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劝学》导学案
时间:2019.4.16 命题人:阙艳丽
学科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1.了解荀子的教学思想
2.体会荀子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会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教育思想
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 2.背诵课文前三段。
三、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 学习过程:(一)1.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木直中()绳輮( )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
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楫()者
蛟()龙生焉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
(二)速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三)把握概括主旨(四)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
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
2.翻译重点句子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②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③第二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
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五)研读第三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句式。1.解释加点词语
终日而()思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假()舆马者而致()千里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生()非异也
2.翻译下列语句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
②本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
4.背诵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等词义。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3.背诵全文。
三.学习过程:
(一)学生齐背一、二、三自然段。
(二)研读第四自然段。1.解释加点词语
风雨兴()焉而()神明自得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而()舍之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2.翻译重点句子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
②在本段中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来说明的?
4.根据文中的比喻论证句子,此为纲尝试背诵。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中绳(zhòng)槁暴(pù)须臾(yú)闻者彰(zhāng)
B.靛青(dìng)舟楫(jí)蛟龙(jiāo)跂而望(qì)
C.跬步(kuī)蚯蚓(yǐn)蛇鳝(shàn)驽马(nù)
D.可镂(loù)骐骥(jì)爪牙(zhǎo)锲而不舍(qiè)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虽有槁暴(晒)(2)輮以为轮(使……弯曲)
(3)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5)非利足也(走路)(6)筋骨之强(强壮)(7)而致千里(送达)
(8)而绝江河(隔断)(9)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10)而闻者彰(清楚)(11)劝学(勉励)
A.⑴⑵⑷⑸⑹
B. ⑵⑶⑹⑼⑽
C. ⑴⑷⑸⑺⑾
D. ⑹⑻⑼⑽⑾
3.根据古今词义变化的特点,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②同心之言,其臭如兰③丈夫不耕④能谤讥于市朝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⑥宿将爪牙,若李广⑦宫女左右莫不私王⑧牺牲玉帛⑨金就砺则利⑩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A.①/②③⑦/④⑥/⑤⑨/⑧⑩
B.①/②③⑤⑨/⑧⑩/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⑧⑩/⑦⑨
D.①②/③⑨/⑧⑩/④⑥/⑤⑦
4.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B.善假于物也/于是余有叹焉
C.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
5.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金就砺则利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輮以为轮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对下面虚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③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④吾尝题乎是。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⑥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A.①④/②⑤⑥⑦/③
B. ①③④/②⑥/⑤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③④/②⑤⑥⑦
7.对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④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⑤劝学
A.尽消失快功绩劝说
B.到达隔断猛烈功劳勉励
C.到达横渡强成绩勉励
D.得到渡过锐利成绩鼓励
8.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延伸拓展
下面三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蝡而动:端,微言;蝡,微动。意思是极细微的言行。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为礼物。③兰槐:一种香料。
1.给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开句读。
2.甲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
A. 学、动
B. 入、出
C. 布、美
D. 身、己
3.甲文中的“乎”、“曷”可分别用和代替。
4.“其质非不美”中的“其”指代()
A. 兰槐
B. 芷
C. 滫
D. 君子、庶人
5.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6. 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甲文谈学习的①,乙文谈学习的②,丙文谈学习的③。
A.①态度与目的,②环境与内容,③作用(或意义)
B.①环境与内容,②态度与目的,③意义(或作用)
C.①作用与意义,②环境与内容,③态度与目的
D.①意义与作用,②态度与目的,③内容与环境
7.甲文运用①论证,乙文运用②论证,丙文运用③论证,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A.①对比②类比③比喻
B.①比喻②对比③类比
C.①对比②比喻③类比
D.①类比②比喻③对比
中国古代的有关“劝学”的佳句
1、三更灯火五更鸡,。
黑发不知勤学早,。(唐•颜真卿《劝学》)
2、百川东到海,。
少壮不努力,(《长歌行》)
3、盛年不再来,
及时当勉励,(晋•陶渊明《杂诗》)
4、劝君莫惜金缕衣,
有花堪折直须折,(《金缕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