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
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最新)
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最新)一、引言教育学基本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其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考纲旨在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考核要求,指导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
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及其主要流派。
熟悉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教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提升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的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考核内容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学的概念及其内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近代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现代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3. 教育学的功能与价值教育学的理论功能教育学的实践功能教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第二部分:教育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概念及其内涵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的基本要素2. 教育的类型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3. 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第三部分: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概念及其意义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2.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概念及其构成我国的教育制度及其改革国际教育制度的比较与借鉴3.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政策的概念及其制定教育法规的概念及其作用我国主要的教育政策与法规第四部分:课程与教学1. 课程论课程的概念及其类型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2. 教学论教学的概念及其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3.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概念及其功能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发展第五部分:德育与美育1. 德育德育的概念及其意义德育的目标与内容德育的过程与方法2. 美育美育的概念及其意义美育的目标与内容美育的过程与方法3. 德育与美育的关系德育与美育的相互促进德育与美育的整合途径德育与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第六部分:教师与学生1. 教师论教师的概念及其职业特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2. 学生论学生的概念及其发展阶段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3.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类型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第七部分:教育心理学基础1.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 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个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个体发展的教育对策3.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设计与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八部分:教育与社会1.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2. 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概念及其意义教育公平的实现途径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与挑战3. 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及其背景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我国教育国际化的策略与路径第九部分:教育研究方法1. 教育研究概述教育研究的概念及其意义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2.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3. 教育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的选择与论证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制定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与评价四、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30%)课堂表现:包括出勤、课堂讨论、提问等。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3篇)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3篇)第一篇:教育的基本概念与理念一、教育的定义与功能1. 教育的多维度定义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区别教育与培训、教学的联系与区别2. 教育的基本功能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功能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 古代教育理念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西方古代的博雅教育2. 近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3. 当代教育学的新趋势终身教育理念全民教育运动教育信息化与全球化三、教育的基本理念1.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学生中心教学2. 科学主义教育理念桑代克的实证主义教育研究赫钦斯的学科中心教育3. 社会主义教育理念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的学说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演变四、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1. 教育目的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论2. 教育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第二篇:教育制度与组织一、教育制度1. 学制的概念与类型学制的定义与构成要素学制的分类与特点2. 我国学制的演变历史上的学制改革当代我国学制的结构3. 世界主要国家学制比较美国学制英国学制德国学制二、教育组织与管理1. 教育行政组织教育行政组织的职能与结构我国教育行政体系的构成2. 学校组织与管理学校组织的类型与特点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学校领导理论三、课程与教材1. 课程论课程的定义与类型课程理论与课程模式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2. 教材建设教材的作用与编写原则教材的选用与评价我国教材改革与发展四、教师与学生1.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业素养教师教育与发展途径教师评价与激励2. 学生发展与评价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学生评价方法与原则第三篇:教育方法与评价一、教育方法1.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2. 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索学习3. 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创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改革网络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二、教育评价1. 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教育评价的定义与功能教育评价的类型与方法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2. 学生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学业评价学生发展评价3. 教育质量评价学校教育质量评价课程与教材质量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评价三、教育研究方法1. 教育研究概述教育研究的定义与类型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论2. 定量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纵向研究3. 定性研究方法案例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一、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概念的语义分析2、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3、教育的发展阶段与特征4、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5、教育的本质与争论(工具论与本体论)6、西方教育学的发展7、教育学的理论流派二、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若干理论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论2、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对教育的制约3、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人口功能4、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现代命题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的主要理论2、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环境、遗传和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4、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四、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L、教育目的的概念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
3、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4、个人本位目的观和社会本位目的观5、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6、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7、素质教育五、学校的产生与发展1、学校的概念2、我国学校的发展3、学制的概念和类型4、学校阶段的变革六、教师及其专业发展1、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现代的教师角色定位2、教师劳动的特点3、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与方法七、学生及其成长1、学生的本质属性2、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3、学生的权利与义务4、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八、课程与课程改革1、课程设计的模式(泰勒原理、斯腾豪斯的过程原则、情境模式)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九、教学理论与模式1、教学的词源含义2、教学理论的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其各自的代表分别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原则)十、德育1、德育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2024教育学统考大纲
2024教育学统考大纲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1.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包括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目标;2.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包括教育、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效果等;3.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包括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及其影响,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二、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1.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包括教育哲学的定义,教育哲学的研究领域和目标;2.教育哲学的根本问题,包括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的目的问题、教育的方法问题;3.教育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和代表性学说,包括实用主义、进化主义、人本主义、启发主义等。
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目标;2.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3.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包括教学设计、教育评价、教育咨询等。
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1.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包括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领域和目标;2.课程的基本要素和组织形式,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等;3.教学理论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改进等。
五、教育行政与管理的基本理论1.教育行政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包括教育行政与管理的定义,教育行政与管理的研究领域和目标;2.教育行政与管理的主要理论,包括管理学理论、决策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等;3.教育行政与管理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包括学校管理、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监督和评价等。
六、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1.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包括教育社会学的定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目标;2.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包括社会学理论、教育学社会学理论、教育社会学理论等;3.教育社会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包括教育公平、教育社会化、教育体系与社会变迁等。
2024教育综合333考试大纲
2024年教育综合333考试大纲如下:
一、教育学原理
1.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2. 教育的分类和特点
3. 教育的过程和方法
4. 教育的目标和评价
5. 教育的管理和发展
二、心理学基础
1. 心理的本质和功能
2. 心理的发展和变化
3. 认知过程和思维模式
4. 情感和情绪的调节
5. 人格和行为的形成
三、教育心理学
1. 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
2. 学生发展和学习差异
3. 动机和兴趣的培养
4. 课堂管理和教学评价
5. 心理健康和辅导技巧
四、教育法律法规
1. 教育法律体系和法规内容
2. 学校管理与教师职业道德
3. 学生权益保护和校园安全
4. 教育资源分配和管理
5. 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
五、教育技术与信息化应用
1. 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围
2. 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3. 电子教材和在线课程的开发和应用
4. 数据分析和评估工具的应用
5. 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措施和技术
以上是2024年教育综合333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考生需要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一)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一)一、教育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与内涵(1)教育的广义与狭义之分(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教育的本质与功能2. 教育的目的与价值(1)教育目的的含义与类型(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宗教本位、社会本位、个人本位、文化本位(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3. 教育的发展与变革(1)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现代社会、当代社会(2)教育改革的动因与趋势:全球化、信息化、个性化、终身化(3)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与现状二、教育的基本原理1. 教育心理学原理(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任务(2)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3)教学心理: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师心理2. 教育社会学原理(1)教育社会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2)教育与社会结构:阶级、阶层、性别、民族、文化(3)教育与社会变迁:现代化、城市化、人口流动、社会流动3. 教育哲学原理(1)教育哲学的定义与任务(2)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知识、价值、存在、方法(3)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批判主义、后现代主义三、教育的基本制度1. 学制与学校制度(1)学制的定义与类型:单轨制、双轨制、分支制(2)学校制度的构成与功能: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3)我国学制的历史与现状2. 课程与教学制度(1)课程的概念与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2)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3)教学制度:教学计划、教学组织、教学评价3. 教育评价制度(1)教育评价的定义与功能(2)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技术:量化评价、质性评价、综合评价(3)我国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四、教育的基本实践1. 教师与学生(1)教师的角色与素质:专业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2)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在职培训(3)学生的特点与培养: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2. 教育教学实践(1)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2)课外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3)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3. 教育管理与政策(1)教育行政: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政策、教育法规(2)学校管理:学校组织、学校文化、学校领导(3)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规划、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公平。
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3篇)
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3篇)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第一篇)一、引言教育学基本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教育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考纲旨在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考核要求,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
理解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演变过程。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具备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教育责任感。
培养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三、考核内容1. 教育学概述:教育的概念与本质:教育的定义、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的功能。
教育学的对象与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经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与政治:教育对政治的作用、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与文化: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与科技:教育对科技进步的作用、科技进步对教育的影响。
3. 教育与个体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教育的引导作用、教育的促进作用、教育的补偿作用。
4.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体发展的需要、教育自身的规律。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演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的、新时代的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的概念与类型:教育制度的定义、教育制度的类型、教育制度的功能。
5. 课程与教学:课程的概念与类型:课程的定义、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结构。
2024年333教育学大纲
2024年333教育学大纲2024年333教育学大纲第一篇:教育学概论第一章:教育学的基础概念1.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1.1 教育学的定义1.2 教育学的特点1.3 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2.1 古代教育思想2.2 现代教育思想2.3 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3.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3.1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3.2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3.3 教育学的研究范式第二章:教育学的基本原理1. 教育的本质和目标1.1 教育的本质1.2 教育的目标和任务1.3 教育的批判性和开放性2. 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2.1 教育的社会作用2.2 教育的个人作用2.3 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性3.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3.1 教育学的目的论3.2 教育学的过程论3.3 教育学的方法论第二篇:教育目标与课程设计第三章:教育目标的设定1. 教育目标的概念和特点1.1 教育目标的定义1.2 教育目标的特点1.3 教育目标的分类2. 教育目标的设定原则2.1 合理性原则2.2 可操作性原则2.3 可测量性原则3. 教育目标的制定和评价3.1 教育目标的制定过程3.2 教育目标的评价方法3.3 教育目标的调整与更新第四章:课程设计与实施1. 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1.1 课程设计的定义1.2 课程设计的原则1.3 课程设计的要素2. 课程设计的过程与方法2.1 课程设计的过程2.2 课程设计的方法2.3 课程设计的实施与评价3. 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3.1 跨学科课程设计3.2 素质教育课程设计3.3 创新教育课程设计第三篇: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第五章: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1. 教学理论的定义和特点1.1 教学理论的定义1.2 教学理论的特点1.3 教学理论的科学性2. 教学理论的主要流派2.1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2.2 构造主义教学理论2.3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3. 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3.1 多元智能理论3.2 脑科学与教学3.3 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第六章: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1. 教学方法的基本分类1.1 教学方法的定义1.2 教学方法的分类1.3 教学方法的特点2.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原则2.1 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匹配2.2 学生特点与教学方法的匹配2.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匹配3.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3.1 科技教育与教学方法创新3.2 课堂教学与教学方法改革3.3 教学方法对教师角色的影响第四篇:教育管理与评价第七章: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1. 教育管理的定义和特点1.1 教育管理的定义1.2 教育管理的特点1.3 教育管理的目标2. 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2.1 教育管理的层次结构2.2 教育管理的职能和任务2.3 教育管理的原则和方法3. 教育管理的关键问题3.1 教育管理与教育资源配置3.2 教育管理与组织机构3.3 教育管理与教育改革第八章: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1. 教育评价的定义和特点1.1 教育评价的定义1.2 教育评价的特点1.3 教育评价的目的2. 教育评价的分类和方法2.1 教育评价的分类2.2 教育评价的方法2.3 教育评价的质量标准3. 教育评价的改革和发展3.1 教育评价的改革背景3.2 教育评价的改革措施3.3 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结语通过对2024年333教育学大纲的综合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教育333统考大纲
教育333统考大纲摘要:一、教育333统考大纲概述二、教育333统考大纲的具体内容1.教育学原理1.1 教育的概念与起源1.2 教育的作用与目的1.3 教育制度与发展2.教育心理学2.1 心理发展与教育2.2 学习理论与应用2.3 教学策略与方法3.教育管理学3.1 教育管理的原则与方法3.2 教育行政与组织结构3.3 教育评价与管理4.教育改革与创新4.1 教育改革的发展与趋势4.2 教育创新的理念与实践4.3 教育政策与法规正文:教育333统考大纲是针对我国教育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而制定的,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和教育改革等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
大纲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和教育改革与创新。
一、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的基本概念、起源、作用、目的以及教育制度和发展等方面的理解。
内容包括教育的概念与起源、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发展等。
这部分知识点为考生奠定教育学理论基础,使其能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运用教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理论与应用、教学策略与方法等方面的掌握。
通过对心理学原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帮助考生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科学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三、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教育行政与组织结构、教育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理解。
使考生具备教育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场所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
四、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改革与创新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改革的发展与趋势、教育创新的理念与实践、教育政策与法规等方面的掌握。
通过对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探讨,培养考生具备敏锐的教育政策意识,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教育333统考大纲涵盖了教育学的各个重要领域,旨在全面考查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2024教育学333统考大纲
2024教育学333统考大纲一、综述1.1 介绍2024年教育学333统考大纲是教育学专业考试的重要依据,全面涵盖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旨在选拔优秀的教育学人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大纲旨在规范考生的复习方向,明确考试重点,为教育学专业考试提供有力指导。
1.2 目的通过对2024年教育学333统考大纲的全面介绍,帮助广大考生深入了解考试内容和要求,明确复习重点,制定有效复习计划,提高备考效率,更好地备战教育学专业考试。
二、考试范围及内容2.1 考试范围2024年教育学333统考大纲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行政管理和教育技术学等四大模块。
涵盖了教育学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考生须全面掌握相关知识。
2.2 考试内容1) 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理论基础、教育学研究方法、教育学发展历程等内容。
2) 教育心理学: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理论、心理发展等内容。
3) 教育行政管理:包括教育管理理论、教育政策、教育领导与管理等内容。
4) 教育技术学:包括教育技术基础知识、教育技术应用、教育信息化等内容。
三、考试要求3.1 考试目标2024年教育学333统考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考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运用。
考试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2 考试要求1) 理论基础扎实:考生应深入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相关知识和概念,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
2) 实践能力强:考生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教育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3) 知识面广:考生应全面掌握教育学的各个领域知识,对教育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科技有所了解。
四、备考建议4.1 制定复习计划考生应根据教育学333统考大纲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根据个人情况和考试时间合理安排复习计划,做到有条不紊地复习。
4.2 多维学习考生应多渠道、多维度地学习相关知识,可以通过教材、参考书、网络等方式获取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做到全面学习。
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2篇)
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2篇)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第一篇)一、引言教育学基本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其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本考纲旨在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考核内容,确保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
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流派。
熟悉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教育学原理分析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具备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教育调查和分析。
能够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合理的教育建议和解决方案。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和职业素养。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考核内容1. 教育学概述1.1 教育的概念与本质教育的定义及其演变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的基本功能1.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思辨法、实证法、比较法等)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3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思想(孔子、柏拉图等)近代教育学的发展(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现代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实用主义、要素主义等) 2. 教育与社会2.1 教育与社会结构教育与社会阶层教育与社会流动教育与社会公平2.2 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的经济效益2.3 教育与文化教育与文化传承教育与文化创新教育与文化冲突3. 教育目的与价值3.1 教育目的的内涵与层次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等)3.2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3.3 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的内涵主要的教育价值观(知识价值观、能力价值观、素质价值观等)教育价值观的变迁4. 教育制度与政策4.1 教育制度的内涵与类型教育制度的定义教育制度的类型(学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等)4.2 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古代教育制度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当代教育制度的改革趋势4.3 教育政策及其制定教育政策的定义与类型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教育政策的实施与评估5. 教育过程与教学5.1 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方法5.2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教学过程的定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双边性规律、发展性规律、教育性规律等)5.3 教学方法与策略主要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6. 学生发展与教育6.1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6.2 学生发展的主要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6.3 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教育对认知发展的影响教育对情感发展的影响教育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7. 教师与教育7.1 教师的角色与地位教师的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管理者等)教师的社会地位7.2 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师的能力素养教师的情感素养7.3 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四、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1.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闭卷,占6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作业、小测验等,占40%)2. 评分标准:知识掌握(50%):准确理解并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
领会:比较研究法的发展历史与作用;比较研究法的种类;比较研究法的运用
、研究报告的撰写
领会: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含义与目的;研究报告的种类;研究报告的结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作用、内容和方法
应用: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与要求
领会:抽样调查的意义;抽样的程序;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样本容量及其影响因素
应用:概率抽样的方法;非概率抽样方法
、问卷法
识记:调查研究;问卷
领会:调查研究的应用领域;问卷法的特点;问卷的类型与结构;问卷设计的主要技术与标准;问卷调查的实施;问卷的效度与信度;问卷法的优缺点
应用: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与主要步骤
识记:课程;课程类型;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的取向;课程评价
领会:经验主义、学科中心主义、社会再造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等课程理论;制约课程的因素;课程的主要形式;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应用:针对课程中存在问题的课程改革
、教学
识记:教学;教学效率;教学策略
领会: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教学过程的特点与结构;教学环节的操作方法和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几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由来与发展;教学策略的特征与类型
领会:实验的逻辑;实验法的特点与意义;实验法的原理和程序;实验的基本类型;影响实验效度的因素;实验法的优缺点
应用:实验设计
、文献法
识记:文献;文献研究
领会:文献法的优缺点;文献研究的类型;文献查阅的方法;内容分析的特点与应用;资料的审核与整理;资料汇总
应用:文献综述的撰写;内容分析的类型与程序
、比较研究
应用: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实施
、德育
识记:道德;品德;德育;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方法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doc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普通教育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必备的基本技能;进而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考试要求一方面要反映教学大纲内容,突出重点与难点;另一方面力争具体化、规范化;对学生能力要求上分为识记、理解掌握和应用三个层次。
识记是要求学生知道本课程有关名词、概念、原理;理解掌握是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比较全面地把握,把知识系统化;应用是要求学生能运用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参考教材教材:《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参考用书:1.《教育原理》,孙喜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二版2.《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8月第一版,2002年5月第19次印刷3.《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4.《教育学》李清雁、林永柏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四、考试形式:闭卷五、说明1、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试卷试题的组配应考虑试题的内容和知识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
2、在能力层次方面:识记占30%,理解掌握占50%,应用占20%。
3、考试采用笔试闭卷,时间为180分钟。
六、考试内容(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学概述教学目标: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理解)三、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一)“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识记)1.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2.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识记)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3.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三)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识记)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4.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最新)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最新)《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最新版)一、课程概述1. 课程性质与目标《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其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具备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程内容与结构本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课程与教学、教育评价、教师与学生等主要内容。
课程结构分为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讨论与实践活动等多个环节。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1 教育的定义与本质教育的定义:广义与狭义教育的本质:社会性、目的性、实践性1.2 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发展功能、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1.3 教育的类型按教育阶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按教育形式: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2. 教育的历史发展2.1 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科举制度西方古代教育:古希腊教育、中世纪教育2.2 近代教育教育的世俗化与普及化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3 现代教育教育的现代化特征当代教育改革的趋势 3.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3.1 教育与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政治对教育的影响3.2 教育与经济教育的经济功能经济对教育的影响3.3 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对教育的影响4. 教育与人的发展4.1 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的含义人的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4.2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5.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5.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5.2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定义与类型我国的教育制度及其改革 6. 课程与教学6.1 课程课程的概念与类型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课程实施与评价6.2 教学教学的概念与任务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 7. 教育评价7.1 教育评价的概念与功能教育评价的定义教育评价的功能与类型7.2 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技术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教育评价的实施步骤8. 教师与学生8.1 教师教师的角色与职责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职业发展8.2 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三、考试形式与评分标准1.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2024
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2024一、引言教育学基本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其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考纲依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旨在全面、系统地考查学生对教育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二、考试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理解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熟悉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与教学、德育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具备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增强教育责任感。
三、考试内容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1. 教育的概念与本质教育的定义及其演变教育的本质属性与社会属性教育的基本功能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思想概述近代教育学的发展现代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教育学的学科定位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历史法等)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部分:教育与社会发展1.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2.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3. 现代教育的社会特征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现代化第三部分:教育与人的发展1.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2.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及其作用环境及其作用教育及其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及其作用3.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教育对个体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对个体情感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对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第四部分: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的概念与层次教育目的的定义及其意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2.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社会依据(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文化传统等)人的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个体发展需要等)3.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当代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4. 教育制度的概念与类型教育制度的定义及其构成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5.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及其改革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结构当前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趋势第五部分:课程与教学1. 课程的概念与类型课程的定义及其演变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2. 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与评价3. 教学的概念与本质教学的定义及其特点教学的本质及其功能4.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5. 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练习法、探究法等)6.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制、分组教学制等)教学模式(传授—接受模式、引导—发现模式、情境—陶冶模式、示范—模仿模式等)第六部分:德育1. 德育的概念与内容德育的定义及其意义德育的基本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2.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德育过程中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3. 德育原则与方法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德育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等)4. 德育的途径与模式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晨会等)德育模式(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等)第七部分:教师与学生1. 教师的概念与职业素养教师的定义及其角色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教育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2. 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3. 学生的概念与特点学生的定义及其地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4. 师生关系及其构建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类型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与方法四、考试形式与要求1.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满分100分。
(完整版)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
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填空1、教育起源的观点: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4、教育的历史分期: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5、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6、教育目的的功能:定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指导功能7、教育目的的选择:对人培养目的或目标进行的选取与抉择8、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人的依据、社会依据9、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文化本位的价值取向10、教育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11、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的。
12、教育功能的分类:1.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 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4.显形功能与隐形功能13、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14、素质教育的特征:1、全体性;2、基础性;3、全面性;4、主体性15、中国人性论主张的主要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恶无善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三品论。
16、《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关于知识的定义: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
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了解,其中最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识。
根据反映对象的深刻性和系统性的了解,知识分为:生活常识、科学知识17、人的生命存在具有三种基本形式: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
18、20世纪80 年代以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主旋律19、主体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教育主体、教育者主体、受教育主体。
19、教育主体是前提,教育者主体是条件,受教育者主体是归宿与核心。
20、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卢梭;性恶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和奥古斯丁、霍布斯等。
21、中国人性论主张的主要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恶无善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三品论。
24年311教育学考试大纲
24年311教育学考试大纲2024年311教育学考试大纲主要包含以下部分:一、教育学原理1. 教育学概述: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
2.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价值、教育的社会问题等。
3. 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等。
4.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目的的制定与实施等。
5.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概念、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等。
6. 课程与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评价、教学方法与手段等。
7. 德育与美育:德育的目标与内容、美育的目标与内容等。
8. 教师与学生:教师的职业角色与素养、学生的特点与权利等。
9.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技术等。
二、中国教育史1. 古代教育史: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汉唐时期的教育制度等。
2. 近现代教育史:晚清民初的教育改革、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思潮等。
3. 现代教育史: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发展、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改革等。
三、外国教育史1. 古代教育史:古希腊的教育思想、罗马的教育制度等。
2. 近现代教育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潮、欧美近现代教育改革等。
3. 现代教育史:二战后的教育改革、当代外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流派等。
四、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方法等。
2.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
3.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概念与作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等。
4.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概念与分类、学习策略的教学与训练等。
5.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等。
6. 教师心理: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与特点、教师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等。
7. 学生发展与学生评价。
8. 德育和班级管理。
9. 政策法规和伦理道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普通教育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必备的基本技能;进而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考试要求一方面要反映教学大纲内容,突出重点与难点;另一方面力争具体化、规范化;对学生能力要求上分为识记、理解掌握和应用三个层次。
识记是要求学生知道本课程有关名词、概念、原理;理解掌握是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比较全面地把握,把知识系统化;应用是要求学生能运用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参考教材教材:《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参考用书:1.《教育原理》,孙喜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二版2.《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8月第一版,2002年5月第19次印刷3.《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4.《教育学》李清雁、林永柏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四、考试形式:闭卷五、说明1、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试卷试题的组配应考虑试题的内容和知识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
2、在能力层次方面:识记占30%,理解掌握占50%,应用占20%。
3、考试采用笔试闭卷,时间为180分钟。
六、考试内容(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学概述教学目标: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理解)三、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一)“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识记)1.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2.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识记)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3.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三)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识记)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4.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四、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理解掌握)(一)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问题(二)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问题(三)教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定义(识记)(一)“教育”的词源1.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2.西方“教育”概念的词源。
(二)教育的定义1.中国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2.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识记、理解)(一)关于教育构成要素的诸种观点(二)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三、教育的本质(理解掌握)(一)教育的本质问题(二)教育本质的论争(三)教育本质讨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四、教育的发展历程(识记)(一)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二)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2.古代社会的教育;3.现代社会的教育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理解)(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三)文化传统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四)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二、教育的社会功能(理解掌握)(一)教育的经济功能(二)教育的政治功能(三)教育的文化功能(四)教育的人口功能三、教育与现代化(一)教育与现代化(识记)1.教育现代化的内涵;2.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二)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识记)1.1982年的“战略重点之一”2.1987年的“突出战略位置”3.1992年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4.1995年的“科教兴国战略”5.1997年的“优先发展战略”6.2002年的“实施优先发展战略”(三)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应用)1.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2.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3.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识记)(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1.认知发展理论2.智力发展理论3.道德发展理论4.需要层次理论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理解掌握)(一)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要作用1.遗传素质的定义2.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1.环境的内涵2.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的内涵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的条件(四)个体因素1.个体因素的内涵2.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三、学生生活与学校生活(理解掌握)(一)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各种表现(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六)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七)学习压力的形成与对策第五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识记)1.教育目的的定义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二)教育目的的作用(理解)(三)教育目的的类型(理解)1.社会本位论2.个人本位论3.教育无目的论(四)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识记)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解掌握)(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三)马克思主义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当代教育实践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一)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识记)(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理解)(三)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应用)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应用)(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二)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第六章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述(一)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的概念(识记)2.制约教育制度的因素(理解)3.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识记)(二)学校教育制度(理解)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2.学制确立的依据3.现代学校制度的形成。
4.现代学校制度的类型及变革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及其改革(理解掌握)1.1951年的学制2.1958年的学制改革3.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七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一)教师的地位与作用1.教师的概念(识记)2.教师的地位(理解)3.教师的作用(理解)(二)教师的职责、角色和形象(理解掌握)(三)教师的专业素质(理解)(四)教师的专业化(识记、理解)1.教师专业化的内涵2.教师资格制度(五)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应用)1.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的内涵2.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的内容3.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的过程4.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的途径二、学生(识记)(一)学生的基本属性(二)学生的社会地位1.学生的权利2.学生的义务(三)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三、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概念(识记)(二)师生关系的特点(识记)(三)师生关系的类型(识记)(四)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识记、理解)(五)理想师生关系的特点(理解)(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的策略(应用)第八章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识记)(一)课程的定义及其不同观点(二)课程理论流派1.经验主义课程论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4.存在主义课程论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二、课程类型(一)课程类型的概念(识记)(二)主要的课程类型(识记、理解)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5.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识记)(一)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的概念2.课程目标的特征3.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二)课程内容(识记、理解)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教科书及其他课程资源(三)课程实施1.课程实施的取向(识记)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理解)(四)课程评价(识记、理解)1.课程评价及其意义2.课程评价的功能3.课程评价的主要类型4.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四.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理解掌握)1.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2.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3.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4.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5.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用)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第九章教学一、教学概述(识记)(一)教学的概念1.教学的定义2.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二)教学的意义(三)教学的主要任务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识记、理解)(一)教学理论的概述1.教学理论的概念2.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的区别3.教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脉络(二)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2.认知教学理论3.情感教学理论三、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述1.教学过程的概念(识记)2.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解)3.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与基本矛盾(理解)(二)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应用)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2.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四、教学模式(识记)(一)教学模式概述1.教学模式的概念2.教学模式的特点3.教学模式的结构(二)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1.程序教学模式2.发现教学模式3.掌握学习教学模式4.暗示教学模式5.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三)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五、教学原则(识记、应用)(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6.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六、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识记)1.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2.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二)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理解)1‘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2.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七、教学方法(识记、应用)(一)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意义(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实验法5.实习作业法6.练习法7.参观法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识记)(一)备课(二)上课(三)布置和检查作业(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九、教学的艺术(应用)第十章德育一、德育概述(识记)(一)德育的概念与意义(二)德育的任务和内容二、德育过程(识记)(一)德育过程概述1.德育过程的概念2.德育过程的要素(二)德育过程的规律(识记)三、德育原则、方法、途径(一)德育原则1.德育原则的概念(识记)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应用)(二)德育方法1.德育方法的概念(识记)2.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应用)(三)德育途径四、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理解、应用)(一)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背景(二)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三)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