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语文总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浙江卷高考真题剖析(精品备考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
浙江卷高考真题剖析
(一).(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9.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首联中“”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借助诗歌的词、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才能准确作答。

题目的意思是,早秋时节去到龙武李将军书斋去拜访他,“过”的意思为“拜访”。

首联的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的冷清,好像主人在闲居之中。

“朱门”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答案】造访朱门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

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

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

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
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总结归纳】
诗歌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步骤:
第一步,指明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和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二).(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9.“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体现出诗人的心情。

(2分)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把握“淹留”一词的含义,可以联想屈原在《离骚》中“岁月忽其不淹兮”的“淹”字,该句中的“淹”为停留、
停滞之意,代入“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意义通畅。

结合诗歌标题“送王昌龄”和“送君多暮情”,可知此诗为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点拨】: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答案】久留(逗留)依依不舍
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6分)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手法的把握。

考生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

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烘托了离别之情。

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点拨】:点染一词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

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体感。

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

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

点染分为三种类型,先点后染,先染后点,点时加染。

此诗就是先点出离情,再以景染之,结尾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答案】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三)(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分)答案:采地黄卖地黄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6分)
答案:
叙述: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
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四)(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7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3分)
【解析】赏析题思路,手法+表达效果+情感。

修辞角度,句式对仗,铜驼“泣”,显然是拟人,但铜驼又怎会哭泣?哭泣的只会是诗人自己。

联系残园和“废殿”的意象,再联系注释“东都”,不难体会诗人的亡国之痛。

【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4分)
【解析】鉴赏古诗词叙事特色,可以从叙事技巧、叙事角度、个人情感等角度入手。

这两首诗明显采用了对比手法。

“北来人”的叙事角度则更添真实性。

此外,诗歌中流露出浓烈的个人情怀,也是这两首诗的一大特色。

【答案】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

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五)(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蓁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分)
(1)(2)
【解析】:抓住“浔阳”这个表地点的词来找答案;抓住“月色”这个意境找答案,即找有“月”的诗句。

答案: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5分)
解析:作者对“关塞风寒,浔阳月色”这两种曲调,两个意象特别敏感。

即使在“天气暖犹轻”的“落红”暮春季节,孤冷心绪被琵琶女的“旧谱与新声”挑拨得愈发凄楚。

张伯淳系由宋入元的士子,其前朝情结不易轻去。

早年即由科举仕途的阅历,使他在南宋败亡后深深怀抱一种被弃无靠的漂泊感。

听到曲终,“怀抱转分明”,这是一种知音感,一种借酒浇愁之后的欣慰满足感,尽管其愁仍未消却。

昭君出塞是“去国”,浔阳江头商人妇是“弃妇”,
张伯淳从中觅得了想通的感受,于是“红颜”薄命与“青衫”落魄,真也“同是天涯沦落人”了。

唯其如此,他盛赞之为“天然律吕”,因弹奏出了真情,远非嘈杂的虚假热闹的“秦筝”之声可以比拟。

而且认为不论“百喙春和”地烦人还是“群喧夜寂”地沙漠一片,有此琵琶曲“老凤孤鸣”就足够了。

读此词,不能轻忽“幽情”的“寄”字,“似醉还醒”的“想”字。

曲调传情,是词心所在。

答案: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六)(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

(2分)
解析: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

答案:猿声。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5分)
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七)(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7分)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

〖注〗①阌(wén)乡:旧县名。

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
“,”一脉相承。

(2分)
答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5分)
【解析】关键是把握诗歌的对比艺术,且需要从结构和艺术效果两个方面去入手。

【答案】
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八).(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7分)
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珝(金)元好问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分)
答案:还未展开芳心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
答案示例: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