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问诊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之问诊

中医诊断学之问诊

胃脘嘈杂
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热辣不宁+情 绪抑郁、胸协胀满、嗳腐吞酸
肝气不舒、郁久化热、横逆犯胃
偏嗜食物
异食症
虫积
口淡
脾胃虚弱 寒湿内阻
口苦 口甜
实热证
+心烦失眠 肝火上炎 胆气上泛
心火上炎
+甜而黏腻、脘闷不舒
脾胃湿热
+食少神疲
脾气亏虚
口味
口酸
+口气酸臭 +泛吐酸水
伤食 肝胃郁热
口咸
肾阴不足 肾阳不足
内热加重,蒸津外泻
战汗
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
外感热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
疾病发展转折点
亡阴
汗热质黏如油,烦躁口渴、脉细数或疾
阴液大伤,虚热蒸腾、逼迫枯竭之阴液外泻

特殊出汗
绝汗(脱汗)
病情危重情况下,大汗不止
亡阳
冷汗淋漓、面色苍白、肢冷冷微
阳气亡脱、津随气泻
黄汗
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
风湿热邪交蒸
冷汗 热汗
所处之汗有冷感 所处之汗有热感
湿热泄泻
泻下臭秽、呕吐酸腐、腹胀纳呆
伤食泄泻
腹痛作泻、泻后痛减情志抑郁
肝郁乘脾
痛泻药方
大病黄褐如糜而臭
大肠湿热
大便灰白如陶土
阻塞性黄疸
肝胆疏泻失职
痢疾
黏冻、脓血便
肠癌
湿热毒疫
完谷不化
脾肾阳虚 伤食
溏结不调
肝郁 脾虚
时干时稀 先干后稀
便血
近血 远血
大肠湿热、大肠风燥 脾胃气虚、瘀阻胃肠
肛门灼热
大肠湿热 热迫直肠(热结旁流)
风寒表证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望闻问切诊断疾病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望闻问切诊断疾病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望闻问切诊断疾病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和辨证论治。

这四种方法各具特色,相互补充,为中医准确诊断疾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望诊,是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以及舌象等方面来获取病情信息。

首先,观察患者的神,也就是精神状态。

如果患者神志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通常表明正气充足,病情较轻;反之,如果患者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则可能是正气虚衰,病情较重。

其次,观察患者的面色也很重要。

面色红润有光泽,多为气血充足;面色苍白,可能是血虚;面色发黄,可能是脾虚或有湿邪;面色发青,多与寒证、痛证、血瘀有关;面色发黑,往往提示肾虚或有水饮内停。

再者,观察患者的形体也能提供诊断线索。

形体肥胖者,多属痰湿体质,易患中风、消渴等病;形体消瘦者,多为阴虚体质,易患肺痨等病。

此外,舌象的观察在中医望诊中占据重要地位。

正常的舌头应该是淡红舌、薄白苔。

舌头的颜色、形态、舌苔的厚薄、颜色、润燥等变化,都能反映出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

比如,舌红少苔多为阴虚;舌淡胖大,多为阳虚水湿内停;舌苔黄腻,多为湿热内蕴。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等声音。

语言低微、气短懒言,多为气虚;呼吸急促、声高气粗,多为实热;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弱,多为肺气亏虚。

嗅气味则是通过闻患者身体、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气味来判断病情。

口臭多为胃火炽盛;口气酸臭,多为食积胃肠;排泄物有恶臭,多为湿热或热毒。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其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以及患者的自觉症状等。

问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

比如,询问患者的寒热情况,怕冷发热多为外感病;但寒不热,多为虚寒证;但热不寒,又分为壮热、潮热、低热等不同情况,分别提示不同的病证。

中医诊断问诊实验报告(3篇)

中医诊断问诊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诊断方法独特,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其中,问诊作为四诊之一,对于获取患者病情信息、判断病机、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临床问诊场景,训练学生掌握中医问诊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中医诊断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熟悉中医问诊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2. 掌握中医问诊的语言表达和沟通技巧。

3. 学会根据问诊内容进行初步的辨证分析。

4. 提高中医诊断能力,为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三、实验内容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具有一定中医基础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2. 实验材料:准备中医问诊剧本,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内容。

3. 实验步骤:(1)分组:将20名学生分为5组,每组4人,每组设一名组长。

(2)角色扮演:每组抽取一名学生作为患者,其余三名学生分别扮演医生、记录员和观察员。

(3)问诊:医生根据问诊剧本向患者提问,患者根据自身角色回答问题。

(4)记录:记录员负责记录医生提问和患者回答的内容。

(5)分析:观察员根据记录内容,对医生的问诊技巧、患者回答的准确性进行评价。

(6)讨论:各组学生就问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经验。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中医问诊的基本原则和步骤进行问诊。

(2)学生在问诊过程中,语言表达清晰,沟通技巧较好。

(3)部分学生在辨证分析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实践。

2. 分析:(1)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在中医问诊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仍需加强学习和实践。

(2)在问诊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提问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

(3)在辨证分析方面,学生需要加强对中医理论的学习,提高对病情的判断能力。

五、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掌握了中医问诊的基本原则和步骤,提高了中医诊断能力。

2. 学生在问诊过程中,语言表达和沟通技巧得到锻炼,为今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中医诊断学问诊

中医诊断学问诊
虚证—久病缓泻,脾虚、脾肾阳虚
黎明前腹痛作泻,泻后痛减, 伴有形寒肢冷、腰膝痠痛
“五更泄” (脾肾阳虚,寒 湿内积)
2.便质异常
• (1)完谷不化—脾肾阳虚 • (2)溏结不调—肝郁乘脾、脾虚
下痢脓血—痢疾 • (3)便血 鲜红—近血(痔疮、肛裂)
黑便—远血(消化道出血)
3.排便感异常
• (1)肛门灼热—大肠湿热 • (2)里急后重—痢疾 • (3)排便不爽—大肠湿热、肝郁乘脾 • (4)滑泻失禁—脾肾阳虚 • (5)肛门气坠—脾虚气陷、大肠湿热
成人—肾气不足、膀胱虚衰
九、问经带
• 妇女生理特点:经、带、胎、产
(一)问月经
• 1.经期异常
• 月经先期:血热、气虚 • 月经后期:血虚、寒凝 • 月经先后不定期:肝气郁结、脾肾虚损
• 2.经量异常
• (1)月经过多:热盛、脾肾气虚、血瘀、崩漏 • (2)月经过少: 精血亏少
气血两虚 寒凝血瘀 • (3)闭经:血瘀、肝气郁结、脾肾亏虚
• 3.经色、经质异常
色淡红质稀:气血亏虚 色深红质稠:血热 色紫暗夹血块:寒凝血瘀
• 4.痛经:
气滞血瘀、阳虚寒凝、气血亏虚
(二)问带下
• 白带:脾肾阳虚、寒湿下注 • 黄带:湿热下注 • 赤白带:肝郁化热
十、问男子
阳痿、遗精、早泄
问小儿
• (一)问出生前后情况 • (二)问预防接种、传染病史、遗传病史 • (三)问发病原因
实 火邪 阳热盛-心神被扰 痰热
(二)嗜睡
心肾阳虚---精神疲惫,似睡非睡,畏
嗜睡
寒肢冷,脉微细
痰湿困脾---困倦嗜睡,伴胸闷、苔腻
脾气虚弱---饭后嗜睡,食少纳呆
六、问饮食与口味

中医诊断学-问诊

中医诊断学-问诊

问诊1.脏腑精气衰竭则A.胖而能食B.胖而食少C.形瘦食多D.形瘦食少E.肉消着骨答案:E2.胁痛腰酸、五心烦热者多为A.肝火犯肺证B.肝火炽盛证C.肝胃不和证D.肝郁脾虚证E.肝肾阴虚证答案:E3.形盛气虚则A.胖而能食B.胖而食少C.形瘦食多D.形瘦食少E.肉消着骨答案:B4.脱汗的表现是A.热汗不止B.睡时汗出C.冷汗淋漓D.日间汗多E.战栗汗出答案:C5.胁肋灼痛、咳嗽阵作者多为A.肝火犯肺证B.肝火炽盛证C.肝胃不和证D.肝郁脾虚证E.肝肾阴虚证答案:A6.战汗的表现是A.热汗不止B.睡时汗出C.冷汗淋漓D.日间汗多E.战栗汗出答案:E7.带下色黄质稠,气味臭秽,此属A.脾肾阳虚B.寒湿下注C.脾肾气虚D.湿热下注E.寒凝血瘀答案:D8.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杂见,此属A.脾肾阳虚B.寒湿下注C.脾肾气虚D.湿热下注E.寒凝血瘀答案:D9.口渴咽干,夜间尤甚,颧红盗汗,舌红少津,此属A.燥邪伤津B.里热炽盛C.阴虚证D.消渴病E.营分证答案:C10.口渴咽干,鼻干唇燥,发于秋季,此属A.燥邪伤津B.里热炽盛C.阴虚证D.消渴病E.营分证答案:A11.胸闷气喘,少气不足以息,是因A.心阳不足B.痰饮停肺C.热邪壅肺D.寒邪客肺E.肺气虚答案:E12.胸闷,咳喘痰多,是因A.心阳不足B.痰饮停肺C.热邪壅肺D.寒邪客肺E.肺气虚答案:B13.下列何项不属询问带下的内容A.量的多少B.天数C.颜色D.质的稀稠E.气味答案:B14.下列哪项可见尿后余沥A.肾精不足B.肾阴亏虚C.瘀血内阻D.肾阳不足E.肾气虚弱答案:E15.临床不会导致月经先期的是A.气虚不摄B.肝郁血热C.营血亏损D.阴虚火旺E.阳盛血热答案:C16.下列何症属肝郁脾虚所致A.泻下黄糜B.便夹脓血C.溏结不调D.肛门灼热E.里急后重答案:C17.引起泄泻的原因,应除外A.外感寒湿B.食积内停C.湿热蕴肠D.命门火衰E.阴虚失濡答案:E18.大便完谷不化,黄褐如糜而臭,多属A.寒湿泄泻B.大肠湿热C.肾虚泄泻D.脾虚泄泻E.伤食泄泻答案:E19.下列排便异常哪项属脾肾阳虚所致A.排便不爽B.溏结不调C.里急后重D.脓血便E.完谷不化答案:E20.口干欲漱水而不欲咽者,多为A.瘀血内阻B.湿热内蕴C.阴虚内热D.外感暑热E.阳气虚衰答案:A21.下列除哪项外,均可见渴不多饮A.消渴病B.湿热证C.瘀血证D.温病营分证E.痰饮内停答案:A22.厌食的原因,应除外A.暴食伤胃B.胃强脾弱C.湿热中阻D.妊娠恶阻E.肝胆湿热答案:B23.失眠的原因不包括A.阴虚火旺B.心胆气虚C.食积胃脘D.痰热内扰E.痰湿内盛答案:E24.饥不欲食多由于A.胃强脾弱B.胃阴不足C.胃火炽盛D.胃气将绝E.脾胃湿热答案:B25.引起目昏、雀盲、歧视的原因,多为A.肝肾亏虚B.痰湿上蒙C.风热上壅D.气血不足E.肝火上炎答案:A26.视一物成二物而不清者为A.目昏B.目眩C.目痒D.目痛E.歧视答案:E27.经常日间汗出,活动尤甚者,称为A.盗汗B.自汗C.战汗D.绝汗E.脱汗答案:B28.带下量多色白、清稀如涕者,多属A.脾虚湿注B.湿热下注C.肝经郁热D.冲任亏虚E.肝肾阴虚答案:A29.发热重恶寒轻多见于A.风寒表证B.伤风表证C.风热表证D.里实热证E.气虚发热答案:C30.小便余沥不尽多属A.膀胱湿热B.肾不纳气C.肾气不固D.肾精不足E.小肠实热答案:C31.以下项目中不属淋证的特征者,为A.尿痛B.尿频C.尿多D.尿有砂石E.尿急答案:C32.胃火炽盛可表现为A.食欲不振B.消谷善饥C.嗜食异物D.饥不欲食E.恶闻食味答案:B33.多食易饥,兼见大便溏泄者,属A.脾胃湿热B.胃阴不足C.胃火亢盛D.胃强脾弱E.湿邪困脾答案:D34.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车之上,称为A.目昏B.目痒C.目眩D.雀目E.内障答案:C35.引起雀目的原因为A.肾精不足B.心血不足C.脾虚D.肝虚E.肝经风热答案:D36.两侧头痛属于A.厥阴经B.太阳经C.阳明经D.少阳经E.太阴经答案:D37.头晕而重,痰多苔腻者病机是A.肝阳上亢B.气血亏虚C.痰湿内阻D.肾虚精亏E.瘀血阻络答案:C38.下列哪项不是病人突发耳鸣、声大如雷的成因A.肝胆火扰B.痰火郁结C.风邪上袭D.药毒损伤耳窍E.肝血不足答案:E39.太阳经头痛的特征是A.前额连眉棱骨痛B.两侧太阳穴处痛C.后头部连项痛D.头痛连齿E.头痛晕沉答案:C40.邪犯阳明经所致之头痛部位为A.太阳穴附近B.前额部C.后头部D.巅顶部E.头痛连齿答案:B41.脾阳虚所致的腹痛特点是A.隐隐作痛B.疼痛游走不定C.绞痛D.掣痛E.重痛答案:A42.下列哪项属于病理性汗出A.衣被过厚B.剧烈活动C.进食辛辣D.气候炎热E.睡眠之时答案:E43.某病人,两年来经常汗出,以头面部为多,运动后汗出更甚,并伴有精神不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之症,且动辄感冒。

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四诊内容

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四诊内容

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四诊内容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内容是望、闻、问、切,它们是获取病人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观察病人的神态、气色、舌苔、舌质等方面。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中医医生可以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病因和病理状态,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这种诊断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诊断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二、闻诊闻诊主要是指中医医生通过倾听病人的声音、嗅闻病人的气息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在闻诊中,医生需要关注病人的气息、咳嗽声、痰声等,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通过仔细分辨声音的高低、强弱和气息的通畅程度,医生可以判断出病人的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情况,从而为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基础环节,医生通过与病人进行交流,了解病人的症状、病程、生活习惯等,从而对病情进行初步判断。

在问诊中,医生需要展现出耐心和关怀,鼓励病人充分陈述自己的病情,同时引导病人尽可能准确地描述自己的症状和感受。

通过问诊,医生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临床信息,为后续的辨证施治提供重要依据。

四、切诊切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肌肤等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在切诊中,医生需要触摸病人的脉搏,感受脉象的变化,从而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触摸病人的肌肤来判断是否有水肿、炎症等情况。

通过切诊,医生可以获取到病人的生理信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内容,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医诊断的基础。

通过四诊的综合运用,中医医生可以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为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中医诊断问诊试题及答案

中医诊断问诊试题及答案

中医诊断问诊试题及答案1. 病人身体虚弱,容易疲劳,手脚发凉,喜欢喝热水,大便溏泄,腰膝酸软,舌苔白腻,脉虚弱无力。

请问病人可能患有哪种中医证候?答案:阳虚证2. 病人面色苍白,胸闷气短,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请问病人可能患有哪种中医证候?答案:气虚证3. 病人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眠健忘,舌红苔少,脉细数。

请问病人可能患有哪种中医证候?答案:心火旺证4. 病人口干舌燥,咽干喉痛,便秘黄腻,舌红苔黄,脉滑数。

请问病人可能患有哪种中医证候?答案:胃热证5. 病人面黄目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黄燥,小便颜色深黄,舌黄苔腻,脉细弱。

请问病人可能患有哪种中医证候?答案:湿热证6. 病人体温升高,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咳嗽咳痰,舌红苔黄,脉浮数。

请问病人可能患有哪种中医证候?答案:风寒袭表证7. 病人体温升高,口干咽痛,咳嗽少痰,便秘尿黄,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请问病人可能患有哪种中医证候?答案:热毒壅肺证8. 病人脘腹胀满,嗳气呕吐,口苦口干,大便干燥,舌苔黄厚,脉弦滑。

请问病人可能患有哪种中医证候?答案:肝气郁结证9. 病人脘腹胀痛,喜欢按摩,口黏口苦,大便黏滞,小便短少,舌苔黄厚,脉涩。

请问病人可能患有哪种中医证候?答案:湿热蕴结证10. 病人胸闷咳嗽,痰黄黏稠,呼吸气促,舌红苔黄,脉滑数。

请问病人可能患有哪种中医证候?答案:痰热壅肺证以上是中医诊断问诊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注意,以上描述仅供参考,并不能确诊疾病,如果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

中医诊断学闻诊问诊

中医诊断学闻诊问诊

阳明潮热
湿温潮热
阴虚潮热
热势较高, 常于日 晡之时(即申时, 为下午3~5时)明 显
身热不扬(肌 肤初扪不觉热, 扪之稍久即感 灼手), 午后 尤甚
午后或入夜低热, 自觉其热自骨内向 外蒸发
阳明腑实证, 因 邪热入里, 与胃 肠糟粕互结
湿遏热伏, 热 在湿中, 难以 透达
阴液亏虚, 阴不制阳, 虚热内生
情资料
起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环境安静, 聚精会神 态度和蔼, 激发信心 语言通俗, 慎用术语 重点全面, 系统全面 必要提示, 避免暗示
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婚
况、职业、发病节气、出生地、常住

地、单位等
诊 主诉: 包括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的 现病史: 包括发病情况、病变过程、诊治情况
肺或痰浊痹阻心脉 绞痛—疼痛剧烈如刀绞一般, 难于忍受—瘀
血、气滞、结石、虫积、寒邪等阻闭 或凝滞气机
三、问疼痛 (一)问疼痛的性质
掣痛(引痛、彻痛)—疼痛而有抽掣牵引感 —筋脉失养而拘急或经脉阻滞不通
痠痛—疼痛伴有痠楚不适感—风湿侵袭, 气血 运行不畅或肾虚、气血不足, 组织失养
隐痛—痛势较缓, 尚可忍耐, 绵绵不休 虚证
喘: 呼吸困难,气息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 煽动,不能平卧。分为实喘和虚喘。
哮: 呼吸喘促而喉间有哮鸣音,声高断续,常时 发时止,缠绵难愈。内有痰饮宿疾,复感外邪 而引动伏痰而发。
短气: 呼吸急促,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气 虽急而不伴痰鸣,似喘而不抬肩。虚证: 肺气 不足或元气大伤;实证: 痰饮、气滞、瘀血阻 于胸腹。
头晕耳鸣,兼腰酸遗精,健忘——肾精亏虚
四、问头身胸腹 (二)胸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问诊的内容: 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 询问之时,应根据就诊对象, 如:初诊或复诊、门诊或住院等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询问。

一、一般情况
包括 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 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意义: ① 便于与病人或家属进行联系和随访,对 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负责。 ② 可使医生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为诊 断治疗提供一定依据。年龄、性别、职业、籍 贯等不同,则有不同的多发病。



六、家族史
家族史的询问是指与病人长期生活相处的父母、 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子女等人的健康和患 病情况。 必要时询问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 因为某些疾病具有传染性、遗传性, 因而询问家族史,有助于对现患疾病的诊断。

第三节 问现在症

问现在症是指对病人就诊时所感到的痛苦和不适, 以及与其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进行详细询问。 如痞闷、胀满、困重、疼痛、麻木等症状, 唯有病人自身能感觉到,通过询问方能得知。 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医历来极为重视。
二、问诊的方法
① 安静适宜的环境,以免受到干扰。 某些病因不便告人的患者 病重意识不清时 ② 态度既要严肃认真,又要和蔼可亲。 ③ 语言应通俗易懂,切忌使用医学术语。
④ 病人叙述不够清楚,可作某些提示,但绝不 能凭主观去暗示套问,以免病情资料片面、 失真,影响正确的诊断。 ⑤ 重视主诉的询问。
⑥ 对危急病人应扼要地询问,以便迅速抢救病 人,病情缓解再详细地询问。

二、主诉
(一)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 及其持续时间。 例如: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一个月。 发热、咳嗽三天。
(二)要求
1、 抓住主诉。主诉包括单主诉(病人只有一个 痛苦)、及复合主诉(病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痛苦)。 2、 提炼主诉,突出主诉的四要素(症的部位、 性质、程度、时间;前三者可合并,时间必须 单列出)。 3、 文字精炼,不写病程,不写病名。
4、灼痛:痛有灼热感而喜凉 火邪窜络——实 阴虚火旺——虚 5、 绞痛:痛剧如刀绞割 真心痛 实邪阻闭气机 —— 胃脘痛(寒) 寒邪凝滞气机 结石阻滞胆管上腹痛 6、酸痛:疼痛伴酸软感 风湿→不运 气血虚→不运 肾虚→失养
(三)但热不寒

病人只发热而无怕冷。 ——多阳盛或阴虚,里热证的寒热特征。 根据发热的轻重、时间、特点等不同, 可分为 壮热 潮热 微热

壮 热
高热(39度以上)+持续,不恶寒只恶热 兼面赤体灼、面赤、汗多、烦渴饮冷 里实热证 风热内传 风寒入里化热 正邪相搏 阳热炽盛 蒸达于外
—— 伤寒阳明经证或温病气分阶段
微 热
阴虚 血虚 气虚
发热不高(37-38º C) 或自感发热而体温不高。 长期低热
颧红, 五心烦热 面白,头昏、 舌淡、脉细 面白气短, 神疲乏力 阴虚发热 血虚发热 气虚发热
长期低热 时有低热 长期微热 劳累则甚
气郁
气阴 两虚
因情志不舒时 胸闷, 有微热 急躁易怒 小儿夏季气候炎 烦渴、 热时长期发热 多尿、无汗 至秋凉自愈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新编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睡眠, 五问头身不适感,六问耳目七咳喘, 八问饮食九问便,十问精性经带变。 ”

2、盗汗
入睡之后汗出,醒后则汗止 阴虚内热证、或气阴两虚证。 因阴虚阳亢生内热, 入睡则卫阳由表入里,肌表 不固, 内热加重,蒸津外泄,故睡时汗出; 醒后卫阳归表,肌表固密, 内热减轻而肌表得以固密,故汗止。

3、绝汗,又称“脱汗”

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大汗不止,每可导致亡阴或亡阳, ┏亡阴之汗——汗出如油,热而粘手为特征 ┃ 病势危重┨ +高热烦渴,脉细数疾—多见于亡阴证 ┃ ┗亡阳之汗——以大汗淋漓,质稀清冷为特征 +身凉肢厥,脉微欲绝—多见于亡阳证
疟疾 机制: 疟邪侵入人体,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

入与阴争则寒 出与阳争则热
寒战与高热 交替出现 休作有时
二、问汗


意义:病邪性质、阴阳盛衰、 邪气排出之通路、预后等。 病理性汗出,应注意询问: 汗之有无,汗出时间、多少、部位 及其主要兼证等。
(一)有汗无汗

无汗 表证 里证 有汗 表证 里证
(三)意义
1、 主诉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一般只有 一、两个症,即是主症。 2、 可初步估计疾病的范畴和类别、病势的轻重 缓急。 3、 是进一步调查、认识、分析、处理疾病的重 要线索。
三、现病史


现病史是指围绕主诉从起病到就诊时疾病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以及诊治经过。 现病史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询问。 1、起病情况 起病时间,发病原因,最初症状及性质、部位等。 2、病情演变—按时间顺序询问病情演变的主要情况 3、诊治经过 4、现在症状
2、半身汗出

指身体一半出汗,另一半无汗, 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 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

无汗的半身是病变的部位, ——风痰、痰瘀、风湿阻滞经络,气血不周所致 多见于中风、痿证及截瘫病人
3、手足心汗




阴经郁热熏蒸----汗出过多, +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脉细数; 阳明燥热内结,迫津外泄---手足心汗,连绵不断, +烦渴冷饮,尿赤便秘,脉洪数者; 中焦湿热郁蒸----汗出过多, +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苔黄腻者。 脾虚运化失常,津液旁达四肢
•只恶风,无发热 ——外感风邪,或肺卫气虚,卫表不固。
(二)但寒不热

病人只感怕冷而不觉发热 ——寒证的寒热特征 发病缓急、病程长短分: 新病恶寒:寒邪直中脏腑-里实寒证。 久病畏寒:阳气虚衰-里虚寒证。

(二)但寒不热
① 新病恶寒——里实寒证 寒邪直中脏腑,损伤阳气所致。 病人突然恶寒,四肢不温 或腹部冷痛,或咳喘痰鸣者。 ② 久病畏寒——里虚寒证 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所致。 病人经常畏寒肢冷,得温可缓, +面色白光白,舌淡胖嫩,脉弱。
2、发热重恶寒轻
患者感觉发热较重,同时又感轻微怕冷 外感风热之邪所致——主风热表证。
风热为阳邪→阳邪致病则阳盛→阳盛则热
→发热较重; 风热袭表→使腠理开泄 →同时轻微恶寒。
3、发热轻而恶风
患者感觉有轻微发热 并有遇风觉冷、避之可缓。 外感风邪所致——主伤风表证。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阳气郁遏不甚,正邪活史是指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方面的 有关情况。 因为社会因素、生活习惯、劳动条件等,对某些 疾病的发生、病理变化,可能都有一定的关系。
五、个人生活史
个人生活史的询问包括 生活经历——出生地、居住地、经历地。 精神情志——性格特征、精神状况。 饮食起居——饮食嗜好,起居习惯。 婚姻生育——是否结婚,结婚年龄,生育子女情况 小儿出生前后情况——出生后至1个月至3周岁
气郁发热 (郁热)
小儿 夏季热
(四)寒热往来

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

邪正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表现, 半表半里证的特征,分两种
发无定时 发有定时

1.寒热往来,发无定时

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

机制: 外感病邪达半表半里阶段时, 邪正相争,相持不下
邪胜则恶寒 正胜则发热
交替发作
2.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四、既往史

既往史又称过去病史 主要包括 病人平素身体健康状况, 过去曾患疾病的情况。
四、既往史
既往史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询问。 1、既往健康状况 2、既往患病情况 (1)传染病,“肝病”、痹病等。 预防接种,过敏史,手术治疗等。小儿 (2)病人既往所患病, 可能与现患病证密切相关。
五、个人生活史
阳气被郁 失其温煦




阳气亏虚 失其温煦
热——发热
• 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 而病人自觉全身、局部的发热感觉。
• 寒与热的产生机理: 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 •寒热是否同时出现、新久、轻重、持续时 间、时间或部位特点及兼证等分类: 恶寒发热、 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 寒热往来。
(一)恶寒发热

虚证--不荣则痛
阳气亏虚,精血不足→脏腑经络失养

注意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喜恶等
(一)问疼痛性质

询问疼痛性质的特点,可辨其病因与病机。 1、 胀痛:痛而且胀的感觉 胸、胁、脘腹胀痛——气滞作痛 但头目胀痛——肝阳上亢、肝火上炎 2、刺痛:痛如针刺 胸、胁、脘腹刺痛——瘀血致痛 3、冷痛:痛有冷感而喜暖 腰背、脘腹 寒邪阻络 —— 及四肢关节 阳气亏虚
潮 热
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阳明潮热 (日晡潮热) 阴虚潮热 湿温潮热 热势较高 日晡更甚 午后或夜间 即发低热 身热不扬 午后热甚 腹痛拒按 大便燥结 五心烦热 骨蒸发热 头身困重 苔黄而腻 阳明腑证 阴虚内热证 湿温病
午后或夜间发热——瘀血积久化热 身热夜甚——温病热入营分,耗伤营阴


4、战汗
病势沉重之时,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 温病或伤寒,邪正相争, 病变发展的转折点,应注意病情变化。 故《濒湖脉学· 四言举要》说: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 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5、冷汗
6、热汗
出之汗有热感

出之汗有冷感 阳气虚或惊吓



里热蒸迫
7、黄汗

汗出粘衣,色黄如柏汁。 风湿热邪交蒸,郁遏营卫。

(三)局部汗出
身体的某一部位汗出或不出汗, 也是体内病变的反映, 其病理有虚实寒热之别, 应注意询问了解具体部位及伴随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