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一、城市生态位原理

1)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所占的地位。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2)城市生态位:反映—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反映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从而决定了它对不同类型的经济以及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群的吸引力和离心力。包括生活、生产生态位。二、多样化导致稳定性原理

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各部门和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导致城市经济的稳定性和整体的城市经济效益提高。

三、食物链原理

城市各个部分、各个元素、各个部分之间既有直接、显性的联系,也有着间接、隐性的联系。各部分之间相互依赖、互相制约。人类位于食物链的顶端。

四、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理顺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目标,局部功能与效率应当服从于整体功能和效益。

五、最小因子原理

处于临界量的生态因子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最大的影响力;有效地改善提高其量值,会大大地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产出。

六、环境承载力原理

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其改变会引起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城市生态演替是一种更新过程;演替方向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强度是否与城市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密切相关的。包括资源承载力、技术承载力、污染承载力。

七、共生原理:

城市之间具有:空间临近性、时间长期性、功能互补性、个体差异性。需要城市通过健全城市共生单元,优化城市共生模式,改善城市共生环境,选择适宜的机制达成共生,竞争与共生协调来达到共生。

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一、生态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1)生态环境因素在人口分布及其格局变换中的作用:研究古代中国人口发现,北方南侵的原因之一是北方环

境的生产压力,土壤沙化、沙漠南进。

2)古代中国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对人口分布影响

a)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对人口密度的制约

b)黄河泛滥对下游人口发展的影响

c)长江中下游流域生态优势为中国人口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生态环境对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农业畜牧业发达,商品交换频繁,有利于城市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

上的农业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城市发展受到限制。

三、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

1)提高生态环境要素的支撑能力

2)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3)提高投资环境竞争力

4)促进城市有形资产增值

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宏观上而言,其作用和影响表现为:①改变能量流;②改变物质流;③打破力的平衡,引发地质灾害

一、城市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作用及影响的胁迫效应:城市对水、土等资源的压力,城市化地区的环境污染等

二、城市要素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人口、用地、交通等要素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促进效应:①人口集聚效应;②污染集中治理效应;③资源集约效应

城市生态承载力: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包含了资源与环境的支持力部分,也包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力部分。从前者角度,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为:资源最大供给能力和环境最大纳污能力;从后者来看,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是城市最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或最低人口规模。

生态功能区划的分类:

①重要的资源生产与资源保护区;②应该保护和保留的自然景观或自然生态系统;③为防止污染和自然灾害的人工或自然系统(城市绿地、绿化带、防洪排涝区);④为消纳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废水、固体废物而设立的污水厂、纳污水域和垃圾填埋场等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

①生态敏感性分析法: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下,生态因子对外界或干扰的适应能力

②生态适宜性分析法:指由土地内在自然属性觉得的对特定用途的适宜或限制程度

生态补偿:调整环境保护(破坏行为)先关主体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

生态城市: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其具有“生态性”“自律性”“正向演替性”“可持续性”“理想性”。

生态化规划

一、城市空间结构:用系统理论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