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
2018临床执业医师备考:临床上常见的菌群失调症有哪些
临床上常见的菌群失调症有哪些?相信这是很多要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都非常想知道的,为此,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临床上常见的菌群失调症的具体内容,供大家参考。
在一定条件下,正常菌群中的细菌也能使人患病:①由于机体的防卫功能减弱,引起自身感染。
例如皮肤粘膜受伤(特别是大面积烧伤)、身体受凉、过度疲劳、长期消耗性疾病等,可导致正常菌群的自身感染;②由于正常菌群寄居部位的改变,发生了定位转移,也可引起疾病。
例如大肠杆菌进入腹腔或泌尿道,可引起腹膜炎、泌尿道感染。
因此,这些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和正常菌群之间以及正常菌群中各细菌之间,保持一定的生态平衡。
如果生态平衡失调,以至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细菌的比例关系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称为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的常见诱因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同位素、激素、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时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的功能失常也是重要原因。
去除诱因后一般可使菌群复常,也有长期失调难于逆转的情况。
临床上常见的菌群失调症有:
①耐药性葡萄球菌繁殖成优势菌而发生腹泻,偶尔发生致死性葡萄球菌脓毒血症;
②变形杆菌和假单胞菌生长旺盛并侵入组织发生肾炎或膀胱炎;
③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引起肠道、肛门或阴道感染,也可发展成全身感染;
④艰难梭菌在结肠内大量繁殖,并产生一种肠毒素及细菌毒素,导致假膜性肠炎。
肠道菌群失调的危害与预防
河北医学院附属三院张琳等报告急性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中双 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明显减少(P<0.01),肠杆菌数量 增加(P<0.05),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值)降下。随着腹泻症状 消退伴有肠道正常菌群建立,但厌氧菌的上升速度缓慢,与症状的 恢复是同步的,但菌群恢复速度较临床症状好转速度为慢,而且菌群 失调程度与临床症状轻重有关。
五肠、道消菌群化→3系13篇疾(1病994与~2肠008)道菌群失调
消化系疾病→73篇
1、急、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肠炎、痢疾时常伴胃肠道 菌群严重比例失调,常住菌(如拟杆菌、 双歧杆菌、肠杆菌)数量减少,外袭病菌 异常增多。慢性腹泻原因较复杂,常见的 有肠易激综合征、急性菌痢后腹泻、吸收 不良综合征及原因不明等,与肠道菌群失 调互为因果。
人体中定居的细菌
人体的皮肤、口腔、肠道、阴道中都有细菌长期存在, 被称为正常菌群。
成人体内的细菌数为1.2千克,约100万亿(1015) 人体携带的微生物主要在肠道,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约
80%,细菌种类约400-500种,粪便重量的1/3~ 2/5是微生物。这些细菌可分为3类:
有益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 中间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 有害菌:葡萄球菌、假单孢菌
消化道细菌的分布
口腔:菌群高度复杂,经过胃被胃酸破坏,对 胃肠道影响很小。
胃:除了幽门螺杆菌或相关的菌种外,大多数 是革兰阳性的需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 奈瑟菌、乳酸杆菌和念珠菌,细菌浓度通常 小于103/ml,在无酸的胃中细菌数会明显增 多。幽门螺杆菌是真正的胃内细菌,它是引 起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溃疡病的重要致 病因子。
侯晓华,张锦坤等报告慢性腹泻病人粪便菌 群的检测结果以肠杆菌、粪杆菌、双歧杆菌群 失调有关。
肠道菌群失调
2、定量检查:首先需将粪质均质化,并按一定比例稀释,培养后还须计算各类细胞菌落计数以求出细菌总数值,手续麻烦,一般实验室很少采用。正常菌群分析所用的培养基,要求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如S培养基对肠道致病菌,伊红美蓝培养基对肠道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7.5%氯化钠琼脂对葡萄球菌,少鲍氏琼脂对真菌等。培养方法除需氧培养外,必要时尚需厌氧培养,需氧培养与一般细菌培养相同,厌氧培养则采用生物厌氧法或厌氧缸法。
肠道菌群失调的常见类型有以下几类:
定位转移因人体抵抗力降低、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肠道细菌可由肠道转移到其他部位或器官而发生感染。如寄生在肠道的大肠杆菌可转移到呼吸道,发生支气管炎和肺炎。又如拟杆菌可从下消化道转移至上消化道,分解胆汁中的胆盐,影响脂肪吸收,引起脂肪泻。
自身感染因各种原因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时,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自身感染。如时,肠道中大肠杆菌可引起原发性腹膜炎和败血症。
二原因治疗:如由于巨结肠,胆囊炎引起的肠球菌过度繁殖;维生素缺乏造成的肠球菌减少或消失;小肠蠕动过快而引起的酵母菌过多等,都必须无除去这些原因,然后再扶持正常菌群,方能奏效。
三调整菌群治疗:
肠道菌群失调,饮食调整:发酵性腹泻应限制碳水化合物;腐败性腹泻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增强肠粘膜的局部防御屏障功能,防止细菌易位,应增加纤维食物。
肠道菌群失调的临床表现有发热、腹泻(稀水便或粘液便,有时带脓血)、腹胀、腹鸣等。抗生素治疗后,先有症状好转,继而恶化,常为本病的重要临床特征。
肠道菌群失调疾病诊断主要靠大便细菌学检查,包括涂片镜检和培养,作细菌的定性和定量检查,尤其是多次动态观察。表现为正常菌群减少或消失,过路菌过量繁殖,大便中的细菌失去正常的数量、比例,而出现以耐药的过路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为主的异常细菌组合。检测粪便中的细菌毒素,如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毒素,也有助于诊断。
肠道菌群紊乱与疾病PPT课件
肠道菌群紊乱与代谢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
肠道菌群紊乱与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机制
肠道菌群紊乱可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导致能量代谢异常,引发肥胖和糖尿病等代 谢性疾病。同时,肠道菌群紊乱还可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治疗建议
针对肠道菌群紊乱引发的代谢性疾病,治疗时应注重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同时可使用益 生菌、益生元等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
探索基于肠道菌群的治疗 方法,如益生菌、益生元 和粪菌移植等,为疾病治 疗提供新的途径。
个体化治疗
通过对肠道菌群的研究, 实现个体化治疗,根据患 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制定针 对性的治疗方案。
提高公众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 对肠道健康和肠道菌群的认识,增强 自我保健意识。
肠道菌群紊乱是指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异常变化,导致肠 道功能失调的现象。
影响
肠道菌群紊乱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便秘、腹胀等,还可能引发全 身性疾病,如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02
肠道菌群紊乱与疾病的 关系
肠道菌群紊乱与消化系统疾病
01
消化系统疾病
肠道菌群紊乱可引发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
药物治疗与抗生素使用
要点一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和抗炎药物,以缓解肠道菌群紊 乱引起的症状。
要点二
抗生素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以维护肠道菌群的平衡。
其他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
采用中药、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调理肠道功能,改善 肠道菌群状态。
其他疗法
如按摩、运动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环境 。
治疗建议
菌群失调
一度失调:只能从细菌定量检查尚发现其变化,领床上无明显表现。
在诱因停止后,不
经治疗可自行恢复。
二度失调:去除诱因后不可逆。
在领床上表现为慢性肠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口腔炎或咽峡炎等。
三度失调:原来的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只有其中的少数菌种成为优势菌,出现急性
临床表现,甚至病情凶险。
如难辨俊状芽孢杆菌引起的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抗菌药物相关性肠炎伪膜肠性肠炎)以及真菌性肠炎等。
又称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
三度菌群失调:如果是发生在住院期间,且与住院后使用抗菌药物有关,则属于院内
感染;如果是病人在院外应用了大量抗菌药物,入院后出现了三度菌群失调,则不属于院内感染。
肠道菌群失调
老年女性,慢性腹泻,不成型便。G+杆菌(呈粗棒状 )增多,G-杆菌减少,G+和G-球菌大部分消失,似纯 培养涂片
稀便,细菌数减少,G-杆菌明显减少,G+双球菌占优 势,可见到棒状杆菌
细菌总数略减少,G+和G-杆菌明显减少,G+球菌增多,可 见多量脂肪球。
III度菌群失调
临床表现:急性腹泻,二重感染,可出现低热 和白细胞升高 粪便外观:稀或黏液便,常呈黄绿色或黑色; 大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及脓细胞,大便隐血 呈阳性 涂片所见:细菌总数显著减少;原有细菌大多 被抑制;一种细菌或真菌占优势:葡萄球菌, 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艰难梭菌,绿脓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 应做细菌培养及分离
停广谱抗菌素,或改为窄谱 抗真菌药物:
非侵袭真菌性肠炎:制霉菌素50-100万U qid 7-10天; 侵袭性真菌或肠外真菌:氟康唑50-100mg qd 14-30d
G+球菌性肠炎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是首选 临床也有选用罗红霉素取得较好效果的病 例。
我院60例抗菌素相关性腹泻患者 资料统计
选择1996-2005年在我院住院期间使用抗
菌素后出现腹泻,且大便常规、涂片、培养 等临床资料完善的60例患者进行分析,49 例患者有肠道菌群失调。1度菌群失调10例 ,2度菌群失调14例,3度菌群失调25例。 其中14例做了肠镜,9例发现结肠炎症性改 变。
所使用的抗菌素以三代头孢菌属类为最多(32 名患者曾使用),有6名患者使用了泰能,也有 曾使用了喹喏酮类(24名)和氨基糖甙类(9名 )抗菌素的,多数患者在短期内合并或交替使 用多种抗菌素。有44例患者除感染性疾病以外 ,还有慢性基础疾病的背景,如恶性肿瘤(15 例)、糖尿病(6例)、器官移植术后(3例)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3例)等,占总例数的 73%。
菌群失调的名词解释
菌群失调的名词解释
菌群失调,是指在某个环境中,菌群的比例发生了改变,而且它们之间的比例也发生了改变。
这个改变可能会对生物体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被称为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发生在不同的环境中。
比如,可以出现在人体的肠道中,也可以出现在外部的水域中,如湖泊、海洋等。
在人体的肠道中,动物体的营养摄入量和环境状况会影响菌群失衡。
如果营养状况和环境质量不好,就可能导致菌群失衡;反之,若营养和环境质量良好,那么菌群也就相对稳定。
在外部的水域中,水温、可溶性氮的浓度、pH值等环境因素会影响菌群结构。
如果这些环境因素改变,就可能引起菌群结构的变化,最终导致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发生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首先,失调可能会影响有害菌的比例,并影响有害菌的致病力,这可能会威胁人体的健康。
此外,菌群失调也可能会影响生物体的免疫力,从而使其容易感染疾病。
此外,失调可能会导致环境的污染,杀灭生物的平衡,降低环境的质量。
要有效地避免菌群失调带来的影响,我们要正确使用抗生素和其他抗菌药物,不要过量使用,以免造成菌群失调。
此外,我们也要加强对海洋水域、湖泊等环境的监测,及早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纠正菌群失调的状态。
总之,菌群失调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它可能会对生物体的健康和环境的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了避免这种影响,我们应该及时采
取有效的措施来纠正菌群失调的状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环境质量。
肠道菌群失调症
肠道菌群失调症人体消化功能图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点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就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altera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本症的发生率约为2%~3%。
治疗措施一全身支持疗效对施行大手术患者,手术前注意补充营养,亦可肌注丙种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机能。
有研究表明,溃结患者肌注入免疫球蛋白可使结肠内乳酸杆菌和双岐杆菌增加,某些条件致病菌减少。
也可试用注射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胸腺素等,亦可用白细胞介素2,每次5万U 肌注,10日为一疗程,可连续应用。
二原因治疗如由于巨结肠,胆囊炎引起的肠球菌过度繁殖;维生素缺乏造成的肠球菌减少或消失;小肠蠕动过快而引起的酵母菌过多等,都必须无除去这些原因,然后再扶持正常菌群,方能奏效。
三调整菌群治疗1.饮食调整:发酵性腹泻应限制碳水化合物;腐败性腹泻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增强肠粘膜的局部防御屏障功能,防止细菌易位,应增加纤维食物。
2.抗菌药物:立即停止原抗生素,应根据菌群分析以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以及抑制过度繁殖的细菌,从而间接扶植肠道繁殖不足的细菌。
此外还可采用广谱抗菌药物将肠道细菌大部分消灭,然后再灌入正常肠道菌群的菌液以使其恢复。
3.活菌制剂:目前常用的活菌制剂有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乳杆菌、芽胞乳杆菌、分叉乳杆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粪杆菌和枯草杆菌等。
其中以分叉乳杆菌制剂疗效最好。
枯草杆菌制剂疗效也较好,其疗效机制可能是由于该菌是需氧的,能吸收氧氧,降低肠腔氧化还原电位,支持厌氧菌(类杆菌、乳杆菌)生长,从而间接扶植了正常菌菌群。
还可以用正常人大便悬液做成复方活菌制剂用来治疗葡萄球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收到较好的效果。
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标准
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标准
肠道菌群失调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 轻度菌群失调:在去除致病因素后,肠道功能紊乱的症状可以恢复好转。
这种情况通常见于急性疾病引起的肠道功能紊乱。
2. 中度菌群失调:即使去除病因,肠道症状往往不能恢复,并且出现慢性肠道症状。
3. 重度菌群失调:表现为菌群交替或二重感染,需要通过粪便性状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特异性诱因,例如志贺菌、沙门菌、空肠弯曲菌、艰难梭菌和轮状病毒感染等。
如果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如便秘、腹泻、胀气等,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 肠道菌群失调造成的危害
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肠道菌群失调造成的危害通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一旦失调,会给我们的身体发出信号,只是很多人都忽视了,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关于肠道菌群失衡的那些提示信号。
一、免疫力低下反复感冒感冒一般是病毒、细菌侵害机体所造成,当病毒、细菌侵害人体时,身体自身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就会被积极调动,对抗、吞噬这些外来侵略者,使病程缩短。
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这些病毒超过了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所能发挥的消灭能力,致使机体受到病毒、细菌的侵害。
反复感冒与机体的免疫力差有直接的关系,身体抗病能力不强,不能抵御外来的致病菌,所以就容易反复发作。
人体的免疫系统有70~80%是分布在肠道内或者肠道周围,肠道菌群失衡是免疫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腹泻便秘及其它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病因有食物过敏、应激反应、乳糖不耐受、情绪变化、环境因素、使用激素等。
多项研究发现,患者与健康人群比较,其肠道菌群不平衡,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较低。
瑞典等研究发现每天服用一定剂量的酪酸梭菌会减轻产气、痉挛等症状甚至痊愈。
三、食物不耐受人体自身有能力代谢降解单糖、双糖、淀粉和蛋白质等我们从食物中获得的主要营养物质。
但也有部分例外。
绝大多数的非淀粉多糖和其他一些我们通过食物摄取的物质是被我们的共生微生物降解的。
所以当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和所摄入的食物不匹配时就会出现食物不耐受。
如果肠道中缺乏某些降解摄入食物的细菌,那么不仅通过这些食物改善健康的愿望会落空,还会出现胃肠道不适和肠漏。
四、焦虑抑郁有确凿的研究证据表明抑郁也是一种炎症性疾病。
困扰科学家的是这种伴随着抑郁出现的轻度炎症,究竟起源于哪里?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诱导焦虑和抑郁的发病中发挥作了关键作用。
肠道内一些细菌可能让您感到抑郁,而另一些细菌又可以帮您抵抗抑郁。
所以研究者们认为未来益生菌产品或许可以替代抗抑郁药物或者至少可以作为抗抑郁药物的辅助剂。
如何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症十个实用建议
糖分摄入过多会导致肠道 菌群失调
低糖饮食有助于维持肠道 菌群的平衡
低糖饮食可以减少糖尿病、 肥胖等疾病的风险
低糖饮食可以改善皮肤状 况,延缓衰老
避免过度饮酒
过量饮酒可能导致 肠道菌群失调
适量饮酒对身体有 益,但过量饮酒可 能对健康造成危害
建议每天饮酒不超 过2杯,女性不超 过1杯
避免空腹饮酒,以 免刺激肠胃
便秘等
定期体检可以帮助早期发 现肠道菌群失调症
及时就医可以避免病情恶 化,减少治疗难度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有助于预防肠道菌群失调
症
了解家族肠道健康状况,提前预防
了解家族肠道疾病史,关注家族肠道健康状况 定期进行肠道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肠道问题 关注肠道菌群平衡,及时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提前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症,降低患病风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益生菌的来源:酸奶、奶酪、泡菜 等发酵食品
注意事项:适量摄入,避免过量, 保持饮食均衡
注意益生菌的保存与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温水冲服,避免 高温破坏益生菌活性
搭配食物:可与酸奶、蜂蜜 等食物一起食用,提高益生
菌吸收率
保存方法:低温保存,避免 阳光直射
注意事项:不宜与抗生素同 时使用,以免影响益生菌效
保持口腔卫生, 定期刷牙、使用 牙线等,有助于 预防牙周炎等口 腔问题
出现牙周炎等口 腔问题应及时就 医,避免病情加 重影响肠道菌群
口腔健康与肠道健康相互关联,需同时维护
口腔卫生不良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保持口腔清洁,定期刷牙,使用牙线 避免食用过多糖分和酸性食物,减少口腔细菌滋生 定期接受口腔检查,及时治疗口腔疾病
菌群失调症ppt课件
Ⅰ度菌群失调症
临床表现: 为潜伏型,临床症状不明显,可逆,去除病因,不经治疗也能恢复。 粪便外观: 正常成形软便,或不成形软便或稀便。 涂片所见: 仅是数量和比例轻度改变。 细菌总数在正常范围、正常低值或略有减少。G+b在正常低值,G-b多有增加,G+C在正常高值或增多,类酵母样菌、梭菌常有增加。
10:40:45:5
正常范围
优势菌
革兰阳性球菌
革兰阳性杆菌
其他(特征菌变化)
酵母样菌增多
影象诊断: Ⅱ度菌群失调表现
本表主要适用于成年人。杆菌与球菌比例约为75:25 [区间为:百分率之比(73.5 –79. 5): (2.5 –26. 5), 数量之比(7.5± 1. 0): (1.0± 0. 5)]。
大便菌群比例报告方式
文字描述法 简表法
文字描述法范例
涂片所见: 细菌总数: 明显减少 革兰阳性杆菌: 较正常明显减少 革兰阴性杆菌: 较正常略减少 革兰阳性球菌: 较正常增多 革兰阴性球菌: 未见改变 类酵母菌: 较正常略有增加 其他: 可见少量脓细胞 镜下印象: Ⅱ度菌群失调表现
Ⅲ 度菌群失调症
临床表现: 为弥漫型,又称二重感染或菌交替症。主要表现急性腹泻,排便次数多,常见性状多呈粘液性和稀水样、脓血便、或黄绿色粘液稀便等。例如假膜性肠炎,真菌性肠炎等。常有电解质失衡、低蛋白血症等,病情重或凶险。 粪便外观: 多为程度不等的稀便,也可为粘液便,常呈黄绿色或黑色。
涂片所见: 细菌总数明显减少或无明显改变,偶见部分病例细菌显著减少。 G+b明显减少 G-b明显增多,有时达90%以上 有的病例G+C(常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增多 杆菌和球菌比例倒置 类酵母样菌或梭菌呈明显增加。 总之粪便菌群已有明显改变, Ⅱ度菌群失调应粪便细菌培养和鉴定。
菌群失调
以便培养结果判定是否为菌群失调是不科学的,因为粪便中大约有500种左右的细菌,绝大多数为专性厌氧菌,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优杆菌、拟杆菌、消化链球菌等,也有少量的兼性厌氧菌、专性需氧菌和微需氧菌,如肠杆菌属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样菌等.这些细菌绝大多数是无法用常规的便培养方法(麦康凯和SS)培养出来的.要培养这些细菌需要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培养基,且鉴定过程复杂,耗时长(约2年左右).目前多数以涂片,革兰染色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的方法估计菌群的状况.胃肠微生态学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胃肠微生态系是人体微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不同部位的微生态学状况,应采取不同部位的标本进行检验,可采用插管法和剖腹手术时采取标本,但由于采样方法繁琐,患者依从性差,一般不予采用。
以粪便菌群作为评估胃肠道生态状况的指标,由于其标本易得,已成为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
事实上,粪便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是由微生物本身、宿主及宿主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它并不是大肠以上各生态系的简单汇总,却又与各生态系菌群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粪便的微生物群落,在定性和定量上都是恒定的,不同年龄、不同饮食和不同种族均不会使其发生质的变化。
只有当宿主处于病理状态时,尤其是发生胃肠道疾病时,才会使粪便菌群出现异常。
粪便干重的1/3~2/5由细菌组成,其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大约有500种左右的细菌「1」。
在常见的十几种细菌中,绝大多数为专性厌氧菌,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优杆菌、拟杆菌、消化链球菌等,也有少量的兼性厌氧菌、专性需氧菌和微需氧菌,如肠杆菌属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样菌等。
目前分析检测粪便中细菌数量和种类(也称为肠道菌群分析)的方法很多,总体可归纳为以下3大类。
1 培养法此法将新鲜粪便直接接种于多种不同的培养基上,对生长出来的菌落进行鉴定(一般鉴定到种)。
通过控制接种粪便重量的方法可以对肠道菌群进行定量培养。
将每种细菌的数量与参考值进行比较,或计算B/E(双歧杆菌/肠杆菌)值,即可评估肠道菌群的状况。
《肠道菌群失调》课件
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
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
全身症状
乏力、发热、营养不良等。
其他症状
过敏、免疫功能低下等。
肠道菌群失调的病因
01
02
03
04
饮食因素
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如高糖、 高脂、高蛋白饮食,会导致肠
道菌群失衡。
疾病因素
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肠道 肿瘤等疾病会影响肠道菌群的
平衡。
药物因素
05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联
01
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
研究肠道菌群如何影响人体代谢,进一步揭示肠道菌群在肥胖、糖尿病
等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02
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
探讨肠道菌群如何调节人体免疫系统,以及肠道菌群失调如何影响免疫
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03
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
研究肠道菌群如何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如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进
一步揭示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焦虑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的关系。
探索肠道菌群失调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1 2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研发与应用
深入研究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 制,开发针对不同肠道菌群失调疾病的益生菌和 益生元产品。
肠道菌群移植技术
优化肠道菌群移植技术,提高移植效果和安全性 ,为肠道菌群失调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减少压力等健 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环境。
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
保持食物清洁,避免食用过期、变质 的食品,减少食物中毒和肠道感染的 风险。
加强锻炼与免疫力
坚持适量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提 高肠道抵抗力,预防肠道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名词解释免疫学
菌群失调名词解释免疫学
菌群失调是指正常菌群在人类或其他生物体内数量或结构的失衡。
这种失衡可能导致疾病的产生,特别是在免疫系统活跃的人身上。
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学科,而菌群失调与免疫系统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和拓展:
1. 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失调。
正常的菌群在维持人体免疫系统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当菌群失调时,可能会出现某些微生物的过度生长或异常繁殖,从而干扰免疫系统的功能。
例如,一些抗生素可能会导致菌群失调,因为抗生素可以杀死或抑制有益的微生物,导致有害微生物的过度生长。
2. 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受损。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攻击入侵的病原体,从而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然而,当免疫系统受到菌群失调的影响时,可能会发生免疫逃逸,即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和攻击外来病原体。
这可能导致感染的传播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增加。
3. 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疾病。
某些菌群失调疾病与免疫系统疾病相似,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这些疾病通常伴随着免疫系统失调,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从而导致疾病产生。
4. 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应用。
菌群失调可以影响免疫系统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例如,一些抗生素可能会导致菌群失调,从而影响免疫系统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此外,菌群失调还可以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因为疫苗通常需要激活免疫系统来产生抗体和免疫细胞。
因此,菌群失调与免疫系统的关系非常密切。
了解菌群失调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菌群失调疾病,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免疫系统健康非常重要。
肠道菌群失调症
谢谢!
疾病因素
:恶性肿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 亢进,肾炎,肝炎,外伤,烧伤,休克及极 度营养不良等重症患者因存在不同程度的免 疫功能低下或防御功能缺陷而疾病。 年龄因素:老年人和新生儿易患本病,可能 与免疫力低下有关。 胃肠道免疫功能障碍因素
病理 1、细菌生长过盛 2、细菌产生IgA分解酶 3、肠道菌从与结核癌
临床分型
根据致病菌的不同,可分为白色念珠菌性肠 炎,葡萄球菌肠炎,产气荚膜杆菌性急性坏 死性肠炎,铜绿假单胞菌肠道感染,变形杆 菌肠道感染,肺炎杆菌肠道感染。
临床表现
本症以急性腹泻或慢性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1、症状 以急性腹泻或慢性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 , 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如突然发生腹泻, 或原有腹泻加重,即有可能发生本症。 可伴有腹胀,腹痛,呕吐,严部有局限性压痛,伴肠鸣音亢进。 3、辅助检查 菌群分析为主要检查方法 1)定性分析 2)定量检查 结肠镜检查 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
治疗
一、治疗原则 支持治疗,对症治疗,恢复肠道正常菌群。 二、保守治疗 1、内治 辩证论治 湿热下注证 脾虚湿困证
西医治疗 1)全身支持治疗 2)病因治疗 3)调整菌群治疗 .饮食调节 抗菌药物应用 活菌制剂 菌群促进剂 耐药性肠球菌制剂 2、外治
疗效判断
1、治愈 大便恢复正常,便质成形,粪便涂鸦 无异常菌群。 2、显效 大便次数明显减少,体温下降。 3、无效 症状无改变
预防与调护
合理运用抗生素,对年老体弱者,慢性消耗性疾 病者,使用抗生素或激素时,严格掌握适应症, 最好能做药物敏感实验,选择最敏感的抗生素。 对老幼及病后体弱者,在用抗生素的同时配合使 用乳酸菌素或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及维生素B族或维 生素C等,以预防肠道菌群失调。 在大手术前,应注意配合全身支持疗法,如加强 营养,输血,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服用维生素 等。
菌群失调症的名词解释
菌群失调症的名词解释
菌群失调症是一种指人体内微生物群落异常变化的疾病,也称为肠道菌群紊乱或肠道微生态紊乱。
菌群失调症是指肠道内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失去平衡,导致肠道内的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数量增加的疾病。
菌群失调症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主要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因素、使用抗生素、外科手术、免疫系统异常等。
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对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饮食不均衡、喜欢高脂食物、缺乏膳食纤维等都可能导致菌群失调。
此外,环境因素也能改变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如长期暴露在恶劣环境下,容易使微生物群落紊乱。
抗生素是造成菌群失调的重要因素,抗生素能杀死人体内的有益菌,并增加肠道内的有害菌的数量。
菌群失调症可能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如腹胀、胃肠胀气、腹泻或便秘、消化不良、肠道不适等。
由于微生物群落的失衡,人体吸收营养的能力减弱,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引发肠胃炎、肠道疾病、过敏等疾病。
针对菌群失调症,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调整肠道微生态环境。
首先应避免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增加有益菌的数量。
其次,应避免不必要的使用抗生素,只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
此外,也可以通过口服益生菌来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加有益菌的数量。
总之,菌群失调症是指人体内微生物群落异常变化的疾病,主要由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因素、使用抗生素等多个因素引起。
菌群失调症会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并增加感染的风险。
针对菌群失调症,主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避免不必要的使用抗生素以及口服益生菌来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
医学知识之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
1、生态失调及菌群失调症
生态失调:是宿主、正常微生物群与外环境共同适应过程中的一种反常状态,在正常菌群表现为种类、数量和定位的改变,在宿主表现为患病或病理变化。
2、菌群失调的诱因:
(1)不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
(2)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3)医疗措施影响及外来菌的侵袭。
3、菌群失调的常见菌类
(1)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
(2)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如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3)厌氧菌:产气夹膜梭菌、艰难梭菌、类杆菌等。
(4)真菌:白假丝酵母菌、曲霉菌、毛霉菌等。
4、实验室检查法原则
(1)细菌总数的测定。
(2)各部位正常菌群的检测。
【注意事项】
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
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菌群失调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菌群失调名词解释微生物学微生物学,也称作微生物学或微生物学,是一门涵盖无菌生物学、微生物防治、微生物与病毒等相关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近来,菌群失调成为越来越大的关注焦点,其学习对于探究自然界多个环节的微生物生态学至关重要。
菌群失调是指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其功能的失衡状态,可能由于营养的不平衡、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或其他压力因素,肠道微生物群落发生了不健康的变化。
微生物是会在肠道内外迅速扩散,影响身体健康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它们能改变营养吸收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可以调节肠道管理和消化系统的表达,也可以与其他细菌共同形成协同的影响。
菌群失调的研究分为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功能以及其影响等多个环节,其获得的结论和经验都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肠道微生物的情况,更好地控制菌群失调,更好地维护我们自身的健康。
首先,通过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可以探究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发掘它们间的互动机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特殊物种、比率及其中的重要成分,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菌群失调的状态的。
此外,研究群落结构也可以从具体的物种鉴定和聚类分析两个维度去深入揭示菌群失调的调节机制,如营养状态、药物残留等。
其次,研究微生物功能是另一重要内容,它可以探究微生物如何与其他生物系统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宿主身体的有害及有益作用。
这一研究可以帮助揭示微生物和宿主之间关系的复杂网络,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现可能的治疗方式,帮助更好地控制菌群失调的发生。
最后,研究菌群失调对宿主的影响也是微生物学必不可少的研究课题,可以通过对宿主健康状况的观察,研究菌群失调对宿主身体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如何随着宿主的改变而转变的。
例如,探究菌群失调对肠道营养吸收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随着营养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总之,研究菌群失调的微生物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肠道微生物的状态,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合理的调节机制,维护宿主身体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海琳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节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目录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三、消毒灭菌
重点难点
重点:正常菌群及意义
消毒灭菌的方法原理及应用 难点: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1. 土壤 :适合细菌生长繁殖,土壤中主要为非致病菌, 但有可能存在致病菌的芽胞,可致创伤感染。
和眼睛有损伤。
13
13
3. 电离辐射
包括高速电子、X射线和γ 射线等 杀菌原理:破坏DNA结构 特点:不升温,称为“冷灭菌”;穿透力强。 适于塑料等不耐高温物品及营养培养基的消毒灭菌。
14
14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即用化学物质杀灭细菌的方法 消毒剂对人体组织细胞有毒害作用,故只能外用或用 于环境消毒
1. 消毒剂作用机制
使细菌蛋白质变性或凝固
15 干扰细菌的酶系统或代谢
改变细胞膜通透性
15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2. 常用消毒剂的种类、用途及用法
酚类:石炭酸、来苏等 醇类:乙醇(酒精) 皮肤、温度计的消毒 醛类:甲醛、戊二醛 酸碱类:乙酸、生石灰等
重金属盐类:升汞、硫柳汞、硝酸银等
17
17
小结
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营养作用、拮抗作用、免疫作用等 正常菌群的病理意义:内源性感染 物理消毒灭菌法:高温杀菌法、紫外线杀菌、电离辐射等
化学消毒灭菌法:消毒剂的种类、杀菌原理等
18
18
氧化剂类:过氧化氢、高锰酸钾 16 表面活性剂:新洁尔灭、杜灭芬 烷化剂:环氧乙烷 卤素类:氯气、碘酒、碘附 16
皮肤黏膜的消毒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3. 影响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
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
酒精浓度:70%~75% 细菌的种类、数量及生长阶段 温度与酸碱度 环境中有机物
2. 水 : 受粪便污染的水可能存在肠道致病菌,易致消化
道感染。 3. 空气 : 空气中病原菌易致呼吸道感染。
5
5
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有菌部位: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 无菌部位:皮下组织、血液、内脏、肌肉、脑 脊液、胸腔、腹腔等。
6
6
三、正常菌群及其生理、病理意义
1. 正常菌群的概念 正常菌群(正常微生物群):指在正常情况
菌群失调
9
菌群失调常见原因 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是菌群失调的主要 原因。 菌群失调可致菌群失调症,也叫菌群交替症
10
或二重感染。菌群失调症为内源性感染。
10
三、消毒与灭菌
基本概念 消毒: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的方法。 无菌及无菌操作 防腐
11
11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力消毒灭菌法 原理:高温使蛋白质变性、酶失活 方法:
湿热法 — 煮沸法、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等
12 干热法 — 烧灼、焚烧、干烤等
12
2. 紫外线杀菌
包括日光与紫外线 杀菌原理:干扰DNA复制 特点:穿透力弱,适于物体表面和空气消毒, 对皮肤
下,存在于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对人
体无害的微生物群。
7
7
2. 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
(1)生物拮抗作用 (2)营养作用 (3)免疫作用 (4)抗衰老作用
8
8
3. 正常菌群的病理意义 正常菌群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引起疾病,因而 被称为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
一定条件致Βιβλιοθήκη 菌寄居部位改变条件
9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