在某个区
域内的一次或多次大地震,规模地震从小到大分为Ⅴ级、Ⅵ级、Ⅶ级、Ⅷ级、Ⅸ级和X级。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5、抗震设计方法
三水准、两阶段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
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保证了第一水准的承载力要求和变形要求。
第一阶段设计: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
性变形。 旨在保证结构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6、抗震设计的总体原则
1.3.2 地震作用及其计算 1、地震作用
地震反应:地震振动使工程结构产生内力和变形的动态反应。
--即结构由于地震激发引起的振动,在结构中产生随时间变化
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内力和变形等。
地震作用:结构上的质量因加速度的存在而产生的惯性力。 可
视为结构在地震中收到地震影响大小的“等效荷载”。
71500
55000 38500
647000
647000 647000
236.77
182.14 127.49
1871.05
2053.19 2180.68
1
4
6500
26000
647000
86.10
2266.78
471.89
400.70
596.11
996.81 346.05
291.42 1634.28 1342.86
1. 3 建筑抗震基本知识
1.3.1 概述 1.3.2 地震作用及其计算
1.3.1 概述
1、相关术语
震源: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震动的部位称为震源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叫震中。 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水平距离叫震中距。 地震按震源的深浅划分:
浅源地震(<70km,占地震总数的72.5% )
地震反应(作用)的大小:

地震基本常识

地震基本常识

地震基本常识一、地震的基础知识(一) 什么是地震地震一般指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二)有关地震的几个术语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

由于地震的发生,往往是地震发生处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岩石突然破裂引起的,所以实际上震源是一个区,但在我们进行研究时,为了方便起见,理论上常把震源看成一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地震时,在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极震区。

震源深度:震源与震中之间的直线距离。

震中距离:在地面上,震中到观测点(如地震台)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或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震波。

地震波包括纵波P和横波S,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大,因此在一次大震发生时,稍远处的人们会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是左右晃。

地震能量:指发生地震时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根据地震图上所记录的最大振幅,考虑到地震波随距离和深度的衰减情况所得到的表示地震大小的量度。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

我国使用十二度烈度表。

震级、烈度、震源深度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相同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越浅,在震中区造成的损失越严重。

如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县6.2级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0公里,造成49人死亡、2000余人受伤,而1999年4月8日吉林省珲春7.0级地震,震源深度达540公里,即使在当地也无明显震感。

至于震级与烈度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发生一次地震,震中烈度最高,破坏最严重,随着与震中区间距离的增加,地震所造成的危害逐渐减轻,即烈度减小。

因此,一旦地震发生,马上可由地震台网报出震级,而烈度却要由地震工作者实地调查来圈定。

(三)地震的分类首先,我们按照震动的性质,将地震分为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及地脉动。

地质灾害-地震简介

地质灾害-地震简介

1. 地震earthquake:地球内部某些部分在力的作用下突然急剧运动而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诱发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划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按震中距的不同可将地震划分为地方震、近震、远震;按震级大小划分无感地震和有感地震,或是微震、弱震、中强震、大地震;按造成的破坏性程度分破坏性地震和严重破坏性地震。

描述地震的基本参数包括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

其中时间、地点、震级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

时间参数称为发震时刻,除年、月、日外应记下时、分、秒;地点参数是震中经纬度和震源深度,经纬度通常以度或度、分表示,震源深度通常以千米数表示;地震的强度参数就是震级,一般记到小数点后一位。

2. 地震序列earthquake sequence:一定地区内地震的发生按时间顺序排列则形成一个地震序列。

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地震序列的分析通常在一个地震活跃期内进行。

某一地点发生强烈地震后,则可把该地先后发生的各次地震合称一个地震序列。

地震序列一般可划分为:主震,地震系列中最大的一次地震(一般释放的能量占全系列的90%以上);前震,主震前的一系列小地震;余震,主震后的一系列地震。

地震序列的类型包括:主震型,有突出主震的地震序列;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常有几个较大的地震接连发生,最大地震的能量一般不超过全序列的80%;孤立型,只有极少前震或余震,地震能量基本上通过主震一次释放出来。

3. 地应力ground stress: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它的内部同时产生一个与此外力相对抗的力,这就是内力。

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应力。

地球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其内部产生巨大的力,这种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叫做地应力。

4. 活动断层active fault:指第四纪期间,尤其是距今10万年来有过活动,今后仍可能活动的断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的深浅、震中距、地震波
地球上发生地震的地方有深有浅,从地下几千米至数百千米,均有地震发生。

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

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可划分为如下几类:
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地震;也称为正常深度地震。

世界上大多数地震都是浅源地震。

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

深源地震
震源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

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深的地震,震源深度约为700多千米。

有时也将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统称为深震。

地方震
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

近震
震中距为100~1000千米的地震。

远震
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

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

地震波
地震发生在地下深处,地表为什么会振动?这是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时产生的弹性波,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的结果;就像在水中投入石于,水波会向四周扩散一样。

这种发生于震源,并向四外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是由好几种波组成的。

经历过地震都知道,地震来临的时候,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才是前后或左右晃动。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震源同时发出两种类型的地震波。

其中引起上下颠动的那种波振动比较弱,但度比较快;引起晃动的那种波振动比较强,但速度比较慢;所以你就会感到先颠后晃,而且晃总比颠来得明显。

那个跑在前面的叫纵波,跑在后面的叫模波;它们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各种复杂情况,还会形成其它的波。

所以,地震波的组成是很复杂的。

地震波从震源发出后,随着传播距离越来越远,振动也会越来越减弱。

就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越远声音就越小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