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_音乐_思想

合集下载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

纵观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发展史,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先秦时期,是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发韧期,出现了大量的礼乐原范畴和学术争论,决定了中国音乐美学的基本框架。

第二个时期为汉代,是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系统化的时期。

《乐记》、《史记·乐论》对先秦时期尚处于自由状态分布的礼乐范畴进行了整合,形成了较为纯粹、系统的礼乐理论体系。

第三个时期为魏晋时期,是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丰富和转变的时期。

嵇康、陶渊明等继先秦诸家之后,对礼乐理论范畴体系中的一些基本命题进行了否定。

第四个时期为隋唐以后,是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时期,礼乐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遭到不平则鸣、发乎情性,由乎自然等范畴的挑战。

第五个时期为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学界为顺应世界音乐的发展,围绕振兴国乐这一课题而进行的探讨。

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现代转换与新生时期。

摘要: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和他的道德伦理观念结合起来的,他赋予音乐审美以新的内涵,提高了音乐的作用,使之不仅作为娱乐的方式和表情达意的方式,还作为传递其思想、道德、伦理主张的重要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在音乐方面,儒家学派与墨家、道家所持的观点不同,但儒家观点占主流。

孔子(公元前51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一生极其重视礼乐教化并一生积极躬行,其谈仁、谈礼、谈信等都影响了二千多年来的中国人的心灵。

而其谈音乐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其实,孔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音乐家,他不仅懂得声乐韵律,而且会弹古琴,吹笛吹箫。

他经常唱歌弹琴,以音乐表达情意和感受。

孔子虽然没有建立非常系统的音乐理论,但他对音乐理论极其有研究,所形成的音乐思想已成为后人的宝贵财富,并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如在理论上他强调音乐的政治作用,要求“乐”与“礼”相配合,以巩固国家统治。

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

在政治上崇尚“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

《论语》中所反映的儒家音乐思想及音乐史学线索

《论语》中所反映的儒家音乐思想及音乐史学线索
I Y a n J i u P i n g L u n ・ 研究评论 I ■ ■ ●
《 论语》 中所反映的儒家音乐思想及音乐史学线索
李 坤 徐 州幼 儿 师范 学校
摘要 : 《 论语》 是 儒 家 思 想最 为直 观 的 言论 集 , 承栽 着孔 子 及 弟子 对 音 乐思 想 的 重要 阐述 . 本 文通 过 对 《 论语》 中
广 大的社 会 大众 , 显然 更 加 强调 音 乐 的社 会 教育 作 用 。
第一 句 《 八 佾 篇》 中提 及 了孔 子 所 有 思想 的核 心 “ 仁” ,
并 且 认 为如 果 一 个 人 没有 “ 仁” 。 那 么他 便 谈 不 上 “ 礼” . 也 谈不上“ 乐” 。孔 子认 为 , 对 音 乐 的学 习 和接 触 是 有 先 决 条 件的 , 这个 条 件便 是 “ 仁” 。《 论语》 思想 中虽有 “ 仁 者爱 人 ” , 但 即使 仅 仅 是 就 《 论语 》 来看对 “ 仁” 的定 义却 远 远 不 是 一 句“ 爱人 ” 能 够概 括 的 , 囊括了忠 、 孝、 信 等 各个 方 面 。所 以 ,
“ 仁” 在孔 子 说 来 , 是一 种 社 会 基 本道 德 的体 现 。对 于 孔子
来说 , 想要 学 习 接触 音 乐 , 必 须 以 满 足社 会 的基 本 道德 为 条件 , 这便 是 孔 子 的音 乐 教育 思想 的重要 内容 。
想, 贯 穿 于 整个 《 论语 》 的始 终 , 在 各 处均 有 所 体 现 。
1 . 《 论语》 中孔 子 的音 乐 教 育思 想 子 日: “ 人 而不 仁 , 如 礼何 ?人 而 不 仁 , 如 乐何 ? ” ( 《 论
语・ 八佾篇》 )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中国素以礼乐之邦之称,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

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

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音乐思想发展的源泉,对后世音乐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思想,作为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的主体,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构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迄今还在我们的音乐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主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统治地位,他的音乐思想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支柱春秋之际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时期,其突出的特征是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礼崩乐坏。

孔子发现单用礼已无法使人遵循周礼,周代已有的礼乐文化在当世的价值观念上以被冷落,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仁不仅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其音乐思想的重要核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即突出说明了这一点。

面对这种文化秩序紊乱的局面,孔子试图通过自己的一套理论主张和思想学说来恢复和重建周代以来的人文传统,使礼乐教化合乎天道人心,合乎文明规范。

要实现以礼乐为中心的文化价值理想,自然就先要实现具有本体意义的、人和万物所共有的仁。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是一种道德理性,是伦理伦常得以成立的人心根据,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感通和理解的精神动源。

怎样达到仁境界?那就必须做到与人相亲相爱,亲即是仁的一个方面。

同时还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的精神建立起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应该是疏离的、异化的,而应该是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八佾》)的、有情有义并能互相交流和沟通的。

只有在后者的基础上,礼所规定的上下等级、长幼尊卑的秩序化社会才能實现。

仁的精神既表现在礼中,也表现在乐中,就乐而言,仁是其生气盎然的基础;就仁而言,乐则是仁传达的精神载体。

论语及其思想

论语及其思想

《论语》及其主要思想一、《论语》其书《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以记言为主。

“论”即论纂。

“语”即话语,经典语句,箴言。

“论语”即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二、《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国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意大利的阿奎那,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培根、牛顿、达尔文,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康德)之首。

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①“仁”的思想;②“礼”的思想;③中庸思想;④教育思想;⑤“孝”的思想;⑥天命思想。

①“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

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②“礼”的思想“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论语-音乐-思想

论语-音乐-思想

论语-音乐-思想《论语》中的音乐考量孔子是举世公认的大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他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对学生既“授业”、“传道”,又“言传”、“身教”,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在孔子的教育体系中,《乐》教则是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乐》教思想、《乐》教内容、《乐》教方法首开了中国文化下移之风。

他积累了丰富的《乐》教经验,提出了许多《乐》教原理、原则,在中国《乐》教史和教育思想史上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安上治民,文以礼乐,可成人矣孔子是一位音乐大家,他的音乐天赋非常好。

他多才多艺,自幼喜爱音乐,妙于琴、善于歌、精于箫,不仅懂得音乐的韵律,而且常用音乐表达性情和感受。

孔子的《乐》教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人的素质、道德和人格培养上。

他十分看重音乐“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将“和谐”看做音乐之美的最高境界。

他既看重“乐和”即音乐自身的婉转柔和、雍容典雅、强弱适度、高低和谐;更看重“人和”即琴瑟和谐。

他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孝经》)孔子用音乐治国安民,从而奠定了儒家音乐美学的思想基础,成为封建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法宝。

首先,孔子认为音乐是为政治服务的。

据《礼记?乐记》记载:“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政其极一也。

”孔子认为应把礼仪、音乐、政命、刑罚作为统一民心,实现治国安邦的手段运用于社会各领域。

“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

(《周礼·地官·大司徒》)通过传承音乐的方法“防万民之情”、巩固阶级统治,实现安邦治国。

当孔子听到子游用音乐治理国家时,他满意地微微一笑。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论语·阳货》)当他的学生颜渊问怎样才能治理国家时,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伎人。

朱熹《论语》释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朱熹《论语》释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朱熹《论语》释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朱熹的《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文献。

在传统文
化当中,音乐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朱熹在《论语》释论中也体现了其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

首先,朱熹认为音乐是表达宇宙关系的重要媒介,他认为音乐在将声音与其他
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同时,也能影响人的心理状态。

而儒家思想则认为这种心理转变有助于增进人们的自觉性,强调审视自身的理想,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客观地认识自身和外界之间的关系。

因此,朱熹在其《论语》论述中强调,要求音乐应贴合理性,优雅自然、刚柔相济,节奏平滑,量度精致,抒情优美,以更好地体现宇宙中萬物之间的息息相通。

此外,朱熹认为音乐强调的不仅仅是双方之间的美,他更看重把音乐融入社会
来调整社会秩序的作用。

朱熹认为,应以合理的乐律、恰当的节奏调节人们的情绪,培养审美情趣,使人们能够更加爱国、礼仪之邦,把音乐作为一种礼仪去影响人的行为举止,强调群体的优良品质。

朱熹在《论语》释论中,针对音乐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的界定与学究,在
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从儒家传统观念去认识音乐,以及他把音乐作为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极大地拓展了音乐美学思想的视野与内涵,赋予了音乐更深刻的意义与功能,从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论语中的孔子对于艺术修养的思考

论语中的孔子对于艺术修养的思考

论语中的孔子对于艺术修养的思考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艺术修养的思考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对《论语》中相关内容的研究,我对孔子对于艺术修养的思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孔子非常重视音乐的修养。

在《论语》中,他多次提到了音乐的作用和重要性。

孔子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乐,无以休。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音乐的重视。

他认为学习礼仪和音乐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只有通过学习音乐,人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心灵的满足。

孔子还强调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他说:“夫乐者,志也。

”他认为音乐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志向,通过音乐的表达,人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这些观点表明了孔子对于音乐在人类修养中的重要作用的思考。

其次,孔子对于绘画和书法的修养也有独到的见解。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了绘画和书法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绘画和书法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绘画的价值的思考。

他认为绘画可以使人们欣赏到美的事物,增加人们的快乐和满足感。

孔子还提到了书法的重要性,他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他认为书法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书法的修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人的作品。

这些观点显示了孔子对于绘画和书法在人类修养中的重要作用的思考。

此外,孔子还对于舞蹈和戏剧的修养有一些思考。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了舞蹈和戏剧的表演和欣赏。

他认为舞蹈和戏剧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孔子说:“舞干戚,蹈厉,嫫母,为之子。

”他认为舞蹈和戏剧可以使人们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体验,通过舞蹈和戏剧的表演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孔子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一、孔子音乐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一)以“仁”为精神心孔子主张音乐美育要以“仁”为精神核心,在《论语·学而》提出:“泛爱众,而亲仁”。

“仁”是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既指一种道德情感,又指一种博爱精神,具有伦理学的意义。

《论语·八佾记载“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将“仁”的精神视为“礼”、“乐”的实现前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造成礼崩乐坏的局面,周代原有适应血缘制与宗法制的礼乐文化被现世的价值观念冷落,孔子力图重建理想的社会制度,但他认识到仅靠“礼”的外在规定,无法使人完全遵循礼法。

因此,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文化精神,以“泛爱众”作为“仁”的情感依托,在继承古代乐教传统的基础上,把“乐”作为陶冶人情、冶人性和培养人格的最佳方式,通过“乐”的活动推行“仁”的精神,使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超越西周礼乐思想具有新的人文意义。

在音乐美育中,孔子以“仁”的精神为核心,强调音乐要具有美的形式和善的内容,提出“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

“仁”是“乐”的意义所在,通过“美”呈现为音乐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礼”的道德基础,通过“善”呈现为音乐内容的精神意义。

《论语·八佾》记载“子谓,‘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

'”孔子赞贯《》乐、《武》乐有优美的旋律,都具有关的形式:但在内容上,《韶》乐歌颂舜的德治,禅让转位,选贤举能,以表现仁爱美德为内容符合孔子的社会政治主张,所以《韶》乐“尽善”。

而《武》乐唱颂周武王伐商的战功之乐,以高扬杀伐征讨为内容,故《武》乐“未尽善”。

就“善”和“美”比较而言,孔子认为“善”是根本,也是审美的基本价值标准。

孔子对《》乐、《武》乐的不同评价,强调音乐应以“仁”的精神为核心,追求内容善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对于当前的音乐美育在结合音乐形式和音乐内容的学习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二)以和”为审美造求孔子以“和”作为音乐美育的审美追求,体现了其“中”的哲学观,即“中立而不倚”,并与其侣导“仁”的精神是相互融通的。

试论孔子“琴乐”批评思想

试论孔子“琴乐”批评思想

试论孔子“琴乐”批评思想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繁荣的时代。

先秦诸子百家围绕音乐的社会作用问题展开争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音乐批评思想也是恢复西周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音乐批评既有对现实社会政治的批判,也有不少关于音乐艺术形式展开的批评讨论。

孔子不仅是位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琴家,所以他有许多对“琴乐”的批评观点。

因此,本文将对史料中记载的有关孔子对“琴乐”的批评思想进行梳理概述。

关键词:孔子“琴乐” 批评前言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对文人用于修身养性的传统琴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赋予了琴乐独特的文化底蕴。

由于孔子推崇礼乐文化的目的在于恢复西周的政治秩序,所以他的音乐批评多围绕“礼乐”批评展开,对“琴乐”的批评中也包含着“乐从礼”的中心思想。

一、孔子“琴乐”批评观念《论语·先进》中记载:“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1]这段话是孔子对“由”,即子路弹瑟所作出的批评,其人可以升堂却未能入室究竟是什么样的评价?单从这一段话可能无法断定。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升堂入室,喻入道之次第。

而由的琴瑟之声“言其声之不和”[2],所以说,子路的琴瑟之声不符合孔子“乐从礼”的音乐批评观念,孔子认为子路的鼓瑟之声中带有骄躁之音,因此批评他不可入室。

在《孔子家语·辩乐解》也有解释说:“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入于南,不归于北。

南者,生育之乡。

北者,杀伐之域。

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象生育之气,忧愁之戚不加于心也,温柔之动。

’”[3]以及《论语·先进》中记载说:“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一: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仁由孔子创建的儒家学派所衍生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

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仁是文化思想的精髓,是孔子音乐美学的核心和出发点,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具有伦理学的意义。

查《说文解字》,仁的本义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

儒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是自然人,二人以上就成为社会人。

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汉字。

仁的基本含义有三种:一是仁德;二是仁者;三是等同于。

孔子仁的思想要义是爱人。

《论语颜渊》篇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里的爱是爱惜、爱护之意,为广义之爱,即大爱。

孔子曾称赞曾点时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这也是孔子关于仁的一种政治理想,更是一种审美境界。

《论语》中记载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

礼是人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

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这才符合孔子仁的要求。

在孔夫子看来仁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属性。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旧有的社会体制正在解体,而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

孔子希望以仁的文化理念来教育人民,通过群体的努力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

而仁的实质正是治民的一种手段。

在大道不行上德不再,礼制崩溃、乐制破坏的情况下,孔子提出并推广仁具有开创性意义。

二:孔子的艺术审美标准孔子曾讲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孔子是以仁的实现为礼乐的实现前提的[1],然而仁并不是礼的附庸而是礼乐的核心。

孔子认识到在面临着社会形态变更转型的历史时期要想企图建立起来新的社会秩序礼乐,就必须首先提倡在人际关系中建立一种亲仁之爱的情感基础,孔子把仁的观念注入到了礼的内涵之中创造性的提出这样一种文化精神,祈望用这样一种博爱的精神来教育人们从而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3]。

浅谈《论语》中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浅谈《论语》中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浅谈《论语》中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摘要]: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思想解放空前活跃,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由斯兴焉。

孔子作为春秋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的这些身份是被世人所熟知的,但是不能忽略了孔子还是一位有着深厚造诣的音乐家。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子毕生致力于教育,尤其重视音乐方面的教育。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中有许多孔子关于音乐和音乐教育的论述,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及反思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下音乐教育有何启示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礼乐音乐教育思想一、孔子的礼乐思想中国古代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和“乐”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可见礼乐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孔子接连两次发问,礼和乐到底是什么?孔子明确地指出“礼”和“乐”不是单纯指制礼作乐的器物或者乐器,礼乐不能流于表面形式,而要注重精神内涵。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不具备仁德,那该如何对待礼和乐呢?“仁”是《论语》的核心,同样地,“仁”的思想也贯穿于孔子音乐教育的全过程。

二、学习音乐的重要性《论语》的经典之处在于常读常新,开卷有益。

笔者每一次捧读《论语》,都仿佛看到孔子“万世师表”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君子学习修身源起于《诗经》,立身处世之道在于学礼、懂礼、遵循礼的原则,最后达到的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取决于音乐的修养。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所提出的教育内容,不仅注重诗教、礼教,尤其重视乐教。

良好的音乐教育能使人性情平和、卓然自立、明辨是非善恶,使人充满健康向上的精神动力。

子曰:“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论语•述而》)。

《论语》教育思想对音乐教育的启示

《论语》教育思想对音乐教育的启示
关 键 词 :孔 子 《论 语 》 教 育 思 想 音 乐教 育 启 示
孔 子 是 『十】困 ‘代 伟 大 的 思 想 家 、教 育 家 、政 治 家 。 孔 子 打 破 了“学 在 官 府 ”的 体 制 ,¨行 创 办 了 塾 学 ,这 为 促 进 文 化 _F移 ,举 办 民 间 教 育 齐 、Ik.弘 扬 干¨发 展 中 华 文 化 作 卅 了 巨 大 的 贡 献 ,为 我 罔 的 教 育 事 、JI,树 立 了 榜 样 笔 者 拟 就 孔 子 的 音 乐 教 育 方 而 成 就 及 对 现 阶 段 音 乐 教 育 作 一总 结 ,以 期 有 助 丁 这 一一领 域 的研 究 ,
二 、教 育 时 间 孔 子 确 立 了 “学 而 不 厌 、诲 人 不 倦 ”(《论 语 ·述 而 》)的 理 想 ,蕴 含 了 “音 乐 教 育 ”普 及 性 的 理 念 。孔 子认 为 学 无 止 境 ,学 习 和 接 受 音 乐 教 育 不 是 某 个 年 龄 阶 段 的 事 ,而 是 与 生 俱 来 ,直 至 死 亡 。孔 子 以 自 己 为 例 ,明 确 地 说 明 ,要 使 自 己 道 德 修 养 达 到 ft的 境 界 ,就 必 须 终 身 学 习 。他 说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r学 ,二t十 而 立 ,四 十 而 不 惑 ,五 十 而 知 天 命 ,六 十 耳 顺 ,七 十 而 从 心 所 欲 不 逾 矩 ”(《论 语 ·为 政 》)《论 语 》 一书 还 记 载 了 孔 ¨ 弟 子 边 从 政 边 受 孔 子 教 诲 的 大 量 事 实 ,这 种 学 习 方 式 在 现 代 称 为 回 归 教 育 或 继 续 教 育 ,是 由学 生 的 特 点 决 定 的 。“我 非 佳 而 如 之 耆 ,好 古 .敏 以 求 之 者 也 ”。(《论 语 ·述 而 》)“十 室 之 邑 ,必 有 忠 信 如 丘 者 焉 ,不 如 丘 之 好 学 也 ”..(《论 语 ·公 冶 长 》)“知 之 者 不 如 好 之 者 , 好 之 者 不 如 乐 之 者 ”。 (《论 语 ·雍 也 》)“三 人 行 ,必 有 我 师 焉 ”。 (《论 语 ·述 而 》)“学 而 不 厌 ”。 (《论 语 ·述 而 》)“人 太 庙 ,每 事 问 ”。 (《论 语 ·八 佾 》)只 有 “发 愤 忘 食 ,乐 以 忘 忧 , 不 知 老 之 将 至 ” (《论 语 ·述 而 》)“加 我 数 年 ,五 十 以 学 易 , 可 以 无 大 过 矣 ”。 (《论 语 ·述 而 》)《史 记 ·孑L子 世 家 》记 载 : “孔 子 晚 而 喜 《易 》… … 渎 《易 》,韦 编 _二绝 。”只 有 做 到 学 习 需 要 具 有 乐 学 精 神 。把 学 习 看 作 人 生 的 一 项 基 本 需 要 ,才 能 永 远 保 持 学 习 热 情 ,活 到 老 学 到 老 。

论语学而篇中乐的理解

论语学而篇中乐的理解

论语学而篇中乐的理解
《论语·学而篇》是孔子的言论集,其中涉及了对乐的理解。

乐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中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既指音乐艺术,也包含
了社交礼仪和道德教化的内涵。

孔子在《学而篇》中对乐的理解主
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乐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孔子认为音乐可以调和人的情感,使人心情愉悦,消除压抑和疲劳。

他强调音乐的美妙和和谐,认为
通过欣赏和演奏音乐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2. 乐作为一种社交礼仪,孔子强调乐的社交功能,认为乐可以
在人际交往中起到和谐、团结的作用。

他主张通过音乐来加强人与
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乐作为一种道德教化手段,孔子认为乐可以教化人的品德和
修养,使人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他强调音乐的作用不仅在于娱乐,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的教化作用来培养人的美德和道德观念。

4. 乐的选择和使用,孔子提出了对乐的选择和使用的要求。


认为应该选择符合礼制和道德规范的音乐,而不是随意追求声音的
娱乐性。

他主张在教育和社会活动中使用符合礼仪规范的音乐,以达到教化和团结的目的。

总的来说,孔子对乐的理解包含了音乐艺术、社交礼仪和道德教化等多个方面。

他认为乐可以调和人的情感、促进社会和谐,同时通过乐的教化作用来培养人的美德和道德观念。

在选择和使用乐的过程中,他强调了符合礼制和道德规范的原则。

这些观点对于古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析《论语》的音乐思想

摘析《论语》的音乐思想

摘析《论语》的音乐思想作者:阙烁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5期【摘要】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们记录、整理孔子言行而成的《论语》则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

其中有关音乐方面的记载,反映出春秋时期的社会音乐生活状况,同时也反映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从《论语》经典语句着手来摘析、阐述《论语》中涵盖的音乐思想。

【关键词】乐;善;仁;教化绪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走过数千年的风雨沧桑。

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得以代代传承,甚至已经融入民族的灵魂与骨髓里。

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几乎成了中华文明的代名词。

与《大学》、《中庸》、《孟子》称为四书的《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中有关音乐艺术的记载,反映出春秋时期的社会音乐生活状况,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本人的音乐修养及其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实践活动,更折射出其音乐思想的光辉。

孔子在音乐方面的主张和思想,同其在政治和道德伦理方面一样,对中华民族产生了长久深远的影响。

本论:乐:《论语》中提到的“乐”,指的是流传于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说分为诗歌、舞蹈、以音乐三部分。

而本文将论述的“乐”则是以音乐为主,即“歌、舞、乐”中的音乐部分。

如《论语》中出现的“歌”、“击磬”、“瑟”等等。

善: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谈及了自己的一次听音乐的感受:“不图为乐之于斯也”。

当时,孔子在齐国听韶乐,竟然三个月不知道肉味,孔子从自身感受出发,发现音乐竟能让人达到如此境界,有如此醉人、感染人的魅力。

让人得以精神上的满足,以至于忽略身体上的饥饿。

《论语·八佾》中孔子评韶,“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谢子元在我国古代各思想流派中,真正重视音乐的只有儒家,尤其是早期儒家。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在音乐搜集、整理、修订、教学上自觉地做了大量工作,《论语》中记载他音乐方面的言论和实践近30处。

孔子已经形成了比较明确的音乐观,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丰富的音乐思想。

可以说,孔子既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又是一位了不起的音乐家。

孔子生当“礼崩乐坏”的时代,他痛心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无道,愤慨于诸侯“八佾舞于庭”的儹越,以恢复和弘扬礼乐文化为一生志业。

他“删诗书,订礼乐”,把音乐作为“六艺”之一教育学生(据说他还编有《乐经》作为教材,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公孙尼子(约生前498年)著有《乐记》,是儒家的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一般认为也体现了孔子的音乐思想。

系统地学习、研究孔子的音乐观,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扬弃和转型,对当代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孔子的音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音乐作为重要的政治工具和道德教化工具的音乐功能观。

孔子主要是从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道德教化功能的角度来强调音乐的重要性的。

我们的古人虽然很早就认识到音乐是“由人心生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礼记·乐记》),即认识到音乐是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形式,是一种精神享受、抚慰和宣泄方式,但却几乎从来没有把音乐当作一种单纯的艺术,放任人们“为艺术而艺术”,而是把音乐当成一种统一老百姓思想感情的重要的统治工具。

《论语》和《乐记》大多是“礼”“乐”双提并论,如:“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礼节人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所有这些论述都强调音乐和礼的规X一样,是至关重要的统治工具。

由《论语》解读孔子之音乐思想

由《论语》解读孔子之音乐思想

由《论语》解读孔子之音乐思想作者:魏雪婷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5期摘要:孔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颇具影响的思想家,他对儒家的音乐思想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而《论语》作为儒学的代表作,在记录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反映了孔子独到的音乐思想,如对礼乐的认同、有关音乐的审美、以及对俗乐所持的态度。

关键词:《论语》;孔子;音乐思想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0-0003-02《论语》是我国传世的儒家经典学说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

记录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反映了孔子所主张的儒家音乐思想。

一、对礼乐的认同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制频于瓦解,封建制崛起的社会大变革的东周末期。

按照他自己的观点讲就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当时的周王朝已经趋于名存实亡的境地,各诸侯国的乐官也纷纷“跳槽”,《论语·微子》中记载:“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鼓武入御寒,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这里所提到的人物都是一些鲁国的乐官,大师挚到齐国去了,亚饭干到楚国去了,三饭缭到蔡国去了,四饭缺到秦国去了,击鼓手方叔避居到黄河岸边,小鼓手武到汉中去了,少阳和击磬的襄逃到海滨去了。

这种现象无疑对音乐的交流起到了一定得作用。

但是孔子对这样一种局面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是破坏了周文王的那一套礼乐制度,导致社会秩序紊乱。

孔子认为礼乐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事关治国之大事,音乐与政治之事相同,故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

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做。

从《论语》看孔子喜爱的音乐风格及儒家的乐教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喜爱的音乐风格及儒家的乐教思想
徵羽 , 宫音 浑厚 较浊 , 远 以 闻 ; 音 嘹亮 高 畅 , 长 商 激越 而 和 ; 音 角 和 而不 戾 , 而不枯 ; 音焦 烈 燥 恕 , 火 烈声 ; 润 徵 如 羽音 圆清 急 畅 , 条 达 畅意 。 五音 各有 特色 , 的浑 厚 、 的 嘹亮 、 的 和润 、 的 有 有 有 有
到“ 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 ,小人之音则不然 , 亢丽
微末 , 以象 杀 伐 之 气 , 中和 之 感 , 载 于 心 , 和 之 动 , 不 温 不存 于 体 , 然 者乃 所 以为乱 之 风 ” 这 里 君子 和 小 人所喜 爱 的不 同音 夫 。 乐形 成对 比 , 子 音乐 温 柔 居 中 , 人 音乐 则 “ 君 小 以象杀 伐 之 气 ” 。 子路 得知 老师 的批 评 后 ,惧 而 自悔 , 思 不 食 , “ 静 以至 骨 立 ” 。音 乐 不 温柔 敦厚 ,L 孑 子认 为 那 是小 人 的音 乐 ! 吓得 学生 不 得 了 , 以 至于 不肯 吃饭 , 得 只剩 骨 架 。可见 温 柔 敦厚 音 乐风 格 在儒 家 瘦 心 目中 的分量 。 ( ) 善 尽美 三 尽
懂 得 声乐 韵 律 , 而且 以 音 乐表 达 情 意 和感 受 , 音乐 作 为 教 化 以
的方法 。
进退得齐焉。 f乐化篇》 ” 《 ) 按儒家观点 , 这种“ 中正” 音乐的社会效
果是 相符 合的 。 因此 , 成 了孔子 音乐 审美追 求 的依据 和 目 。 它 标 于是 , 当孔 子 在 齐 国 听 过 《 》 后 , 韶 乐 整个 身 体 很 长 时 间 都 被 中正 的音 乐 所 带 来 的 愉 悦 和 回 味所 占据 , 至 “ 月 不 知 肉 甚 三
《 语》 手, 论 人 和大 家一 起认 识 孔子 喜爱 的音乐 风格 及 孔 子 的乐

论《论语·子之武城》在儒家音乐思想史中的意义

论《论语·子之武城》在儒家音乐思想史中的意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之 武城 在 儒 家音 乐 思 想 史 中的 意 义 子
道等。在 《 论语》 中,孔子并没有将 “ ”与 “ 道 礼
只是孔子认为 ,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并没有被明确
乐 ”直接联系起来 。然而从孔子 “ 偃之言是也 。前
言戏之耳 ”来看 ,他最终是认可子游 ,收回 了先前
化、清 晰化 。子游不但吸收孔子的思想 ,而且还对
说服的,所 以它 必然 与儒家 思想密切有关 ,然而历来学者们偏 重于它教育思想的探讨 。其实 ,笔者通过研
究发现,它涉 及到孔子及其弟子的音乐 思想 ,在儒家思想史特 别是音 乐思想史上意义极大 。
孔子是中国音乐 、文化史 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其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 《 论语》中 ,他在政治上主张 “ 以政以德” ,提倡 “ 礼治” ,重礼、乐的作用 ,强调音乐从道 德上能感化 人 。 曾说 : 移风 易俗莫善于乐 , 他 “ 安上治民莫关 于礼” 。孔子认为音乐 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 “ 善”和 “ ” 美 ,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 ,表现 平
“ 日:朝 闻道 ,夕死可矣 ”等。【5二是这种 规律 的具体表现 ,诸如天道 、父之道 、君子之道及善人之 子 0 】) (
收稿 日期 :2 0— 7 1 0 9 0— 2
作者简介:景圣琪 ( 92 ) 16一 ,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景 圣 琪 :论 论 语
和中庸者为美 ,形成 了人类历史上最早 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孔子强调音乐形式与 内容的统一 ,推崇 “ 乐
而不淫,衰而 不伤 ”的雅乐 ,反对 民间俗 乐 “ 郑卫之声 ” 恶郑声之乱雅也 ” 、“ 。

《论语》中“乐”思想探析

《论语》中“乐”思想探析

2021第1期·总第567期如果说以基督教为主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罪感文化”,那么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文化就是一种“乐感文化”。

〔1〕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一书,蕴涵着大量的“乐”思想。

《论语》开篇就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就涉及了学习、交友和修身三件事,均与快乐相关,从而奠定了《论语》全书的情感基调。

探究《论语》中的“乐”思想,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藉的“乐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一、同音共律的交友之乐1.要乐交朋友,知人善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中国人自古重视交友之道,朋友之交也被认为是五伦之一,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桩人生幸事,《论语》〔2〕中有多处体现这种交友之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相见远道而来的朋友,是一件让人喜悦的事,可以一起畅谈人生,一起学习研讨,一起讨论正道国事。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论语·子路》)君子正道直行,亲近近处的朋友,远方的朋友也会慕名而来。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愁自己没有兄弟,子夏却认为君子应放眼天下,只要自己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在这世间何愁没有朋友呢?“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论语·季氏》)以礼乐修养自身,以赞颂他人善处为乐,以多有良友为乐,由内及外,心宽体胖,心情愉悦而满足。

2.双方要志同道合,交同音共律之友“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作者简介]王樊,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论语》中蕴涵着丰富的“乐”思想,其“乐”涉及很多方面。

翻阅《论语》,通过探寻《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交友之乐、求知之乐、教学之乐、君子之乐、生活之乐、音乐之乐来了解先哲们对“乐”的理解和追求,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思想,以此启迪当下人们对“乐”生活的美好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音乐考量孔子是举世公认的大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他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对学生既“授业”、“传道”,又“言传”、“身教”,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在孔子的教育体系中,《乐》教则是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乐》教思想、《乐》教容、《乐》教方法首开了中国文化下移之风。

他积累了丰富的《乐》教经验,提出了许多《乐》教原理、原则,在中国《乐》教史和教育思想史上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安上治民,文以礼乐,可成人矣孔子是一位音乐大家,他的音乐天赋非常好。

他多才多艺,自幼喜爱音乐,妙于琴、善于歌、精于箫,不仅懂得音乐的韵律,而且常用音乐表达性情和感受。

孔子的《乐》教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人的素质、道德和人格培养上。

他十分看重音乐“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将“和谐”看做音乐之美的最高境界。

他既看重“乐和”即音乐自身的婉转柔和、雍容典雅、强弱适度、高低和谐;更看重“人和”即琴瑟和谐。

他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孝经》)孔子用音乐治民,从而奠定了儒家音乐美学的思想基础,成为封建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法宝。

首先,孔子认为音乐是为政治服务的。

据《礼记?乐记》记载:“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政其极一也。

”孔子认为应把礼仪、音乐、政命、刑罚作为统一民心,实现治邦的手段运用于社会各领域。

“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

(《周礼·地官·大司徒》)通过传承音乐的方法“防万民之情”、巩固阶级统治,实现安邦治国。

当孔子听到子游用音乐治理国家时,他满意地微微一笑。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论语·阳货》)当他的学生颜渊问怎样才能治理国家时,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声,远伎人。

声淫,佞人殆。

”(《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韶》乐是尽善尽美的,乐是淫声。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音乐的形式和容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和谐稳定这个大局。

为此,孔子将“家国同构”的思想渗透到《乐》教中,推行“以乐辅礼,治理国家”。

崇尚“以政以德”,提倡“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

主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亲仁之爱的情感基础,通过“乐”与“礼”相配合,实现音乐的“中和”价值,使社会生活中各种互相矛盾的事物和谐统一起来。

营造人人都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氛围,最终达到声和、心和、人和、政和的目的。

实际上,此时的《乐》教已上升到以乐治国的高度。

其次,孔子主《乐》教应把德育放在首位。

推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践行育人为本,技巧在后。

他说:“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

”(《乐记·乐情篇》)即在音乐教育中思想道德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修养是首要的,事情完成是次要的。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孔子将“仁”与“圣”并列,作为德行培养所能达到的最高标准,其出发点就是树立人的远想,培养人的高尚情操,落脚点是提高人的仁爱意识和精神境界。

孔子将“仁”作为《乐》教的精髓,以“乐”作为端正人心、提升博爱精神的方式,从而把外在礼的规性要求和“礼”所规定的上下等级、尊卑老幼的社会秩序,通过《乐》教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个人心中,成为一种在的自觉要求。

使受教育者在心修养、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养和冶,这就是孔子《论语·学而》中所讲的“泛爱众而亲仁”。

依靠“仁”的“爱人”之道德情感,通过《乐》教将博爱精神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人的各种活动中,从而使民知法识礼,安分守己,归顺长上,便于统治,达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效果。

孔子这种对理想人格境界的追求,正是他超越乐师和常人特别的地方。

再次,孔子强调《乐》教具有使人形成完美人格的美育功能。

认为要造就理想人格,形成天人合一的境界,以“诚”为本、“温柔敦厚”的完美品格,最终是要靠“成于乐”完成的。

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通过以美怡情和以美启善培养实现,而《乐》教正好承担了这个任务。

音乐具有怡情养性、摇荡性情;愉悦心灵、净化情感的作用。

通过传承音乐能使人情趣变得高雅起来,人格变得高尚起来,心灵变得美好起来。

正如孔子在《乐记》中提到的:“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乐》教正是通过教化,发挥了“兴、观、群、怨”的独特功能,它将“礼”与“乐”融为一体。

从而加深了人们对“礼”发自心的认可,使传承音乐同培养合乎其社会理想的人有机结合起来。

因此,《乐》教被孔子视为培养和实现“成人”修养不可缺失的容。

即孔子所说:“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感悟孔子《乐》教思想,“和谐”是它的核心。

基于音乐教化风俗的社会价值,孔子将道德修养的培养作为《乐》教的重要抓手,作为教育“成人”、完善人格的最终目标。

孔子认为音乐能感化人心,并与人的情感互相作用,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音乐旋律;同样有什么样的音乐旋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和情感。

坚信一个人的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的,只有通过音乐教育,才能培养出谦谦君子,即“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才能造就出更多道德高尚、志向远大、多才多艺,能够担当重任并为国家服务的栋梁之材。

二、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后,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很遗憾用于教学的《乐》书没有能保存下来,据考证:“《乐》亡于火(或认为儒家本来就没有《乐经》,“乐”即包括在《诗》、《礼》之中)而不得其传外。

”好在《礼记》对当时的《乐》教有明确的记载,如“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王制》);“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

(《礼记·则》)由此可见孔子的《乐》教容与音乐、诗歌、舞蹈是分不开的。

精选诗歌,整理正乐,合成一集的《诗经》,是孔子《乐》教的经典教材。

“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了适当的安排。

他从三千多首原始诗歌中精选出来三百零五首,对音乐进行了研究和整理,“正乐”即对诗的乐调进行整理,使它们尽量恢复古时诗乐相配的原貌。

《雅》、《颂》都是宫廷的表演乐曲,同时又是《诗经》中的两大部分。

古代诗、歌是不分家的,它在孔子的《乐》教中占重要地位,在战国时期,从事于外交活动,时常要引用《诗经》里的诗句,如果不掌握《诗经》中的诗句,是不能当外交官的。

“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篇》)一个人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孔子认为《诗》可以感发精神,可以使人了解社会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帮助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抒发人的心情感。

《诗经》里的诗歌按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总之《诗经》是《乐》教的重要教材。

即“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

”(《诗经·风·子衿》玄注)兴正礼乐,维护统治,是孔子《乐》教容的显著特色。

礼乐教育是夏、商、周三代音乐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孔子《乐》教的重要容。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论语·为政》)表明孔子对三代礼乐制度的沿袭有着深刻的认识。

当时,贵族、士人子弟都入国家兴办的学校,音乐已成为他们的必修课,施教的容包括“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韶)》、《大夏》、《大濩》、《大武》”。

(《周礼·春官宗伯》)其教育任务是培养担任国家礼仪活动官职的“国子”。

他们除了学习唱歌跳舞外,还要学习乐器的演奏。

作为私人授徒的孔子,他一生追求克己复礼,在《乐》教中自然会以“兴正礼乐”(《史记?周本纪》)为己任,这与当时国学的礼乐教育是一致的。

在孔子看来“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者也”。

(《乐记·乐化篇》)说乐是用以影响人的心世界的,礼是用以约束外貌行为的。

单要求有礼是不够的,必须用乐配礼规人的行为,这样才能心服口服表里如一。

孔子认为《乐》教绝不仅仅是形式、技艺的培养,核心是“仁”的培养,如果不能激发学生“仁”的情感,《乐》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他希望用礼乐的结合培养“仁”者,实现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

孔子说:“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他的意思是:乐呀乐呀;难道只是钟鼓一类的乐器演奏而已吗?(《论语·阳货》)“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可以看出孔子的《乐》教容轻娱乐重政治,是维护当时政治统治的一种手段。

八音克谐,弦歌不绝。

言传身教是孔子《乐》教容的显著特点,孔子经常和学生在一起不仅动口更勤于动手,“弦歌之声不绝”。

表明他善于弹琴、鼓瑟、击磬、唱歌。

先的乐器按照不同的制作材料分为八种,后人也以“八音”作为各类乐器的统称,即《周礼?春官?太师》所说的“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仅在《诗经》中出现的乐器名称就达二十九种之多。

据说曾使孔子听了“三月不知肉味”的舜乐《韶》,就因为以箫为主奏乐器而被称做《箫韶》。

足见当时孔子会演奏的乐器相当之多,且演奏水平达到很高的程度。

《墨子·公孟篇》说:“儒者,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弦《诗三百》,诵《诗三百》。

”这说明《诗经》各篇都是可以合乐演唱并伴以舞蹈的。

在《史记·乐书》中宾牟贾根据孔子口述:“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狭。

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

”讲述了《武》从步阵、进击、鸣鼓、奏乐、舞姿到与乐合奏表演的全过程,描写了武王伐纣的“壮美”场面。

《礼记?郊特牲》称“《武》,壮而不可乐也”。

从《武》乐的诸种艺术表演上,我们进一步看到了孔子高超的表演技能。

感悟孔子《乐》教容,有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容深入浅出、各有侧重,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礼记·?经解》)由此看出,《诗》教倾向于性情的培养,使人温柔诚实、淳朴;《乐》教更倾向于情感的冶,使人胸怀宽广,品性平易、善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