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的创作手法《边城》为例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特点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特点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中,沈从文无疑是独特的一位,他以自己独特的心思、情感、视角,为现代小说世界带来独特的模样和魅力:营造了充满健康、人性美的“乡村世界”——“湘西世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诗化小说”,让小说显出独有的美的感染力。
他的代表作《边城》成为讴歌人性美的典范,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生动具体地体现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情感特点、主题特点和文体特点。
一、特殊的审美情趣沈从文创作的思想情感特点是:追求美好人生、善良品格,形成对乡村和人性独特的审美情趣。
沈从文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色彩的湘西凤凰县。
少年时期开始,他一方面目睹社会的残酷和周围生活的愚昧,过早地熟悉了社会这本大书。
另一方面,家乡的自然风物深深吸引着他,他与童年的玩伴流连忘返于家乡的山水之间。
生活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中,有着这样的特殊经历,沈从文形成了追求美好人性、善良德性的品格。
这种品格又自然形成他对乡村和人性的独特的审美情趣。
沈从文曾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
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
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寒,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象,而且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
”[1]正因为这样的认识与反思,他对故乡的农民、兵士、终生漂泊的水手船工、吊脚楼的下等娼妓,以及童养媳、小店伙等等,都一律怀有同情和关注。
这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于是,“乡村世界”便成为他作品中的主要“世界”,“人性美”便成为他作品中的主旋律。
二、讴歌极致的人性美沈从文创作的主题特点是:以小说的形式来讴歌家乡与极致的人性美,营造出健康、优美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笔下《边城》世界的时代意义
论沈从文笔下《边城》世界的时代意义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边城》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沈从文以细腻、恢弘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古朴与纯真的边城世界。
这个小说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农村,书中呈现出的风貌和价值观念凸显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意义。
首先,《边城》描绘了农村社会的生活和面貌。
小说中的边城是一个贫瘠、闭塞的小村庄,人们过着劳动辛苦、生活贫困的日子。
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这些形象,沈从文展示了中国农民的勤劳、坚韧、朴实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暴露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和社会的不公。
其次,《边城》中描绘了农村知识分子的情感世界。
小说的主人公祥子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他在村庄中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自由思想和追求。
在那个封建社会中,祥子所表现出的前卫思想和追求个人自由的努力,体现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愿望和心境。
他对教育、知识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预示了新时代知识分子的崛起和社会革新的可能性。
此外,《边城》中也描述了妇女的命运和社会地位。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细腻而真实,展现了她们在封建社会中受到的艰辛和不公。
女主人公玉荣是一个自强、勇敢的女性,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了封建束缚,展现了女性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精神。
通过这个形象,沈从文呈现了当时中国女性的社会处境,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和解放宣言。
最后,《边城》也道出了当时社会政治变革的呼声。
小说中的村庄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传统价值观的动摇,展现了那个时期社会变革的压力和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
在小说的结尾,祥子离开了边城,象征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移民潮的兴起。
这种变迁预示了中国革命的到来以及封建制度的终结。
《边城》是一部呈现时代意义的作品,它在描绘农村社会和人物形象的同时,牵动了当时社会政治变革的课题。
通过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由边城看沈从文的牧歌叙事艺术
由边城看沈从文的牧歌叙事艺术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以牧歌形式呈现的小说,通过诗意的叙事,再现了田园生活中的种种情感与命运,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在大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纷争和矛盾。
本文从牧歌叙事艺术的角度来分析《边城》这部小说,探究它在叙事上的独特之处。
一、牧歌叙事艺术的特点牧歌起源于古代希腊,原本是一种以歌唱形式表达农村生活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描写大自然中的景象,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纠葛,并融合了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元素。
在文学创作中,牧歌叙事艺术则是借用牧歌的形式,表现出自然的美丽和神秘,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出对自然、生活和爱情的诗意追求。
牧歌叙事艺术的基本特点包括:首先,对自然的表现。
自然景象是牧歌叙事艺术的主要表现对象,它所描绘的场景常常依托于自然景色,比如摇曳的麦浪、飘扬的烟花、潺潺的溪流等等,而这些景象的存在为角色的生活提供了情感的根基。
其次,牧歌叙事艺术注重抒情。
牧歌叙事艺术更强调的是感性的表现,其叙事往往带有诗意,以情感释放和描绘为主。
牧歌往往表现出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生活的向往,而情感与情绪则反映在人物、语言、情节等多个方面之中。
最后,牧歌叙事艺术关注生命的真实和追求幸福。
故事虽然是虚构的,却往往依托于真实的生活情境,表现出了人们对于生命和幸福的探寻。
这不仅使故事更加现实和触动人心,而且也能够更好地传递出作家自身的思想和价值观。
二、《边城》的牧歌叙事艺术沈从文的《边城》以牧歌叙事艺术为基础,运用诗性叙事手法,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和对大自然的讴歌来展示出生命的真实和追求幸福的决心。
1、精细的自然描写——提升了作品的诗意性《边城》的叙事风格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的诗意性,这一点在自然描写方面尤为明显。
沈从文通过作笔墨写生一般的描写手法,将详尽地描述了各种自然景物。
比如天空、山川、花草、植物等等,让读者们在三次元生活中感受到与营造的神秘氛围。
沈从文的自然描写往往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
艺术探讨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孙晓娇(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0)摘 要: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抒情的乡土叙事模式的代表人物。
他的小说语言古朴又极具诗意,其乡土小说也十分典型,与“现代文明”对照,读其作品也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忧患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引人深思。
其代表著作《边城》写于1933年,以描述天保、傩送和翠翠三者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穿插着当地特有的风土民情、湘西民俗和传统节日,着力塑造了一座具有浓重湘西地方特色的小城。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值得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审美价值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为《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其弟子汪曾祺曾说:“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沈从文的《边城》高呢?”《边城》其内容意义与艺术审美价值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小说内容小说题曰《边城》,便设定了故事发生地方是处于主流社会之外僻远边地的小城。
1按沈从文所述:“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进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
”这个小山城,由于是“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2由此可见,“边城”是在军阀混战,战火纷飞的时代中的一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圣地,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相隔绝,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在这“桃花源”中,便发生了翠翠,傩送与天保之间的爱情纠葛: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在端午节看龙舟赛时无意间遇上英俊的小伙子傩送(也叫“二佬”),正值花季的两人不由得互生纯真爱慕之心,种下情苗。
沈从文《边城》论文
试论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边城》这部作品的艺术性。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的抒情意境的诗化特征;二是其诗境中蕴含的悲凉况味;三是在悲凉感怀下凸显的永恒的人性美。
通过层层体味挖掘其作品中最具价值的东西--人性美。
人性美是永恒的,沈从文先生描绘的这一美好品质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抒情意境悲凉人性美沈从文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京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京派作家是以人道主义为根基,遵循“为人生”的创作思想的作家流派,他们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艺术上熔写实、浪漫、记“梦”和象征于一体,多写自然景物、纯真爱情、童心及原始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就沈从文先生而言,其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重叙民间传奇和历史小说、都市讽刺和乡土抒情三部分,其中乡土小说又称湘西小说,是作者对边地山民人情美、人性爱的深情礼赞和讴歌。
中篇小说《边城》就是构筑湘西小说的柱石,也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
《边城》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湘川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之间曲折的爱情悲剧故事。
《边城》共二十一节,每一节都充满了诗意,作者以舒缓的节奏、细腻的描画、清丽的语言,给予读者一种悠远质朴的美感。
一、一首具有抒情意境的诗《边城》因其全篇弥漫着悠然袅袅的诗意,而常被人称作“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刘西渭语)。
在沈从文先生的诗化小说长廊中,《边城》无疑是高居其王冠之上的宝石。
首先,作品中的人、事、物皆被镀了一层诗意的光辉。
在故事情节方面,是以翠翠和二老的爱情为诗情的载体,悠然道来二人故事中“爱”与“美”的特质。
翠翠本身就是美的,纯的。
“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着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想不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1)沈从文先生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翠翠的纯美与柔和,翠翠像一件带有灵魂的美玉。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摘要沈从文代表作小说《边城》以人性作为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边城》,以“乡下人”视角,用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特点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原始自然的湘西人民的生活图景,以摆渡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邻里和睦友爱的生活琐事为次线,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三个方面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生活形态,寄托了沈从文内心蕴含的乡土情结。
“边城”意象是沈从文文学世界的缩影,具有地理、文化等多层意蕴。
它是一个充满神性和诗意的世界,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呈现出神韵与诗意的结合,完成了传说与幻想、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的“边城”诗意建构。
这一诗意构建的来源是沈从文浪漫抒情的叙事传统,他在继承文学先辈们提供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并逐渐产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传统。
他倡导自然的人性观,追求舒缓的田园牧歌情调以及具有诗意的审美意境,构建了一个引人神往的湘西乡土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乡土情结;人性美引言乡土文学是指通过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视野审视特定的乡土历史文化,表达人类普遍的乡土情怀的民族文学形式[1](P16-17)。
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乡土文学叙事传统:其中一种是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乡村叙事传统,另外一种是以沈从文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乡村叙事传统。
沈从文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模式趋于成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他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成功地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生活安乐的湘西“边城”。
这里不仅是沈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乡,也是沈从文对乡土文学作品进行书写的理想故乡,是所有乡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期待的理想境界,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审美理想。
在沈从文构建的乡土世界中,其中《边城》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成就最高的乡土文学作品:它用简单的文字以及平实的语言再次向读者展现了在茶峒小镇中悠闲生活的村民,以及关于船女翠翠的亲情与爱情。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沈从文作品《边城》讲述了几个人旅行在湘西地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旅行经历,展现了湘西的世界。
沈从文将湘西的景色、民谣、历史文化以细腻的笔触,完美地再现出来,营造丰富多彩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展现了湘西所特有的气候状况。
他描写了湘西乡村时雨时甚,湿清蒸腾的景象:“雨水跳跃,光滑如银,像一只把满满的草碗打翻了一般。
”“雨有歇息,又有重启,淭滚滚,栗栗而至。
”他还描写了湘西那凉爽曲折、空旷明亮的景色:“地面高低的峻峰,一成不变,见着没有鸟儿叫,也没有什么树木摆弄,荒僻漆黑……”这些描写,淋漓尽致地勾勒出湘西的高原气候,也展现了湘西乡村恬静而特有的自然风光。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还给湘西世界带来了民情与文化,他写到:“行人隔着相隔的竹林,偶尔可以听见一窝湍急的距声,大概就是山里的红木簪中穿出声来的……”他还描写了百姓们使用破旧的火把,在深夜里进行勤劳力行活动;他还写到了山里人们欢唱的民谣:“只见他们吟咏起歌,诗意绕指柔,溢满嘹亮歌声,那时歌里歌外,昏暗夜空,满是凄凉滋味。
”这些描写勾勒出湘西世界温暖老实的民间文化。
小说《边城》中,沈从文还把湘西的历史人文一一细致而丰富的绘制出来:他把湘西的知青们在社会里的表现凸显出来,就像小说中的柯小畅、山花放纵自由;他还写到了湘西古老的革命传统,以及小伙伴们的友情,满怀敬畏的爱国精神;他还将湘西受破坏的道德和优质的人文素养生动的表达出来。
以上各方面的细致描写,形成了湘西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独特世界。
总之,沈从文在《边城》一书中,细腻而生动地描写出了湘西的世界。
从气候、文化、历史等方面来看,他勾勒出湘西乡村平和而又深深扎根在湘西土地之上的气息,更深刻地展现了湘西人淳朴而生机勃勃的特点。
暗香浮动月黄昏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暗香浮动月黄昏——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风格当我带着一种尝试的心情翻开那本曾被朱光潜先生称为“是在世界范围里已受到热烈欢迎的一部作品”,被美国学者金介甫盛赞为“是世界上好多文学者永远要看,而且要给自己的子女看的”精巧的《边城》时,我的心情是怎样为这位在文学史上几度沉浮、几度受人非议的作家所描绘的一切而感动。
于是在这种激情的诱发下,不禁斗胆提起笔来,谈谈我的一点感受。
在这里,我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不想再在沈从文是不是一个自觉的民主主义者、是不是把他的创作和时政紧密相连而达到“文以载道”的效果等问题上纠缠不清。
我想说的只是作为理想主义者、作为抒情小说家的沈先生笔下描绘出的那种从容不迫的韵味和平静舒缓的格调;那种将诗和散文相融合,用亲切素淡的语言塑造的或者讲述人生的善恶与悲欢,或者歌唱生命与人性的艺术境界;那份无处不显示作者的聪灵雅静而又暗藏苦闷、孤寂灵魂的和谐。
记得冰心曾说过:能表现自己的文学,就是“真”的文学。
而作为青少年时代在湘西特殊历史环境下生长并且有士兵生涯的沈从文,正是将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亲身经历到的一切叙述于笔端。
在我们眼前展现一幅幅宁静淳朴的田园诗般的湘西人民风情画,同时又寄托了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各得其乐的人生理想。
正如她自己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主要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从他的作品中,我看到的,是“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的倾心,康健诚实的赞颂”。
在其代表作《边城》中,作者娓娓道出湘西的边境“茶峒”的住户——“老人、女孩子、黄狗”与“傩送、顺顺、天保”等人之间的故事,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与人物的善良心地。
无论是植根于当地悠远历史土壤里的“爷爷”那种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的善良,还是在古老传统里出新枝、尚未沾染世俗尘埃的“翠翠”“傩送”那种初涉人世而摒弃旧俗、虽历风雨而其志不渝的聪慧,作者无不凭着自己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捕捉最能传神的自然景物于一体,达到自然与人性美的映照,并使自然景物的描写成为人物情绪的延伸和扩散。
论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审美意境
论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审美意境意境或情境,在中国古代的诗论与画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
它指的是诗歌或绘画作品中,作者主观体验到的人生情绪,与作品描绘的客观物象融汇交织而形成的审美境界。
沈从文的《边城》以恬静平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
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就连吊脚楼妓女的性情也浸染着边民的淳厚,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
整部作品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的真善美,展现了湘西奇特风俗人情,这种美又与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文艺理论中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
一、讴歌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边城》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至善至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作者以韵味隽永的笔墨,赞颂了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优美的人生方式和生命形态,表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审美取向。
翠翠是《边城》中的主角,她是湘西山川灵气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天真、纯洁、活泼,柔情似水:翠翠在风吹日晒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从小与祖父相依为命的她有着对祖父很深切的爱与依恋。
常伴着月光偎依在祖父的身边唱歌、吹曲,对爱和美有着朦胧的向往与憧憬。
她沐浴着自然的雨露,和着自然的节奏生长。
当她逐渐长大成熟遭遇爱情时,她也表现出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状态,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
她对二佬的感情一直处于少女期的梦境状态。
她在小镇看龙船初遇傩送,这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两年后进城看龙舟,恍惚如梦地思念远在六百里外的傩送,而后对情郎更执著地追求。
论《边城》中的民俗文化
论《边城》中的民俗文化摘要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其创作的一个高峰,它广泛地展示了地方的,特别是湘西边城的衣食住行、岁时节令、婚丧嫁娶、民间信仰等诸多民族事象,并将民俗文化巧妙地与小说情节相融合,最终达到了文化传承、维护社会和谐和艺术审美等民俗叙述的功能,不仅赋予了小说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实效,为我们更好的了解湘西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民俗文化The folk culture of the BianChengAbstractShen Congwen's medium-length novel Bian Cheng is the creation of a peak, it shows the place widely, especially in the west of the border town of clothing, food, housing, years time make, weddings folk beliefs, and many other things, and will be like ethnic folk culture and the cleverly combining fiction, and finally achieved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foreign spread and art appreci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the folk narrative, not only to give the story of full-bodied life breath, and produced a certain social effect, and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we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ety.KeywordsShen Congwen;Bian Cheng; The folk culture引言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
试论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
试论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沈从文是中国现代独具风格的作家。
《边城》是享誉世界的艺术珍品。
沈从文,湖南凤凰人,生于1902年。
抱着“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的决心,二十岁时只身来到北平,开始他的“习作”生涯。
从1924年到全国解放,他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成就斐然,尤以小说为最。
沈从文的小说具有浪漫主义倾向,它表现在作家对生活中美丑关系的认识与取舍上,倾心于从生活中感受到的美。
他说:“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丑的东西虽不是罪恶,可是总不能令人愉快。
”(沈从文:《水云》)于是作家努力去捕捉美,表现美,使得他的作品往往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一点在其代表作《边城》中显得格外突出。
《边城》写于1934年,这部六万多字的小说,倾注了作家对家乡的深情和对乡亲的挚爱,写出了湘西醇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和自然古朴的风俗习惯。
人性爱,人情美,是作品的基本内容,爱和美融合在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
少女翠翠和她的祖父老船夫相依为命。
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翠翠也爱着傩送。
天保自知无望,毅然外出,途中遇难。
傩送也在哀伤中出走了。
经不住这打击的老船夫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溘然长逝,留下孤独的翠翠。
曾追求翠翠母亲而遭拒绝的杨老兵担负起照顾这孤儿的责任。
翠翠思念傩送,傩送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作者的用意不在讲述故事,而是在表现一种情绪,以宣泄“某种受压抑的梦”(沈从文:《水云》)即作者所憧憬的美好而纯真的爱情。
为使这个“受压抑的梦”充分得到宣泄,作者用他业已练就的笔,调动其所擅长的艺术手段,创作出一首令人心颤的抒情诗,一幅使人向往的风情画。
一“艺术家一方面要求助于常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气的情感。
”(黑格尔:《美学》)沈从文是抒情能手,但他的情感表达极少采用直抒胸臆的形式,而是通过对事件的描述,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将情感寄寓在人物命运的演变之中。
在清淡自然中追求诗情画意,在客观冷静的叙事描写中灌注情感,主观情感与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相交织,是作品显现出鲜明突出的艺术意境。
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例分析京派文学的流派特征
020《名家名作》·评论殷颢绮京派文学远离政治和商业,追求创作的独立和自由,是一支逆时代潮流,选择特立独行的流派。
本文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例,从秉持文化保守主义思想、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抒情体样式小说、崇尚理性与古典主义四个方面来阐述京派文学的流派特征。
一、秉持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京派是“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以后,三十年代继续活动于北平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京派作家秉持着京城的风度:不迎俗趋时,不翻新冒进,保持着清高淡泊的人格。
此外,京派作家大多是高等学府中的教授或者准教授,他们的经济收入稳定,学问上各有造诣,因此,他们在创作上反对浮躁的商业化、政治化、“现代化”的海派文学,追求文学的自由和纯正,要求作品以“节制、和谐而圆融”作为审美追求。
他们的作品倾向古典主义,追求理性、崇尚古典,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朴实的乡村寻找纯净的人性。
京派作家的作品高蹈于时代之外,因而呈现出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
文化保守主义的主旨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力图融合古今,也有选择地吸纳外来文化,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思想倾向或思想派别”。
沈从文的保守主义思想特质是以优秀民间文化为民族重造的根本基地,以乡下人的眼光来观照城市、现代文明,将乡村和城市的文化对立,反思现代文明中的弊病,意图从民间发现中华文化的活力,重塑民族品德。
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也说道:“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也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
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我们可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窥见他思想中“乡下人”的保守一面。
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京派作家的创作内容以乡村中国为主,同时作家将自身的精神世界与之融为一体,呈现出独特的乡土风情。
京派作者通过描写他们的家乡,例如芦焚笔下的河南、汪曾祺笔下的高邮、萧乾笔下的北京,在古老的土地上追寻着纯洁的人性,展现了京派节制、和谐而圆融,散发着隐逸气的审美文化心境。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边城》的⼈性美论沈从⽂《边城》的⼈性美概要:沈从⽂先⽣的《边城》,是⼀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特质的经典⽂本。
其中寄寓着沈从⽂的审美追求,是对湘西苗族赖以⽣存的湘西世界的完美构建;是对湘西这⽚神秘⼟地上蕴育的⼈性美、⼈情美的⼈⽣形式的挖掘。
沈从⽂⼩说创作主要有两类,⼀种题材是以湘西⽣活为中⼼,⼀种是以题材都市⽣活为中⼼,第⼀种是展现湘西苗族⼈原始、⾃然的⽣活形态和⽣命状态,对故乡⼈民怀有不可⾔状情感与关爱,歌颂⼈性美;第⼆种展现都市⽣活的腐化堕落,揭⽰都市⾃然⼈性的遗失。
作为⼀个离开湘西,对湘西这⽚热⼟有着深深眷恋的湘西⼈,在他的内⼼当中,湘西与都市,彼此观照,互为参照,因⽽,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与都市社会对⽴总体框架中获得表现,⽽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性的扭曲是在他⼈⽣理想的观照下获得显现,构起了沈从⽂笔下的都市⼈⽣与乡村世界的桥梁,加上作者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写出了⼈性美的赞歌。
《边城》中不仅仅是对理想、对主体的审美追求,也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愁和寂寞,也有⼈在命运变数⾯前的⽆助与⽆奈,隐伏着很深的悲剧。
关键词:沈从⽂湘西世界⼈性美⼀沈从⽂创作《边城》的初衷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到⼤都市的北京,沈从⽂逃离了愚蠢、残暴的卒伍⽣活,迎来的却是另⼀个更加丑恶的现实,更加耻辱的⽣活。
于是,⼀⾯细致⼊微地描画都市上流社会庸俗⼩⽓⾃私市侩的众⽣相,⼀⾯回过头来把⽬光投向早年⽣活过的湘西社会,凭着他对故乡下层⼈民怀有的那份“不可⾔说的温爱”①之情,⽤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的风⼟⼈情唱出⼀曲⼜⼀曲⼼灵的恋歌,⽽《边城》正是这些恋歌中最优美动听的⼀⽀。
沈从⽂是⼀位歌者,虽然他⽤的是笔,但他是受到湘西⼭歌的熏陶和滋养,写下的是⽂字,流淌在⼼中的是恋歌。
他以他的敏感、情绪、幻想编织⼀种与现实迥然不同的“优美、健康、⾃然,⽽⼜不悖乎⼈性的⼈⽣形式”②。
同时,他⼜为⾃已未能为民族找到⼀路摆脱堕落趋势的路途⽽痛苦、寂寞,这种⼼绪⼜不可避免地辐射到他笔下的⼈物⾝上,于是在作品中就有⽼船夫“⼀切要来的都得来”③的⽆奈,就有了翠翠“这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④的不确定的等待。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一、沈从文构建“人性美”的内外动因(一)外部动因—社会背景《边城》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军阀混战,长期的战争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各方军阀和外国势力为了争夺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古老的中国被战火打开了阙口,开启了缓慢的向现代化过渡的进程,沈从文作为一个前沿作家,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引起了他对人性的反思,正如作者在《边城·题记》中所说的那样:“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
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如何的贫困和懒惰”[1]。
但沈从文并未和同时期的潮流作家一样,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冷酷的笔墨去着重表现在反动政权的黑暗统治之下人民凄惨和悲苦的生活,而是另辟蹊径,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希望以人性的“美”和“善”来反观现实,继而引起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唤醒人们内心被压抑、尘封的良知,从而达到重扶国民精神、重塑民族品格的目的。
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孕育自己的故乡。
那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因而较少的受到工业文明的熏陶和感染,仍然保留较为原始、淳朴的生命形式,沈从文带着自己对故土的山水,人情,风俗的留恋,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湘西世界”,并以此同中国现实生活的丑陋与黑暗作对照,希望人们能够从中认识到这个民族过去的伟大之处与目前的堕落之处。
(二)内部原因—独特的人生经历沈从文之所以在《边城》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人性”小庙,主要与沈从文个人的生长环境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沈从文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湘西人,他的父亲是汉族,曾祖母和祖母是苗族,母亲是土家族,独特的少数民族的血脉以及从小在湘西独特的民风、民俗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的熏陶下,对他的创作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年少时,从军的经历一方面使他辗转于湘西各地,对湘西这块土地和生活在其间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感,在作品中也从不忌讳去直言这份深沉的乡情;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他对人性中“恶”的一面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论沈从文的《边城》
论沈从文的《边城》[论文提纲]:在沈从文所构筑起来的湘西世界中,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边城》在人物的塑造及审美艺术特色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沈从文所营造的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他用深沉厚重的文字,传达出了一份可贵的对于整个民族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通过对翠翠、爷爷、天保两兄弟的健康、美好人性的描写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性美,又对湘西百姓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情美,及其与人合一的自然之景的描绘了一片自然美。
我就从结构方式、环境描写和形象刻画三方面来进一步分析他作品中的“湘西世界”。
一、独特的艺术结构1.1在情节的构筑上,《边城》运用了重复叙事的结构模式1.2围绕翠翠的爱情这一主线,以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其间穿插着另外两条线索1.3小说对主人公的命运安排方面同样采用了圆形循环的结构模式。
1.4从艺术特质角度来看,小说《边城》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结合二、与人合一的自然之景2.1借写景美衬托人美2.2借景物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2.3借景物描写渲染气氛2.4借景物取名三、健康、美好人性的人物3.1人物形象分析3.2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3.2.1亲人的和睦相处3.2.2邻里的和气相待3.2.3和谐的人生方式四、湘西世界的意义和价植[论文摘要]:在沈从文所构筑起来的湘西世界中,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边城》在人物的塑造及审美艺术特色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沈从文所营造的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他用深沉厚重的文字,传达出了一份可贵的对于整个民族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通过对翠翠、爷爷、天保两兄弟的健康、美好人性的描写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性美,又对湘西百姓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情美,及其与人合一的自然之景的描绘了一片自然美。
我就从结构方式、环境描写和形象刻画三方面来进一步分析他作品中的“湘西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翠翠,湘西世界[论文正文]:《边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纯朴的湘西边城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边城》的诗化特色-分析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
论沈从文小说《边城》的诗化特色:分析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关键词:沈从文小说《边城》诗化特色摘要:《边城》是沈从文“诗化系列小说”的代表作,研读《边城》后觉得其诗化特色主要有四个方面:故事情节充满浪漫的诗意,环境描写洋溢浓郁的诗情,语言表达蕴含丰富的诗味,人物形象彰显鲜明的诗性。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曾称自己是20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他在《水云――我怎么创造故事,故事怎么创造我》一文中写道:“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完美爱情生活并不能调整我的生命,还要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写爱情,写那种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然而与我过去情感又十分接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
”他还宣称“有人用文字写人类行为的历史,我要写我自己的心和梦的历史”。
沈从文正是在这样的创作动机的驱动下,用勃发的内心激情和温柔的抒情笔调,为人们创造出一个个具有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编织出一个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理想梦境,谱写出一曲曲充满乡土气息的田园牧歌,形成了包括《边城》《萧萧》《三三》《月下小景――新十日谈之序曲》《媚金•豹子•与那羊》等在内的“诗化系列小说”,其中《边城》是沈从文“诗化系列小说”的代表作。
研读《边城》后觉得其诗化特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故事情节充满浪漫的诗意一般来说,小说是由故事情节编织而成,其结构是由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组成。
沈从文小说《边城》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环境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边城》的结构异常完美,整部小说共二十一节,第一至三节是故事的开端;第四至十九节是故事的发展;第二十节是故事的高潮;第二十一节是故事的结局。
然而,《边城》二十一节,各节起讫圆满,宛如二十一首散文诗,而且一气呵成,又像一首二十一节组成的长诗。
《边城》的第一至三节主要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沈从文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以温柔的抒情的笔调,创造出“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田园诗的意境。
《边城》论文
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修辞格郄丹丹摘要:《边城》作为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品,其中精妙的选择和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不仅描绘了湘西美丽风景,同时也描绘了湘西边城淳朴的风土人情,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和纯朴善良的人物形象,现从比喻,排比,双关,映衬四种修辞手法中来分析《边城》这一作品的美。
关键词:比喻,排比,双关,映衬、沈从文、《边城》沈从文的《边城》被誉为语言运用的宝库,有着丰富的语言艺术。
它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
沈从文曾说:“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
”而《边城》就是一首诗,一首抒发了纯洁美好而又悱恻的爱情故事的诗。
在《边城》里,各种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格都运用的恰到好处,有色彩鲜明的比喻,有自由灵活的排比,有深化思想的映衬,还有寓意深长的双关。
这些修辞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运用自如而巧妙。
一、《边城》中对比喻的运用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
运用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所运用了大量通俗易懂的比喻,其比喻不仅全都来自现实生活,就地取材,用湘西人民所熟知的事物来作喻,具体形象,使人容易联想,而且他所运用的比喻都非常的生动活泼。
例如:①“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和“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这两句以当地人所熟知的弓、弦和长蛇作为喻体来比喻溪流、山路和城墙,以小喻大,新鲜别致,同时生动形象的描写了湘西美丽的山水风景,表现了作者对湘西边城的热爱。
②“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
”一句中以桃花色来比喻被太阳照耀下的云的色彩,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引发读者的联想。
从侧面烘托出处于少女时期的翠翠对美好爱情的懵懂与向往。
③“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着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以《边城为例》[整理]
00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00——以《边城》为例00摘要00《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将试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00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00目录00一、引言 (100)二、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 (100)三、沈从文的湘西民间社会 (300)四、沈从文的湘西精神世界 (500)五、结论 (700)参考文献 (800)一、引言00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
沈从文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其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00小说《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本文将试从小说《边城》分析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00沈从文研究从其创作伊始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可谓几经曲折变化。
从徐志摩、苏雪林、刘西渭的赞叹激赏到郭沫若、巴人、冯乃超等人的批判;从京派重镇、文学天才的肯定与褒扬,到建国后文学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反动文艺思想家的否定与批判;从海外研究的悄然兴起,到新时期以来国内研究的蓬勃发展。
论《边城》的圆形结构艺术
论《边城》的圆形结构艺术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边城》的圆形结构艺术。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边城》的圆形结构艺术结构是文学作品的组织形式和内部构造,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有着内在的对应和同构关系,是作品意蕴和作者世界观的重要载体。
沈从文小说的结构、意蕴与其创作意图和世界观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种完美的统一在《边城》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这篇小说中,无论是叙述方式、时间结构、人物塑造以及意象等,都贯穿着一个鲜明的特色:圆形美。
一、圆形叙述者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一般说来,小说叙述视角又有内与外、全知与有限的区分。
在《边城》里,沈从文主要采用了全知全能的外视角,但同时也运用了人物的有限内视角,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产生了小说的复合视角,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在《边城》的开头,作者这样写道: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是一种作为整个故事背景的外在视角的叙述。
叙述者以全知的视角置身于小说情景之外,引领读者跨越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深入到作家笔下营造的偏僻“边城”,去感受和体验那里人们的生活。
全知叙述凸显了一种游刃有余的从容风格,达到了小说自由时空安排、极具对照、穿插等艺术整合功能的独特效果。
对于《边城》而言,全知视角更是从文化层面审视人性世界,作者显示出一种深刻,对人生真相有更清醒的认识。
因此,全知的叙述手法在小说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若仅此而已,《边城》则充其量只会是一部有着独特叙事内容的传统小说。
但事实并非如此。
小说虽然运用了全知外视角,但读者始终能潜入文本,既不与人物隔阂,又不游离于故事。
究其原因,这与小说文本整体上运用全知外视角,但局部细微处却运用人物内视角,从而潜入人物内心深处,形成灵犀相通、代人立言的叙述风格,是分不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沈从文的创作手法——《边城》为例姓名:[你的名字]学号:[你的学号]学院:[所在院系]专业:[所在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教师职称:[教师职称]二〇一七年六月贵阳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1.本人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论沈从文的创作手法《边城》为例》,是在认真学习理解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后,保质保量独立完成的,没有弄虚作假,没有抄袭别人的内容;2.毕业设计(论文)所使用的相关资料、数据、观点等均真实可靠,文中所有引用的他人观点、材料、数据、图表均已注释说明来源;3.毕业设计(论文)中无抄袭、剽窃或不正当引用他人学术观点、思想和学术成果,伪造篡改数据的情况;4.本人已被告知并清楚: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法学术规范的行为将严肃处理,并可能导致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合格,无法正常毕业、取消学士学位资格或注销并追回已发放的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等严重后果。
5.若在教育厅、学院组织的毕业设计(论文)检查、评比中,被发现有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本人愿意接受学院按有关规定给予的处理,并承担相应责任。
学生(签字):年月日目录ABSTRACT (5)1.绪论 (6)1.1研究背景 (6)1.2研究意义及目的 (7)1.3文献综述 (7)2.沈从文的创作手法 (8)2.1运用民间故事 (8)2.2运用情节冲突的手法来展现悲惨的剧情 (8)2.3仿民间艺术的戏剧形式 (9)3.《边城》的创作特点 (10)3.1.巧用环境描写 (10)3.2沈从文的独特的语言特色10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_Toc136564.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5)摘要沈从文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代表,其代表作品《边城》经过八十年的洗礼对后代来说更加具有研究价值,沈从文先生的创作手法大多从生活中入手,从身边的故事中收集素材,打造一个个真实的情节。
我国把沈从文先生的这篇着名的湘西代表作品《边城》编入教学课本当中,由此可见沈从文先生的创作以及《边城》的重要性。
不仅国内的学者,国外的学者也对《边城》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边城》的创作手法是很值得研究的。
此论文,主要对沈从文先生的作品《边城》进行研究从而谈其创作手法,从四个章节进行论述。
第一章,绪论部分。
通过对研究《边城》的创作背景,总结前辈分析的观点,明确自己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步骤。
第二章,沈从文及小说《边城》概述,通过对沈从文先生的生平介绍以及对《边城》的创作背景和情节的介绍为后文创作手法的分析打下一个基础。
第三章,通过研究沈从文先生的创作手法的介绍分析《边城》的创作手法。
第四章,对《边城》的创作特点进行总结。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清晰地指出《边城》的创作特色以及创作手法,希望对其他学者研究沈从文先生以及边城作品提供一定的借鉴以及参考意义。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特点;创作手法ABSTRACTAstheShenCongwenisanimportantrepresentativeinthe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hisworks"bo rdertown"after80yearsofbaptismforfuturegenerationstohavemoreresearchvalue,Mr.ShenCongwe n'screativetechniquesmostlyfromthelife,fromthestoryaroundtocollectmaterial,createarealplot.Chi nahasincludedShenCongwen'sworks"bordertown"intheteachingtextbooks,canseeMr.ShenCongw en'screationand"bordertown"theimportance.Notonlydomesticscholars,foreignscholarsalsogaveav eryhighevaluationof"bordertown",itisworthyofstudy.Thisarticle,mainlytoShenCongwen'sworks" bordertown"carriesontheresearch,fromthefollowingfourchapters.Chapterone,literaturereview.Thr oughtheanalysisofdomesticscholarsandforeignscholars,summinguptheperspectiveofpreviousanal ysis,toidentifytheirownresearchideasandresearchsteps.Thesecondchapter,ShenCongwenandtheno vel"bordertown"overview,throughthelifeofMr.ShenCongwenandthecreationof"bordertown"thecreationofthebackgroundandplotoftheanalysisofthecreationofabasisfortheanalysis.Thethirdchapter, throughtheintroductionofShenCongwen'screationtechniques,thepaperanalyzesthecreationtechniq ueof"thebordertown".Thefourthchaptersummarizesthecreationcharacteristicsof"thebordertown". Hopethatthroughthestudyofthispapercanclearlypointoutthecreationcharacteristicsofthebordertow nandcreativemethods,hopetootherscholarstostudyMr.ShenCongwenandthebordertown worksprovidesomereferenceandreferenceKeywords:ShenCongwen;Bordertown;Characteristics;Creativetechnique1.绪论1.1研究背景沈从文先生的作品《边城》创作的背景是由于沈从文先生一直有世外桃源的创作情节,沈从文先生是在新婚燕尔之际创作的这部作品,表现了他对未来生活美好,无忧无虑的向往。
沈从文是作品写得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之路及其作品的评价经历过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急剧变化,一个演变的幅度绝对不亚于张爱玲研究的急剧变迁,同时沈从文在世界现当代文学范围内也广受赞誉《边城》曾经被朱光潜称为“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热烈欢迎的一部作品”[1]一部具有湘西文化特色的代表作《边城》,道出了令多少人都感动难忘的带着浓浓湘西风味的田园牧歌式的世界。
撑船老人与孙女翠翠的简单纯朴的生活让多少人向往,在那个桃花世外的世界中。
翠翠与天保、傩送两兄弟的爱情故事让多少人感觉到揪心和遗憾。
乡土诗般的小说勾起我们对自己故乡心底的深深思念。
这样,我们不禁会问沈从文先生的小说创作的渊源是来到底来自于哪里呢?我想我们可以一探究竟。
[2]一个处于“五四”时期的作家的创作免不了受到古今文化的思想影响,沈从文先生小说的创作渊源,大致包括古代文学、成长之地、现当代作家、民族文化、都市生活的影响等。
也与他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1.2研究意义及目的[1]何益民.论沈从文的《边城》[J].湘潭人学学报,19[3]凌宇.从特异世界里探索美的艺术[J].读书,1982沈从文的湘西乡土文学作品《边城》给我们留下的值得研究的一部作品,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他带领后面一个湖湘乡土文学的发展。
[3]《边城》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化作品,通过描述小说发生地湘西地的景观以及景色来向人们展示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湘西。
《边城》的定位已经不仅仅限于一部文学作品,而更加的向着文化的方向发展。
《边城》是一部极具语言研究价值的作品,通过对《边城》语言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文章多次出现的具有湖南特色的语言风格是一种保护方言文化的方法,对现代的语言保护研究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4]1.3文献综述《边城》至完成至今已经有将近八十年的历史。
然而对于《边城》的研究,则是从八十年代后才开始的。
我国学者曾对沈从文先生及其作品《边城》做过一系列的研究。
[5]我国的学者刘永泰在《《边城》: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中指出《边城》所传达的主题是悲凉的,作者所营造早给我们的剧情也是一部悲剧也如他所说的“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在乎人性的的人生形式”。
唐若溪在论《边城》中人性美的局限性文中指出整个小说中悲情的感情基调描述也是十分具有感染力的,通过电闪雷鸣,河流,以及爷爷的去世等情节的描述充分体现了整部小说当中的悲情色彩。
[6]王德威学者也曾经在研究中曾指出自己对《边城》的观点,指出沈从文的作品《边城》是沈从文先生众多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何小平在《沈从文创作初期的人类学诗学创作》中诠释了沈从文的创作风格但是对于创作背景的分析还不够明确。
凌云岚在《“去乡”与“返乡”——沈从文地域文化观的建构》指出沈从文的文化构建背景是从文化地理概念中构造出来的,但是仅仅从文化地理方面构造出来也是远远不够的。
孙明英在《静观生命:[3]沈从文.《边城》题记[A].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4]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对作为文学末的洗从文的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6]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卷香港昭明出版社,1986[7]丁兴标.《边城》:一段往事,一个喻言[J].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沈从文文学批评理念》中用文学批判的观点来论述了沈从文的创作。
通过以上文章的研究为我们的理论部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沈从文的创作手法2.1运用民间故事沈从文擅长从民间故事的形态模式中汲取灵感,让他的整个小说有的故事化倾向,像讲述一个平淡的故事,这种说故事的方式,在沈从文先生早期的小说创作中比较突出。
[7]在那个依山傍水的边城的白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