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地表形态特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地壳各部分质点运动的综合表现。
这种由地球内部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与变位的运动,称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由于地壳的长期运动,造成岩层的产状和岩层的弯曲、断开或产生位移的变化,称为地质构造。
第一节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主导因素,其基本类型有二种: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一、垂直运动(升降运动)是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移动。
它表现为地壳的上拱和下拗,并形成大型的构造隆起和拗陷。
地壳垂直的上下升降运动,造成陆地上升(海退)与下降(海侵)的现象。
从现代海岸线的变迁可以得到证实,例如现今我国广东省防城、合蒲、中山等县沿海都有狭长的海滨平原,伸展得非常平坦,并向海面缓缓倾斜,它的沉积物都是海相的物质,其中有海生介壳,这说明了地壳发生了相对上升,海底新近隆起所造成的。
又如河北昌黎县附近有一路碑,上面刻有:高昌黎县五里,离海边五里的标记。
但现近路碑已离海边很近,已不到4里了,这说明了地壳在下降,海水朝向大陆推进。
(—)海侵(超覆)海侵时陆地不断下降,海岸线不断向大陆内部移动(图2-1)。
按照浅海区的海水(浪)的破坏、搬运、沉积的分布规律,依次沉积了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石灰岩。
由于地壳下降,形成海侵,粗颗粒的沉积物就不断地向陆地方向移动,结果沿着任一浅海垂直剖面内(例如A—A)从时间上自早到晚,反映在剖面上是自下至上看到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灰岩,即由粗到细的变化过程。
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广,称谓超覆。
所以超覆地层是海侵的产物,也是海侵分析之一。
(二)海退(退覆)海退是地壳上升,海水向海洋中心退却的过程(图2 ̄2)所示。
图上I—I水平线表示原始海平面位置,当海岸退至Ⅱ、Ⅲ……时,沉积相发生了变化,在垂直剖面A-A中,自下而上看到的是由石灰岩一页岩一砂岩一砾岩,即由细到粗的粒度变化过程,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小,称谓退覆,退覆地层是海退的产物。
《工程地质》第二章——构造运动地史概要地质构造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 拉伯半岛之间,形状狭长, 从西北到东南长1900公里 以上,最大宽度306公里, 面积45万平方公里。红海 北端分叉成二小海湾,西 为苏伊士湾,并通过贯穿 苏伊士地峡的苏伊士运河 与地中海相连;东为亚喀 巴湾。按海底扩张和板块 构造理论,认为红海和亚 丁湾是海洋的雏形。据研 究,红海底部确属海洋性 的硅镁层岩石,在海底轴 部也有如大洋中脊的水平 错断的长裂缝,并被破裂 带连接起来。非洲大陆与 阿拉伯半岛开始分离在2 千万年前的中新世,目前 还在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 继续扩张。
指:地壳运动在地层中留下的痕迹或形迹 水平构造 (3) 地质构造 倾斜构造 基本类型 断裂构造 褶皱构造
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峡谷国家公园
何鹏摄于,2009年3月26日 Photographer: Trent Larson
(4) 地壳运动的原因 ① 大陆漂移说(德国人 A · Wegener 于1912年提出) 学说提出的诱因—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边缘形态正好可以拼接起来
Measuring Strike and Dip from Outcrop
Image No. 4
With these three images you can see the outcrop from the north, south, and the left image shows it looking west, or straight at the rock. In this image the rock is sloping down and out towards the bottom of the picture. If this orientation isn't clear, place a book against the front of your computer monitor, such that the top of the book is on the monitor and the bottom is about 10cm away from the it, towards your keyboard. Note the hammer in the left picture - and in all subsequent images - it never moves.
地质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构造运动(汇编)
地质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构造运动地质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1、加里东运动: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主要指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山地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2、海西运动:当加里东运动终结后,整个地壳比较稳静这时没有褶皱运动,海西早期(泥盆纪至石炭纪)只有升降运动,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
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褶皱运动,它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3、印支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地壳运动。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
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4、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该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5、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
因形成喜马拉雅山而得名。
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
简单回答,希望你明白并满意哈。
第二部分八个运动(时间,地点,形成过程,结果)1.阜平运动(25亿年)在太古宙末期,有一次大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25亿年)。
它使得硅铝质地壳形成、加厚,成为小型稳定地块,称为陆核。
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阜平运动后,Ar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核,Pt1分布于韧性剪切成因盆地内,吕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原地台。
地质运动解读:影响生命与地球演化的力量
地质运动解读:影响生命与地球演化的力量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1.寒武纪整合运动:寒武纪整合运动,也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是生命在地球上快速多样化的一个时期。
这个运动发生在大约5亿年前,标志着一个从海洋生物到陆地生物的重大转变。
在此期间,许多现代动物群的祖先首次出现在地球上,如节肢动物、脊椎动物和软体动物等。
2.奥陶纪整合运动:奥陶纪整合运动发生在大约4.4亿年前,这是一个大规模的海底山脊形成和全球气候变冷的时期。
这次运动导致了奥陶纪生物大灭绝,影响了许多海洋生物,如珊瑚、腕足类和三叶虫等。
3.泥盆纪末运动:泥盆纪末运动发生在约3.6亿年前,这是一个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和气候变化的时期。
许多海洋生物因此次运动而灭绝,尤其是那些依赖海洋底部生活的生物。
4.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是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之一,发生在大约2.5亿年前。
这次灭绝事件基本上消灭了所有的海洋生物,包括许多爬行动物和昆虫。
5.三叠纪整合运动:三叠纪整合运动是2.3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它影响了整个地球的地理构造,导致了许多大规模的山脉和盆地的形成。
这次运动对于爬行动物的生存和演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6.侏罗纪灭绝:侏罗纪灭绝发生在大约1.8亿年前,这是另一个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
尽管这次灭绝没有像二叠纪-三叠纪灭绝那样严重,但仍然对许多生物造成了重大影响,尤其是爬行动物。
7.白垩纪末灭绝:白垩纪末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五次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这次灭绝事件消灭了所有的恐龙和许多其他生物。
这对于地球的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改变,为哺乳动物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8.人类时代:人类时代的开始标志着我们智人的出现和发展。
人类对于地球的影响是深远的,包括但不限于城市化、工业发展、资源消耗等。
人类的活动正在迅速改变着地球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湿地、海洋等自然环境的改变。
9.古地中海闭合:古地中海闭合是指地中海在地质历史上的形成和闭合过程。
地质历史上八大运动
地质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1、加里东运动: 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主要指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山地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2、海西运动:当加里东运动终结后,整个地壳比较稳静这时没有褶皱运动,海西早期(泥盆纪至石炭纪)只有升降运动,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
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褶皱运动,它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3、印支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地壳运动。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
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4、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该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5、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
因形成喜马拉雅山而得名。
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
八个地史运动(时间,地点,形成过程,结果)1.阜平运动(25亿年)在太古宙末期,有一次大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25亿年)。
它使得硅铝质地壳形成、加厚,成为小型稳定地块,称为陆核。
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阜平运动后,Ar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核,Pt1分布于韧性剪切成因盆地内,吕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原地台。
阜平运动——形成陆核(25亿年)2.吕梁运动(19亿年)吕梁运动——形成华北地块(17~19亿年)3.晋宁运动(10-8.0亿年)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晋宁运动后,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地质构造运动
科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 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燕山运动
分为III期,早(J2/J3)、中(K1)、晚 (K2),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 定盆地萎缩消亡,东部断陷小盆地逐渐 消亡,形成华北、松辽、江汉、苏北四 大盆地。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燕山运动指中生代白垩纪的造山运动。这 一运动不仅产生燕山山脉、太行山脉、 贺兰山、雪峰山、横断山脉、唐古拉山、 喀喇昆仑山等山脉,而且形成许多山间 断陷盆地,并在盆地内堆积了巨厚的砂 页岩层。
地史学教程
一、阜平运动
发生于太古宙末期(2600-2500Ma)形成 了华北板块雏形-华北陆核。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二、吕梁运动
于古元古代后期发生,分为2幕:I幕(主 幕)发生在1850Ma左右,II幕发生于 1750Ma。形成了华北板块的原型-原地 台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三、晋宁运动
2017/3/12
八、喜山运动 ( Himalayan movement )
喜山运动地史学教程 Nhomakorabea( Himalayan movement )
喜山运动泛指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 发生于第三纪的喜山运动在亚洲大陆 广泛发育,有三个主要造山幕: 第一幕:发生在始新世末期到渐新世初期, 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伴随有 强烈的褶皱、断裂及中性岩浆岩的侵 入;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第二幕:发生于中新世初期,有强烈褶皱、断裂、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形成大规模的逆冲断裂 和推覆构造,导致地壳大幅度隆起和岩浆侵入; 第三幕从更新世至现在,主要表现为高原的急剧 隆起,周围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断裂的继 续活动,部分地区有第四纪火山喷发活动,喜山 运动不仅限于喜山地区,也影响到中国台湾省及 地中海、高加索、缅甸西部、印度尼西亚、菲律 宾、日本和堪察加等广大地带。
地质构造运动机制与断层活动监测方法
地质构造运动机制与断层活动监测方法地质构造运动机制是指地球上各种尺度上的构造现象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地质构造运动的机制主要包括板块运动、造山运动、地震活动以及断层滑动等。
了解地质构造运动机制以及断层活动监测方法对于地质灾害预防和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质构造运动机制1. 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地球上最大尺度的地质构造运动。
根据板块运动理论,地球的岩石外壳由若干块状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运动并相互交互作用,导致地球表面的地震、火山、地壳运动等现象。
板块运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扩张型、挤压型和剪切型。
2. 造山运动造山运动是指地球上山脉和高原的形成过程。
造山运动主要发生在板块的边缘,当两个板块碰撞或挤压时,会产生强烈的挤压力,使地壳发生破裂、弯曲折叠、隆起等变形,形成山脉和高原。
3. 地震活动地震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地质构造活动之一。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断层滑动引起的震动,能够造成地表的破裂和破坏。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级或震源矩标定,较大的地震会导致地壳的进一步破裂和地震波的传播。
4. 断层滑动断层是地球表面上的岩石断裂带,断层滑动是指断层两侧岩石的相对运动。
断层滑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
正断层是指岩石断层两侧的岩块相对上升,逆断层则相反,而走滑断层则是指岩块沿着断层面平行滑动。
二、断层活动监测方法1. 地主观监测方法地主观监测方法是指通过观察地形、地貌变化等人工标志和地震波、地温等地球物理现象来监测断层活动。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获取断层活动情况,但准确性较低,对大范围和小规模的断层活动监测效果较差。
2. 地形测量方法地形测量方法是通过使用测量仪器获取地表高程、坡度等信息,从而推断断层滑动的情况。
常用的地形测量方法包括GPS测量、航空摄影测量等。
这种方法可以较精确地获取断层活动的信息,但对于地表覆盖物较多的区域和大范围的断层活动监测仍有一定限制。
3. 地球物理测量方法地球物理测量方法是通过测量地球内部的重力场、电磁场、地磁场等物理现象来推断断层活动情况。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运动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运动地球的外壳由数十个板块构成,它们之间像是一盘拼图,相互靠近或远离。
这些板块能够在地球表面产生巨大的运动,掌握这些运动规律,对我们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地球历史的演变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运动。
一、板块构造运动的概念和类型板块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地壳板块之间发生的各种运动、变形和变化的总称。
它包括了板块之间的相互移动、碰撞、分离和变形等,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 造山运动:就是指板块碰撞,挤压和抬升等。
在过去三千多万年中,地球曾经多次发生过强烈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像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和安第斯山等山脉。
2. 拉张运动:指板块的边缘,出现了两个板块的相互分离和扩张,就会发生拉张运动。
拉张运动会导致地壳的剪切和断裂,产生了堡垒湾、瓶颈河和马斯克拉特海谷等地形。
3. 滑移运动:是指两个板块不彻底断开,只是部分剪切,其中一个板块滑过另一个板块,导致了地震和地形变化等。
二、板块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板块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是区分板块构造运动类型的重要依据。
板块构造运动主要有以下两种动力学机制:1. 推拉动力学机制:板块碰撞后,因板块之间的压缩作用产生了压力和热能,这些能量会驱动板块向周围运动。
在碰撞的过程中,更加深的岩石会上浮,形成了山峰,而边缘的岩石则会下沉,形成了海沟或深槽。
2. 热运动力学机制:板块构造运动对地球的热流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地球内部的热能会通过地幔对板块产生作用,从而形成了岩石圈的分层和构造。
此外,地球内部的地热运动也对板块构造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板块构造运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对于地球环境的影响十分深远。
以下是板块构造运动的主要影响:1. 地震:板块构造运动和地震有关系,每年都会有大约一百万次地震发生,其中大部分与板块运动有关。
2. 火山喷发:火山爆发通常在板块之间或板块下方的深处发生,这与板块运动有很大的关系。
板块的碰撞和移动,可以抬升地幔中的岩浆,从而形成火山口。
地质学中的构造运动和板块漂移
地质学中的构造运动和板块漂移地球上的地壳是由多种岩石组成的,而这些岩石不断地受到外力的破坏和形变,从而引发出构造运动。
在地质学中,构造运动分为多种类型,如抬升、沉降、折叠、断裂、隆起等等。
这些运动产生的结果包括山脉、海底地形、地震等地球现象。
而板块漂移则是一种整体性的运动,它的发现和研究为地球科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揭示出地球的地质历史和演化过程。
一、构造运动1.1 折叠与断裂折叠是指地壳在外界力的作用下出现弯曲变形的现象。
它通常发生在岩层中的地层面上,经常可见于山脉的形成过程中。
而断裂则是指地壳岩石在外界作用下出现断裂变化的现象,可以表现为地震和地表上的割裂。
这种现象也可以导致山脉的形成和地球地形的变化。
1.2 隆起和沉降隆起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块在地壳发生变化下产生上升的现象。
而沉降则是地球表面地块下沉的过程。
这些现象常常会引起海面的变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或下降。
二、板块漂移板块漂移是指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沿地球表面移动的过程。
该现象是20世纪中叶地球科学重大发现之一,揭示了地球历史上的大变局。
在地球科学的研究中,板块漂移被视为解释地球地貌和地震活动等现象的重要理论之一。
2.1 达尔文的发现在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曾发现了南美洲和非洲大陆居然有相同的化石品种,这使他非常震惊,他认为通过某种未知的方式,这些地域上极为分离的区域之间曾经连通。
2.2 然后发现地磁现象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又意识到地球大规模的地磁再分布,这让他们开始怀疑板块漂移的假说。
2.3 活动的板块边界板块漂移涉及到联结大陆的岩石构造,促发了地震和火山。
这些现象往往出现在板块边缘的地区,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震和岩浆等现象为研究者证实了板块漂移假说提供了直接的行动证据。
三、结语地质学中的构造运动和板块漂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认识地球的方法。
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和演化过程,窥视出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中的激动人心的地质运动。
地质构造常见类型
地质构造常见类型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下发生的各种形态和构造的总称。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它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地质现象之一,对于地质学和地球科学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质构造可以分为平面构造和立体构造两大类,其中平面构造包括地面上的各种形态和地貌,立体构造则包括地下的各种构造和岩层的变形。
本文将介绍地质构造的常见类型。
一、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形成的基础,它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面的变形和移动。
地壳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类型。
1. 垂直运动垂直运动主要指地球表面的隆升和沉降。
隆升是指地壳的上升,一般是由于构造活动引起的,例如板块的抬升、火山的喷发等;而沉降则是指地壳的下降,一般是由于构造活动的减弱或停止所引起的,例如古湖盆的下沉等。
2. 水平运动水平运动主要指地球表面岩石层面的水平位移。
水平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褶皱和断裂。
二、褶皱褶皱是指地壳岩石层面发生的折叠变形。
褶皱可以分为背斜、褶皱和复褶皱三种类型。
1. 背斜背斜是指地层的中轴线向上凸起形成的构造,是一种盘状褶皱。
背斜通常由于地壳构造活动引起的,例如板块的挤压和抬升等。
2. 褶皱褶皱是指地层在挤压力作用下发生的波状变形。
褶皱包括挤压褶皱和拉伸褶皱两种类型。
挤压褶皱是指地层向内受到挤压力作用,形成的褶皱,挤压褶皱通常表现为中轴线向上凸起,两侧倾斜。
拉伸褶皱是指地层受到拉伸力作用,形成的褶皱,拉伸褶皱通常表现为中轴线向下凹陷,两侧倾斜。
3. 复褶皱复褶皱是指地壳在挤压作用下形成的两个以上的褶皱。
复褶皱常常表现为多层次的、交错的褶皱形态,它是地壳构造活动的复杂形式之一。
三、断裂断裂是指地壳岩层面发生的滑动变形。
断裂可以分为推覆断裂、逆冲断裂、正断裂和侧滑断裂等多种类型。
1. 推覆断裂推覆断裂是指地层在挤压作用下发生的滑动变形,下层地层相对于上层地层向上推移,形成的构造。
推覆断裂通常表现为地下地层的重叠和重叠的倾斜。
2. 逆冲断裂逆冲断裂是指地层在挤压作用下发生的滑动变形,上层地层相对于下层地层向上推移,形成的构造。
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示意图
能量大的海浪,先将沙滩的沙子搬运到海平面以 上较安静的区域,然后对海岸线的基岩发生侵蚀 作用,形成浪蚀阶地
22、古地理构造的演化
23、晶形的变换
24、阿尔卑斯山罗纳冰川的消融
25、垂直侵蚀和V字型侵蚀
26、一组应力作用于同一物体,在不同部位发 生纯剪切和简单剪切
27、长石三角图长石类质同象替代很发育, 化学组成常用Orx,Aby,Anz(x+y+z=100) 表示。Or、Ab和An分别代表 KAlSi3O8、NaAlSi3O8和CaAl2Si2O8 3种组分。 也就是Or-钾长石,Ab-钠长石,An-钙长石
18、加拿大冰盖的扩大和消融对海平面的影响 加拿大冰盖的变化对南极洲冰盖的影响
• 加拿大冰盖的变化对北美附近的海平面的 影响
• 细节展示
19、冰川消融对旧金山湾的影响
20、冰川消融对波斯湾的影响
21、能量不同的波浪对海岸的侵蚀作用
能量小的海浪,搬运海岸线附近沙滩的沙子,沙 滩对波浪具有缓冲作用,可以对海岸线起到一定 的保护。
28、晶体的对称要素 对称面
旋转反伸轴
对称中心
对称轴
29、晶形结构的旋转
30、等大球体的六方最紧密堆积
31、不同方向晶体生长差异对晶形的影响 左边v1=v2,右边v1>v2
32、晶体单元格的推导过程
1、大洋中脊的形成
2、晶洞的形成
3、石油沿背斜发生的运移和聚集,形成油藏
4、石油沿断层发生泄漏
5、地层受力发生弯曲、断裂、沉降、沉积等过 程
5、地层受力发生弯曲、断裂、沉降、沉积 等过程
7、河流的沉积作用
8、地层发生伸展和旋转 伴随着地幔上涌, 频繁的火山活动, 而后接受沉积。
(完整版)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完整版)⼗⼤地质构造运动详解⼗⼤地质构造运动详解⼀、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于中国北⽅始太古代末的⼀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闪岩相—⿇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粒岩—⽚⿇岩区最具有⼴泛性和⼀定代表性,属于⼀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平运动⾩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它使⾩平群及更⽼地层普遍发⽣变形和产⽣以⾓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度不整合确定的。
⼴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泉不整合、探马⽯不整合及⾦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吕梁及中条⼭等地发现不整合界⾯外,阴⼭、燕⼭、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古陆西缘康定群中⿇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西吕梁⼭的表现最典型,故⽽得名。
与此同时,⼭西五台⼭地区也有⽐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地质历史上八大运动(汇编)
地质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1、加里东运动: 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主要指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山地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2、海西运动:当加里东运动终结后,整个地壳比较稳静这时没有褶皱运动,海西早期(泥盆纪至石炭纪)只有升降运动,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
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褶皱运动,它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3、印支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地壳运动。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
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4、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该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5、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
因形成喜马拉雅山而得名。
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
八个地史运动(时间,地点,形成过程,结果)1.阜平运动(25亿年)在太古宙末期,有一次大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25亿年)。
它使得硅铝质地壳形成、加厚,成为小型稳定地块,称为陆核。
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阜平运动后,Ar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核,Pt1分布于韧性剪切成因盆地内,吕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原地台。
阜平运动——形成陆核(25亿年)2.吕梁运动(19亿年)吕梁运动——形成华北地块(17~19亿年)3.晋宁运动(10-8.0亿年)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晋宁运动后,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地质构造
二、 沉积岩层的产状
1.沉积岩层的产状 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分布的状态。 确定任何层状岩层的空间位置,可以用产 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来描述和表 示。
• 水平岩层 • 岩层面的海拔高程处处相等或与大地水准面平 行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
• 2.水平运动
• 指平行于大地水准面(即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 的构造运动,具体用地理方向(东、南、西、北) 来表明其运动方向。水平方向的运动除突发式的 (如1973年2月6日四川甘孜地区地震产生的多条
裂隙中,有一条主裂隙断续延伸50公里以上,其
两侧水平错动最大为3.6米,一般为数十厘米)外,
往往不易被观测。
四、 褶皱构造 岩石受力后产生一系列波状起伏的弯曲
岩层称为褶皱,它在层状岩石中表现最为明 显。褶皱是褶曲的组合,是地壳上最常见的 一种地质构造形态,其背斜是油气聚集的主 要场所,也是一个地区油气勘探的首选目标。
• 褶曲是指岩层向下或向上拱的单个弯曲。向下拱的称为向斜
褶曲,中心地层相对较新,两边地层依次变老,且对称重复 分布;岩层向上拱的称为背斜褶曲,中心地层相对较老,两 边地层依次变新,且对称重复分布。向斜褶曲和背斜褶曲是 组成褶皱的基本单元翼。
向海、向陆方向均中断,表明砂岩尖灭了。
4. 研究地层不整合的意义
地层不整合接触是地壳运动历史的记录,不仅反应岩
层在空间的相互关系,也反应了构造运动的性质和在
时间上的顺序,是地质发展史研究、地壳运动特征及
时间鉴定的依据;对于油气地质而言,不整合面不仅
是油气侧向运移的良好通道,而且在不整合面下的地 层,经历了长期风化剥蚀,往往孔缝发育,形成良好 的储集层,角度不整合面下是潜山油气藏形成和勘探 的有利地区。
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一、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生于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是(2500-1800Ma)期间的,在此期间,在今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山西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晋南)、兴东运动()、凤阳运动()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
地质构造运动期大汇总(选编精简)
【迁西运动】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 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阜平运动】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
其时限置于26亿年。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五台运动】太古宙末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五台山区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胶东运动】【鞍山运动】【兴和运动】相当于五台运动。
【吕梁运动】古元古代滹沱群与中元古代长城群之间发生的强烈构造运动。
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
致距今18亿年与17亿年左右,【栾川运动】【中条运动】与吕梁运动相当。
【蓟县运动】晚前寒武纪的一次地壳上升运动。
是根据下寒武统砾状灰岩(府君山组)与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景儿峪组千枚岩之间的平行不整合确定的。
仅局部有微角度不整合。
【加里东运动】Caledonian orogeny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
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
那里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传统的加里东运动仅指早古生代发生的造山运动,【海西运动】Hercynian orogeny又称华力西运动(Variscan orogeny)。
泛指晚古生代发生于欧洲的造山运动,其时限自泥盆纪初期至二叠纪末。
【燕山运动】Yanshanian movement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白垩纪期间广泛发生于中国全境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带的变质作用。
燕山期为中国重要的形变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中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
不仅是中国的重要地壳运动,而且对整个环太平洋带乃至部分特提斯带等都有重要影响,因而燕山运动应属洲际性的重要构造运动。
地概(八、构造运动)
八、构造运动1、构造运动是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2、垂直运动(造陆运动)是指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
3、水平运动是指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平行于地表即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
4、造山运动:传统的地质学常把产生强烈的岩石变形(褶皱与断裂等)并与山系形成紧密相关的水平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5、新构造运动:人们常把新第三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称新构造运动。
6、现代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现代构造运动。
7、古构造运动:新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称古构造运动。
8地形变测量:人们可以凭借测量仪器来观测这种极缓慢的运动。
其基本原理是在现在地形面上设置一系列的观测点,然后用经纬仪与水准仪测量这些观测点的位置及高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由此了解地形面的变化情况,并可推断构造运动的特征,这种方法称为地形变测量。
9、河流阶地:地壳运动使河漫滩处于上升状态,则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的下蚀作用重新加强,使河床降低,原有的河漫滩相对升高,一般洪水已不能达到,形成分布于河谷谷坡上、洪水已不能淹没的、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10、准平原:流水及其他各种表层地质作用长期共同对陆地表面进行“削高填低”的改造,使广大地区内形成只存在零星分布的、高度不大的剥蚀残丘,整个地区变得比较平坦,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称为准平原。
11、夷平面:把准平原受后期构造抬升,再被侵蚀切割成不同高度的近似平齐的峰顶面称为夷平面。
12、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
(分: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13、整合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
14、平行不整合又称假整合。
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15、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是:①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沉积了一套或多套沉积岩层;②地壳发生显著上升,原来的沉积环境变为陆上剥蚀环境,经长期的风化剥蚀后,地面上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剥蚀面,剥蚀面上分布有古风化壳及铝土矿、褐铁矿等风化残积矿产;③地壳重新下降到水面以下接受沉积,形成新的上覆沉积岩层(其底部由于开始沉积的地形差异较大而常形成底砾岩),由于地壳基本上是整体上升和下降的,故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
举例说明地壳运动
举例说明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上地壳发生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是地球演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地球表面地理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
下面将列举10个不同的地壳运动的例子。
1. 水平推移:地壳中的岩石板块在地球内部的构造力作用下,沿着地球表面,相互推移、碰撞和分离。
例如,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2. 地震: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是由地壳中岩石板块的断裂和滑动引起的。
当地震发生时,地壳中的能量会迅速释放,产生地震波并引发地震。
3.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是由地壳中岩浆的喷发引起的。
当地壳中的岩浆上升到地表时,会产生巨大的能量释放,形成火山口并喷发岩浆、烟气和火山灰等物质。
4. 地壳隆起:地壳隆起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指地壳中某一区域相对于周围地区上升的现象。
例如,地壳隆起可以导致山脉的形成,如阿尔卑斯山脉。
5. 地壳下沉:地壳下沉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指地壳中某一区域相对于周围地区下降的现象。
例如,地壳下沉可以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引发海岸侵蚀和沿海城市的淹没。
6. 断层运动:断层运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指地壳中岩石板块沿着断层面发生的相对运动。
例如,旧金山附近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是一个著名的断层,其运动导致了地震风险。
7. 抬升和下降:地壳中某一区域相对于周围地区的抬升或下降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
例如,地壳的抬升可以导致山脉的形成,而地壳的下降可以导致盆地的形成。
8. 地壳扩张:地壳扩张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指地壳中岩石板块之间的拉伸和分离。
例如,大西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的地壳扩张带,通过地壳扩张形成了大西洋洋底。
9. 地壳褶皱:地壳褶皱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指地壳中岩石板块之间发生的挤压和褶曲。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地壳褶皱。
10. 地壳侵蚀:地壳侵蚀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指地壳表面岩石被风、水、冰等外部力量剥蚀和破坏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1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2阜平运动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3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4吕梁运动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
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
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
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
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5晋宁运动晋宁运动(Jinning movement,Tsinningmovement)由米士(P.Misch)于1942年创名,是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
根据云南省中、东部晋宁、玉溪等地南华系澄江砂岩与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之间的显著角度不整合确定。
这次运动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
使昆阳群剧烈褶皱,而澄江组则为后造山磨拉石建造。
此不整合在华南普遍存在。
前澄江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雪峰运动等均与之相当。
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晋宁期相当于中元古代到新元古代的时间阶段,1800-680Ma。
6加里东运动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
欧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变形的名词。
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形成从爱尔兰、苏格兰延伸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加里东造山带。
加里东运动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为加里东褶皱带。
1888年由休斯(E.Suess)创用,主要指欧洲西北部晚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北东向山地的褶皱运动。
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使延伸于北爱尔兰、苏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东向格兰扁地槽、西伯利亚的萨彦岭地槽、中国东南部加里东地槽、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地槽及北阿帕拉契亚地槽(古大西洋)形成褶皱山地。
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加里东运动在寒武纪时最主要的地壳变动为升降运动。
自早寒武世开始海侵,中寒武世海侵达到最高峰,海水侵入阿拉伯陆台和印度陆台的北部;到晚寒武世时,由于有些地方陆地开始上升,故海水面积相对缩小,特别在西伯利亚陆台。
寒武纪时,亚洲各大地槽带都沉积有砂岩和石灰岩等地层。
志留纪时,在陆台区和中央哈萨克斯坦等大地槽区,有大规模的海侵。
整个寒武纪和志留纪末期以前,亚洲陆台基本上是沉降时代和海水侵入时代,这是加里东运动的前半期。
早古生代末古大西洋关闭,从而使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碰撞对接,形成“劳俄大陆”。
中国西部柴达木板块与中朝板块拼合,古祁连海褶皱关闭。
其他许多古海洋(如古鸟拉尔海洋、古北亚海洋、古太平洋、原特提斯洋等)都遭到加里东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生。
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古老地台更趋向于稳定。
志留纪末泥盆纪初,亚洲在很多地区发生了褶皱运动。
在原来的许多大地槽中,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水后退,形成众多高山。
这一阶段是加里东运动的后半期,亦即造山时期。
贝加尔湖沿岸诸山、东萨彦岭、西萨彦岭、叶尼塞山脉、库兹涅茨阿拉套山、阿尔泰山、唐努乌拉山、杭爱山以及我国华南的加里东褶皱带,都是这一阶段形成的。
至此,亚洲原有的地槽缩小了,而陆台却扩大了。
7海西运动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起初在德国用于不同时期褶皱、断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后限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
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海西构造期,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当加里东运动因褶皱造山而终结后,即转入整个地壳比较稳静的泥盆纪,这时没有褶皱运动,只有升降运动。
因此在加里东造山带上,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如库兹涅茨盆地、米努辛斯克盆地。
在这些盆地里,后来都沉积有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
泥盆纪末期,海侵现象又为陆地上升所代替,但到早石炭世时,在大地槽和地台上,又有大规模的海侵,一直延到中石炭世,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前半期。
中石炭世开始海退,接着在中石炭世和晚石炭世之间,就开始了海西褶皱运动。
这个造山运动在二叠纪结束,从石炭纪末到二叠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
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蒙古、长白—兴安褶皱带、秦岭—昆仑褶皱带、祁连山、天山等。
海西褶皱运动,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至此,亚洲大陆的面积又一次扩展,而地槽却又一次缩小了。
海西构造期形成的山脉和加里东构造期形成的山脉都可称之为旧褶皱山,由于山脉硬化较早,久经侵蚀,地势已大为降低;而今日的地形,主要是阿尔卑斯期以后所隆起的山块。
8印支运动印支运动又称印支构造期,简称印支期,是晚二叠纪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
由印度支那半岛(中南半岛)得名。
该时期形成的褶皱带称印支褶皱带。
法国地质学家Gromaget(1934)在研究越南的地层时,首次提出印支运动的概念。
后经黄汲清的倡导,这一概念在中国也得到广泛使用。
最初,印支运动只是指中南半岛和中国华南地区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表现的构造运动,但如今已经把从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之间的构造运动都统称为印支运动。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许多地质学家对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作过大量研究,并分别以“象山运动”、“艮口运动”、“淮阳运动”等命名。
对这期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晚期海西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早期燕山运动。
1945年黄汲清将阿尔卑斯运动划分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个旋回。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
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印支期对于中国地质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扬子板块、华夏板块和属于亲冈瓦纳构造域的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保山-中缅马苏地块均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使中国四分之三的陆地完成了拼合和统一。
具体过程是: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在中三叠世末期率先完成碰撞、拼合,形成华南板块,二者之间则形成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
几乎与此同时,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也与之碰撞拼合,之间形成金沙江碰撞带的南段。
晚三叠世,保山—中缅马苏地块拼合到华南板块之上,之间形成澜沧江碰撞带的南段。
最后,华南板块与在印支期之前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中朝板块发生碰撞、拼合,之间形成秦岭—大别山碰撞带(其东段为南黄海嵌入构造所阻断)。
由于印支期的构造活动相当剧烈,在发生碰撞的各板块内部都发生了广泛的褶皱变形。
据估计,上述四条碰撞带所形成的山脉都不太高,估计海拔不超过3000米;而且由于当时中国大陆的纬度要比今天偏南10度左右,四条碰撞带均位于热带—亚热带区域,炎热潮湿的天气使这些山脉很快就被夷平。
今天位于金沙江断层带和澜沧江带断层带附近的横断山脉,以及位于秦岭—大别山断层带上的秦岭,都是在印支期以后的构造运动中升高的。
印支运动在中国及其邻区大地构造发展中的意义十分重大。
印支运动使亚洲东部三个不同陆块(扬子、中朝、西伯利亚)进一步叠接。
当时,在西伯利亚与中朝之间(中亚—蒙古褶皱系)和中朝与扬子之间(秦岭褶皱系)都曾发生过强烈的褶皱、逆掩,使地壳进一步叠覆、缩短。
在滨太平洋构造域,印支运动标志着西太平洋比尼奥夫带强烈运动的开始。
它不仅使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的印支地槽褶皱,而且使中国东部大陆地壳开始活化,形成自西向东,即由大陆向海洋愈来愈强烈的基底和盖层的褶皱和逆掩,以及相应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
自此以后,中国东部地区转化为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化带。
印支运动是特提斯构造带第一次重要的构造活动。
这一褶皱带向南经马来、印尼与滨太平洋印支褶皱带相连,向西经帕米尔、阿富汗一直延伸到高加索或更远。
9燕山运动燕山运动(又称老阿尔卑斯阶段)是晚三叠世到白垩世时期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从2亿1千万年左右开始,到6500万年前结束,在地史上主要属于侏罗纪末到古近纪初时期。
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