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整理与复习精品教案
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了解平均数、中位数等常用统计概念
![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了解平均数、中位数等常用统计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4bba4158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9.png)
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了解平均数、中位数等常用统计概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均数、中位数等常用的统计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 中位数的含义和求法。
3. 众数的含义和求法。
4. 统计表的填写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含义和求法,统计表的填写和分析。
2.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求法,统计表的填写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统计数据和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讲解:教师讲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含义和求法,并举例说明。
3.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练习题。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和求法。
5. 拓展: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7.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一些有关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求法。
2.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运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感受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4. 采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七、教学步骤:1. 步骤一:导入新课,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步骤二:讲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含义和求法,并举例说明。
3. 步骤三: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练习题。
4. 步骤四: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和求法。
5. 步骤五:拓展应用,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案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案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7adbf25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1.png)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案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 能够分析并比较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点;3. 能够应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2. 计算一组数的中位数;3. 寻找一组数的众数。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及教学实例;2. 学生准备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实例引发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思考,如:下面一组成绩表示某班同学的考试成绩:85,90,95,65,80,70,90,75,60,85,90,请问这组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2.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记录下各自的答案。
二、讲解(15分钟)1. 教师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进行详细讲解,并给出计算公式和步骤。
2. 通过课件展示实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3. 强调每个数一样重要的情况下使用平均数,位置一样重要的情况下使用中位数,重复出现最多的数字使用众数的特点。
三、实践操作(25分钟)1. 让学生回答导入部分提到的问题,并比较各自的答案,讨论解决办法。
2.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公式和步骤计算一组给定数字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核对答案。
3.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一些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题,并让学生相互批改答案。
四、巩固练习(20分钟)1. 教师提供一组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使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举例的方式展示他们的解决思路和答案。
3. 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让学生对各个概念的差异和适用范围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截止日期和提交方式。
总复习:平均数(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
![总复习:平均数(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ac2378c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65.png)
总复习:平均数(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基本概念;2.掌握平均数的求法;3.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1.概念讲解•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平均数代表了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例子:比如一个班级有40个学生,其中10个学生的数学成绩是80分,20个学生的数学成绩是90分,10个学生的数学成绩是100分。
班级的平均数就是:(80 * 10 + 90 * 20 + 100 * 10) / 40 = 902.如何求平均数•公式:平均数 = 所有数据的总和 / 数据的个数•例子:计算5, 4, 7, 1, 6这五个数的平均数(5 + 4 + 7 + 1 + 6 ) / 5 = 4.63.应用实例•例子:小明家里每月的水电费如下,请计算平均每月的水电费:–2月:150元–3月:180元–4月:200元–5月:220元–6月:180元(150 + 180 + 200 + 220 + 180) / 5 = 1864.练习1.求出以下数据的平均数:10,20,30,40,502.一次课堂考试平均分是68分,参加考试的人数是36人,其中有4名学生没来参加考试,问这4个学生的分数分别是多少?3.上周周一到周五,小明每天都做自己的家庭作业,分别用了1.5h, 2h, 1h, 1.5h, 2.5h。
请问小明平均每天用了多少小时做家庭作业?5.讲解前面的练习1.平均数 = (10 + 20 + 30 + 40 + 50) / 5 = 302.该次考试最后成绩的总和为:68 × 36 = 2448,最后4名学生平均每人得分为 (2448-x) / 36 = 68,推导得到 x=2448-(68 × 36)=60,所以这4名学生的成绩分别是60分。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3e2da1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cf.png)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1.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小明身高1.4米,小华身高1.3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1.2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1.3 演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以一组具体的数据为例,展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1.4 练习:让学生解决一些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巩固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中位数的概念与计算2.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中位数的概念,如“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是什么?”2.2 讲解中位数的定义: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2.3 演示计算中位数的方法:以一组具体的数据为例,展示如何计算中位数。
2.4 练习:让学生解决一些有关中位数的问题,巩固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
第三章:众数的概念与计算3.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众数的概念,如“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什么?”3.2 讲解众数的定义: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3 演示计算众数的方法:以一组具体的数据为例,展示如何计算众数。
3.4 练习:让学生解决一些有关众数的问题,巩固对众数概念的理解。
第四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4.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一家公司的员工工资如何通过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来描述?”4.2 讲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解释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作用。
4.3 演示如何应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以一组具体的数据为例,展示如何应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来描述数据。
4.4 练习:让学生解决一些有关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应用的问题,巩固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
第五章:综合练习与拓展5.1 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2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例子。
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了解平均数、中位数等常用统计概念
![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了解平均数、中位数等常用统计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2114a273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a8.png)
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了解平均数、中位数等常用统计概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和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常用的统计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回顾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2. 中位数:回顾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
3. 众数:回顾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掌握众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4. 数据收集与处理:复习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
5. 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复习和巩固统计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概念。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
2. 准备相关统计图表,用于辅助教学。
3. 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示例:【课堂导入】教师通过讲解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复习】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和求法。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总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疑问。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平均数、中位数》教案
![《平均数、中位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8051b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ff.png)
4 完成97页的习题
三 复习可能性。
1 复习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复习可能性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
3 复习可能性
4完成97页5的第3小题。
四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 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一 5·6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及可能性
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总数量÷总份数)总体水平
中位数:在有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最居中的那个数 一般水平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集中趋势
不可能
确定现象一定
很有可能
不确定现象 可能 等可能
可能性小
教学反思: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及可能性》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96-97页。
教学目标:1 复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初步知识。
2 通过复习,回顾事物出现具有确定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又有可能性大小和可能性相等几种情 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可能性。
教学难点: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不同特征。
2 学会用概率的思想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实物。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科 组 讨 论
一 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复习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及可能性。
二 复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1复习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复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异同。
(精品)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整理和复习
![(精品)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整理和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349f3c2e998fcc22bdd10d84.png)
课题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整理和复习
共1课时第1课时源自课型复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体会三个统计量的不同特征和使用范围。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综合应用意识。
3、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
第二组数据:平均数是(30×2+33×4+36×5+39×12+42×10+45×4+48×3)÷40=39、6(kg)
④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汇报:上面数据的一般水平用平均数比较合适。因为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
2、复习中位数、众数
(1)教师: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使学生明白: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上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课件展示教材第97页例5的两个统计表,提问:你能说说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吗?
【归纳小结】
1、教师:不用计算,你能发现上面每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议一议,然后互相交流。
【复习回顾】
1、复习平均数
教师:什么是平均数?它有什么用处?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组织学生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平均数能直观、简明地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它可以进行不同数据的比较,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课件展示教材第97页例5两个统计表。
难点
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体会三个统计量的不同特征和使用范围。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4《整理与复习—平均数》教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4《整理与复习—平均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f7a1ca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5.png)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4《整理与复习—平均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个重点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其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简单的一维数据和二维数据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求平均数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平均数的定义理解不深,求平均数的方法不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途径,掌握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和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和练习。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进行课件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篮球比赛、考试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中是否存在平均数。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实际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然后,通过示例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每组选择一个生活案例,运用所学知识求出平均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难度要适中,旨在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
中位数、众数、平均数有什么不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中位数、众数、平均数有什么不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f38099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51.png)
中位数、众数、平均数有什么不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第3课时(总第22课时)一、教材内容【复习内容】教科书第12册第112页“整理与反思”和第115页“练习与实践”第5、6题。
【知识要点】1.中位数、众数、平均数有什么不同。
2.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4.掌握简单统计量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让这生进一步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的密切关系。
2.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3.进一步体会有关“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4.进一步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二、教学建议众数和中位数是根据《标准》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众数和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在复习时应通过对“整理与反思”中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不仅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的求法,而且要让学生体会到: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特征的统计量,但由于数据自身特点不同,这几种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时所具有的代表性也就有所区别。
三、知识链接统计、众数、中位数(六上P79、80例2、例3)四、教学过程集体讨论复习:1. 什么是“中位数、众数与平均数”?并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2. 举例说说怎样求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一)出示龙城超市上个星期售出的甲、乙两种品牌的饮料箱数如下图。
(1)在这个星期中,两种品牌饮料的销售量在哪一天相差最大?(2)甲饮料周日的销售量比周一多百分之几?(3)甲饮料这个星期平均每天销售多少箱?乙饮料呢?(二)出示生物小组的同学每次用10粒绿豆做发芽试验,下面是他们经过整理的10次发芽情况。
发芽粒数 0 5 7 8 9 10次数 1 2 4 1 1 1(1)这10次试验中,发芽的绿豆一共有多少粒?总的发芽率是多少?(2)这10次试验中,发芽粒数的众数是多少粒?(三)出示教材中115页第5题1、先让学生把图中每个直条所表示的人数标出来。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6887f2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d.png)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 中位数:中位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3. 众数:众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4.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4.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及应用。
4.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
5.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7.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练习题、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
3. 评价指标:a. 学生能准确地定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b. 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c. 学生能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实例。
2. 练习题: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
3. 实际问题:收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4c62a2f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14.png)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及求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平均数1. 引入:通过讨论“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7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平均分概念。
2. 讲解: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即总数除以数量。
3. 练习:计算一些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如:2, 4, 6, 8的平均数。
二、中位数1. 引入:通过讨论“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叫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概念。
2. 讲解:讲解中位数的定义,即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3. 练习:找出一些数据的中位数,如:1, 2, 3, 4, 5的中位数。
三、众数1. 引入:通过讨论“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众数概念。
2. 讲解:讲解众数的定义,即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 练习:找出一些数据的众数,如:1, 2, 2, 3, 3, 3的众数。
四、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1. 引入:讨论“如何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比较数据平均水平时的作用。
3. 练习: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比较两组学生的身高平均水平。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
2.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判断他们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合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布中的应用1. 引入:讨论“如何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描述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统计量在描述数据分布时的作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fb85034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0a.png)
标题: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求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数据的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
2. 众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
3. 中位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及求法。
(2)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本质特征。
(2)灵活运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平均数:-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 讲解平均数的求法,并进行相关练习。
- 分析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班级平均成绩等。
(2)众数:-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
- 讲解众数的求法,并进行相关练习。
- 分析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确定班级最常见的兴趣爱好等。
(3)中位数:-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概念。
- 讲解中位数的求法,并进行相关练习。
- 分析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等。
3. 巩固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及求法。
4.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及求法。
2.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与同学分享。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复习教案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180efa6f1aff00bed51e2e.png)
3.培养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
重
点
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
难
点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选择
方法
手段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板书
设计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联系与区别?
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教学
反思
达
(2)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次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因此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二、练习设计
(一)基本练习。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年龄组13岁14岁15岁16岁
参赛人数5 19 12 14
1)求全体参赛选手年龄的众数、中位数;
2)小明说,他所在年龄组的参赛人数占全体参赛人数的 .你认为小明是哪个年龄组的选手?请说明理由。
(三)综合练习。某校7名女生跳远成绩如下:2.06、1.90、1.74、2.52、1.89、1.78、1.83
1.7.7、8.4、6.3、7.0、6.4、7.0、8.6、9.1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中位数是(),平均数是()。
2.对于数据组2、4、4、5、3、9、4、5、1、8,其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分别是(),(),()
(二)提高练习。
1.某市举行一次少年滑冰比赛,各年龄组的参赛人数如下表所示: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六课时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六课时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0f27a8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1c.png)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六课时人教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第三课时。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来表示数据的一般水平,进一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一般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难点:在实际情境中,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一般水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尺子、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出示情景:某校六年级(1)班同学身高情况如下:140、142、143、144、145、146、148、150、152、153、154、156、158、160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合理地估计这个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学生回答:求平均数。
2. 自主探究(1)求平均数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身高数据,自己动手计算平均数。
学生计算后,教师出示计算结果:149.5。
提问:你们计算的结果是多少?为什么等于149.5?(2)认识中位数引导学生把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找出中间的数,即中位数。
学生找出中位数后,教师出示:148。
提问:为什么中位数是148?中位数在统计学中有什么意义?(3)认识众数引导学生找出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即众数。
学生找出众数后,教师出示:140。
提问:为什么众数是140?众数在统计学中有什么意义?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某校六年级(2)班同学身高情况如下:140、142、143、144、145、146、148、150、152、153、154、156、158、160问题: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表示这个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184187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5.png)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中位数: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理解中位数在排序数据中的应用。
3. 众数: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案例分析:分析一组实际数据,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掌握程度。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统计量,如方差、标准差等,了解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数据,让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 开展数学活动,如数学竞赛、数学沙龙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fe43881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07.png)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及求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找到所有数据的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2. 中位数: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则处于最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3.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及求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及求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平均数的学习: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求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中位数的学习: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含义及求法,并能运用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4. 众数的学习: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及求法,并能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5. 巩固练习: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堂小结: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理解。
7. 课后作业:设计意图: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练习题、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
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2. 反思方法: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反馈、教学检查等。
六下数学教案+实录+反思《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六下数学教案+实录+反思《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https://img.taocdn.com/s3/m/9e638b7a0c22590103029d19.png)
《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教学案《统计总复习》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十二册第八单元《统计总复习》执教时间:2010年5月20日执教班级:执教老师: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回顾概念(一)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统计量的总复习。
说说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统计量?生: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种。
(板书课题: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师:谁能说说这三种统计量你有怎样的认识?生1:求平均数时要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等于平均数。
生2:我知道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它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生3:简单的一组数据还可以用移多补少法找平均数。
师:关于平均数,你还有什么补充?生1:平均数会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
生2: 一组数据中平均数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要大。
师:那么哪一种统计量不会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生1:中位数!生2: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最居中的那个数据。
师:同意吗?生3:应该是有序排列的数据中最居中的那个数据。
师:什么叫有序排列?生齐:就是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排列。
师:你想提醒大家找中位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4:如果是奇数个数据,只要直接找“最居中”的一个;如果是偶数个数据,那么中位数就是最居中的那两个数的平均数。
师:很好!再来看,谁还记得,什么是众数?生1: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它代表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师:谁还有补充?生2:众数可能有一个,可能不只一个,也可能一个都没有。
(随着学生的互相补充,黑板上板书相应的概念)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总数量÷总份数)总体水平中位数:在有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最居中的那个数据。
一般水平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集中趋势师:刚才同学们对这三种统计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这几道题你们来选一选吧。
二、引导辨析自主选择(一)选一选。
1. 开展体育比赛活动,某同学选择了跳绳,他一分钟能跳150个,他想知道自己在班上属于什么水平,应该选取( )进行比较。
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了解平均数、中位数等常用统计概念
![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了解平均数、中位数等常用统计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87c1ec8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f0.png)
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了解平均数、中位数等常用统计概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常用统计概念,并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统计数据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 中位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3. 众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4. 实际问题中的统计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体验统计知识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指标。
2. 讲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知识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心得。
5.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统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统计指标,如方差、标准差等。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统计数据,提高他们对数据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整理与复习精
品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整理与复习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合理地设置空白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将已有的数学知识形成网络,数学思想方法得到巩固提高,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总复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11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种统计量分别在三下、五上和五下相对独立呈现。
本课选用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教材,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教材力图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系统理解和对比掌握三种统计量的意义与实际应用技能,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与能力。
此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与掌握三种统计量的意义和用途,并初步具有估算的方法与能力。
现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综合出现,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准与年龄特点,但在思维水平上显然提高了要求。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整理数据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技能技巧。
2.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深化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提高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选择合理的统计量进行分析决断的能力。
3.经历生活数学化的过程,增强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梳理旧知。
(一)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统计量的总复习。
说说你学过哪几种统计量?(板书课题: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结合数据实例说说:关于这三种统计量,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
中位数:在有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最居中的那个数据。
一般水平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集中趋势学生可互相补充,黑板上板书相应的概念。
师生共同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陈述式梳理知识的过程,注重放手让学生来清点、分类、整合,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选一选。
1.要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2.六(3)班有43人,六(4)班有45人,要比较两个班的跳绳成绩,应该选取
(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3.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在所有选手中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取( )进行比较。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4.九位同学比赛投篮,每人投5次,成绩如下:0、0、0、2、2、2、5、5、5。
这列数中,众数是()。
A、0、2、5
B、0 C 、没有
二、比较辨析。
(一)选一选。
区运动会的入场式上,三明实小的4名运动员肩扛宣传牌走过来了!你们知道这4个人选是怎么确定的?
1.课件出示:三明实小的男女运动员身高情况如下(单位:m)。
男:1.56 1.45 1.60 1.65 1.60 1.60 1.41 1.39 1.55 1.67 1.60 女:1.63 1.63 1.60 1.49 1.46 1.63 1.54 1.55 1.53 1.58 1.48 2.整理数据如下:
男:1.39 1.41 1.45 1.55 1.56 1.60 1.60 1.60 1.60 1.65 1.67
女:1.46 1.48 1.49 1.53 1.54 1.55 1.58 1.60 1.63 1.63 1.63
师:为什么选众数?根据平均数和中位数来确定会怎样?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巩固,深化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提高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合理的统计量进行分析决断的能力。
】(二)估一估。
1.课件出示例2:六(1)班同学体重情况如下表。
(1)在上面这组数据中,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2)不用计算,你能发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小组
讨论。
列式,电脑验证。
2.六(2)班同学体重情况如下表。
现在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还比中位数大吗?为什么?
(3)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上面这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学情预设:若学生提出用众数表示比较合适的话,再出示下表:】
3.六(3)班同学体重情况如下表。
全班49人,中位数是39,而众数是33,显然中位数更合适。
【设计意图:本环节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技能技巧,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逻辑性,从而对平均数的估算从不规范到规范,再到严谨,提升了数学思考。
】
三、拓展延伸。
(1)你认为哪位歌手的最后得分高,为什么?
(2)按照“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平均分”的方法来计算,平均分是多少?你认为这样做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题选择了现实生活的情境,可引导学生讨论后再回答,让他们明确在评分的时候采用这个方法的合理性。
】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在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时要注意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