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制)四年级上册10.《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风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了解风对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珍爱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风的定义和特点;2. 风的形成原理;3. 风的影响因素;4. 风对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风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讨论风的特点和形成原理。
2. 理论讲解:教师讲解风的定义、特点、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风的基本知识。
3. 实验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探究风的形成过程,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4.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风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撰写实验报告。
5. 总结回顾: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和报告,进行讨论和总结,加深对风的理解。
四、作业要求1. 撰写风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的实验报告;2. 制作风的形成过程的模型或实验展示板;3. 参与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积极参与讨论和总结。
五、评判方式1. 实验报告的内容完备性和准确性;2. 模型或实验展示板的设计创意和工艺水平;3. 参与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六、拓展延伸1. 邀请专家进行风的形成原理讲座;2. 实地考察当地风的形成情况;3. 利用科技手段进行虚拟实验,深入探究风的形成过程。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风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培养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珍爱认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息探索,发现自然之美,珍惜自然资源,为建设美丽故里贡献力量。
《风的形成》(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为冀人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天气变化的第一课,承担了单元开头的任务。
对应新课标“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中3-4年级内容要求:观察并描述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了解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
为了构建学生知识概念,设计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学情分析1.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见到烟雾,所以对本课艾条的作用不是特别了解。
需要教师引导渗透烟雾可以显示空气流动的情况。
2.实验设计环节,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意识还不过强,对材料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需要及时引导。
3.学生生活中基本没有使用过火柴,他们对火要么过于兴奋,要么很恐惧,都会影响他们实验的效率,需要进行更多的引导。
教学目标一.科学观念:(一)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二)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二.科学思维:(一)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进行模拟实验探究。
(三)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三.探究实践:(一)在日常的现象中面对疑惑,能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通过实验等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
四.态度责任:(一)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乐于动手操作感兴趣的事物。
(二)学生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与实验的信息,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三)乐于倾听他人观点,改进和完善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积极主动通过实验等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来解释生活中所产生的疑惑。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理解自然风的形成原理(空气如何流动形成风):空气受热后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不冲过来,从而使空气流动形成风。
教学资源准备教材,希沃,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塑料袋,风的模拟实验器材)教学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听风)(一)播放台风“桑美”新闻转播视频导入(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二)提问在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风,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课题:风的形成)(三)请学生制造风,让袋子飘起来。
小学科学第10课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第10课风的形成教案教案标题:风的形成与特征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风是由气压差引起的空气流动,并能解释风的形成原因。
2. 掌握风的形成特点和风向、风速的测定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录制好相关风的形成的视频素材。
2. 收集关于风和气象的图片或示意图。
3. 准备实验材料:气压计、气球、风筝、线、风速计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段风的形成的视频素材,并讨论学生对风的认识。
2. 引导学生思考:风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特点?2. 概念解释与讲解(10分钟)1. 讲解风的定义和含义:风是一种气体的大规模流动,是由气压差引起的空气流动。
2. 讲解风的形成原因:当地区的气压高于其他地区时,空气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气流,形成风。
3. 分组展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常见的风的形成情景,比如:海风、山风、地面顺风等。
2.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选择的风的形成情景,并解释形成原因。
4. 实验探究(30分钟)1. 准备气球和气压计,让学生观察气球充气时的现象。
2. 让学生用气压计测量气球内外的气压差,并观察气球的充气和放气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气球充气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气球放气时呢?4. 让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并与之前学到的风的形成原因进行对比。
5. 探究风向、风速的测定方法(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风的方向和强度?2. 让学生用自制的风筝,利用线和风速计来测量风向和风速。
3.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并讨论如何准确地测量风向和风速。
6. 结束与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课学到的知识点,总结风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风向、风速的测量方法。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风的现象,并思考更多关于风的问题。
四、课后延伸1. 让学生在家中观察风的特征和变化,记录观察结果,并写下自己的思考。
2. 组织学生小组进行气象观测活动,记录每天的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变化情况,形成气象日志。
小学科学教案10风的形成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小学科学教案10风的形成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教学教案:风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风的形成以及风对地球的作用;2. 掌握风是由空气的运动引起的,了解风向的测定方法;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风是由空气的运动引起的;2. 风向的测定。
三、教学重点:1. 了解风的形成以及风对地球的作用;2. 掌握风是由空气的运动引起的。
四、教学难点:1. 风向的测定;2.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五、教学准备:1. 教具:风吹旗、气象笔记本、气压计;2. 材料:气象资料、风向标。
六、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课1. 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风的形成和风向的测定。
”2. 老师通过引导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大家有没有感受过风?风是什么引起的?”Step 2:风的形成1. 老师给学生展示一个风吹旗,让学生观察:“你们看到的风吹旗是怎么动的?”2. 学生回答后,老师解释:“风是由空气的运动引起的。
当空气受到热或冷的影响,就会膨胀或收缩,从而形成气流,我们称之为风。
”3. 老师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大家可以同时吹一下手,然后观察我们手旁边的旗子。
”Step 3:风对地球的作用1. 老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风对地球的作用:“风可以吹动树叶和云朵,带来新鲜的空气,也可以推动帆船和风车,给人们带来方便。
”2. 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你们能想到风对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有哪些影响吗?”Step 4:风向的测定1. 老师向学生展示气象笔记本和气压计,并解释其作用:“我们怎么知道风的方向呢?我们使用气象仪器来测定,如气压计和风向标。
”2.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现在请你们使用气压计测量气压,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3. 老师解释并示范如何使用风向标:“风向标上有一个箭头,它能指示风的方向。
请你们观察风向标,记录下风的方向。
”4. 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老师在学生的记录上进行点评和讨论。
2.10风的形成(教案)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2.10风的形成(教案)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风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分类,了解风的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和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风的概念和功能。
2、认识风的产生原因和分类。
教学难点:1、理解风的作用、分类。
2、了解指示风向、风速的仪器。
教学过程:一、启发:教师带着学生们一起做一场“我拍你猜”的小游戏,通过此游戏,启发学生对风的产生、方向和强度产生初步的好奇和认识。
二、探究:通过展示一组自然界中的风景照片,让学生们自由发挥,讨论这些自然山水之间的缘由、出现的原因。
三、讲解:介绍风的概念和功能,谈谈风对人们日常生活、农业、商业和运输的影响。
四、整思:给学生分类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课外阅读和图书馆查询资料、共同整理一座山地、一座沙漠和一处海洋中最典型的风。
五、探究演示及展示:分别进行风速、风向测量,让学生知道一些简单的测风仪器如:风力纸带、风向旗、风车等的制作,及如何正确使用的方法。
六、评价:通过采取小组介绍、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
教学资源准备:1、照片:用来让学生自由发挥感性认识。
2、教学实验室:进行风速、风向的演示及测量实验。
3、多媒体设备:辅助展示风力、风向测量的具体步骤,以及不同地域风的特点。
4、学习资料:书籍、网络资料等。
5、实验室用品:如:测量工具等。
教学方法:1、启发探究法:通过照片激起学生们的速记认知,让学生们全程参与。
2、课堂讲解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来加深学生们对风的了解。
3、实验演示法:采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们看到具体的实验演示结果。
4、小组探究法:给学生分类任务,让学生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共同整理资料,加深对风的概念和认识的深入。
5、评价反思法:通过小组介绍和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反思和评价,来完善和改善本课内容。
教学效果:学生们通过本次教学,不仅了解了风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分类,还在把探究和实验中认识到风对人们生活、农业、商业和运输的影响等实际问题上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思考。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进修本课内容,同砚能够精通风是如何形成的原理,了解风的分类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育同砚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他们热忱自然,保卫环境,珍惜资源。
二、教学重点:1. 风的形成原理2. 风的分类3. 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难点:1. 风的分布规律2. 风的季节性变化四、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法: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具进行示范,直观地展示风的形成过程。
2. 互动教学法:让同砚参与谈论,提出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培育同砚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风车、风筝等物品引起同砚对风的好奇。
并请同砚谈谈自己对风的熟识和感受。
2. 教学内容展开:介绍风的形成原理、风的分类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并引导同砚进行谈论和沉思。
3. 试验环节:组织同砚进行相关试验,观察风的形成过程,深化对风的理解。
4. 稳固提高环节: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同砚分享自己对风的理解,总结风的特点及作用。
5. 教室作业:安置相关练习题,稳固同砚对风知识的精通。
六、评判方法:1. 同砚表现评判:依据同砚的教室表现,包括参与谈论、合作能力等进行评判。
2. 作业评判:依据同砚完成的作业状况评定同砚的进修水平宁能力。
七、拓展延伸:1. 组织同砚进行户外实践活动,观察当地风的状况,了解实际应用。
2. 鼓舞同砚自主探究,设计相关试验,深度探究风的形成原理。
八、教学资源:1. 图书资料:筹办有关风的科普书籍和资料。
2. 教学设备:筹办风车、风筝等实物展示教具。
3. 网络资源:引导同砚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相关进修。
九、师生互动:1. 老师要擅长倾听同砚的意见和建议,鼓舞同砚发表观点,增进师生互动。
2. 鼓舞同砚提出问题,激发同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综上所述,本课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环节,引导同砚深度了解风的形成原理,加深对风的理解,培育同砚对自然的热忱和保卫认识,增进同砚全面进步。
10风的形成(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6)
风的形成【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古诗去欣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外万竿斜。
欣赏这首诗,猜猜看它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学生:风。
老师:说的真好,这就是风。
(贴纸)在生活中,你们是怎么感受到风的存在呢?来,你来说生:看见树叶飘动生:看见头发飘动生:风扇生:飞驰的汽车使用看老师这几副图片,你能不能感受到风的存在。
看第一副图,风扇上的纸条,在飘动,能不能说风的存在?第二幅图,柳条在飘动,能不能说风的存在?第三幅图和第四幅图是不是也能说明风的存在?【制造风的方法】在生活中,当人们需要它的时,还会想办法制造风,你能说下办法制造风的吗?生:煽动手臂生:扇扇子生:吹风机吹风生:打开电风扇生:用嘴巴吹看来学生的生活经验都很丰富,从刚才学生说到的用扇子扇,用吹风机吹,还有用电风扇扇以及拉风箱造风。
这几种方法都需要我们协助来完成。
所以我们通过人们外力而制造的风叫做人造风。
(贴板)这个是什么力,通过我们的协助才能完成的力,我们通了我们叫做对外力。
(贴纸)那其实在生活中,空气的变化,我们能用眼睛看得到吗?感受得到吗?【小活动】证明空气流动现在我们做一个小游戏,把你的手放在你的正前方,用嘴巴来吹。
请问你的手有什么感受?生:凉凉的生:有风的存在这个时候我的手是能感受到有风的存在,想一想嘴巴周围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
再吹一下试一试。
这说明了什么?生:空气是流动的这说明我们需要让空气流动起来才能制造风。
【猜想】大自然的风怎么形成的我们想一想大自然中没有外力的作用,它是怎样形成风的呢?现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一下风是怎样形成的?找同学说一下你的猜想。
生:空气流动有关怎样让空气流动呢,空气流动和什么有关?生:温度大家的猜想和他的一样吗?既然是猜想,那我们就得需要验证,那验证就需要做实验。
【实验器材】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实验器材,有实验箱,黑色卡纸,双面胶,小风轮,蜡烛,塔香,火柴。
10《风的形成》(教学设计)-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风的形成原理,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
答案:地方风受局部地形和气候影响;季风随季节变化;台风是热带气旋带来的强烈风暴。
例题5:风对气候、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哪些影响?
答案:风对气候的影响包括调节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塑造地形和地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影响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
-风的模拟实验:指导学生进行风的模拟实验,如使用风扇模拟风的形成,观察风对物体的作用。
-风的利用与控制:引导学生思考风能的利用方式,如风力发电、风帆运动等,并探讨如何控制和利用风能。
内容逻辑关系
1.风是由大气压力差异引起的
2.风向和风速受多种因素影响
3.风的形成与地球自转有关
二、风的分类和特点
1.地方风:受局部地形和气候影响的风
2.教学软件:使用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3.地图和模型:利用地图和模型展示风对环境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风的地理意义。
4.实验材料和工具:提供实验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能够亲自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风的形成PPT和视频资料,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难点:解释风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风的形成过程,并运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
青岛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精品
青岛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品青岛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动手制造风,感知风的存在。
2、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给出的器材做简单的风的成因模拟实验。
3、初步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二、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三、教具准备:空气流动实验箱、蜡烛、打火机、香、实验报告单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趣导入,引出课题。
师出示学生放风筝的图片。
师:是什么力量把风筝带到天上去得?那么风是怎么形成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风的形成》揭示课题:风的形成(二)、科学探究,形成新知。
1、人造风,感受风的存在。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知道风呢?想想办法吧。
(学生活动,制造风,感受风。
)师:当风吹到你脸上时,你有什么感觉?是什么让你感到凉快?(引导学生说出实际上是空气吹到了人的脸上,明确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2、认识人造风和自然风。
师:我们自己制造的风叫人造风,自然存在的风叫自然风。
3、猜测自然界中的风的形成会与什么有关。
师:既然是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那同学们想一想,人造风中,是谁的力量让空气流动的呢?生:人的力量。
师:那么,自然界中,又是谁有这么大的力量让空气流动的呢?同学们猜一猜。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气温的高低有关。
)板书:气温4、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教师组织学生认识实验器材。
(2)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
师:既然同学们猜测,风的形成,可能与气温的高低有关,那我们就想办法利用手中的实验材料,创设一个高温环境和低温环境吧。
生:可以利用手中的空气流动试验箱,里面点上酒精灯,创设高温环境,那么箱外就是低温环境。
从瓶口处形成风。
师:空气的流动我们能不能看到呢?生:不能。
师:那么实验时我们应该怎么才能看到空气的流动呢?同学们想一想办法。
(出示有风时烟筒里冒出的烟)引导学生借助烟来观察空气的流动。
(3)师生共同完善实验方案。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风的形成》教案
当堂检测题
板书设计
风从哪里来
(温度差)→ 空气的流动源自教学反思学生在对风的成因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并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第二单元总课时数:6备课时间:2020、10、10
课题
风的形成
课型
新授
一、教材内容分析
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既可以造福于我们,也可以毁坏我们的家园。一般来说,人们总认为风既看不见也摸不着。通过一系列的听风、体验感觉风、画风、说风的活动,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风。使孩子们更亲近大自然,主动观察、探索风起时自然现象的变化,初步了解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什么是风?风从哪里来? 空气流动而成风。我们感觉到风,其实是我们感到附近的空气在流动。我们用扇子使空气流动,会感到阵阵凉风。刮风时,是什么使空气流动而产生风呢?由于不同地方受热情况不一样使空气温度有分别,较热的空气膨胀,空气密度及气压减低,周围的较凉空气就会流过去填补空缺,而形成风。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交流对风的认识,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探讨,并将交流讨论后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填写到科学记录卡上,进而积极思考产生探究性问题。
2、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认识风的形成原因。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学习,引导学生充分猜想、假设,通过交流初步达成共识,根据准备的实验材料设计方案验证猜想。
3、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按照事先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加强交流、相互合作,从模拟实验结果推想到自然界里风是如何形成的。(蜡烛点燃后,瓶内、瓶外的空气温度有了差别,瓶内温度高,通过瓶口上升;而瓶外的空气低,就会沿瓶身上的小孔进入瓶内补充。这样,空气就会流动起来,产生了风。蚊香产生的烟才会源源不断地进入瓶内。)
10.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教案教材分析:《风从哪里来》是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二单元《冷与热》中的第五课,其中第4课所讲的有关热空气上升的内容,以及学生们在一年级下册所学的“认识空气”“找空气”,二年级下册所学的“多样的天气”“天气与生活”都为这一课的探索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生们对风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相关的生活经验,然后通过提出要探究的问题、猜想自然界风的成因、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等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
通过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设计出研究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和假设,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提出假设;能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提出假设教学难点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ppt、蜡烛、蚊香、火柴、饮料瓶、纸片,胶带,废液缸等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师:同学们,进入正课之前,请同学们猜个谜语放松一下(出示谜语PPT)生:是风师:同学们非常聪明啊,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那你对风了解吗?有没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挥。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对风具有很大的科学探究热情,那我们今天就先来探究其中的一个问题:风是怎么形成的?二、探究过程过渡语:想要知道风从哪里来,首先就要知道你在哪里发现了风?又是如何看到风的?(学生自由回答,重在让学生知道怎么认出风来)1.风的分类过渡语:了解了风是什么样子的,那你能现在制造出风来吗?学生吹,煽动课本等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器材可以制造出风?吹风机、空调、风扇等这些人为制造的风,我们都叫做人造风那这些人造风都有什么相同之处?(人为的将空气移动到另一个位置,并且其他的空气流过来补充)过渡语:除了人造风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风?生答:自然界中的风2.探究自然风形成的原因师:对,我们知道了人造风是人为将空气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而产生的,那自然风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大胆猜想,自然风是如何形成的?(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猜想风的形成原因。
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聚焦板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经常会制造“风”。
制造“风”的办法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课堂上体验一下。
然后,聚焦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风的成因,这个实验需要用到“风的形成”演示装置。
通过模拟,学生发现在无风的环境中,我们点燃的蚊香的烟雾往上飘;在点燃盒子内的蜡烛时,竖直的烟就飘向盒子里。
烟雾的运动的方向就是空气运动的方向。
研讨活动,学生在上一节课“热空气上升”的基础上,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解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
【学情分析】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
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2.学生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通过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篇: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本课是在热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空气流动的原理。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类比探讨风的成因。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师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启迪思维师:夏天,我们用扇子扇,有没有风?学生回答:有。
你有没有想过方式怎样形成的?学生猜测。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做?生:做实验。
师:下面我们设计实验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
(师出示实验提示卡)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流动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师: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塑料瓶内,使得里面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瓶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形成风,我们就看到蚊香的烟飘起来,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出一个,你猜猜:“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是什么?(风)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
生活中哪里有风?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谈论、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课件出示)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
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风的形成(出示课题)二、科学探究:通过猜测和实验,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制造风,并研究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导:我们教室里有风吗?现在,请同学们试试,你能不能制造风?学生自己活动。
(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
继续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谁来试试?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扇子、气球、风车深入引导: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风是借助器械来制造的?学生回想: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小学科学210风的形成(教案)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210风的形成(教案)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气象现象之一;2. 了解风的形成原理;3. 掌握风的分类和风向的判断方法;4.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数据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包括温度差异和气压差异;2. 掌握风向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风的现象。
2. 提问:“你们知道风是怎么来的吗?”Step 2: 风的形成原理1. 通过展示温度计和压力计,并让学生观察它们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温度和气压的概念。
2. 解释温度差异和气压差异是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a. 温度差异:冷空气和热空气之间温度差异会导致风的产生,冷空气高气压下沉,热空气低气压上升,形成流动。
b. 气压差异:气压的差异也会导致风的产生,高气压地区的空气向低气压地区流动,形成风。
Step 3: 风的分类1. 解释不同风的特点和命名原则:a. 静风:无风或风速低于1级;b. 微风:风速为1级~2级;c. 轻风:风速为3级~4级;d. 和风:风速为5级~6级;e. 清风:风速为7级~8级;f. 强风:风速为9级~10级;g. 疾风:风速为11级~12级。
Step 4: 风向的判断方法1. 介绍风向的判断方法:a. 方位法:通过面朝风的方向,将前方称为正面,右手侧称为右侧,左手侧称为左侧;b. 法则法:风势由高气压向低气压吹,所以在北半球风的流向是顺时针,而在南半球风的流向是逆时针。
Step 5: 实验活动1. 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感受风的形成和风向。
2. 实验1:制作风向标。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使用材料制作风向标,观察风向标的指示灯。
3. 实验2:风向的判断。
在教室窗边安装风向仪,让学生观察并记录风向的变化。
Step 6: 练习与总结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0课《风的形成》(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答案:风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风力发电的好处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等。
5. 请描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减少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结构,以抵御强风;植树造林,以降低风速和减少风害;使用防风屏障或围墙,以保护农作物和建筑物。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风的形成》这一章节后,我设计了一些反思活动来评估教学效果并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反馈,我发现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
首先,在理论介绍部分,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气压、温度、湿度等概念感到困惑,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例和比较,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现象联系起来。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风的基本概念。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它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风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风的形成和风速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 请举例说明风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影响。
答案:风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风可以携带种子和花粉,帮助植物繁殖。风还可以影响天气和气候,如引起云的形成和降水。此外,风还能帮助地球散热,维持地球的温度平衡。
3. 请解释如何通过观察和测量来了解风的强度和方向。
答案:通过观察和测量可以了解风的强度和方向。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树叶摇动、旗帜飘扬等现象来估计风速。此外,使用风速计和风向标等工具可以帮助准确测量风的强度和方向。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风的形成原理,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和珍爱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风的观点及形成原理;2. 风的分类和特点;3. 风的影响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风的形成原理;2. 风的分类和特点;3. 风的影响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和分类特点;2. 实验教学: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风的认识;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风的认识和体会。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的影响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兴趣;2. 观点讲解:介绍风的观点及形成原理;3. 分类讲解:讲解风的分类和特点;4. 实验操作: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风的形成过程;5. 总结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风的认识和体会;6. 作业安置:安置相关作业,稳固学生对风的理解。
六、教学评判:1.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讨论交流过程中的表现,评判其对风的理解和掌握水平;2. 作业评判: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评判,检查其对风的认识和理解水平。
七、延伸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观察风的形成过程;2. 鼓励学生自主进修,探索风的更多知识和应用。
以上为《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风的知识。
愿学生在实践中不息提升自己,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感谢您的阅读!。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上升的原理,温度一高,空气就会变轻,会上升。
瓶外温度低,空气重。
当瓶内热空气上升跑了之后,瓶外冷空气便过来补充。
热空气跑到瓶外后变冷,下降,在进入瓶内,这样循环起来,便形成了风。
4.根据实验事实推广自然界风的成因的猜测。
5.视频播放自然界风的形成过程。
6.教师进一步明确自然界风的成因: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
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空气不停地流动,就形成了风。
学生得出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流动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设计意图: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究自然风的形成原因。
环节三:拓展提升-风的影响
教师活动
1.自然界与风有关的图片(风力发电,帆船运动员利用风的力量鼓动帆船前行,一家人一起放风筝,台风过后树木被连根拔起砸到汽车的情景图)。
2.学生分析风与人类生活的好处与坏处,了解风对人类生活的两面性。
学生活动
1.学生会说好的方面,也会说不利的一面
设计意图:科学来源于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
6.板书设计
风的形成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在海边,白天和夜晚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2.我们当地一年四季会刮什么风?风是怎样形成的?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风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风是由于冷热温度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在小组讨论的前提下根据猜想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风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利用辩证的观点正确认识风对于人类生活及自然环境的两面性。
【教学重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知道自然界风的成因,理解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两面性。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大饮料瓶、蜡烛、蚊香、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2 出示]风吹树叶图片,并利用谜语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思考谜底。
2.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课题:风的形成。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那里有风?
1.[PPT 3 出示]生活中与风有关的图片。
2.小组讨论生活中哪里有风[PPT 4 出示]。
3.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制造风[PPT 5 出示],并上台演示,观察并思考形成风的条件。
4.总结风的形成的基本条件:空气流动。
活动二: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1.小组讨论,猜想风的形成原因,并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风的形成模拟实验[PPT 6 出示].
2.[PPT 7 出示]找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总结,完善模拟风的形成实验方案。
开展实验,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并根据实验事实推广自然界风的成因的猜测。
4. [PPT 8出示]视频播放自然界风的形成过程。
5.[PPT 9 出示]教师进一步明确自然界风的成因: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
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空气不停地流动,就形成了风。
活动三: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1.[PPT 10、11出示]自然界与风有关的图片(风力发电,帆船运动员利用风的力量鼓动帆船前行,一家人一起放风筝,台风过后树木被连根拔起砸到汽车的情景图)。
2.学生分析风与人类生活的好处与坏处,了解风对人类生活的两面性。
三、拓展活动-----了解海陆风的成因。
[PPT 12出示]
在海边,白天和夜晚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板书设计】
风的形成
热空气轻↑好处
空气流动→风
冷空气重↓坏处【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