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控制企业员工流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员工流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的最直接反映。
企业员工流失率高是企业员工不满的客观反映,是企业缺乏稳定性的表现。
如何控制企业员工流失是许多企业当前面临且急切解决的问题。
1、有效地管理员工流失
一个企业要留住人才,最关键的是企业要有实力,有发展前途,从这个角度看,控制员工流失的关键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而其中尤为重要的又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
(1)由于有效地控制员工流失涉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每一个环节,要减少员工流失,实际上需要从其中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
过高的员工流失率(一般超过5%以上)显示着企业领导的无能和失策,甚至暴露了领导和上下级人际关系的恶化。
(2)对控制员工流失特别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环节和领域。
这些环节和领域包括:招聘筛选、在企业的早期社会化、职位内容、薪酬福利支付、职业生涯管理,还有企业文化建设、沟通等其他诸多方面。
(3)但是除了这些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环节之外,更重要的是企业应该树立人本的管理思想。
只要在管理哲学和思维上进行了变革,企业是不会缺乏留住人才的手段和方法的。
如果没有这种新的思想的制度,再多的“锦囊妙计”也是没有用的。
2、值得反思的种种问题
我们在每个环节的服务结束时,都将针对这一环节提出一些诊断性的问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企业寻找自己管理存在的相关问题。
(1)人,是工作的主体,企业的决策依赖于人,企业方针政策的执行依赖于人,决策及其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人。
因此,企业必须树
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企业领导应具有有科学的人才观。
从企业从决策者角度来说,“掌门人”应具有的“三气”决定了木桶装水的容量。
大气:前瞻性和豁达心态,才气:容人之量与识才,灵气:人格魅力和艺术。
可以这样说,有多大的胸怀就做多大的事。
(2)今天领导者作用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慧眼、选才的勇气、容才的胸环和用才的艺术。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注重发挥每个职工的作用,让全体职工都来关心企业,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从而保证决策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进行,这样的决策不仅质量高,而且贯彻比较顺利。
这样,让员工也才能得到比较高的工作满足度。
(3)为了留住员工,许多管理者更多地是从给予更高的报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这种思想方法却是成问题的。
如果没有关心员工的心,光有高薪也是很难留住人才的。
现在许多企业薪酬福利相当高,但是却仍然有比较高的员工流失率,主要原因就是对员工的过度使用,高的报酬是防止员工流失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全部条件。
实实在在地做到“以人为本”,是不会找不到良策的。
3、控制企业人流失策略
现在许多经营管理者为了产品占领市场而提出所谓的“顾客第一”的口号。
实际上,内外之间的相对平衡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企业在内应该把员工放在第一位。
(1)试想,员工是直接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人,如果他们不是第一位,他们也不可能生产出最好的产品和提供最佳的服务。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的管理者真正关心的既不是顾客,也不是员工,而仍然是利润和亏损。
什么时候当管理者的现实目标不再是这个心结时,员工流失就不再成为问题了。
(2)熟悉圣经的人都知道这段话:“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应该怎样待别人。
这应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黄金原则。
只要有这样的管理原则,在发生员工流失的时候,企业管理者也就不必责备员工,而应该从自己的管理方法、管理观念方面去寻找差距。
只有树立了这种思想的企业和管理者才会真正把员工的流失当回事。
(3)我们看到许多在经营上“如日中天”的企业,不会把员工流失当回事。
在这些企业,经营者对损失机器设备或者损失了市场份额会远远比损失了员工还要痛心。
他们认为人力市场发达得很,根本不用发愁招不到人。
在自己的产品受社会重视的时候,这样的想法也不是没有道理。
但是应该想得更远一些。
市场是可以开发来的,也是可以失去的,而且失去市场正是失去优秀的员工开始的。
总之,大凡重视员工的企业都会把员工的流失,尤其是频繁的流失当成是一件很痛心的事情。
花费高薪吸引来的人才,如果不能留住他们是很无能的表现。
招聘进来一个人才可以说是容易得多的事情,而要把他或她留住则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所花费的努力要大得多。
管理者只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才会产生控制员工流失的想法和不遗余力实施这句话:争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提示」正所谓:根本问题是决策者的问题,意识不到问题是
管理素质的问题,解决不了问题是水平的问题,要切实可行地控制和减少员工的流失,应从“掷地有声”的企业人文化做起,即找到“以人为本”的着陆点。
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