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推导题
初中物理测密度实验题全解
实验结果: ∵ 因为水和牛奶的体积相等, V 牛= V 水
∴
m m =
牛 牛
水
水
m m -m = = m m -m
牛 2 0 牛 水 水 1 0
水
注意:实验器材中只有天平(含 砝码),但没有量筒,可以借助水 的密度已知,利用体积相等,计算 出密度。我们称之等体积法。
《等质量法》
《一漂一沉法》
(06题型示例)(开放式) 15.小红家有一个空心的废牙膏 皮,学习了密度知识后,想利用 量筒和水测定牙膏皮的密度,请 你帮她完成下列任务。 (1)写出实验步骤; (2)用所测量出的物理量写出 牙膏皮密度的表达式。 【中】
(甲)
(乙)
分析:
(1)实验步骤: ①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下量筒的 示数为V0; ②使空牙膏皮漂浮在量筒中,记下量筒 的示数为V1; ③将空牙膏皮卷成团,把空气排除,浸没 在量筒的水中,记下量筒中的水示数为 V 2。 V1 V0 (2)牙膏皮密度的表达式: V V 水
牛奶的密度:
牛 L h水 L h牛 水
注意:从给定的器材看,即无量筒,也 无天平,此时解题的着眼点就不能局限 于利用质量、体积测密度。应该展开丰 富的联想,而给出“密度计”,是和浮 力有关的,就要联想到利用浮力测液体 的密度。这种利用两次浮力相等来测密 度,我们简称为“等浮力法”。
烧杯和 液体总 质量 m1/g 105
烧杯和 剩余液 体质量 m2/g
液体体 积V/cm3 液体
密度 /gcm3
《等浮力法》
【例题】小明家买的某品牌的牛奶喝着感
觉比较稀,因此他想试着用学过的知识测 量一个这种牛奶的密度。他先上网查询了 牛奶的密度应该为1.03g/cm3,然后他找来 一根粗细均匀的细木棒,在木棒的表面均 匀地涂上一层蜡,并在木棒的一端绕上一 段金属丝(体积不计),做成了一枝“密度 计”,小明又找来一个足够深的盛水容器 和一把刻度尺,请你帮助小明利用这些器 材设计一个测量牛奶密度的方案。要求写 出主要的测量步骤并推导出计算牛奶密度 的公式(有足量的水和牛奶)。
初中物理关于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与推导
初中物理关于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与推导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在许多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与推导。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动量。
动量(momentum)用字母 p表示,它的定义是物体的质量 m 乘以其速度 v,即 p = mv。
动量是一个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
那么,为什么会有动量守恒定律呢?这得从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说起。
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也就是没有外力作用的系统),总动量是保持不变的。
这是因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会改变单个物体的动量,但它们之间的动量变化是相互补偿的,从而使得整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恒定。
为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观察和分析。
一个常见的实验是“气垫导轨上的两滑块碰撞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气垫导轨来减小摩擦力的影响,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实验装置包括气垫导轨、两个滑块、光电门和数字计时器等。
两个滑块的质量分别为 m₁和 m₂,它们在气垫导轨上可以自由滑动。
实验开始时,给两个滑块分别赋予一定的初速度 v₁₀和 v₂₀,然后让它们相向运动,发生碰撞。
通过光电门和数字计时器,我们可以测量出滑块碰撞前后的速度 v₁和 v₂。
在理想情况下,即没有能量损失的完全弹性碰撞中,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我们有:m₁v₁₀+ m₂v₂₀= m₁v₁+ m₂v₂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代入上述公式进行计算,如果等式两边相等,那么就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在这次碰撞中的正确性。
除了这个实验,还有一些其他的实验也可以用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比如“台球碰撞实验”等。
接下来,我们从理论上来推导一下动量守恒定律。
假设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有两个物体 A 和 B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
在相互作用之前,物体 A 的动量为 p₁= m₁v₁,物体 B 的动量为 p₂= m₂v₂,系统的总动量为 P = p₁+ p₂= m₁v₁+ m₂v₂。
2022-2023学年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一含答题卡及答案(安徽专用)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A(安徽专用)物理注意事项:1. 物理试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70分。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填空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1.清晨,小刚骑自行车以18km/h的平均速度从家里赶往学校,用时15分钟,则小刚家到学校的路程约为 ___________km。
2.在音乐演奏会上,艺术家使用笛子、二胡、古筝、钢琴等乐器合奏传统名曲,听众能分辨出有哪些乐器正在演奏,是根据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 不同。
3.3月24日是世界结核病防治日,我市各中小学在日常防治工作中,体温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_℃。
4.如图所示,一束光入射到平面镜上,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反射角的度数______。
5.通过晶莹剔透的露珠,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小草的叶脉,这是利用了___(填“放大镜”、“幻灯机”或“照相机”)的原理。
6.如图所示天平测得物体的质量是 ______ g;7.太阳、操场上跑步的人和同步地球卫星,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______是静止的。
8.在我国“祝融号”火星车的顶部,有一个叫集热窗的装置,里面装有一种叫正十一烷的物质。
这种物质在白天温度高时为液态。
夜间温度低时会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放热,从而起到控温作用。
9.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①水面波光粼粼;②岸上的人觉得水中的游泳运动员“腿变短了”;③海市蜃楼;④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
10.有一个体积为60cm3 的空心铁球,质量为395g,在铁球的空心部分注满某种液体后总质量为407g,则该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_g/cm3 。
(ρ铁=7.9g/cm3)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11.小明为减肥每天坚持用“微信运动”来统计当天行走的步数,如下图为他的步行情况。
初中物理解题技巧如何运用实例推导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解题技巧如何运用实例推导解决问题物理是一门理科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物理解题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题技巧,并通过实例来展示如何应用这些技巧来解决物理问题。
一、理清题意在解决任何问题之前,首先要理清题意。
仔细阅读题目,了解问题的背景和要求。
这一步是解题的基础,如果理解错误,后续的解题过程无论多么正确都是徒劳的。
以题目“小明用手推动小车,小车是否会受到作用力?”为例,这是一道常见的力学问题。
仔细理解题目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小车受到了由小明手向前推的作用力。
二、梳理已知条件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掌握已知条件是关键。
梳理已知条件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解题的方向和步骤。
以题目“某物体从10米高的地方落下,求其落地所需时间和速度。
”为例,已知条件有:物体的下落距离为10米,重力加速度为9.8米/秒^2。
通过梳理已知条件,我们可以选择运用运动学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选择合适的公式物理解题中,选择合适的公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不同的问题需要应用不同的公式,因此我们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公式,并根据题目所给条件选择合适的公式。
以题目“在水平桌面上,有一个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水平方向运动,用力1牛使它在2秒内达到速度8米/秒,求所施用的动力。
”为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我们可以运用公式F=m*a来解决这个问题。
四、代入已知数据,计算未知量在选择合适的公式后,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中,计算未知量。
这一步骤需要注意单位的转换和计算的精度。
以题目“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刹车后2秒内完全停下,求汽车刹车时的减速度。
”为例,已知数据是汽车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时间为2秒,我们可以代入公式a=(v-u)/t来计算汽车的减速度。
五、回答问题并检查结果最后一步是回答问题并检查结果。
在回答问题时要明确、简明扼要地给出答案,并对结果进行合理性检查,确保没有计算错误。
以前面提到的题目“小明用手推动小车,小车是否会受到作用力?”为例,根据我们在理清题意中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回答问题:是的,小车会受到小明手向前推的作用力。
初二物理:全等三角形经典模型及例题详解
初二物理:全等三角形经典模型及例题详解全等三角形是初中物理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涉及到三角形的形状和属性。
全等三角形意味着两个三角形在形状和大小上完全相同。
在本文档中,我们将详细讨论全等三角形的经典模型以及解决例题的方法。
1.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是指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长和对应角度完全相等。
当两个三角形的全部对应边长和对应角度分别相等时,我们可以说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2. 全等三角形的经典模型在初二物理中,有一些经典的全等三角形模型,它们是我们解决问题时的基础。
- SSS模型:当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时,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我们可以根据给定的三边长,推导出全等三角形的其他属性。
- SAS模型:当两个三角形的一边和两个对应角相等时,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我们可以根据给定的一个边和两个对应角,推导出全等三角形的其他属性。
- ASA模型: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对应角和一边相等时,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我们可以根据给定的两个角和一边,推导出全等三角形的其他属性。
3. 全等三角形的例题详解通过解决一些例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应用。
例题1: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它们满足AB = DE,BC = EF,∠ABC = ∠DEF。
问:是否可以得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是全等三角形?解析:根据SSS模型,当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时,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根据题目条件,AB = DE,BC = EF,∠ABC =∠DEF,我们可以得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是全等三角形。
例题2: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它们满足AB = DE,∠ABC = ∠DEF,∠ACB = ∠DFE。
问:是否可以得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是全等三角形?解析:根据ASA模型,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对应角和一边相等时,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根据题目条件,AB = DE,∠ABC =∠DEF,∠ACB = ∠DFE,我们可以得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是全等三角形。
初中物理的归纳与解析光的折射与反射规律的推导与应用
初中物理的归纳与解析光的折射与反射规律的推导与应用光的折射和反射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重要且有趣的学习内容。
本文将以一种适合归纳与解析的方式来探讨光的折射与反射规律的推导与应用,希望能够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知识。
一、光的反射规律的推导与应用光的反射规律是指光线在与界面相交时,入射角、反射角和法线之间的关系。
根据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推导出光的反射规律。
假设有一束光线从真空中射入一个界面,垂直于界面的线称为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i,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r。
当入射角变化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反射角也会相应地变化,但我们发现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这个关系被称为光的反射规律,也就是说,光线在反射时,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
这个规律可以用一个简洁的数学表达式表示:i = r。
这个规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反光镜、平面镜等都是基于这个规律设计的。
二、光的折射规律的推导与应用光的折射是指光线由一个介质射入另一个介质时的现象。
同样地,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推导光的折射规律。
假设有一束光线从一种介质A射入另一种介质B,光线从介质A射入界面时的夹角为入射角i,光线从介质B射出界面时的夹角为折射角r。
经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介质之间的折射角和入射角之间有一个固定的关系。
这个关系被称为光的折射规律,也叫斯涅尔定律。
根据斯涅尔定律,光线在折射时,入射角、折射角和两个介质的折射率之间满足一个简单的数学关系:n₁sin(i) = n₂sin(r)。
其中n₁和n₂分别表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
光的折射规律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重要的应用。
例如,光的折射现象可以解释为什么杯子里的水看起来是折断的,以及为什么游泳池底部的瓷砖看起来比实际位置要浅等。
三、光的折射与反射规律的联合应用在实际问题中,光的折射和反射往往会同时发生。
例如,当一束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另一个介质时,既会发生折射现象,也会发生反射现象。
初中物理推导与证明题目汇编
初中物理推导与证明题目汇编1 由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特点导出:串联的两个导体的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和。
并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2 由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导出:并联的两个导体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导体的电阻倒数之和。
并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3 请证明在有两个电阻R 1和R 2的串并联电路中都有P=P 1+P 24 请证明:在远距离传输电能过程中若发电机输出功率和传输导线电阻一定的情况下,输电导线上因发热而损失的功率与传输电压的平方成反比。
5 使用滑轮组提升物体在不计摩擦和绳重的情况下其机械效率与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和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无关。
6 请证明对于同种材料制成的均匀实心的不同种柱体在高度相等时对水平面的压强相等。
7 对于能够漂浮在液体上的物体总有:物排液物V V =ρρ8 对于密度比液体大的实心物体用弹簧秤悬挂并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时总满足:示数液物T G G -=ρρ9 一架不准确的天平,主要是由于它横梁左右两臂不等长。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在实验室中常用“交换法”来测定物体的质量。
即先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为m l ;再把被测物体放在右盘,当天平平衡时,左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为m 2。
试证明被测物体的质量21m m m =10 一具形状不规则的木棒水平放置于地面上,采用如下方法测定其重量:在木棒左端以F 1的竖直向上的力刚好能提起木棒,在木棒右端以F 2的数值向上的力也能刚好提起木棒。
证明木棒的重量G=F 1+F 2。
11 某汽车质量为M ,当其在水平路面行驶时,发动机输出功率恒为P 1,此时汽车以v 1的最大速度匀速行驶。
当汽车行驶入长度为L 高为h 的斜坡上,发动机输出功率为P 2,已知在斜坡上汽车受到的总阻力为水平路面上的k 倍。
证明在斜坡行驶时汽车的最大速度kL P Mghv L v P v 11122+=12天津在支援四川德阳地区抗震救灾活动中,一辆满载物资的总重为G 牛顿的运输车,将物资沿ABCD 路线运至D 处,AB 段海拔高度为h 1米,CD 段海拔高度为h 2米,如图l4甲所示。
中考初中物理推理证明类问题(解析版)
专题10 中考初中物理推理证明类问题证明推导题就是结合物理公式和物理规律,用数学的方法,导出一个要得到的等式。
在证明过程中需要用到物理规律,所以灵活理解物理规律,应用物理规律是物理证明推导题的精神所致。
光用数学办法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初中阶段在证明题问题中,经常用到平衡力思想、光的反射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特点、重力与质量关系等,应用数学知识经常用到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等。
有时能正确做出图形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证。
证明推导题在安徽省、天津市中考常出现,在河南省、河北省、以及湖北、山东等虽然没有直接要求证明推导,但在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里要用到推导的办法。
所以这类问题也要十分关注。
【例题1】如图所示,竖直悬挂的弹簧测力计吊一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弹簧测力计示数表示物体对弹簧的拉力,其大小为F,试论证物体受到重力大小等于F,每一步推导都要写出所根据的物理规律。
【答案】G=F。
【解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等于弹簧受到的拉力,设物体受到弹簧的拉力为F',物体受到的重力为G物体静止受力平衡,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F '=GF 与F '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 =F '所以:物体重力大小G =F【点拨】力的平衡及牛顿第三定律。
【例题2】证明:(1)透镜成像公式f 1v 1u 1=+ (2)共轭法求焦距公式:f=(L 2-d 2)/4L【答案】见解析。
【解析】证明:(1)如图所示,物距BO=u,像距B ˊO=v, 焦距FO=F ˊ0=f,ΔABO ∽ΔA ′B ′O ,得:AB/ A ′B ′=u/v …………(a )ΔCFO ∽ΔA ′B ′FCO/A ′B ′=FO/B ′F, 即AB/ A ′B ′=f/(v-f) …………(b )解上述两式:fv+fu=uv两边同除以ufv,得:f1v 1u 1=+ (2)如图所示,由透镜成像公式:f1v 1u 111=+ f1v 1u 122=+ 且v 1=L-u 1, v 2=L-u 2, u 2=u 1+d,解此三式可得:u 1=(L-d)/2,v 1=(L+d)/2将此两式代入透镜成像公式可得:f=(L 2-d 2)/4L .【例题3】证明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答案】见解析。
26专训三推导题科目一光学推导题课件
(2)证明:如图,∵玻璃砖CDFE是平行玻璃砖,∴界面CD∥EF ∵法线MM'和NN'与界面垂直,即 MM'⊥CD,NN'⊥EF,∴MM'∥NN' ∵光路可逆,∴∠AOM=∠A'O'N' 延长AO与NN'、EF分别相交于G、H两点,则 ∠AOM=∠AGN=∠HGN',∴∠HGN'=∠A'O'N',∴AO∥O'A'。
相机中镜头到光屏的距离为6cm,所拍物体的高度为3m,在
不调节相机参数的情况下,摄影者应该站在离物体约多远
处拍照。
第 12 页
解▶ (1)由题图可知,△ABO∽△A'B'O,
所以有 AB =u;即h=u,可得:L=hv
A'B' v L v
u
尖兵专训营
综合能力提升
答案
第 13 页
尖兵专训营
综合能力提升
尖兵专训营
综合能力提升
答案
第7页
尖兵专训营
综合能力提升
2.如图所示,一条光线AO入射到平行玻璃砖CDFE上,请完成 下列两小题:
(1)在图中作出进入和离开玻璃砖的光线的光路图。 (2)推导证明:离开玻璃砖后的光线与光线AO平行。
第8页
解▶ (1)如图所示。
尖兵专训营
综合能力提升
答案
第9页
尖兵专训营
答案
第5页
尖兵专训营
综合能力提升
连接SS'与平面镜交于O点, 因为O1N垂直于平面镜,所以∠AO1N=∠O1S'O, ∠NO1S=∠O1SO=∠AO1N, 所以∠O1SO=∠O1S'O,
中考物理复习基础知识+典型考题详解:功和功率
中考物理复习基础知识+典型考题详解:功和功率 一、功1.功: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用符号W 表示2.做功的两个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做功:2.功的计算(1)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2)功的计算公式为W =F s ,其中W 表示功,单位是焦耳;F 表示力,单位牛顿;s 表示沿1.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同学们在初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也接触到了许多数据。
下列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 .分子的尺度约为1mmB .此时考场的大气压约为1000PaC .将两个鸡蛋举高1m 做功约10JD .一名初中生以正常速度爬楼梯的功率约为100W 【答案】D【详解】A .分子的量度单位为10﹣10m ,即0.1nm ,故A 不符合实际; B .考场的大气压接近一个标准大气压,约1.0×105Pa ,故B 不符合实际; C .两个鸡蛋重力约1N ,举高1m 做功 W =Gh =1N×1m =1J 故C 不符合实际;D .一初中生以正常速度从一楼登上三楼所做功为W =Gh =mgh =50kg×10N/kg×6m =3000J一初中生以正常速度从一楼登上三楼用时间约30s ,爬楼梯的功率约为功率 P 3000J 30s W t ===100W 故D 符合实际。
故选D 。
2.下列生活实例中,人对物体施加的力做功的有( )A .甲和乙B .甲和丁C .乙和丙D .丙和丁 【答案】B【详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二者缺一不可。
甲中,箱子在推力的作用下向前运动了一段距离,有力作用在箱子上,箱子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所以推力对物体做了功;乙中,提着小桶在水平路上前行,人给小桶一个向上的力,而小桶沿水平方向移动,小桶向上没有移动距离,人对小桶没有做功;丙中,用尽全力搬石头,但未搬动,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没有移动距离,不做功; 丁中,物体在绳子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升高一段距离,力对物体做了功。
初中物理公式证明与推导
初中物理公式证明与推导力学部分1.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推导浮力公式2.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柱体对地面的压强3.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露出部分的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恒定4.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受到的压力相等5.使用滑轮组提升物体在不计摩擦和绳重的情况下其效率与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和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无关6.一物体在斜面上,用一沿斜面方向向上的拉力匀速拉物体到斜面的顶端,证明拉力与摩擦力不是一对平衡力7.如图,用测力计将长杆一端A微微抬离地面,测力计示数是F1;同理,用测力计将长杆的另一端B微微抬离地面,测力计示数是F2。
①证明长杆的重力是(测力计保持竖直向上)F1+F2②证明在抬起过程中,保持拉力竖直向上,则拉力的大小不变。
8.证明浮在盐水中的冰块,熔化后液面上升。
9.一艘小船装着石块浮在一个不大的池塘中,证明把石块扔进水中后池塘水面下降。
10.等质量的两种液体密度分别是12ρρ、混合(不考虑分子之间有间隙),证明混合后液体 密度为12122ρρρρ+电学部分(限纯电阻电路两个电阻的情景)1.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2.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3.证明在家庭电路中,所有用电器都开的时候总电阻最小。
4.无论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总功率等于各用电器消耗的电功率之和5.串联电路各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等于电阻之比6.并联电路各支路的电流之比等于等于电阻的反比7.串联电路的各用电器消耗的电功率之比等于电阻之比8.并联电路各个用电器消耗的电功率之比等于电阻的反比9.在远距离传输电能过程中若发电机输出功率和传输导线电阻一定的情况下,输电导线上因发热而损失的功率与传输电压的平方成反比10.推导实际功率,额定功率,实际电压,额定电压之间的关系式11.一灯泡和一滑动变阻器串联,证明当滑动变阻器电阻和灯泡电阻阻值相等时,滑动变阻 器的功率最大12.一只电动机,当开始运行时被卡住,测得此时电流为I 1,后排除故障正常运行时测得电流为I 2,证明(电动机的摩擦不计)正常运行对,电动机的机械效率为121I I I 。
初中物理公式总结大全及推导
初中物理公式总结大全及推导初中物理公式总结及推导是重要的物理知识。
学生通过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物理公式,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为关于初中物理公式的一些总结:1.普通状态滑轮组的拉力与物重关系式:F=(G+G动)/ n。
其中,F代表拉力,G代表物重,G动代表动滑轮的重量,n代表绳子的段数。
2.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关系式:W总=W有+W额。
其中,W总代表总功,W有代表有用功,W额代表额外功。
3.机械效率定义式:η=W有/W总。
其中,η代表机械效率,W有代表有用功,W总代表总功。
4.机械效率公式:η=G/nF(竖直方向)。
其中,G代表物重,n代表绳子段数,F代表拉力。
5.机械效率公式:η=f/nF (水平方向,含有摩擦力)。
其中,f代表摩擦力,n代表绳子段数,F代表拉力。
6.吸热公式:Q吸=Cm(t-t0)=CmΔt。
其中,Q吸代表吸收的热量,C代表比热容,m代表质量,t和t0分别代表温度和初始温度。
7.放热公式:Q放=Cm(t0-t)=CmΔt。
其中,Q放代表放出的热量,C、m、t和t0的意义同上。
8.热值公式:q=Q/m。
其中,q代表热值,Q代表热量,m代表质量。
9.热平衡方程:Q放=Q吸(当两个物体达到热平衡时)。
10.热力学温度与普通温度的关系:T=t+273K。
其中,T代表热力学温度,t代表普通温度(摄氏度)。
11.电流强度定义式:I=Q/t。
其中,I代表电流强度(A),Q代表电荷量(C),t代表时间(s)。
12.电阻与电阻率的关系:R=ρL/S。
其中,R代表电阻(Ω),ρ代表电阻率(Ω·m),L代表导体长度(m),S代表导体横截面积(m²)。
【单元练】(必考题)初中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经典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医用外科口罩的中间层为多孔结构的熔喷布,熔喷布能过滤比自身小很多的颗粒物;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处理,熔喷布得到大量电子,有吸引轻小物体的作用。
但放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洗晾干后,熔喷布对细微颗粒物的过滤效果严重下降。
下列有关熔喷布说法正确的是()A.熔喷布得到大量电子而带正电B.熔喷布只吸引带负电的轻小物体C.熔喷布能带有大量电荷,所以熔喷布的材料为绝缘体D.冲洗晾干后的医用外科口罩仍有过滤作用D解析:DA.熔喷布因为得到大量电子而带负电,故A错误;B.因为熔喷布带负电,所以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或带正电的物体,故B错误;C.虽然熔喷布的材料是聚丙烯,即绝缘体,但带有大量电荷的并不一定是绝缘体,导体也可以带有大量电荷,故C错误;D.冲洗晾干后的医用外科口罩会对细微颗粒物的过滤效果严重下降,但是仍有过滤作用,故D正确。
故选D。
2.如图所示,小明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得到电子带上负电B.金属箔片张开是由于两金属箔片带正电荷而互相排斥C.金属箔片张开的瞬间,玻璃棒上的正电荷移动到金属箔片上D.金属箔片张开的瞬间,产生的电流方向是从金属箔片流向玻璃棒B解析:BA.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故A错误;B.玻璃棒带正电,那么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也带正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金属箔片张开,故B正确;CD.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上的金属球后,部分电子由金属球转移到玻璃棒上,不是正电荷移动,我们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电子带负电,故瞬间电流的方向是从玻璃棒到验电器,故CD错误。
故选B。
3.如图所示,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因带电而张开一定角度,则这两个金属箔片一定带()A.异种电荷B.同种电荷C.正电荷D.负电荷B解析:B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里带电体接触金属球金属箔片张开说明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但是无法证明是正电还是负电,故B选项正确。
初中物理八年级2015寒假《声音、路程与速度》计算题专题辅导讲解及练习题
专题声音方面的计算题专题1、甲乙两同学分别在一跟铁管2侧,铁管长153米,甲在其一端敲击了一下,乙同学听见了两次声音。
已知听到两次声音的间隔为0.42秒。
求声音在铁管中传播的速度。
2.。
某同学欲测出一段较长废铁轨的长度,小亮同学戴了一块电子表,他们让小亮将耳朵贴在铁轨的一端,另一位同学用力敲击铁轨的另一端,小亮听到一声敲击声后,经过0.5 s又听到一声敲击声.(当时的气温为15 ℃)请你帮他们计算出铁轨的长是多少?3、有一山峡宽1200米,两旁都是峭壁。
有人在山峡内放一枪,他听到头两次回声间隔5秒,求这个人离两峭壁的距离。
(空气中声速为340m/s)4、有一山谷,两旁都是峭壁,有位猎人在山谷内放了一枪,0.5s听到第一声回声,1.5s后听到第二声回声.求这个山谷的宽度?5 甲乙两人相距120m,两人距高大光滑的墙壁均为80m,现甲敲一下手中的鼓声,乙先后听到两声鼓声,求乙听到第一声鼓声与乙听到第三声鼓声之间相隔多长时间?6、.有一山谷宽1800m,两旁都是峭壁,有人在山谷内放一枪,他听到头两声回声间隔为4s,求这个人距两峭壁的距离.(此时气温为15摄氏度)7、有甲、乙二人测量河岸到峭壁的距离,乙站在岸边,甲离乙20m远,他们站在一条从河岸到峭壁的直线上,甲放了一枪,乙听到两次枪响,测得两次枪声的时间间隔为4s,求河岸到峭壁的距离。
(设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路程与速度计算题一、关于速度、路程和时间的问题。
(如果正解困难,就画图分析) 必记:1、通常的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求解(1)在爆破中,引火线的燃烧速度为1cm/s,人跑动的速度为8m/s,若点燃后人能跑到150米外的安全地区,引火线至少长多少?(2) 小球沿20m的长斜面滚下后,又在水平地面下滚动50m的距离后停下。
小球在斜面和水平地面上滚动所用的时间分别是:4s和20s。
小球在斜面上、水平地面上和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分别是多少?(3)预定车队从甲地出发以40km/h的速度行驶4.5h后到达乙地,车队以预定速度出发一段时间后中途停车0.5h,随后以50km/h的速度继续行驶,恰好到达。
初中物理--液面变化问题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模块一】考点解析知识复习: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F浮=G排液=ρ液gV排浸没时V排=V物部分浸入时V排=V-V出2.物体的浮沉条件(1)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V排=V物)F浮<G物,下沉(ρ液<ρ物)F浮>G物,上浮(ρ液>ρ物)F浮=G物,悬浮(ρ液=ρ物)(2)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F浮=G物(V排<V物)液面升降问题类型一——容器中的固态物质投入水中后判断液面升降实质是比较前后V排的变化。
实验:情景如图所示,小船和石块一起漂浮在水中,将石块(或金属块)从船中取出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的现象是水面。
怎样用理论知识解释你看到的现象?理论推导:变化:如果将沉在水底的石块放入船中使船漂浮,液面如何变化?原因是:。
进一步探讨:从船中取出怎样的固态物质放入水中,水面不变?答:。
原因是:。
类型一的结论是:此类问题判断前后液面变化,实质是比较V排的变化,因为液体密度不变,浮力跟V排有关,所以转化为判断浮力的变化。
若浮力变大,则V排变大,液面;若浮力变小,则V排变小,液面;若浮力不变,则V排不变,液面。
从容器中往水中投放固态物质,也可以比较ρ物和ρ液的关系,若ρ物>ρ液,则液面;若ρ物≤ρ液,则液面。
反馈练习:如图所示,一个小船中放有ABC三个小球,小船和球一起漂浮在水面上,其中A球密度小于水,B球密度等于水,C球密度大于水,小船可以自由的漂浮在水面上。
①只将A球放入水中,则A球(填浮沉状况),液面(填“上升”或“下降”或“不变”)②只将B球放入水中,则B球(填浮沉状况),液面(填“上升”或“下降”或“不变”)③只将C球放入水中,则C球(填浮沉状况),液面(填“上升”或“下降”或“不变”)④若将ABC三球同时从船中取出放入水中,则液面(填“上升”或“下降”或“不变”)。
液面升降问题类型二——类型二:纯冰浸于液体,熔化后判断液面升降分析:冰块熔化后化成水,体积变小且水具有流动性。
初中物理 牛顿第一定律 练习题(含答案)
牛顿第一定律基础演练一、知识点睛1.斜面实验:三次实验都要求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实验得出的结论: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滑行的距离。
(2)伽利略的推论是: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就不会减小,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3)斜面实验推翻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理论。
所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总保持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__状态。
(2)理解: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力后,将保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做什么运动,不受力后,物体都将保持撤去力之前那一刻的速度做。
②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③力是_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惯性:(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理解:①惯性是物体的一种,__________都有惯性。
②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有关,与其它因素(运动状态等)皆无关。
③惯性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二、精讲精练【板块一】牛顿第一定律1.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中,将同一辆小车分别从相同的高度处由静止开始沿斜面滑下,小车在三种不同的水平面运动一段距离后,分别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
(1)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相同;(2)小车在三个水平面上运动时,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由此推断,当接触面绝对光滑,即小车不受阻力作用时,将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可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由这个实验可以推理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物理解题技巧】第七讲欧姆定律
【初中物理解题技巧】第七讲电学九宫格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电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从这个地方开始,我们进入了电学的计算题型,这部分内容的题目变形很多,题目的难度也可以不断的提高,那么一开始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究竟该怎么样去学习呢?让我们跟随着老师,带你九宫格法解决欧姆定律的基础计算~满老师的欧姆定律九宫格如下:也许熟悉的同学,已经看出来这就是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电阻规律。
确实没错,这就是书本上内容的经过整理形成的,那么这个九宫格如何使用呢?让我们来看一道题:这道题其实就是欧姆定律的一个典型题型了,滑动变阻器调节了之后,电路中电表的变化,那么正常这道题的写法会利用欧姆定律进行一步步的推导,或者直接根据大电阻分大电压的想法去归纳,那么究竟怎么样可以一眼看穿这个问题呢?让我们看看孙老师的方法:首先,默写欧姆定律的九宫格,由于是串联电路,所以我们默写串联就可以了:然后看一下题目,根据题目我们知道,本题中变化的是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向左滑动,所以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会变小。
同时,电路中有两个重要的不变的量:电源电压一般视为不变,电路中的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
我们假设定值电阻是R1,滑动变阻器为R2,一同标记到九宫格中:所以,很快的我们可以看出,R变小了,根据欧姆定律,又知道I变大,这样I1和I2也同时变大,再用一次欧姆定律,就知道U1变大,这样U1变大,U2只能变小了:由于电压表测得是定值电阻的电压,从九宫格上看它变大,电流表也变大,故而这道题选择A。
九宫格除了进行这个判断,还可以用在计算题中,如:解题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将数据带入九宫格即可:然后运用小学数学进行简单的推算即可:不过是计算题,我们需要写一下计算过程:A I I I 0.212===Ω===402.04222AV I U R V A R I U 2102.0111=Ω⨯==V V V U U U 64221=+=+=是不是很简单呢?学物理的过程当然是追求逻辑思维的过程,但是我们也希望极简主义的方法,能够让我们看穿问题呢~可能有同学问,如果出现混联的情况怎么办?聪明的你能想到嘛?其实需要用到两遍九宫格,具体的方法,以后的课程中,满老师将会带你解决它们~!。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滑轮组公式推导汇总
中考物理滑轮组公式推导一、公式汇总滑轮组是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简单机械,涉及到的公式有:二、字符解释F:绳子自由端的拉力n:所有动滑轮上缠绕的绳子段数G:拉升的物体的重力G动:所有动滑轮的重力s:绳子自由端拉过的距离h:物体被拉升的高度P:绳子自由端拉力 F 的做功功率vF: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vG:物体的移动速度η:机械效率W有:滑轮组的有用功W总:滑轮组的总功三、推导过程【前提】一段没有打结的绳子上拉力处处相等。
1.拉力F的推导在动滑轮上有 3 段绳子,是这三段省力把动滑轮和连接在动滑轮上的重物给提起来,因此可以得到:F + F + F = G动 + G3F = G + G动F = 1/3(G + G动)【延伸】当共滑轮组上有 n 段绳子时,F = 1/n(G + G动)2.s = nh的推导滑轮组可以省力,但是肯定不能省功。
当不考虑绳子自重和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力时,且拉力竖直且匀速拉动重物和动滑轮上升一段距离h 后再保持静止的状态下,拉力做的功实现了将动滑轮和重物拉高h 的效果。
也就是说,拉力做的功,增加了动滑轮和重物的重力势能。
F · s = (G + G动)· h又因为 F = 1/n(G + G动)所以 1/n(G + G动)· s = (G + G动)· h可以得到:s = n · h3.速度关系的推导同时也可以得到:s / t = (n · h)/ t所以有:vF = n · vG4.拉力做功功率的推导拉力 F 的做功功率 P:5.有用功的推导有用功W有:在匀速拉动过程中,物体上高度 s0 = h ,F0 = GW有 = F0 · s0 = G · h6.总功的推导总功 W总 = F · s7.机械效率的推导。
中考物理欧姆定律-经典压轴题含详细答案
1.洋洋设计了一个自动测高仪,给出了四个电路,如下图所示,R是定值电阻,R′是滑动变阻器,其中能够实现身高越高,电压表示数越大的电路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由图知,R与R′串联,电压表并联在电源两端测电源的电压,其示数不随滑片的移动而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D.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变化范围是4~10Ω
【答案】D
【解析】
【详解】
A.从图中可以看到,向左移动滑片,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在变大,这是一个串联电路,电路的总电阻在变大,根据 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在变小,电流表的示数在变小;灯丝的电阻是不变的,那么灯泡两端的电压是变小的,根据串联电路电压规律可知,变阻器两端的电压是变大的,即电压表的示数是变大的;A错误;
A.R1的电阻为2Ω
B.电源电压为6V
C.当开关都闭合,电路消耗的最小功率为30W
D.只闭合开关S1时,电路消耗的最大功率为7.2 W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若只闭合开关S1时,电路如下图甲所示,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置于A端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0,简化后的电路如下图乙所示。此时,R1、R2两端电压分别为U1、U2。
B.由图知,R与R′并联,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测电源的电压,其示数不随滑片的移动而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D.电路中R与R′串联,当身高越高时,滑片上移,R′接入电路中的电阻越大,电路中的总电阻越大,由 可知,电路中的电流越小,由 可知,R两端的电压越小,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且电源的电压不变,所以,R′两端的电压变大;
A.小灯泡的额定电流是0.6A
B.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0.3A~0.6A
初中物理下册公式推导表
初中物理下册公式推导表
1. 速度(v)的计算公式:
- 平均速度:v = Δx / Δt
- 其中,Δx表示位移,Δt表示时间间隔
- (匀速)速度:v = s / t
- 其中,s表示总路程,t表示总时间
2. 加速度(a)的计算公式:
- 平均加速度:a = Δv / Δt
- 其中,Δv表示速度变化量,Δt表示时间间隔
- (匀加速)加速度:a = (v - u) / t
- 其中,v表示末速度,u表示初速度,t表示时间
3. 力(F)的计算公式:
- 牛顿第二定律:F = m * a
- 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加速度
4. 功(W)的计算公式:
- 功的定义:W = F * s
- 其中,F表示力,s表示位移
- 功的单位:焦耳(J)
5. 密度(ρ)的计算公式:
- 密度的定义:ρ = m / V
- 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体积
6. 压力(P)的计算公式:
- 压力的定义:P = F / A
- 其中,F表示力,A表示面积
7. 功率(P)的计算公式:
- 功率的定义:P = W / t
- 其中,W表示功,t表示时间
以上是初中物理下册常见的公式推导表,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把几个导体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所以几个导体串联后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串联导体的电阻都大,试证明。
2.额定电压均为U 的两个电阻的额定功率分别为P1、P2,现将它们串联到电压为U 的电源上,电路的总功率为P 总,请证明:
3.证明:若将R 1与R 2并联后接在电压为U 的电源上,在时间t 内电流通过R 1产生的热量为Q 1,通过R 2产生的热量为Q 2,若将R 1与R 2 串联,则t 时间内两个电阻 产生的总热量2
121Q Q Q Q Q +∙=
4.一只额定电压为U,正常转动时电流为I的小电动机,输出功率为P,试推导:
(1)电动机的效率 (2)该电动机线圈电阻
5.盛有水的烧杯中漂浮着一块冰块,冰的内部有一块石头,请证明:当冰块融化后液面将下降。
6.在学习了简单机械的知识后,同学们就开始讨论滑轮组的省力情
况与它的机械效率是否有关。
小明认为滑轮组越省力,效率越高;小丽
同学认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是否省力无关。
请你以一个定滑轮和一个
动滑轮为例在答题卡的图中画出绕法,并推导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否与
它的省力情况有关(不计绳重及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
图2
7.斜面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
下面是某同学针对
斜面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请你帮他完成“理论论证”。
提出问题:使用粗糙斜面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与拉力F大小关系怎样?
建立模型:如图所示,斜面长为L、高为h,沿粗糙斜面匀速向上拉动重为G的物体,
所用拉力为F,所受的摩擦力为f;
理论论证:用功的原理证明F>f。
8.高压锅的锅盖通过几个牙齿似的锅齿与锅镶嵌旋紧,锅盖与锅之间有橡皮制的密封圈,不会漏气。
锅盖中间有一排气孔,上面套着类似砝码的限压阀将排气孔堵住,当加热高压锅(锅内有水、食物),锅内气体压强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气体就会把限压阀顶起来,蒸气即可从排气孔排出锅外,这样就不会因为锅内压强过大而造成爆炸,以确保安全(如图1 0)。
已知高压锅的限压阀的质量为100.8 g,
排气孔的面积为7 mm2 )。
求:
1.锅内气体的压强最大可达多少?
2.设锅内压强每增加3.6 × 103P a,水的沸点就相应的增加1℃,则锅内的
最高温度可达多高? (g取1 0 N/k g:外界大气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计算时
取1×105Pa)
9.医院里的护士使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给患者输液。
小雨发现照这样做法,护士为患者多次更换药瓶比较麻烦,于是就设计了图2所示的三瓶串接的方案。
请分析回答:
1. 图1中药液为何会匀速滴下?
2. 图2中哪个药瓶中的药液先流完?为什么?
10.中新网2009年5月20日电:英国《每日邮报》19日刊登了一组照片,如图10所示。
灰鹅在飞行途中突遇强风,这只艺高胆大的灰鹅做出了令人吃惊的动作——以飞行方向为轴线,横向转体180度,但最难的是——它的头部依然保持着正常飞行时的姿态!虽然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连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员都会被其柔韧的鹅脖所折服。
请你思考并回答,灰鹅这样转体的效果是什么,为什么?
11.小丽在厨房帮妈妈做饭时发现菜刀上有两种孔,如图9所示,她对这两种孔的作用不了解。
请你给她解释图中孔①、
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