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
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人性观点:性近习远
孟子
战国时期,“亚圣”,《孟子》被奉为儒家经典;
主张:
①政治主张(核心):仁政学说;
②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人性说:“人性本善”;义利观:先义后利;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
1、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各国改革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阶级:“士”阶层兴起,受到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诸子百家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儒学创始人;
程朱
理学
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代表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主张
①世界的本原: 理;即儒家的纲常伦理;
②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②变法革新;
③依法治国;
影响: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特点
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人文色彩浓郁;关注国计民生;
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道家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 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 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 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 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 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 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 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 ,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的哲学流派。
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
“心性论”: “心有体用”、“心统性情”(性是心之
三、王阳明的心学
1、地位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2、思想 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 对“仁”的思想进行发挥,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出现批判思想的历史背景
构成早期启蒙思想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 历史进步性
心学和理学的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共同点: 思想范围上: 同属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思想主张上: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 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目的上: 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 为,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秩序 地位和影响: 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
办私学。
打破了教育被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 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 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4)编订整理出“六经”
孔子的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 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 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 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产生1.百家争鸣: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在混战的局面下要求政治改革,以便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各种理论的指导。
“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③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主要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⑴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中庸(仁爱过度则无礼,礼过多则无仁爱,故取其中)①“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⑵政治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3)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著作:“五经”。
其学说在修身养性、提高公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道德修养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①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
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
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另:三纲五常)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
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三、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四、明清之际的儒学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㈠、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形成背景①、汉武帝初期社会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三大问题)②、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③、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3、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为巩固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历史意义: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汉武帝加以实行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①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政③教育:以儒家五经为教科书〔诗书礼易和春秋〕,兴办太学和郡县学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宋明理学㈠、产生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汉唐以来三教合一趋势的推动;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程朱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核心思想);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朱熹特别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明天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危机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构建时代特色新思想体系
维新变法时 被利用 新文化运动时被抨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争 鸣 、 一 统 到 教 义 化
春秋 战国
百 家 争 鸣
形成儒、墨、道、法各家 春秋: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荀、孟发展儒学 新儒
儒学创立和 发展
西汉
董仲舒创立 学
确立正统 思想地位 发展到理学新 阶段(成熟) 儒学正统受冲 击但仍为主流
5、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消极:用三纲五常等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禁锢人们思 想,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 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6、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学派 内容 同 实质 影响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 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 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格起积极作用.
宋明
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
明清 之际
李贽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异端”思想
经世致用 君主批判
3.主要学派及主张:
儒家 孔子 “仁” “为政以德”;“礼”“贵 贱有序”;“因材施教”;“中 当时不受重视, 庸” 但后来成为中国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 传统社会主流思 “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荀子 善论” 想 礼法并重 君者,舟也;庶人者 道家 老子 “道”,“无为而治”; 事物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 墨家 墨子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
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1.诸子百家2.汉代儒学3.宋明理学4.明清进步思想家1.主流思想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而变化2.主流思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1)汉代:①汉代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等思想,适应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需要。
②汉武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重用儒生,兴办太学,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精华,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5)宋明:①北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②南宋朱熹全面总结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提倡“格物致知”,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③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
④明代王阳明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
(6)明清时期: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3.主流思想随着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变化(1)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法治”“加强君主集权”等理论适应了诸侯争霸、“富国强兵”的需要,儒学不受重视。
(2)汉代: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3)宋明:南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现代价值1.孔子思想主张中的人文主义精神2.诸子百家的思想契合当今3.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气节产生了积极影响宋代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人的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勤奋向上、勇于担当等优良传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概述
02
道家思想
起源与形成
老子与《道德经》
道家思想源于春秋时期的哲学家 老子,其经典著作《道德经》是 道家思想的基石。
自然与无为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类应当顺 应自然法则,避免过度干预。
形成与发展
道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 发展,与儒家思想相互影响,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哲学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思想 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
主要思想观点
01
佛教主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强调个体修行和涅 槃解脱。
02
主张众生平等,反对等级制度和杀生,提倡慈悲和 仁爱。
03
强调世间万物的无常和空性,倡导看破红尘、放下 执念的智慧。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01
释家思想
源于佛教,强调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主张 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超脱。
道家思想
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追求个人与 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家思想的融合
儒释道三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相互融 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近代以来的演变与转型
西学东渐的影响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挑战,一些先进的 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并试图融合中西文化。
主要思想观点
道法自然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其自然规律,人类应当遵循自 然法则,不强行干预。
无为而治
主张政府不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社会秩序自 然而然地形成。
柔弱胜刚强
强调柔中带刚,以柔克刚,认为柔弱有时比刚强 更有力量。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2
政治理念
道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理念产生深远影响,如“ 无为而治”的理念被历代王朝所采纳。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流的演变
2.(2009· 上海,31)(12 分)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 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地改造和 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请回答: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 分)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7 分)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3 分) 解析: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地位。第(1)问首先要理解基本内容的 含义,因为孔子思想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历史等,但是核心内 容还在其哲学和伦理方面,其次要准确表述基本思想的属性和范畴。第(2)问汉、 宋两代儒家思想的变化不仅有儒学内容的发展,还有其思想地位的变化。第(3) 问要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因为新文化运动尽管沉 重打击了儒家思想,但儒家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
(3)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政治上无 为而治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 2.朴素辨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 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思 想 学 说
哲学 思想
政治 主张
思想评价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韩非子与法家思想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庄子》:“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生也勤,其死 也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 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思想?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子曰:“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与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1)尊儒:
(2)倡儒:
知识·梳理
1、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进一步强化。 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的角度思考、总结… …
3、察举制和科举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 有何特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
汉武帝怎样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他是如何实现国家“大一统”的?
第1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2015•四川卷)战国中后期,思想领 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 B 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已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2、(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5题)秦朝法律 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 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二、“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铁犁牛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 1、经济: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2、政治:
根本 制产生,封建经济发展(物质条件)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 (政治基础、社会环境) 3、阶级: “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原因: 社会 大变 革
4、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人才基础、舆论阵地)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诗》《书》 《礼》《乐》 《易》《春秋》,是为“六 经”,即儒家的经典。(“儒家五经”)
2、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民贵君轻”(民本) 伦理观:性本善
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四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1
3、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 优先位置,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3)教育思想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②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 “信”,终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④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⑤ 学校:——创办私学
(4)伦理观: 性相近 (5)整理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初,实行黄老之术
第二阶段,以儒学主体的神学迷信。 西汉以来儒学的发展演变
背景:....
阴阳五行学说 + 道家学 说 + 法家学 说 + 儒家学 说 新儒学
董仲舒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2、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3、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特点:外儒内法,神学倾向,迷信宣扬,本质上是思想控制,目的为了加 强封建统治 结果:历代统治者的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董仲舒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广为传播,儒 学寄售了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入学日益本土化,道家受到 儒学影响,主张“尊道”又“贵儒”。 三教相互渗透。
隋朝时期,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唐代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唐代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既“尊道、礼佛、崇儒”
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民贵君轻” 伦理思想:性本善 人生价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荀子: 政治思想:“仁义”与“王道”(“礼法兼施,王霸并用”) “君舟民水” 哲学观点:“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思想 伦理观念:性本恶(后成为法家理论的基础)
商鞅变法时期,“燔诗书而明法令”
秦朝时期,“焚书坑儒” 毁灭性的打击
三大思想家思想对比表
思想 经济 政治
“君主专制”天下 之大害。“天下为 主,君为客”,行 “天下之法”
代表作
《明夷待 访录》
黄宗羲
工商皆本
顾炎武
“经世致用” (开一代朴实学 风)
唯物主义体系
因地制宜, 振兴工商业
“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众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4)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 道、佛的冲击,唐代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
(5)宋代: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
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①北宋五 子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②南宋朱熹提出“理 气论”和“心性论”,注解《四书》,成为理学的集大 成者,同时南宋的陆九渊开创“心学”。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儒家学说的特征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 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 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具体来说 (1)在天道观上,儒家继承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 “人德”相配合的思路,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 言”,同时又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甚至声明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实
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
刻的启迪。
(2)不完善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 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萌芽从发展空间程度 上看,缺少持续发展的土壤,只能在封建专制的缝隙中 挣扎,决定了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发育不健全。 ②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家很难从根本 上突破传统伦理学说的罗网,建立起新的伦理学说体系。 ③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也给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 “显学”,在社会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 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 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如一,从而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2.儒家思想的演变 (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 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为政以 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 家“足兵”,取得“民信”。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1、演变历程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演变规律①、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③、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3、演变原因①、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
②、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①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②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1.原因:①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②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③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出现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逐渐下移,出现私人讲学。
2、意义: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②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儒家思想1、春秋:形成——孔子 (思想的核心:仁)“至圣”鲁国人(1)、政治: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2)、教育、文化:私学的创办者,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局面。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整理《春秋》《诗》《书》《礼》《乐》《易》并称“六经”。
2、战国:发展——孟子、荀子(1)、孟子被称为"亚圣"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看到人民力量巨大,提出“君舟民水”.主张“性恶论",通过学习法治,使小人变成君子。
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3、秦:遭到打击(焚书坑儒)(1)、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
(2)、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被称为“灭学之祸”;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4、西汉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汉武帝采取的措施:①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启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春秋繁露》①思想来源: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关于“无为而治”
老子这里说的“无 “道常无为而无不 为” 是指顺其自然,不 为。” 妄为。“无不为”是说没 ——《老子》第37章 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 的。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 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 在,自我发展。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而 动”、“因时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积极无为” 学观。
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为荀子 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孟轲,《孟子》一书中记载了他的言论和思想。他的 政治思想是“仁政”,其内容可归纳为实行“井田制”、 尊贤尚能和“省刑罚,薄税敛”三个方面。他还提出了著 名的民贵君轻思想,这一民本思想,是庶民社会地位不断 提高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把我国古代重民思想发展到了 一个新的阶段。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了“性善论”。 荀子,有《荀子》32篇传世。他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礼 仪道德,同时主张把法制作为礼的补充形式。主张“法后 王”的进步历史观,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欢迎。他的自 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进取思想。主 张“性恶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但强调后天对人 的作用,有一定的进步性。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 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 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 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 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 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 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指出,诸子学说不仅在内容上差别明显,而且在流传的地域上也有不同。
比如道家在楚国兴盛,①在鲁国兴盛,②在三晋与秦国兴盛。
①②对应的学术派别是()A.儒家、墨家B.法家、兵家C.儒家、法家D.墨家、法家2. (2013北京模拟)陈寅恪认为宋朝“尚气节而羞势利”,这是因为当时()A.理学逐渐盛行B.商品经济繁荣C.儒学受到冲击D.中央集权加强3. (2014·陕西西安质检)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 (2013江门模拟)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A.“君权神授”思想B.“大一统”思想C.反专制思想D.理学思想5. “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A.工商皆本 B.整顿吏治、惩治腐败C.治贫与治愚相结合D.减轻人民负担6. (2014·吉林模拟)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下列各句中与这段话在含义上近似的是()A.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7. “不仅是朱学失去了活力,而且对儒家精神作其他理解的学派,也因此受制于政治符号化了的朱学,而失去了自由思考与表达的权利。
一句话,儒家的思想活力被儒家的政治化所吞没。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朱熹创立理学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B.儒家思想与政治结合失去活力C.理学压制其他学派的自由发展D.专制权力的强化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8. (原创题)有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
这种观点认为()A.汉武帝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B.汉代经学神秘化趋势明显C.董仲舒彻底否定了先秦儒学D.汉代儒学家重视考据、训诂9.中国古代儒学成为一种士大夫之学。
到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主要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10.《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D.周桂钿先生说法的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11. (2013河北调研)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B.“存天理,灭人欲”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D.“学者须先立志”12.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
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
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
商鞅主张开辟草莱,制定阡陌。
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明何者较为适当()A.三者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B.三者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C.三者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D.三者都是以重视发展商品经济做考虑二、材料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 (2014·云南丽江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人群)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材料2: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叙录》“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3: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
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
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
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材料4:一个成功的自由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
……历经数代人的实验和尝试而达致的成就,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
——(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1)概括材料1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2,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
根据材料1、2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2、4,简述材料3中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14.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孔子之后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进程,自始至终,且在各种思潮相继出现、并存和纷争中,孔子思想一直是处于有相当影响的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实际上他(汉武帝)和他的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汉武帝时代,他的近臣是怎样将儒术扩展到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中去的?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材料2:“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
……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2)归纳指出材料2中康有为、梁启超对儒学看待的不同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康、梁看待儒学的本质目的。
材料3:假使中国的东西仅只同西方化一样便算可贵,则仍不及人家,毫无可贵!中国文化如有可贵,必在其特别之点,必须有特别之点才能见长!宋以后所谓礼教名教者又变本加厉,此亦不能为之曲讳。
数千年以来,使吾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权威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性亦不得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现在应科学地研究孔子、评价孔子。
——张岱年《老专家谈儒藏》(3)材料3中梁漱溟先生的观点是运用什么史学方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梁漱溟的观点?据材料3中张岱年的观点,谈谈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历史上孔子及其儒学思想地位的?(8分)0.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解析:C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成长于三晋大地,法家思想后来成为秦始皇治理国家的理论武器,故答案为C。
2.解析:A题干反映的是宋代尚气节、重义轻利的历史现象,这是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的影响,A项正确。
3.解析:选B。
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句话,再结合董仲舒的思想观点就会发现题干材料前半部分就是为君权神授的提出做铺垫,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是指天和人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但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C;D与材料无关。
4.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质是实现思想的统一;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统一,故二者都体现了“大一统”思想。
5.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的理解。
解答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黄宗羲的主要意思是除去民间的陋习恶俗、蛊惑、奢侈等行为,才有可能致富。
可排除A、B、D三项,故C正确。
6.【解析】选B。
材料强调的是积善成德。
A强调统治者实行仁政,C强调的是人的齐心协力,D强调的是民本,以上几项都不符合题意。
B的意思是不要因为善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坏事小就去做,强调的是做人讲道德,符合题意。
7.解析:D朱熹发展了理学,排除A项;政治需要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排除B 项;C项不符合材料含义;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儒家思想在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日益走向僵化,“儒家的政治化”就是指儒家思想受封建专制主义控制而失去活力,D项符合材料。
8.解析:选B。
解答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含义,题干主要叙述了汉武帝时儒学逐渐神化、宗教化的趋势,故选B。
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学思想,发展了儒学,故A、C、D三项表述错误。
9.解析:选C。
从材料看,儒学一直是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10.【解析】选A。
从材料中的“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和“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这些信息可以看出,作者引用这些说法是要肯定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对西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推动作用。
11.解析: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朱熹对宋孝宗“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的进言体现了其“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