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知识资料)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一、应急预案为了有效应对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确保患者安全,提高输血治疗效果,制定本应急预案。
1. 紧急处置(1)发现输血不良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保留余血,并采集患者血样。
(2)通知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不良反应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向科室负责人及医院输血管理部门报告,及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
2. 不良反应分类及处理措施(1)轻微不良反应:如发热、皮疹、头痛等,给予对症处理,如退热、抗过敏等。
(2)中等不良反应:如急性肺水肿、溶血等,立即停止输血,积极救治,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3)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死亡等,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紧急救治,报告医院领导及相关部门。
3. 调查与分析(1)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程度。
(2)分析不良反应与输血治疗的关系,评估输血治疗的风险。
(3)总结经验教训,完善输血安全管理措施。
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1.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要求(1)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应在24小时内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并及时上报医院输血管理部门。
(2)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输血过程、不良反应表现、处理措施等内容。
2. 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处理(1)输血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展开调查,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经过。
(2)根据调查结果,对不良反应进行分类,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3)对严重不良反应,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 输血不良反应信息登记与统计(1)输血管理部门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登记,建立不良反应数据库。
(2)定期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输血安全提供依据。
4. 输血不良反应培训与宣传(1)加强对医护人员输血不良反应知识的培训,提高识别和处理不良反应的能力。
(2)开展输血安全宣传活动,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
5. 持续改进与监督(1)根据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调查分析,不断完善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及应急处理措施
抗休克治疗
若出现休克症状,应给予 受血者抗休克治疗,如补 充血容量、升压药物等。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 ,如溶血反应等,可能需 要进行手术治疗。
预防措施与信息反馈
预防措施
在输血前,应对受血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过敏史、身体状况等,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 险。
提出进一步优化预防措施的建议
加强血液质量管理
推广自体输血
建立更加严格的血液质量管理体系,从采 血、检验、储存到输注等各个环节加强监 控,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
自体输血可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同时还可以避免一些传染病的风险,应 推广自体输血技术的应用。
加强医患沟通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在输血前,医护人员应充分告知受血者输 血的风险和必要性,并取得受血者的知情 同意。
现并处理问题。
运输容器选择
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专用血液运 输容器,确保血液在运输过程中
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开展医护人员培训与教育
输血操作培训
加强医护人员的输血操作培训,确保正确、安全 的输血操作。
应急处理能力
培训医护人员掌握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能力 ,如出现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能够及时处理。
沟通与协作
信息反馈
对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受血者,应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医生、护士等相关人员,以便及时采取措 施进行处理。同时,应将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记录和总结,以不断提高输血安全和应急处理能力。
04
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建议
提高血液筛查与检测技术
病毒筛查
应用先进的病毒检测技术,如核 酸检测(NAT),缩短检测窗口期,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
01
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了解患者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情况。
02
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确保患者身体状况适合接受输血。
对患者进行输血后观察与护理
输血后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 应。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等 ,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
05
循环超负荷
总结词
输血后出现循环超负荷,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水肿等。
详细描述
输血后出现循环超负荷,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水肿等,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等症 状。
输血后紫癜
总结词
输血后出现输血后紫癜,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 龈出血等。
详细描述
输血后出现输血后紫癜,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 龈出血等,严重者可出现便血、尿血等症状。
溶血反应
总结词
输血后出现溶血反应,表现为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等。
详细描述
输血后出现溶血反应,表现为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等, 严重者可出现肾衰竭、休克等症状。
细菌污染反应
总结词
输血后出现细菌污染反应,表现为寒战、高热、休克等。
详细描述
输血后出现细菌污染反应,表现为寒战、高热、休克等,血液培养可确诊。
休克进一步发展。
给予抗休克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对于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 应给予抗休克治疗。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输血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或感染,导 致血压急剧下降、意识障碍等休克症状,应立即给予抗休 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给予升压药、纠正水电解质紊 乱等。这样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减轻其痛苦。
下降等症状。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紧急救治与复苏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紧急救治与复苏措施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给受血者血液或血液制品后,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的现象。
这种情况可能会对受血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及时采取应急预案、紧急救治和复苏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应急预案以及紧急救治与复苏措施。
一、输血不良反应类型输血不良反应可以分为4类:急性溶血性反应、过敏反应、发热反应和细菌感染反应。
1. 急性溶血性反应:是由输血患者自身抗体与供血的红细胞发生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严重时可导致溶血性黄疸、急性肾衰竭等症状。
2. 过敏反应:是由于输血患者对输血过程中的异物(如蛋白质、抗原等)产生过敏反应,出现过敏现象,轻者可出现皮疹、荨麻疹等症状,重者还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等危险情况。
3. 发热反应:是指输血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体温明显升高,可能是由供血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中存在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所致。
4. 细菌感染反应:是由于输血患者在输血过程中被感染了致病菌而引起的感染反应,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病等严重疾病。
二、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是针对突发情况制定的一系列应对措施,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采取措施来救治受血者。
1. 紧急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受血者的病情变化,监测其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以及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相关指标。
2. 停止输血: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切断输血管道,以防止进一步的不良反应发生。
3. 采取适当措施: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如补液、输注抗过敏药物、使用解热药物等,以控制症状的进一步发展。
4. 导尿排尿:输血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尿液成分的异常,因此应及时对受血者进行导尿排尿,以释放体内的毒素和废物。
5. 后续处理:在应急救治之后,还需要对受血者进行详细的病因分析、病情观察和相关检查,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三、紧急救治与复苏措施紧急救治与复苏措施是在应急预案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迅速而有效地处理输血不良反应,以挽救受血者的生命。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Ppt【共63张PPT】
清洁/无菌操作前
20
5、循环超负荷 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 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表现为 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 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 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21
6、出血倾向 大量快速输血可因凝血因子过度稀释或缺乏,导 致创面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等凝血异常。
30
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
( 2 ) 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 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 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做进一步测定。
31
细菌学检查
( 3 ) 若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袋中血液做 细菌学检查。
32
尿检
(4)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4)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流程
14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
15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3.溶血反应。
4.细菌污染。 5.循环超负荷。
6.出血倾向。
7.酸碱平衡失调。
8.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9.传播感染性疾病。
10.血压升高、尿量减少、血红蛋白尿和伤口渗血等。
16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四)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流程
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指南》、
(2)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做进一步测定。
讨论记录
----------输血科工作人员
41
1.1
1.1荨麻疹反应或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常见输血反 应,一般可减慢输注,对症处理;严重者可暂停输 注或停止输用,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必要时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输血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包括全血、红细胞、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等。
然而,输血并非没有风险,输血不良反应是目前临床医学中日益普遍的问题。
由于输血不良反应多种多样,需要医务人员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本文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1. 根据发生的机制分类(1)免疫性反应:包括血型不合、输血后溶血等。
(2)非免疫性反应:输血后感染、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急性肝功能衰竭、输血相关过敏反应等。
2. 根据表现分类(1)轻型反应:头痛、面红、恶心、呕吐、瘙痒、皮疹、热等。
(2)中型反应:发热、寒战、低血压、呼吸困难、心率增快等。
(3)重型反应:输血后溶血、输血后感染、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急性肝功能衰竭等。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1. 血型不符反应输血后患者出现溶血性质黄疸、血红蛋白尿、肾功能损害、发热、皮肤瘙痒、皮肤麻木等现象。
2. 输血后溶血输血后患者出现发热、呕吐、恶心、全身皮肤发痒、面部浮肿、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症状。
3. 输血后感染输血后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乏力、肌肉疼痛等。
4. 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胸闷等症状。
5. 输血相关急性肝功能衰竭输血后患者出现黄疸、全身乏力、头痛、恶心、呕吐等。
6. 输血过敏反应输血后患者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全身皮疹等。
三、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措施1. 血型不符反应及时查证患者的血型和交叉配血,必要时换血。
2. 输血后溶血停止输血,输注异体输血淀粉酶,必要时进行换血、输注红细胞增白蛋白等。
3. 输血后感染对于疑似感染的患者,立即停止输血,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并做好隔离措施。
4. 输血相关肺损伤尽可能使患者平卧位,给氧吸入,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5. 输血相关急性肝功能衰竭停止输血,保护患者肝脏功能,对症处理。
6. 输血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注射抗组胺药、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并观察患者症状变化。
输血不良反应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和应急措施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虽然输血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输血涉及人体内部的复杂反应机制,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不良反应。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应急措施。
1.过敏反应:这是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之一,占所有不良反应的70%以上。
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潮红、荨麻疹、呼吸急促、眩晕、头痛等症状。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导致呼吸困难、低血压甚至休克。
应急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立即通知医生,并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或皮质类固醇类药物。
2.发热反应:输血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
轻度发热并不罕见,但如果体温超过38℃或持续时间较长,则应考虑血液库存超过期限或输血相关感染的可能。
应急措施包括中止输血,及时采集血液和尿液标本以进行细菌培养,并给予降温药物和抗感染治疗。
3.过量输血:过量输血可以导致血容量增加,进而影响心脏和肺脏功能。
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疼痛、高血压等。
应急措施包括立即终止输血、争取患者平卧休息,并联合麻醉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输白蛋白或利尿剂等药物。
5.感染:输血过程中可能将病原体引入患者体内,导致输血相关感染。
症状包括发热、畏寒、头痛、乏力等。
应急措施包括中止输血,进行血液和尿液培养,并进行细菌、寄生虫和病毒学检测。
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在应急措施之外,预防是更为重要的一环。
为了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首先进行严格的血型鉴定,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问诊,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存在的风险因素。
此外,选择符合患者血型和体质的血液制品,尽量使用新鲜的血制品,避免使用过期的血制品,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输血不良反应是一种常见但可预防和处理的并发症。
通过合理的临床操作和准确的判断,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与应急处理措施
• (三) 溶血反应 • 给受血者输入不相容的血液会引起急性或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前者多由ABO血型不相容输血引起,人为差错是其主要原因,以误认 受血者身份最为常见;后者多由ABO以外血型不相容输血所致,以 Rh血型系统不相容最为常见,临床上极易漏诊,输血前检查不规范是 其主要原因。 • 急性溶血反应多在输血过程中发生,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腰 背痛,贫血、黄疸、尿色深(酱油样或浓茶样),可导致昏迷、休克、 心、肾衰。全麻病人只表现为伤口渗血不止和低血压。迟发性溶血反 应多在输血后3~7天发生,表现为发热(多伴低热)、黄疸(柠檬 黄)、输血后血红蛋白不升高,甚至下降。尿色正常(因血管外溶血 居多,一般无血红蛋白尿)。
急性(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置
• 二: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按以下程序处理: • a、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 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 细菌污染的可能; • b、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阴性 不能排除细菌污染); • c、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在4℃、22℃、37℃条件下作需氧菌和 厌氧菌细菌培养。 • d、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如中性粒细胞与输血前相比明显增多,对诊 断有帮助。 • e、一旦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治疗原则如下: • 1)、尽早联合使用大剂量、强效、广谱抗生素; • 2)、加强支持疗法; • 3)、及时采取抗休克、防治DIC与急性肾功能衰竭措施。
• •
• (一) 发热反应 • 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几乎有一半左右是发热反应。引起发热反应的原 因很多,这里专指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简称发热反应)。其定义 是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小时内,受血者体温升高1℃以上,并以发 热和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 原因引起的发热。 • 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免疫因素和非免疫 因素两类,前者为多次输血或妊娠,受血者体内逐渐产生白细胞和血 小板抗体,再次输血时,可与供者的白细胞或血小板发生抗原抗体反 应,引起发热;后者为热原所致,主要由污染热原质的非一次性采、 输血器材引起,现已少见。 •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要与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鉴别,二者虽然 都有发热,但前者停止输血,经对症处理病情很快缓解,血压多无改 变;后者多有高热、休克、皮肤充血(暖休克)三大特征,停止输血 并经对症处理无效,必须联合应用大剂量抗生素,积极抗休克治疗有 望抢救成功。
2024版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目录CONTENCT •输血不良反应概述•输血不良反应诊断标准•应急处理措施总述•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方案•预防措施与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总结与展望01输血不良反应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与输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
分类根据发生时间和临床表现,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急性输血反应和慢性输血反应两大类。
急性输血反应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慢性输血反应包括铁过载、输血相关性疾病等。
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发生率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受血者群体、输血指征、血液制品种类和质量、输血操作等多个因素而异。
一般来说,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血液制品质量的不断提高,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
影响因素影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包括受血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血液制品的种类和质量(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制品的储存时间和温度等)、输血操作(如输血速度、输血器具的清洁度等)以及环境因素(如季节、气候等)。
临床表现与危害程度临床表现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者可能出现发热、皮疹、瘙痒等症状,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休克、溶血等严重症状。
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特点。
危害程度输血不良反应的危害程度因反应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
轻度不良反应一般对受血者影响不大,经过及时处理后多可迅速恢复;而重度不良反应则可能导致受血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输血不良反应应给予足够重视,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
02输血不良反应诊断标准01020304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急性输血反应诊断标准输入异型血后,红细胞大量破坏,出现寒战、高热、腰痛、血红蛋白尿等严重症状。
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过敏症状。
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小时内体温升高1℃以上,并伴有寒战、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第一篇: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总则1、疑似有输血反应时,护师(士)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医师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输血或查明输血反应原因或决定纠正处理。
2、对严重的输血反应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同时向输血科及医务科报告,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以供登记、调查、随访、追溯。
3、对输血反应患者,按输血反应相关流程处理与调查,认真记录反应处理过程,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反馈单,上报输血科或主管部门。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措施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临床表现:发热、低血压、休克、支气管痉挛、DIC和肾功能衰竭等。
2、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执行以下程序:(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5)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6)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经治医师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1)迅速补充血容量。
(2)应用速效利尿剂。
(3)应用多巴胺。
(4)碱化尿液。
(5)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6)病情严重者施行换血或血浆置换疗法。
(7)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
(8)DIC的防治。
二、非溶血性反应所致发热1、临床表现:体温升高≥1℃,常伴寒战,排除其它原因发热。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及应急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及应急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接受者出现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根据反应的发生时间可分为即时型和迟发型两种。
以下是输血不良反应的一般标准及应急处理措施:
1. 即时型输血不良反应:
- 定义:输血结束后30分钟内发生的不良反应。
- 症状:可出现发热、寒战、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皮肤潮红、过敏反应等症状。
- 处理措施:
a. 停止输血,立即拔掉输血管。
b. 给予氧气,保证通畅的呼吸道。
c. 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保持静脉通路畅通。
d. 如果症状严重,可酌情使用抗过敏药物、扩容药物等。
2. 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
- 定义:输血结束后30分钟至数天内发生的不良反应。
- 症状:可出现发热、皮疹、血小板减少、溶血等症状。
- 处理措施:
a. 停止输血,立即拔掉输血管。
b. 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
c. 针对症状进行治疗,如给予退热药、激素治疗、输注血小
板等。
无论是即时型还是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及时的处理和紧急干预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治疗,最好在
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
同时,输血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严格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和应急措施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为了确保输血过程安全有效,人们需要了解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和应急措施ppt课件
血者做交叉配血试验
溶血性输血反应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DHTR)
1.0mg C. 严重或持续者:静注或静滴氢化可的松、地
塞米松、氨茶碱等 D. 有喉头水肿时,应立即气管插管以免窒息 E. 有过敏性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溶血性输血反应
概述:
病因:
分类:
是最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 患者接受不相容红细胞或 对其自身红细胞有同种抗 体的血浆,使供者红细胞 或自身红细胞在体内发生
蛋白尿,4小时后开始减少,血红蛋白尿可仅见于第一次尿 ⑦ 溶血反应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 ⑧ 用输血后患者血液标本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呈阳性 ⑨ 立即将患者血液作涂片检查,可发现大量红细胞碎片
溶血性输血反应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AHTR)
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通路,严密观察血压、
尿色、尿量和出血倾向等。
异常破坏
ABO血型不合的异型红细胞 输注,其次是异型血浆输注。 其他原因还包括:输入多个 献血者血液,而献血者血型 不合;A亚型不合;Rh血型 不合;其他的稀有血型不合
(例如Lewis、MNs等)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AHTR)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DHTR)
PART O3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 Quality control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blood transfusion
3,静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免疫球 蛋白10~20g/d,静滴
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一、输血前检查
1. 确认输血申请单:在输血前,必须确认患者信息、血型、所需血量以及输血原因等,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2. 血液检测:对输入的血液进行抗原、抗体等检测,以确保输入的血液与患者的血型相匹配,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
二、观察反应
1. 输血开始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
2. 注意观察是否有输血反应的迹象,如寒战、发热、呼吸困难等。
三、紧急处理
1. 一旦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2. 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抗过敏治疗、抗休克治疗等。
3. 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四、记录并报告
1. 对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患者信息、输血时间、输血量、不良反应症状、处理措施等。
2. 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和领导,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处理。
3. 对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提
高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措施
1. 轻度反应: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低热、皮疹、 轻度呼吸困难等。这些症状通常较轻微,不会对 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3. 重度反应: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过敏性休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这 些症状非常严重,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应急措施
针对不同的输血不良反应,需要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如下
输血前的准备和核对
详细询问患者的输血史、过敏史 等相关信息。
进行严格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试验,确保输血的相容性和安全
性。
在输血前,仔细核对血液制品的 标签、血型、有效期等信息,防
止输错血液。
控制输血速度和输血量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合理控制输血 速度和输血量。
密切观察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反应,如出现输血不良 反应,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措 施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输血不良反应概述 •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 •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措施 • 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
01
输血不良反应概述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
输血不良反应通常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 级,具体标准如下
2. 中度反应: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高热、明显呼 吸困难、低血压等。这些症状需要立即采取措施 ,否则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密切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症状和体征变化。
记录病情
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采取的措施。
采取对症治疗
01
02
03
呼呼吸 道通畅。
过敏反应
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给予 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 、糖皮质激素等。
发热反应
如出现发热反应,应给予 解热镇痛药物,如对乙酰 氨基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
总则
1、疑似有输血反应时,护师(士)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医师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输血或查明输血反应原因或决定纠正处理。
2、对严重的输血反应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同时向输血科及医务科报告,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以供登记、调查、随访、追溯。
3、对输血反应患者,按输血反应相关流程处理与调查,认真记录反应处理过程,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反馈单,上报输血科或主管部门。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措施
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1、临床表现:发热、低血压、休克、支气管痉挛、DIC和肾功能衰竭等。
2、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执行以下程序: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 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 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6) 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经治医师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
(1)迅速补充血容量。
(2)应用速效利尿剂。
(3)应用多巴胺。
(4)碱化尿液。
(5)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6)病情严重者施行换血或血浆置换疗法。
(7)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
(8)DIC的防治。
二、非溶血性反应所致发热
1、临床表现:体温升高≥1℃,常伴寒战,排除其它原因发热。
2、怀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执行以下程序:
(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
(2)对症处理,注意保暖、解热、镇静。
(3)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4)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要与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鉴别。
(5)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经对症处理后30min 至2h后症状缓解;若患者仍需输血,应改输少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
(6)如停止输血并经对症处理2h后,病情未缓解甚至加重者,应考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及时抢救。
3、怀疑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按以下程序处理:
(1)观察血袋剩余血液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浑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
(2)取血袋剩余血液直接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
(3)取血袋剩余血液和患者血液,在4℃、22℃、37℃条件下作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细菌培养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4)对受血者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如中性粒细胞与输血前相比明显增多,对诊断有帮助。
(5)一旦怀疑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治疗原则如下:
①尽早联合使用大剂量、强效、广谱抗生素。
②加强支持疗法。
③及时采取抗休克、防治DIC与急性肾功能衰竭措施。
三、变应性
反应所致荨麻疹
1、临床表现:出现红疹、荨麻疹或痒疹,严重的有焦虑、喉头痉挛和颜面部水肿,伴有呼吸困难、恶心、呕吐、意识丧失,甚至休克。
2、怀疑过敏性输血反应,执行以下程序:
(1)对轻度过敏反应应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组胺药物,严密观察,若症状缓解可继续输血;反之,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并查找原因。
(2)重度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严重或持续者,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者,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性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四、高血容量
1、临床表现:输血过程中突然呼吸急促、发绀、心率加快、咳嗽伴粉红色泡沫痰。
2、处理原则:给氧和利尿剂。
减慢输血速度,减少输血量可预防。
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1、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发热、胸痛、咳嗽、低氧血症和低血压等。
2、处理原则:给氧、机械通气及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六、延缓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1、临床表现:发热、乏力。
2、处理原则:轻症观察,重症与急性溶血相同。
七、输血后紫癜
1、临床表现:输血后7~10天患者血小板数急速降低。
2、处理原则:血浆置换,静脉免疫球蛋白,输血小板无明显益处。
八、经输血传播的疾病
病毒性肝炎、HIV、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巨细胞病毒、梅毒和疟疾等,发生后按相关疾病处理并按《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