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古代青铜文化(完整资料).doc

合集下载

古滇国的传说

古滇国的传说

古滇国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古代国家,其疆域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云南省和四川省西南部。

古滇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古滇国的青铜文化。

古滇国的传说中,有一位名叫庄蹻的王子,他是一位英勇善战、聪明机智的领袖。

庄蹻在古滇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并成为了古滇国的国王。

在他的领导下,古滇国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吸引了周边地区的许多国家和民族前来贸易和交流。

古滇国的青铜文化是该国最为著名的文化之一。

青铜器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使用的一种金属器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古滇国的青铜器制作技艺十分精湛,各种形态逼真的动物、人物和场景等青铜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青铜艺术品不仅是古滇国文化的代表,也是该国人民智慧和技艺的结晶。

在古滇国的传说中,还有许多神秘的故事和传说。

其中最为神秘的是古滇国的“滇池之谜”。

滇池是古滇国境内的一座湖泊,被认为是古滇国先民最早的定居地之一。

然而,关于滇池的形成和用途,却有许多神秘的传说。

据说,在古滇国时期,有一位神秘的“水神”掌控着滇池的水源和命运,而古滇国的人民则要向他祭祀和祈求平安和丰收。

除了青铜文化和“滇池之谜”,古滇国还有许多其他神秘的文化遗产。

例如,古滇国的墓葬文化也是该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滇国的墓葬中,有许多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等文物,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古滇国人民的智慧和技艺,也反映了该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在古滇国的传说中,还有许多神秘的神话和故事。

例如,“牛虎灵”的故事,传说中有一位名叫“虎”的神灵,他不仅是古滇国人民的保护神,也是该国农业和畜牧业的象征。

在古滇国的神话和传说中,人们相信通过祭祀和祈求这位神灵,可以获得平安、丰收和幸福。

总之,古滇国是一个充满神秘和传奇的国家,其文化和传说不仅见证了该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也反映了该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传说和文化遗产将继续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古滇国青铜文化发展历史

古滇国青铜文化发展历史

古滇国青铜文化发展历史古滇国青铜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本文将概述古滇国青铜文化的发展历程。

1. 起源和初期发展古滇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

当时,滇池地区的原始居民开始使用青铜器,并通过冶炼技术的发展逐渐改进了制作工艺。

这一时期主要以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为主要特征。

2. 高度繁荣期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500年是古滇国青铜文化的高度繁荣期。

在这个时期,古滇国人民的青铜冶炼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制作出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

这些器物不仅在形制上独具特色,还融入了当地的人文精神和自然景观,展现了古滇国的独特艺术风貌。

3. 影响与传承古滇国青铜文化不仅在当地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对周边地区造成了积极的影响。

它为滇池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共同体,同时也促进了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青铜文化的核心技术和艺术风格在后来的时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提高,古滇国青铜文化的保护和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关机构和学者们积极参与到古滇国青铜文化的保护、考古和研究工作中,为后人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结:古滇国青铜文化经历了起源和初期发展、高度繁荣期、影响与传承等阶段。

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展现了古滇国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文化特点。

同时,古滇国青铜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身份认同和文化共同体,并促进了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

古滇国青铜文化的保护和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为后人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

不同地区的青铜文化简介

不同地区的青铜文化简介

不同地区的青铜文化简介因为不同的古代国家发展与环境,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青铜文化也不尽相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不同地区的青铜文化简介,希望大家喜欢!云南的青铜文化根据1949年以来的考古发现,云南地区早在商代晚期、西周初期已经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

到了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青铜文化已有了相当高度的发展,并有着强烈的地方特点。

例如1975年在楚雄万家坝发掘的79座墓葬,普遍用青铜矛随葬。

少数大型墓葬随葬有大量的青铜器。

例如一号墓出土青铜器110件,其中有铜鼓一件。

这种铜鼓与中原商代铜鼓形制不同,竖置,体如圆墩,上为圆形鼓面,束腰,中空无底。

万家坝一号墓出土的这件春秋晚期的铜鼓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西南铜鼓。

直至今天,这种铜鼓一直为西南地区各民族所使用,既是最具有特征的乐器,又是权力、地位与财富的象征。

此外一号墓还出土了六件一套的羊角钮铜编钟,这也是西南地区特有的青铜乐器。

此墓并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工具,共计28套。

每套由一件铜斧、一件长方形锄和一件方形锄组成。

说明此时青铜工具已经普遍使用。

又如23号墓,随葬青铜器577件,其中大部分是铜矛,此外还有钺、戈、剑、镞、臂甲和盾饰等,说明青铜武器的生产也是很发达的。

此外还出土了锄、斧、凿等青铜生产工具及四面铜鼓。

而大量的小墓,随葬品很少,甚至没有一件随葬品,说明此时的贫富分化已很严重,阶级差别已很鲜明。

1961年在祥云大波那发掘的战国中期的墓葬,出土了一具长2米、宽0.62米、高0.64米的长方屋形铜棺。

棺顶作两面坡形,棺身由七块铜板组成,由插销扣合,可以拆装。

侧面铸有鹰、燕、虎等动物纹饰。

随葬有铜鼓、铜钟、铜笙及铜葫芦笙,还有干栏式的铜房屋模型及猪、狗、鸡、羊、牛、马俑等。

值得注意的是还出土了纯锡制成的手镯,这可能与云南富产锡矿有着一定的关系。

上述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工具和武器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

例如铜锄体为长方形、方形或桃形,斧为靴形,矛多为中部起脊,钺为半月形刃,剑多为花蒂形剑格、圆柱茎上饰有缠缑〔gou勾〕纹等。

云南青铜器

云南青铜器

贮贝器
• 贮贝器是云南青铜文化特有的青铜容器,主要用于贮存海贝。在出土
的大多数贮贝器中发现的这种海贝有黄圈,经鉴定,属于“环纹海 贝”,产于太平洋、印度洋等沿海热带地区,中国的海南岛和西沙群 岛一带也有分布。而云南属于内陆高原,并不产贝,只有与沿海地区 进行沟通接触,才可能获得这些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海贝,这 说明古滇国历史时期滇民族即已经和太平洋及印度洋区域的国家和地 区有了远程贸易。古滇国的统治阶级把这些海贝视为非常稀罕贵重, 能证明拥有者尊贵身份的珍稀之物,为了保存这些珍稀之物,专门制 造了特殊的收藏容器来收存这些宝贝,于是,代表青铜文化的贮贝器 应运而生。海贝是古滇国历史时期的交换媒介货币。贮贝器按形体差 异,一般分为筒形贮贝器、鼓形贮贝器、不规则形贮贝器等几类。
• 贝币 • 贮贝器及海贝的出土,形象地证明,在古滇

人的交易活动中已经出现了货币的雏形——贝币, 这标志着古云南的商业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由于海贝的大小和重量的不均等及贝壳的易 碎性,在交易中不方便使用和保存,故战国时期 又出现了金属铸币,海贝逐步退出货币流通领域。 由于云南过于封闭,贝币一直延用至明朝前。
• • • •
• • •
贮贝器盖上铸刻有激烈而生动的狩猎场面,使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古滇人的一些狩猎场景。 两名猎手骑在马背上,手握缰绳正在追杀两头鹿,而两只猎物则拼命奔跑。 战国秦汉时期云南滇池周围区域气候温暖湿润,丛林密布,很适宜于动物的生存,这自然也 是滇人的肉食资源,《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传》记载:“蛮夷贫薄……荒服之外……食肉衣皮”。 狩猎也就成为滇人食物和衣物的重要来源。在已发现的滇人青铜器中,带有狩猎图像的实属不少。 “贮贝器”是一种用于贮存贝钱的器具,是滇池一带古代青铜文化中特有的一种器物,大都 是鼓形或束腰圆桶形,因发现时器中满盛贝壳,故名。而这件贮贝器便是鼓形的。在贮贝器出土时, 里面盛满钱币——海贝,如同今天的储钱罐。这件叠鼓形贮贝器中就有将近24公斤的海贝,这应是 一笔数额可观的财富。贮贝器是身份、财富的象征,制作都比较精美豪华,只有当时的贵族才能拥 有贮贝器,已发现的贮贝器,都出土自贵族大墓。“叠鼓”由上下两鼓重叠焊铸而成。 下图就是“狩猎叠鼓贮贝器”的全貌。 这件狩猎场面贮贝器,高62.1厘米,盖径35厘米。晋宁石寨山71号墓出土。 人类最早的交易方式是与物易物,而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则是在较晚的时候才出现。海贝 原产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水区域,其美观性使人们用为饰品和玩物,对于远离大海的人,海贝更显 其珍稀,便用作赠予、交换的珍贵物品,进而渐渐演化成为可兑换一切商品的货币功能,是夏、商、 周时期重要的实物货币。

古滇国青铜文化特点

古滇国青铜文化特点

古滇国青铜文化特点1. 古滇国青铜文化那独特的造型特点哇,就像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你看那牛虎铜案,造型多奇特啊!牛的沉稳和虎的威猛完美结合,这难道不是古代工匠的惊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吗?2. 古滇国青铜文化的装饰风格也太华丽啦!各种各样的图案和线条,那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呀。

好比那铜鼓上的装饰纹,多么精美繁复啊,这不就像给我们展示了古滇人的审美眼光有多独到嘛!3. 工艺精湛是不是古滇国青铜文化的一大特点呢?哇,你瞧那些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何其细腻!那青铜器上的每一个细节,不都在诉说着古滇人对工艺的执着追求吗?4. 古滇国青铜文化的题材丰富得不可思议呀!人物、动物、场景,应有尽有。

这不就如同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被封印在了青铜器里,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掘嘛!就像那表现战争场面的青铜器,多生动啊,让我们好似能感受到当时的激烈呢。

5. 古滇国青铜文化有个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哟!和其他地方的就是不一样呢。

就拿那独特的纹饰来说,不就是古滇国独有的标志嘛,这不就像给古滇国贴上了一个特别的标签嘛。

6. 古滇国青铜文化还充满了神秘色彩呢!好多造型和图案都让人摸不着头脑,却又超级吸引人。

好比那些奇怪的动物形象,它们到底代表着什么呢?这就像一个个谜团等着我们去解开呀!7. 古滇国青铜文化的传承也是很神奇的呀!经历了这么多年,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魅力。

这不就像一个古老的传承火炬,一直在燃烧,照亮着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之路嘛。

8. 古滇国青铜文化真的是让人惊叹不已啊!它那独特的造型、华丽的装饰、精湛的工艺、丰富的题材、浓厚的地域特色、神秘色彩以及神奇的传承,都让我们对古滇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古滇国青铜文化绝对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耀眼的一颗明珠!。

浅析古滇国及其青铜文化

浅析古滇国及其青铜文化

浅析古滇国及其青铜文化作者:王丽华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05期摘要:战国至西汉时期盛极一时,东汉时期却又突然衰亡,古滇国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短暂却又灿烂的文明。

尤其是古滇国的青铜文化,更是成了独立的青铜文化类型,在艺术构思及表现手法上都显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创造性,也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古滇国人民的社会生活。

青铜文化在古滇国文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中原文明的民族文明,也向我们展示了文明的多样性及其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古滇国;青铜文化由于文献记载不详,对古滇国的研究难度较大,所以在其研究问题上存在众说纷纭的情况。

古滇国的研究不仅要对比历史文献,更重要的是结合考古发掘与之相互佐证。

从《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关于古滇国的记载,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晋宁石寨山滇王墓葬群、江川李家山等古墓群的发掘以及“滇王之印”的出土,证明了历史上古滇国的存在,也说明这些墓葬群及发掘的青铜文化与古滇国有关。

对此,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滇文化的研究与古滇国青铜器的发掘一样,都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

到目前为止,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100余篇论文涉及到古滇国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各个方面。

黄懿陆先生的《滇国史》将各个研究学者的观点进行对比,最终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详尽地叙述了古滇国历史的各种猜测与史实证明[1]。

梁庭望在对《滇国史》的评述中表达了他对黄懿陆先生执着的钦佩和他找到突破口的欣慰[2]。

而黄懿陆在他的《古滇国历史渊源及研究现状》中则是对古滇国的由来及消亡的各种可能性做了对比研究,提出国内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未来研究的一套方法,对今后的研究有重大启示[3]。

张增祺在《滇国与滇文化》中系统地叙述了古滇国的发展由来、青铜文化、民族组成、经济及生活的构成、军事宗教以及其社会特征,让大家对古滇国的历史发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4]。

尤中在他的《古滇国、夜郎考》中对古滇国的民族成分、地域范围与其存在时间做了详尽的考证[5]。

云南青铜文明之巅——牛虎铜案

云南青铜文明之巅——牛虎铜案

▲滇池夜话2021.01 第31583云南青铜文明之巅——牛虎铜案叶之声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24号墓的牛虎铜案震惊了中国文物考古界。

它记录了一场牛虎厮杀的场景:一头壮硕的大牛笔直站立,一只猛虎撕咬着大牛牛尾,大牛腹下横置一只等比缩小的小牛。

这件文物高43厘米、长76厘米,因其独特的造型和民族特征成为了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牛虎铜案是滇国青铜器中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器物动静结合、平稳美观。

也因其器奇特的造型和新颖的构思,体现出中原四足案特征的同时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

一、牛虎铜案的时代特征与出土地滇青铜文化是中华青铜文化中的一支奇葩,虽然在时代上成熟较晚,但种类丰富、铸造精美,合金比例较为完善,民族风格十分鲜明,相较于中原的青铜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江川李家山古墓群是古滇贵族墓葬的代表之一,为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墓葬,也是古滇青铜文明的巅峰时期,位于江川县城北16公里的江城镇早街村后的山丘上。

其随葬品以青铜器为主,另有金器、银器、铁器、玉石器等,涉及礼器、乐器、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等,除最为珍贵的“牛虎铜案”,还出土了各类贮贝器、铜鼓、编钟等精品文物。

牛虎铜案发掘时并非完整器物,其压损断裂主要集中在大牛的左脖颈处,且在修复的过程中发现,此案在古代就被焊接过。

在修复完成之前曾一度以为是一个凳子,但在修复完成后,整个器物程案桌形态,特别是大牛的背部凹陷成平面,应为盛放祭祀牺牲品的案或俎,加之其两牛一虎的组合,将其定名为“牛虎铜案”。

案这种器型虽在中原常见,但在古滇青铜器中是唯一一件,且这件器物动静结合,平衡大气,无论是在古滇青铜器还是在中国的青铜器中都是独特的存在。

二、牛虎铜案的释义古滇国没有文字,除史书上简单的记载,并无古籍出土,青铜器上也没有铭文,但古滇青铜器生动、写实的特征赋予了学者们无限的猜想,因此也导致了众多释义中的争议。

云南青铜时期的历史文化

云南青铜时期的历史文化

云南青铜时期的历史文化人类发展的进程,可用生产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工具来划分。

人类首先进入的是石器时代,而后青铜的尖利完全取代了笨础的石器,于是人类迈入了青铜时代,由于铁矿资源广泛和其制品轻便耐用,人类开始向铁器时代过渡。

云南的青铜时代开始于何时,迄今为止仍没有考古资料确证。

目前已明确的是在公元前7——前6世纪(约为春秋晚期)云南已存在了一种独具风格的青铜文化。

到了公元前2世纪末,即汉武帝时期,这种青铜文化在云南滇池地区发展到了最高阶段,并向铁器时代过渡。

云南青铜文化遗址,考古仍未发现,目前所有的青铜器,都出土于墓葬中。

1961年祥云大波那发现的铜棺墓,与1975年在云南楚雄万家坝的79座墓葬中发现的青铜器,是所发现的青铜文化中年代较早而又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云南青铜器在建国以前就有出土,有一些已经流失于海外。

大量的发掘工作是在建国以后开展的,在云南省中部地区如楚雄、大姚姚安、祥云、大理、昆明晋宁、安宁、富民、澄江、江川、曲靖等地,甚至于云南省边疆地区沧源、景洪、高黎贡山等地也有少量出土。

目前,云南省博物馆及各地州县馆藏青铜器已超过四五千件。

属于随葬品的青铜器,按用途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武器、乐器四大类。

生产工具有斧、锄等。

云南铜斧,斧刃部稍宽,略呈半月形,或是方刃,外形与有肩石斧相似。

即是生产工具又可作武器;生活用具具有釜、勺、匕、樽等。

祥云大波那出土了圆柱形铜条三根,长约二十余厘米,有学者认为是箸(即筷子),这可能是我国较早的铜箸之一。

属于武器的有剑、戈、矛、钺、镞、啄等,矛有细长和短阔两种,钺有半月形刃及圆形刃两种。

啄仅出土于祥云大波那,啄上有鹦鹉形附饰,颇具艺术风格。

属于乐器的有铜鼓、葫芦笙和编钟。

葫芦笙完全仿葫芦的样子。

铜鼓上有简单纹饰。

楚雄万家坝发现的钟是圆筒状,上有羊角状纽纹,共六件,形成一编。

铜鼓是云南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云南青铜文化的发展产生过不少优美的器物,但都已消失浩翰的历史长河中,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

昆明金殿青铜文化景廊介绍

昆明金殿青铜文化景廊介绍

昆明金殿青铜文化景廊介绍
景廊位于金殿公园主殿前,金殿公园主体建筑——金殿。

金殿是明代云南边疆土司制度的产物,是一座规模宏大、制作精美、集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皇家宫苑。

始建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末年毁于兵火,清初由张献忠所建。

民国时,由军阀
熊克武修复。

1949年后,人民政府对金殿进行了全面修复和保护。

景廊分为上、中、下三层,长60米,宽15米,高16米,由铜、石、砖等材质组成。

其最上一层为青铜景廊,主要展示的是金殿青铜文化艺术。

一层:
铜亭
铜亭为铜结构,仿古建筑形式建造,亭子四周环绕着栏杆,正中悬挂着“金殿”匾额。

亭内地面由铺满青石板的青石板铺就。

亭顶为“龙”形图案。

铜亭周围环绕着以铜铸的“龙纹”浮雕。

铜亭的二层:
二层为观景平台。

平台上有铜栏杆,栏杆上的雕刻形象生动、工艺精湛、内容丰富、造型优美、栩栩如生,有龙凤、麒麟等各
— 1 —
种动物及植物图案;栏杆上的浮雕图案形象逼真、线条流畅、栩栩如生;铜亭上的檐角用铜构件装饰。

— 2 —。

古滇国的青铜器造型艺术赏析

古滇国的青铜器造型艺术赏析

古滇国的青铜器造型艺术赏析作者:王珂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6期摘要:古滇国的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地域民族艺术风格,以及远古生命初期的原始犷朴之美,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描述着古滇国远古时期人们生活的历史画卷。

尤其是青铜器的造型精美奇特,具有丰富细腻的纹饰,不仅写实性强,构思也十分的巧妙,可谓之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古代青铜文化中的一支耀眼的奇葩,同时其中具有的造型艺术、独特风格以及所蕴含的民族宗教信仰与审美思想都值得广大研究者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主要以古滇国的青铜器造型艺术为中心进行赏析,以期为现代艺术领域中古滇国青铜文化的美学意义和潜在价值的进一步研究、挖掘和完善提供一些依据和帮助。

关键词:古滇国;青铜器艺术;造型艺术中图分类号:K8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059-02云南古滇国的青铜器开创了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先河,是对云南青铜时代艺术魅力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古代青铜文化中一支耀眼辉煌的珍宝。

据考证,古滇国是云南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奴隶制帝国。

它勃兴于滇池之滨,鼎盛于战国至西汉时代。

由于偏居西南一隅,远离中原文化视野。

古滇国曾长期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中,显得神秘而离奇。

直至一九五六年,考古学家在昆明近郊的晋宁石寨山发掘出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特别是在第六号墓发现的“滇王金印”,结合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的零星记录,古滇王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在沉睡两千年后开始露出冰山一角。

一、古滇国的青铜器造型滇系青铜器在世界古代青铜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世界四大青铜文明体系之一。

作为古滇国存在的证据,这些青铜器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记录下古滇人生产、生活、战争、祭祀等场景,有力证明了两千多年前曾有滇人在富庶的滇池岸边择湖而居的史实。

青铜器虽然铜锈斑驳,却难掩古滇国在青铜时代的辉煌,它们代表了云南青铜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

地下考古资料显示,云南在公元前七世纪就已存在了一种独具风格的青铜文化。

滇文化

滇文化

滇文化滇文化是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末,以滇池为中心,东达曲靖,西对禄丰,北迤东川,南抵通海、华宁这一大致范围分布着一支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

滇文化以其造型精美奇特、纹饰细腻丰富的青铜器闻名于世,并具有较强的写实性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故又称为“滇青铜文化”。

在这些大量的青铜器当中,可以分成几种类型,一个是生产工具,还有一些手工工具,另外还有大量的兵器,还有一类是装饰品,装饰品主要大量的青铜的扣饰,在这些青铜扣饰,有浮雕,有镂空,有镶嵌。

以铜鼓、贮贝器、葫芦笙、案、枕、编钟,各种造型的扣饰、杖头;以及具有特点的兵器和工具如狼牙棒、啄、铖、吊人铜矛、戚、蛇柄剑、铜柄剑、铜柄铁剑、锄、镰、纺织工具;还有各形的金饰、玉饰等为特点。

其中贮贝器及扣饰生动地反映了滇人的生产、生活、祭祀、狩猎、纺织、舞蹈各方面的情况,堪称一幅幅保存久远的“铜照片”。

滇王国青铜器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是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

滇文化的青铜器纹饰大量是写实性的,除了有一些夸张以外,塑造的人物和动物基本上是按比例的来表现当时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滇王国青铜器的装饰的技法是以圆雕,也就是用立体雕刻来表现人物或者动物,另外用极细的线把图案镌刻在器物的表面,这种装饰的手法叫细线阴刻。

贮贝器是滇王国青铜器当中一种非常典型的代表性的器物。

滇文化青铜器造型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仿生和写实最具特点。

装饰方法也较多,如鎏金、镀锡、错金银、线刻、镂空、镶嵌等。

纹饰精美繁缛,有规整的几何组合,也有写实的图案。

大多数青铜器上或多或少均经过装饰,多为铸模花纹,也有镶嵌、镂空、线刻等,但线刻只能从保存较好的青铜器上辨认,锈蚀严重的器物图案已不清楚。

铸模花纹十分丰富,主要有动物纹、人形纹、几何纹、龙蛇纹四大类。

动物纹、人形纹多较写实。

龙蛇纹多较抽象,但也有形象写实的图案。

几何纹主要有连珠纹、弦纹、云雷纹、双旋纹、太阳纹、麦穗纹、绞索纹、水波纹、三角纹、菱形纹、锯齿纹、汪纹等,各种纹饰多相互交错组合成变幻丰富的图案。

古滇青铜器制作工艺

古滇青铜器制作工艺

古滇青铜器制作工艺
古滇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包括多种复杂的铸造技术。

例如,他们能按照器物功能进行不同的合金配比,并采用了复合范铸造、地坑范铸造、夯筑范铸造、填范铸造、接套铸造、分铸焊接、分铸熔接等铸造技术。

在铸造过程中,古滇国工匠还采用了“蚀蜡法”精密镂空铸造技术,代表了当时精密铸造的最高水平,这种技术极有可能是滇人所发明。

除了铸造技术,古滇青铜器的表面处理工艺也十分精湛,包括锻打、模压、鎏金、镀锡、金银错、镶嵌、刻线等,还有神奇的“黑漆古”青铜器,无不漆黑光亮、抗蚀拒腐,有学者认为,这也是经滇国工匠处理的杰作。

这些青铜器造型优美,纹饰典雅,堪称绝代精品。

云南的青铜时代

云南的青铜时代

研究云南的青铜时代■张吉洪①摘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和江川的李家山等地古墓群遗址进行先后发掘,出土了大量战国到西汉时期的青铜器、陶器等遗物,神秘的古滇青铜器慢慢撩开历史的面纱,携着尘封数千年的古滇文明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中国和世界青铜文化的内涵,它是中华民族古代艺术文化中的一支艳丽奇葩,它的艺术魅力和辉煌灿烂开创了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先河,我们看到的这些青铜器,每一件都体现出这种独有的精湛技术和地域文明,充分地彰显滇国工匠的聪明与才智。

①关键词:古滇青铜中国的青铜雕塑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距今约5000年。

20世纪中叶,在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的第二期青铜器,据考证距今3800年(即夏代早期)。

1955年至1960年先后4次在晋宁县(今昆明市晋宁区)石寨山和江川的李家山等地古墓群遗址进行先后发掘,出土了大量战国到西汉时期的青铜器、陶器等遗物,神秘的古滇青铜器慢慢撩开历史的面纱,携着尘封数千年的古滇文明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一、滇国历史渊源云南是汉文化深入较晚的地区之一,秦汉时期中原王朝虽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使汉文化不断向边远地区扩展,但当时地处西南边陲的滇国却未受汉文化影响,一直处于相对的繁荣和稳定。

公元前4世纪末的战国时期,西北地区的秦国即开始扩张西南边疆,秦军一举进入滇国,开“五尺道”以通南中,当时不断有汉族移民入滇。

“五尺道”是秦汉时期由内地通云南的主要交通干线,即从今天的成都经宜宾进入云南曲靖,全长两千余里,多为高山峡谷。

秦末汉初的时候,云南还是内地流放罪犯和商贾活动的地区之一,其中很多汉人来到云南后就留居云南,和边疆民族通婚,成为云南最早的中原文明的传播者。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灭滇国,并置益州郡,滇王仍能“复长其民”。

滇国青铜文化并没①张吉洪,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雕塑系主任。

有因益州郡的设立而急剧衰落,而是一直保持稳定和繁荣。

据《史记》《汉书》等记载,其统治中心就在今天的晋宁县城附近。

云南滇文化青铜器研究

云南滇文化青铜器研究

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 ❖巂人 ❖牦牛羌人 ❖白狼羌人
三、滇文化代表性青铜器
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
西汉 1956年晋宁石寨山出土 通高50,盖径25厘米
❖ 播种贮贝器 ❖ 西汉
❖ 纺织贮贝器 ❖ 西汉
❖ 祭祀场面贮贝器 ❖ 西汉
❖ 虎牛鹿贮贝器 ❖ 西汉
祭祀人物扣饰
二 人 猎 鹿 扣 饰
二人猎野猪扣饰
三人缚牛扣饰
三狼噬羊扣饰
❖ 立牛葫芦笙 ❖ 战国 ❖ 1972年江川李家山
二 人 猎 鹿 扣 饰
六、滇国主体民族的构成 ❖越人说
七、滇国原始宗教 ❖ 祭祀农神 ❖ 生殖崇拜 ❖ 祖先崇拜 ❖ 人祭和人牲
杀人祭铜鼓
八、云南青铜文化中的北方草原文化因素
❖ 双环首青铜短剑 ❖ 曲柄青铜短剑 ❖ 弧背铜刀 ❖ 动物纹牌饰 ❖ 金珠与金饰
第二讲 滇文化青铜器
一、云南青铜文化的调查与发掘
❖ 石寨山地理位置图
汉武帝元封 二年(公元前 109年)“滇 王降汉”, “汉赐滇王王 印,令其复长 其民”以后, 各种汉式器物 涌入云南。
石寨山墓地外景
滇王之印
抚仙湖
二、云南青铜文化的类型 ❖1、滇池区域类型 ❖2、滇西地区类型 ❖3、滇西北类型 ❖4、滇南地区类型
出土 ❖ 通高28.2厘米
❖立鹿针筒 ❖战国
❖ 蛙形矛
❖虎熊搏斗銎戈 ❖西汉
❖ 牛虎铜案
❖ 战国 1972年江川李家山出土 高43,长76, 宽36厘米

持伞铜俑

俑高55厘米,伞高102厘米, 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 墓出土,时代为西汉时期。
俑是中国古代墓葬中陪葬用 的偶人,盛行于秦汉至隋唐 时期。形象塑造主要为奴仆, 舞乐,兵士等。

昆明金殿青铜文化走廊介绍

昆明金殿青铜文化走廊介绍

昆明金殿青铜文化走廊介绍嘿,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昆明金殿的青铜文化走廊呀。

有一次我去昆明金殿玩,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一走进那条青铜文化走廊,哇塞,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神奇的青铜世界。

那些青铜器啊,各种各样的造型,有的像凶猛的野兽,张着大嘴,仿佛要扑过来咬你一口;有的呢,又像优雅的仙子,姿态优美动人。

我记得有一个青铜器特别有意思,它是一个小鼎,上面的纹路那叫一个精细,就跟真的有什么神秘的图案在上面似的。

我凑近了仔细看,还能看到鼎身上好像有一些古人生活的场景呢,感觉就像穿越了一样。

我就在那盯着看了好久,想象着古代的人是怎么用这些青铜器的,是不是也像我们现在这样好奇地研究它们呀。

沿着走廊慢慢走,每一个青铜器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有的高大威武,有的小巧玲珑,真的是让我这个好奇宝宝看都看不过来。

而且呀,在那里还能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历史氛围,就好像那些青铜器在给你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哎呀,总之呢,昆明金殿的青铜文化走廊真的是太值得一去啦!去感受感受那独特的青铜魅力,保证让你不虚此行哟!下次你们也一定要去好好瞧瞧呀!。

青铜时代的云南滇青铜器艺术

青铜时代的云南滇青铜器艺术

理论纵横Theory research70云南古滇国青铜文化在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地位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存在年代上限断定的分歧。

比较统一的断代其下限应该是在西汉中晚期,即通常所称“滇王国”时期。

建国后至今,在云南境内数次大型青铜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已经证实了关于古滇国青铜器具有的极其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及学术地位。

有关古滇国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西南夷列》。

有关它的存在和消失在之后的史书上竟没有留下任何记载。

在古滇国历史经历的五百余年间,它兴盛于战国,至西汉之后走向衰亡。

东汉初叶云南被中原王朝的郡县制所取代,直至古滇国消失。

古滇国时期的青铜文化一个重要的代表性特征是:器型与小型的动物雕塑附饰的形式或是器型与独立的人物和动物雕塑的组合。

滇青铜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古滇国的文化脉络有着清晰的确定性。

古滇国青铜器区别于我国中原地区青铜器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青铜器附饰雕塑的写实性。

从云南省晋宁石寨山古滇国墓地和江川李家山滇墓考古发掘情况看,有代表性的当是江川与晋宁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牛虎铜案和虎鹿贮贝器。

古滇国贮贝器种类包括的范围很广,如骑士、狩猎、人乐、播种与纺织贮贝器等等。

1992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玉溪地区、江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江青铜时代的云南滇青铜器艺术内容摘要:滇青铜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古滇国的文化脉络有着清晰的确定性。

古滇国青铜器区别于我国中原地区青铜器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青铜器附饰雕塑的写实性。

古滇国时期的青铜文化一个重要的代表性特征是:器型与小型的动物雕塑附饰的形式或是器型与独立的人物和动物雕塑的组合。

与中原地区青铜时代同时,云南古滇国的青铜器至商代以后,居住云南古滇池、洱海、滇西北和红河流域地区的云南民族先民也同样创造了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光辉灿烂的青铜器文化,在这些青铜器中,完整而精美的造型包括了动物组合、人和动物的组合及圆雕、浮雕及直形体浇铸与焊接的工艺。

其写实性之强,令人叹为观止。

最后的青铜王国--滇国

最后的青铜王国--滇国

最后的青铜王国--滇国一、滇国的历史概述“滇”是我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国,主要分布在以滇池地区为中心的云南省中部和东部地区。

考古资料证明,滇国出现的时间至迟不晚于战国初期,战国末至西汉初为全盛时期,西汉中期后开始走下坡路,西汉末至东汉初被中原王朝的郡县制所代替,从此在史书中神秘消失。

由于几乎没有文字,所以滇国怎样建立和消亡就成了一个未解之密。

根据考古资料和史书记载来推测,滇国存在的时间大约有500年左右,为公元前5世纪中至公元1世纪初。

二、滇国青铜文化的发现与发掘关于滇国青铜文化的正式发掘工作,是在1951年云南省博物馆建立后开始进行的。

1955年——1960年,首先在晋宁石寨山进行过四次发掘,共清理墓葬50座,出土文物4800余件。

其中6号墓发现蛇钮金印一枚,篆文“滇王之印”。

这一发现证实了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关于滇王降汉后,汉武帝“賜滇王王印”令其“復長其民”的记载正确。

由此,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滇国开始被人们发现与发掘。

古滇国在滇池地区青铜文化的分布以滇池为中心,在昆明、晋宁、江川、呈贡等20多个县市的40多个地点共发现万余件青铜器。

“滇王之印”的发现,确认6号墓为一代滇王之墓。

石寨山古墓群是滇国上层贵族墓地。

墓内出上的青铜鼓、贮贝器、葫芦笙、枕、伞盖、啄、狼牙棒、各种扣饰等文物,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可以判断系少数民族先民的文化遗物。

1996年,又在晋宁石寨山滇工族墓群发掘古墓葬36座,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如贮贝器、铜跪俑、装饰动物的青铜兵器等,其风格与20世纪50至60年代发掘的器物完全一致,这36座古墓也应属滇国贵族墓葬。

1972年发掘的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大大地丰富了滇池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加深了我们对滇池地区青铜文化的认识。

共发掘27座占墓,出上各类文物1300多件,其中青铜器1000余件。

1991年12月至1992年4月又在江川李家山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共发掘58座墓葬,出土金、铜、铁、玉、玛瑙等各类文物2066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云南古代青铜文化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访我国著名古代铜鼓研究专家李昆声教授
本报记者李开义
李昆声:云南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铜鼓研究领军人物,著有《李昆声文物考古论集》、《云南艺术史》和《云南文物古迹》等专著,最近与黄德荣合写《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一书,引起国际国内铜鼓研究专家的关注和好评。

记者:云南古代青铜文化创造了辉煌,至今以江川李家山为代表的云南青铜文化在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史上闪耀着独特而璀
璨的光芒,云南青铜文化在考古和研究方面,取得了那些主要的成果,您认为云南青铜文化在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史上处于什么地位?
李昆声:云南青铜时代的考古最重要的成果是出版了《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云南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报告》、《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发掘报告》、《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昆明羊甫头墓地》等一批专著和发掘报告。

江川李家山、昆明羊甫头、剑川海门口等青铜时代墓地和遗址均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云南青铜时代在考古学上属中国青铜时代。

云南青铜时代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记者:云南青铜时代还有多少未解之谜?云南青铜文化研究主要应在哪些方面重点突破?
李昆声:首先,云南青铜时代的起源至今是个未解之谜。

云南青铜时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何地区发源?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中国青铜时代起源于夏代,即公元前2070年开始,结束于
春秋,即公元前476年,长达1500多年。

从云南现有的考古资料看,云南青铜时代结束于西汉末期,大致可以定在公元1世纪.开始于何时呢?根据近60年云南考古发掘的资料,云南青铜时代最早的地点是剑川海门口遗址。

经过1957年和1978年的两次发掘和年代的测定,通常取公元前1115年这个数据,那就是商代末期。

省外有几位中青年学者认为太早,发表论文把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的年代推迟到春秋时期。

因为他们不了解云南的考古资料,我们也不必和他们一般见识。

2008年元月至5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剑川海门口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发掘面积达1395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2000余件,这个遗址内早期大型“干栏式”建筑的建筑面积达2万至2.5万平方米,此次发掘清理出建筑构件桩柱和横木4000余根。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处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到青铜时代的超大型的、滨水而居的“干栏式”建筑聚落。

省考古所的闵锐副研究员把海门口遗址的年代分为三期,属于早期青铜时代的第二期,可能会早到距今3800多年,比过去已知的云南最早的青铜时代的年代要早六、七百年。

也就是说,云南可能在夏代早期就已经进入青铜时代了。

所以,我们对云南古代文明起源的时间和古文明的水平就不应低
估和妄自菲薄。

从宏观上来讲,云南青铜文化的研究应该重点解决云南青铜文化的来源。

是本土起源还是外来?起源的时间为距今3800年(即夏代早期)的剑川海门口第二期是不是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还有没有更早的青铜时代遗址或墓葬?关于起源地从目前考古资料上来看,滇西青铜文化早于滇池地区和其他地区的青铜文化,最终要确定云南青铜文化起源于滇西地区还有待于更多新的田野考古资料的发现。

从微观上来说,云南青铜文化的许多个案研究,某些青铜器的定名并不准确,起源、发展和演变规律尚不清楚。

云南青铜器上的一些花纹和立体雕塑所表达的意义尚无科学合理的解释,因为云南青铜时代并没有文字,这些图像和纹饰的实际功能就相当于文字。

记者:请您重点谈谈李家山青铜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如何以青铜文化为依托发展当地的青铜文化产业和旅游业?
李昆声:中国考古学界的泰斗苏秉琦教授的理论指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演进是遵循古文化→古城→古国→方国→帝
国这样一个模式发展演进的。

江川李家山青铜文化属于战国西汉时期一个方国创造的青铜文化。

江川李家山青铜文化出现在战国时期,此时中国内地正处于诸侯林立、群雄割据、东周王室衰微时期。

到秦帝国统一中国和随后的汉帝国取而代之,江川李家山属汉帝国版图下的一个方国,到东汉时消失。

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第二次发掘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表明了李家山青铜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两次发掘86座古墓,共获青铜器近4000件、金银器约6000件、玉器4000件,以及陶器、竹器、木器、漆器、玛瑙、水晶、琉璃、海贝、琥珀、蚀花石髓珠等一大批珍贵文物。

江川李家山青铜文化前后延续长达500多年之久,在我国乃至世界青铜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以江川李家山青铜文化为依托,发展江川县乃至整个玉溪市的旅游业的思路很好。

江川县振兴旅游业的口号“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很响亮、很生动!人们常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中国是有5000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文物在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

像江川李家山青铜文化所拥有的无比珍贵的文物,对发展当地旅游业,无疑是最重要的闪光点。

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一大批珍贵文物,无论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还是科学价值、,均堪称国际一流。

应设计专门的李家山青铜文化之旅游路线,出版一批介绍李家山青铜文化的系列科普读物,拍摄李家山青铜文化电视科教专题片,重建或扩建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使其能陈列展览更多的李家山青铜时代文物,目前的馆比较狭小而又陈旧,完全不适应发展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要求。

记者:您是古代铜鼓研究的著名专家,请介绍下我国古代铜鼓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最新研究成果。

此外,您提出世界古代铜鼓最早起源于中国云南的滇中和滇西,也就是说云南是古代铜鼓发源地之一,依据是什么?
李昆声:铜鼓研究在国际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早在1902年,奥地利学者弗兰茨·黑格尔就出版了《东南亚古代金属鼓》一书,开创了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铜鼓进行分类的先河。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世界铜鼓研究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

铜鼓研究的著作和专家主要集中在中国、越南和日本。

从1988年至今2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在中国昆明、南宁、贵阳、桂林、
文山召开过5次铜鼓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我国学者出版的重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主编的《中国古代铜鼓》(1988年出版);蒋廷瑜著《古代铜鼓通论》(1999年出版);李伟卿著《铜鼓及其纹饰》(2000年出版);崔剑峰、吴小红著《铅同位素考古研究》(2008年出版);李昆声、黄德荣著《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2009年出版)以及集体编著的《文山铜鼓》(2004年出版)、《河池铜鼓》(2009年出版)等。

关于铜鼓研究中,国际上争论最多,也是聚讼难决的问题是古代铜鼓起源地的问题。

越南学者坚持说铜鼓起源于越南北方。

中国学者则认为起源于云南。

1980年,我和黄德荣先生最早在《昆明师院学报》上发表论文,提出古代铜鼓起源于滇中至滇西地带。

当时可供研究万家坝型铜鼓仅有16面,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在云南楚雄万家坝科学发掘出土的5面万家坝型铜鼓,用碳十四测定年代为春秋时期,共生器物群的研究与测定年代吻合。

确认为世界最早的铜鼓。

1990年,我们在《考古》杂志上著文,再次重申这一观点,那时的研究资料已有29面万家坝型铜鼓。

2007年我们在《考古学报》上发表近四万字的长篇论文《再论万家坝型铜鼓》,当时全世界已发现62面万家坝型铜鼓。

我国学
者用同位素方法确认,滇中至滇西是万家坝型铜鼓矿料产源地,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用实验室的数据支持世界铜鼓起源地在滇中至滇西地带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