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肠道菌群定量技术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免疫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免疫的研究进展
胡世莲,方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老年医学科安徽省老年医学研究所肿瘤免疫与营养治疗安徽省重点实验 室,合肥233041
[摘要]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 节免疫系统,在维持宿主免疫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可以直接或通过代谢产物间接参与消化系统、内 分泌系统、风湿系统及神经系统等多系统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探讨肠道菌群与免疫的关系,进一步 认识疾病,以及肠道菌群作为靶点的免疫治疗具有潜在意义。
2肠道菌群与免疫性疾病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
表明肠道菌群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如炎症 性肠病、糖尿病、红斑狼疮及阿尔茨海默病等。肠道 菌群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菌群紊 乱可导致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研究认为肠 道菌群在消化、内分泌、风湿及神经等系统免疫相关 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2.1肠道菌群与消化系统免疫性疾病关系肠道 早期免疫发育高度依赖肠道菌群,无菌小鼠免疫发 育不全,早期接触健康菌群对正常免疫建立以及预 防结肠炎至关重要。Zhop等帥]通过对临床病例研 究显示早期应用抗生素导致炎症性肠病的风险升 高。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性 疾病,研究认为与异常免疫反应和肠道黏膜屏障减 弱有关飞]o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多样性普遍减少, 表现为有益细菌数量减少,病原体数量增加;提示肠 道菌群失调参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过程“4 ] 0 Walujkar等[4 ]研究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 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均减低,异常的需氧菌和兼性厌 氧菌增多,绝对厌氧菌作用减弱;Proseerg等”9 ]研究 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活动期与缓解期肠道菌群的 丰度与多样性也有明显的差异;而同样作为炎症性 肠病的克罗恩病肠道菌群紊乱比溃疡性结肠炎更为 严重口9 ]。Ivanpe等[0]将结肠炎小鼠的肠道菌群移 植到健康小鼠肠道内,在健康小鼠肠道诱发炎症,进 一步证实肠道菌群参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尽管炎 症性肠病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仍不完全清楚是 早期炎症的影响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还是肠道菌群 紊乱出现在炎症之前。
人类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
人类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随着人类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重视,人们对其研究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入。
肠道微生物组是指包含大量微生物的生态系统,涵盖了1,000多种细菌属,其中包括成千上万的生物专门生存于人体肠道内。
这种结构与功能繁复的肠道微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有着深刻的影响,从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
本篇文章将概述这一兴趣络绎不绝的领域的一些趋势和进展。
第一部分:肠道微生物组的健康重要性肠道微生物的双重性质有助于延伸研究的范围。
正常情况下,它是人体内的有益微生物。
它能够参与大量获益人体的活动。
比如在维生素和氨基酸的代谢演变中起到关键作用,消化食物,并保持肠道的黏膜完整,这些过程中只是体现了微生物对人体的好处。
微生物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代谢特征,例如抗菌素的合成,并能对各种疾病的预防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肠道微生物的平衡被破坏时,微生物就会成为道路提供细菌的侵略,从而引起疾病和不适感。
严重的紊乱症状可以包括脾气暴躁,抑郁心情,免疫感觉减弱,体重稳定不在采取,以及代谢难以调节。
长期的肠道微生物失调也被认为是某些自身免疫疾病的根本原因,例如肠道炎症性疾病、克罗恩病等疾病。
总之,肠道微生物组对人类健康和康复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很多不同的疾病方案和预防方法中探讨、了解肠道微生物群落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部分:目前的研究和进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从事者已经在对人类微生物和人体微生物生态系的性质、抑菌素和菌群以及菌群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喜欢人口学归纳分析的研究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和食物、公共健康项目以及循环模式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通过比较不同群体的肠道微生物组,研究人员可以发现该微生物组的穿戴区是持久的,但它也容易受到外部刺激的影响,比如饮食、使用抗菌素等编写。
在人类微生物组方面还有着无限的潜力。
与此同时,最近发展出来的细菌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也被广泛用于研究菌群。
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摘要]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参与了人体维生素及氨基酸的合成、糖及蛋白质的代谢、矿物的吸收等。
近年来,我们对肠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的了解显著增加。
其中,许多文章指出人体的健康不仅与自身的基因组有关, 还与肠道内环境微生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肠道菌群通过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调控肠道稳态,肠道菌群失调是多种疾病的发病因素和诱因。
[关键词]肠道菌群;肠道疾病; 代谢性疾病;癌症;1.肠道菌群与肠道疾病1.1肠道菌群与肠易激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改变。
肠道菌群失衡导致肠易激的主要机制包括:发酵食物导致气体的生成(在同样的标准饮食条件下,IBS 患者的排气总量明显高于正常人)、菌群易位致黏膜屏障遭到破坏、菌群与胆盐结合引起免疫炎症反应的激活、肠道细菌刺激影响胃肠动力、菌群失调可增加内脏敏感性【2】。
近年来,对于肠易激患者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包括:微生态制剂疗法【3】(目前临床最常用治疗 IBS 的微生态制剂有双歧杆菌、活性乳酸菌、肠球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抗生素疗法(如:新霉素、利福昔明)、粪菌移植、三氧疗法、中药制剂治疗等。
1.2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临床研究显示,益生菌、粪菌移植对 IBD 患者临床症状及肠道炎症的缓解均具有一定疗效【3】,这证实了肠道菌群对于炎症性肠病的致病作用。
肠道菌群影响IBD的主要机制可能有:益生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增加肠道免疫平衡打破。
近期有一项研究表明,IBD的抗TNF抗体治疗中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与TNF拮抗剂的治疗效果之间存在功能性关联,并且抗TNF治疗能恢复IBD患者的代谢产物交换作用。
2.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2.1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NAFLD中涉及肠道菌群的病理机制(1)GM生态失调、细菌异味、导致肝脏脂质摄取增加的TLR4活化、脂质生成及炎症增强。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1, 11(5), 2221-2227Published Online May 2021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21.115319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杨丽萍1,马臻棋2*,王学红2,马文霞1,李惠11青海大学研究生院,青海西宁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青海西宁收稿日期:2021年4月21日;录用日期:2021年5月7日;发布日期:2021年5月25日摘要肠道菌群是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蕴藏着的数万亿的微生物,其形成和增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肠道菌群及其潜在作用的认识也日益加深。
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当肠道菌群紊乱时可以改变肠道的通透性、消化和代谢以及免疫应答等,从而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本文阐明了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并探讨了肠道菌群紊乱与人体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肠道菌群,影响因素,人体健康,疾病Research Progress of Intestinal Floraand HealthLiping Yang1, Zhenqi Ma2*, Xuehong Wang2, Wenxia Ma1, Hui Li11Graduate School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2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Qinghai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Xining QinghaiReceived: Apr. 21st, 2021; accepted: May 7th, 2021; published: May 25th, 2021AbstractIntestinal flora is a kind of trillions of microorganisms in human digestive system, whose forma-tion and proliferation are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通讯作者。
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肠道菌群,即肠道微生物,它是人类体内最为庞大的微生物群落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和代谢功能。
正常人体内大约有100万亿(10^14)个微生物,其中包括数千种不同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
这些微生物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肠道、皮肤、口腔、泌尿系统等部位。
在这些细菌中,大多数是有益的,并对人体的生理、代谢、营养吸收等多个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起初,人们只是对一些肠道细菌的分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一些简单研究。
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手段更新,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也迎来了突破性的发展。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肠道菌群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分析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类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与健康状态密切相关。
例如,有些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可以预测肠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医生开始意识到人体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以肠道菌群为重点研究的整体健康观念。
二、肠道菌群对人体代谢的影响人类肠道菌群的组成及数量可以影响人体内多种代谢反应的进行。
例如,有研究表明肠道细菌可以促进人体吸收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调节血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等。
肠道菌群也可以产生多种有益物质,如丁酸、丙酸等,这些物质对维护肠道健康和整体代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与多种人类疾病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一些研究表明,慢性肠道疾病、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都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异常有关。
这些研究的发现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四、肠道微生物的功能分析人类肠道微生物可以为人体提供许多生理和代谢上的帮助。
例如,一些能够在人体内产生叶酸和维生素K的肠道细菌,可以帮助人体维持血液凝固机制的稳定性。
此外,肠道细菌还能够分解多种不易被人体消化的食物成分。
2024肠道菌群在强迫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2024肠道菌群在强迫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完整版)摘要强迫症是—种病因未明的致残性精神障碍,其发生发展过程与肠道菌群的关联尚未被完全阐明。
虽然强迫症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现有证据表明脑肠轴通过免疫炎症、神经递质及内分泌等多条通路参与强迫症的发生发展。
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群参与强迫症病理生理学的新证据及其作为新的治疗手段的潜力,同时总结了目前脑肠轴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不足。
探讨了益生菌和粪便移植等微生物重组策略在强迫症治疗中的潜力和挑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期待通过对脑肠轴的深入研究能够为强迫症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方向。
强迫症是—种以反复持久出现的强迫观念(obsession)和(或)强迫行为(compulsion)为基本特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1]。
世界卫生组织将强迫症定位为世界十大致残性疾病之—[2 ]。
据统计,强迫症的终生患病率为0.8%~3%[ 3 ] ,其发病呈双峰分布,第—个高峰在青春期前(平均年龄三11岁),第二个高峰在成年早期(平均年龄22~24岁1有关强迫症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直是精神卫生领域的焦点问题,学者们从神经解剖、神经生化、神经心理、免疫及基因遗传学等多学科角度开展了系列研究,但仍未达成普遍共识。
同时,由千已有的药理机制治疗—直处千较低的治疗反应率,因此可能还有其他的病因途径有待探索。
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微生物-肠道-大脑轴',(microbiota-gut-brain, MGB)轴逐渐成为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参与了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帕金森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
但关千MGB与强迫症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参与强迫症病理生理机制的新证据和研究手段,并探讨其作为潜在靶点在新治疗方法中的作用,旨在为强迫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和诊疗手段的选择提供新思路。
—、“微生物报5道-大脑"轴肠道菌群是人类胃肠道中微生物的集合体,它在调节肠脑轴方面的作用似乎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研究进展肠道菌群是生活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组学研究的深入,肠道菌群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概述肠道菌群的概念、历史及其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性,并探讨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
肠道菌群是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这些微生物通过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体的消化、代谢、免疫等方面产生影响。
早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肠道菌群的认识逐渐深入,肠道菌群在维护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
肠道菌群通过影响人体的消化、代谢、免疫等方面,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
通过对比不同疾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科学家们发现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有害菌增多,有益菌减少。
肠道菌群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受到宿主代谢的影响,而肠道菌群也可以通过影响宿主代谢来调节人体健康。
例如,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屏障功能、影响脂肪和糖代谢、增强免疫功能等方式来改善人体健康状况。
益生菌是指对宿主有益的肠道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
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等方式来改善人体健康状况。
益生菌还可以缓解抗生素使用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减少抗生素相关腹泻等不良反应。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争议。
不同研究之间存在差异,部分研究结果可能受到研究方法、样本选择等因素的影响。
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探讨,部分研究发现可能仅仅是相关性而非因果性。
益生菌的应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益生菌种类和剂量的选择、益生菌的安全性等。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探讨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特别是肠道菌群如何影响人体代谢、免疫等方面的研究;加强肠道菌群与常见疾病发生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验证益生菌在改善人体健康方面的效果;研究不同人群肠道菌群的差异,为个体化营养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益生菌的安全性及其对肠道微生态的长期影响,为益生菌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科学支持。
使用生物大数据技术研究肠道菌群的技巧与方法
使用生物大数据技术研究肠道菌群的技巧与方法在近年来,随着生物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人员们开始运用这一技术来探索肠道菌群的复杂生态系统。
肠道菌群是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它与宿主的健康密切相关,并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使用生物大数据技术研究肠道菌群的一些常用技巧和方法。
首先,研究肠道菌群的第一步是采集样本。
肠道菌群的研究样本通常包括粪便、肠粘膜组织、粪便样本较为常用,因为它们易于采集和处理,且能够代表整个肠道菌群的情况。
对于小鼠等实验动物样本,还可以通过剖腹手术获取肠道组织样本。
采集样本时应尽量避免污染,使用无菌器皿和工具,以确保样本的纯净性。
其次,对采集的样本进行DNA提取是分析肠道菌群的关键环节。
DNA提取的方法可以根据样本性质进行选择,常用的方法包括基于细胞壁的裂解方法、宏基因组提取方法等。
DNA提取过程中注意保持无菌操作,避免污染,确保获取到高质量的DNA样本。
接下来,利用生物大数据技术进行肠道菌群的分析与研究。
生物大数据技术包括16S rRNA测序(代表性的方法为高通量测序),以及宏基因组测序方法。
16S rRNA测序可用于分析菌群的组成与结构,通过对16S rRNA基因序列的测定,可以区分不同的菌属、菌种,并进行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分析。
宏基因组测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菌群的功能特征,包括其代谢能力、抗药性等。
这两种方法可以相互补充,提供对肠道菌群的详细描述。
在分析过程中,通常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例如,可以使用QIIME(Quantitative Insights Into Microbial Ecology)或mothur等软件进行菌群的OTU(操作分类单位)分析,得到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等信息。
此外,还可以使用PICRUSt(Phylogenetic Investigation of Communities by Reconstruction of Unobserved States)等工具进行功能预测,从而了解菌群在代谢和功能方面的潜在作用。
人类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进展
人类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进展肠道微生物群落作为一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领域,近年来备受关注。
肠道内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形成了一个近乎庞大的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极为广泛,从保持肠道健康到调节免疫系统和影响情绪等等。
因此,对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研究已经成为人类健康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人类肠道微生物群落与健康的关系肠道微生物群落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远远不止于和肠道健康相关。
它们还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人类健康的方方面面。
消化系统:肠道微生物群落在消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们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同时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例如,肠道内的益生菌能够帮助我们分解并消化肉类和纤维素等难以消化的食物成分。
免疫系统:肠道微生物群落也与我们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它们可以促进免疫系统的功能,保护我们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同时,肠道微生物群落还能帮助缓解炎症和调节免疫系统平衡。
情绪: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落还能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例如,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会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异常情绪的产生。
随着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其组成和作用的认识也不断提高。
以下是几个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领域的进展。
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内的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因为众多的因素而发生变化。
例如饮食、药物、生活方式、婴儿喂养方式、人类基因等,都会对我们肠道的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许多产生影响的因素。
例如,富含膳食纤维、抗氧化性物质的植物性食物可以促进肠道健康。
而反面例子是富含饱和脂肪、添加剂、含糖饮料等食品会破坏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平衡,导致诸如炎症性肠病和代谢性疾病等疾病的发生。
肠道微生物群落与年龄、地点和文化的关系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也会因为人们的年龄、地点和文化等差异而发生变化。
例如,我们知道婴儿和成人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不同,这是因为婴儿一出生后马上开始来自各个方面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上的变化。
肠道菌群功能及检测技术研究
肠道菌群功能及检测技术研究摘要:肠道菌群的功能主要反映在其生物屏障效应、营养效应、免疫效应等方面,在动物的胃肠道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它们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微生物系统,肠道菌群和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动物本身非常重要。
肠道菌群的检测方法是研究肠道菌群的关键和难点,目前的主要技术是分离培养、质谱测定、宏观基因组测序等,本文总结了目前肠道菌群功能的相关研究结果和方法,对几种检测技术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预测了未来可能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肠道菌群;功能;检测;技术;研究;发展方向肠道菌群即肠道中的正常微生物,是一个由近千个微生物复杂生态系统组成,在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了大肠杆菌,并指出了它对消化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酸奶中富含的乳酸菌可在肠道菌群中发挥作用,并减少肠道中变质细菌的生长。
然而,微生物菌株和菌株的相对含量有显著差异,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生活环境、年龄、生理状态等,此外,饮食也是造成上述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且它相对容易改变和控制【1】。
一、肠道菌群的功能1)生物屏障作用肠道菌群的生物屏障作用即指拮抗外来致病菌的作用,肠道菌群具有保护身体和抗外来致病菌的作用,肠道菌群的这种功能被人为地分为生物屏障和化学屏障,生物屏障是指正常肠道菌群在肠道中的殖民化,对外来致病菌的殖民化和占据有影响,使它不能定居在寄主中进行生长和繁殖。
化学屏障意味着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可以影响外来致病菌,或减少它们在肠道中的定落【2】。
1.营养作用肠道菌群的营养作用体现在许多方面,可消耗病原菌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抑制外来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增强宿主对外来病原菌的抵抗力,使宿主更能吸收和利用各种营养。
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可合成人类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各种维生素,它们还可以利用蛋白质残基合成必需的氨基酸,并参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代谢,还可以促进铁、镁和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
3)免疫作用肠道是动物与外界环境接触最多的器官之一,也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如出现菌群失调,身体的免疫障碍和屏障功能会减弱,也证明肠道菌群与身体免疫的关系密切。
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人体内的菌群是一种复杂而又神秘的生态系统。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体内的菌群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其中,肠道菌群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肠道菌群包括了大量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生物,它们与人体内部的其他器官,如肝脏、胰腺和免疫系统等都存在紧密的关系。
由于菌群的复杂性,目前科学家们还难以完全掌握菌群的运作机理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但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肠道菌群与肠炎肠炎是指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
肠炎可能导致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尽管肠炎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有研究证实,肠道菌群有可能是导致肠炎的元凶之一。
事实上,肠道菌群是人体病原菌的天敌,肠道菌群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但当肠道菌群失衡时,就会给病原菌提供了繁殖的机会。
二、肠道菌群与肥胖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有研究显示,在同样的饮食条件下,肠道菌群丰富度较低的人更容易患上肥胖症。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代谢有密切关系。
当肠道菌群失衡时,代谢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肥胖等问题的发生。
三、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肠道菌群在维持免疫系统平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免疫系统是保护人体免受病毒、细菌和外部有害物质的系统。
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对多种肠道免疫细胞的调节,帮助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防止过度反应或是免疫系统失常引发疾病。
四、肠道菌群与心脑血管肠道菌群与心脑血管的关系也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血压、血脂等指标有着密切的关系。
肠道菌群失衡不仅容易导致肥胖,还会增加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五、肠道菌群调节方法肠道菌群的调节方法有很多,除了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外,饮食、保健品、运动等都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
例如,可以适当摄入乳酸菌,不过过量摄入乳酸菌也可能会带来不良反应,如腹泻、胃酸过多等。
此外,坚持运动也对调节肠道菌群有帮助。
肠道菌群谱研究的应用前景
肠道菌群谱研究的应用前景肠道菌群是指人们肠道内生存的微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帮助消化食物、生产维生素、调节免疫系统等等。
最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肠道菌群的研究,并发现它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一下肠道菌群谱研究的应用前景。
一、肠道菌群谱研究的基本原理肠道菌群谱研究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来获得肠道内微生物的整体谱图。
这个谱图可以反映出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度等信息。
然后通过对谱图的分析,可以获得一系列相关信息,比如肠道内微生物的多样性、是否存在菌群失调、存在的主要菌种等等。
二、应用前景1、胃肠道疾病肠道菌群与胃肠道疾病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科学家的关注。
肠道菌群的菌群失调与胃肠道炎症、肠易激综合症、炎性肠病、肠癌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肠道菌群发生失调或异常情况下,这些菌群就会容易形成肠道菌膜,形成严重的肠内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
通过肠道菌群谱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微生物相对应该疾病或这些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甚至,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也变得可能。
2、肥胖与代谢疾病肥胖和代谢疾病也是肠道菌群谱研究的另一个热点领域。
肥胖患者的肠道菌群和正常体重人士有所区别,体重过重的患者下丘脑的信号会发生改变,导致患者往往吃得更多。
而且,体重过重的患者还会消化和吸收更多的食物从而导致多种代谢疾病。
通过肠道菌群谱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肥胖是由哪些微生物引起的,从而调节这些微生物的种群比例和种类,以达到控制体重、预防代谢疾病的目的。
3、精神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精神疾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大约80%的神经递质也存在于人体的肠道系统中,菌群失调和肠道菌膜让它们的功能被削弱了。
通过肠道菌群谱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菌群失调与抑郁症、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
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
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大肠菌群常常被当作食品、水体中肠道病原体污染的指征,寻求建立快速、敏感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一直是关注的问题。
本文主要归纳了检测大肠菌群发酵法、滤膜法、酶底物法、纸片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试剂盒法、自动化检测方法等的各自优缺点及研究进展。
标签:大肠菌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大肠菌群是指一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包括埃希氏菌属(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属、柠檬酸杆菌属和肠杆菌属。
多年来,国内外都以大肠菌群作为食品、水体污染的常用指示菌之一,并评价和判断食品被粪便污染的程度和有无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
肠道病原体是最为常见的污染食品、水体的病原微生物,动物(包括人类)的排泄物是其主要来源,每年因肠道病原体污染水或食物造成人类食物中毒的例子很多。
由于大肠菌群在肠道菌群中所占比例最大,在污染食品、水体中的含量远远高于其他肠道病原体,因此大肠菌群常常被当作食品、水体中可能存在肠道病原体的指征。
大肠菌群数量越多,表示受到粪便污染的程度越大,也就是肠道病原体侵入的可能性越大,在大肠菌群中又以检测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最为常用。
因此,人们对大肠菌群检测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国内外现行的检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 传统方法传统方法主要包括多管发酵(multiple—tube fermentation,MTF)技术和膜过滤(membrane filter,MF)技术。
这两种技术普遍得到世界各国的批准应用,例如具有代表性的美国环保局(EPA)和法国标准化联合会(FSA)分别在2O 世纪9O年代批准在本国实施,并制定了相应的判别标准。
1.1 多管发酵技术试管发酵技术被用作大肠菌群检测至今已有8O年的历史,其原理是依据大肠菌群能够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特点。
将样品进行系列10倍稀释,分别接种到含有乳糖培养液的试管中,在36±1℃培养24 h,观察产酸、产气情况,完成初发酵试验阳性样本还需进行确认试验[1]。
肠道菌群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也会影响体内一些物质代谢,比如乙 醇、胆碱等,这些物质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过程。 肠道菌群通过代谢产生乙醇,可通过门脉进入肝脏, 在肝脏氧化反应产生乙醛和乙酸。乙醛可破坏肠道 黏膜屏障,使肠通透性增加,乙酸增多会弓I起脂肪合 成增多,从而促进NAFLD的发生发展。胆碱能将脂 质转运出肝脏,肠道内代谢胆碱的菌群主要有变形 菌、厚壁菌等,肠道菌群紊乱后,胆碱代谢菌增多,导 致血清胆碱浓度及胆碱生物利用率降低。肠道菌群 可产生一种能催化胆碱代谢成为甲胺的酶,甲胺经 由门脉循环进入肝脏,可诱导肝脏炎性反应的发生。 4肝硬化
肠道菌群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要】本文对肠道菌群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样本采集和处理、信息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与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总结和探讨;强调标准化的实验流程、信息分析及质控方法,构建参考基因组及基线数据库的重要性;并展望了绝对定量、无菌动物、体外模拟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前景,这些技术将为肠道菌群基础研究在精准医学、精准营养、精准干预中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肠道菌群;参考基因组;绝对定量;无菌动物;体外发酵DOI:10.3760/cma.j.issn.2096⁃367X.2019.03.002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gut microbiome research Chen Yang1,Qiu Qinwei1,Shang Xiaoxiao1,Fang Xiaodong21Guangdong Provi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Bioinformation Group,Guangzhou510120,China;2Shenzhen BGI Gene Technology Service Co.,Ltd,Shenzhen51808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Fang Xiaodong,Email:fangxd@,Tel:0086⁃755⁃36307071【Abstract】We summerize and discuss the experimental design,sample collection and operation,the basic principle of data analysis as well as it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study about gut microbione research.We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standardized experimental procedures,data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ference genome or baseline databases.Meanwhile the prospective application of absolute quantitative,germ⁃free animals,in vitro simulation is also discussed.These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of intestinal flora in precise medicine,precise nutrition and precise intervention.【Key words】Gut microbiome;Reference genome;Absolute quantitation;Germ⁃free animal;In vitro fermentation DOI:10.3760/cma.j.issn.2096⁃367X.2019.03.002肠道菌群与宿主的共生关系是我们生命的基本组织形式。
肠道微生态研究的进展与应用
肠道微生态研究的进展与应用肠道微生态是指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和它们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肠道微生态在人类健康的维持和疾病防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不断发展,肠道微生态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在临床应用上有着广泛的前景。
一、肠道微生态的概念和意义肠道微生态包括肠道内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以及肠道细胞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类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多种多样,其数量已经超过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其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这些微生物在维持人体健康和发挥疾病预防、治疗作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肠道微生物可以帮助人体消化吸收食物、产生维生素和短链脂肪酸等营养物质,还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和扩散、促进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调节消化、吸收和代谢等生理功能。
肠道微生态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例如肠炎、炎症性肠病、超敏反应性肠道症、自身免疫性病变、肥胖症、代谢综合征、牙周病等。
因此,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和调节在临床治疗和健康管理中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肠道微生态研究的方法和技术1.高通量测序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是肠道微生态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可以以很高的精度和效率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其基因组信息进行分析和鉴定。
该技术可以通过对微生物DNA片段进行PCR 扩增和总DNA提取,再通过高通量测序仪进行测序得出微生物群落组成信息。
这种方法可突破传统培养方法的局限性,对未知微生物进行鉴定,同时可以分析微生物基因组和代谢途径等方面的信息。
2.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FISH技术使用特异性荧光探针标记特定的微生物,以便在肠道中直接观察不同微生物的分布和数量。
该方法可以用于分离无法进行高通量测序的特定类群微生物,并可对微生物的生长、形态和代谢途径等特性进行研究。
3.16S rRNA分析技术16S rRNA是微生物基因组中高度保守的区域之一,在不同菌种中存在着较大的变异性,因此可用于微生物分类和系统进化研究。
利用单细胞技术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
利用单细胞技术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范围的扩大,我们逐渐认识到肠道微生物菌群在人体内的重要性。
肠道微生物菌群是指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对人的生理健康和疾病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利用单细胞技术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
一、单细胞技术概述单细胞技术是指对单个细胞进行研究的技术,包括单细胞测序、单细胞蛋白组学、单细胞代谢组学等。
之前的研究主要是对多个细胞的平均性研究,会掩盖个体差异。
而单细胞技术可以破解这一难题,准确分析个体细胞水平上的基因、蛋白质表达差异、代谢物变化等信息。
二、利用单细胞技术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种类非常多,而且各种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多样。
因此,要想深入研究微生物菌群,单细胞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1.单细胞测序单细胞测序是指将单个细胞分离出来,进行转录组或全基因组测序,得到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序列信息等数据。
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可以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中各种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代谢功能、耐药性等。
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发现一些肠道里的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前人研究发现,某个微生物菌群的积累可能会诱导其他种群的扩增或下降,进而影响宿主的生理健康。
2.单细胞蛋白组学单细胞蛋白组学是指对单个细胞进行蛋白质分类、定量等分析。
通过单细胞蛋白组学,可以研究微生物菌群中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修饰功能、产生毒素等方面的信息。
3.单细胞代谢组学单细胞代谢组学是指通过对单个细胞中代谢分子进行分析,了解其代谢功能状态、产物等。
通过单细胞代谢组学,可以深入了解微生物如何利用营养物质,对食物过敏、肥胖等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进行研究。
三、肠道微生物菌群与疾病关联肠道微生物菌群与很多疾病有着密切的关联。
例如,前人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肝功能异常、炎症性肠病、肥胖、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单细胞技术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可以为这些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基础支持。
肠道菌群领域研究进展(完整版)
肠道菌群领域研究进展(完整版)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相关,肠道菌群科学家们2019年在肠道微生物组研究领域取得了研究成果;【1】Nat Biotechnol:突破!科学家在人类肠道微生物组中鉴别出100多种新型肠道菌群!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国桑格研究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组研究,从健康人群的肠道中分离出了100多个全新的细菌类型,这是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对人类肠道菌群进行的最全面的收集研究,相关研究结果获奖帮助研究人员调查肠道微生物组在人类机体健康及疾病发生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本文研究结果能帮助研究人员快速准确地检测人类肠道中存在的细菌类型,同时还能帮助开发出治疗多种人类疾病的新型疗法,比如胃肠道疾病、感染和免疫疾病等。
人类机体中细菌大约占到了2%的体重,肠道微生物组就是一个主要的细菌聚集位点,同时其对人类健康非常重要。
肠道微生物组的失衡会诱发诸如炎性肠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然而由于很多肠道菌群难以在实验室环境下生存,因此研究人员就无法对其进行更加直观地研究。
【2】Science:肠道微生物组可能是药物出现毒副作用的罪魁祸首药物本是用于治疗很多患者,但是一些患者遭受这些药物的毒副作用。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给出了一种令人吃惊的解释---肠道微生物组(gut microbiome)。
他们描述了肠道中的细菌如何能够将三种药物转化为有害的化合物,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
研究者表示,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肠道微生物组对药物代谢的贡献,那么我们能够决定给患者提供哪些药物,或者甚至改变肠道微生物组,这样患者具有更好的反应。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了一种抗病毒药物,它的分解产物可引起严重的毒副反应,并确定了肠道细菌如何将这种药物转化为有害的化合物。
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国际免疫学杂志2021年1月第44卷第1期丨n t J丨mmunol,Jan.2021,V〇1.44,N〇.l• 91 ••综述•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郭风宜1杨潇2高天舒31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沈阳11〇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沈阳丨10034;3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沈阳110032通信作者:杨潇,Emai丨:17924糾8 @qq•com,电话:024_86802881【摘要1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 A I D)通过自身产抗体,导致免疫耐受失衡,而起的一系列慢性炎症反应,甚至对机体组织造成损伤。
目前All)发病率逐渐升高,而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肠道菌群作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参与机体代谢,形成肠粘膜屏障,维持免疫功能1丨_:常随#对人体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结果表明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反应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可能成为今后临床对于All)治疗的新靶点文章就肠道菌群及其在All)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关键词】肠道菌群;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反应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03474,81874441 );辽宁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2019-MS-207 );辽宁省教育厅项目(L201923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H(zyzxl804)D O I:10. 3760/cma. j. issn. 1673^394. 2021.01.016Research progress of gut microbiota in autoimmune diseasesGuo Fengyi',Ycmg Xiao_,Gao Tianshu、^Graduate School, Liaoning University o 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W0S41 .China Department ofEndocrinology 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Shenyang1\ 0034 .China DefKirtment o f Endocrinology^ AffiliatedHospital o f Liaoning University o 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110032,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Yang Xiao, Email: 17924948@ qq. com , Tel:************【A bstract】Autoimmune diseases ( AID) cause a series of chronic inflammatory reactions by the production of antibodies,leading to imbalance of immune tolerance,and even damage the body tissues. The incidence ofAID has been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l>ut the exact pathogenesis is unclear. As the largest " immune organ" ofhuman body,gut microbiota participales in the organic metabolism,forming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and maintaining normal immune function. With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gut microbiota, more and more research resultsshow that gut microbiot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auloimmune response, which may be a newiherapeutic target for AIL). In this paper,the gut microbiota 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 in AID were briefly summarized.【Key words】Gut microbiota;Autoimimme disease;Immune responseFund progra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81503474,81874441 ) ;IJaoning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ural Fund Project(2019-MS-207) ; Liaoning Provincial Departmenl of Kdu-cation Project( L201923) ;Key Laboratory Projec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TCM Viscera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yzx1804)DOI : 10. 3760/cma. j. issn. 16734394. 2021.01.016自身免疫性疾病(a u t o i m m u n e disease,A I D)是 并损害机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一种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产生大量淋巴细胞,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 92•国际免疫~?:杂忐2021<|:I)|第44卷第I期丨丨丨丨J Immum丨U i m.202l ,V〇l.44,!\(>. I激素或诘抗剂控制炎症或者手术治疗都不能彻底治 愈,只能缓解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肠道菌群定量技术研究进展姜美娟,梁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1医院检验科,青岛266071)摘要在传统微生物学研究中,人们只重视致病菌的作用,而没有重视正常菌群的作用。
通过对肠道菌群的分布特点和生理功能的了解,我们认识到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与人的健康及疾病的密切关系系,针对传统培养方法存在的问题,国内外专家先后开展了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研究和生物学评价工作。
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对各种技术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肠道菌群;定量技术;进展中图分类号:R445.6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5-1434.2011.03.013正常菌群在人体内分布很广,其中以肠道菌群最具有代表性。
对健康人的粪便标本研究已知,肠道内栖息着大约400 500种微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的总质量约为1kg,其体积相当于1个人的肝脏,其数量为1014个,是人体自身细胞总数的10 20倍[1]。
在常见的十几种细菌中,绝大多数为专性厌氧菌,约占99%以上,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优杆菌、拟杆菌、消化链球菌等,也有少量的兼性厌氧菌、专性需氧菌和微需氧菌,如肠杆菌属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样菌等。
它们构成了人体胃肠道的生物学屏障。
肠道正常菌群与宿主、菌群中各种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处于动态平衡。
大量研究表明,肠道正常菌群对宿主具有消化、吸收、营养、生物拮抗等生理作用,实际上已成为宿主生命的必需的组成部分。
当这些正常的微生物群落受宿主及外环境影响,其种群数和菌量、活性发生了异常或定位转移时,这些群落中就容易容纳外籍菌,原先的平衡遭到破坏,出现菌群失调。
在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如瘦弱婴幼儿,年老体弱和患急、慢性疾病者,以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和放射治疗者,尤其是应用广谱抗生素者,可使肠道正常菌群被抑制而数量减少,耐药的过路菌过量繁殖,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同时,肠道菌群的失调还会加重某些疾病的严重程度。
因此确切了解肠道菌群变化及对肠道菌群进行精确定量对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1直接镜检法镜检法是目前广泛采用的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的方法。
该方法是通过油镜观察革兰染色粪便涂片的菌群象,估计细菌总数、球菌与杆菌比例,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的比例,结合各种细菌的形态特点、有无特殊形态细菌增多等结果来综合判断菌群状况。
观察细菌总数可以先计数部分(如1/8视野)油镜视野中细菌的数量,再对整个视野进行估计,观察几个视野后取平均值。
一般来说,每视野细菌数在501 5000个为正常,101 500个为轻微少,11 100个为明显减少,11个以下为显著减少,也有高于5000的情况,但较少见,临床意义不大。
细菌总数减少则与肠道菌群失调存在密切关系,应引起重视,并结合细菌类别构成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由于通过涂片镜检的方法无法精确区分细菌种类,一般就细菌形态和染色性将细菌分为4大类,即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球菌,通过计算4者的比例来评估肠道菌群的特征。
具体计数方法为:计数1000个细菌中各类细菌的百分率。
可先计数部分视野中(如1/8视野)各类细菌数,然后估计全视野中的各类细菌数[2]。
该方法虽然由于所需设备简单,操作简便,耗时短,很适宜临床应用。
但是并不能完全反映肠道菌群的状态,更不能对细菌种类及数量进行精确定量,而且操作过程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不易于推广。
2活菌定量培养计数法Hartemink等人[3]于1997年提出了活菌定量培养及计数的方法,即将一定质量的粪便标本,悬浮于PBS中,经连续10倍稀释,分别接种于不同的选择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对不同培养基选取最佳分布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其相应稀释倍数而得到细菌在标本中的含量。
此法可以同时显示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比例构成。
但是,目前选择性培养基并不能真正做到完全特异性选择,仍有85%的肠道菌群无法培养得到。
而且稀释平皿接种费时,通常孵育需2 3d,如果微生物分布不均,呈链状或成丛,则导致低估真正菌数。
平皿接种中的氧化作用会杀死像双歧杆菌这样的厌氧菌,影响菌数的估计。
3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16S rRNA是编码细菌核糖体16S小亚基的核酸序列,而16Sr DNA是编码它的DNA序列,存在于所有细菌的染色体基因组中。
16S rRNA基因可分为保守区和可变区,在不同的微生物可变区其核苷酸序列不同,一个16SrRNA的基因序列就代表着一种原核生物[4]。
16SrRNA/rDNA分子是研究微生物的最佳靶分子,利用保守区系列设计通用引物来判断细菌的存在与否,也可以利用16Sr DNA可变区特异性序列来进行特异性微生物种属鉴定和分型,这在细菌分类学中可作为一个科学可靠的指标。
基本过程是:先用PCR法扩增模板DNA,然后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获182第22卷第3期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年3月得新的特征性序列。
该技术可检测肠道中不能培养或生长缓慢的细菌,加速发现新的细菌和加快肠道微生态研究进程,但也存在局限性和偏差,需要从优化电泳及PCR条件着手改善或与其他技术方法结合使用、互为补充[5]。
4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首次由于Delong于1989年用于微生物学,此技术是将带有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直接与固定在载玻片上的细胞进行杂交,固定过程中要使短的探针渗透到细胞内的核酸,用荧光显微镜即可观察到带有杂交荧光标记探针的细胞。
Langendijk等[6]已应用此技术检测粪便样品中双歧杆菌,其用荧光标记靶16SrRNA寡核苷酸探针,使用显微镜测定粪便样品中双歧杆菌中的数量。
Harmsen等[7]曾设计7种16SrRNA寡核苷酸探针来检测人粪便样品中6种厌氧菌(Phascolarctobacterium,Veillonella,Eubacterium hallii,Lachnospira,Eu2bacterium cylindroids,Ruminococ-cus),能检测到细菌总数的90%。
尽管FISH的方法已有很大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以后灵敏度的提高、新探针标记方法及高强度荧光染料的开发,各种检测仪器的更新改进,细胞固定和透过处理方法优化都是必要的。
5DNA指纹图谱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DGGE现在已经成为常用的一种16S rRNA/ rDNA指纹技术,可从通常的扩增产物分开单独的rRNA基因,具有简单、快速、灵敏的优势。
基本做法:从胃肠道标本中提取总DNA,用通用引物PCR法扩增16Sr DNA,由于不同细菌的16SrDNA片段在通过DGGE凝胶时在不同的尿素和甲酰胺浓度梯度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发生部分变性而迁移速度明显下降,从而将16S DNA片段分离并产生细菌群体的图谱。
通过指纹图谱比对有利于发现新的菌群和监测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变化。
温度梯度凝胶电泳(temperature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TGGE)温度梯度凝胶电泳(TGGE)是继DGGE 之后发展起来的DNA指纹图谱技术,与DGGE不同的是凝胶中所采用的不是尿素和甲酰胺浓度梯度而是温度梯度以及在引物的5'端加入30 50bp的GC片段(GC2clamp )。
16S rRNA基因进行PCR后扩增产物带有较高解链温度GC片段,在不同温度梯度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进行电泳时,由于序列不同的DNA分子的解链速度和程度不同,它们在凝胶的不同位置停止迁移,从而使不同序列的DNA 分子分开并留下指纹印迹。
应用此技术能快速地检测单独区系菌群的构成,也可以发现存在的尚未被认识的肠道细菌。
LIONETTI等[8]运用该技术对儿童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营养和微生物群落进行了研究。
DNA指纹技术也有其限制性,只能分离较小的片段(最长只达1000)因此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片段太长时解离率下降,限制了系统发育分析和探针的序列信息量;再者分辨率低,通常显示的是群落中优势种类的DNA片段。
6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创立于1996年,由美国Applied Biosys-tems公司推出,是一种在PCR定性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核酸定量技术。
FQ-PCR技术是通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的变化实时检测PCR扩增反应中每一个循环扩增产物量的变化,通过Ct值和标准曲线的分析对起始模板进行定量分析。
FQ-PCR技术融合PCR技术和DNA探针杂交技术的优点,直接探测PCR过程中荧光信号的变化使PCR的扩增及其分析过程均在同一封闭系统下完成,并在电脑分析软件支持下实现对PCR 扩增产物的动态监测和自动定量。
罗予等[9]利用实时荧光引物证实脆弱类杆菌可以与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相鉴别,最低受检细菌数为102。
FQ-PCR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定量原理独特,用产生荧光信号的多少来显示扩增产物的量,动态实时连续荧光监测,具有很好的可视性;(2)荧光信号通过荧光染料嵌入双链DNA,或双重标记的序列特异性荧光探针或能量信号转移探针等方法获得,大大地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精确性;(3)只须在加样时打开一次盖子,其后的过程完全是闭管操作,免除了标本和产物的污染,且无复杂的产物后续处理过程,高效、快速;(4)结果重现性好,定量动态范围高达五个数量级。
FQ-PCR作为PCR技术的发展,自1996年已来,在科研及临床诊断的许多领域显现出它的优越性,现在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基础医学、疾病诊断、食品、水质环保、药物开发等领域,被认为是核酸定量的金标准。
7小结了解肠道菌群在宿主体内的量,一方面可以有助于判断菌群平衡状况,另一方面又可以为疾病的诊治提供依据。
在没有掌握PCR等分子生物学手段的情况下,早期人们通过粪便涂片镜检法及细菌培养、显微镜下菌细胞计数来定量细菌,不仅费时而且对操作者的专业经验要求很高。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人们试图用免疫学方法找到特定细菌产生特定抗原或代谢产物和细菌量之间的结合点。
20世纪90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细菌定量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加之各种灵敏荧光染料的开发及各种检测仪器的发展,使人们对微生物群体多样性有了更科学、更直接的认识,而且对微生态群落结构的分析能够更精确的定量。
通过以上各种方法的比较,我们有理由相信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应用于肠道菌群的定量研究将会使我们逐渐了解到微生态系中微生物群体的多样性及实际生存状态,而且通过方法学评价,相信FQ-PCR技术必将在肠道微生态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