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题)读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原文和译文,然后答题(有答案)

合集下载

读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原文和译文,然后答题(有答案)

读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原文和译文,然后答题(有答案)

读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原文和译文,然后答题(有答案)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12、文中的“利”是“锋利”之意,请你回答:“坐收渔翁之利”中“利”的意思是;“出师不利”中“利”的意思是。

13、请你翻译“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小学没有学多少文言词,大意对即可。

如果出现错别字每字扣分,意思答对但表述不流畅的扣1分。

14、请你用“自相矛盾”造一个句子。

运用正确、语言顺畅即可。

类似“我今天看了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的造句无分,如果出现错别字每字扣分,词语运用正确但表述不流畅的扣1—2分。

《自相矛盾》小短文阅读及答案

《自相矛盾》小短文阅读及答案

自相矛盾
从前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常常向人们夸耀自己的矛和盾是世界上最锋(fēng)利、最坚硬(yìng)的。

一天,他举起盾,向人叫卖:“哎,来买呀,我这个盾是最牢固的,不论什么样的矛都戳(chuō)不穿它。

”这个人又举起矛夸口说:“我的矛呀,十分锋利,不管怎么坚硬的盾,它都能戳进去。

”站在旁边看热闹的人都暗暗发笑,就问:“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个人听了,脸红得说不出话来。

【阅读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fēng lìláo gù rè nào jiē guǒ
()()()()2.按原文填空。

(1)从前有个卖矛和盾的人,_____向人们______自己的矛和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站在旁边看_____的人都_____发笑,就问:
“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会怎样?”
3.我们又知道了一个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你能根据这则寓言说说它的含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成语积累。

请你将下面的八字成语补充完整。

前人栽树,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类文阅读(含答案)【精选本】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类文阅读(含答案)【精选本】

类文阅读-15 自相矛盾疑邻窃斧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1)视其行步(2)掘于谷而得其斧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1)看(2)挖2.后来,再观察邻居家的孩子,就觉得他的动作态度、一言一行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3.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们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的是(用原文回答)3.两小儿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是什么?4.两小儿为什么笑孔子?答案: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 日中时/远也。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3.他们的判断角度不同,一个从大小角度看,一个从温度角度看。

4.因为孔子回答不出他们的问题。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课内外阅读训练(有答案)课内阅读楚国有个人卖盾和矛,他夸口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夸口说:“我的矛锋利无比,可以穿透任何东西。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怎样呢?”他无法回答。

因为既有不能被穿透的盾,又有可以穿透任何东西的矛,这两种东西不可能同时存在。

1.这个故事选自《庄子》。

2.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XXX?4)其人弗能应也。

答案:(1)楚国有个人卖盾和矛。

2)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3)如果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怎样呢?4)他无法回答。

4.“其人XXX”的原因是(D.他说的盾没有那么坚固,矛也没有那么锐利)。

5.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C.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的人)6.研究这则寓言后,我得到的启示是:说话要讲究逻辑,言行要一致。

类文阅读一个XXX想要买鞋子,他先自己量好脚的尺码,然后放在椅子上,去市场买鞋子时却忘记带尺码了。

当他买到鞋子后,才想起忘记带尺码了,于是他回家去取。

等他回来时,市场已经关门了,他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试试鞋子是否合适呢?”他回答道:“我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

”1.正确的解释是:(1)吾忘持度——忘记带尺码。

2)反归取之——回家去取。

2.“何不试之以足?”这句话是一个(A.反问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等他回来时,市场已经关门了,他没能买到鞋子。

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这句话的意思是(A.等到回来时,街市已关门了,于是他没买到鞋子)。

5.从这篇寓言中我懂得了什么道理?(B.我们不能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

)做事要坚信真理,不能轻易改变。

这是一个关于主观成见的故事。

故事中,一个人丢了斧子,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了。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试题:类文阅读-14自相矛盾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试题:类文阅读-14自相矛盾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试题:类文阅读-14自相矛盾含答案|类文阅读-14自相矛盾疑邻窃斧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 1. 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1)视其行步(2)掘于谷而得其斧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3. 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1)看(2)挖2. 后来,再观察邻居家的孩子,就觉得他的动作态度、一言一行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3. 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们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 1. 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的是(用原文回答)3. 两小儿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是什么?4. 两小儿为什么笑孔子?答案:1. 我以 /日始出时 /去人近,而/ 日中时 /远也。

2.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3. 他们的判断角度不同,一个从大小角度看,一个从温度角度看。

4. 因为孔子回答不出他们的问题。

5.。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关于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一则成语故事。

描述的是: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语出《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后来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注释(1)楚人:楚国人。

(2)鬻(yd):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12)应:回答。

(13)夫:句首发语词,那(14)子:你的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相矛盾》原文:韩非〔先秦〕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自相矛盾》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夸耀。

4、曰:说,讲。

5、吾:我。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能:不能。

弗,不。

15、之:的。

16、鬻(yù):卖。

17、者:……的人。

18、莫:没有什么。

19、夫: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作者简介: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 类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 类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类文阅读-15 自相矛盾疑邻窃斧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1)视其行步(2)掘于谷而得其斧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1)看(2)挖2.后来,再观察邻居家的孩子,就觉得他的动作态度、一言一行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3.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们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的是(用原文回答)3.两小儿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是什么?4.两小儿为什么笑孔子?答案: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 日中时/远也。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3.他们的判断角度不同,一个从大小角度看,一个从温度角度看。

4.因为孔子回答不出他们的问题。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相矛盾》原文:韩非〔先秦〕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自相矛盾》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夸耀。

4、曰:说,讲。

5、吾:我。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能:不能。

弗,不。

15、之:的。

16、鬻(yù):卖。

17、者:……的人。

18、莫:没有什么。

19、夫: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作者简介: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14、自相矛盾的答案

14、自相矛盾的答案

15、自相矛盾(答案)
3、注释:【在()里注音】
[鬻](y):卖[陷]:刺破
[夫](f):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誉]:夸耀[弗](f):不
[立]:存在[或]:有的人
4、翻译: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破它。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任何东西,没有刺不破的。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有的人说:“用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其人弗能应也。

他不能回答。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

6、“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的事儿吗?
①“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他卖毛和盾的时候夸大其词,最后无法自圆其说了。

如果他说矛能刺穿盾,则和他说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相互矛盾;如果他说矛刺不破盾,则和他说的“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相互矛盾。

②生活中的例子:
有人在墙上写着:“不准乱涂乱画”,可他自己就在墙上乱画了。

他的行为和言论自相矛盾。

7、学习了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说话做事要言行一致,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译文《《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译文《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韩非子·难一》寓言故事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注释(1)楚人:楚国人。

自相矛盾图片(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12)应:回答。

(13)夫:句首发语词,那(14)子:你的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④:的。

之⑤:的。

之⑥:的。

之⑦:的。

启示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2、《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桓宣武①命袁彦伯②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

时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③当佳。

”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桓宣武:指桓温。

②袁彦伯:袁宏。

任桓温的记室参军时随桓温北伐。

③足韵:补足一韵。

译文:桓温叫袁彦伯作一篇《北征赋》,赋写好以后,桓温和在座的贤士一起阅读,大家都赞叹写得好。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自相矛盾阅读答案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自相矛盾阅读答案

自相矛盾阅读答案篇一: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原文和译文,阅读答案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12、文中的利是锋利之意,请你回答:坐收渔翁之利中利的意思是(利益);出师不利中利的意思是(顺利,答吉利亦可)。

(4分)13、请你翻译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4分)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小学没有学多少文言词,大意对即可。

如果出现错别字每字扣0.5分,意思答对但表述不流畅的扣1分。

14、请你用自相矛盾造一个句子。

(4分)运用正确、语言顺畅即可。

类似我今天看了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的造句无分,如果出现错别字每字扣0.5分,词语运用正确但表述不流畅的扣12分。

篇二: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复习题班级姓名1.《稻草人》的作者是(1894—1988)原名,著名、编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童话集有《》、《》等。

2.《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势》,作者,时期思想家。

《画蛇添足》选自《》。

3.查字典,理解词语。

自相矛盾:。

画蛇添足:。

4.查资料填空。

安徒生(1805—1875),国19世纪著名创始人。

被称为,他一生共计写了童话篇,代表作有《》、《》、《》等。

小女孩共次擦烧了火柴,分别看到了、、、、,最后她。

5.《刺猬汉斯》是国作家写的(体裁)。

我还读过他的其他的童话有《》、《》、《》等。

课文中的刺猬汉斯遇见了个国王,第一个国王是,第二个国王是。

6.(1)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中国,早年参加,追随,进行反对的革命。

《望大陆》于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

这首诗是于右任先生的一首。

三读下面的短文然后答题(21分)(一)(12分)自相矛盾楚人

三读下面的短文然后答题(21分)(一)(12分)自相矛盾楚人

三读下面的短文然后答题(21分)(一)(12分)自相矛盾楚人【题目】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吾盾之坚。

(________)(2)吾矛之利。

(________)(3)或曰(________)(4)弗能应也。

(________)【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3】那个人采用了什么办法让楚人哑口无言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坚硬锋利有人回答【2】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

”【3】那个人让楚人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来比较是盾坚硬还是矛锋利。

【4】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

告诉我们说话做事不要因前后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

【解析】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字词的理解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加强识记。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句子的理解。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故事情节的理解,抓住关键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便可得出答案。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相矛盾》原文:韩非〔先秦〕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自相矛盾》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夸耀。

4、曰:说,讲。

5、吾:我。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能:不能。

弗,不。

15、之:的。

16、鬻(yù):卖。

17、者:……的人。

18、莫:没有什么。

19、夫: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作者简介: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相矛盾》原文:韩非〔先秦〕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自相矛盾》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赞誉,夸耀。

4、曰:说,讲。

5、吾:我。

6、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使用;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能:不能。

弗,不。

15、之:的。

16、鬻(yù):卖。

17、者:……的人。

18、莫:没有什么。

19、夫: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作者简介: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

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希望有所帮助!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篇1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_百度作业帮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或曰而或长烟一空B、以子之矛父以足受C、陷子之盾吾欲之南海D、不可同世而立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篇2楚人有鬻①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②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

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不自信也。

”[注释]①鬻(yù):卖;②陷:穿透1、解释加粗的字。

誉之曰()吾矛之利()物莫能陷也()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而置之其坐()而忘操之()宁信度()遂不得履()2、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反归取之。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C、至之市D、而忘操之3、解释下列句中的“其”字又誉其矛曰()其人弗能应也()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4、翻译句子。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类文阅读(含答案)【精选】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类文阅读(含答案)【精选】

类文阅读-15 自相矛盾疑邻窃斧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1)视其行步(2)掘于谷而得其斧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1)看(2)挖2.后来,再观察邻居家的孩子,就觉得他的动作态度、一言一行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3.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们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的是(用原文回答)3.两小儿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是什么?4.两小儿为什么笑孔子?答案: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 日中时/远也。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3.他们的判断角度不同,一个从大小角度看,一个从温度角度看。

4.因为孔子回答不出他们的问题。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类文阅读(含答案)(最好版)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类文阅读(含答案)(最好版)

类文阅读-15 自相矛盾疑邻窃斧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1)视其行步(2)掘于谷而得其斧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1)看(2)挖2.后来,再观察邻居家的孩子,就觉得他的动作态度、一言一行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3.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们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的是(用原文回答)3.两小儿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是什么?4.两小儿为什么笑孔子?答案: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 日中时/远也。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3.他们的判断角度不同,一个从大小角度看,一个从温度角度看。

4.因为孔子回答不出他们的问题。

【精编范文】自相矛盾阅读答案-范文模板 (1页)

【精编范文】自相矛盾阅读答案-范文模板 (1页)

【精编范文】自相矛盾阅读答案-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自相矛盾阅读答案
从前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常常向人们夸耀(yào)自己的矛和盾是世界上最锋(fēng)利、最坚硬
(yìng)的。

一天,他举起盾,向人叫卖:“哎,来买呀,我这个盾是最牢固的,不论什么样的矛都戳(chuō)不穿它。

”这个人又举起矛夸口说:“我的矛呀,十分锋利,不管怎么坚硬的盾,它都能戳进去。

”站在旁边看热闹的人都暗暗发笑,就问:“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个人听了,说不出话来了。

1.按原文填空。

(1)从前有个卖矛和盾的人,________向人们________自己的矛和盾是世界上____________的。

(2)站在旁边看________的人都____________发笑,就问:“________,结果会怎样?”
2.我们又知道了一个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你能根据这则寓言说说它的含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参考答案:
1.(1)常常夸耀最锋利、最坚硬
(2)热闹暗暗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
2.自相矛盾指自己的言行前后相互抵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原文和译文,然后答题(有答案)
现代文阅读题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
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
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12、文中的“利”是“锋利”之意,请你回答:“坐收渔翁之利”中“利”
的意思是(利益);“出师不利”中“利”的意思是(顺利,答“吉利”亦可)。

(4分)
13、请你翻译“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4分)
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小学没有学多少文言词,大意
对即可。

如果出现错别字每字扣0.5分,意思答对但表述不流畅的扣
1分。

14、请你用“自相矛盾”造一个句子。

(4分)
运用正确、语言顺畅即可。

类似“我今天看了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的造句无分,如果出现错别字每字扣0.5分,词语运用正确但表述不流畅的扣1—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