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完整版
病理生理学课件休克优秀完整版(2024)

定义
休克是一种急性循环衰竭综合征 ,表现为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 功能受损。
分类
根据发病原因和机制,休克可分 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等类 型。
4
发病原因及机制
发病原因
休克的发病原因多样,包括失血、失 液、心脏疾病、感染、过敏等。
27
加强护理工作,促进患者康复
2024/1/29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 能出现的并发症。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休克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定期清理患者 呼吸道分泌物,确保呼吸顺畅。
加强营养支持
休克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2024/1/29
26
提高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
2024/1/29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对休克的认知度和诊断水平,确保患者能够 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完善诊断流程
建立科学的诊断流程,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 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提高休克的早期诊断率。
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一旦确诊休克,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补充血 容量、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以降低 患者的死亡率。
休克纠正后,微血管逐渐扩张,恢复血管 内容量。
随着休克的纠正,微血管内皮细胞间隙逐 渐恢复正常,血管通透性降低。
微血栓溶解
组织器官功能恢复
在机体自身纤溶系统的作用下,微血栓逐 渐溶解,血流恢复通畅。同时,辅以抗凝 和溶栓治疗可加速微血栓的溶解。
病理生理学完整ppt课件

可通过代谢异常等方式获取能量和合成生物大分子,以维持其生长和增殖。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
糖尿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 关,包括遗传、环境和行为 习惯等,其病理生理学机制 主要涉及到胰岛素分泌和作 用异常以及糖代谢紊乱等方 面。
疾病诊断与治疗
要点一
疾病诊断
病理生理学为疾病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对疾病发生 、发展的机制研究,有助于医生准确地诊断疾病。
要点二
治疗策略
基于病理生理学的知识,医生可以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策 略,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新药研发与药物评价
新药研发
病理生理学的深入研究为新药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帮 助科学家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开发出更有效的药物。
单一病因与多因素病因
阐述单一病因疾病和多因素病因疾病 的区别和联系。
发病机制
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
解释基因突变、蛋白质异常表达等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信号转导与疾病
阐述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疾病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变化
一般病理生理变化
如代谢紊乱、水电解质失衡等。
各系统病理生理变化
如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
肝硬化的病理生理学
01
肝硬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 关,包括肝炎、酒精和药物 等,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 涉及到肝细胞的损伤和纤维 化等方面。
02
肝硬化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包 括肝细胞的损伤、坏死和凋 亡等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 纤维化和肝硬化形成。长期 肝损伤可导致肝功能衰竭和 门静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
病理生理学(笔记及框架图)【完整版】

病理生理学(笔记及框架图)【完整版】第一章绪论1、病理生理学: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2、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并着重从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角度研究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研究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3、基本病理过程:在多种疾病中共同的、成套的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炎症、DIC、休克等。
4、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5、疾病:由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后,因机体稳态破坏而发生的机体代谢、功能、结构的损伤,以及机体的抗损伤反应与致病因子及损伤作斗争的过程。
6、分子病:由于DNA的遗传性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7、衰老:是一种生命表现形式和不可避免的生物学过程。
8、病因:指引起某一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特征的因素。
诱因:指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病因的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条件:能够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体内因素。
9、疾病发生的外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性因素,营养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疾病发生的内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
10、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11、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疾病过程中的病因转化;疾病时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12、疾病转归的经过:病因侵入(潜伏期)非特异性症状(前驱期)特异性症状(临床症状明显期)疾病结束(转归期)13、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4、脑死亡:指枕骨大孔以上全脑的功能不可逆行的丧失。
15、植物状态和脑死亡的区别:植物状态:①自己不能移动;②自己不能进食;③大小便失禁;④眼不能识物;⑤对指令不能思维;⑥发音无语言意义脑死亡:①不可逆性深昏迷;②自主呼吸停止,需行人工呼吸;③瞳孔扩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咽喉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病理生理学名解(完整版)

1.疾病(disease):指机体在病因作用下,因稳态(homeostasis)调节紊乱而出现的内环境紊乱,及一系列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
2.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共同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病理过程可以局部变化为主,也可以全身反应为主。
3.病因(causes of disease):能够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特征性的因素。
它是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因素。
4.条件(condition):在致病原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它不是疾病发生所必需的,也不决定疾病的特异性5.脑死亡(brain death):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机能永久性停止,标志着全脑机能的不可逆永久性丧失。
6.恶性循环(vicious circle):在某些疾病或者病理过程发生因果转换时,某些变化可互为因果,周而复始,形成环式运动,而每一次循环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这就是恶性循环。
7.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能够加强病因作用,从而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8.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全面恢复了内环境的稳态和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即功能代谢恢复正常,受损结构得到修复。
9.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了基本控制,主要症状已经消失,但体内的某些重要病理变化并未消失,呈慢性化过程,甚至持续终生。
10.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即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
即任何医疗决策都应建立在新近、最佳的科学证据基础上。
1.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指体液丢失,以水的丢失大于钠的丢失, 血清Na+>150 mmol/L,血浆渗透压>310 mmol/L。
2.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指体液丢失,以钠的丢失大于水的丢失, 血清 Na+ <50 mmol/L,血浆渗透压<310 mmol/L 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病理生理学(全 ).doc

病理生理学(全 ).doc
病理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正常和异常状态下细胞、组织、器官及
系统的生理功能,研究的对象能够观察到的生物活动和功能变化。
它从各种角度描述、研
究以及解释病理生理学内容,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其治疗流程。
病理生理学涉及广泛的生化、分子和生物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如神经生物学、毒
理学、心理学。
它有助于分析和表征疾病的进程与模式,以及提高关于疾病的分类和定义
的准确性,从而帮助医生和研究者开展疾病的药物研究。
病理生理学还有助于实现精准医学,即检测病因,基于病理生理过程设计有针对性的治疗,改善病人的进行疗效。
病理生理研究的思路源自关心患者健康,包括对患者健康状况的评估,并试图寻找病因。
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关键在于可以借助病理生理学来研究生物标记,通过监测营养、
氧化还原、应激反应等的变化来实现。
此外,病理生理研究还可以发现通常隐藏在单细胞
和组织水平上的信息,可以指导针对某一细胞或组织特异性病理状况的个体治疗、体积治
疗和活性治疗等,进而有效改善患者健康状况。
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来看,病理生理学有助于弄清病毒的病变机制,如个体水平的发育、特异性表型及其克服机制,探究发病机制以及可能的改善策略。
研究疾病的病理生理特征,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好的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从而指导开发治疗药物以及新型检测方法。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跨多种学科的学科,它涉及多种社会、人文及健康教育领域,广泛
应用于实际健康管理,助力健康管理专业人士深入了解健康状况,科学地实施协同治疗及
健康促进措施,从而改善患者健康状态。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复习重点和简答题大全

病理生理学知识点(后附病理生理学简答题大全)第一章绪论1、病理生理学: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2、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并着重从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角度研究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研究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3、基本病理过程:在多种疾病中共同的、成套的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炎症、DIC、休克等。
4、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5、疾病:由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后,因机体稳态破坏而发生的机体代谢、功能、结构的损伤,以及机体的抗损伤反应与致病因子及损伤作斗争的过程。
6、分子病:由于DNA的遗传性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7、衰老:是一种生命表现形式和不可避免的生物学过程。
8、病因:指引起某一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特征的因素。
诱因:指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病因的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条件:能够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体内因素。
9、疾病发生的外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性因素,营养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疾病发生的内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
10、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11、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疾病过程中的病因转化;疾病时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12、疾病转归的经过:病因侵入(潜伏期)非特异性症状(前驱期)特异性症状(临床症状明显期)疾病结束(转归期)13、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4、脑死亡:指枕骨大孔以上全脑的功能不可逆行的丧失。
15、植物状态和脑死亡的区别:植物状态:①自己不能移动;②自己不能进食;③大小便失禁;④眼不能识物;⑤对指令不能思维;⑥发音无语言意义脑死亡:①不可逆性深昏迷;②自主呼吸停止,需行人工呼吸;③瞳孔扩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咽喉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完整版)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第01章疾病概论一、名词解释1.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疼,而且在心理、精神、以及社会交往上处于完美状态。
2.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脑死亡是指大脑半球、间脑、脑干各部分在内的全脑功能永久性丧失。
四、问答题1.疾病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哪些?患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疾病过程中的损害和抗损害反应;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影响2.疾病转归期有几种走向?完全恢复健康、不完全恢复健康和死亡三种情况第02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一、名词解释1.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体积减小、数目减少,导致该器官或组织的体积缩小。
2.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的过程。
3.肥大: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4.增生:组织和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的增加。
5.坏死: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器官的死亡称为坏死。
6.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致使某些物质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异常集聚或出现异常物质,称为变性。
四、问答题1.坏死的结局有哪些?溶解吸收、分离排除、机化/包裹、钙化2.简述肉芽组织的概念、肉眼与镜下特点及其功能肉芽组织指旺盛增生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肉眼:鲜红色,颗粒状,触之易出血,柔软,湿润镜下:由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炎细胞构成;3.简述一、二期愈合的区别。
一期愈合见于无菌性的手术创口:伤口小、边缘整齐、对合严密、面部和颈部手术都应为此类愈合。
二期愈合见于创伤缺损大、伤口边缘不整齐或伴有感染的伤口。
愈合时间长,愈合后留下的瘢痕多。
第04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名词解释1.充血:因为动脉血流入过多引起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状态,称为动脉性充血。
2.淤血:因为静脉血回流受阻引起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状态,称为静脉性充血。
简称为淤血。
3.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发生凝固或有形成分发生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病理生理学复习重点(完整版

病理生理学复习重点(完整版)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从机能,代谢角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得得规律及其机理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2.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果的变化。
3.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病因(etiology):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特征的因素,称为病因,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5.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6.脑死亡(brain death):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停止,意味着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这是判断脑死亡的标志。
7.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其特点是失Na+>失水,血清Na+<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又称低渗性脱水。
8.高容量性低钠血疗(水中毒):其特点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由于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水中毒。
9.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其特点是失水>na+,血清na浓度>150mmol/L,细胞外液流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以细胞内液减少明显。
又称高渗性脱水。
10。
水肿(edema):指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的病理过程。
11.显性水肿(frank edema):当皮下组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按压后留下的凹陷,需经数秒到1分钟左右才平复,称为凹陷性水肿( pitting edema),亦称为显性水肿。
12.标准碳酸氢盐(SB):指全血在标准条件下( PaCO240mmHg,38C,lO0% Hbo)测得的血浆HCO3量。
由于排除了呼吸因素影响,所以是判断代谢因素的指标。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期末总结

加粗为重点,需用心[kdb]第一、二章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的一门科学。
2、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适应能力。
3、疾病的转归有死亡和康复两种形式。
4、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停止,即脑死亡。
传统的临床死亡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第三章水电解质紊乱1、成人体液总量占体重的60%。
其中细胞内液占40%,外液占20%。
2、细胞内液主要阳离子K+,主要阴离子HPO42- Pr- ,细胞外液主要阳离子Na+,主要阴离子CL- 、HCO3-。
3、胶体渗透压一般指血浆蛋白渗透压,通常血浆渗透压在280~310mmol/L。
4、水的来源:饮水:1000 ~ 1500、食物水:700 ~ 1000、代谢水:300,水的排出:尿量:1000 ~ 1500、不显性失水:850、皮肤蒸发:500、呼吸道:350、粪便:150(ml)。
5、水的生理功能A:参与水解、水化等重要反应、B:提供生化反应的场所、C:良好的溶剂,利于运输、D:调节体温、E:润滑作用6、总钠量:40~50mmol/kg体重,血清[Na+]正常范围:130~150mmol/L,主要排出途径:肾脏,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7、体液调节及渗透压调节: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口渴中枢产生口渴,血管紧张素Ⅱ升高,有效血容量降低刺激分泌抗利尿激素(ADH),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
抗利尿激素(ADH)作用: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促释放因素:1)血浆渗透压↑2)有效循环血量↓3)应激醛固酮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排H+、K+ 促释放因素:(1)有效循环血量↓(2)血Na+降低(3)血K+增高心房利钠肽(ANF)作用:1)减少肾素分泌2)拮抗血管紧张素缩血管作用3)抑制醛固酮的分泌4)拮抗醛固酮的保钠作用。
《病理生理学》课件

跨学科性、实验性、实践性、理 论性。
病理生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古代
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和探索 ,如希波克拉底的时代。
近代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病 理生理学逐渐形成独立的 学科。
现代
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 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病 理生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 拓展。
病理生理学的重要性
疾病防治
通过对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为 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环境因素
包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环境污染 、职业暴露等,都可能增加某些疾病 的风险。
疾病发生的机制
损伤与应激反应
当身体受到损伤时,会引 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 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以 修复损伤。
细胞与分子机制
许多疾病的发生与细胞和 分子水平的异常有关,如 基因突变、蛋白质异常表 达等。
信号转导异常
《病理生理学》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病理生理学概述 • 疾病发生机制 • 病理生理学基础 • 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学 • 病理生理学研究方法 • 病理生理学展望
01 病理生理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 、发展和转归规律的学科,重点 探讨疾病状态下机体的功能和代 谢变化。
细胞间的信号转导对于维 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 要,信号转导异常可能导 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发展的过程
起始阶段
疾病开始时,损伤或异常可能导 致细胞或组织的功能障碍。
进展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损伤和异常可 能逐渐加重,导致更严重的病理
பைடு நூலகம்变化。
结局阶段
疾病的最终结局可能是治愈、缓 解、稳定或恶化,这取决于疾病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试题库(附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多选题A型题1.病理生理学是A.以动物疾病模型阐述人类疾病规律的学科 D.解释临床症状体征的桥梁学科B.主要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 E.多种学科综合解释疾病规律的边缘学C.从形态角度解释病理过程的学科科[答案]B[题解]病理生理学属病理学范畴,主要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
2.病理生理学主要教学任务是讲授A.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D.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B.动物身上复制的人类疾病过程 E.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及其机理解释C.临床诊断治疗的理论基础[答案]D[题解]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共同规律和机制,也研究各种疾病的特殊规律和机制。
但病理生理学的教学任务是讲授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共同规律)。
3.病理生理学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来自A.流行病学调查 D.推理判断B.动物实验研究 E.临床实验研究C.临床观察病人[答案]B[题解]病理生理学研究成果可来自动物实验、临床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等,但主要来自动物实验。
4.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改变称为A.病理状态 D.病理障碍B.病理过程 E. 病理表现C.病理反应[答案]B[题解]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变化,又称基本病理过程。
5.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前身是A.器官病理学 D.疾病病理学B.细胞病理学 E.医学生理学C.实验病理学[答案]C[题解]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Claud Bernard倡导以研究活体疾病为对象的实验病理学,复制动物模型是病理生理学的前身。
6.病理生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在A.19世纪前叶 D.20世纪前叶B.19世纪中叶 E.20世纪中叶C.19世纪后叶[答案]C[题解]1879年俄国的喀山大学最早成立病理生理学独立学科和教研室,讲授病理生理学。
7.我国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成立于A.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30年代 E.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40年代[答案]D[题解]在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东北有些院校最先成立病理生理学教研室,1954年卫生部聘请苏联专家举办讲习班,1956年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均成立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2024年度-病理生理学课件ppt完整版x

19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与判断
酸中毒
包括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主要因CO2潴留所致,表现为 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升高;代谢性酸中毒则因固定酸增多或HCO3-丢失所致 ,表现为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降低。
碱中毒
包括呼吸性碱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主要因CO2排出过多所致,表 现为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降低;代谢性碱中毒则因碱性物质摄入过多或H+丢 失所致,表现为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升高。
对肾功能的影响
酸碱平衡紊乱可影响肾脏的排酸保碱功能,加重肾脏负担,甚至导致 肾功能不全。
21
05
缺氧
22
常用的血氧指标
血氧分压(PO2)
血液中物理溶解的O2所产生的压力。
血氧含量(CO2)
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的O2量,包括物理 溶解和化学结合两部分。
血氧容量(CO2max)
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
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损伤性变化与抗 损伤反应同时出现,相互交织在一起 。
疾病过程中,局部病变和整体反应相 互影响,互为因果。
因果转化
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某些变化, 前者为因,后者为果;当这些变化又 作为发病学原因引起新的变化时,则 前者成为果,后者成为因。
11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潜伏期
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到疾 病症状出现之前的时期
缺乏或急性胰腺炎等疾病引起 。
高钙血症
血清钙浓度>2.75mmol/L,主 要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恶性 肿瘤引起。
低磷血症
血清磷浓度<0.8mmol/L,可 由磷摄入不足、磷吸收障碍或 磷排出过多引起。
高磷血症
病理生理学完整版

病理生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一) 主要任务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基础医学学科。
◆以患病机体为对象◆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二)地位桥梁学科正常人体患病人体疾病诊治形态结构解剖、组织病理解剖学功能代谢生理、生化病理生理学临床各科(三)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1. 疾病概论: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主要论述的是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2. 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又称典型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3.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称病理生理学各论主要讲述体内重要系统的不同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机制。
风湿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如何学好病理生理学★概念要清楚第二节主要研究方法1. 动物实验◆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动物的自发性疾病临床观察以不损害病人健康为前提,观察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第二章疾病概论◆病因学◆发病学第一节健康与疾病健康(health)的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疾病(disease)的概念:疾病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症状(symptom):是指疾病所引起的病人主观感觉的异常体征(sign): 是指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在患病机体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异常第二节病因学(etiology)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及其作用的规律一、疾病发生的原因(一) 致病因素的概念:能够引起某一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二) 病因的分类1. 生物性因素:指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和蔓延的能力毒力(toxicity):是指致病因素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的能力2.理化性因素★物理性因素:机械力、温度、气压、电流、电离辐射、噪声等★化学性因素:无机及有机物、动植物毒性物质3.营养性因素指各类必需或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
病理生理学教案全册

病理生理学教案全册第一章:病理生理学概述1.1 病理生理学的定义解释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1.2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介绍病理生理学涉及疾病的基本过程,如炎症、出血、坏死等。
1.3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讲解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病理生理学和临床病理生理学。
第二章:疾病的基本过程2.1 炎症解释炎症的定义和特点,介绍炎症的类型和炎症介质的作用。
2.2 出血与血栓形成讲解出血的原因和机制,解释血栓形成的过程和临床意义。
2.3 坏死解释坏死的定义和类型,介绍坏死组织的清除过程。
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3.1 概述介绍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2 神经退行性疾病讲解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特点和病理改变,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
3.3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解释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原因和临床表现,如病毒性脑炎和细菌性脑膜炎。
4.1 概述介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4.2 高血压解释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讲解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4.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讲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原因和病理改变,介绍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第五章:消化系统疾病5.1 概述介绍消化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5.2 消化性溃疡解释消化性溃疡的定义和分类,讲解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5.3 肝疾病讲解肝疾病的类型和病理改变,如肝炎、肝硬化和肝肿瘤等。
第六章:呼吸系统疾病6.1 概述介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6.2 肺炎解释肺炎的定义和分类,讲解肺炎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6.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7.1 概述介绍泌尿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7.2 肾小球肾炎解释肾小球肾炎的定义和分类,讲解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7.3 尿路感染讲解尿路感染的原因、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第八章:内分泌系统疾病8.1 概述介绍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生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一) 主要任务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基础医学学科。
◆以患病机体为对象◆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二)地位桥梁学科正常人体患病人体疾病诊治形态结构解剖、组织病理解剖学功能代谢生理、生化病理生理学临床各科(三)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1. 疾病概论: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主要论述的是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2. 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又称典型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3.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称病理生理学各论主要讲述体内重要系统的不同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机制。
风湿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如何学好病理生理学★概念要清楚第二节主要研究方法1. 动物实验◆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动物的自发性疾病临床观察以不损害病人健康为前提,观察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第二章疾病概论◆病因学◆发病学第一节健康与疾病健康(health)的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疾病(disease)的概念:疾病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症状(symptom):是指疾病所引起的病人主观感觉的异常体征(sign): 是指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在患病机体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异常第二节病因学(etiology)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及其作用的规律一、疾病发生的原因(一) 致病因素的概念:能够引起某一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二) 病因的分类1. 生物性因素:指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和蔓延的能力毒力(toxicity):是指致病因素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的能力2.理化性因素★物理性因素:机械力、温度、气压、电流、电离辐射、噪声等★化学性因素:无机及有机物、动植物毒性物质3.营养性因素指各类必需或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
4.遗传性因素因遗传物质改变引起◆基因突变:主要是由基因的化学结构改变所引起◆染色体的畸变:主要表现为染色体总数或结构的改变遗传易感性: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遗传素质5. 先天性因素指能够损害胎儿生长发育的有害因素6.免疫性因素★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指机体免疫系统对一些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的损害造成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因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缺陷所引起的疾病。
7.其他因素:主要指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等。
(三) 病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二、疾病发生的条件1.概念: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
2.条件在疾病中的作用:①不是疾病发生所必须的因素;②作用于病因或/和机体,通过增强或削弱病因的致病力或增强或削弱机体的抵抗力促进或阻碍疾病的发生。
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的概念:通过作用于病因或机体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发病学(pathogenesis)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一) 因果交替规律: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某些变化,前者为因,后者为果;而这些变化又作为新的发病学原因,引起新的变化,如此因果不断交替、相互转化,推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二) 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在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斗争是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两者的强弱决定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结局。
(三)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分子病(molecular disease):由于DNA变异引起的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基因病(gene disease):因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表达调控障碍而引起的疾病。
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prognosis)(一) 疾病的过程1.潜伏期(period of incubation):指从病因侵入机体到该病最初症状出现之前的一段时间。
2.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在潜伏期后到出现明显的症状之前的一段时期3.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clinic manifastation):是出现该疾病特征性临床表现的时期。
4.转归期(stage of termination):疾病发展的最后终结阶段。
(二) 疾病的转归1. 康复(rehabilitation)( 1) 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亦称痊愈,是指致病因素已经清除或不起作用;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2) 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是指疾病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主要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消失,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需通过机体的代偿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机体的代偿反应有:器官储备力的动员、功能为主的代偿、代谢为主的代偿、结构的代偿2.死亡(death)(1)死亡的分类:生理性死亡: 指生命的自然终止,是因各器官的老化而发生的死亡病理性死亡: 因为疾病而造成的病理性死亡。
(2) 死亡的过程:①濒死期:亦称临终状态。
其特征是脑干以上的中枢神经处于深度抑制状态。
②临床死亡期:临床死亡期的标志是: 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和各种反射消失。
③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
从大脑皮层到各组织器官均相继发生不可逆变化。
(3) 死亡及脑死亡的概念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brain death):是指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4)脑死亡的判定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irreversible coma)和大脑无反应性②自主呼吸停止③瞳孔散大或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第三章水和电解质代谢障碍主要内容•水、电解质代谢的生理、生化基础•水钠代谢障碍:脱水、水中毒•钾代谢紊乱•水肿一、水、电解质代谢的生理、生化基础(一)体液的含量与分布(二)细胞内40%正常成人体液60%血浆5%细胞外20%组织间液15%正常情况下体液总量有明显个体差异,主要受年龄、性别、体型胖瘦的影响。
体型对体液总量的影响体重kg 体液总量%总含水量L肥胖者70 42.8 30非肥胖者70 64.2 40(二)成年人每日进出的水量成年人每日水的出入量水的入量(ml)水的出量(ml)食物中水700 皮肤蒸发500代谢水300 肺呼出35 0饮水1000 -1500 粪便排水150肾脏排水1000 - 1500 总量2500 2500(三)细胞内外液电解质含量阳离子(mmol/l) 阴离子mmol/l细胞外液Na+Cl-HCO3-(血浆) 140 104 24细胞内液K+HPO42-蛋白质150 40 67(四) 体内水交换及体液的渗透压体内各部分体液间的水不断相互交换,其交换量保持动态平衡。
1.血浆与组织间液之间有毛细血管壁相隔,除蛋白质外,水和小分子溶质均可自由通过。
因此以血浆电解质代表细胞外液电解质。
2.组织间液与细胞内液之间存在细胞膜,细胞膜对水和小分子溶质(如尿素)可以自由通过,蛋白质不能通过。
电解质虽然经常出入细胞,但是其通过细胞膜并不自由,受多种因素制约,所以细胞内外离子成分不同,细胞内阳离子主要是K+,细胞外阳离子主要是Na+。
细胞内外Na+、K+之所以保持显著的浓度差,主要是细胞膜上存在钠泵。
3.溶液的渗透压取决于溶质的分子或离子数目,体液内起渗透作用的溶质主要是电解质。
细胞内外的渗透压是相等的,当出现压差时,主要靠水的移动来维持细胞内、外液渗透压平衡。
(五)消化液的特点(六)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人体水、电解质平衡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通过改变肾脏对水的排出量和控制肾脏对Na+的重吸收,维持细胞外液的容量和渗透压相对稳定。
1.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ADH释放:渗透压升高作用非渗透压因素2.渴中枢3.醛固酮(aldosterone):是人体内调节血容量的激素,通过调节肾脏对钠的重吸收,维持水平衡。
4.心房利钠因子二、水钠代谢障碍脱水(dehydration)概念:指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一)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特点:失水> 失钠,血浆Na+>150mmol/l,渗透压>310mOsm/l1. 原因和机制(1)饮水不足:昏迷、极度衰竭的病人;口腔、咽喉、食道疾患;水源断绝。
(2)失水过多:经肺和皮肤不感性蒸发增多;经肾丢失;丢失低渗液。
2. 病理生理变化主要环节: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1)ADH释放,尿量或无尿,尿比重升高;(2)有渴感;(3)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内外液都减少,但以细胞内液丢失为主,出现细胞脱水。
早期轻症患者,由于血容量不明显,醛固酮不,尿钠;(4)细胞脱水可引起代谢障碍:酸中毒、氮质血症、脱水热脑细胞脱水出现功能障碍3. 防治原则:补水为主,给予适量含钠液(二)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特点:失钠>失水,血钠<135mmol/l, 渗透压<280mOsm/l1. 原因和机制体液大量丢失,只补充水易引起(1)经胃肠道丧失(2)大面积烧伤(3)大量出汗2. 病理生理变化主要环节: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1)患者无口渴;(2)ADH分泌,尿量不减或增加;(3)细胞外液向细胞内转移,细胞外液,;(4)血钠,醛固酮,肾吸收钠,尿钠;(5)细胞外液,包括血容量早期循环障碍,组织间液脱水体征细胞内液未减少反而增加细胞水肿,特别是脑水肿3. 防治原则:补钠为主,补水为(三)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特点:水、钠呈比例丢失,血钠140-150mmol/l, 渗透压280-310mOsm/l1. 原因和机制等渗体液丢失,在短期内均属等渗性脱水2。
病理生理变化(1)因首先丢失细胞外液,且细胞外液渗透压正常,对细胞内液影响不大。
(2)循环血量,Ald和ADH分泌;兼有低渗性、高渗性脱水的临床表现。
如不予处理,通过皮肤、肺不断蒸发高渗性脱水;如果仅补水,未补钠,低渗性脱水3。
防治原则:葡萄糖盐水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概念:肾脏排水能力降低而摄水过多,致使大量低渗液体堆积在细胞内外。
一、原因和机制1.肾排水功能不足2.ADH分泌过多3.低渗性脱水患者过多补水二、病理生理变化1.细胞外液容量增加,被稀释,血钠,渗透压降低,称之为稀释性低钠血症;2.水向渗透压相对高的细胞内移动,直到细胞外渗透压达到新平衡,引起细胞水肿,特别是脑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