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公开课小说结尾
公开课教研活动结尾感悟(3篇)
![公开课教研活动结尾感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3345ea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3.png)
第1篇时光荏苒,转眼间,本次公开课教研活动已接近尾声。
回首这次活动,我感慨万分,收获颇丰。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感悟和体会。
首先,我要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教学成果、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
公开课教研活动不仅让我们教师有机会向同行们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更让我们在观摩他人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这次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感悟:一、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公开课教研活动让我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
在准备公开课的过程中,我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让我在专业知识上得到了巩固和提升。
同时,在课堂上,我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在观摩其他教师的公开课时,我也发现了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有的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有的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还有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些教学方法和经验让我受益匪浅,激发了我不断探索、创新的热情。
二、团队合作,共谋发展公开课教研活动是一个团队合作的体现。
在准备公开课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
这种团队合作精神让我深感温暖,也让我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在活动中,我看到了同事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的身影。
大家齐心协力,出谋划策,共同为公开课的成功举办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团队精神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共同进步,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反思教学,提升自我公开课教研活动是一个反思教学、提升自我的过程。
在课后,我们教师会针对公开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通过反思,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堂管理不够严格、教学语言不够精炼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公开课:《小说人物形象作用》 课件(共31张PPT)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公开课:《小说人物形象作用》 课件(共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104ea307cd184254b353554.png)
设 (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
问
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方 2.“次要人物的作用”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式 (1)本文的主人公为×××,那么另一人物在小
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的××人物与××人物是什么关系?
主 要 人 物
1、典型性(主要特点)、
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怎么写)
分析形象的作用 (为何写?)
一、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人物形象的身份概、括职与业、分析(知识回顾)
地位、教养、
【思路点拨】角色、
基本信息 言谈举止 环境影响 情节推动
他人看法
人物 主题
作者评价
提问方式
1.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小说中的女主人公 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2.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小说中的王有福有 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2016年高考山东卷: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 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4分) 4.2015年高考安徽卷: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 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6分)
物 环境
这个人交代出当时的某种社会环境和 背景。
主题 这个人或直接或间接体现某种主题。 这个人身上寄寓着作者的某种情感。
• 如《祝福》中的“祥林嫂”:
• (1)祥林嫂是中国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典型,善良 刚烈,勤劳能干,却在封建礼教和思想的压制下 走向毁灭。(人物形象)
• (2)作者通过对祥林嫂形象的塑造,控诉了封建 思想和礼教对人的戕害。(主题)
次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 (1)个性鲜明,侧面衬托主要人物; (2)牵线搭桥,推动情节,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
云南省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语文学案:小说常用结尾及作用
![云南省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语文学案:小说常用结尾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5139ac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12.png)
云南省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语文学案:小说常用结尾及作用小说常用结尾及作用学案【复习目标】1、了解高考小说结尾这一考点的常见提问方式。
2、复习小说常见结尾的方式及作用,规范答题。
高考小说常用结尾考点常见提问方式: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2、这篇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把他它改为……,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4、作品为以…….为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5、本文结尾写到……,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结尾的好处。
6、小说设置了一个……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近5年高考试题研究】【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天嚣》)【201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11.(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古渡头》)【2017年高考江苏卷】16.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6分)(《一个圣诞节的回忆》)【2017年高考山东卷】22.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七岔犄角的公鹿》)【2017年高考浙江卷】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一种美味》)【小说常用结尾及作用】1、出人意料式。
(欧·亨利式结尾)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经埋下了伏笔。
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感伤式。
(悲剧式结尾)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公开课教研活动结尾总结(3篇)
![公开课教研活动结尾总结(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7221c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5.png)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近日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聚焦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的公开课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了校内外专家进行点评,旨在为教师提供交流平台,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活动过程1. 开幕式活动伊始,学校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强调了本次教研活动的重要意义,并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共同提高。
2. 公开课展示本次公开课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多个学科,由我校优秀教师担任主讲。
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专家点评在公开课后,校内外专家对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
他们肯定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4. 教师交流在专家点评环节结束后,教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心得体会。
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本次活动,收获颇丰,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5. 总结发言最后,学校领导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
他指出,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他强调,教师们要以此为契机,不断反思、总结,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力量。
三、活动成果1.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公开课展示和专家点评,教师们对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
2. 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在活动中,教师们相互学习、借鉴,拓展了教学思路,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3. 增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本次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4. 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本次活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小说结尾段详解及突破增分专练 教学说课PPT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小说结尾段详解及突破增分专练 教学说课PPT](https://img.taocdn.com/s3/m/f70bb70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9.png)
二、结尾的作用 1.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2.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照应题目,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 章浑然一体),照应前文(前后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3.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发人深思; 4.交代背景(特例),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结尾段; 5.暗示象征(特例),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结尾段。
作用: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 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 4.留白式结局
作用: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5.以景作结式
作用: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照应题目,首尾呼应;暗示情节发展/故事结局; 烘托人物形象;升华深化主题/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结尾表达效果的能力。先明确小说结尾的形式,再 从结尾的技巧对情节、人物、主题的表达作用和产生的艺术效果等角度回答。 人物上,符合小说人物的特点,“ 他” 所知有限;情节和主题上,小说戛然 而止,使表达的主题更为含蓄,增强了小说 的神秘色彩;艺术效果上,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意味隽永。
小说结尾段解读 与突破性增分专练
【考点研究】
一、结尾的常见方式 1.出人意料式结局
作用: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 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如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 2.悲剧式结局
作用: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 人思考; 3.大团圆式结局
题、深化中心(结合文章分析)。
4.情感方面: 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琴师老裴 刘立勤
2024版小说情节手法题公开课说课稿
![2024版小说情节手法题公开课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c480085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23.png)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 高教学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拓 展阅读。
02 小说情节手法概 述
情节手法定义及作用
01
情节手法是指在小说创作中,作者 为了构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表达主题思想而采用的一系列技巧 和方法。
02
情节手法能够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 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 节和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领悟小 说的主题思想。
设置悬念和反转
02
在情节中巧妙设置悬念和反转,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
好奇心。
多元化情节线索
03
构建多条情节线索交织发展的复杂情节网络,增加作品的层次
感和丰富性。
05 学生练习与指导
练习题设计思路及目标
设计思路
针对小说情节手法,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 简答题等,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在悬疑小说中,作者通过设置 悬念和伏笔等手法,让读者跟随主人 公一起解开谜团,从而表达了对正义 和真相的追求。
因此,熟练掌握情节手法对于小说创 作来说至关重要,它能够使小说更加 精彩动人,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 更好的审美体验。
03 典型情节手法分 析
悬念设置技巧与实例
01
02
03
技巧
通过未知情节、人物命运 等引起读者好奇心和探究 欲。
课程内容与重点
课程内容
本课程将介绍小说情节手法的基本 概念、分类及运用,包括悬念、伏 笔、照应、突转等常见手法。
课程重点
重点讲解小说情节手法在文学创作 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手法 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复习(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复习(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d22ea9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d5.png)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复习(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认识小说文体特征。
2.了解考场阅读要求,提高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能力。
重点:1.小说三要素、小说的分类。
2.初步把握小说的情节、环境、形象、主题。
难点:掌握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方法。
设计思想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命题总体上会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展开,但从不套路化,非常讲究命题的具体性和文本的针对性,对考生文本阅读要求高,尤其是对文本的速读、整读、细读、深读能力要求更高;对考生的思维素养要求高,要求思考具有严谨性、全面性、清晰性,突出围绕人物形象的设题。
鉴于对文本阅读的高要求,在一轮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改变重做题、轻阅读的习惯,要把复习的重心放在对文本的阅读上。
既要作整体把握阅读训练,如勾画核心句,划分层次,提炼要点,概括主旨,感知形象及特点等,又要作文本局部的精读或深读训练,如局部文字的内部层次,关键词语的含义,以及该文字与上下文的关联等。
教学设计一、认识小说文体特征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三要素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都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都是重在写人物的,“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塑造人物形象一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1)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小说结尾的作用公开课
![小说结尾的作用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1090f1d2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15.png)
“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
“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2
3
1
(5分)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
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
《一种美味》
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01
母亲让哥哥用黄豆种换豆腐做鱼汤;
03
“我”去灶下添柴煮猪食时,意外发现了那条蹦出锅的草鱼。
05
“我”偶然从河沟里抓了一条草鱼回家;
02
一家人其乐融融喝鱼汤,父亲想到让“我”去上学,两个哥哥黯然提前离席;
04
《一种美味》结尾: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05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课后思考: “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第三重,美味是一种希望。虽然鱼汤没喝成,两个哥哥没能上学,可是三子上了(原文是有写这个细节的)。那么三子就是这个家庭的希望,一种有一天可以随时品尝这种美味的美好寄托。
04
第二重,美味是反讽。因为文章明明写的是苦难。兄弟三个有两个不能上学,一家人好容易熬一锅“鱼汤”,却因为三子可以上学而各有心事,最后都没喝成,这是一种悲伤的美味,用美味反讽现实。
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
《金色的鱼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e13876a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02.png)
《金色的鱼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六上课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品味老班长外貌、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感受老班长尽心尽职、舍己为人的形象特点。
2.能够理解课小说结尾以及小说题目的深刻含义。
3.拓展阅读长征题材的小说《丰碑》《七根火柴》,比较小说人物的共同点。
(机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体会老班长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运用学习方法,通过品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学法1.读一读第二单元学过的《七律·长征》。
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中,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篇以长征为背景的小说。
2.揭示课题:金色的鱼钩。
了解一下作者杨旭。
3.小说怎么读?有什么学习要求呢?出示单元篇章页: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二、关注外貌,初步感受1.这篇小说同学们课前应该都读过了。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呢?2.呈现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段: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qu án)骨,脸上布满皱纹。
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1)这就是小说中的老班长,读一读,这段话描写的是老班长的?外貌。
(2)老班长的外貌,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特征?聚焦“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
(3)一个不到四十岁的人,为什么会满脸皱纹?交流,讨论:一是说明长征的岁月十分艰苦;二是这位老班长十分辛苦,操劳。
(4)相机呈现语句,说一说老班长的操劳和辛苦。
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其实他这些天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呢。
三、关注情节,深入感受1.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快速默读课文借助学习单,概括梳理故事情节。
交流反馈,借助情节图,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
一轮公开课小说结尾ppt课件
![一轮公开课小说结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f56aaadb9d528ea81c77943.png)
②从人物角度,表现了麻婶母女知恩图报,侧面衬托出马兰 花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凸显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
③从主题角度,通过描写底层劳动人民之间相互体谅、相互 关爱的事迹,凸显了“人间自有真情在”主题。
②从人物角度,高度赞美了贝尔曼风雨之夜画杰作,关爱他 人牺牲自己、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从主题角度,歌颂了底层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赞美 光辉的人性美,深化了主题。
角度清晰 紧扣文本
12
文章以“麻婶女儿还钱并让马兰花一家搬到她家去住”结 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结合作品分析。(6分)
13
情节、人物、主题 角度+文本分析+效果
14
15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 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2017全国1)
①从情节角度,以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文章增添了 一层神秘的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意味隽永。
②以第三人称“他”为叙述视角,“他”所知有限,不懂蒙语, 无法交流,符合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4、要有要点意识 (要点明确,核心术语)
20
【课后巩固】
用颤抖的手拧开那支撑他们精神和信 念的水壶——缓缓流出来的,竟然是
满满的一壶沙。
21
①从情节角度,结尾最终也没有交代那个温暖他一 生的人到底是谁,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更多 的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意味隽永。
②以一个3岁前婴儿的感觉来叙述主人公得到“人 影” 爱抚而成长的故事,有限视角,婴儿不懂事, 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小说的开头与结尾作用课件课件PPT讲稿
![小说的开头与结尾作用课件课件PPT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a8fdab21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fc.png)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二页PPTT,共二十一页。
小说常用开头结尾
⑴小说常用的开头 A.设疑法(悬念法):作用是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
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 题。(点题、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 渲染氛围等)
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 神,有现实意义。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二十页PPTT,共二十一页。
•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
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 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 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 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 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六页PPTT,共二十一页。
设置阅读题主要有三类
• 一、作用题:1“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3“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 二、比较题:这样的结尾处理是否合理;将文
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
• 一般评述题。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七页PPTT,共二十一页。
•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
观点进行研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
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二十一页PPTT,共二十一页。
添足之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 理由
• 示例一:这一段在小说中必不可少。(写“我”
对玛丽送别的珍惜和怀念,使得作品拥有一个 完整而感人的故事情节;②丰富人物形象,玛 丽的善良和感恩给我带来的永恒影响,让人回 味;③是作者对人情美、人性美的讴歌,突出 了主旨。
《穷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
![《穷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5b9f62f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b.png)
《穷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穷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之间相互关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
三、认识本课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理解本课生字词: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第黑。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人物的心理活动,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穷人》这篇小说,了解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并围绕穷人的穷进行了深入学习。
1.谁来说说,这篇小说写了哪些穷人?请你来。
(评:你记得很清楚。
)出示课件:有桑娜,有她的丈夫渔夫以及五个孩子,还有她的邻居西蒙以及她的两个孩子。
那主人公是谁?(板书:桑娜)2.围绕这些穷人,小说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评价:你概括得很简洁)桑娜在家照顾五个孩子,打理着这个家。
渔夫则每天出海打渔维护这个家的生活。
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渔夫打渔还没有归来,桑娜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
她去看望邻居西蒙,发现她死了,就抱回了她的两个孩子。
当渔夫回来得知西蒙已死,也主动提出收养这两个孤儿。
这篇小说主要围绕这些人物和故事情节展开。
3.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很多地方感受到了穷人生活的艰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发言)if:看来,同学们上节课学的很认真。
的确,在俄国沙皇统治时期,穷人生活艰难,为了能活下去,他们忘记了时间,忽略了危险,拼到了极点,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过渡语:那作者写穷人,仅仅是为了突出他们的穷吗?他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近《穷人》,去寻找答案。
二、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学习课文1.这是这节课的阅读提示,谁来读一下:默读课文,用“一”划出描写环境和细节描写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评:你读的很清楚。
这节课我们的阅读任务是什么?上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篇小说比较长,要想快速解决好这个任务,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跟这个问题有关的内容重点读,无关的内容可以跳过去。
夺冠之路福建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新人教版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夺冠之路福建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新人教版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03f9e7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10.png)
第20页
四、鉴赏小说技巧
1.考场阅读指导 “小说技巧”指小说创作所利用各种艺术手 法,它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纯熟而又独特地利用 各种表现办法、表示方式、修辞手段来构思文学作 品、塑造文学形象艺术技能。《考试阐明》强调是 分析小说“主要表现手法”, 就是通过文本阅读, 找出作者表示主题办法,体悟小说艺术特性,以此 提升本身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考场阅读小说,尤 其是以出人意料结尾而见长
第23页
①就文中利用表现办法(细节描写、象征、倒叙、 对比、烘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先抑后扬 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作用设题。
答题要领:这类试题考察是“分析作品主要表 现手法”,复习时应熟悉各种表现手法特性及其作 用,解题时要结合文意理解。语言组织表示:利用 了哪些表示技巧,表示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 术效果等。
第13页
(1)情节概括:用一句话或简明语句概括故事情 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用填 空形式概括小说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 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某首先)
依据要求组织语言表示时,应注意从文本本身 出发,力争不漏掉不模糊,语言简练。假如有字数 限制要求,应注意用词准确。
(2)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 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戏剧性、 可读性。②就开篇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第14页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开篇采用倒叙式(把结局 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注意作用。 结尾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起到引人深思,突出 主题作用。
(3)主要情节(细节)作用赏析。文中写了××情 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事物、××人物在 小说中有什么作用;首先要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 物宗旨,结合情节普通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 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烘托、埋下伏笔;四 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是起线索作用)。
高中语文 一轮复习: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教案
![高中语文 一轮复习: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1a343271fe910ef02df826.png)
保留现有结尾更好。
①从情节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情节出现撞击心灵的高潮,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手法上看,悲剧性的结尾与前面所描写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艺术上强烈的感染力。
③从主题上看,悲剧性的结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读了这篇小说Leabharlann 后你想到了什么?总之,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关于“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的故事。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阅读效果,小说结尾功不可没。这节课我们重点来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揭开小说结尾的神秘面纱。
二、考点解读
考纲要求:
1.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五、答题误区及对策
以2017年全国I卷《天嚣》为例,具体解析小说结尾艺术效果题的解题方法。
1.答题误区:观点不明、层次不清、做答泛化
2.对策:选准角度、层次分明、回扣文本
6、演练提升
小说《界河》结尾: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问题: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哪一种结尾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2.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天嚣》)
【201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11.(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古渡头》)
3、常见的命题方式以及小说结尾的常见类型
过程
小说结尾的作用公开课(课堂PPT)
![小说结尾的作用公开课(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ff046ffba26925c52dc5bf47.png)
21
• 10.(4分)(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 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 (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②表达了 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 11.(5分)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 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 心理变化。
• 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 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
• 4、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语言风格)
2020/4/11
12
变式
【答案】 ①小说的结尾和开头的内容相呼应,使 文章结构完整。(指向结构)
②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 世带上感伤的色彩;(景物)
③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 差,突出了“我”对她无尽的怀念
(指向人物) ④小说的结尾深化了悲凉的主题,同样的时间、
• 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 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 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2020/4/11
22
• 12.(5分)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 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 之欲的一种“美味”。
• 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 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 感“美味”弥足珍贵。
2020/4/11
14
《一种美味》
• 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 ①“我”偶然从河沟里抓了一条草鱼回家; • ②母亲让哥哥用黄豆种换豆腐做鱼汤;
• ③一家人其乐融融喝鱼汤,父亲想到让 “我”去上学,两个哥哥黯然提前离席;
• ④“我”去灶下添柴煮猪食时,意外发现 了那条蹦出锅的草鱼。
2020/4/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从主题角度,被困队员和送瓜人之间的故事, 使“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各民族一家亲”的 主题表达委婉含蓄。
“留白式”答题思路
情节(结构,人称与视角)、人物、主题 角度+文本分析+效果
小说结尾类探究角度与方法总结
角 度 方法(二明四要原则) 审题二明 四要答题
情节 人物
主题
环境
小说结尾类探究角度与方法总结
用颤抖的手拧开那支撑他们精神和信 念的水壶——缓缓流出来的,竟然是满 满的一壶沙。
二、文章结尾最终也没有交代那个温暖他一生的人 到底是谁,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结合作品进 行分析。(6分) ①从情节角度,结尾最终也没有交代那个温暖他一 生的人到底是谁,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更多 的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意味隽永。 ②以一个3岁前婴儿的感觉来叙述主人公得到“人 影” 爱抚而成长的故事,有限视角,婴儿不懂事 ,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③从主题角度,为文章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委 婉含蓄地表达了无私、温暖、天然的不求回报的 隐忍大爱。
2016
《锄》
2015
2014 2013
《马兰花》
《古渡头》 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 探讨创作背景和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创作意图
《喂自己影 子吃饭的人》
小说结尾的常见类型
1、出人意料式。 2、留白式。 3、卒章显志式。 4、景物作结式。
提问方式
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 妙处。 2.文章以“-----”为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 术效果? 3.有人说,这篇小说结尾很震撼人心;也有人 说结尾还是去掉好,你认为呢?为什么?
表现手法
景物 ①角度:感官、色彩
②方法: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等
人物 ①正面描写 ② 情节
侧面描写
①结构技巧: 制造悬念、铺垫、对比、明暗线索等
②叙述方式:顺序 倒叙 补叙 插叙 ③开头和结尾的技巧: 开头如设置悬念、景物描写、结尾如 出人意料、写景收束、留下空白、(戛然而止)、首尾呼应 、照应题目等。 ④叙述人称:第一、二、三人称。 ⑤叙述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⑥线索
角 度 情节 人物
方法(二明四要原则)
审题二明 答题 四要
1、明确探究任务 (审清题目要求) 2、明确答题结构 (角度+文本分析+效果)
主题
环境
1、要有整体意识 (着眼全篇,整体把握) 2、要有层次意识 (角度分明,层次清晰) 3、要有文本意识 (立足文本,言之有据) 4、要有要点意识 (要点明确,核心术语)
【课后巩固】
一、为下面小短文续写一个“出人意料式”的 结尾。 (30字左右)
-------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 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一壶水,成 了穿越沙漠的信念的源泉,成了求生所寄托的目标。 最终,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摆脱了死神。大家 喜极而泣,当他们-------
课本范例
一、结合文本分析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结尾 的艺术效果。
①从情节角度,结尾交代最后一片叶子没有落下,是贝尔曼画 在墙上的,出人意料,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前文 “贝尔曼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那片叶子仍在墙上”等情节 为结尾交代叶子是画上的埋下伏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 ②从人物角度,高度赞美了贝尔曼风雨之夜画杰作,关爱他 人牺牲自己、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从主题角度,歌颂了底层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赞美 光辉的人性美,深化了主题。
“出人意料式”答题思路
情节、人物、主题 角度+文本分析+效果
【高考真题探究】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 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2017全国1)
①从情节角度,以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文章增添了 一层神秘的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意味隽永。 ②以第三人称“他”为叙述视角,“他”所知有限,不懂蒙语, 无法交流,符合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③从人物角度,“试验队” 身处逆境仍旧义无反顾的冒险救助蒙 古人,“蒙古人”也在试验队最渴的时候给他们送来了西瓜,突 出表现了他们心存友善、互相帮助、善良的品质,凸显了人物形 象。
小说结尾的常见类型及艺术效果
青州一中语文组 王纪田
复 1、结合课本复习,明确小说出人意料 习 式、留白式结尾的类型及艺术效果。 目 标 2、总结概括小说结尾类情节的探究角
度和方法。
高考分析
高考
2017
选篇
《天嚣》
命题形式
考查内容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 创作意图、民族 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心理、人文精神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 发掘作品意蕴、 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 民族心理、人文 说的关键。结合全文分析。 精神
思考: 小说“结尾类” 情节效果分析角度
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温故知新 -学生答案展示
角度杂乱 缺少文本
角度不明 不扣文本
堆砌术语 缺少文本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总结分析问题角度不明 不扣文本 对策
选准角度
回扣文本
读懂文本
课本范例
一、结合文本分析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结尾的 艺术效果。
①从情节角度,结尾交代最后一片叶子没有落下,是贝尔曼画在 墙上的,出人意料,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前文“贝 尔曼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那片叶子仍在墙上”等情节为结尾 交代叶子是画上的埋下伏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②从人物角度,高度赞美了贝尔曼风雨之夜画杰作,关爱他 人牺牲自己、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从主题角度,歌颂了底层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赞美 光辉的人性美,深化了主题。
角度清晰 紧扣文本
【探究二】
文章以“麻婶女儿还钱并让马兰花一家搬到她家去住”结 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结合作品分析。(6分)
①从情节角度,结尾马兰花突然收到一封信和一张汇款单, 出人意料,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产生波澜,产生震撼 人心的力量。 ②从人物角度,表现了麻婶母女知恩图报,侧面衬托出马兰 花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凸显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 ③从主题角度,通过描写底层劳动人民之间相互体谅、相互 关爱的事迹,凸显了“人间自有真情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