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电大考试《中国文化要略》复习提纲指导
中国文化要略考试大纲12月10日
![中国文化要略考试大纲12月10日](https://img.taocdn.com/s3/m/15cca9f8700abb68a982fbd6.png)
中国文化要略考试大纲第一章简论1、汉代出现的“文化”一词当时的含义是什么?2、中国古代“文化”这一概念的指的是什么?3、西方“文化”的含义是什么?4、怎样理解苏联《哲学小词典》关于文化的定义。
5、文化的结构层次是什么?6、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是什么?7、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是什么?8、关于中国文化内在特点有哪几种主要说法,较新的概括是什么?第二章地理概况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特点是什么?2、黄河简述:长度、源头、地上河、早期文明、文化地位。
3、长江简述:源头、长度、水利、文化地位。
4、中国疆域概述:面积、四至、沿革、现行区划。
5、解释:郡县制、十三刺史部、道路制、行省制。
6、现行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
第三章历史发展1、简述: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巫山人、金牛山人。
2、简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四大区域说。
3、历代王朝崇祀的三皇五帝序列。
4、夏代的始主、历史地位、社会情形。
5、商朝的第一个统治者、相、都城、传代、殷墟及其文物。
6、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考察商代的情形是怎样的?7、周王朝的建立者、东迁、延续年代。
8、解释:封建制、宗法制、春秋无义战、春秋六强、五霸、战国。
9、初税亩制度及其意义。
10、秦王巩固和管理国家的主要措施,秦的苛政及其后果。
11、汉武帝的治国措施及成果。
12、东汉灭亡的原因和三国的形成。
13、简述魏晋南北朝的朝代沿革。
14、隋、唐的建立,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15、宋王朝的建立及其面临的局面。
16、元朝的建立和南宋的灭亡。
17、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内忧外患。
18、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此时最有意义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9、乾隆统制时期的历史功绩有哪些?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1、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
2、姓与氏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3、姓氏的主要来源及举例。
4、汉以后豪门大姓举例。
5、什么是郡望?举例。
6、姓氏混杂的主要原因7、著名宗谱举例。
(完整版)中文系中国文化要略期末复习题
![(完整版)中文系中国文化要略期末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b10f27d458fb770bf68a5534.png)
名词讲解:1、郡望:(1)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本质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2)古代的人们侧重出身、看重门第,是封建社会宽泛的社会心理。
如唐代的韩姓以昌黎和南阳两地为郡望,韩愈自称为“韩昌黎”,李白为韩愈之父作碑称其为“南阳人”。
2、封禅: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仪式好多,但以封禅最为浩大,是封建社会鹤立鸡群的大礼。
封禅,就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就是在泰山周边的小山上祭地,较为出名的是在梁父山上,故史册上多说“封泰山而禅梁父” 。
封禅的基本目的是:帝王获取天下今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治吻合天意,吻合正统。
3、禅宗:禅宗的本意是思想修养,静虑放心,本为印度佛教的一种修炼方法。
传入中国今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宗派,产生了一整理论系统和修行系统,成为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
其特点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主张我心即佛,识心见性,以心传心,所以不用背诵经卷,只要坐禅修行即可。
谱系以印度和尚菩提达摩为初祖,并以历代传承的袈裟和法钵为信物。
4、清代朴学:理学在清代走向衰微,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变迁又归向经学,像汉儒相同侧重训诂和考据,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朴实之学”,简称“朴学”;也称“考据学”。
清代朴学研究成就高出祖先,尤以进发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灿烂,开成所谓的“乾嘉学派”。
5、善本及善本三义:(1)在版本鉴其余基础上,就产生了善本的看法。
所谓“善本”就是好的版本(2)清末的张之洞提出了“善本三义”:一要“足本”,即内容没出缺漏或删节;二要“精本”,即经过仔细的校订和说明;三要一“旧本”,即时间比较老的本子。
吻合其中一条即为善本。
6、二十四节气:西汉初年的《淮南子》中出现了所有的二十四节气。
其详细是指: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相同的地址,因其地址不相同,其所反响的气温、物候、雨量变化也不相同。
祖先以此变化来确定他们的名称。
如立春、小满等。
中国文化复习要点(答案).doc
![中国文化复习要点(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61dadc64b14e852458fb57bc.png)
一、填空题1.从河姆渡文化开始,我国历史阶段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2.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六义。
3.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形成。
4.明朝后期,我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5.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6.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7.中国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作者是孙武。
8.李白写诗诸多,被后世誉为“诗仙气9.我国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值领先世界1000年。
10.法家的基本主张是法(法律)、术(权术)、势(形势)。
11.道家的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
12.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和非攻。
13.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被视为“文房四宝”。
14.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中心。
15.交子为世界发行最早的纸币。
16.中国绘画在盛唐时期达到鼎盛,这一时期以画圣“吴道子”为代表。
17.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
18.张衡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能测定较强地震的方位,比外国地震仪早1700多年。
19.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
20.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笫一篇专论文学批评的论文。
21.1408年(明成祖永乐六年),《永乐大典》编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类书。
22.1247年,南宋法医学家宋慈著《洗冤录集》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23.隋炀帝年间,工匠李春建成赵州桥,桥拱肩上加拱,造型奇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属首创。
24.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现代社会。
25.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达到独尊的地位。
2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27.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28.四大名著是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29.书法家王羲之善正、行,字势强雄多变,被后世誉为“书圣”。
中国文化要略期末考试试题二
![中国文化要略期末考试试题二](https://img.taocdn.com/s3/m/88342234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b.png)
中国文化要略期末考试试题二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要略期末考试试题二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古代的吉礼,据《周礼》讲,就是_______的典礼。
2.西周官吏选拔制度,春秋以前主要是世袭制,战国时期,逐渐实行_______制,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
3.中国从辛亥革命以后至今主要采用阳历,而在此前所使用的是_______历,因其便于农事,至今仍在农村使用。
4.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_______.5._______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公认为“诗史”。
6.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是_______.7.宋元话本的名目很多,现存的可以分为小说话本和_______两大类。
8.朱熹认为客观精神的“理”是世界的本源,陆九渊认为主观意识的“_______”是世界的本源。
9.印章字体,一般采用_______.10.古代通称棋艺为“博奕”。
“奕”是_______.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1.姨诀称姨夫,自己与姨夫关系为妯娌。
()2.江西庐山的岳麓书院是北宋著名书院。
()3.自秦始皇以后,方孔圆钱成为中国铜钱的固定形式,直到清末,沿用了两千多年。
()4.韩愈以文为诗、讲才学、发议论,开创了诗坛的新局面。
()5.王实甫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近70种剧本,留存下来的有18种。
()6.农民是民间故事的传播者也是它的主人公。
()7.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题中有“判”,即判决书。
()8.住持是一寺之首,又称方丈。
()9.明末清初一些杰出思想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都是科举制的强烈批判者。
()10.敦煌文书大致可分为宗教文书和世俗文书两大类,其中世俗文书数量较多。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40分)1.现存儒家经典十三经中,有三部是属于礼制的,称为“三礼”,即《周礼》、(?)、《礼记》。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含章节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含章节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34215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a.png)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 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 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 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 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 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 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 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 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 连续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 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 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但因中国地域广大, 民族众多, 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 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 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 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 在中国人的生活里, 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 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 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 空间巨大, 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 复杂多样, 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 景色秀美, 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1. 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2.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 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朝疆域: 东到大海, 西到陇西, 南到广西, 北到长城唐朝疆域: 东到大海, 西到咸海, 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 南到南海元代疆域: 北逾阴山, 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清代疆域: 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到南海诸岛4. 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2f83108c5da50e2524d7fc1.png)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一章简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的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4.文化的核心是人。
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5、当代哲学家张岱年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综合,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的综合,即批判继承两种文化中值得继承的东西。
三、就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而言,还要注意儒、墨、道、法四家的综合,即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道家的批判精神,墨家重视自然科学与形式逻辑的学风,法家以法治国与肯定“力”的作用的观点。
第二章地理状况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的舞台,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封闭保守特点的环境因素;第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第三是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585d627f61fb7360a4c6511.png)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第一章:简论1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中国古代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l,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泰勒在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层次(结构):1. 物质文化层 2. 制度文化层 3. 行为文化层 4. 心态文化层三、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四、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突出人文主义精神2、注重和谐中庸3、安土乐天的情趣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看一看。
P4-P93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4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儒释道三教合一)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美感和乐感)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等)第二章:地理概况1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内陆辽阔,空间巨大。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众多,区域繁多,民族融合。
A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自然之基。
B中国地理环境促进中华一统趋势。
C中国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D中国地理环境使中华文化延续,封闭与开放。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 地理环境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影响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保守型的影响2自然地理基本要点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3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性组织系统。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复习方法(合集五篇)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复习方法(合集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4c5fa03a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d.png)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复习方法(合集五篇)第一篇: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复习方法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和时代经济出版社那本《大学生必知基本文化常识》按类整理,文学类、历史类、科技类……写成填空题。
所有的可能考点你都可以写成题的形式。
本儿上全是空,自己看着口答或将答案写到一张纸上。
每月保证过几遍。
经常不会的就用记号笔在空上标注。
到后来临考前可以说连题都背熟了。
例如: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
司马相如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第二篇:中国文化要略试题第二章中国地理概况1、以下哪个国家不与中国接壤?马来西亚 B.老挝 C.缅甸D.吉尔吉斯斯坦(华中师大)2、在以下行政区划的简称中,_____的来源与历史名称有关。
赣 B.湘 C.晋 D.浙(厦门大学)3、春秋时期的郑国位于今天的___________省。
4、新疆的全称是_________(南师大)5、判断对错:长江是世界上第二大河流。
()(西南大学)6、南宋的都城临安是在现在的___________市。
(西南大学)7、中国行政区划中,省级区划有______________个。
(2010,西南大学)A.32B.34C.33D.358、判断对错:七大古都有五个位于黄河流域。
(2011,北师大)9、填空:明清时期,中央权力机构由六部、都察院、________、大理寺等组成。
六部为____、_____、____、兵部、_____、______。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通论复习提纲完整版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通论复习提纲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cb695cf65ce050877321342.png)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纲主要看每章节后面的名词及思考题。
下面这些在课堂上基本讲到,只有“三纲五常”和“中庸”没有解释,但涉及到。
另补充“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
1、“文化”一词的古代解释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人类文化史上的四大文化指什么?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3、文化的外显模式、内隐模式文化的外显模式主要包括哲学、法律、历史、艺术、宗教、风俗、社会制度、行为规范、语言体系等,它们以文字等符号系统或人的具体行为为载体,一般都有外壳形式。
文化内隐模式大致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取向等,这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深层的东西。
4、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即以科学的、辩证的方法审视和筛选文化遗产,批判封建性的糟粕,继承民主性的精华。
5、中国的“伦理型文化”的显著表现?历代统治者视道德感化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统治稳固、社会有序的道德规范去“教化”民众,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此即所谓“以德治国”。
强调两个人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
强调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视“修身”为立命之根本。
6、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包容性?1)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至今,在于它的兼容并包得胸襟,在于对不同区域或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求得顽强的生存与发展。
2)对于境外文化,中国文化多能以宽阔的胸怀去迎接挑战,并加以采撷、消化和吸纳,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来自南亚的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隋唐达到鼎盛,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并未取代中华文化,也无损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独立性格。
中国文化要略期末复习 3(1)
![中国文化要略期末复习 3(1)](https://img.taocdn.com/s3/m/6c684298a0116c175f0e48cd.png)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20分二、填空题三、连接题四、简答题言简意赅五、问答题一、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三个方面的现实需要:世界人民的需要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个人提高素养的需要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孔子的学说东方智慧—儒、道两大思想为代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以政治为第一取向的阶段以经济为第一取向的阶段以文化为第一取向的阶段二、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形态:统一性(发展中以华夏(汉)文化为核心);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内在品质:哲学的(天人合一、中庸和正)宗教的(儒、释、道、理学)伦理的(重伦序、忠孝、讲谦让)美学的(和乐与美感)三、1上古文化集团:华夏集团(西北、三皇五帝除伏羲外均属这一文化集团、仰韶龙山文化)东夷集团(东方、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蚩尤、后裔)苗蛮集团(南方、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伏羲女娲)2周人的文化维新制度体系:宗法制、分封制文化创新:制礼作乐(礼乐刑法)礼制内核:亲亲、尊尊、别贵贱序尊卑3中国文化发展(1)九分法上古(中国文化发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中国文化轴心时期)--秦汉(帝国文化统一)--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隋唐—两宋—辽夏金元—明清(2)三分法自邃古以迄两汉:独立文化时期自东汉以迄明末:印度文化输入、与本土文化相融自明末以迄民国:西方学术思想、宗教政法输入四、姓氏1相关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昭穆制;大宗小宗2姓氏来源(1)最早产生的姓,多带女字旁,姜、姬、姚(2)以国邑为氏,韩、魏、赵、鲁、齐、卫、宋(3)以官职为姓,司马、司空、司徒、史、理、钱(4)以祖父父亲的名或字为姓,晁、牛、关、柯、廖、乐、仇(5)以排行次第为氏,孟、伯仲叔季(6)以爵号、谥号为氏,王、候、文、武、穆(7)以居住地为氏,傅、池、柳、西门、东郭、南宫、东方(8)以职业技能为氏,屠、陶、甄、卜、巫(9)以事为氏,李、林、车(10)避讳改氏或皇帝赐姓,周、于、(11)少数民族称呼转化,宇文、鲜于、慕容、长孙、元、安3姓氏标志一个人的血统、门第和地位(高低贵贱之分)4五服:斩衰(cui)、齐衰(zi cui)、大功、小功、缌麻5九族:五、汉字1文字的基本定义:记录与交际的工具;记录思想的工具;约定俗成的符号2汉字的结构—六书(象形(如日、月)、指事(上、下、本)、会意(武、旅、安)、形声(江、河)、转注(考、老)、假借(自、耳、且))独体字:象形、指事合体字:会意、形声用字法:转注、假借3汉字形体阶段性演变甲骨文—金文(殷商)--篆书(大篆/石鼓文、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东汉、魏晋)4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5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唯一现存的古代表意文字体系6汉语的词汇特点—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1)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2)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7汉语的语法特点(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3)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4)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8汉语(1)音形义实体组合(2)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部分组成(3)词汇变化较大,语言差别较小五、孔孟之道(入世之学)1儒学的基本框架为国以礼—治国方案(继承周礼)忠孝礼智信天下归仁—道德理想(儒学核心、创制了理想人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述而不作—文化方式(意在尊礼重传承)2孔子的中心思想---仁孔子提出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1)正名(按一定的是非标准恢复纲常)(2)立信(要求政府立信)3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论孟子思想核心---主张“性善”和“良知”,重视精神修养人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发展孔子的人本思想为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提出“仁政”观念(升华)4孔孟异同(大题:自己百度)六、其它学术思想(1)老庄(李耳)思想(出世之学)学派特征:自然主义核心:道本体论人生主张:无为认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强调,道法自然(朴素的辩证思想)(2)墨家学说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为两大“显学”核心主张:兼爱非攻(仁术)、尚贤尚同(人权)、节葬节用非乐(廉俭)、非命(唯物论)、尊天明鬼(宗教制约)后期:名(即概念),辞(即判断),说(即推理)(3)法家:治国方略:严刑峻法文化政策:以法为教(4)汉代经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诗》《书》《礼》《易》《春秋》《乐》古文学派:推崇周公,注重名物训诂,多以考据为特色今文学派: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之祖,微言大义,西汉被立官学(5)宋明理学又称“新儒学”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经世致用)南宋代表:朱熹(二程传入),世称“紫阳先生”,继承北宋诸儒,糅合佛,老,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理学体系。
中国文化要略大题
![中国文化要略大题](https://img.taocdn.com/s3/m/1352048880eb6294dd886c9e.png)
《中国文化要略》大题1.Q:中国文化的特点:①统一性②连续性③包容性④多样性2.Q: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①突出人文主义精神②注重和谐与中庸③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3.Q: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①内陆辽阔,空间巨大②地形复杂,气候多样③山河壮丽,景色秀丽4.Q: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①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②与封建礼制结合,盛行门阀制度;③已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5.Q: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①写实主义精神②人体本位精神③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6.Q: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突然发展的表现:①佛经翻译的规模明显扩大;②弘传活动进一步兴盛,出现了比较大的佛教活动中心;③大量营建佛寺僧舍,建造石像石窟;④西行求法活动成风;7.Q: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表现:①社会基础:东汉末期天下大乱,社会各阶层在苦难中寻求一种寄托和安宁;②思想基础:社会上流行玄学,热衷清谈;③阶级基础: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8.Q:隋唐时期佛教的特点:①佛学大盛②寺产丰肥③宗派林立9.Q: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①佛教和中国哲学史②佛教和中国文学③佛教与艺术④佛教与中国语言10.Q:道家的渊源:①原始宗教和巫术②方术③阴阳五行学说④黄老学说11.Q:道教的基本特点:①它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信仰和方术;②它保留了历史上的宗教因素;③它的宗教内容和传道组织包括了道家、神仙术和为人驱鬼治病等几个层次;④以长生成仙为信仰目标,以修身养性为现实利益,既符合眼前利益又有长远追求;12.Q:道教发展的原因:①道教所依据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取得了一定民族根基;道教所信仰的神,都从远古神话、民间传说及天文地理等诸家学说中演化而来,为中国民众所熟悉;②道教的传播手段与各阶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有关;③入道成仙的口号有相当的诱惑力;13.Q: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①道教的某些活动包含了一定的科学精神,因而对某些科技的发展作出了某种贡献;②道教的养生之道和导引之术,是今天气功、武术、太极拳等体育活动的直接来源,其养生理论仍是当今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③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道教的成仙思想和仙界构想,刺激了作家和艺术家们的想象力,丰富了文学创作中的浪漫主义色彩;④在民间习俗方面,不少传统节日渗入道教内容;14Q;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①它的传播影响了这个的民族成分,促成了回族的形成和各民族间的融合;②阿拉伯文化也随之进入中国,其中重要的如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都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生过重要影响,如回回历、阿拉伯数字;③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15.Q: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①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②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③它的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自人才;16.Q:科举制度的特点:①是教育进行和结束阶段选拔人才的一个手段,因而也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②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不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不重干才,重文才;③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充当皇帝的工具和奴仆;④它所造成的社会结构是官贵民贱、官重民轻,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社会;17.科举制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对国家而言拓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对社会而言给更多的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②与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相比,具有相对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优点,不仅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的科举制,也影响了欧洲的文官制度;(2)消极影响:①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一种侥幸进取的心理;②名额有限,考中不易,举子们费尽心机、不择手段;③到了明清两代,采用八股文取士,其流弊更甚于前代;18.Q:中国古籍的最大特点:①保罗丰富②经典第一19.Q:地方志的作用?①社会制度之隐微不见于正史者;②前代人物不能登名于正史者;③遗文轶事;④窥见经济状态之变迁;①窥见文化升隆之迹;②可与其他史实互证;20.Q: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①中国社会的伦理型结构②中国科技的实用性特点③科学技术的整体性观念21.Q: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①在建筑上普遍采用“木构架”,并且由此形成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②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元构成单位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然后以庭院为单元构成组群建筑;③在建筑的审美意识上,追求平稳、整齐、对称,讲求秩序,适合礼度;④在艺术造型上,大多采用庞大的出檐屋顶,即通常说的“大屋顶”;22.Q: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①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融合;②注重体现人的意趣和精神追求;③在造园手法上讲究含蓄、曲折、变化,反对僵直、单调、一览无余;23.Q:中国古代文学创作鲜明的民族特色?①关注现实和人生的伟大精神;②强调教化功能,主张“文以载道”;③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24.Q: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①“礼乐一体”的原则②融会贯通的精神③注重神韵④用于教化的目的25.Q: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①虚拟的时空环境②严格的表演程式③夸张的艺术形象26.Q: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之处?①注重“形似”,以写生为主&注重“神似”,以写意为主②利用明暗&运用色彩③注重描写对象的比例&注重线条的运用27.Q:周朝音乐的特点?①等级化②成为教育的中心,是学习课程③功能由祭祀转向主要为政治服务28.Q:魏晋南北朝成为中国音乐发生嬗变重要阶段的条件?①前提条件:南北混战带来的民族融合;②魏晋玄学的影响下,音乐理论转向探索音乐的美感作用;③由于佛教的广泛流行,宗教音乐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改梵为秦”的佛教音乐;29.Q:对联的基本特点?①上下联相等②词性要相等③结构要相应④平仄要相对30.Q:对联的作用?①从文化的整体看,它与汉字、汉字的结构有密切关系;②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不可分割,蕴含了中国文化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情趣;③从个人角度看,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聪明才智;④从社会生活角度看,古人曾用它来解决军事、外交、邢狱等重大问题;31.Q: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共同点?①积久性②多元性③相融性。
程裕祯主编的《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简论【圣才出品】
![程裕祯主编的《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简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e20ddc3caaedd3382c4d34d.png)
第1章简论1.1复习笔记一、文化与中国文化1.中国古代对“文化”一词的认识(1)最早出现在《周易·贲》里,书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但“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
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对“文化”概念的这种规定性从汉唐时代起,一直影响到明清。
汉代出现“文化”一词,但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
如汉代刘向、晋人都认为它是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唐代的孔颖达则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3)顾炎武认为,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2.西方对“文化”一词的认识(1)西方“文化”的含义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要宽泛得多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
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这里就包含了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领域。
(2)19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给“文化”下了定义:“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这一观点在文化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文化”的参考。
后来人们理解和认识,有的侧重于历史性,有的侧重于规范性,有的侧重于心理性,有的侧重于结构性,有的侧重于遗传性,等等。
(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隘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我国l979年出版的《辞海》基本上采用了这个说法。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④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④](https://img.taocdn.com/s3/m/5d1b4ad30975f46527d3e1cb.png)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④精华版《中国文化要略》,考试必备!不但帮助加深记忆,更值得细细品味。
语言和文化不分家,本文值得汉语老师收藏。
专辑共五篇,本文是第四篇,大家可以关注公众号【对外汉语北京】阅读①~⑤篇。
“中国文化要略④”第一章简论第二章地理状况第三章历史发展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第五章汉字第六章学术思想第七章宗教信仰第八章古代教育第九章科举制度第十章典籍藏书第十一章科技成就第十二章传统建筑1原始人群都是利用天然的岩洞作为居住的处所,后来人们觉得这些洞穴在夏天时比较潮湿,就在地面挖些土坑,用土层作为四周的壁体,上面搭些简单的木架,形成高出地面、略略通风的“半穴居”或“浅穴居”。
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迄今最早的“榫卯结构”遗迹。
这种“半穴居”就是最早的房屋建筑。
这已经到了新石器时代。
在半穴居的基础上才逐步发展成为地面上的建筑物。
21974年在湖南省北部的澧县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其古城址保存完整,城区面积达8.8万平方米,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这是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城市。
另外,在传说中的伏羲建都的陈(今河南淮阳县),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平粮台城址”,距今已四千年。
3近年在河南省偃师市发现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遗址,可能是商汤建国后的第一个都城“西亳”。
另一处重大的发现,是位于山西省凤翔县的春秋时期的秦国都城“雍城遗址”。
4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是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全城面积为84.1平方公里,约为现存西安古城(明代建)的七倍半以上,比早它一百年建城的拜占庭古城也大七倍多。
隋大兴城的总设计师是宇文恺。
5唐代的长安城由郭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
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三个城门,其中以南边正中的“明德门”为最大,是全城的正门。
城内划分为108个里坊(唐代增为100个)和都会(东市)、利人(西市)两个市场。
南北向有11条大街,东西向有14条大街。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https://img.taocdn.com/s3/m/16c51ec8ad51f01dc281f1b1.png)
中国文化要略练习第一章简论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中国文化的特点:外在特点(4)和内在特点(3)第二章地理概况世界屋脊四大盆地四大平原西藏在___________归入中国的版图。
明代设___________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从秦汉到隋代实行___________,从唐宋到辽金实行___________,元明清三代实行___________。
汉武帝将国分为___________,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
唐代将一些比较地位特殊的州改为___________,在其它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设___________,在边疆地区设___________。
元代初年,以___________为中央政府。
第三章历史发展___________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
___________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
从___________时代开始,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
最能反应母系氏族文化的是___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最早发现于___________;最能反应父系氏族文化的是___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最具有代表性的是___________。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
___________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
三皇五帝。
___________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___________时代已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
___________是中国的人文始祖。
三王。
中国人远祖的大体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夏代在每个州设立的地方官称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卜辞;从___________即公元前___________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f181812f18583d049645936.png)
0815124083 第一章简论1.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4.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6.从秦汉到隋代实行(郡县制),从唐宋到辽金实行(道路制),元明清三代实行(行省制)。
7.汉武帝将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一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一](https://img.taocdn.com/s3/m/2e56217c83d049649a665844.png)
①十三经:《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诗经》,《尚书》,《周易》,《论语》,《孝经》,《尔雅》,《孟子》②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③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④刘徽《九章算数》,第一次提出极限思想,并运用割园术,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刘九极割园)⑤中国人远祖的大体分类:西方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⑥战国时代,两大‘显学”=儒学与墨家⑦母系氏族: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⑧皇家园林圆明园: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⑨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⑩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11(1)记忆考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2)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xu)亥(3)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 元代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描述古代柬埔寨13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14 四大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15 四大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16 西方汉学的三大名著:《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华帝国全志》,《中国杂纂》17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18 我国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唐政府编撰的《新修本草》19 周代服饰有尊卑之分,具体有:冕服,牟服,元端,深衣20 善本三性:因年代久远具有=历史文物性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学术资料性印刷考究,转帖精美的=艺术代表性21 中国古代乐器:吹,拉,弹,打四类22 中国四大名园:苏州留园,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23 中医所说的五脏;心,肝,脾,肺,肾24 清代官藏藏书阁内廷四阁:文津阁,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宫外三阁:文汇阁楼,文宗阁,文澜阁(汇总了=汇宗澜)25 古希腊文化圈包括的国家:希腊,马其顿,意大利26 张载称他治学的目的;为天地立心。
2020电大汉语言文学《中国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4指导答案参考必考重点
![2020电大汉语言文学《中国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4指导答案参考必考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526afc76192e45361066f5a7.png)
电大《中国文化概观》形考作业指导1一、填空题:20%1、世界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即、、、。
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
P12、我国处于北纬40度至42度之间的北方区域,是-文化和文化的“接触地带”。
农耕文化、草原文化。
P23、史学家蒙文通将传说时代的部落分为、、等三个不同的集团,而史学家徐旭升则分为三大人群:他们是、、。
江汉民族、河洛民族、海岱民族、华人群、东夷人群、苗蛮人群。
P54、新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段,即时期、时期和时期。
仰韶文化以前、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P455、人类文明的发展,存在着层次的分别。
第一层次的文明是古巴比伦、中国、印度、埃及的古老文明,第二层次的文明是以地中海世界的为代表,第三层次的文明是古罗马世界解体后出现的,第四层次的文明是以美国为代表的。
古希腊、罗马文明,欧洲文明,北美洲文明。
P696、西周文化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文明价值在于对中华民族的作用。
“礼乐”、教化。
P76二、判断题:10%()1、古代文明产生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群交融、碰撞的结果。
P1()2、因地理条件的关系,中华文明在很长的时间里是独立发展的。
P2()3、中华民族的形成其实就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形成。
P6()4、远古时期青藏高原的生存环境要比现在优越,那里孕育过灿烂的文化,如河姆渡文化。
P7()5、文明在中国的最早突破是在长江流域实现的。
P6()6、中国文化的发展大势是由东南向西北推进,这样的趋势实际是政治、经济、文化曲折发展的反映。
P16()7、中国从夏代就进入了有阶级的时代,或者说是进入“国家”时代。
P64()8、大蒐礼是一个在饮食活动中传达某些文明取向的隆重而普通的礼仪。
P83()9、古希腊、罗马的显著特征是阶级意识发达,而西周时期社会的主导意识是宗亲意识,没有明确的阶级意识。
P72-73()10、周礼对古代中原各国具有“人文化成”的作用,而对边远的邦国,化导的意义不大。
P97三、名词解释:20%1、文化:文化即人文化成,是自然的人化或人类化。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07b3c9f7f1922791688e8a2.png)
第三章历史发展1.(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
2.(北京猿人)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
3. 从(新石器时代)时代开始,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
4. 最能反应母系氏族文化的是(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5. 最能反应父系氏族文化的是(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又称(黑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龙山文化)6.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1)黄河流域文化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三峡文化(3)珠江流域文化区:百越文化(4)辽河、内蒙古地区文化区(北方和东北草原文化区):红山文化8.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先秦时的著作,在《庄子》一书中被称为“六经”,这六部经典经过孔子删订,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因此也称为“六艺”。
11. 今文经学家西汉以(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之祖,注重阐述经文的(微言大义)。
12. 古文经学家尊崇(周公),认为六经不过是孔子整理过的古籍史料,真正的古意还有待研究,注重(名物训诂)。
13. 孔颖达等人合编(《五经正义》),对汉代以来的经学做了一次系统性的整理。
14. 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
“玄”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研究这种深奥难测的状态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就可称为“玄学”。
15. 魏晋玄学及其思辨方法,如(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6.北宋初年的(胡瑗)和(孙复),都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讲“经世济人”,两人实开理学先河。
17. 张载称他治学的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8. 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