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氮的循环(第2课时)一轮复习教学案
化学:3..2《氮的循环(2)》教案(鲁科版必修1)
![化学:3..2《氮的循环(2)》教案(鲁科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7cf529800975f46527d3e1c8.png)
第二节 氮地循环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地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地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地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地重要物质—氮气、NO 、NO 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地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地影响.<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地主要特点: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地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地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地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地能力.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氮<酸雨、光化1、了解自然界中地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地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地性质;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地性质及铵态氮肥地使用问题;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地性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地能力;2、初步体会物质地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地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地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地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地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地教育;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地影响,树立保护环境地意识.三、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地性质.难点:硝酸地氧化性.<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地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地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地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地重要性.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二节-氮地循环2、查找氮循环地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地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地?<二)教师准备1、教学媒体、课件;2、补充实验.五、教学方法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六、课时安排三课时七、教学过程第2课时【复习】高能固氮和工业固氮发生地主要反应有哪些?【引入】氨是氮循环中地主要物质,它在人类地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地应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氨和铵态氮肥地主要性质和用途.【板书】2、氨和铵态氮肥【演示实验1】氨地溶解性实验.【演示实验2】氨和氯化氢地反应.【交流讨论】用多媒体投影所要讨论地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1、完成下列表格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你获得了氨地哪些物理性质?是通过什么现象获得地?3、氨地喷泉实验原理是什么?氨溶解于水仅是简单地溶解过程吗?由什么现象可以说明?4、由[演示实验2]地现象,你能得出哪些结论?5、氨除了能与盐酸反应外,还能与硫酸、硝酸反应吗?若能,请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演示实验2中若将浓盐酸用浓硝酸、浓硫酸代替,会观察到同样地现象吗?6、氨中氮元素地化合价是-3,请从化合价地角度分析,氨还可能具有什么性质?它可能与哪些物质反应?7、氨水为何不大量用作化肥?【归纳板书】学生归纳,老师点评并板书.一、氨地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地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1:700).二、氨地化学性质:O NH3·H2O <可逆反应)1、与水反应:NHNH 3·H2O NH4++OH- <可逆过程)2、与酸反应:NH3+HCl=NH4ClNH3+HNO3=NH4NO32NH3+H2SO4=(NH4>2SO43、与氧气反应:4 NH3+5O24NO+6H2O【讲解】由于氨水易挥发,不易运输,因此氨水不大量用作化肥,而是常将氨制成各种固态地铵盐加以使用,如何科学地使用铵态氮肥呢?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铵态氮肥地主要成分——铵盐地主要性质.【演示实验3】取少量氯化铵固体放在试管中加热.【演示实验4】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放在试管中加热,并将生成地气体通入新制地石灰水中.【演示实验5】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氯化铵固体,再滴加适量地10%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将湿润地红色石蕊试纸贴在玻璃棒上靠近试管口,观察现象.【交流讨论】用多媒体投影所要讨论地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1、完成下列表格:2、铵盐具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3、铵盐与碱溶液反应地本质是什么?4、怎样合理地储存和施用铵态氮肥?【归纳板书】学生归纳,老师点评并板书三、铵盐地物理性质:白色,易溶于水地晶体.四、铵盐地化学性质:1、受热易分解:NH4Cl NH3↑+HCl↑NH4HCO3NH3↑+CO2↑ +H2O2、与碱溶液反应:NH4++OH-NH3↑+H2ONH4++OH-= NH3·H2O保存方法:密封、阴凉通风处保存.施用注意事项: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等混用;埋在土下以保持肥效.【课堂小结】学生整合本节课所学地内容.【课堂练习】教材P80-81 1<3)<4)<5)、4<1)【课外作业】教材P81 2、3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c740d2b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0.png)
《氮的循环》教课方案鲁科版必修 1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二节氮的循环教课方案【教材版本】山东科学技术第一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设计理念】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课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生产、生活都有着亲密的联系。
本节课就是经过对氨气性质的认识,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经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掌握氮肥的合理使用,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教材剖析】本节知识经过对喷泉这一自然现象的剖析,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思虑能力和察看剖析能力。
联合学生对于氮循环的已有经验,在氮循环的基础上睁开此中的主要反响过程,商讨发生的化学反响,以及这些化学反响有那些重要的应用。
经过对氨态氮肥的学习,促进学生关注农业问题,关注农业生产。
【学情剖析】学生经过熟习的自然现象的剖析,简单激发学习兴趣,而对自然现象引出的化学识题,经过前面学习已经掌握了氮的循环和氮的氧化物,很简单想到应当学习氮的氢化物,经过对氨气性质的学习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对实验现象的察看与解说,认识铵盐的性质。
从熟习的化肥下手,指引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让化学知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目标1、经过察看实验,认识氨的溶解性,氨与水的反响,与酸的反响。
2、经过剖析化合价认识氨的复原性。
3、经过亲身着手实验,得出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及氨的实验室制法。
4、经过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响,认识铵态氮肥的施用问题,认识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培育经过察看实验现象,总结剖析物质性质的能力;经过活动研究,提升实验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研究实验,培育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教课重点:氨与铵盐的性质教课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教课环境】实验试剂和用品:氨气浓盐酸氯化铵碳酸氢铵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纳稀硫酸酒精灯试管夹试管若干铁架台石蕊试纸玻璃棒棉花胶头滴管【教课方法】实验研究法。
化学鲁科版1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第2课时教案
![化学鲁科版1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第2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629c1a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cd.png)
化学鲁科版1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第2课时教案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能简要说明氮循环的差不多过程,明白固氮的本质以及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这两种固氮形式。
了解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阻碍(明白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2)能列举出含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了解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气、铵盐及硝酸的要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明白NH+4的检验方法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能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观看摸索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②通过观看摸索活动,认识HNO3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通过观看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②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阻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操纵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介绍合成氨进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②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阻碍,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教材在初步分析了自然界中氮循环的要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了氨气、铵盐和硝酸的性质,通过物质性质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关系等。
2.学情分析:学生差不多初步了解了氮气及氮的氧化物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2.难点 硝酸的氧化性教学方法实验引导,学生观看、归纳。
课前预备(一)学生预备1.预习2.查找氨、铵盐和硝酸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重点分析含氮元素如何完成转化。
(二)教师预备1.教学媒体、课件、导学案。
2.补充实验。
板书设计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 氮的循环(第2课时)一、氨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1∶700)。
二、氨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NH3+H2ONH3·H2O(可逆反应);NH3·H2O NH +4+OH -(可逆过程)2.与酸反应:NH3+HCl===NH4Cl ;NH3+HNO3===NH4NO3;2N H3+H2SO4===(NH4)2SO43.与氧气反应:4NH3+5O2=====催化剂高温4NO +6H2O 三、铵盐的物理性质白色,易溶于水的晶体。
高三一轮氮的循环复习学案
![高三一轮氮的循环复习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f5fc395a8102d276a22f98.png)
第三章 第二节 氮的循环 复习学案高考考纲要求:1、了解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的综合应用。
氮及其化合物关系图一、氮的单质及其氧化物1、化学性质:由于分子内的 非常牢固,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 ,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与下列物质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N 2和O 2②N 2和H 2 ,此反应是工业上 的反应原理。
2、氮的固定: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分为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
下列反应属于自然固氮的是( )A 、N 2和O 2在雷电的作用下生成NOB 、某金属有机物将氮气转化为化合态的氮C 、在一定的条件下使N 2和和H 2反应生成NH 3D 、NO 生成NO 2【拓展巩固】下列关于氮气的说法是否正确? A 、氮气可以用来保存粮食,填充灯泡。
B 、由于氮气结构非常稳定,所以氮气不能与其他物质反应C 、氮气是工业上制取氨气的重要原料,D 、常温下,氮气能被豆科类植物直接吸收利用E 工业上分离空气的方法是燃烧法,通过燃烧消耗氧气而达到目的3、主要用途:用作合成氨的原料气、以及填充气和保护气,液态氮可做冷冻剂等。
二、氮的氧化物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如 等(按化合价由 低到高填写),其中 和 是酸性氧化物。
1、NO 的性质:物理性质:NO 为 色 溶于水的气体, (填有或无)毒,它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比CO 还强。
收集NO 的方法: 。
化学性质:易与O 2化合,化学方程式为:2、NO 2的性质:物理性质:NO 2为 色 气味, 溶于水的气体, (有或无)毒。
化学性质:易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3、①试列举氮的氧化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②用化学方程式说明“雷雨发庄稼”的科学道理。
三、氨与铵盐1、氨的性质物理性质:氨是 色 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易 ,可做制冷剂,极易 ,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溶解 体积的氨。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二节氮的循环教学案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二节氮的循环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e6efe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d.png)
回夺市安然阳光实验学校第二节氮的循环考纲点击1.了解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氮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与其他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综合应用。
一、氮气及氮的氧化物1.氮的循环2.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气很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在高温或放电时可与某些物质反应,N2表现为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1)与O2的反应在放电条件下,氮气跟氧气能直接化合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NO)。
反应式为:N2+O2=====放电2NO说明:在雷雨天气,汽车的发动机中均可以发生该反应。
在该反应中,N2表现出还原性。
(2)与H2反应:N2+3H 22NH33.氮的固定①定义:将空气中游离的氮转变成氮的化合物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②分类:氮的固定⎩⎪⎨⎪⎧自然固氮⎩⎪⎨⎪⎧高能固氮闪电,约占10%生物固氮约占90%人工固氮⎩⎪⎨⎪⎧合成氨仿生固氮4.氮的氧化物(NO x,x=0.5、1、1.5、2、2.5)(1)NO与NO2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毒性密度溶解性NO 无色无味有毒比空气稍大NO2________气味比空气大易溶于水(2)NO与NO2的化学性质①2NO+O2===2NO2(常温下无色,NO气体遇空气迅速变为______色;NO有毒,是因为与血红蛋白易结合,造成人体缺氧)。
②3NO2+H2O===2HNO3+NO(红棕色气体被水吸收后气体体积减少了______)③2NO2N2O4(无纯净的NO2气体,盛有红棕色气体的玻璃球放入冰水中,发现气体颜色迅速____________)。
特别提示:(1)4NO+3O2+2H2O===4HNO3,4NO2+O2+2H2O===4HNO3,常用于守恒法解题。
①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大气。
②形成酸雨。
③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
(2)N2能稳定存在于大气中的原因:N2分子内氮氮叁键,键能大,共价键牢固,N2分子不易被破坏成原子,因而N2分子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以经常用氮气做保护气。
第二节氮的循环第二课时学案
![第二节氮的循环第二课时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393a305ef7ba0d4b733b8f.png)
氮的循环学习目标:1、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氨与水的反应,氨的还原性;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了解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2、通过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了解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问题,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课前学案1.氨分子的结构写出氨的化学式、电子式和结构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氨分子氮的化合价为____,分子构型为______,氨分子为_________(极性、非极性)分子。
2.氨的物理性质氨是没有颜色、有______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溶于水且能快速溶解,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____体积氨。
证明氨极易溶于水的实验是___________。
3.氮的喷泉实验(1)实验操作:(2)实验观察到的现象:(3)【实验1】能形成喷泉的原因:当挤压滴管的胶头,胶头滴管中的水进入烧瓶,氨迅速溶解,使烧瓶内______减小,在___________作用下,烧杯内的水迅速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4)由喷泉实验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氨的化学性质(1)氨与水反应氨溶于水时,大部分NH3与H2O结合,形成NH3•H2O。
NH3•H2O可以部分电离生成______和______,所以氨水显碱性,它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请写出有关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氨与酸反应【实验2】①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实验结论:挥发性的强酸与氨气在空气中相遇便产生____________的现象,如HCl、HNO3、(HBr,HI)等遇氨气均有该现象产生,而H2SO4、H3PO4无此现象。
(3)氨的还原性工业上利用氨在催化剂(如铂等)存在的情况下跟氧气反应来制取硝酸。
氮的循环(第二课时学案)
![氮的循环(第二课时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f0a68f02d276a200292ed7.png)
第二节氮的循环第二课时教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氨气与水的反应及氨的还原性。
2、掌握铵盐的性质、铵根离子的检验、氨气的实验室制备重点难点:掌握铵盐的性质、铵根离子的检验、氨气的实验室制备一、氨气: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氨气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是色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溶解体积的氨气。
(2)喷泉实验1、引发实验的操作:2、现象:.3、结论:氨气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了使溶液显性的物质思考:1、为什么能形成喷泉?2、其它气体能否发生喷泉实验?比如HCl和CO2,如果能发生反应的话,实验药品有何变化?①若烧瓶中为CO2,烧杯中可以选择哪些溶液?②若烧杯中为H2O,烧瓶中可以选择哪些气体?5.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1. 2. 3.(3)氨气溶于水可用下列过程表示, 所得溶液称,呈性。
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氨水中存在粒子。
氨气、液氨、氨水、一水合氨是不是一回事?各自的成分是什么?(4)分别在两个集气瓶中滴入浓氨水和浓盐酸,盖上玻璃片,然后将两瓶口对口放置,抽去中间的玻璃片,看到:____________,这是挥发出的两气体相遇,生成______固体颗粒所致。
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若用一玻璃棒蘸取浓氨水靠近另一根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 ,利用此方法可检验的存在。
NH3与盐酸、硫酸、硝酸反应的实质均为离子方程式:;(5)由于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所以氨具有性。
氨的催化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这是工业上制备硝酸的基础。
练习1、下列各项中,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生石灰干燥的气体是()A.Cl2B. NH3C.SO2D.CO练习2、在1L1mol/L的氨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1molNH3 B.NH3和NH4+之和为1mol C.1mol NH3·H2O D.NH3、NH4+、NH3·H2O共1mol 练习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H3溶于水后,其水溶液中存在大量的NH4+B、NO、NO2都能溶于水生成HNO3C、NH3在催化剂存在下与O2共热生成NO2D、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生成氨是可逆反应练习4、有以下物质①N2 ②NO ③NO2 ④NH3 ⑤氨水⑥NH3·H2O ⑦NH4Cl,其中能导电的是溶于水能导电的是属于电解质是二、铵盐、铵根离子1.铵盐都是晶体,都溶于水。
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第二课时)氨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第二课时)氨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469ca374028915f814dc24c.png)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喷泉实验,让学生感受氨的溶解性;(2)通过分析形成红色喷泉的原因,让学生理解氨与水反应的实质;(3)通过浓盐酸和浓氨水反应实验,让学生理解氨与酸的反应的实质;(4)通过分析氨分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认识氨的还原性;2、过程与方法: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运用观察法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运用实验法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志趣。
【重点难点】知识上的重点、难点:氨的化学性质。
方法上的重点、难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学情分析】从知识经验上讲,此时的学生对氮肥有所了解;知道氨有异味,氨水显碱性,但不知道背后蕴含的原理;通过前面单元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
从心理发展水平讲,15、16岁的学生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且对单纯的知识讲授兴趣不高,喜欢借助一定情境自主参与对知识的探究。
通过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记录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最后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
学习本节教学所依赖的已有知识相对简单,不同水平的学生差别不很显著。
但是在探究氨与水反应和氨的还原性环节中,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的配合,要求略高,所以本节教学学生差别主要体现在自主探究水平上,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氨气颜色、味道(强调闻气体气味的方法,并由学生独立操作)、状态、密度(与空气相比较)。
独立归纳氨气物理性质,教师加以评价肯定。
【过渡】根据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我们研究完氨气的物理性质后继续研究其化学性质。
【板书】化学性质大家想一想氨气溶解于水仅仅是简单的溶解吗?喷泉呈现红色说明了什么?【点拨】氨溶于水时,大部分氨与水结合,形成一水合氨(NH3·H2O), NH3·H2O可以部分电离成NH4+和OH-。
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教学案
![第三章第二节氮的循环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9f3f16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eb.png)
第三章第⼆节氮的循环教学案氮的循环⼀、课标研读:1、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2、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产中的应⽤和对⽣态环境的影响。
⼆、考纲解读:1、N2、氮的氧化物、NH3、铵盐、HNO3的主要性质及应⽤;2、氮的氧化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氮及其化合物是⾼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本分。
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们在利⽤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产⽣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氮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也是⾼考的热点之⼀。
重点:1、N2、氮的氧化物、NH3、铵盐、HNO3的主要性质;2、培养学⽣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并使他们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难点:1、氮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2、硝酸的氧化性。
四、教学策略1、通过闪电这⼀⾃然现象,激发学⽣思考⾃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然界中的氮的循环,使他们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2、通过了解⽣物固氮和⼈⼯固氮形式,使学⽣认识氮⽓在⼀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氢⽓发⽣反应,并且了解氮的固定的相关知识,如什么是氮的固定、氮的固定主要有哪些形式;了解氮的两种氧化物:⼀氧化氮和⼆氧化氮的颜⾊、状态、溶解性,⼀氧化氮与氧⽓的反应,⼆氧化氮与⽔的反应,了解⾃然界中形成硝酸的过程。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使学⽣认识氨⽓的溶解性,氨⽓与⽔的反应,以及氨的还原性,如氨能够与氧⽓发⽣反应;通过认识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使⽤问题,了解它们在⽣产中的应⽤。
4、认识硝酸的强氧化性。
5、通过了解⼈类活动对氮的循环的影响,使学⽣知道酸⾬、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环境保护的意识。
五、教学计划第⼀课时:氮的循环、氮的固定、N2、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氧化物与酸⾬、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的的关系;第⼆课时:NH3、铵盐的性质;第三课时:硝酸的性质。
氮的循环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氮的循环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ae88151c281e53a5902ff03.png)
氮的循环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考点突破1、NO 、NO2、O 2溶于水的计算 2、NH 3的性质和制备3、铵盐的性质及NH 4+的检验4、硝酸的性质 夯基固本 一、概述1、氮族元素有哪些?在周期表中的位置?2、性质递变: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具体表现:(1)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NO 3>H 3PO 4>H 3A S O 4(2)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NH 3>PH 3>A S H 33、结构:N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核外电子排布N 2的电子式: N 2的结构式: N 2的标况密度氮元素的相互转化关系NH N 2NONO 2HNO 3NH 4+NH 3243Mg 3N 2N 2O 4NaNO 2AgNO 3二、氮气1、氮的主要化合价:-3,+1,+2,+3,+4,+52、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 N 2+O 2 2NO 3、氮的固定:N 2 化合态氮 4、工业制法: 5、用途: 氮的循环三、氮的氧化物---NO 与NO 的性质比较 NO NO 2 物性毒性与水3NO 2 + H 2O = 2HNO 3 + NO 与O 22NO + O 2 = 2NO 2与O 2、H 2O 4NO + 3O 2 + 2H 2O = 4HNO 3 4NO 2 + O 2 + 2H 2O = 4HNO 3与NaOH NO + NO 2 + 2NaOH = 2NaNO 2 + H 2O2NO 2 + 2NaOH = NaNO 3 + NaNO 2 + H 2O制备3Cu + 8HNO 3(稀)= 3Cu(NO 3)2 +2NO + 4H 2OCu + 4HNO 3(浓)= Cu(NO 3)2+ 2NO 2 + 2H 2O四、氨气 三角锥形1、氨气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
常见气体的溶解性:看图回答问题:NH 3 HCl SO 2 H 2S Cl 2 CO 2N 2+3H 22NH 3N 2+3Mg Mg 3N 2高温高压催化剂点燃指出做喷泉实验气体的名称, 说出推断的理由。
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教学案鲁科版(1)
![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教学案鲁科版(1)](https://img.taocdn.com/s3/m/955896587cd184254b3535a3.png)
第2节 氮的循环1.自然界中氮的存在和氮的固定2.N 2的性质及应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熔点、沸点比O 2的低。
(2)化学性质 N 2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N≡N。
①与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N 2表现氧化性。
②与Mg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 2+3Mg=====点燃Mg 3N 2,N 2表现氧化性。
③与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 2+O 2==========放电或高温2NO ,N 2表现还原性。
提醒:氮元素是一种活泼非金属,但N 2稳定的原因是N 2分子中氮氮叁键很稳定,不易断裂,难发生化学反应。
3.氮的氧化物(1)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如N 2O 、NO 、NO 2、N 2O 4、N 2O 3、N 2O 5等,其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N 2O 3、N 2O 5;NO 2与N 2O 4能相互转化2NO 2N 2O 4(写化学方程式)。
(2)NO 、NO 2的比较(3)常见x ①碱液吸收法2NO 2+2NaOH===NaNO 3+NaNO 2+H 2O ; NO 2+NO +2NaOH===2NaNO 2+H 2O 。
注意:NO 不能被碱液吸收。
②催化转化: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氨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毒气体(N 2)或NO x 与CO 在一定温度下催化转化为无毒气体(N 2和CO 2)。
一般适用于汽车尾气的处理。
[应用体验]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食品袋中充氮气可用来防腐。
( )(2)氮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既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又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 ) (3)NO 2与H 2O 反应中,H 2O 为还原剂。
( )(4)密闭容器中2 mol NO 与1 mol O 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 。
( )(5)NO 2和NO 均可以用NaOH 溶液吸收。
( ) (6)4NH 3+5O 2=====催化剂△4NO +6H 2O 属于人工固氮。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学案 及其重要化合物 氮的循环(课前案)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学案 及其重要化合物 氮的循环(课前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f278f9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06.png)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学案及其重要化合物氮的循环(课前案)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游离态:存在于中;化合态:存在于动植物体、土壤和水体中。
2、氮的固定(1)含义:的过程。
(2)方法:分为固氮和固氮。
【练习】以下反应属于氮的固定的是①雷雨天气,空气中的N2与O2反应生成NO;②N2与H2反应生成NH3;②NH3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与O2反应生成NO;④NO2与H2O反应生成HNO3和NO⑤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二、氮气N2的电子式为,两个氮原子间形成共价叁键,结构很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但是N2在一定条件下,能与H2、O2、活泼金属(如Mg)等发生化学反应。
1、氮气和氢气反应(化学方程式),工业应用:2、氮气和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3、氮气和Mg反应(化学方程式)三、氮的氧化物(都有毒)1、氮氧化合物有6种,依次写出氮元素为+1、+2、+3、+4、+5的氧化物:。
其中是酸性氧化物。
2.NO、NO2的性质比较颜色水溶性与O2反应与水反应收集方法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四、氨气的性质电子式:1.物理性质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可作制冷剂。
极易溶于水,1体积的水可溶解700体积氨气可由喷泉实验证明。
2.氨的化学性质(1)与水的反应NH3+H2O NH3·H2O NH+4+OH-,氨气溶于水得氨水,氨水中含有的粒子有NH3·H2O、NH3、H2O、NH+4、OH-、H+。
一水合氨为可溶性一元弱碱,易挥发,不稳定,易分解:NH3·H2O=====△NH3↑+H2O。
(2)氨气与酸反应①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其现象为,将浓盐酸改为浓硝酸,也出现相同现象。
化学方程式:HCl +NH3=== 、NH3 +HNO3=== 。
②与CO2等酸性氧化物反应:NH3+CO2+H2O === NH4HCO3 或2NH3+CO2+H2O === (NH4)2CO3。
化学1第三章第2节 氮的循环 复习学案
![化学1第三章第2节 氮的循环 复习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6035432e3f5727a5e96260.png)
第三章第2节 氮的循环(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 运用归纳、演绎的科学方法总结氮的有关物质的性质,提高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效率。
(2)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认识氮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通过将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知识的记忆与运用,学生在学习中获取自豪感和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指导总结规律、串联比较,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知识总结一、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1、氮气及氮的固定(1)氮的固定有 和 两种方式(2)N 2 色 味的气体, 溶于水。
氮分子结构稳定,通常状况下,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条件:①N 2和O 2 ,②N 2和H 2 ,此反应是工业上 的反应原理,若有1molN 2参加反应,则转移电子数为 。
2、NO 和NO 2主要性质 NO 色 味的气体, 溶于水,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 。
NO 2 色有 味的气体, 溶于水,化学性质与水反应 。
①用化学方程式及简要的文字说明“雷雨发庄稼”的科学道理。
② 两瓶红棕色的气体NO 2和溴蒸气,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这两瓶气体? 3、NH 3主要性质(1)物理性质色有 味的气体, 溶于水(1:700),易 。
(2)制备(3②易与酸反应:NH 3与HCl 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用于检验HCl 气体或NH 3的检验。
③NH 3的还原性NH 3被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工业生产硝酸的基础反应)。
4、铵盐的性质:①都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NH 4Cl 、 NH 4HCO 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与碱反应铵盐溶液与碱溶液相混合:铵盐溶液与碱溶液共热: 用该性质可检验 的存在。
③NH 3的制取 5、硝酸的性质①酸的通性。
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2节 氮的循环精品学案
![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2节 氮的循环精品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92234ebe1e650e52ea999b.png)
第2节氮的循环(第2课时氨气与铵盐)预习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2. 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和检验方法。
3. 掌握铵盐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重点难点】氨气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备方法和检验方法。
【复习回顾】1. 写出氮气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2.写出“雷雨发庄稼”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一、氨气(阅读P76——77,完成下列问题)(一)物理性质:色气味体,标况下,密度比空气,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约体积氨气。
(二)化学性质1.与H2O的反应(结合氨气的喷泉实验)方程式:一水合氨(NH3·H2O)是可溶性一元弱碱,其电离方程式为氨水的成分:三分子三离子2.氨跟酸的反应:实验: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靠近盛有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试剂瓶的瓶口观察①与盐酸:NH3+HCl─ (现象 ) ,(检验NH3的一种方法)②与硝酸:NH3+HNO3─(现象 )【注意】(1)氨与挥发性酸在空气中形成而与难挥发的酸则无此现象。
(2)氨气与强酸反应的实质:3.与氧气的反应:氨的催化氧化(熟记)方程式:,该反应在工业上的用途(三)氨的实验室制法(阅读教材P79)方程式:二、铵盐(阅读教材P78——79,完成下列问题)1.组成:铵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2.物性:铵盐都是晶体,于水3.化性:(1)热不稳定性。
加热NH4Cl晶体写出方程式:加热NH4HCO3晶体写出方程式:(2)与碱反应。
NH4Cl和NaOH溶液加热.写方程式:离子方程式:4. NH4+的检验:向铵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变蓝。
离子方程式:第2节氮的循环(第2课时氨气与铵盐)探究学案【预习检测】1.关于氨的物理性质不正确的叙述是( )A.无色无味气体B.极易溶于水C.易液化D.比空气轻2.氨水的碱性较弱,这是因为()A.它只能使酚酞变红色B.溶于水的氨的大部分仍以NH3分子形式存在C.氨与水结合生成的一水合氨只有小部分电离D.氨水极易挥发出氨气3.下列反应产生大量白烟的是()A.铜在氯气中燃烧B.铁在氯气中燃烧C.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汽相遇D.氨气与氯化氢气体相遇【课堂探究一】氨的性质1.氨气的喷泉实验:阅读课本76页实验1【思考】烧瓶内为什么会形成喷泉?说明氨气具有什么性质?当中的水挤压到中时,烧瓶中的,使烧瓶内,烧瓶内外形成,空气将很快压入到中,形成喷泉。
氮的循环 第2课时 参考教案
![氮的循环 第2课时 参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295a7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9.png)
第3节氮的循环第2课时氨的转化与生成一、教学目标通过对氨气的转化与生成的实验探究,认识氨气、铵盐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典型的实验现象,能书写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它们的主要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氨气、铵盐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氨的合成从实验室研制到工业化生产,经历了约150年的时间。
1774年,普利斯特里(J.Priestley)通过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首先收集到氨。
1784年,贝托莱(C.Berthollet)经分析确定氨是由氮元素和氢元素组成。
19世纪,很多化学家试图利用氮气和氢气来合成氨,但一直未能成功。
1904年,德国化学家哈伯(F.Haber)进行合成氨实验,测得反应所得气体混合物中有0.012%体积的氨。
此后,他和他的学生反复进行研究,终于在1909年设计出一套高温、高压、催化合成氨的实验装置。
德国化学工程师博施(C.Bosch)经过大量实验找到了较为理想的铁催化剂,设计并建造了能够耐高温、高压的合成氨装置。
1910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实验工厂;1913年,德国又建成规模生产的合成氨工厂。
从此以后,合成氨工业便迅速发展起来。
鉴于合成氨工业生产的实现以及相关研究推动了有关化学理论的发展,哈伯和博施先后获得了1918年度和1931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
【新知讲解】(一)氨气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探究】(1)氨的喷泉实验:播放氨的喷泉实验视频。
插入视频【情境视频】氨的喷泉实验.mp4①操作:打开止水夹,并挤压滴管的胶头。
②现象: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红色喷泉,瓶内液体呈红色。
③结论: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④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及装置a.原理: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很大,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大的压强差,则打开止水夹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b.装置⑤实验成功的关键a.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b.烧瓶和气体必须是干燥的。
c.氨气充满整个烧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氮的循环(第2课时)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 熟练掌握铵盐、硝酸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 灵活运用守恒法进行计算。
【预习导学】一、铵盐:1、结构:含有键,键。
2、物理性质:均溶于水。
3、化学性质(完成化学方程式)①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与碱反应:稀溶液:NH4+ +OH——— ________;加热条件:NH4+ +OH——— ____③受热分解:NH4HCO3——NH4Cl——4、检验铵盐固体中含有NH4+的方法:【思考】:1. 铵态氮肥能否与碱性物质草木灰等混合使用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2. NH4Cl溶液加入石蕊试液,现象原因,加入Mg粉现象原因(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练习1.下列关于铵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含有离子键,都是离子化合物 B . 都易溶于水C.受热都能分解放出氨气D. 都可以与碱反应放出氨气二、硝酸:1、物理性质:纯硝酸是色_味易液体。
浓度为95%以上的硝酸称为。
2、化学性质:硝酸为强酸。
除具有外,还具有以下特性:(1)不稳定性: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方程式:,硝酸的浓度越大,越分解。
实验室保存硝酸时应。
(2)强氧化性:a. 与金属反应:能与除以外的大多数金属反应,一般都不放出氢气;常温下浓硝酸可使钝化。
b. 与非金属反应C + HNO3(浓)——c. 与某些还原性化合物反应,如FeSO4 ,写出其离子方程式3. 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稀硝酸和浓硝酸,立即用蘸有________溶液的棉花封住试管口,请描述实验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浓硝酸呈黄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除的方法是 ,常见显黄色的溶液还有 。
练习2、下列有关硝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浓硝酸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退色B. NO 2溶于水生成硝酸,所以NO 2是酸性氧化物C. 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D. 硝酸与铜的反应既表现出硝酸的氧化性又表现出硝酸的酸性练习3、将3.84g 铜粉与一定质量的浓硝酸反应,当铜完全作用时,收集到气体2.24L (标准状况下),则所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是( )A.0.11 molB.0.22 molC.0.16 molD.0.1 mol【三维设计】1、已知NH 3极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有机溶剂CCl 4,下列装置不适宜做NH 3气体尾气吸收装置的是( )ACD2、碳跟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 和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 , 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右图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钡B 在Z 导管出来的气体中无二氧化碳C 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亚硫酸钡D 在Z 导管口有红棕色气体出现3、在标准状况下,将1.92g 铜粉投入到一定量浓硝酸中,随着铜粉的溶解,反应生成的气体颜色逐渐变浅,当铜粉完全溶解后共收集到由NO 2和NO 组成的混合气体1.12L ,混合气体中NO 的体积为( )A.112mLB.1008mLC.224mLD.448 mL4、在某100mL 的混合溶液中,硝酸和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4 mol·L -1和0.1 mol·L 向该溶液中加入1.92g 铜粉,加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Cu 2+浓度为( )A.0.225 mol·L-1B.0.375 mol·L-1C.0.450 mol·L-1D.无法计算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水吸收氨气时,为了使氨气能被充分吸收应将导气管插入水中B.铵盐受热都能分解放出氨气C.稀硝酸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退色D.浓硝酸久置显黄色,可向其中通入足量的氧气来消除黄色6、下列药品,在空气中既不易被氧化,也不易分解,且可以用无色玻璃瓶存放的是( )A. 氯水B.钠C.浓硝酸D.浓盐酸7.在铁铜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硝酸并微热,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a g, 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并加热,充分振荡后,还剩余金属b g ,则( )A.a可能等于bB.a一定等于bC.a可能小于bD.a一定大于b8.某金属单质能与足量浓硝酸反应,放出NO2气体,若参加反应的金属单质与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a,则该金属元素在反应后生成的硝酸盐中的化合价是A. +2aB.+aC.+a/2D.+a/49.(09宁夏)将22.4L某气态氮氧化合物与足量的灼热铜粉完全反应后,气体体积11.2L(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则该氮氧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NO2 B.N2O2 C.N2O D.N2O410、同温同压下,在3支相同体积的试管中分别充有等体积混合的2种气体,它们是①NO和NO2②NO2和O2③NH3和N2现将三只试管均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气体的体积分别为V1、V2、V3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 V1>V2>V3 B V1>V3>V2 C V2>V3>V1 D V 3>V 1>V211、某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是NO而设计了一个实验。
其装置如图(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
图中K为止水夹,F是一半空的注射器,D是尾气处理装置(兼防倒吸功能)请回答有关问题:(1)设计装置A的目的是;为达到此目的,应如何操作;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在(1)中的“操作”后将装置B中铜丝插入稀硝酸,并微热之,观察到装置B中的现象是;此时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装置E和F的作用是;为实现此作用,其操作方法是。
12.(09北京卷)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的,按下图装置进行试验(夹持仪器已略去)。
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可选药品:浓硝酸、3mo/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2NO2+2NaOH=NaNO3+NaNO2+H2O(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③、④、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2)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
(3)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装置②的作用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依据的实验现象是(6)试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
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
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4个试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
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选填序号字母)a. 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b. 加水稀释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c. 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d. 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学后反思:1、非知识性失分2、易错知识点3、重难点总结参考答案【预习导学】一、铵盐1.离子、共价 2. 易 3. ①NH 4+ +H 2O NH 3·H 2O +H +②NH 4+ +OH —=NH 3·H 2O NH 4+ +OH —△ NH 3↑+H 2O ③NH 4HCO 3 △ NH 3↑+H 2O+CO 2 NH 4Cl △NH 3↑+HCl↑ 4.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浓NaOH 溶液并加热, 将一小块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若产生有刺激性气味且能使试纸变蓝的气体, 则证明该固体中含有NH 4+。
【思考】1. 否 草木灰主要成分为K 2CO 3,水解显碱性;CO 32—+H 2O HCO 3—+OH —,铵态氮肥中的NH 4+与OH —结合生成NH 3﹒H 2O :NH 4+ +OH —=NH 3·H 2O ,使c(NH 3﹒H 2O)增大,NH 3·H 2O 不稳定最终转化成NH 3逸出而降低氮肥肥效,故铵态氮肥不宜与草木灰混合使用。
2. 溶液变红. NH4+ +H 2O NH 3·H 2O +H + 镁粉逐渐溶解,并有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原因:NH 4Cl 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NH 4+ +H 2O NH 3·H 2O +H +,加入Mg 粉,Mg 与H +反应Mg+ 2H +==Mg 2++H 2↑使水解平衡向右移动, c(NH 3·H 2O)增大,NH 3﹒H 2O 不稳定最终转化成NH 3逸出。
练习1. C二、硝酸:1、无 刺激性气味 挥发 发烟硝酸2、酸性(1)4HNO 3(浓)==== 4NO 2↑+ O 2↑+ 2H 2O , 容易。
盛放在带有磨口玻璃塞的棕色细口瓶中,并放在阴凉处(2)强氧化性: a. 金(Au )、铂(Pt )、钛 (Ti ); Fe Alb. C + 4HNO 3(浓) △CO 2↑ + 4NO 2↑+2H 2Oc. 3 Fe 2++NO3-+4H += 3 Fe 3++NO↑+2H2O 【思考】:3、 NaOH 铜与稀硝酸 :铜片逐渐溶解,溶液变为蓝色,先产生无色气体,在试管口变为红棕色 3Cu +8HNO 3(稀) =3Cu(NO 3)2 +2NO↑+4H 2O (可用于实验室制NO ) 铜与浓硝酸 :铜片逐渐溶解,溶液变为蓝色,产生红棕色气体Cu +4HNO 3(浓) =Cu(NO 3)2 +2NO 2↑+2H 2O (可用于实验室制NO 2)4、浓硝酸易分解,分解产生的NO 2又溶于其中而使硝酸呈黄色; 向呈黄色的硝酸中通入足量O 2至溶液呈无色; 含 Fe 3+的溶液、工业盐酸(含Fe 3+)、碘水(浓度小的)、久置KI 溶液(I —被空气中O 2氧化为I 2)练习1. C 练习2. B 练习3. B【三维设计】1.C 2.D 3.A 4.A 5.D 6、D 7、D 8、C 9、A 10、B11.(1)利用生成的CO 2将整个装置内的空气赶尽,以排除对Cu 与稀HNO 3反应气体产物观察的干扰 打开K ,当装置C 中产生白色沉淀时,关闭KCaCO 3+2HNO 3 = Ca(NO 3)2+CO 2↑+H2O(2)铜丝上产生气泡,溶液变为蓝色,稀硝酸液面上方的气体仍为无色。
3Cu +8H ++2NO 3- = 3Cu 2++2NO↑+4H 2O(3)验证无色气体为NO 推动活塞将注射器F 中的空气推入E 中12、(1)3mol/L 稀硝酸、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2)通入CO 2一段时间,关闭弹簧夹,将装置⑤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3)Cu + 4HNO 3(浓)= Cu(NO 3)2 + 2NO 2↑ + 2H 2O(4)将NO 2转化为NO 3NO 2 + H 2O =2HNO 3 + NO(5)装置③中液面上方气体仍为无色,装置④中液面上方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6)a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