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地质学总结

合集下载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知识分享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知识分享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第一章钻井地质一、主要概念1、参数井:地层探井、区域探井-指在区域勘探阶段部署的,主要了解各一级构造单元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石油地质特征(生、储、盖及其组合,获取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2、预探井:指在圈闭预探阶段,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构造(圈闭)或构造带等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取得储集层物性资料、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3、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在已获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详细查明油气特征,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经济价值,计算探明储量等而钻的探井。

4、开发井:指根据编制的该油气田开发方案,为落实探明储量、完成产能建设任务,按开发井网所钻的井。

5、调整井:指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若干年后,根据开发动态及油气藏数值模拟资料,为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需要分期钻一批调整井;根据油气田调整开发方案加以实施。

6、钻时:每钻进一定厚度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min/m。

7、定向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控制地使井身沿着设计的方向和路线钻达预定的目的层段和井下目标(靶位)的井。

8、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占取心进尺的百分比。

9、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回井口的时间。

10、泥浆录井:根据钻井液性能的变化及槽面显示推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层和特殊岩性的方法。

二、问答题1、简述定向井的主要用途,图示说明井身剖面基本类型。

纠正已钻斜的井眼成一个垂直的井身,对落鱼等井下障碍物进行侧钻,在不可能或不适宜安装钻机的地面位置的下边钻油井,为扑灭大火、压住井喷等而设计的井—抢险井或救险井,在一个井场、钻井平台或人工岛上,钻几口、几十口井、丛式井—海上油田、地面受限制的沙漠、沼泽等地,最大井斜角接近或达到90°,且有水平延伸的井--水平井。

I型井身剖面;Ⅱ型井身剖面(S形曲线井身剖面);Ⅲ型井身剖面(见图)2、简述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及钻时录井的主要用途。

石油地质学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石油地质学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二、充分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充分条件是指上述基本要素在时空上的 良好匹配,既有充足的油气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 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三、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
(一)成烃坳陷
(1)成烃坳陷概念及其与油 气聚集区关系 成烃坳陷:盆地中分布成熟 烃源岩或成烃灶的深坳陷区。 成烃坳陷与油气聚集区关系:
(a)成烃坳陷提供油 气聚区所需的油气。
(1)油气丰度 油气丰度:单位面积成烃坳陷所生成的可采油气储量。 按油(气)丰度通常将含油气盆地(坳陷)分成三
个等级: (a)丰富的(>2×104 m3 / km2); (b)中等的(0.2×104 m3—2×104 m3 / km2 ); (c)差的(< 0.2×104 m3 / km2 )。
成烃坳陷所具有总的生成的可采油气储量 (Q)是该坳陷面积(S)与油气的丰度乘 积。
包裹体均一温度(℃)
25
25
20
S74井 5468.8-5729.9 20
15
17块样品,274个测点 15
S79井 5530.84-5703.64
10
10块样品,185个测点
10
个数
5
5
0
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f.临界含油饱和度(临界油析出因子):油、水共存条件下, 油开始排出所应有的最低饱和度。或油、水共存条件下,油相对渗透率 为零时,最大含油饱和度。不同的烃源岩在不同条件下,其值不同,一 般在10%-20%,但可能低到1%。
g.聚集系数(运聚系数):油气地质储量(聚集量)与生油 量之比。统计表明,石油运聚系数多为3%左右,最高达35%。天然气运 聚系数一般在0.5%-2%。

油气生成的知识点总结

油气生成的知识点总结

油气生成的知识点总结一、油气生成地质学基础知识1. 岩石圈和地幔构成地球的岩石层,是地球矿物质和生态活动的主要地区。

2. 地球岩石层是地球生命和自然资源的基础,是地球岩石层和生态活动的主要地区。

地球岩石层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

3. 地球岩石层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

地球岩石层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

二、油气生成的基本概念1. 烃源岩:主要由有机质、粘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和石英等成分组成。

2. 成烃作用:是指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一定温度、压力和时间条件下发生热解反应、高温催化反应,生成烃类物质的反应过程。

3. 成气作用:是指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压力、温度等作用,逐渐分解成天然气的过程。

4. 成油作用:是指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压力、温度等作用,逐渐分解成原油的过程。

5. 成烃期:是指有机质经过烃源岩中的生物成分,通过地质作用形成烃的时间段。

6. 成藏期:是指烃源岩中的烃类物质形成原油和天然气,在地质层中成藏的时间段。

三、油气生成的地质条件1. 温度条件:烃源岩的温度高于60℃时,有机质才能进行热解反应,生成烃类物质。

2. 压力条件:地下深处的高压和高温条件有利于烃源岩中的有机质成烃作用的进行。

3. 时间条件:成烃过程需要漫长的地质时间,通常需要几百万年到几十亿年的时间。

4. 成藏条件:烃源岩需要在埋藏和形成地层沉积环境下进行成烃作用,使生成的烃类物质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成藏。

四、油气成藏地质条件1. 有效储集层:是指烃源岩中生成的原油和天然气,通过一定地质作用,在适当条件下进行成藏和储集的地质层。

2. 地质构造条件:构造隆起和坳陷构造是地质作用形成原油和天然气成藏最为常见的构造类型,构造形成条件对油气成藏起着关键作用。

3. 地层孔隙和裂缝条件:地层孔隙和裂缝是原油和天然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地层孔隙度和裂缝发育程度是影响烃类物质成藏的重要地质条件。

油藏工程知识点总结

油藏工程知识点总结

油藏工程知识点总结一、油藏地质学1. 油气形成与成藏条件油气形成是指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机质经过生物、地质和化学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烃类化合物。

油气成藏是指油气在地质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生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含量的油气藏。

了解油气形成与成藏条件,可以帮助地质工程师准确地找到油气储量丰富的地质构造。

2. 油气勘探技术油气勘探技术是指通过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发现新的油气藏或者发现已知油气藏的储量和分布情况等。

包括地震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测井勘探、岩心分析等技术手段。

这些勘探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师准确地找到油气藏的位置和储量。

3. 油气储层地质特征了解油气储层的地质特征,可以帮助工程师评价储层的渗透性、孔隙度、饱和度等物理性质,从而进一步评估油气产能和储量。

二、油藏工程原理1. 油藏开发技术油藏开发技术是指在发现并确认了油气储量后,通过相应的开发技术手段,实现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包括油藏开发方案设计、井筒设计、注水开发技术、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增产技术等。

2. 油藏物理化学性质油藏物理化学性质包括油气的密度、粘度、表面张力、溶解度等。

通过分析了解油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帮助工程师选择合适的开采技术和工艺,提高油气开采效率。

3. 油藏数值模拟油藏数值模拟是指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油气开发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最佳的开采方案、评估油气储量和产能,并指导实际开采操作。

三、油气工程设备1. 油井钻采设备包括各种类型的钻井平台、钻机、钻头、管柱等,用于进行油气勘探和开采作业。

2. 油气生产设备包括各种类型的油气开采设备,如泵浦、管线、压裂装置、人工提高采收率装置等,用于实现对油气的生产和采集。

3. 油气处理设备包括各种类型的油气处理设备,如分离器、脱硫装置、脱水装置、燃烧装置等,用于对采集的原油和天然气进行处理和加工。

四、油气工程安全与环保1. 油气开采环保技术油气开采环保技术包括生产废水处理、废气处理、渗透液处理等技术手段,用于确保油气开采作业的环境友好和安全。

油藏地质学知识要点

油藏地质学知识要点

油藏地质学知识要点油藏地质学知识要点内部资料,请勿外泄第⼀篇⽯油及油藏的形成第⼀章⽯油⽣成1、⽯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物,是成分⼗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2、组成⽯油的化学元素以碳、氢为主,其次为硫、氮、氧,此外尚有30余种微量元素。

3、⽯油的碳氢化合物按其结构可分为:烷烃、环烷烃和芳⾹烃。

4、⽯油的⾮烃组分主要是含硫、含氮和含氧化合物。

5、⽯油根据其对不同溶剂的溶解、吸附性质不同,可分离出性质不同的组分:油质、胶质和沥青质。

其中油质是⽯油的主要组分,由碳氢化合物组成,为淡⾊粘性液体,荧光显⽰为天蓝⾊,可溶于⽯油醚、苯、氯仿、⼄醚、四氯化碳、⼆硫化碳、丙酮和酒精中,不能被硅胶等吸附。

胶质是粘性的或玻璃状的半固体或固体物质,颜⾊由淡黄、褐红到黒⾊,主要成分为芳⾹烃及含氧、硫、氮的⾮烃化合物,荧光显⽰为黄⾊、棕黄⾊或浅褐⾊,只能溶解于⽯油醚、苯、氯仿、⼄醚、四氯化碳等溶解性能较强的溶剂中,能被硅胶吸附。

沥青质是暗褐⾊⾄深黒⾊的脆性固体物质,为稠环芳烃和烷基侧链组成的复杂结构的⾼分⼦物质组成,荧光显⽰为褐⾊,不溶于⽯油醚及酒精,⽽溶于苯、三氯甲烷及⼆硫化碳等有机溶剂。

6、⽯油的主要物理性质有:1)颜⾊2)密度和相对密度3)粘度4)荧光性等。

7、天然⽓在地壳中的赋存形态主要有:⽓藏⽓、⽓顶⽓、溶解⽓、凝析⽓、天然⽓⽔合物和⽔溶⽓等。

8、⼲⽓:有时也称贫⽓,是指甲烷⽓含量很⾼,重烃含量很少,基本不含汽油蒸⽓的天然⽓。

湿⽓是指重烃⽓含量较⾼,甲烷⽓含量有所降低,可含有⼀定数量汽油蒸⽓的天然⽓。

9、19世纪70年代以来,对油⽓成因的认识基本上分为⽆机成油和有机成油学说两⼤学派。

⽆机⽣成说:A宇宙说:随着地球的冷凝,碳氢化合物被冷凝的岩浆吸收,最后凝结在地壳中形成⽯油。

B碳化物说:⾼温的碳和铁变为液态,反应映⽣成碳化铁,保存与地球深处,地下⽔向下渗透,与之反映⽣成碳氢化合物,上升到地壳即为⽯油。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重点总结(文本)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重点总结(文本)

一、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主要的研究内容:1、储层研究:包括油气层的储集类型、岩性、物性、厚度、分布、形态、沉积类型等;2、油层非均质性研究:包括对碎屑岩储层岩性、物性在纵向上、横向上的变化及其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3、构造、断裂系统研究:包括构造的形态、成因,断层的性质、产状、分布特点、成因,发育时代,演化规律,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和破坏作用;4、流体分布及流体性质研究:包括油气水的纵向、平面的分布规律,油气水的性质;5、油气储量研究:包括储量计算方法研究、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

二、开发地质学研究手段:1、利用钻井资料:包括取心资料、化验分析资料;2、利用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包括地球物理测井资料,二维地震、三维地震、井间地震等;3、利用试油、试采、矿场开发资料:包括产量、含水、含水变化率、地层压力、温度、化验分析资料等。

三、开发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四、油藏描述的目的包括:1、真实、准确、定量化地展示出储层特征;2、最优化地提高采收率;3、提高可靠的油藏动态预测;5、降低风险及效益最大化一、美国常用API度表示石油的相对密度:二、动力粘度,运动粘度,相对粘度。

1动力粘度;面积各位1m^2并相距1m的两平板,以1m/s的速度作相对运动时,之间的流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内摩擦力。

原油粘度的单位是:mPa.s2运动粘度是动力粘度与同温度、压力下的流体的密度比值。

单位m^2/s3相对粘度,就是原油的绝对粘度与同温度条件下水的绝对粘度的比值。

三、国际稠油分类标准原油粘度的影响因素:与原油的化学组成、溶解气含量、温度、压力等因素关系密切。

四、气藏气气顶气煤层气五、油田水的赋存状态 1、超毛细管水(自由水2、毛细管水3、束缚水(吸附水 (1)边水 (2)底水 边水油藏 底水油藏 油田水通常划分为4类: 矿化度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氯化钙型。

六、干酪根的性质、类型七、生成油气的地质及动力条件一、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均称为储集岩。

油气成藏地质学的相关分析

油气成藏地质学的相关分析

油气成藏地质学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是石油地质学中研究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

其研究内容包括油气藏形成的基本要素或条件,成藏年代学、成藏地球化学、成藏动力学以及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规律等。

成藏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已知油藏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预测未知油藏的分布,为勘探目标评价和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成藏年代学研究,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现代成藏年代学实验分析技术与地质综合分析方法。

确定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间,恢复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各种油气地球化学信息,分析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研究油气运移的路径和充注特点。

成藏动力学的研究,重点是研究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特点,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恢复成藏过程,重建成藏历史,搞清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型。

油气藏分布规律及评价预测,是成藏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它是在上述几个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资源评价和油气田分布预测,从而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成藏地质学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内容,其研究贯穿于油气勘探的始终。

但是不同的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就会有所不同。

在盆地早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研究的重点就是基本成藏条件的研究与油气系统的划分。

在含油气系统的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研究的重点就是运聚动力学、输导体系的研究、成藏动力系统的划分。

在成藏动力系统的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的研究重点就是油气藏成藏的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

成藏地质学的研究是石油地球科学与勘探历史发展的结果。

成藏地质学有助于推进复杂探区油气成藏研究的更趋深入和勘探成功率的进一步提高。

摘抄于《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的定位》目前新生代海相碳酸盐岩残留盆地已成为我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的突破口。

面对复杂的地质体,只有综合应用各种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各种方法采长补短才能获得对目标的较全面的认识,物性的研究是综合地球物理的前提;而联合反演是综合地球物理的实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第一部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论一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油气藏不仅是油气地质勘探人员从事油气助探的直接对象,而且也是油气地质研究人员进行油气成因、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等油气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理沦和假说,均来源于实跋并直接指导实践;是根据对已知的油气藏的研究、总结出来的实践成果,并又在油气藏的勘探实践中得到检验。

油气藏的研究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核心内容。

石油地质学的内容1.本学科研究的物质主体:石油、天然气及其伴生的油田水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油气形成的地质学原理:油气成因。

3.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生油岩,储集岩,盖岩,油气运移、聚集与保存条件。

4.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及各地质条件间的相互联系:含油气盆地和含油气系统。

5.对油气藏特征和规律的人工再现:油气藏建模。

二天然气:按相态可以分为游离气、溶解气(溶于油和水中)、吸附气和固体水溶气;按分布特点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按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1)聚集型天然气游离气是常规气藏中天然气存在的基本型式。

游离天然气可以是气藏气、气顶气和凝析气。

气藏气是指在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

巨大的非伴生气藏(田),是气藏气的主体。

气顶气是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凝析气是一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特殊的气藏气。

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溶解)于气中,呈单一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

采出后因地表温度、压力较低,其中凝析油呈液态析出,与天然气分离。

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常简称为凝析气藏,或凝析油藏。

(2)分散型天然气分散型天然气主要以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致密地层气和固态气水合物赋存。

高等石油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石油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石油地质学知识点总结绪论第一章现代油气生成理论第二章输导体系与油气运移第三章油气聚集过程与成藏期第四章断层与油气聚集与运移第五章油气藏封盖保存理论第六章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与油气成藏第七章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第九章天然气地质学进展绪论:现代油气生成理论(未熟低熟油理论、煤成油理论)油气运移聚集理论(优势通道、输导体系)流体封存箱与成藏动力学(异常压力与成藏、幕式成藏)油气藏封盖保存理论(盖层与断层封闭理论)天然气成藏理论(晚期成藏、动态成藏、深盆气与煤层气成藏理论)含油气系统与油气成藏系统第一章现代油气生成理论一. 干酪根热降解成烃理论要点:在成岩作用晚期,有机质主要由干酪根组成,热降解形成大量油气;干酪根是石油的主要前驱物质;沉积岩必须达到一定埋深(温度),即门限深度(温度),才能大量生成石油;油气生成数量取决于干酪根的类型及其所经历的地质时间和温度。

四个阶段:(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低成熟演化阶段,主要为活跃细菌作用,生成生物甲烷和少量二氧化碳和水。

生物单体转化为干luo 根。

后期生成少量液态石油。

(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成熟演化阶段,主要为粘土矿物的热催化作用,热力使干luo根化学键大量断裂,转化为大量烃类。

生油窗。

(3)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高成熟演化阶段,残余干LUO根和大分子液态烃,在热力作用下,生成水、二氧化碳、氮气等。

低分子量烃类转化为凝析气,采至地表,为凝析油。

(4)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过成熟演化阶段,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剩余干LUO根,裂解,生成碳沥青、石墨。

液态烃和重烃在热变质作用下,转化为甲烷。

干酪根热降解成烃理论在勘探中卓有成效。

存在问题:(1)忽略了成岩-深成作用早期沉积岩中可溶有机质对油气形成的的贡献;(2)不能很好地解释在生油门限以上形成的大量未熟石油。

二、低熟油理论1. 低熟油基本概念(Immature oil)低熟油: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

油气储层地质学习总结

油气储层地质学习总结

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学习总结学号:2010050022 姓名:周道容专业:地质工程为期半年的油气储层地质学学习完了,对于一个跨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这学期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未曾学习的知识,同时在去博物馆的参观中深深的体会到了实地参观考察的重要性,受益非浅。

现在我就这一学期对于这门课所学及平时阅读的相关文献所得的知识及体会做一个小结。

课堂上,张老师讲的很多是在有一定基础之上的拓展,所以平时我常去去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以补习我的基础知识同时结合老师课堂上所讲的,使我从基本知识到储层地质的发展趋势都有所了解。

首先,我在对储层地质相关书籍的学习中知道了许多基本的知识。

明白了油气储层(Reservoir)是指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油气水)的岩层。

是油气勘探和开发的直接目的层,是油气藏的核心,而油气储层地质学:是深入和系统地研究油气储层的地质科学,是石油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它通过系统地研究油气储层的建造和改造作用,表征了油气储层的宏观分布模式、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开发过程中具有很大影响的储层非均质性和储层敏感性,最终建立适合不同勘探开发阶段的储层地质模型,为油气田勘探和开发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地质依据。

油气储层地质学是80年代以来,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储层研究迅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到的学科很多,包括:石油地质学,油矿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开发地质学,数学地质学等。

明白了储层研究的发展的四个特点即:1、从宏观→微观方向发展2、从定性→定量方向发展3、从单学科研究→多学科一体化的综合性研究发展4、从大量的手工分析→依靠储层综合研究软件进行研究。

其基本内容包括:1、油气储层基本特征;2、储层原始建造;3、原始孔隙成岩演化,它是油气储层预测、成岩非均质研究及储层潜在敏感性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4、储层裂缝即后期构造改造;裂缝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和运移通道,裂缝性油气田开发较难,容易造成层间干扰;5、储层孔隙结构即储层的微观特征;6、储层敏感性即储层的微观孔壁特征,这一研究对勘探开发工程中油气储层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储层非均质性即宏观和微观的非均质性,这是油气储层地质学和油藏描述技术中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8、储层地质模型,储层地质建模是近十几年储层地质学的前沿研究课题,是油气田开发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

【石油地质学】第五讲油气聚集与成藏

【石油地质学】第五讲油气聚集与成藏

清绘此图
Four isolated each other pools
断 层 圈 闭
( 背 斜 圈 闭 )
(四)油气藏的度量
含油面积:油藏外边缘圈闭的面积。
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储层顶、底面的交线称外、内 含油边界。
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油层、气层)底面的交线称内 含油(气)边界,又叫含水边界。
因此,对研究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而言,充足的 油气来源和有效的圈闭将成为两个最重要的方面。
一、油气成藏要素
(一)生油气源岩
沉积埋藏史:盆地持续沉降→巨厚沉积物→稳定还原环境 受热史:高地温场→成熟度 古气候:水体介质、有机质丰度
(二)储集层
沉积体系、沉积相→孔隙度、渗透率、储集岩类
(三)盖层
盖层类型 盖层的形成、分布范围
➢气顶和油环,油气按密度分异,气位于圈闭 的最高部位,形成气顶;油位居中部,水在最 下面油在平面上呈环带状分布,称油环。
➢充满系数,定义为含油高度与闭合高度的比 值。 一般情况下在富含油气区,该系数高;在 贫含油气区,充满系数低。
第二节 油气藏成藏要素
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能否形成储 量丰富的油气藏,且被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是否具备 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等成藏要素 及其优劣程度。
the regional dip
背斜圈闭的闭合 面积、闭合高度
The close area of fault traps
The close area of lithology traps for the wedge type
1-渗透性砂岩上倾方向尖灭线;2-构造等高线;3-背斜圈闭闭合区; 4-尖灭型岩性圈闭闭合区
§1圈闭与油气 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重点总结(文本)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重点总结(文本)

一、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主要的研究内容:1、储层研究:包括油气层的储集类型、岩性、物性、厚度、分布、形态、沉积类型等;2、油层非均质性研究:包括对碎屑岩储层岩性、物性在纵向上、横向上的变化及其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3、构造、断裂系统研究:包括构造的形态、成因,断层的性质、产状、分布特点、成因,发育时代,演化规律,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和破坏作用;4、流体分布及流体性质研究:包括油气水的纵向、平面的分布规律,油气水的性质;5、油气储量研究:包括储量计算方法研究、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

二、开发地质学研究手段:1、利用钻井资料:包括取心资料、化验分析资料;2、利用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包括地球物理测井资料,二维地震、三维地震、井间地震等;3、利用试油、试采、矿场开发资料:包括产量、含水、含水变化率、地层压力、温度、化验分析资料等。

三、开发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四、油藏描述的目的包括:1、真实、准确、定量化地展示出储层特征;2、最优化地提高采收率;3、提高可靠的油藏动态预测;5、降低风险及效益最大化一、美国常用API度表示石油的相对密度:二、动力粘度,运动粘度,相对粘度。

1动力粘度;面积各位1m^2并相距1m的两平板,以1m/s的速度作相对运动时,之间的流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内摩擦力。

原油粘度的单位是:mPa.s2运动粘度是动力粘度与同温度、压力下的流体的密度比值。

单位m^2/s3相对粘度,就是原油的绝对粘度与同温度条件下水的绝对粘度的比值。

三、国际稠油分类标准原油粘度的影响因素:与原油的化学组成、溶解气含量、温度、压力等因素关系密切。

四、气藏气气顶气煤层气五、油田水的赋存状态 1、超毛细管水(自由水2、毛细管水3、束缚水(吸附水 (1)边水 (2)底水 边水油藏 底水油藏 油田水通常划分为4类: 矿化度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氯化钙型。

六、干酪根的性质、类型七、生成油气的地质及动力条件一、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均称为储集岩。

油气成藏地质综述

油气成藏地质综述

第一章绪论渤海湾盆地位于我国东部,总面积约20×104km2。

盆地内基本构造单元包括6个坳陷和3个隆起,即北部的辽河坳陷、中部的渤中坳陷、济阳坳陷、埕宁隆起、黄骅坳陷、沧县隆起、冀中坳陷,南部的临清坳陷和内黄隆起。

目前渤海湾盆地已形成陆上辽河、黄骅(包括冀东)、冀中、济阳、东濮等6个油气勘探开发基地,是我国主要的产油气区之一。

瀚海湾盆地深层主要是指3 500 m以下范围,主要涉及四大坳陷,即辽河、黄骅、济阳、冀中。

四个坳陷中,3 500m以下探井总数为1 409口,其中钻达4 000~4 500m地层的探井522口,占探井总数的37%,4 500m以下探井为171口,只占深井总数的12%,可见深层揭露不多。

平均探井密度为4.6口/100km2。

其中工业油气流井212口,低产油气流井244口,显示井201口。

到目前为止,渤海湾深层已发现深部油气田和古油气地区44个,其中包括黄骅坳陷的高尚堡、柳赞、北堡、长芦等,冀中坳陷的安次东、家1井、韩家树等,济阳坳陷的渤南、五号桩、孤南和牛庄等19个局部圈闭油气田和板桥、曹5井块等两个局部圈闭气田。

翼中坳陷已钻大于4 000m探井176口(1992年以前),平均井深4 521m,在4 000m以下深探井中有37口井获得了工业性的油气流,探井成功率达到了21.4%。

目前已发现13个深层油气藏,其中7个为油气藏,2个气顶油藏,3个凝析油气藏。

最深油气藏埋深达5 200m。

此外,还发现了10个深层含油气圈闭,目前翼中坳陷深层探明的石油储量占全坳陷己探明储量的10%。

中原油田的文260井在4 263~4 275 m于Es3地层中获低产油气流,大港油田在北大港构造带的港深13、港深31井的Es1+3地层中获商产油气流,胜利油田在渤南凹陷渤深3井4 45O.1~4 472.4 m井段Es4地层中获工业油气流,在黄骅坳陷的马东、板深13等构造的Es2+3地层中找到了深层油气藏。

石油地质 工作总结

石油地质 工作总结

石油地质工作总结
石油地质工作总结。

石油地质工作是石油勘探和开发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地质构造、地层特征和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找到潜在的油气资源,为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团队在石油地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果,现在我来做一下总结和回顾。

首先,在石油地质勘探方面,我们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构
造带和断裂带,这些地质构造对于油气的富集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同时,我们还通过对地层特征的分析,确定了一些潜在的油气层位,为后续的勘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目标和方向。

另外,我们还通过对沉积环境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沉积体系和沉积相,为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在石油地质开发方面,我们通过对已有油田的地质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
的研究,优化了开发方案,提高了油气的采收率和开采效率。

同时,我们还通过对油田的地质模拟和预测,为油田的长期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另外,我们还通过对油气藏的地质储量评价,为油田的后续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

总的来说,石油地质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它需要我们对地质学、
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需要我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石油地质工作,不断提高勘探和开发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水平,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油气成藏地质学课后习题答案

油气成藏地质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1、油气成藏地质学的概念油气成藏地质学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是石油地质学中研究油气藏成藏的动力、成藏时间、成藏过程及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

油气成藏包括油气藏静态特征描述和油气成藏机理和成藏过程动态分析。

①油气藏静态特征描述主要从油气藏类型、生储盖层、流体性质和温压等方面描述油气藏特征。

②油气成藏机理和成藏过程分析主要用各种分析方法(如流体历史分析法)研究油气成藏期次与成藏过程,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环节。

2、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⑴成藏要素或成藏条件的研究:包括生、储、盖、圈等基本成藏要素的研究和评价,重点是诸成藏要素耦合关系或配置关系的研究,目的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

⑵成藏年代学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现代成藏年代学实验分析技术与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尽可能精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间,恢复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

⑶成藏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各种油气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运移的时间(成藏年代学)和方向(运移地球化学),分析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

⑷成藏动力学研究:重点研究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特点,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恢复成藏过程,重建成藏历史,搞清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

⑸油气藏分布规律及评价预测:这是成藏地质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它是在前述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资源评价和油气田分布预测,从而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3、成藏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⑴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①最大限度地获去资料,以得到尽可能丰富的地质信息。

②信息分类与分析——变杂乱为有序,去伪存真,突出主要矛盾。

③确定成藏时间,分析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总结分布规律。

④评价勘探潜力,进行区带评价,预测有利目标。

⑵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①成藏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岩石热解法、棒色谱法、含氮化合物分析技术;②成藏年代学分析技术:流体包裹体分析方法、自生粘土矿物同位素测试技术、有机岩石学方法;③成藏动力学模拟实验技术:物理模拟、数学模拟。

《油气成藏机理》第一章油气成藏过程分析概论

《油气成藏机理》第一章油气成藏过程分析概论

《油气成藏机理》第一章油气成藏过程分析概论油气成藏机理是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研究的是油气在地球内部形成、迁移和储集的过程。

了解油气成藏机理对于石油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概括的角度介绍油气成藏机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其次,油气形成后需要通过运移才能到达储集层。

油气运移是指油气从形成层向储集层的迁移过程。

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是地层压力和渗流力。

当油气形成后,由于地层压力的作用,油气会沿着孔隙和裂缝向上或向下运移。

油气的运移速度取决于地层渗透率和岩石的孔隙度。

一般来说,渗透率较高、孔隙度较大的岩石具有较好的油气运移能力。

最后,油气运移到储集层后,会在适当的条件下被储存起来。

油气储集是指油气在地下岩石中形成富集的过程。

油气储集的条件包括储集层的渗透率、孔隙度和岩石的透水性等。

当油气到达储集层后,由于储集层的条件合适,油气会在岩石孔隙中形成油层或气层。

油层和气层的形成与岩石的物理性质、地层构造和地下流体压力等因素有关。

总之,油气成藏机理涉及到油气的形成、运移和储集三个方面。

油气的形成是由有机质在地下经过成熟作用形成的,成熟程度影响着油气的质量和数量。

油气形成后需要通过运移才能到达储集层,运移速度取决于地层渗透率和岩石孔隙度等因素。

油气运移到储集层后,会在适当的条件下被储存起来,储集层的渗透率、孔隙度和岩石透水性等条件对储集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油气的形成、运移和储集过程,为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还可以帮助预测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储量,指导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工作。

因此,深入研究油气成藏机理对于石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一步研究油气成藏机理的过程中,还可以探索油气成藏的其他因素,如地下流体运动、地下压力变化和地层构造等,以更全面地理解油气的形成和储集。

此外,还可以结合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数学模拟等多学科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研究油气成藏机理,提高油气勘探和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研究内容1、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位置答:成藏研究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基本的成藏条件或要素、成藏年代、成藏动力(运聚动力)、油气藏分布规律或富集规律等。

赵靖舟将从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方面的研究称为“油气成藏地质学”(简称成藏地质学),认为它应是石油地质学中与石油构造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等相并列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2、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答: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静态的成藏要素、动态的成藏作用和最终的成藏结果,涉及生、运、聚、保等影响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各个方面,但重点是运、聚、保。

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5个方面:1)成藏要素或成藏条件的研究。

包括生、储、盖、圈等基本成藏要素的研究和评价,重点是诸成藏要素耦合关系或配置关系的研究,目的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

2)成藏年代学研究。

主要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现代成藏年代学实验分析技术与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尽可能精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间,恢复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

3)成藏地球化学研究。

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各种油气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运移的时间(成藏年代学)和方向(运移地球化学),分析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

4)成藏动力学研究。

重点研究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特点,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恢复成藏过程,重建成藏历史,搞清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

5)油气藏分布规律及评价预测。

这是成藏地质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它是在前述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资源评价和油气田分布预测,从而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在盆地早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基本成藏条件的评价研究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在含油气系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研究的重点是运聚动力学、输导体系的研究、成藏动力系统划分、已发现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

在成藏动力系统的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的研究重点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等。

3、成藏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最大限度地获去资料,以得到尽可能丰富的地质信息。

2)信息分类与分析——变杂乱为有序,去伪存真,突出主要矛盾。

3)确定成藏时间,分析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总结分布规律。

4)评价勘探潜力,进行区带评价,预测有利目标。

高素质的石油地质科学地质工作者须备的基本素质:①1知识+4种能力+2种意识②扎实的背景知识③细致的观察能力④全面准确的信息识别能力丰富的想象力⑤周密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⑥强烈的创造意识⑦强烈的找油意识第二章油气成藏地球化学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1)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2)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3)探索油气运移、充注、聚集历史与成藏机制研究方法1)油气地球化学分析(包括NSO化合物和高分子量化合物分析);2)岩心抽提物分析;3)流体包裹体分析。

1、试述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油气的充注过程:石油首先进入具有最低孔隙排烃压力的高孔高渗层中;随着更多石油的注入,浮力增大,致使石油向较小的孔隙注入,并把残余地层水排出。

由此,造成油藏形成时存在着纵向和横向上的差异性和非均质性。

油藏内流体的非均质性表现主要表现在:原油物性、油气比、族组成、同位素组成、分子组成在油藏内部的变化。

其成因主要是:⑴同源不同期原油的运移作用⑵水解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⑶重力作用和焦油席的形成⑷原油的热蚀变作用⑸流体-岩石相互作用⑹油气运移过程中的分馏作用2、分析油藏内流体的混合作用1)密度驱动混合作用地下烃类因密度差异而处于不稳定状态,产生流体对流混合现象。

2)扩散作用油气向油藏充注时,由于原始化学组分的非均质性而产生分子扩散作用,这种作用导致物质重新分配,清除侧向上的浓度梯度,建立垂向上由重力分异而形成的浓度梯度。

3)热对流混合作用由于地温梯度变化导致流体发生热对流。

3、简述确定油气层及油气水界面的地球化学方法运用岩石热解、棒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分析技术,通过分析储层岩心和岩屑中残余油的变化,可以确定油气层的分布以及油气水界面的位置。

1)运用棒色谱法确定含油带与贫油带2)运用岩石热解方法(ROCR-Eval)和溴分析方法确定油气水界面3)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油气水界面和古油气水界面的识别储层中油包裹体丰度反映了地质历史过程中古油藏的含油饱和度。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GOI 指标(含油包裹体矿物颗粒数目占总矿物颗粒数的百分比)和QGF分析(颗粒荧光定量分析技术)来判别储层的含油饱和度、油水界以及油气运移的通道。

4、试述运移过程中石油组分的分馏作用1)族组成⑴泥(页)岩烃/非烃低,砂岩烃/非烃高;⑵泥页岩非烃较多,砂岩非烃较少(运移强)⑶运移方向上,距离增加,烃/非烃逐渐增大;⑷砂岩层内上、下界面附近,烃/非烃较高(与页岩排烃有关)。

不同组分运移的相对难易顺序为:①烃类化合物较易,非烃、沥青质较难;②饱和烃较易,芳烃较难;③低环数芳烃较易,多环数芳烃较难。

2)不同碳数的烃类(1)主要含油段位于生油门限之上,说明烃类由下向上纵向运移;(2)C6~C9,C10~C14轻质烃、高浓度异常的样品,上、中、下三个含油带都存在;(3)C25~C35高异常样品只存在下部含油带,说明低分子量烃类较高分子量烃更易运移,同时说明轻质烃纵向运移失去一部分轻质烃。

3)正构烷烃和异戊二烯型烃一般来说,随运移距离增加,低分子正烷烃的丰度具有较明显增大,且高比重原油的分馏作用较低比重原油更显著。

4)甾烷和萜烷类化合物(1)甾烷和萜烷是高分子量的多环烷烃。

运移能力不及正烷烃。

(2)在不同环数的萜烷类化合物之间,低环数萜烷比高环数萜烷运移能力强。

(3)不同立体异构体运移能力有差别。

5)稳定性碳同位素随运移距离加长,饱和烃δ13C值降低,原油也同样降低,但石油变化较复杂。

总规律是:高极性组份运移较慢,低极性组分运移较快;芳烃较慢,饱和烃较快;高分子烃较慢,低分子烃较快。

根本原因:与岩石吸付,烃类分子大小有关。

5、试述初次运移的地球化学示踪特征1)烷烃含量突然减少一般来说,在纵向剖面上,受沉积环境控制,有机质成分和性质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较小,含烃量的变化基本上取决于深度,也就是取决于热演化程度。

地层中的烃含量在大量生烃阶段,正常的趋势应当是: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加。

但在到一定深度段往下,若烷烃含量突然减少,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初次运移的结果,同时,非烃和沥青质也突然减少,说明它们和烷烃一起运移。

常用的指标有:①“A”、总烃、“A”/有机碳、总烃/有机碳:在成熟烃源岩中其含量或比值应保持不变,发生初次运移的深度段其含量或比值应降低,运移的规模越大,递减量也越大。

②利用Pr/nC19和Ph/nC20、nC-21/nC+22、(nC21+nC22)/(nC28+nC29)来表示运移。

一般正构烷烃分子越小,越易运移或运移距离越远。

因此,发生运移的深度段这些比值降低。

③利用热解色谱S1,S1/(S1+S2)指示运移一般热解色谱蒸发烃量( S1 )与总烃含量相当,在未发生运移的部位保持稳定。

在运移的深度段上其含量或比值下降,可视为运移。

2)分异作用、含烃量向边部递减(1)研究正烷烃在排烃过程中的分异作用低碳数正烷烃优先排出,厚层泥岩中部呈双峰型,边部后峰型,砂岩前峰型。

(2)研究生油岩含烃量(泥岩中部→边部→紧邻砂岩的顶底)在成熟阶段没有不排烃的烃源岩,在不同的部位上只有排烃多少和快慢的差别。

排烃在由烃源中部到边部呈连续状,只是由于边部排烃速度比中部的补给速度大,才形成含烃量向边部递减。

也正是含烃量有差异,才进一步说明烃源岩中部也并非没有烃类排出。

(3)Ⅲ型与Ⅱ型正烷烃相对排烃率差别研究发现Ⅲ型正烷烃排出率随碳数的增加而迅速递减,分异效应明显。

Ⅱ型变化不大,说明不同类型烃源岩,排烃机理和运移不同。

Ⅲ型以产气为主,少量的油溶于气中运移,因此溶解度大的低碳数烷烃优先排出,分异现象明显。

Ⅱ型以生油为主,少量气溶于油中整体运移,几乎无分异效应。

6、试述石油二次运移的地球化学示踪特征1)原油组分和性质变化随运移距离增大:非烃化合物含量相对减少高分子烃类化合物含量及芳烃含量相对减少造成沿运移方向主峰碳降低,轻重比值增加;轻重芳烃比值增大δ13C/12C变轻甾烷中αββ比ααα易运移,重排甾烷比规则甾烷易运移低环数萜烷比高环数萜烷易运移2)含氮化合物变化原油中的含氮化合物具有中性吡咯结构对于碱性吡啶形式的优势。

碱性(吡啶)物质比中性(吡咯)物质受到更强烈的吸附。

在吡咯型化合物中,咔唑、苯并咔唑、二苯并咔唑发生明显的运移分馏作用,原油中相对富集咔唑,而源岩相对富集苯并咔唑。

咔唑异构体的分异作用:原油中相对富集氮遮蔽异构体,源岩中相对富集氮暴露异构体。

3)成熟度最高的原油最靠近原油充注点7、试述天然气二次运移的地球化学示踪特征1)组分变化干燥系数或甲烷含量:一般随运移距离而增大;iC4/nC4:一般随运移距离而增大;ΔR3:一般随运移距离而增大;N2含量:一般随运移距离而增大;2)成熟度梯度一般随运移距离而降低。

3)同位素组成一般随运移距离而降低。

第三章成藏年代学1、简述圈闭形成时间法、生排烃史法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原理和特点,并举例说明。

圈闭形成时间法:是成藏年代学研究的传统方法之一。

该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一般只能给出大致的成藏时间范围或者成藏的最早时间,而无法确定具体的成藏年代。

而且,研究的对象也并不是油气藏本身,而是基于圈闭发育史对成藏时间的外推,因而属间接的成藏期研究方法。

圈闭形成时间法主要取决于地层分层的可靠性以及剥蚀量恢复的准确性。

对于经历过强烈抬升剥蚀的圈闭而言,剥蚀量恢复是准确确定成藏时间的关键。

生排烃史法研究的对象也并不是油气藏本身,而是基于烃源岩热演化史对成藏时间的外推,因而同样属间接的成藏期研究方法。

其确定成藏时间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埋藏史和热史的恢复。

但对于构造演化史比较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盆地而言,准确的埋藏史和热史恢复往往比较困难,因而在运用生烃史法确定这类盆地油气藏的形成时间时,尚需与其它方法相结合。

2、简述露点压力/饱和压力法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原理和特点,并举例说明。

饱和压力/露点压力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成藏年代学研究方法。

依据——原油或凝析气自源岩中生成排出后,就饱含天然气或轻质油,以后运移至合适的圈闭而聚集成藏;此时,原油或凝析气的溶解作用在当时的地层温压条件下达到饱和状态。

所以,其饱和压力反映了形成时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故可以根据现今油藏的饱和压力或凝析气藏的露点压力推算出其形成时的埋藏深度,其对应的地层时代就是油气藏的形成时间。

适用条件——仅适用于构造相对稳定、充注期次单一的单旋回盆地,且油气藏无压力异常。

而对于叠合盆地而言,由饱和压力/露点压力法确定的成藏时间则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