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2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Feb.,2013
第31卷第1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1 No.1
浅谈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
臧新辉
(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 要]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其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高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有责任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针对现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寻求生态道德教育的新途径,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转变教育理念,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战略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3)01-0082-03 生态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大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主要方面。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目前,我国处于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充分表明了我国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无疑就成了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
在全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现状令人十分堪忧。我们调查发现,当代
大学生对生态道德的理解和认识不深刻,主要表现在缺乏生态道德责任感,生态道德认识模糊;生态道德意识不强,生态知识欠缺;缺乏生态道德情感,对自然权利认识不足;缺乏自觉的生态道德行为,自律意识淡薄。
1.生态道德教育地位在高校没有得到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相对淡薄
大学生环境知识总体水平不高,而且具有局限性和不均衡性;环保参与意识不强,行动滞后;大学生过分依校在内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将学生的发表论文数量、学术统计数据等作为硬性要求,从而促使研究生产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不能潜心做研究。应着手建设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认定、监督和惩罚措施,加大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学术失范成本。同时要推动和完善学术奖励机制,对在学术道德建设方面表现突出、有较高学术素养和研究水平、敢于揭发学术失范行为的研究生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3.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倡导和树立高校学术道德典范,引导研究生学风建设。首先导师要率先垂范,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和道德水准,用高尚的学术品格教育和感染研究生,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塑造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其次,高校应当有意识地在研究生中选取既有一定理论研究水平又能恪守学术道德规范的优秀人员树立学术道德示范,围绕他们形成集体意识和群体效应,发挥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三,学术风气建设还要借助于各种学术活动的开展。高校应定期举办学者讲坛、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等活动,促进不同院
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研究生相互交流和碰撞,开拓视野,提升能力,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4.推进研究生实现自我教育与管理。只有将学术道德、诚信意识内化为研究主体的坚定信念,他们才能自觉恪守学术道德。所以,研究生应当努力拓宽专业知识面,丰富理论视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习惯;应当加强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认知,准确把握学术标准与尺度,明确学术研究中的 可为 与 不可为 ;应当自觉培养良好的学术习惯,从日常学习生活、考试做起,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反对学术欺诈;应当自觉培养正确的学术价值观,维护和发扬科学的学术精神,增强学术道德情感,磨练学术道德意志。
[参 考 文 献]
[1]江新华.学术何以失范: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钟芳芳,肖文英.基于道德认识谈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相互教育,2008,(1).
[3]杨守建.中国学术腐败批判[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高登辉]
82
[收稿日期]2012-11-06
[作者简介]臧新辉(1974-),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部2010级硕士研究生。
赖政府,对政府工作又缺乏了解。很多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环保观念,也能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但在行为上却不能从自己做起,也不愿从小事做起,更多同学对环境保护问题上所应承担的责任认识还不清楚,在知与行上差距很大。现今大学生生活方式上、行为习惯中、思维方式方法和价值观念取向等方面中与生态道德的要求不相协调,对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生态道德行为的缺失逐渐成为影响校园和周边社会环境的一大问题。如用电严重浪费、校园内长流水、一次性用品的过度消耗,没有形成一种自我约束意识,对废旧物品也没有进行分类的习惯。在高校的校园总体建设中,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中也缺乏生态理念,这些都对学生的生态观念和认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2.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尚不完整,生态道德教育资源缺乏
目前,各高校只推崇专业教育,忽视生态道德教育,用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解决生态问题,缺少了对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引导,也没有将生态教育列入高校教育的必修课程。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是生态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制约生态道德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的师资严重缺乏。而且在当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停留在生态道德教育知识的宣讲上,缺少了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学生对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判断也被忽视。因而很大程度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使得生态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成为空谈,致使教学效果难尽如人意,。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教育的规范教材严重缺乏,现有的教材,偏重于知识性和理论性,而在趣味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方面显然不足。
二、高校进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生态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利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觉养成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
1.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
社会主义生态道德观强调自然适应并满足人以及人适应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类的价值与利益和自然的价值与利益相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精神,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由于我国目前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缺少了对生态伦理学知识和生态科学知识的系统普及,才使大学生的生态情感的培养趋于表面化和形式化。没有对生态科学文明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真正了解,学生很难对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和环保的紧迫性产生足够的认识。这样就没有忧患意识,就很难对生态道德教育产生实效性。而生态科学知识、生态伦理学知识是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强化对大学生生态科学、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使之树立生态世界观,并学会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具体化表现,也是解决大学生缺乏生态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科学知识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一切自然存在物都是按照生态学规律生存和发展的,进而了解到人人都有对其他生命存在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也就具备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依据。
2.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和荣辱观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生态情感过程中,生态意识得以强化有赖于生态道德教育中树立正确的生态世界观。生态道德情感是人们按照生态道德观点来处理生态道德关系以及评价生态道德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生态情感产生于两个方面:第一,生态情感是人类自然进化的必然产物,而地球又是万物之母,从而人们就会对大自然和地球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亲情。第二,人们面对大自然的美好景观而产生的生态情感,人在审美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对自然的敬爱之情进而产生一种敬畏和想要呵护自然的情感。因此,应当从生存与审美的角度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情感,进而唤起他们热爱生态环境的良知,以 仁民爱物 的情怀去处理人与自然的美好关系。
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得到极大地丰富。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道德教育,引导其树立 八荣八耻 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开辟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在大学生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是使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创业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升华。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科技意识和资源意识是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使大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我国政府提出的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的真正涵义,进而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的关系,才能进一步振奋中华民族精神面貌,使之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也是新时期长远的、系统的教育工程体系。高校既是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基地,也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只有不断对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才能使教育活动的领域和渠道得以拓宽,进而使教育成果得以巩固,切实提升育人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师生广泛参与到生态道德教育中来,才能使生态道德教育充满生机,永葆活力,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