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案

合集下载

2017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word教案

2017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word教案

2017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word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缘故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差不多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缘故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截了当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截了当阻碍历史进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进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得爱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缘故;五代十国形成的缘故和阻碍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现《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皇妃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慨,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

这时吐蕃使者正带领20 多人围堵杨国忠,埋怨没食物。

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

陈玄礼及韦谔要求玄宗杀死杨皇妃。

高力士劝讲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皇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皇妃。

此后,玄宗入蜀。

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打算的兵变“。

这确实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

、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一)背景(缘故):(多媒体展现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步扩张势力。

(三)、过程(多媒体展现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境,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案 川教版

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了解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史实。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的影响。

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难点】安史之乱【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强盛与衰落、统一与分裂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场动乱使强盛的唐朝迅速衰落,八年战争使统一的唐朝分崩离析。

深刻的历史教训启示我们应牢牢记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至理名言。

一、安史之乱教师:1、看书P16-17页说一说天宝危机出现的原因?学生: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任用李林甫、杨国忠。

唐朝政治日趋腐败,统治阶级享乐之风盛行。

教师:2、荔枝是著名的岭南佳果,属亚热带珍贵水果,岭南四大名果之一,但保存时间不长。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四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

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学生:唐朝政治日趋腐败、安史之乱教师:3、材料一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致百姓多迁徙流亡。

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腐朽的统治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材料二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中期以后,历经“安史之乱”,唐朝逐渐衰落,最终导致五代十国的分裂。

教材通过介绍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唐朝的衰落和五代十国的分裂过程,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础知识,如唐朝的建立和发展。

但学生对“安史之乱”以及五代十国的分裂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脉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掌握五代十国的分裂原因、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五代十国的分裂原因、过程、影响。

2.教学难点:“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分裂背后的历史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唐朝的繁荣时期,引出“安史之乱”这一转折点。

–提问:“安史之乱”是什么?它对唐朝产生了哪些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安史之乱”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场战乱。

–引导学生关注“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关“安史之乱”的选择题、填空题等,让学生回答。

(新)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课件

(新)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课件

第一,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 躁的恭谨态度。 第二,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 第三,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 念。 第四,亲近贤达之人,远离不肖者。……
课堂小结
唐朝的兴亡过程
随堂训练
1.光明网2016年8月26日文章:天宝十四载,又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 组成一个以少数族武人为骨干、有汉族失意文人和地方军人参加的财富力 强的武装集团,最终导致爆发(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唐朝藩镇割据。
பைடு நூலகம்
3.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南方相对安定,经济 文化显著发展。北方 战乱不断,制约了经 济的发展,给人们带 来了深重的灾难。经 济重心南移的态势已 相当明显。
后周世宗柴荣,采取 一系列措施,使后周 国力大增,为结束全 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 定了一定的基础。
以史为鉴:
今天的中国政府存在着腐败问题,结合唐玄宗的 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为,导致不同的结果, 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A)
C.七国之乱 D.八国之乱
2. 这些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
不服从中央的政命,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 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 么(
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C.形成五代十国
B)
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D.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
三、五代十国
1.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朱温
朱温被其子所杀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 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2.读史料: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 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 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 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3.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 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3. 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杜甫的两首诗《忆惜》《春望》,指出唐玄宗统治前期,即开元年间,唐朝历史发展到古代世界的巅峰,但是唐玄宗后期,唐朝历史由盛转衰,本节课学习唐朝走向没落的历史。

讲授新课:师设问:是什么事件导致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生:安史之乱一、安史之乱 1、概念“安”是指安禄山,“史”是指史思明。

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2、原因师:展示材料,让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做了30年皇帝天下太平,物产丰盈,玄宗志得意满,认为应该快快乐乐享受人生材料三: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材料四: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

生:重用奸臣;追求享乐;放权地方,重用节度使集军政财权于一身;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

《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简述安史之乱的过程与影响,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2)知道相继存在于黄河流域的五代政权和十国政权的大致区域。

(3)探究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局面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帮助学生运用历史史料的方法学习历史。

(2)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正确褒贬。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原因既影响。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2、导入新课:材料引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反映唐朝的强盛。

再引入: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

品读唐朝诗人杜甫的《忆昔》《无家别》两首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请学习第五课。

见第 2 张PPT。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第一篇章:安史之乱课件展示:安史之乱的背景。

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之势。

中央: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黑暗腐败。

见第 6 张PPT。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具体分析。

课件展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

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

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见第7 张PPT。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安史之乱,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从而理解唐朝衰亡的历史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图文并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但对安史之乱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对唐朝衰亡的影响,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史料分析法: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歷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安史之乱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从安史之乱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好奇心。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说课稿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说课稿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是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唐朝中期以后,我国历史出现了大规模的分裂和动荡局面。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分裂等史实,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唐朝中期以后的历史了解相对较为模糊。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分裂等概念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主线,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及其特点;认识这一时期历史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统一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统一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唐朝中期以后的历史发展趋势。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及其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4.讲授法:教师讲解“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统一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5.提问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ppt2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ppt2

C.③①②⑤④
D.②③①④⑤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 培 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 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 朗费罗 74、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拜 伦 75、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 —— 雨 果 76、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 高尔基 79、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 大仲马 80、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81、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 德国谚语 8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83、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 —— 林 肯 84、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 居里夫人 85、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贝多芬 86、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 爱因斯坦 87、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 马克思 88、我们的理想应该是高尚的。我们不能登上顶峰,但可以爬上半山腰,这总比待在平地上要好得多。如果我们的内心为爱的光辉所照亮,我们面前前 又有理想,那么就不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普列姆昌德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得快

(2016年秋季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学案(无答案)川教版

(2016年秋季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学案(无答案)川教版

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一、学习目标1、知道安史之乱的背景、发生及影响等史实。

2、理解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影响。

3、知道五代十国的历史史实及其影响。

4、学生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1、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2、学生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难点1、唐朝由极盛至衰亡过程的理解。

2、(学生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习方法阅读法、讨论法、图表法、圈点批注法四、学习准备教科书、中国历史地图册五、知识连接(一)杨国忠(?-756年),本名钊,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唐朝宰相,张易之之甥,杨贵妃族兄。

杨国忠出身于弘农杨氏河中房,早年落魄,在杨玉环得宠后飞黄腾达,直至升任宰相,身兼四十余职。

他任相期间,专权误国,排挤忠良,起用奸佞,败坏朝纲,与安禄山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

天宝十五年(756年),杨国忠随唐玄宗西逃入蜀,中途在马嵬驿被乱兵所杀。

(二)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

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族巫婆。

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

安禄山之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人部族生活。

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

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安思顺、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

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

安禄山长得痴肥,眼盲后,长期靠心腹小宦官为其穿衣。

因其宠爱幼子,二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宠幸,心中怨愤,命令安禄山宠幸的宦官李猪儿在替他穿衣时,以刀刺其腹而死,安方势力开始走下坡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任务】【教学流程】杜牧《过华清宫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教师出示古诗,提问“妃子”指谁,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唐朝出现了什么现象?一、安史之乱【问题1】材料:(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阅读材料,思考:材料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什么现象?结合课文内容概括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问题2】观察《安史之乱示意图》,结合地图,简要描述安史之乱的过程。

(时间、叛军首领、起兵地点、攻占的重要地区、平定叛乱时间)【问题3】材料一: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圆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

材料二: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天子顾力不能制……阅读材料,思考:1.材料一反映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2.材料二反映这场战乱后唐朝发生了什么变化?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问题1】《不第后赋菊》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对胜利充满必胜的信念。

思考:1.黄巢为什么要领导农民起义?2.黄巢起义结果怎么样?【问题2】小组合作,制作唐朝兴亡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问题1】观察图片《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结合地图掌握五代十国政权名称,制作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示意图【问题2】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割裂导学案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割裂导学案川教版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割裂》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白安史之乱的进程,分析安史之乱暴发的缘故,了解安史之乱的阻碍。

2.明白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暴发的缘故和阻碍。

3.明白唐朝衰亡的史实。

4.明白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自主学习】一、安史之乱755年,______发动兵变,唐玄宗逃往四川。

757年,唐朝收复了______和____ __。

不久,______又举兵反唐。

直到________年最终被平定。

二、藩镇割据唐朝末年,_______、_______领导的农人大起义暴发。

在众多节度使中,以割据汴梁一带的_________势力最强。

三、五代十国唐朝衰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前后显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域显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

【合作探讨】探讨点一:安史之乱1.安史之乱暴发的缘故?2.安史之乱的阻碍?探讨点二藩镇割据1.黄巢起义暴发的缘故?2.黄巢起义的历史意义什么?探讨点三五代十国1.五代十国的特点?【当堂达标】一、单项选择题1.李白在《古风》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诗中李白称赞“秦王”()A.自称“始皇帝”,君临天下B.十年征战,统一全国C.任免官员,中央集权D.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2.“它终止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动到一个崭新的时期。

”那个地址的“它”指哪个朝代()A.夏代B.商朝C.周朝D.秦朝参考答案【自主学习】答案见《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割裂》课件【合作探讨】答案见《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割裂》课件【当堂达标】答案见《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割裂》课件。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案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案

教育精选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了解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的影响。

通过黄巢起义了解农民起义。

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

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政治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教育精选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安史之乱的影响?
探究点二藩镇割据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黄巢起义的历史意义什么?
探究点三五代十国
1.五代十国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巩固练习请结合本课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初中历史】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ppt2 川教版

【初中历史】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ppt2 川教版

C.③①②⑤④
D.②③①④⑤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宁愿犯错,不留遗憾!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21、你的假装努力,欺骗的只有你自己,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22、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 23、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更不庸人自扰。 24、奋斗的路上,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目前的困难和麻烦是很多,但是只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前进,最后的结局交给 时间来定夺。 25、没什么好抱怨的,今天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之前的每一次选择买单。每做一件事,都要想一想,日后打脸的时候疼不疼。 26、运气是努力的附属品。没有经过实力的原始积累,给你运气你也抓不住。上天给予每个人的都一样,但每个人的准备却不一样。不要羡 慕那些总能撞大运的人,你必须很努力,才能遇上好运气。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单元 隋唐时期 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导学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单元 隋唐时期 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导学案 川教版

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导学提纲一、安史之乱1,原因:统治后期,年号。

他专宠,不理朝政,任凭奸诈贪婪的和杨国忠等胡作非为。

唐朝政治日趋腐败,统治阶级享乐之风盛行。

2.经过: 到年,和先后发动对唐王朝的叛乱战争。

3.影响:大量无辜百姓被杀害,大片田园荒芜,大批城镇变成废墟,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的转折点。

二、藩镇割据1.背景:安史之乱后,各地由划区管辖,形成局面。

2.表现:节度使把辖区内的、财政、民政大权全揽在手中;自行;赋税收人也不上缴中央;节度使一般实行世袭制。

3.后果: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三、五代十国1.唐亡:907年,废掉唐朝皇帝自立为帝,建立梁朝,定都汴梁,史称后梁。

2.概况:后梁灭亡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统治流域,史称五代。

同一时期,在其他地区还存在着十个相互独立的割据政权,统称十国。

3.影响:北方战乱不断,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南方相对稳定,经济文化显著发展;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向转移的态势已相当明显。

4.后周实力的增强:(1)主观条件:后周世宗有统一天下的强烈愿望。

(2)措施: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整顿军队,国力大增。

(3)影响:结束全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步训练1.光明网2016年8月26日文章:天宝十四载,又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组成一个以少数民族武人为骨干、有汉族失意文人和地方军人参加的财富力强的武装集团,最终导致爆发A.安史之乱B.黄巢起义C.七国之乱D.八国之乱2.番禺日报2016年10月2日文章:安禄山每次入宫,都是先拜贵妃,再拜皇帝。

皇帝不解,问他何故,安禄山恭恭敬敬地说:“我们胡人的习俗,都是先拜母亲,后拜父亲。

”皇帝释然,对安禄山的憨厚和朴实添了几分好感。

这位皇帝是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3.发动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是A.安禄山B.魏征C.朱温D.黄巢4.唐宪宗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唐室中兴”的盛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5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导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2021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5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导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2021

(2016年秋季版)四川省金堂县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导学案(无答案)川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四川省金堂县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导学案(无答案)川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四川省金堂县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导学案(无答案)川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5课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导学指要】1。

课标要求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2.学法指导(1)记住“安史之乱”发动者及带来的影响(2)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政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道五代十国的局面,理解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趋势.3.概念解析 节度使:官名。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

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

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

北周及隋改称总管。

唐代称都督。

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唯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

镇戍是经常性的防御据点,比较分散,兵力单弱,故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派遣行军总管统率出征或备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

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知识建构】(自主学习,完成填空)时间:① 发动者:② 结果:唐朝获胜 影响:③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④ 藩镇割据局面。

节度使控制辖区的军事、财政、民政大权,成为一方“土皇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了解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的影响。

通过黄巢起义了解农民起义。

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

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政治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安史之乱的影响?
探究点二藩镇割据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黄巢起义的历史意义什么?
探究点三五代十国
1.五代十国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巩固练习
请结合本课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