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寻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汇总(二):寻春·悟道(2015.9)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__
【题目回顾】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是一首宋代诗歌,诗中写一个人四处寻找春天,找不到春的踪迹,归来嗅闻枝上的梅,忽然领悟出春天就在自己身边。
这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请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悟。
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审题分析】
方法指导:相似联想:由某一事物或现象想到与它相似的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而产生新思考。
(比喻+类比)
1.比喻解读
材料中的意象“春”、“梅花”是喻体,所以应该找出生活中的本体。
【喻体】“春”惠风和畅,天朗气清,桃红柳绿,草长莺飞。
“梅花”味香,形美,是春天的部分,春天的代表。
共同点:温暖,美好,充满生机,活力。
不同点:“梅花”具体可感;“春”不够具体,只有通过春天的万物生长才能感知。
【喻意】春:一切美好的事物、情感、领域……。
梅花:一些美好的细节、事情等
2.合理类比
过程类比:主人公寻找(),寻觅远方的()经历时间长,跨越范围广,没有找到心仪之(),归来发现身边的()其实也很美好,有特色,甚至更好,从中感悟更深。
()中的内容可以是“文化”,还可以是什么?
艺术(文学,美术,音乐,电影,动画,建筑),教育,科技,体育……)
范文一:
归于本源
高三(3)班符子杨1080年,距《前赤壁赋》的出世,他还要在黄州探寻两年。
他的春天在哪里?是施展抱负,为官报国;还是以酒墨为伴,用文学来领悟人生?如果他的春天在官场之上,为何入仕多年最终被草草赶出京畿?要是他的春天属于文学,为什么文学又让他负冤获罪,被逐千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的春天又在哪里?宦途文赋之路都步满了他的脚印,但他仍然没有找到他的春天,积极寻索反而给了他别的回答。
政治生涯上的失意让他无限哀伤,感到了命途的多舛,人生的无奈。
他带着这样的心情来到了命运给他的选择的归宿,在那里,他能发现自己的春天吗?
那里的确是他的归宿,不仅是山水人文,他更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他游历山水,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交往,与老庄佛学为伴,远离宦场沉浮的他,终于达到了心灵与身形的归来,归于淡泊,归于旷达。
他终于露出了笑颜,发现自己寻找半生的春天-生命的意义与本源,原来一直隐匿在世事沉浮与沧海桑田的背后。
那些抑郁顿挫的探索,原来都是通向他的春天必经的铺垫。
1082年的秋天,他在奔腾千年的长江上感江水的不增不减,赏明月之不亏不盈,留下了“物与我皆无穷尽也”的感慨。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正如那踏遍陇头,尽日寻春的探春人一样,每个人都在世事沉浮中找到一条或几条道路来探寻生命的意义,竭尽终生以探寻答案。
而沧海桑田,世事变幻的莫测又让人感觉春不可寻,失败和不得志的路途上踏满了探求者的脚印,可真正能发现生命的意义,找到春天的只有寥寥数人。
其实,春天就在诗人的身边,它是一朵暗送幽香的梅花;生命的意义就在每个人的心里,早已存在于每次失败与得意的背后。
等待人们回归本心,回归旷达与质朴,才能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寓形宇内,以不变应万变的超脱与豁达。
诗中的探春者游遍山陇,尽其终日无法找到春天,而最终在他回归居所,回归初心与自然心之时才发现春天早已等待在他的身旁。
亦如经历多年郁郁不得志的探索,最终归于自然,领悟豁达与超脱的他一样。
归于本源,方得见春。
范文二:
沉心去躁春自来
高三(5)班谈文杰苏格拉底尝言:“当年自顾自走路时,月亮自会追着你。
”如同诗中的人,最后发现自己想要的无须四处搜寻,它就在举目可见,伸手可得的身边。
道理实然简单,可现世之中劳神费力寻找“春天”之人也实然不少。
非要等山穷水尽才肯梅边小憩恍然大悟,何苦呢?究其原因,那是人们好高骛远的心理在作祟,因而人们往往眼高手低,心浮气躁。
可事情总是知之易,行之难。
如同近年来的应届大学生在一个个岗位中尝试,却发现各个职位的都不如想象中美好。
直至最后才感喟:若是踏实坚守第一份工作,大概已经跃居人上,大展宏图;若是当初懂得珍惜,则得之不晏。
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
一味艳羡远方,只能苦了心力,失了当下。
做好自己拥有的每一件小事,“春”便自在里头。
钱存训在学有所成后研究起一门知者甚少的学问:图书馆学。
钱先生的潜心钻研,在这看似极小的学问中做出了大道理,享誉世界,这便成了他的“春天”。
再看梁任公这个人,一生治学只为“趣”,然其为八股,考进士时必觉无趣。
他在度过了“无趣”之后才能尝到“趣”。
且夫一“走”一“取”为趣,不走便无所得,何谈趣?故厌己之境者须知:自己看似一无是处之境遇,宜有大智大趣深埋其间,行则将至。
或唯发现自己拥有的财富尚不能安心,虽言四处寻觅可能只成徒劳,然开拓眼界之需亦不可废。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初出攻读核物理,虽有小成犹自知尚浅,毅然转战氢弹
研制方寻所适。
“没有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没有芒鞋踏遍野,怎知春日在身边。
尼采亦言:“没有经受过最大苦痛之人,没有能力体味无上之幸福。
”余秋雨穿行中国,游遍欧洲,末至北极,复返中国,而后感言:走遍了全世界,发现中国才是最好的。
故四处寻觅适度即无妨,觅得是福,不得,亦能加深对自身境遇之珍视。
有时,别人的生活是你眼中的天堂,殊不知,你的生活亦是别人眼中的天堂。
范文三:
蓦然回首,春在枝头
高三(8)班王怡雯陶渊明终日案牍劳形,却无法实现心中对快意人生的向往,便从容辞官,赏“松菊犹存”,乐“有酒盈樽”,达到了人生的高远境界。
可见“春”在身边,不去刻意寻觅,反倒自得其意。
放眼当今,许多人怀揣着一颗热忱的心探寻人生的“春天”。
我们“独上高楼”却只落下“望尽天涯路”的哀愁,曾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却慢慢“为伊消得人憔悴”。
究其根本,并非我们不够执着,恰恰相反,我们过于追求远在天边的春意盎然,忽略了近在咫尺的缕缕梅香。
正因如此,有人为了一展宏图而盲目出国,将国内发展的大好机会弃掷逦迤;为了放松身心而四处游山玩水,却将和家人吃顿便饭,和朋友互诉衷肠这样的日常之事视之无物。
为渴求嗅及一丝春的气息而踏芒鞋,终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去。
与此同时,古往今来的智者就在自己所在之处感知到找寻多时的“春意”。
苏东坡屡遭贬谪,苦闷尤甚,却在面对巍峨赤壁时,一落笔,激起千古哲思,实现内心对自由境界的向往,人生由“冬”到“春”的过渡。
林清玄厌倦了浮躁喧嚣的都市生活,怀念起童年淳朴的田园诗光,便在自家阳台上种起了蔬菜,自得其乐。
世人终日忙碌,是否会有所顿悟,“春”就在身边,求而不得不过是因为缺失了对身边人事的关注呢?
由此可见,极力追求,刻意找寻,只会像那个苦思伊人的人那样对着无边蒹葭暗暗惆怅。
不妨将投向远方的目光拉近,或许就会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就有因习以为常而不易察觉的美。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那甘愿放弃一切荣华富贵,陪着司马相如当垆卖酒的卓文君不正是胜却伊人无数的人间至美吗?伊人在水一方,道阻且长,苦寻无果,徒留忧愁苦闷,形影相吊。
只有着眼于身边的人事,才能于一朵梅花的清香中感知春天的美,于朝夕相处的亲朋好友中品味生活的美,方知春天不是漫山遍野的姹紫嫣红,而是自家小院里于无声处悄然绽放的梅花,方知真正的适意不一定要靠跋山涉水而得,而是在日常小事中看见幽微的美。
从万水千山中归去来兮,在熟悉的地方发现美和惊喜,才能体会到“春”不在身边的道理。
众里寻春千百度,春却在,枝头盈盈暗香处。
只待你,蓦然回首。
范文四:
先近览,后远观
高三(10)班王晨玥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道出了时人近乎趋同的彼岸情结:正如诗经中可望而不可即的水畔伊人,我们更容易流连于远方——早在我们尚未明白远方究竟是否值得追随时,便已匆匆启程……
充满挑战、遍布机遇的时代抑或社会,造就了年轻人的心比天高,造就了青年人的好高骛远:昂起头来眺望远处已然成了一种习惯,以至于不屑留意周遭的机会,而固执地认为机会只潜伏于自己所无法目及的“远处”。
近年来,外国留学、海外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似乎有前景的未来非出国不可,此本无可厚非,只是,与其为寻找这一步登天的契机而错失身边潜在的良机,何不且行且珍惜,从身边的一次次机会开始尝试,也许终了会发现:身边的“春天”未必输与远方的“春”,有志者无论何方,都可成就一片芬芳!
四处寻找春天的执着与无畏听来着实可歌可泣,但为何求而不得,却也值得深思。
曾有那么一个故事:一位倦于琐碎生活的丈夫漂泊四方去追求所谓真正的幸福,却最终于家中一盘盘简单的菜肴与妻儿包容的关切中幡然悔悟。
之所以错走远方,难道不是源于对所谓目标的不明确吗?徒知追寻春天,殊不知春天是个抽象的名词,寻得的春天何态何貌只取决于你追求的春天究竟寄托于哪个具象的事物上。
不少人幻想事业有成,却甚至不清楚自己将以何种形式、事业有成在哪个领域,便已仓皇启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潇洒并非适用于任何时候!
也许是时候,我们该放缓脚步,给理想一点思考的时间。
樊锦诗抛下远方也许可能有的春天,“落户”敦煌50余载;邓稼先坚守西北边陲,初心不变,他们分别在敦煌与科研之域放缓、并最终止住了脚步——不再心高气傲地仰望浩空,而决心将脚下这片“沃土”饱览,他们找到了春天、坚定无悔,远胜过其他蹉跎时光而蓦然回首的“游子”!
当然,无论方法是否合适、方向是否明确,出发的心依然需要。
相信“春天就在身边”不是固守一方的借口,也不是怯懦不前的原因,不妨怀着随时“出发”的心,潜心挖掘身边的价值并思量“出行”的必要性。
毕竟,与其盲目投奔远方,近览后决定远观显得更为理性与妥当,而无论脚步停滞何方,唯“追寻”的执著恒久不变!
范文五:
不如归去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如同这痴痴寻春的诗人般,为心中所念的一个美好臆想便执着地踏过万水千山,洗尽风雨铅华,走遍坎坷路途?
你望见“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便毅然要攀上山的顶峰,追寻那幻丽之景;“闻说双溪春尚好”便“也拟作轻舟”,去追随那予你融融暖意的春天;你闻言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花源,便欣然规往,追溯一个恒永美好的仙境传说。
然而你忘了啊,忘了你身边也有“须臾成五采”的秀丽景色,也有“绿肥红瘦”的片片春意,也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好,因为你以为,美景总是在远方的,春天总是要去找寻的。
可你不知道,春天不是一定要去找的,而是可以静下纷乱的心去发现的。
你以为哗众取宠,弄出各种门事件去吸引媒体就能到名气的春天吗?你以为抄袭到好的论文发表就能到学术的春天吗?你以为暗度陈仓、做事圆滑就能到达事业的春天吗?待浮夸散尽,因果有报。
你才发现,其实春天曾经就在你身边,是平淡的、质朴的、干净的,而你那镁光灯、掌声、钱财包裹了的春天,早不是最初那份干净美好的模样了。
尽管如此,你若愿回来,那也总是好的。
陶潜为官半载,终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作出“胡不归”的决定。
曾经一段时间,我抑郁沉闷,总对挚友说想回到过去无忧无虑的童年不再承受这么多压力,她只说到:不走到未来,如何与无忧重逢?的确,生命总在前进,我们所要归去所能归去的,决然不可能是已走过的生命,但却应是一种态度的彻悟,
正如诗人所言“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年轻时谁不曾梦想远方,做出狂热而事后懊悔的决定。
但我回来了,春日还在,那便好。
尽管之前“踏遍陇头云”如今看来是多么幼稚与愚拙,但这却是必须经历的,好让你归来嗅梅时,心中多一份稳重与成熟。
若不曾踏遍天涯,兴许你现在嗅梅,也尝不出春意,也不会这般珍惜。
有个比喻很恰当:幸福就像猫的尾巴,追的时候总抓不住,静下来反而紧靠在你身旁。
但我想,不曾追而不得的人生也是不完整的,唯有历经世事变迁,实实在在走了一遭,才懂得真正的珍惜。
《石头记》有另一个传说的结局便是宝玉最后求佛祖把自己变回一颗石头,依然伫立在原来的地方。
但我想,他的心必然平静与厚重,远不在是最初的模样。
我宁可相信这个结局。
在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里,兴许你静下心,会听到这块石头轻微的呢喃,他说:
不如归去。
范文六:
那些近的,远的
有多少人总是抬头,极力远眺未来的形状?又有多少人总是好高骛远,却从未从自己的身边,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我们总是在盲目追求,却忽略了身边那些最近的。
我想,是不是离我们越近的东西,越没有价值,越不值得珍惜呢?非也,非也。
韩流袭卷,追求他国的文化逐渐成为了一种风尚;时代变迁,传统美德被挤到了社会的一边;我们,距离现代人的名号越来越近,离古人越来越远。
按照常理,我们应是不断进步;但是相反,我们在背道而驰。
诚然,追求他国的文化没有错,但是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并保护离我们最近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近”,表现在了方方面面。
首先,它与我们的距离近。
它契合了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天生的习性。
再者,它与我们的观点近。
它匹配了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和所受的教育。
甚者,相比与他国文化传播到中国的几万几千里,它与我们的心最近。
它和我们一样,从一出生便和我们呼吸同一片大地的气息,共饮同一条江河的水脉。
让我们去拾起它吧,别让它就这么远远的被我们渐渐抛弃。
时间离我们不断远去,崭新的未来不断向我们靠近。
原以为我们会迸发,激进,结果只是不断原地踏步,甚至后退。
正如《人民日报》所言:从“你是哪个单位”的骄横,到“我爸是李刚”的张狂;从“蚁族”艰难的处境,到对“阶层固化”的焦虑;从个别地方招录干部子女的红头文件,到“拼爹就业”背后的无奈。
我们看到了现实的凌厉与梦想的苍白,还有,是社会的倒退。
试问,离我们最近的传统美德都无法发扬,我们又怎么去迎接“远道而来”的他国文化甚至各种先进思想?我想,还是算了吧。
既然如此,我们暂时没有能力把“远”做好,就先把“近”完善。
小到随意捡起就近的一张废纸,大到为自己设置贴合实际、不野心勃勃的目标;近到先纠正、摆平自己偏离的价值观,远到去呼吁下一代人重拾中华传统美德。
但,我们做好“近”的目的,绝不是闭关锁国,而是自我的不断完善,去更好的迎接“远”。
我想,那个需找春天的人初衷是好的,他想去一睹春日的芬芳。
更为他庆幸,他的结
果是好的,等他绕了世界一大圈,发现春意就在身边,只是多花了点力气。
不得不还是奉劝一句,下次我们先从身边开始,从近的到远的,循序渐进。
我想,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你拾一片最热的;凄凄衰草,你采一束最灿烂的。
漫漫人生,你我同走一路,那条近的,踏实的。
范文七:
身边的风景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诗多像是王国维所指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诚然,我们熙熙攘攘奔向远处的景致,却从不在意身边的风景。
每个人都向往着美丽的风景,优渥的生活和真挚的感情。
在追寻这些所谓的目标之时,身边的人事物我们又曾给予多少的关注?当环游世界各地的好奇逐渐得到满足,故乡的小桥流水难道不令人心驰神往?当拍摄了千万幅俊男美女的照片,父亲的满头白发和苍老皱纹,难道不是最美的图画?当遍尝山珍海味,难道家中的粗茶淡饭、朴实手艺不令人魂牵梦绕?多少美好的事物都在我们身边,但我们没有关注?而他们,也许只是在等待,等待我们重新发现他们的美。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在我们身边,而且全是免费的:阳光、空气、蓝天、爱和真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每当人们竭尽所能来获取它们时,是否有更重要的东西被我们所遗忘了?也许我们一定要在“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才能“蓦然回首”。
正如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当他们拥有世人所乞望的大笔财富之后,懂得了金钱不过是身外之物;托尔斯泰一出生就是大贵族,却在拥有一切中感悟生命真正珍贵的并非钱权,他作为“欧洲的良心”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是在不断对真理的追寻过程中才产生的。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也许世上很多真理,决不是关在屋子里沉思所能得出的,美好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但不曾张望过,不曾追求过,不曾“芒鞋踏遍”,你也绝不会体会到身边风景之美。
马克思如果只在脑海中想象,怎么可能写出《资本论》?没有深入到工人群众中,他的思想便只是一纸空谈,也不知他在追寻人类的真理时,可曾在默默为自己付出的妻子身上看到真爱?
也许不断追寻“娇艳的水仙”是每个人无法克服的对远处美丽的向往,但别忘了身边如“春天的野百合”一般的美好风景,或许她才是我们“芒鞋踏遍”所要寻找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