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颅内动脉斑块易损特征和负荷的关系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颅内动脉斑块易损特征和负荷的关系严雪娇;施笑蕊;汤敏;高洁;张小玲;李玲【期刊名称】《河北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45)6【摘要】目的利用高分辨血管壁成像评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颅内症状性斑块中易损特征和负荷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因脑缺血症状接受颅脑高分辨血管壁成像检查的118例患者。
根据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病理生理水平将分为高同型半胱氨酸(high homocysteine, HHcy)组(Hcy>15μmol/L),正常同型半胱氨酸(normal homocysteine, NHcy)组(Hcy≤15μmol/L)。
获取患者颅内症状性斑块的面积、狭窄程度、重塑率、标准化管壁指数(normalized wall index, NWI)以及斑块内存在的易损特征,包括对比增强、斑块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PH)、表面不规则或阳性重塑。
根据每个斑块中易损特征的数量作为易损负荷并进行分级。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斑块易损特征及负荷的关系。
结果在调整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和斑块测量指标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颅内症状性斑块IPH[校正比值比(OR)=3.051,95%CI:1.065~8.738,P=0.038]和表面不规则性(校正OR=2.745,95%CI:1.024~7.363,P=0.045)的独立预测因子。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症状性斑块易损负荷呈正相关(r=0.524,P<0.001)。
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缺血性患者颅内斑块的IPH和表面不规则独立相关,并可能在颅内斑块易损负荷中起作用。
【总页数】8页(P646-653)【作者】严雪娇;施笑蕊;汤敏;高洁;张小玲;李玲【作者单位】陕西省人民医院MRI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1【相关文献】1.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关系分析2.肱动脉内皮功能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3.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动脉斑块的HR-MRI研究4.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nnexin A2、miR⁃9⁃5p表达与颅内动脉粥样斑块负荷、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5.HR-MRI评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脑缺血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同型半胱氨酸与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探讨
同型半胱氨酸与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探讨我们来了解一下同型半胱氨酸的基本情况。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一种硫代氨基酸,它在人体内通过赖氨酸代谢途径产生。
通常情况下,同型半胱氨酸在体内会受到甲硫氨酸和维生素B6、B12及叶酸等因素的调控而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当这些因素发生异常时,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就会升高。
许多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与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型半胱氨酸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同型半胱氨酸会影响内皮细胞的功能,诱导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使得血管壁易于受到损伤。
同型半胱氨酸会促进血小板和红细胞凝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加重动脉壁的损伤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同型半胱氨酸还能够促进氧化应激过程,增加血管内膜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沉积和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加速斑块的形成和发展。
针对同型半胱氨酸与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相关研究也给出了一些支持性的证据。
一些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会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一些病例对照研究也发现,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非患者。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可能是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针对同型半胱氨酸与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一些临床研究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干预措施。
适当的药物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减少其对血管的损伤。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维生素B6、B12及叶酸等维生素补充,这些维生素可以促进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降低其在体内的水平。
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也是预防和治疗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重要手段,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等都能够有效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减少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血清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同时行颈动脉超 声检 查测量 颈动脉 内 一中膜厚 度并 统计 颈动脉 斑块 的检 出率 ,对 比其
检 测结果 ,分析 血清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与颈 动脉 内中膜增厚 (颈动脉斑块 )的关 系。结果 三 组受检 者的血 清 同
型 半 胱氨 酸 水 平 、颈 动脉 内 一中膜 厚 度 以及 颈动 脉 斑 块 检 出率 对 比 ,差 异 均 显 著 (P <0.05);组 间 两 两对 比 ,研 究
teinemia will be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 and B of the study g r oup with 100 cases in each group,A com bined with hyperhomocysteinem ia, study gr oup B with the sam e hi【gh hyperhomocysteinemia, 100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selected
月 一2017年 l2月收治的 200例 高血压 患者作 为研 究对象 ,设 为研 究组 ,根据有 无合并 高 同型 半胱氨酸 血症将 其
分为研究组 A与研 究组 B各 100例 ,研 究组 A合并 高同型半胱氨 酸血症 ,研 究组 B不合并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另选取 同期进行 常规体检 的 100例健康者 作为对 照研 究对 象,设 为对 照组 ,三组 均运 用微粒 子酶 免分析 法检 测
study g r 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 oup, and each g r oup of A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index g r oup B ,signifi—
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刘书平;郭会艳【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和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检测健康人群(对照组)(n=100)与脑梗死患者[根据头颅CT和磁共振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单发性脑梗死(SCI组)组(n=37)与多发性脑梗死(MCI组)组(n=43)]血清sdLDL-C、Hcy、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比较3组人群之间上述指标水平的差异,并分析上述指标与脑梗死之间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TC、TG、LDL-C、sdLDL-C、Hcy水平均比对照组高,血清HDL-C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组血清TG、sdLDL-C、Hcy比对照组高,HDL-C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I组血清TC、sdLDL-C、Hcy比对照组和SCI组高,HDL-C比对照组和SCI组低,TG、LDL-C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dLDL-C、Hcy水平与脑梗死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Hcy、sdLDL水平的升高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其他血脂指标(TC、TG、HDL、LDL)相比更具有诊断价值,对预测脑梗死的发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8(024)014【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单发性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作者】刘书平;郭会艳【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区密云中医医院检验科,北京 101500;北京市密云区密云中医医院检验科,北京 101500【正文语种】中文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突然减少或停止,引起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不可逆性损害,可导致患者出现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认知功能障碍、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是致残的首要病因,也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1-3]。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周丽娟;韩崇旭【期刊名称】《实验与检验医学》【年(卷),期】2014(000)002【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的水平,探讨sdLDL与CHD的关系。
方法采用2%~16%的非变性梯度胶电泳检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50例CHD患者sdLDL水平,用30例冠脉造影阴性者和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观察各组间的变化,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统计分析,以了解CHD危险因素对sdLDL的影响。
结果冠脉造影阳性组的血清sdLDL(56.2±11.3)%明显高于对冠照阴性(41.5±10.0)%(P<0.01)与健康对照组(40.3±9.8)%(P<0.01);sdLDL异常组血清TG水平增高,HDL-C水平降低,均与正常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
结论血清sdLDL测定可作为预测CHD危险性的指标。
【总页数】3页(P112-113,141)【作者】周丽娟;韩崇旭【作者单位】苏北人民医院临床医学检测中心,江苏扬州 225001;苏北人民医院临床医学检测中心,江苏扬州 22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R446.11+2【相关文献】1.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联合同型半胱氨酸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及诊断价值 [J], 魏红;于北凯;齐立中2.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 [J], 柴晓芮;丛洪瀛;任明保3.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的关系及在冠心病中发生发展的作用[J], 赵洁;穆雅群;靳艳霞;于海艳;刘佳梅;韩冷;张倍4.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4及纤维蛋白表达特点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J], 何小静;樊伟军5.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心病的关系及调血脂治疗对其影响探究 [J], 旷萌琦;沈玉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探讨
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探讨陈社安;张文斌;马婉珍【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9月收治的患者共254例,将其按照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进行随机分组,用颈动脉超声进行检测,其中斑块组186例,对照组68例,同时检测254例患者空腹的Sd LDL-C、Hcy水平,并比较斑块组与正常组SdLDL-C、Hcy水平的差异性。
结果斑块组Sd LDL-C(P=0.001)、Hcy(P=0.00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影响因素分析显示,SdLDL-C(P=0.001)、Hcy(P=0.001),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高水平SdLDL-C和Hcy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建议临床将这两大因素作为干预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内容。
【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年(卷),期】2017(006)004【总页数】2页(P738-739)【关键词】血清小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斑块【作者】陈社安;张文斌;马婉珍【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佛山528000;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佛山528000;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佛山5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4当前,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逐渐递增趋势发展,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is, AS)是外周血管疾病、冠心病、脑梗死的主要原因,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发病机制相对比较复杂,初步认为高血压、大量吸烟、糖尿病、肥胖、高尿酸、高血脂等是该病发生的危险诱因。
但近年来,医学深入研究证实: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小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关系[1]。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引起的斑块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引起的斑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为一种主要的血脂物质,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关注。
它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引起的斑块,逐步审视这一主题的深度和广度,带您一起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这一健康领域内的重要概念。
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基本概念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LDL-C,是一种脂质颗粒,其主要功能是携带胆固醇分子到体内各个细胞中,供给细胞对胆固醇的需要。
在正常情况下,适量的LDL-C对身体是有益的,但一旦其含量过高,就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引发多种心血管疾病。
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引起的斑块当LDL-C在血液中超过一定的浓度时,会沉积在血管壁上,经过氧化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形成斑块,这些斑块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
斑块的形成不仅会使血管变得狭窄,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使血管完全堵塞,从而引起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严重的健康问题。
控制LDL-C含量,预防斑块形成,对维护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三、如何降低LDL-C含量为了降低LDL-C含量,预防斑块的形成,我们可以从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入手。
合理膳食对于降低LDL-C含量至关重要,限制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摄入,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如水果、蔬菜等,有助于控制LDL-C的升高。
适量的运动也对降低LDL-C含量有着积极的作用,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能够有效促进LDL-C的代谢和消耗。
针对高LDL-C患者,药物治疗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如他汀类药物等能够有效降低LDL-C含量,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四、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引起的斑块形成,我深有体会。
我认为,只有深入了解LDL-C的危害,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才能更好地预防斑块的形成。
我也认为过度依赖药物治疗并不可取,更多的是需要从源头上减少LDL-C的合成,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
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同型半胱氨酸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同型半胱氨酸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孟宪涛; 郭占军【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9(016)021【总页数】4页(P3135-3137,3140)【关键词】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同型半胱氨酸; 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作者】孟宪涛; 郭占军【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医学检验科山东聊城25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日益增多。
可以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来确定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
正常IMT应小于1.0 mm,IMT在1.0~1.2 mm为内膜增厚,大于1.2 mm为斑块形成。
颈动脉硬化早期首先表现为内膜-中膜增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此基础上出现斑块破裂脱落、斑块内出血、附壁血栓形成,从而引发血管狭窄等,造成相应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2]。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以及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的成分变化在分析冠心病的病情进程中非常重要。
近来研究发现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与普通LDL-C相比,其致动脉粥样硬化能力更强,更容易造成动脉粥样硬化[3],由于其对动脉内膜穿透更强,与LDL-C受体的亲和力更低,血浆半衰期更长,易被氧化,专家研究发现sdLDL-C水平与IMT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4]。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可随着其血Hcy水平的升高而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5]。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血清 sdLDL-C、Hcy与颈总动脉IMT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内科住院的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2例、女44例,年龄41~77岁、平均(59.4±7.2)岁。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同型半胱氨酸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同型半胱氨酸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周奎臣;刘丽秋;崔国利;王英;周奎娟【摘要】目的:探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 LDL-C)与同型半胱氨酸(Hcy)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03~2015-11我院"脑卒中防治项目"中筛查出的高危人群组150例(其中男97例,女53例);低危人群组200例(其中男110例,女90例),将两组作为研究对象,另选2015年7~9月我院健康体检者70例(其中男40例,女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 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并作比较观察.结果:研究表明高危人群组中的sd LDL-C与Hcy 的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低危人群组中sd LDL-C 与Hcy的浓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它脂类代谢指标(TG、TC、LDL-C)浓度水平差异不明显.高危人群组与低危人群组sd LDL-C与Hcy的浓度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sd LDL-C与Hcy对脑血管病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发展判定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年(卷),期】2017(040)004【总页数】3页(P18-19,21)【关键词】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同型半胱氨酸;脑血管疾病【作者】周奎臣;刘丽秋;崔国利;王英;周奎娟【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3;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3;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3;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3;萝北县人民医院,黑龙江萝北154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特点,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颈动脉斑块与血清Hcy、高血脂相关分析
年病方 面工作 通讯作者 :雷雅婷 ,E - m a i l :u n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1 2 6 . c o i n
脉超声以及血脂等常规检测 , 在本次研究 中, 有肝 肾 功能不全以及精神系统障碍的患者不参与本次实验 。
1 . 2 方 法 本 次 研 究进 行 的 血 清 H c y 检测 、 甘油 三 酯、 总胆固பைடு நூலகம் 、 高密度 以及低密度脂蛋 白检测均采用 全 自动生化 分 析仪 和酶法 。
症提供 临床参考信息 。方法 选取和平区小 自楼 社区卫生 服务 中心 于 2 0 1 5年 5月一 2 0 1 6年 5月期间所收治的老年患 者共 1 2 0例 , 对所 有患者进行血 清 H e y 、 血脂 以及 颈动脉的超声检查 , 对这几项数据进行详细 的记 录分析 , 并对 比血清 Hc y以及高脂血症的相关 性。 结果 通过 1 2 0例患者的指标记 录显示 , 年龄越 大的患者其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越 高 , 其 中男性 患者的血清 He y检 出率要高 于女性 患者 , 数据对 比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P < 0 . 0 5 ) , 其 中对高 H c y以及联 合高 T G
[ 1 ] 中华神经科学会. 脑卒 中患者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注射纤溶酶作为一种新型降纤药物 ,可将血液 中的纤维蛋 白原及纤维蛋 白,降解为小分子可溶性
易 清 除 片段 ,从 而达 到 降低 血液 中纤 维 蛋 白原 的作
用; 此外 , 它还能够促使血管 内皮 细胞释放组织纤溶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无症状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斑块相关脑
不稳 定的颈动脉斑块可能会破裂 、 脱落 、 形成血栓等 , 当脱落
的斑块或血栓阻塞脑血管 后 即会 发生卒 中或短 暂性脑 缺血 发作 。 目前认 为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 、 伴有 卒中或短暂性脑 缺血发作症状的 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 , 可采用颈动脉血管 内 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植 入术进 行治疗 。 ; 而 对于无 症状 中度颈动脉狭 窄 的患者 , 多采用 药 物保 守治 疗 。本 研究 对
2 结 果
பைடு நூலகம்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无症 状 中度 颈动脉 狭窄患 者发 生斑块 相关 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 , 为有效 预防脑血管事件发生与制 定 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现报道如下 。
1 对 象 与 方 法
2 . 1 患者一 般资料 、 检查 结果及 斑块相 关脑 血管事 件发 生 情况 1 6 7例患者中 , 1 2例发生斑块相关脑血 管事件 。将 患 者分 为发生斑 块 相关 脑血 管 事件 组 ( 事 件组 ) 与 未发 生 组 ( 非 事件组) 。其 中 , 两 组患 者 的年龄 、 性别、 伴 发糖 尿病 或 高血压对无症状 中度 颈动脉 狭窄患 者发生 斑块相 关脑血 管 事件无影 响( P>0 . 0 5 ) ; 服 用他 汀类药 物情 况 、 血清 同型 半 胱氨酸水平对无症状 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斑块相关脑血
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 比值 比( O R )=1 . 1 4 6, 9 5 % 可信 区 间 1 . 0 2 4—1 . 2 8 3 , P<0 . 0 5] , 而 规律 服用 他汀 类药 物是 保护 因素
( O R= 0 . 1 7 7 , 9 5 %可信 区问 0 . 0 4 3~ 0 . 7 2 2 , P<0 . 0 5 ) 。结论 血清 同型半 胱氨酸水平升 高是无症状 中度颈动 脉狭窄患者发 生斑 块相关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 因素 , 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其风险 。 [ 关键词 ] 血清 同型半胱 氨酸 ; 颈动脉狭窄 ; 脑血管事件 ; 他 汀类
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2 .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 民医院检验科 , 江苏苏州
2 1 5 2 0 0
【 摘要 】 目的 研 究血 清 同型半胱 氨 酸 ( H c y ) 和小而 密低 密度 脂蛋 白胆 固醇 ( s d L D L — C ) 对 颈 动脉 粥样 硬 化斑 块 的影 响。 方 法 选择 2 0 1 3 年6 月~ 2 0 1 4 年 l 2 月 在苏州 市吴 江 区第一 人 民医 院 内科 住院 的患者 3 0 2 例, 按是 否有 颈动 脉斑 块分 为 正常组 1 4 0 例, 斑块 组 1 6 2 例 。所 有患 者均 行 颈动 脉超 声 检测 , 详 细 询 问有无 吸烟 、 饮酒 、 脑卒 中 、 糖
P U W e i l S H E NH a o 2 ‘ L I Q i o n f L U鼽 C H E NX u 2 S H E NG u o r o n f
1 . D e p a r t me n t o f F u n c t i o n , t h e F i r s t P e o p l e S Ho s p i t a l o f Wu j i a n g D i s t r i c t i n S u z h o u C i t y , J i a n g s u P r o v i n c e , S u z h o u
问H c y 、 s d L D L — C水平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多发斑块组 、 双发斑块组 、 单发斑块组 ,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 P<
0 . 0 1 ) 。 结论 H c y 、 s d L D L — C为 颈动 脉粥 样 硬化 的独 立危 险 因素 , 两者 与 粥样 硬化 斑块 的数 量 具有 一 致性 。联 合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型的相关性分析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型的相关性分析黄银招; 杜秋荣; 陈敬好【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9(016)020【总页数】4页(P3055-3058)【关键词】冠心病;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颈动脉斑块;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相关性【作者】黄银招; 杜秋荣; 陈敬好【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广东梅州 514300; 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广东梅州 51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 R446.1近30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表现出非常迅速的递增趋势,血脂异常患病率也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提升[1],这标志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成人的血脂异常发病率及相关疾病的负担必然会持续增加[2]。
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表现出的血脂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非常多见的危险因素,其中LDL-C表现出的异质性尤其明显[3]。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携带的胆固醇被称为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4]。
近年来,大量研究成果表明,相对于普通LDL-C,sdLDL-C更易被氧化,其有更强致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能力,故被医学界公认为是冠心病的风险因素之一,并且逐渐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共同关注[5-6]。
本文选取8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sdLDL-C水平进行测定,同时分析其与患者劲动脉斑块、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型的关系,旨在进一步明确冠心病疾病诊断与干预治疗中sdLDL-C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丰顺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中经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为冠心病的84例患者作为冠心病组,男48例,女36例,平均年龄(57.57±11.32)岁,左前降支、左主干、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主要冠状动脉中存在至少1支狭窄≥50%。
CT血管成像检测颈动脉斑块与脂蛋白、载脂蛋白关系的研究
CT血管成像检测颈动脉斑块与脂蛋白、载脂蛋白关系的研究[摘要]目的:研究ct血管成像检测颈动脉斑块与脂蛋白、载脂蛋白的关系。
方法:选择我院体检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的160名患者,根据颈动脉ct增强扫描结果将患者分为软斑块、中间斑块、钙化斑块组以及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组,检测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ⅰ(apoa-ⅰ)、载脂蛋白b(apob)含量。
结果:患者斑块性质越硬、管腔狭窄程度越重, ldl、apob水平越高、hdl、apoa-ⅰ水平越低。
结论:ct 血管成像能够准确判断颈动脉的斑块性质和狭窄程度,能够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全身血脂代谢情况的评估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ct 增强扫描;颈动脉斑块;动脉粥样硬化中图分类号: r812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010-02颈动脉内膜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的形成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颈动脉位置相对表浅、易被超声所检测,并且其粥样硬化的程度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为了进一步研究ct血管成像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脂蛋白、载脂蛋白之间的关系,为颈动脉斑块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更多依据,笔者进行了下列研究,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6年3月30日-2011年3月30日期间在我院体检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的160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病人91名、女性病人59名,年龄分布在38-59岁、年龄平均43.89±8.56岁。
所有患者均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
1.2 分组方法对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观察组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通过测量颈动脉斑块的ct值并按照下列标准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ct值<60 hu判定为软斑块,60 hu≤ct值<130 hu判定为中间斑块,ct值≥130 hu判定为钙化斑块;通过测量原始颈动脉狭窄处血管直径判定血管狭窄程度:狭窄20%-49%为判断为轻度、狭窄50%-70%判断为中度、狭窄>79%判断为重度。
同型半胱氨酸与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探讨
同型半胱氨酸与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探讨近年来,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成为威胁他们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
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一种重要的代谢产物,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本文将重点探讨同型半胱氨酸与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非蛋白氨基酸,由蛋氨酸经酶催化作用在体内合成。
正常情况下,同型半胱氨酸通过甲基转移产生甲硫胺(methionine)或转化为半胱氨酸。
当体内同型半胱氨酸降解代谢途径异常或酶活性受损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会升高。
过高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改变,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促进动脉硬化。
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与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
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被认为是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发现,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呈正相关关系。
同样,一些动物实验研究也支持了同型半胱氨酸与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同型半胱氨酸与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可能与多种机制有关。
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导致内皮功能损害,使血管壁易于发生炎症反应和脂质沉积,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同型半胱氨酸可影响血清脂质代谢,导致血液脂质异常积累,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还与氧化应激反应、凝血系统活性等多种机制的紊乱有关,这些因素也与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
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于预防和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常重要。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改变主要包括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戒烟限酒等,这些措施可以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从而减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服用降同型半胱氨酸药物,如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等,这些药物可以促进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途径的正常运转,从而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朱同华;沈昊;沈国荣;杨鸿林;李晓平【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年(卷),期】2012(032)024【摘要】目的研究65岁以上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sdLDL-C)水平与斑块性颈动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49例,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比较不同组别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sdLDL-C水平的关系.结果无狭窄61例;有狭窄88例,其中轻度狭窄30例、中度狭窄34例,重度狭窄24例.无狭窄患者血清sdLDL-C水平明显低于有狭窄患者(P<0.05).轻度狭窄组血清水平明显低于中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明显低于重度狭窄组sdLDL-C(P<0.05).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dLDL-C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r =0.411,P<0.001).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饮酒史、吸烟史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密切相关;年龄和血清sdLDL-C水平并未显示相关.结论血清sdLDL-C水平与动脉粥样斑块性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总页数】2页(P5405-5406)【作者】朱同华;沈昊;沈国荣;杨鸿林;李晓平【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附属吴江医院检验科,江苏吴江215200;南通大学附属吴江医院检验科,江苏吴江215200;南通大学附属吴江医院检验科,江苏吴江215200;南通大学附属吴江医院检验科,江苏吴江215200;南通大学附属吴江医院检验科,江苏吴江21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2【相关文献】1.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J], 王廉昌;郭书英;王颖;王莎;程利萍;李文胜2.脑梗死患者血清Cat S及Cys C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J], 韩新生;张洪阳;韩苗;张蕴;徐建可;许予明3.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 [J], 谢仟卫4.血清微小RNA-210、白细胞介素-17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J], 杨洁;王本孝;王俊珺5.脑梗死患者血清miR-181d和miR-210水平表达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J], 王国玲;张博刚;郭娟;马萌;王荣辉;闫喜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抗氧化能力水平与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抗氧化能力水平与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马娟;郝晨光;何丹;马建华【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24(34)2【摘要】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sdLDL-C)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水平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关系。
方法:选择148例脑梗死患者,依据发病后7 d是否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分为非障碍组(n=77)和障碍组(n=71);分别采用过氧化氢酶法和比色法测定两组血清sdLDL-C和T-AOC水平,并进行比较;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清sdLDL-C、T-AOC水平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评分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与非障碍组相比,障碍组血清sd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T-AOC水平明显降低(P<0.05)。
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sdLDL-C水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516,P<0.05),T-AOC水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r=0.446,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病情严重程度、血清sdLDL-C和T-AOC是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sdLDL-C水平升高,T-AOC水平降低,二者是影响脑梗死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
【总页数】6页(P161-165)【作者】马娟;郝晨光;何丹;马建华【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相关文献】1.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2.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3.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相关性分析4.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5.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酸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血脂异常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相关性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血脂异常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相关性刘首明;林丽燕;宋兴贤;江小萍;夏慧;林小鸳【期刊名称】《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20(30)18【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表达水平与血脂异常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清远市中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138例血脂异常患者,根据是否发生CAS分为CAS组、非CAS组,以过氧化物酶法检测两组患者sdLDL–C水平,进行比较分析。
然后,按照三分位数法将138例患者依据sdLDL–C水平差异分为三组(低表达组、中表达组、高表达组),比较三组CAS发生率,并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sdLDL–C与CAS的相关性。
结果:CAS组患者sdLDL水平为(1.13±0.41)mmol·L-1高于非CAS组的(0.82±0.21)mmol·L-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dLDL–C低表达组、中表达组、高表达组CAS发生率分别为28.89%(13/45)、57.63%(34/59)、88.24%(30/34),CAS发生率随着sdLDL–C表达升高而升高,三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dLDL–C与CAS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652,P<0.001。
结论:sdLDL–C表达水平与血脂异常CAS密切相关,sdLDL–C升高会增加血脂异常患者CAS发生风险,检测血脂异常患者sdLDL–C水平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制定CAS防治方案。
【总页数】2页(P56-57)【作者】刘首明;林丽燕;宋兴贤;江小萍;夏慧;林小鸳【作者单位】清远市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4【相关文献】1.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特征的相关性分析2.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3.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比、同型半胱氨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4.血脂异常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布及血脂指标的相关性5.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自噬诱导作用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心病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
冠心病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寇璐;秦勤【期刊名称】《天津医药》【年(卷),期】2010(038)009【摘要】目的:探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LDL)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心病的发生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依冠状动脉病有无狭窄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检测其血浆Hcy、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测定sLDL在低密度脂蛋白中所占的比例,观察冠脉病变程度与Hcy及sLDL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血浆Hcy、TC、TG、LDL-C及sL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与sLDL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而升高(P<0.05).sLDL和血浆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sLDL和血浆Hcy水平呈正相关.结论:sLDL和血浆Hcy水平呈正相关,且与冠心病发病及病变严重程度有关.【总页数】3页(P774-776)【作者】寇璐;秦勤【作者单位】300051,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三科;300051,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三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冠心病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 [J], 吴兵2.吸烟与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 [J], 陈景连;吴燕仁;苏瑞文;简忠艳3.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 [J], 刘师节;杨莉;何燕;杨文慧;孙桂芳;董阳4.吸烟与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 [J], 陈景连;吴燕仁;苏瑞文;简忠艳;5.吸烟与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 [J], 陈景连;吴燕仁;苏瑞文;简忠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发表时间:2018-08-21T10:15:16.81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7期作者:铁崴[导读] 探讨并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铁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 154002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6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30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分为正常组140例,斑块组162例。
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详细询问有无吸烟、饮酒、脑卒中、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病史,检测患者血糖(GLU)、尿酸(U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sdLDL-C、Hcy水平。
将斑块组中有一处斑块形成的患者纳入单发斑块组,有两处斑块形成的患者纳入双发斑块组,有大于两处斑块形成的患者纳入多发斑块组,进行三组间sdLDL-C、Hcy水平比较。
结果斑块组吸烟人数、收缩压、UA、GLU、Hcy、LDL-C、sdLDL-C 水平较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 < 0.05);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吸烟、收缩压、UA、GLU、Hcy、LDL-C、sdLDL-C (P < 0.05);组间Hcy、sdLDL-C水平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多发斑块组、双发斑块组、单发斑块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
结论 Hcy、sdLDL-C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与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具有一致性。
联合检测两者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effects of serum homocysteine(Hcy)and small dens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sdLDL-C)o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Method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select 302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5 to December 2017. The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nd 140 cases in the normal group and 162 cases in the plaque group were divided into the carotid artery plaque. 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carotid artery ultrasound,and the history of smoking,drinking,stroke,diabetes,hyperlipidemia,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examined in detail,and the blood glucose(GLU),uric acid(UA),three acylglycerol(TG),total cholesterol(TC),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and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were examined. HDL-C),sdLDL-C,Hcy level. The patients with one plaque formation in the plaque group were included in the single plaque group. The patients with two plaque formation were included in the double hair plaque group. The patients with more than two plaque formation were included in the multiple plaque group,and the levels of sdLDL-C and Hc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Results the level of smoking,systolic pressure,UA,GLU,Hcy,LDL-C and sdLDL-C in the plaqu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the formation of carotid artery plaque were smoking,systolic pressure,UA,GLU,Hcy,LDL-C,sdLDL-C(P < 0.05). The times were multiple plaque group,double plaque group and single plaque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1). Conclusion Hcy and sdLDL-C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carotid atherosclerosis,and they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number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Combined detec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Small and dens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omocysteine;carotid atherosclerosis;risk factors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日益增多。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慢性、全身血管性疾病,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已经得到证实。
引起AS传统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等。
近年来也有研究证实,血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all and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sdLDL-C)可能与AS有关[1-2]。
本文主要探讨Hcy、sdLDL-C与CAS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预防及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住院的患者302例,平均年龄(68.5±12.8)岁。
按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分为正常组140例,其中男65例,女75例,平均年龄(64.8±10.5)岁;斑块组162例,其中男74例,女88例,平均年龄(65.2±10.1)岁。
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详细询问有无吸烟、饮酒、脑卒中、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病史;检测患者血糖(glucose,GLU)、尿酸(uric acid,UA)、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Hcy、sdLDL-C水平。
入选标准:有明确高血压病史,3次不同时间平均收缩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90 mmHg(1 mmHg=0.133 kPa);糖尿病诊断符合WHO诊断标准;近2个月未服用降脂药物。
排除标准:甲状腺疾病、急慢性肝肾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疾病、肿瘤、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标本采集和检测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3000 r/min离心30 min分离血清,离心半径为13.5 cm。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立即检测GLU、UA、Hcy、TG、TC、LDL-C、HDL-C、sdLDL-C,试剂盒和校准品由日本积水株式会社提供;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日立7600-020。
1.3 颈动脉超声检查应用飞利浦iU22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L9-3超宽频带线阵探头,频率3~9 MHz,轴分辨率为0.01 mm,以颈总动脉作为测量部位。
患者取平卧位,头部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颈部,从锁骨内侧端横向检查颈总动脉,发现局限性回声结构突出管腔(回声结构可不均匀或伴声影),厚度> 1.5 mm为斑块形成。
检测部位一般为颈总动脉的远端、颈内动脉起始部和颈动脉分叉处。
仔细观察有无斑块,斑块的部位、形态、大小、数量及性质。
3处检查部位任一处有斑块形成纳入单发斑块组,有两处斑块形成纳入双发斑块组,大于两处斑块形成纳入多发斑块组。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而对于未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统计分析,描述以中位数(M)、25%和75%区间(P25,P75)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