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四个环节的关系
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再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
这四个环节相互联系、互为条件,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总体要素。
下面,我将从四个环节的关系出发,深入探讨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的重要性和特点。
一、生产环节在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生产环节是首要的环节。
生产过程是通过生产劳动将自然物质转化为有用价值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通过不断的劳动创造出新的产品。
生产环节的关键在于有效的生产组织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生产环节的顺利进行是保证再生产能够持续进行的基础。
二、分配环节分配环节是将社会总产品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不同的生产单位和个人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资本家获得利润,国家用于税收和社会保障。
分配环节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通过合理的分配可以调节社会阶层的分化,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三、交换环节交换环节是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和交换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商品的价值通过买卖交换来体现。
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商品的交换价值得到体现,从而形成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经济基础。
交换环节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通过交换,产品得以流通,为消费提供可能。
四、消费环节消费环节是社会成员使用产品和服务,满足自身需求和享受生活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个人和家庭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消费品,从而实现对产品的最终使用。
消费环节通过满足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直接影响了生产环节的再投入和再生产。
通过消费,产品的价值得到最终实现。
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四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互为条件。
生产环节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分配环节和交换环节通过市场交易和收入分配调节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最终实现了再生产过程的持续进行。
在这个过程中,消费环节又反馈到生产环节,不断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产品的升级。
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四个环节的密切关系是物质生产运作的重要保障。
考研背诵金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考研临考背诵金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物质资料生产1劳动过程三要素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要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1)劳动者的劳动。
(2)劳动对象,即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即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
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上述三要素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理解提示:流动资本劳动者的劳动可变资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固定资本不变资本2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1)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
生产的性质、对象、水平和规模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对象、水平、结构和规模。
(2)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它们既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3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还具有层次性,即要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研究和把握社会生产关系。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体制则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形式和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
广义的经济体制还包括社会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
对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把握,必须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进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层面的即本质层面的生产关系,也要研究属于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层面的即运行层面的生产关系。
理解提示:注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复习要与社会经济制度变革,以及邓论中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复习。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1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相继出现了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
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
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它分成两类:一类是未经人加工可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的树木、地下埋藏的煤层和矿石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棉花、钢铁等原材料。
扩展资料作用: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凭借他们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改进劳动资料,创造新材料,推动技术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在生产力物的因素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劳动资料是人类支配和控制自然的强大手段,它的状况表明人类征服自然的水平。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往往是从劳动资料的发展开始的。
劳动资料的改进和提高,还可以促使劳动者技术水平的提高,引起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
劳动资料不仅是衡量生产力发展的指标,而且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志。
劳动对象是人类劳动加于其上的物质条件。
它是生产力物质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没有劳动对象就不能进行生产,也就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下,劳动对象的革命已成为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
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和质量的改进,使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生产力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
(3)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即生产关系适合(不落后,也不超越)生产力的性质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统一体叫生产资料。
物质资料生产的实际内容
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的实际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什么是生产力
简单地说就是人们改造和征服大自然的能力,表示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2)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及地位
1.劳动者的劳动:即有劳动能力的人通过耗费自己的体力和脑力而改造客观自然物质,从而使其满足各种需要的活动。
2.劳动对象: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工于其上的东西。它分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们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生产物。
3.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和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
物质资料生产就是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人们,按照自己设想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从而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物质资料生产的简单要素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统一体叫生产方式。
(2)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发生了变化生产关系也要随之变化。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1.概念: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三要素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它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例题·多选题】(20XX年)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A.文化条件B.人的劳动C.生产关系D.劳动资料E.劳动对象【答案】BDE【解析】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内容: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基本矛盾1.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1)概念: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2)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劳动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3)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例如:生产工具的变革。
早期的生产工具:石木工具、金属工具。
后来的生产工具:机器。
现代: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自控装置。
【例题1·单选题】生产力不包括()。
A.劳动者B.生产资料C.生产工具D.劳动对象【答案】D【解析】劳动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所以生产力不包括劳动对象。
【例题2·单选题】(20XX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
A.生产工具的变革B.分配方式的优化C.文化素质的提高D.生存环境的改变【答案】A【解析】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2.生产关系概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基础知识
经济基础知识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1、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要素:⑴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
⑵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⑶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3、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过程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人的要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物的要素是指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4、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5、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的经济关系是以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7、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综合,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9、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制度规定着的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10、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和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12、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13、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势。
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最基本的经济特征。
14、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
生产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
生产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
输入要素是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原材料、能源和其他生产资料。
原材料
是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资源,如金属、矿石、石油等。
能源是用于供
给生产过程所需要的能量,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其他生产资料包括
工具、机器设备以及各种劳动力。
生产要素是生产过程中转化输入要素的部分。
包括劳动力、资本和技术。
劳动力是指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人力资源。
资本是指投入到生产过程
中购买的设备、机器、土地等固定资产。
技术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应用的
生产知识、技能和方法。
输出要素是生产过程的成果,包括产品和服务。
产品是指生产过程中
制造或加工出来的物品,如汽车、电子产品等。
服务是指生产过程中提供
给人们的劳务,如医疗保健、旅游等。
除了输入要素、生产要素和输出要素,生产过程还包括一些辅助要素
和环境要素。
辅助要素是指为生产过程提供支持的资源,如运输、存储和
管理等。
环境要素是指生产过程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如天气、地理位置、政策法规等。
在生产过程中,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输入要素通过生产要
素的转化,最终转变为输出要素。
生产过程可以看作是要素之间的相互作
用和相互关系的过程。
总之,生产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输入要素、生产要素和输出要素。
这些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完成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达到生产和
创造价值的目的。
合理配置和管理这些要素可以提高生产过程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基本环节是
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基本环节是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4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社会再生产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按照自己设想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被加工的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过程。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
一、生产(一)相关概念1.生产,是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通过将人的劳动作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人们所需要的各种物品或服务的过程。
2.社会生产: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
3.社会需要:整个社会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对社会财富的需求。
4.生产力: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断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从事社会生产,这种能力就是生产力。
5.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
(二)生产的决定作用1.生产决定分配(1)生产决定着分配的对象:被分配的对象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产品不可能有分配(2)生产决定分配的性质和方式:①生产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生产,生产的这种社会性质只有通过分配的性质和方式才能反映出来②生产的性质是资本主义的,那么分配的性质必然是资本主义的,即一些人以资本家的身份参加生产,就以利润的方式参与分配,一些人以工人的身份参加生产,就以工资的方式参与分配2.生产决定交换(1)生产决定交换的产生和发展的程度:①没有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分工,就不会产生产品的交换;②在生产过程中,社会分工越发展,交换发展的程度也会越高(2)生产决定交换的规模:生产的规模越大,可供交换的产品的数量就越多,交换的规模就越大3.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人们要消费,就必须有消费的对象,要有食品、衣服和房屋。
这些消费对象是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这种消费方式的不同,由生产发展的不同水平决定举例:①原始人用手抓生肉吃,现代人用各种餐具吃烹调过的熟肉;②原始人住的是洞穴,现代人住的是房屋。
智慧树答案政治经济学(南开大学)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绪论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
答案:关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理论学科;揭示社会经济规律的学科2.经济活动。
答案:是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中心,并有相应的分配、交换与之配合,最终实现消费需要的活动3.人类物质生产过程包括等要素。
答案: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人的劳动、生产资料4.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是。
答案: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5.社会生产力是。
答案:由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构成;人类改造自然,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物质力量6.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哪些?答案: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资料;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7.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答案:社会生产关系8.社会生产关系是。
答案:决定着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9.社会生产关系包括哪些内容?答案: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社会产品的分配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体现在。
答案:它公然申明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它的理论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诉求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体现在。
答案:它采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注重揭示本质,用本质说明现象第一章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从商品入手?答案:商品是价值存在的基本形式;商品中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商品生产的普遍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2.什么是商品?答案: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3.商品的二因素是()。
答案:使用价值与价值4.商品的使用价值()答案:决定于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5.商品的价值是()答案:体现在物上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6.商品二因素的形成原因是()答案:生产商品的劳动同时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7.商品的价值量由()答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8.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答案:成反比关系9.政治经济学中所说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答案: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0.劳动的二重性是()答案: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侧面11.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答案: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具体劳动的结果12.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答案: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分工13.私有制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答案:生产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14.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答案:商品界有了共同的价值表现形式,但这种表现形式尚不稳;使特殊等价形式发展为一般等价形式15.货币的本质是()答案: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第二章1.以下职能中属于观念上的货币是()。
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第一部分经济学——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教材框架第一部分经济学29第二部分财政23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23第四部分统计21第五部分会计21第六部分法律23第一部分经济学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 6分本章知识点【知识点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知识点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知识点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知识点四】市场与市场体系、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知识点五】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知识点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建议关注物质资料生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一)物质资料生产1.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于人们需要的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2.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4.社会生产方式5.经济基础、上层建筑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三)社会经济规律1.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任何客观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3)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并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
社会经济规律的类型【例题·单选题】(2016年、2012年)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建立生产组织B.确立分配关系C.进行商品交换D.物质资料生产『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例题·多选题】(2013年)在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过程中,构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复习简答题导论及第一章1、简述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及其三要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指人们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改造劳动对象,使之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
(1)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2)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的总和(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2、简述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决定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因素内容:社会生产关系具体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广义的社会生产关系):狭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因素:生产力3、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内容a、这个规律也叫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规律。
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起作用,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4、什么是经济范畴?经济范畴就是对经济本质的概括和反映5、简述经济规律的性质、特点和类型性质: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的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特点:a与自然规律不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b经济规律不是永恒的c与自然规律不同,经济规律具有阶级性类型:a、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b、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c、在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为什么说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怎样理解人们可以正确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a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并发挥作用不与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不可以制定,修改和取消经济规律b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毫无作为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使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为人们带来经济利益。
6、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指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用以认识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方法的总和,包括认识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第二章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第二章)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
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3)所以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另一方面,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才能发展起来。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3、劳动过程有哪些简单要素?(如何理解生产要素和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1)人们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所以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基本、最有普遍适用性的要素,任何劳动产品都是这三个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有这三个基本生产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2)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劳动过程简单要素的基础上,会逐步加入某些新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
4、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1)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题库(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题库导论一、单选题:1、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抽象的各阶级适用的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在于()A.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B.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D.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生产工具的状况B.劳动者的素质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3、生产力反映的是()A.人与社会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人与人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5、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产品的消费形式D.生产工具的水平6、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产品的消费形式D.生产工具的水平7、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物质资料生产B.社会生产关系C.劳动方式D.商品生产8、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物质资料生产B.社会生产关系C.劳动方式D.生产力9、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D.上层建筑10、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B.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对立统一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对立统一D.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对立统一11、构成社会形态的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对立统一D.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对立统一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A.为无产阶级服务B.揭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C.调整生产关系D.推翻剥削制度13、以下经济规律中属于一切社会所共有的规律是()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价值规律C.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D.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1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A.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B.科学抽象法C.唯物辩证法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15、判断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根本标准是()A.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B.社会制度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D.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多选题:1、物质资料生产是()A.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B.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C.人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E.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2、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A.劳动者的劳动B. 经济信息C.劳动手段D.科学技术E.劳动对象3、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有()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E.管理4、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B.分配决定生产、交换、消费C.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D.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E.消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C. 政治制度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E. 产品的分配形式6、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矛盾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D.人与社会的矛盾7、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在于( )A.它的存在是客观的B.它的作用是客观的C.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它是永恒不变的E.经济制度是客观的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A.唯物辩证法B.科学抽象法C.矛盾分析法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E.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三、辨析题:1、评判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
政治经济学题库
政治经济学题库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经济规律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二、单选题:1.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抽象的各阶级适用的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在于:()A.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B.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D.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者的素质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产品的消费形式D.生产工具的水平5.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物质资料生产B.社会生产关系C.劳动方式D.商品生产6.以下经济规律中属于一切社会所共有的规律是:()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价值规律C.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D.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A. 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D.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8.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主要标志是() A. 劳动对象 B. 生产工具C. 科学技术D. 生产劳动9. 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A. 劳动生产率B. 科学与技术C. 生产劳动者D. 社会生产力10.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指()A. 劳动资料B. 劳动对象C. 生产资料D. 生产工具11.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 政治关系 B. 宗教关系C. 家庭关系D. 生产关系12.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生产 B. 交换C. 分配D. 消费13.下列属于劳动对象的是()A. 厂房 B. 机器C. 原料D. 工具14.生产力自身内在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断解决B.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巨大反作用C. 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15.生产资料是()A. 人的劳动与劳动资料的总和B. 人的劳动与劳动对象的总和C. 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总和D. 劳动资料与劳动管理的总和16.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 物质资料的生产B. 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C. 社会生产力D.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的关系1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A. 社会生产过程 B. 社会生产活动C. 社会生产效率D. 社会生产方式18.经济规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A. 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B. 一定的社会形态C. 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D.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19.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 A. 生产力的社会形式 B. 生产关系的基本要素C.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 各种经济规律产生的条件2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是()A. 紧密联系经济基础 B. 紧密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C. 紧密联系生产方式D. 紧密联系经济机制三、多选题:1.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A.劳动者的劳动B.劳动对象C.劳动手段D.科学技术E.经济信息2.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有:()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E.管理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 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B.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C. 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D. 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E. 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4.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是()A. 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和科学性B. 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没有科学性C. 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科学性,没有阶级性D. 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5.生产工具 ( )A. 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B. 在生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C.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状况的主要标志D. 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E. 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6.生产力 ( )A. 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B. 表示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水平C. 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D. 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E. 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7.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包含的生产关系体系是 ( ) A. 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关系 B. 分配关系C. 交换关系D. 消费关系E. 借贷关系8.人对经济规律的主观能动作用表现在 ( ) A. 能够创造经济规律 B. 能够认识经济规律C. 能够改造经济规律D. 能够利用经济规律E. 能够消灭经济规律9.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主导和决定作用表现在 ( )A. 生产为分配、交换、消费提供对象B. 生产为分配、交换、消费提供方向C. 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D. 生产是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最终目的E. 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A. 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B. 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地存在C. 大多数经济规律并不是长久不变的D. 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有阶级背景E. 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没有阶级背景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 ( )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C. 逻辑方法D. 历史方法E. 科学的抽象法1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 ( )A. 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结果B. 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C. 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D. 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E. 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得到实现的13.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 ( )A. 最根本的方面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最根本的方面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有重大反作用D.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反作用E.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A.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B. 任何经济规律都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C. 人们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D. 人们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E. 人们不能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四、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卷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A卷答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在机读卡上涂黑正确选项的序号。
CACAB CBBDC CCDAD DCCCC CCCDD BBCCC CCADD CBCDB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2、物质的本质特性是()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3、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辩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社会发展规律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7、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8、“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历史观是A.唯物主义B.宿命论C.唯意志论D.循环论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11、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1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政治经济学全套参考练习题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二、填空:1.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2. 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3.劳动资料的发展状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4.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6. 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7.分配通常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劳动力的分配和消费品的分配。
8.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运动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9.经济规律的作用具有客观性,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10.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规律是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规律。
三、单项选择:(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填入括号中)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①生产力②科学技术③生产方式④物质资料生产2.人们的生产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①物质利益关系②政治利益关系③平等交换关系④自由买卖关系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表现在( )①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惟一动力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关系性质的主要标志③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联系④科学技术决定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水平4.构成生产资料的因素是①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②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③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④机器设备和劳动对象5.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①生产资料所有制②人们在再生产中的地位③产品的分配形式④产品的交换形式6.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①劳动生产率②生产力③科学技术④生产关系7.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终点是①产品的直接生产过程②成果的分配过程③产品的交换过程④产品的消费过程8.产生经济规律的主要经济条件是指①由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力水平②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③由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分配关系④在一定经济时期人们的劳动交换方式9.由于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人们①不能创造它,但能认识和改造它②不能认识它,但能利用和改造它③不能利用它,但能认识和改造它④不能改造它,但能认识和利用它10.支配社会经济形态更替的规律是①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③节约劳动时间的规律④社会劳动在各部门按比例分配的规律四、多项选择:(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将它们的标号填入括号中)1.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这是因为①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②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③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④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⑤它是人类政治、科技、艺术等发展的基础2.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是①生产的主体②首要的生产力③起着最重要和主导作用的因素④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⑤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最主要的标志3.从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看,生产的客观条件包括①劳动者②原料③生产工具④未经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⑤加工劳动对象所需的各种物质条件4.科学技术①是第一生产力②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③是生产关系的标志④推动了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⑤在发展中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往往反映在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②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力③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④落后或超越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⑤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6.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①四个环节互起决定作用②生产对分配、消费、交换具有反作用③分配决定生产、消费、交换④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⑤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7.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①为消费提供对象②决定消费的方式③决定消费的社会性质④决定消费的水平⑤是消费的最终目的8.人对经济规律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能够①创造经济规律②认识经济规律③改造经济规律④利用经济规律⑤消灭经济规律9.经济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在于①前者具有客观性,后者不具有客观性②前者离不开人们的经济活动,后者可以完全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③前者绝大多数只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发生作用,后者大多数是长久不变的④对前者的认识和利用往往受阶级或集团利益的局限,对后者则不受这种局限⑤对前者只能认识而不能利用,对后者既能认识又能利用10.在某个特定社会经济形态起作用的特有经济规律有①价值规律②剩余价值规律③按劳分配规律④按比例分配生产要素规律⑤节约劳动时间规律五、判断正误:(在正确命题的括号内打“√”,在错误命题的括号内打“×”)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
智慧树知到 《政治经济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政治经济学》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
A:关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理论学科B:研究人们如何致富的学科C:研究居民家庭经济事务的学科D:揭示社会经济规律的学科正确答案:关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理论学科,揭示社会经济规律的学科2、经济活动。
A:是人们从事的任何取得收入的活动B:是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中心,并有相应的分配、交换与之配合,最终实现消费需要的活动C:只是物质生产活动D:只是创造价值的活动正确答案:是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中心,并有相应的分配、交换与之配合,最终实现消费需要的活动3、人类物质生产过程包括等要素。
A: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B:人的劳动、生产资料C:劳动与资本D:劳动、资本、土地正确答案: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人的劳动、生产资料4、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是。
A:人的自利本性和稀缺的资源B:追求个人利益的理性经济人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D: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确答案: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5、社会生产力是。
A:人类改造自然,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物质力量B:人类在一切活动中表现出的物质力量C: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D:由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构成正确答案:人类改造自然,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物质力量,由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构成6、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哪些?A:劳动、土地、资本B: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C: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资料D: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正确答案: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7、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如何合理配置稀缺的资源B:人们从事生产的工艺技术C:人们如何创造价值D:社会生产关系正确答案:社会生产关系8、社会生产关系是。
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B: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C: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D:决定着生产的社会形式正确答案: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决定着生产的社会形式9、社会生产关系包括哪些内容?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B:人们在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C:社会产品的分配形式D:人们在生产中与自然界的关系正确答案: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社会产品的分配形式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体现在。
生产要素的介绍
生产要素的介绍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劳动者是生产的人身条件,生产资料是生产的物质条件。
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进行劳动,使劳动对象发生预期的变化。
生产过程结束时,劳动和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对象被加工了,形成了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
在生产过程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反映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人类生产的一般条件。
没有它们的结合,就没有社会生产活动。
当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处于分离的情况下,它们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
它们要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就必须结合起来。
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会有新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是在市场上流动的。
为了进行生产,必须在市场上获得必要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货币和资本,所以资本是生产要素的货币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过程中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因素,科学技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而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成为一种专业化的高水平的劳动,在生产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管理也成为生产的重要因素。
所以,生产要素既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也表现为资本、技术和管理。
相对于需求而言,各种经济资源的供给都相对稀缺和有限,每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提供了生产要素之后,都要取得一定的报酬。
因此,人们常常实行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将自然界原有的自然物质改变成为适合于人类需要的物质财富的活动。
它是构成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内容之一。
社会生产的另一种生产是人类自身的生产。
唯物史观认为,在两种生产的相互关系中,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自身生产起决定作用,其次是人类自身生产在被决定的前提下,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概述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们通过生产活动谋取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8页),人类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并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而改变。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面貌和发展,也决定着人自身的状况和发展。
马克思指出:在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94页)。
人类要世代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反复不断地进行生产。
生产连续不断地进行,就是再生产。
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
消费四个环节。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其中生产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
生产的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性质;生产的规模决定着可供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
交换、分配和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加速或延缓生产的发展。
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基本要素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
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
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它分成两类:一类是未经人加工可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的树木、地下埋藏的煤层和矿石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棉花、钢铁等原材料。
要素关系
这些要素在彼此孤立存在的情况下不能构成生产。
要进行生产,就要使它们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
实现这种结合必然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即生产力;②人与人之间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
只有在一定形式的生产关系下,才有人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能进行生产活动。
因此,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一定的生产力和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特定的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