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毒物与职业卫生(一)

合集下载

生产性毒物和职业性中毒(ppt)

生产性毒物和职业性中毒(ppt)

铅蓄电池
铅丹 铅制品
【毒理】-吸收、转运与排泄
铅 尘
呼 60%呼吸道排除10%血浆蛋白结合铅
、 烟
吸 道
40%血循环 游离可溶性磷酸氢铅
90%与红细胞结合


酸碱平衡失调 磷酸铅
磷酸氢铅
骨骼 毛发
数周后
脾 肺
牙齿 血入
铅中毒 主要随尿排除 症状发作
血铅通过 胎盘屏障
【毒理】-对各系统的毒性作用及机制
• 2)防护服装 • 3)防护油膏
3、加强健康教育和职业卫生技术 服务
• 1)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普及职业卫生知识。 • 2)做好生产环境检测
职业接触限值 MAC(最高容许浓度) • 3)作好健康监护工作 • 4)合理营养
4、消除和控制环境污染,使其排出 量低于国家标准以下
5、加强毒品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 误服或他人用来自杀和他杀。
学习指南
1、案例开路 2、理化特性 3、接触机会 4、毒理 5、临床表现 6、诊断及处理原则 8、特殊预防措施
铅(lead,Pb ) 中毒
“20世纪戒烟,21世纪戒铅”
锡箔作坊使浙江2千儿童铅中毒导致中毒的工厂被查封 过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严重匮乏
距离村小学只有 300米远的铅锌厂
村委会的大门
厚厚的铅块裸露在外已经凝固
铅中毒轶事
• 贝多芬是死于铅中毒 :当时的多瑙河和莱 茵河两岸有很多制铅厂,河水已被铅污染。 但是贝多芬很喜欢吃多瑙河的鱼,而且吃 鱼数量很多。所以,铅一直累积,最后铅 过量,中毒死亡 。
古罗马帝国的消亡
• 古罗马贵族很富有,他们用的是很贵重的 铅壶装酒、饮酒,大部分的用具都是铅制 成的。铅中毒使得盛极一时的罗马贵族消 亡。当时铅中毒导致罗马帝国人的平均年 龄只有25岁;贵族妇女很多不能生育,流 产的也很多;婴儿的夭折率很高,而且出 生的孩子低智。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规范化实施讲义1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规范化实施讲义1

第二节 职业危害和职业病
残留一点也会使烧伤越来越重。不要顾虑病人冲洗 时加重疼痛,要鼓励病人忍耐着冲洗下去,直到冲洗 干净为止。 注意:切忌不经冲洗,急急忙忙地将病人送往医院。 (2)用水冲洗干净后,用清洁纱布轻轻覆盖创面, 送往医院处理。 (二)、强碱烧伤 常见的强碱:氢氧化钠(苛性钠),石灰等。 强碱对人体的皮肤组织的损害力比强酸更重,因为 强碱可渗透深入组织,使组织蛋白发生溶解。
第二节 职业危害和职业病
三、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 作业场所存在的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有 噪声、振动、辐射等. (一)噪声 1.生产性噪声的特性、种类及来源 在生产中,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 件撞击与磨擦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 声.
第二节 职业危害和职业病
(1)空气动力噪声. (2)机械性噪声. (3)电磁性噪声. 2.生产性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对人体的不良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对 听觉器官的损害,长时间噪声作用下,听觉 器官的敏感性下降,由听觉适应到听觉疲劳, 最后导致职业性耳聋。同时对神经系统、心 血管及全身其他器官功能也不有同程度危害。
第二节 职业危害和职业病
局部振动则引起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病变, 亦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 (三)高气温和热辐射危害及其防护 1.高温作业:是生产场所工作地点气温30 ℃以上、相对温度80%以下的作业。 2.中暑:是由于高温作业引起的热平衡或水 盐代谢障碍所致的急性疾病. (1)急救和治疗:
第二节 职业危害和职业病
第一节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概述
三、职业病和法定职业病 1 、概念 职业病,是工作环境中职业有害因素作用 于人体引起的疾病.在法律意义上,职业病有 一定范围,即指政府主管部门列入“职业病名 单” 的职业病(现规定的职业病为十大类115 种),也就是法定职业病.

生产性毒物

生产性毒物
剂量作用于生物体,能使生理功能或机体正常结构发 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死亡的物质。职业安全卫生中的 毒物是指生产性毒物(又称职业性接触毒物),是指职工在生产过程 中接触以固体、液体、气体、蒸气、烟尘等形式存在的原料、成品、 半成品、中间体、反应副产品和杂质,并在操作时可经皮肤、呼吸道、 消化道等进入人体,对健康产生损害、造成慢性中毒、急性中毒或死 亡的物质。毒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毒物的毒性、接触毒物的时间和 剂量、人体健康状况及体质差异有关。

职卫课件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概述

职卫课件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概述

(五)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1.毒物本身特性: (1)化学结构(chemical construction) (2)理化性质(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分散度、挥发性、溶解度、水溶性
2.剂量(dose)、浓度(concentration)和时 间(time)
3.联合作用(joint action):独立、相加、协 同和拮抗。
未经肝脏的生物转化,直接进入大循环并分 布全身。
【影响因素】
(1)气态毒物吸收的影响因素
➢ 毒物的浓度或分压。 ➢ 毒物的分子量和血/气分配系数
(blood-gas partition)。 ➢ 水溶性。 ➢ 劳动强度、肺通气量、肺血流量。 ➢ 生产环境、气象条件等。
(2)气溶胶吸收的影响因素
气道结构特点 粒子形状 分散度(dispersity) 溶解度(solubility) 呼吸系统清除功能
5、泌尿系统:
➢ 急性中毒性肾病 ➢ 慢性中毒性肾病 ➢ 中毒性损害 ➢ 泌尿道肿瘤
6、循环系统:
➢ 心肌损害 ➢ 心功能降低、房室传导阻滞 ➢ 心率紊乱、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 血压改变 ➢ 其它
7、生殖系统:
(1)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 生殖毒性:包括对接触者的生殖器官、有
关的内分泌系统、性周期和性行为、生育力、 妊结局、分娩过程等方面的影响。
发育毒性:包括胎儿结构异常、发育迟缓、 功能缺陷、甚至死亡等。
8、皮肤: 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职业性痤疮、
职业性的角化过度和皲裂、职业性皮肤肿瘤。
9、其它
➢ 眼部的病变:角膜和结膜、晶状体、视神 经炎、视神经萎缩、失明等。
➢ 骨骼的改变:氟骨症。 ➢ 体温升高:金属烟雾热。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知识概述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知识概述
➢ 改革产品剂型;
➢ 控制熔铅温度或用自动控制温度感应电热 炉加热以降低铅烟析出;
➢ 加强局部抽风、排毒;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知识概述
第11页
造粒机,铅酸蓄电池生产中制造铅粉球磨机前道设备。能 替换人工浇、冲制铅粒,机构合理,操作方便,使用简单 ,运行可靠,生产效率高。整机由熔铅炉,输铅冷却系统 ,造粒机三部分组成。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知识概述
第17页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知识概述
第18页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知识概述
第19页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知识概述
第20页
贵州铜仁工矿区汞污染
土法炼汞污染
粮食 0.484mg/kg (0.112—1.72) 为卫生标准24倍
蔬菜 0.486mg/kg
为卫生标准48.6倍
汞无机化合物: • 如硝酸汞(Hg(NO3)2、升汞(HgCl2)、甘汞(HgCl)、溴化汞(HgBr2)、 砷酸汞(HgAsO4)、硫化汞(HgS)、硫酸汞(HgSO4)、氧化汞(HgO)、氰化 汞(Hg(CN)2)等,用于汞化合物合成,或作为催化剂、颜料、涂料等; • 有作为药品,口服、过量吸入其粉尘及皮肤涂布时均可引发中毒。
➢ 白血病。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知识概述
第37页
(四)临床表现
2. 慢性中毒
❖ 其它
➢ 皮肤:脱脂而干燥、脱屑、皲裂,过敏性湿 疹。
➢ 生殖系统:女工月经血量增多、经期延长, 自然流产、胎儿畸形率增高。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知识概述
第38页
(六)治疗与处理
1. 急性中毒
❖ 快速脱离现场,清洗污染部位。 ❖ 无特效解毒剂,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醛酸和 维生素C,忌用肾上腺素。

职业卫生考试题库(一)

职业卫生考试题库(一)

职业卫生考试题库(一)单选题(单选题有且仅有一个答案)1.在生产中,与生产过程有关而产生的粉尘,称为()。

(A)A.生产性粉尘B.无机性粉尘C. 有机性粉尘D. 混合性粉尘2.生产性粉尘的危害程度与()因素无关。

(D)A.理化性质B.生物学作用C.防尘措施D.地域3.()措施是防治尘肺的根本措施。

(A)A.工程技术B.个体防护C.教育培训D.加大处罚4.含游离二氧化硅10% 以上的粉尘,称为()。

(A)A.矽尘B.石棉尘C.电焊烟尘D.铸造尘5.下列粉尘中,危害最严重的粉尘是()。

(D)A.煤尘B.石墨尘C.水泥尘D.矽尘6.造船厂、锅炉厂中密闭场所作业的电焊工最易发的职业病是()。

(C)A.铝尘肺B.石棉肺C.电焊工尘肺D.铸工尘肺7.矽尘导致的职业病称为()。

(A)A.矽肺B.石棉肺C.电焊工尘肺D.其他尘肺8.煤矿的采煤工、选煤工、煤炭运输工最易发的职业病为()。

(D)A.矽肺B.石棉肺C.电焊工尘肺D.煤工尘肺9.尘肺是由于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的以肺的()为主的职业病。

(A)A.纤维化B.水质化C.硬化D.石化10.为防止有害物质在室内逸散,应优先采取的措施是()。

(B)A.全面通风B.局部排风C.屋顶通风D.个体防护11.陶瓷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

(D)A.噪声B.振动C.毒物D.粉尘12.玻璃厂在原料粉碎、筛分、运输配料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矽尘,工人长期吸入高浓度矽尘可引起()。

(B)A.中毒B.矽肺C.中暑D.职业性哮喘13.靠近声源的场所,采用()措施,通常而言不会取得理想的降噪效果。

(A)A.吸声B.隔声C.减振D.阻尼降噪14.车间内噪声源数量较多,而且声源在车间内分布得较为分散时,宜采取()的方式降低噪声。

(C)A.隔声间B.隔声罩C.吸声处理D.消声器15.在各种噪声控制工程技术措施中,吸声措施一般可取得()dB的降噪效果。

(B)A.1~3B.5~12C.12~15D.15~2016.通风除尘是控制()的一种方法。

2021年公卫助理医师考点: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2021年公卫助理医师考点: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第三章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第1讲毒物与职业中毒概述【考频指数】★★★【考点精讲】1.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1)在生产条件下毒物主要经呼吸道、皮肤进入人体;亦可经消化道进入人体。

(2)肾脏是排泄毒物及其代谢物的极有效器官,也是最重要的排泄途径。

(3)毒物的蓄积作用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

(4)毒物的吸收: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超过正常范围,但无该毒物所致的临床表现,呈亚临床状态,如铅吸收。

(5)迟发性中毒:在一些情况下,脱离接触毒物一定时间后,才呈现出中毒的临床病变,如锰中毒等。

2.职业中毒的诊断原则:职业中毒诊断是遵从法定职业病的诊断原则,诊断应有充分的资料,包括职业史、现场职业卫生调査、相应的临床表现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测,并排除非职业因素所致的类似疾病,综合分析,集体诊断,方能做出合理的诊断。

3.急性职业中毒的治疗原则是(1)现场急救,如立即将患者搬离中毒环境,并移至上风向或空气新鲜的场所。

(2)阻止毒物继续吸收,如经口中毒者,须尽早引吐、洗胃及导泻。

(3)解毒和排毒,如对中毒患者应尽早使用有关的解毒排毒药物。

(4)对症治疗,主要目的在于保护体内重要器官的功能,解除病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进阶攻略】从总体上把握职业中毒,理解中毒的过程。

【易错易混辨析】生产性毒物通常以固体、液体、气体或气溶胶的形态存在。

飘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

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称为粉尘,其直径大小多在0.1~10μm。

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0.1μm的固体微粒称为烟(尘)。

【知识点随手练】一、A1型选择题1.职业中毒的诊断原则应包括A.职业史、症状与体征B.职业史、劳动卫生条件调查、症状与体征C.职业史、劳动卫生条件调查、实验室检查D.劳动卫生条件调查、实验室检查E.职业史、劳动卫生条件调查、实验室检查和症状与体征2.影响毒物经皮吸收的因素A.毒物的脂溶性B.毒物的浓度和粘稠度C.接触的皮肤部位、面积D.外界气温、气湿E.以上都是3.职业中毒是由于A.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B.接触生产中各种化学物引起的中毒C.接触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引起的中毒D.接触生产性化学物引起的中毒E.接触化学物的原料引起的中毒【知识点随手练参考答案及解析】一、A1型选择题1.【答案及解析】E。

生产性毒物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生产性毒物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生产性毒物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1.密闭操作,注意通风,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

2.进入岗位操作前必须佩戴防毒面具等岗位所需劳动保护用品。

3.进入岗位后要认真对岗位配置的通风设施进行检查,确认通风设施正常运转时,方可进行岗位操作。

4.操作前应对产生生产性毒物的设备等进行细致检查,及时消除隐患,防止发生泄漏事故。

5.发生泄漏时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6.应急处理人员应佩戴正压式呼吸器方可进入。

职业有害因素概述

职业有害因素概述

职业有害因素概述【学习目标】1.了解职业有害因素有哪些;了解职业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了解职业对生理与心理的影响。

2.能够说出职业有害因素有哪些以及对生理与心理的影响。

3.具有关心与体贴病人的能力。

【目录】一、职业有害因素二、职业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三、职业对生理与心理的影响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与职业生命有关的、并对职业人群健康产生直接或潜在不良影响的环境危害因素。

传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脑力劳动型职业危害、高新科技行业的面临着新型职业有害物质和高度机械化和流水线生产的职业卫生与安全问题。

一、职业有害因素按照职业性有害因素来源,可以分为:(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是引起职业病的最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它主要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

(1)生产性毒物:指生产过程中形成或应用的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1)金属与类金属如铅、求、及四乙基铅等。

2)有机溶剂:是应用广泛的有机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涂料、黏合剂、漆和清洁剂中。

3)刺激性气体:指对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激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常见的有氯、氨、光气、氮氧化物、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

4)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主要用于制造染料、药物、橡胶、涂料、鞋油、油墨、香料、农药及塑料等化学工业。

5)高分子化合物:指由众多原子或原子图主要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相对分子量在一万以上的化合物,包括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天然橡胶等: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聚氯乙烯、酚树脂等。

6)农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常见的为有机磷类等。

(2)生产性粉尘:指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了解“生产性毒物”预防“职业中毒”

了解“生产性毒物”预防“职业中毒”

了解“生产性毒物”预防“职业中毒”1、什么是生产性毒物毒物是指较小量进入人体可引起人体健康损害(中毒)的化学物质。

各种生产过程当中产生或使用的毒物统称为生产性毒物。

2、毒物进入人体的三个途径:生产性毒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三条途径进入人体。

经呼吸道吸入并通过肺吸收,是最常见最危险的途径。

有些毒物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如有机磷农药、苯胺,只要与皮肤接触,就能被吸收。

经消化道进入引起职业中毒的机会极少,但是如果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在有毒车间内吸烟、吃东西、饭前不洗手,也可使少量毒物进入消化道吸收。

3、职业中毒的概念:由毒物引起的疾病状态称为中毒。

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当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发生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4、急性中毒的高危人群:肝脏有病时影响毒物在体内解毒,肾脏有病时影响毒物从体内排出,有肝肾疾病的人容易发生中毒。

有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人接触到刺激性气体,不但容易发生中毒,而且病情较重。

未成年人由于发育不成熟,也容易中毒。

妇女在月经期、怀孕期对某些毒物敏感。

有些患传性缺陷病的人,对某些毒物特别敏感,如患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者,接触溶血性毒物特别敏感。

5、防毒综合措施:①加强领导,专人管理,落实尘、毒治理措施;②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在新建、改建、扩建企业时,必须要把防毒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③改革工艺,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④开展技术革新,改善生产方法;⑤通风排毒,即在密闭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抽风,然后把有毒气体经净化处理后排出室外;⑥做好个人防护,合理使用工作服、手套、长靴、眼镜、防毒口罩、防毒面具等;⑦建立安全操作章程、设备维修管理制度,杜绝跑、冒、滴、漏;⑧合理供给保健食品,增强身体抵抗力;⑨进行职业卫生教育、普及职业中毒防治知识,使员工自觉遵守安全防毒制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⑩定期测定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做好就业前体检和定期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职业卫生》模拟习题(含答案)

《职业卫生》模拟习题(含答案)

《职业卫生》模拟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1、靠近声源的场所,采用()措施,通常而言不会取得理想的降噪效果。

( )A、吸声B、隔声C、减振D、阻尼降噪正确答案:A2、采取集中空调系统的车间,其换气量除满足稀释有毒有害气体需要量,保持冷、热调节外,系统的新风量不应低于()m3/h·人。

( )A、20B、30C、10D、25正确答案:B3、尘肺病诊断所必备的条件是( )A、动态观察资料和该单位的矽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B、确切的二氧化硅粉尘接触史确凿的 X 线胸片表现动态观察资料和该单位的矽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C、确凿的 X 线胸片表现D、确切的二氧化硅粉尘接触史正确答案:B4、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未接受职业卫生培训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的罚款。

( )A、6 千元以上 3 万元以下B、5 千元以上 2 万元以下C、5 千元以上 3 万元以下D、6 千元以上 2 万元以下正确答案:B5、职业性铅中毒仍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中毒,常见于铅矿的开采、烧结和精炼,含铅金属和合金的熔炼,蓄电池制造,印刷业铸字和浇板,电缆包铅,自来水管道、食品罐头及电工仪表元件焊接,修、拆旧船、桥粱、建筑时的焊割等作业。

国内以铅熔炼、( )制造行业发生铅中毒的人数较多。

A、印刷业铸字和浇板B、铅矿的开采C、建筑时的焊割D、蓄电池正确答案:D6、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统称为()。

( )A、职业危害因素B、职业危害C、职业卫生危害D、职业病危害正确答案:D7、一印刷作业工人出现头痛、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月经过多、牙龈出血等症状,怀疑与工作有关,可能是()中毒。

( )A、铅B、正己烷C、苯D、甲苯正确答案:C8、有下列哪种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A、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B、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C、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D、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正确答案:A9、职业病目录分为()。

生产性毒物-概述

生产性毒物-概述

(3)消化道: ①经咽部吞咽 ③意外事故
②随吸烟、饮食
2. 生产性毒物在体内代谢
(1)毒物分布:取决于其通过细胞膜的能力与体内 各组织的亲和力,而且在接触毒物的不同时期会有 改变。 (2)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毒物在体内 代谢酶的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改变,形 成其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的过程。 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
3.联合作用 (1)毒物的联合作用 在生产环境中常有几种毒物同时存在,并 作用于人体。此种作用可表现为独立、相加、 协同和拮抗作用。毒物的拮抗作用在实践中 并无多大意义。进行卫生学评价时应注意毒 物的相加和协同作用,还应注意生产性毒物 与生活性毒物的联合作用。
(2)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 环境中的温、湿度可影响毒物对机体的毒 作用。在高温环境下毒物的毒作用一般较常 温高。
(3)有些作业虽未应用有毒物质,但在 一定的条件下亦可接触到毒物,甚至引起中 毒。例如,在有机物堆积且通风不良的狭小 场所(地窖、矿井下废巷、化粪池等)作业, 可发生硫化氢中毒;塑料加热可接触到热裂 解产物。
(三)毒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
1. 毒物的吸收: 在生产条件下,毒物主要经呼吸道、皮肤进入人 体,但是生活性中毒以消化道为主。 (1)呼吸道: 呈气体、蒸气、气溶胶状态的毒物可经呼吸道进入体内。 肺泡特点:①面积大 ②壁薄 ③肺泡壁对脂溶性毒物通透更快 ④上皮结构。
(四)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
生产性毒物作用于机体,并非一定会引起职业中 毒。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1.毒物的特性 (1)化学结构 化学物质的毒性与其化学结构有一定的关系,目 前已获的一些规律。例如,脂肪族直链饱和烃类化 合物的麻醉作用,从丙烷至辛烷,随碳原子数增加 而增强。据此,可推测某些新化学物的大致毒性和 毒作用特点。

生产性粉尘与职业卫生范文

生产性粉尘与职业卫生范文

生产性粉尘与职业卫生范文一、引言生产性粉尘是工作环境中常见的污染物之一,对职工健康和生产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职业卫生是保护职工健康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目标是通过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确保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最低限度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生产性粉尘对职工健康的影响,以及职业卫生措施的重要性。

二、生产性粉尘对职工健康的影响1. 呼吸系统影响:生产性粉尘中的微细颗粒物可以进入职工的呼吸道,导致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慢阻肺等。

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粉尘环境中,还可能导致矽肺等严重职业病。

2. 皮肤影响:某些生产性粉尘对皮肤有刺激作用,使职工易患湿疹、皮炎等皮肤病。

例如,金属粉尘可以导致职工患上金属皮炎。

3. 其他健康影响:生产性粉尘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可能对人体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产生慢性毒性作用,导致多种健康问题。

三、职业卫生措施的重要性1. 预防优于治疗:职业卫生措施的核心理念是“预防优于治疗”。

通过采取合适的职业卫生措施,可以降低职工接触生产性粉尘的风险,避免职业病发生,从而节省医疗资源和人力物力。

2. 提升生产效率:生产性粉尘对职工的健康不仅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职工的工作能力下降,从而影响生产效率。

职业卫生措施的实施可以降低职工疾病的发生率,提高职工工作能力,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3. 保护企业声誉:职业卫生问题是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

合理的职业卫生措施可以提高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吸引更多优秀的员工加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职业卫生措施的实施1. 职业卫生评价: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卫生评价,确定生产性粉尘的类型、浓度和暴露时间等指标,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 控制风险源:采取措施,如喷淋、吸尘、局部通风等,来控制生产性粉尘的产生和扩散。

同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进行收集、处理和处置,以减少职工的暴露。

3. 个体防护措施:为职工提供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如口罩、防护眼镜、手套等,以减少生产性粉尘对职工的直接暴露。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刺激性窒息性气体)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刺激性窒息性气体)
ARDS;窒息;并发严重气胸、纵隔气肿或严重心肌 损害;猝死。
(2)慢性作用:
可引起上呼吸道、眼结膜及皮肤粘膜刺激症状;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和肺硬化的发
病率较高; 可有类神经症和胃肠功能紊乱; 皮肤可发生痤疮样皮疹和疱疹; 可引起牙齿酸蚀症。
同刺激性气体防治原则 预防:氯气的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MAC)
2-亚氨基四氢噻唑-4-羧酸(尿)[与半胱酸结合]
低毒氰化物(尿、唾液等)[与葡萄糖酸结合]
氰化物体内代谢途径示意图
(2)严重中毒
患者先出现轻度中毒症状,由于缺氧 加重,继而出现意识丧失,呼吸极度困难, 瞳孔散大,出现惊厥;皮肤和粘膜呈鲜红 色,逐渐转为紫绀,最后由于呼吸中枢麻 痹和心跳停止而死亡。
再迅速给予供硫剂硫代硫酸钠,在体内硫氰酸酶的作用下, 使氰离子转变为硫氰酸盐,尿排出。
(2)4-二甲基氨基苯酚(4-DMAP)的应用 使用本 药后严禁再用亚硝酸类药物,以防止形成高铁血 红蛋白过度症。
此外,使用胱氨酸、半胱氨酸、谷胱甘肽及 硫代乙醇胺有一定解毒作用,因其在体内可提供 少量硫与氰离子结合形成硫氰酸盐排除体外。
(1)轻度中毒: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急性气 管、支气管或支气管周围炎,
(2)中度中毒: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急性支气管肺炎; ②急性间质性肺水肿; ③急性局限性肺泡性肺水肿。
(3)重度中毒: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弥漫性肺泡性肺水肿或中央性肺泡性肺水肿; 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③窒息; ④并发严重气胸、纵隔气肿或严重心肌损害; ⑤猝死。
1.缺氧表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循环系统, 肝肾功能障碍,二氧化碳麻醉作用。
2.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症状,缺氧所致脑水 肿以细胞内水肿为主,因此早期颅压往往 升高不明显。

生产性毒物和职业中毒

生产性毒物和职业中毒

Hg2++酶 SH SH
酶 S Hg 硫醇盐 S
具有高度亲电子性
酶与生理活性物质的活性基团,如 巯基、羧基、羟基、氨基等
直径大多数为0.1μm~10μm的固体微粒。
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
吸收:主要经呼吸道、皮肤,消化道意义不大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讨论职业中毒时考虑的方向: ➢1. 理化特性 ➢2. 接触途径 ➢3. 毒理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中毒机理 ➢4. 临床表现 ➢5. 诊断及处理原则 ➢6. 治疗 ➢7. 预防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代谢:铅在体内的代谢与钙相似,当食物中缺钙 或因感染、饮酒、外伤和服用酸碱药物而造成酸 碱平衡紊乱时,均可使骨内不溶性的磷酸铅转化 为可溶性的磷酸氢铅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铅中毒 症状发生。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3.排泄
体内的铅排出缓慢,半减期估计5-10年
主要途径:肾脏 尿 (每天约20-80 g/天) 次要途径:粪便、胆汁、乳汁、汗液、月经
血液、软组织 === 骨骼、毛发、牙齿
PbHPO4
Pb3(PO4)2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铅在血中:进入血液的铅大部分(90%)与红细 胞结合,小部分在血浆中,血浆中的铅主要与 血浆蛋白结合,少量形成可溶性磷酸氢铅
(PbHPO4 )。
分布、转移:血液中的铅初期主要分布于肝、 肾、脑、皮肤和结缔组织中;数周后,离开软 组织以不溶性的磷酸铅(Pb3(PO4)2)形式沉积于骨、 毛 发 、 牙 齿 等 器 官 。 人 体 内 90%-95% 的 铅 储 存于骨内,呈稳定状态。
(1)血液和造血系统 1)卟啉代谢障碍:是铅对机体影响较为重要 和早期变化之一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窒息性气体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窒息性气体
肝肾功能障碍:出现SGPT升高,黄疸,蛋白尿,血尿和血BUN升高,尿毒症。 持续严重缺氧:因CO2潴留而出现二氧化碳麻醉现象:头痛、嗜睡、扑翼震颤、
神志淡漠和昏迷。腱反射消失,锥体束征阳性。呼吸变深变慢,血压下降,心 律不齐,脉洪大,四肢皮肤潮湿,出汗多。
16
6. 毒作用表现
脑水肿
出现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头痛、呕吐、血压升高、 心率减慢、呼吸浅慢、抽搐和昏迷等。
26
9. 治疗
防治脑水肿:要点:早期防治,力求脑水肿不发生或 程度较轻。
除了防治缺氧性脑水肿的基础措施外,还应采取如下 措施:(1)给予脑代谢复活剂,如ATP、细胞色素C、 辅酶A、或能量合剂同时应用、肌苷、谷氨酸钠、γ-氨 络酸、乙酰谷氨酰胺、胞二磷胆碱、二磷酸果糖、脑 活素等;(2)利尿脱水,常用药物为20%甘露醇或25% 山梨醇,也可与利尿药交替使用;(3)糖皮质激素的 应用,对急性中毒脑水肿有一定效果。常用地塞米松。 宜尽早使用,首日应用较大的冲击剂量。
13
氰化氢中毒
HCN进入机体后,氰离子(CN-)直接作用于细胞色素氧化 酶,使其失去传递电子能力,结果导致细胞不能摄取和 利用氧,引起细胞内窒息。
14
5. 毒作用特点
脑对缺氧极为敏感 不同的窒息性气体,中毒机制也不同,治疗需要按中
毒机制和条件选用特效解毒剂 慢性中毒尚无定论
15
6. 毒作用表现
不同种类的窒息性气体,致病机制不同,但其主要致病环节 均是引起机体组织细胞缺氧。
10
二氧化碳中毒
CO2等单纯窒息性气体本身对机体无明显毒性,或毒性 很低。
其造成机体组织细胞缺氧是由于吸入气中氧浓度降低所 致的缺氧性窒息。
11

职业卫生管理知识: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施

职业卫生管理知识: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施

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施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可在原料、辅助材料、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中存在,可以固体、液体、气体、蒸汽、烟雾等形式存在于生产环境中。

了解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有助于研究毒物进人机体的途径,找出发病原因,且便于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及选择车间空气中有害物采样方法。

以下是常用的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

1.采用密闭、通风排毒系统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

(1)密闭罩: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将毒源密闭起来,然后通过通风管将含毒空气吸出,送往净化装置,净化后排放大气。

密闭罩主要设计参数是排气量。

排气量可按开放口必需的控制风速(m/s)进行计算,也可按密闭罩内必需的换气次数(m3/h)来确定。

(2)开口罩:在生产工艺操作不可能采取密闭罩排气时,可按生产设备和操作的特点,设计开口式的爪排气,开口罩按结构形式,分为上口吸罩、侧吸罩和下吸罩。

开口罩的排气量是由毒物的种类、毒源扩散状态和开口罩吸人速度场的特性所决定的。

比如毒物是粉尘、还是气体,是常温的还是高温的,呈喷发的还是自然蒸发的,都同吸气罩的形式和吸风量大小有关。

(3)通风橱:通风橱是密闭与侧吸罩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排气罩。

可以将产生有害物的操作和设备完全放在通风橱内,便于操作。

通风橱上可设可开启的操作小门,橱内应形成负压状态,以防止有害物逸出。

按排气方式,通风橱分为上部排气式、下部排气式和供气式。

(4)洗涤法:是一种常见的净化方法。

洗涤法在工业上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冶金行业的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发生炉煤气净化;化工行业的工业气体净化;机电行业的苯及其衍生物等有机蒸气净化;电力行业的烟气脱硫净化等。

常用的洗涤液有水、碱性溶液、酸性溶液、氧化剂溶液和有机溶剂。

(5)袋滤法:是粉尘通过滤介质受阻,而将固体颗粒物分离出来的方法。

在袋滤器内,粉尘将沉降、凝聚、过滤和清灰等物理过程,实现无害化排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卫生(一)
在一定条件下,外来化学物质以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此种化学物称为毒物。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作业环境中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接触过量生产性毒物可引起职业中毒。

一、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
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生产原料,如生产颜料、蓄电池使用的氧化铅、生产合成纤维、燃料使用的苯等;中间产品,如用苯和硝酸生产苯胺时,产生的硝基苯;成品,如农药厂生产的各种农药;辅助材料,如橡胶、印刷行业用作溶剂的苯和汽油;副产品及废弃物,如练焦时产生的煤焦油、沥青,冶炼金属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夹杂物,如硫酸中混杂的坤等。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常以气体、蒸汽、粉尘、烟和雾的形态存在并污染空气环境。

如氯化氢、氰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在常温下呈气态的物质是以气体形态污染空气的。

一些沸点低的物质是以蒸汽形态污染空气的,如喷漆作业中的苯、汽油、醋酸乙酯等。

在喷洒农药时的药雾、喷漆时的漆雾、电镀时的铬酸雾、酸洗时的硫酸雾等,是以雾的形态污染空气的。

弄清楚生产性毒物以什么形态存在,对了解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及采集空气样品,测定毒物浓度都有重要意义。

二、生产性毒物的接触机会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可能接触到毒物的操作或生产环节主要有:原料的开采与提炼,材料的搬运与贮藏;材料加工及准备,加料与出料、成品处理与包装、辅助操作,如采样品、检修设备,生产中使用,如农业生产中喷洒杀虫剂。

三、生产性毒物的进入人体的途径
生产性毒物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也可经皮肤和消化道进入。

呼吸道是最常见和主要的途径。

呈气体、气溶胶等形态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其主要部位是支气管和肺泡。

经呼吸道吸收的毒物吸入肺泡后,很快能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循环中,毒物随肺循环血液而流回心脏,然后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分布到全身各处。

一般来讲,空气中的毒物浓度越高,粉尘状毒物粒子越小,毒物在体液中的溶解度越大,经呼吸道吸收的速度就越快。

在生产过程中,毒物经皮肤吸收而中毒者也较常见。

某些毒物可透过完整的皮肤进入体内。

皮肤吸收的毒物一般是通过表皮屏障到达真皮,进入血液循环的。

脂溶性毒物可经皮肤直接吸收,如芳香族的氨基、硝基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苯及同系物等。

个别金属如汞也可经皮肤吸收。

某些气态毒物,如氰化氢,浓度较高时也可经皮肤进入体内。

皮肤有病损时,不能被完好皮肤吸收的毒物,这时也能大量被吸收。

除毒物本身的化学特性外,毒物的浓度和粘稠度,与皮肤接触的面积、部位,及外界的气温、湿度等也会影响皮肤的吸收。

在生产环境中,单纯从消化道吸收而引起中毒的机会比较少见。

往往
是由于手被毒物污染后直接用污染的手拿食物吃,造成毒物随食物进入消化道。

消化道吸收毒物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尤其脂溶性毒物在肠内吸收较快。

绝大部分由肠道吸入血循环的毒物,都将流经肝脏,一部分被解毒转化为无毒或毒性较小的物质,一部分随胆汁分泌到肠腔,随排泄物排除体外,其中少部分可被吸收。

有的毒物如氰化氢,在口腔内即可被粘膜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