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变通语文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变通语文课

当今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人才。素质教育已势在必行。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强化素质教育?变通是必然的。我想应该转变旧教学观念,把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摆到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摒弃“以书本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让学生灵活主动地去学习,才能真正激活语文课。

一、不以书本为中心。搞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我们之所以形成自学能力。是因为语文这个工具,真正地使用它不是在课内,而是在课外。叶圣陶先生说:“学生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自己去读巨著以及其他的章篇短文,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的学习范围一定要广,在教学中,我就常常引进课外现实感、生活感强的优美篇章、文段文句、有的甚至是班上同学的优秀习作。这些内容能反映出学生熟悉的生活或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若耳闻目睹,感同身受,与已学课文对比映衬,评析欣赏,让学生揭长补短,探幽访韵,其热情高涨了、兴趣上来了,从而也就自然从愿学、乐学转变为自觉学了。

语文教师不仅要合理处理教材,不拘一格教好课本,而且要指导学生多读课本以外有用、有必要的书籍。书读多了,知识增长了、

视野开阔了,各种素质也会得到相应地提高。在班上,我发动学生积极订报、订杂志、文史哲科等内容不限,力求每人一种,尽量减少重复,以便交换阅读。

二、不以考试为中心。既教书也育人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的语文教学,处于一个费时多、投入多、收效甚微的状态。许多学生初中毕业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过关,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考什么,讲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师生每天都泡在题海里,研究试卷的题型、答题的技巧。把一篇内容广泛、感情丰富的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意义。教师对中学语文全程教材要有全面的把握,要对每册课文、每个单元、每篇课文进行梳理剖析,发掘出其中最突出的德育因素、美育因素、情感因素,然后找出与教学重点、教学课程最佳的结合点,各方面兼顾,全程全册统筹安排。使可渗透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具体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做人之道。

三、不以教师为中心,授之以渔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个主要要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究竟怎样做,才算“导”得高明呢?我的体会是:主要看其是否导得“适时”“适量”“适度”。“适时”是对教师的“导”在时间上的要求。一是在学生写之前的“导”,主要是“导向”,是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学习重点,这里的“导”,要明确、简洁,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二是在学生读过课文,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后的“导”,

即“导拨”。学生在遇到问题、受到阻碍时,教师给予点拨式的解答,以便使学生的思考继续进行和更加深入,这里的导,要精、要准,要具有针对性和递进性。“适量”是对教师的“导”在语言数量上的要求。“适度”是对教师导的程度的要求。导的广度、深度要依问题的性质而定,研讨依学生的情况而定。学生认识、思考的深度、广度有所不同,教师的导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益。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诱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追溯根源、综合分析、探求规律,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较好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变通一点、观念更新一点、课堂开放一点。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