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题)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湖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秋季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命题学校:考试时间:2024年11月12日14:30-17:00试卷满分:150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考号、班级、姓名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满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

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

”经过长期发展演进,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很早的国家之一,法制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

法律制度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史上大放异彩。

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

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以法而治”,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创新封建法典体制。

西汉时形成的汉律60篇,两汉沿用近400年。

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蔚为大观。

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代表之作。

浙江温州四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温州四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温州四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其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有不可自已的同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万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与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闹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个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个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

福建省龙岩市、漳州市2019年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联合检查语文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龙岩市、漳州市2019年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联合检查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年福建省漳州市、龙岩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

中华礼乐的建构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

没有周公,则礼乐文明体系难以建立;没有孔子,则礼乐文明的精神就难以大白于天下,而这正是何以唐代以前周孔并称的原因所在。

所以,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当然要学习孔子思想;但从产生的次序而言,则是先有了礼乐文明,后有儒家学说。

周制是孔子所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

因此,礼乐制度才是儒学的社会存在之“体”,而数千年的中华历史表明,儒家思想只有植根于礼乐文明的地基之上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

孔子摄礼归仁,以仁为礼之内在基础;同时又摄仁归礼,以礼作为仁的实践途径。

因此,在孔子那里,仁与礼是互摄的。

从心性角度而言,仁是礼的精神前提,礼乐规范应当归本于仁:从实践工夫而言,仁的达成又以礼为前提,礼是仁道的实践途径。

所以,仁与礼是互为前提的,这从逻辑学上似乎是悖论,但儒学非古希腊逻格斯意义上的哲学,而是知行合一的工夫之学,所以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所在。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并非仅仅满足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爱好,而是为了通过揭示礼乐文明的精神,重振礼乐文明生机与活力。

依据周孔之教而成的礼乐文明,从文明存在形态上看,首先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礼乐制度。

这些制度成为传统社会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家族体系的精神力量,是慰藉中国人心灵的精神源泉。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但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是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经过长期激进的反传统而被摧毁,丧失了社会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儒家本身的思想形态也经历了重要的义理转向,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

“传统礼乐文明的精华可以为我们的时代所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传统礼乐文明的精华可以为我们的时代所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衣食住行”以“衣”居首。

中国人自古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但是,要和衣服比上一比的话,饮食还是稍逊一成。

“衣冠之治”是我国“衣冠”文化的核心要义。

我国古代服饰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中国的礼仪中,服装处于一个很高的位置。

这点,我们可以从一些词语中看出,比如说“衣锦还乡”“两袖清风”等等,又如皇冠的“蔽明、塞明”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古训在帽子上的具体形象。

子路垂死不忘结缨,苏武流亡不改汉服等,都用衣冠来体现品格气节。

这些都表明了∶服饰在中国不仅有它原本的功能,还有象征国家的权力、表达一个人的品质、凝结一个民族团结的作用。

“衣冠之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通过人们的衣服配饰穿戴,来进行对社会的管理与教化。

现代人穿衣,只要经济条件许可,想穿什么就穿什么。

但是,在古代,则没有如此自由,上至皇帝官员,下至平民百姓,着装大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官职、爵位不同,可以穿着的服饰也不同,由此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伦理身份标识。

民国初掀起洋装热。

虽然,这有利于中西方服饰文化的交流,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太大,中国人穿洋装则有诸多不便,可是,又想穿洋装,该怎么办呢?于是,前人就让洋装“入乡随俗”,在这样的背景下,旗袍和中山装由此诞生了。

如中山装在西装的基础上,把领子改为了立翻领,在衣服的正面有四个口袋,即为我们最为耳熟的“礼义廉耻”。

它不但标志着做人的基本原则,也代表了传统儒家的思想文化。

由于它不分等级尊卑,人人可穿,配饰也是任由个人喜好搭配,因此,霎时间就风靡了各个阶层。

中国的服饰,也在这时候走上了自由搭配的道路,从此,开启了中国服装的新纪元。

当今不再有封建阶级等级观念,衣冠不再代表身份地位。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趋同。

如何在保留中国“衣冠文化”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保留我们民族的服饰特点,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摘编自凤凰网《中国人为何认为“穿衣”比“吃饭”重要?》)材料二∶自古以来,治国之道就有“法治”与“礼治”之争。

河南省百师联盟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省百师联盟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省百师联盟2024—2025学年度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礼、乐是中华文化一对古老的范畴,源于先人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方式,后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实践探索,成为古代中国公共生活秩序与社会生活的根基,继而逐步发展为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并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

儒家礼乐文化主张通过礼仪规范形成社会秩序,并以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疏导民情、教化民众。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礼乐文化在不同时代发展中彰显着深刻的人生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文化理念,由此诠释了儒家礼乐文化的恒常价值。

儒家的“礼”强调修身,修身需规范,规范则需承受相应的不适和痛苦。

如何让修身的过程充满自觉和持久,这需要“仁、乐”的感染和激发,如孟子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由此可见,以“仁义”为核心的音乐可以起到深刻且持久的教化作用。

观及儒家的“礼乐文化”,归根于在“仁”的加持下,将“礼乐”上升为一种道德意趣,更好地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在儒家看来,人不仅要秉持对“仁义”品性的追求,以“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品格涵养自我性情,更要强化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以“杀身成仁”般的责任意识、“仁以为己任”的坚定意识,践行礼仪规范和道德操守,保障社会发展秩序、引领社会道德发展。

因此,与其依据礼乐文化践行与时偕行的社会责任,毋宁借助其内部蕴藏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加强对主体深层次责任感的培育,从而凝聚道德共识,激发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儒家礼乐文化关注人的现实存在方式,塑造人的精神世界。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之下,需要以礼乐文化独有的人文精神和超越理想构建主体的社会责任。

一方面,要传承古人的家国情怀,以坚定的理想之志,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引领社会健康风尚,勇担社会之责,推动社会文明的持续建设;另一方面,要挖掘利用礼乐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自觉传承和发扬华夏民族特有的价值追求、行为伦理等优秀文化基因。

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

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

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礼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

孔子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

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

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

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今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

广西2023届高三上学期毕业班摸底测试(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广西2023届高三上学期毕业班摸底测试(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广西2023届普通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籍历史悠久、卷帙浩繁,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古圣先贤的深邃智慧。

在内容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是重要方面。

古人云“万物之中,以人为贵。

”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我们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人文精神。

我们要善于从古籍入手,做好人文精神的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本义是指对人进行礼乐教化。

西周时期,对人的教化、人自身的修养开始受到重视。

后来,孔子称赞周王朝“郁郁乎文哉”,指的就是文明教化成果斐然。

春秋时期,人文精神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强化。

《左传》中记载了郑国执政子产的一个故事,大意是说因为天上出现异常天象,多个国家同时发生火灾,有人主张用珍贵玉器来祭祀,被子产拒绝。

因为子产认为∶“天道远,人道迩。

”人的主体性,就这样逐步确立起来,人文精神的内涵也随之越来越丰富。

在个人对自身方面,人文精神强调修身。

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来源于《大学》。

古人把“修身”作为教化的起点,包含着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人格和尊严首先要得到承认和尊重的思想。

同时,人文精神还要求在修身时把天性和修养结合在一起。

《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修身要求个人高度自律、践行诺言。

《论语》中说子路“无宿诺”,意思是子路践行诺言毫不迟疑,答应的事情就会立刻去办。

《新序》中记载的“季札挂剑”故事,也是古人“重然诺”、严于修身的千古佳话。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现代文阅读原文附加答案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现代文阅读原文附加答案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现代文阅读原文附加答案《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现代文阅读原文①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②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

《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

”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

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

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

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

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

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

③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

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④“礼”是人性的基础。

《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

“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礼乐在现代社会的价值”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礼乐在现代社会的价值”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中国人礼治的理念始于3000年前的殷周之际。

有鉴于商纣王腐败失德而亡国的教训,周公提出了勤政爱民的“德治”纲领,并将它转换为可操作的制度体系,史称“周公制礼作乐”。

其后经孔子与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弘扬和完善,礼乐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汉以后,作为理论形态的《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极之深远。

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

《礼记》说:“礼也者,理也。

”礼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的社会生活规范,大到政府的典章制度,小到人际交往的规矩、个人修身养性的法则,乃至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无不在礼的范畴之中。

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古代社会的所有领域,略举数端如下:在理论层面提出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

孔子最早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的命题,七十子接着展开深入讨论,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不是有没有语言能力,而是能否按照礼的要求在生活。

《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因此圣人“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

”懂得“自别于禽兽”,就是有了文化自觉。

为了唤醒人的文化自觉,儒家把礼作为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

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道相贯通,礼就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故在礼的设计上,处处依仿自然,使之与天道相符。

《左传》说:“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也是中国人高雅的生活方式。

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在称谓、站位、迎送、宴饮等环节上精心设计的各种仪节,体现尊老敬长、孝亲睦邻、自谦敬人、和谐为上的理念。

即使是由于空间阻隔,双方只能用书信交流时,也有特殊的礼貌用语。

人们在行礼过程中体味崇高、庄重、肃穆、威武、豪迈、仁爱、和乐等多种情感。

(摘编自彭林《礼仪之邦如何重振中华之礼?》)材料二:一般人对于礼乐有一个肤浅而错误的见解,以为礼只是一些客套仪式,而乐也只是弦管歌唱。

新教材2025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新教材2025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综合检测题(三)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所谓“礼”,是用一整套“名分”次序的排列制度来别亲疏,定上下,立尊卑,序长幼,明贵贱,分远近,以确定人们的义务、道德和生活。

“礼,天地之序也……序,故群物有别。

”(《礼记·乐记》)“礼”的功能是“别异”,这个“别异”是通过一系列的“名”来建立和确定的,“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名。

”(《左传·桓公二年》)儒家强调“名”整理出秩序和规范,由之构成一个有明确差异和严密区分的社会统领系统。

礼有几个特点。

第一点,“礼者,履也。

”礼是实践,实践强调的不是人的内心活动,而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举止。

“礼”的很多仪式、规则、准则、范例,都是针对人的活动、行为、举止、言语甚至面容而设定的,而且必需有顺次、有规则、有秩序地去做。

“无礼则无以措手足”,礼的实践性可以到这个程度。

“礼者,体也,言得事之体也。

”(刘熙《释名》)合乎礼数的周旋酬对、俯仰往还,无不是通过切身实践,把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事情做到位,得体、相宜、合度,使人世各种关系在这实践过程中得到合适的落实。

“礼有五经,莫大于祭”,祭礼是最重要的,祭祀把人的各种关系,长幼、父子、夫妇、兄弟、挚友,通过仪式的活动即实践,把远近亲疏上下尊卑支配规范得特别明确,并且以语言、名分确定下来,不能违反,“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譬如一个人死了,他的家人要披麻戴孝,但是由于与死者关系的名分不同,披的麻、戴的孝并不一样,不同的身份、关系、地位、等级,区分得特别清晰,而且要求不同的情感表现。

不像西方,人死了都戴一点黑,动作、姿态、言语、次序等,区分不大。

礼是现实生活不行躲避,更不行违反的实践法规,是不成文的“法”。

礼的其次个特点,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规范化,不仅是祭祀的时候,而且通过祭祀,把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支配、规定好。

华军《“通情达礼”: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阅读训练及答案

华军《“通情达礼”: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

礼是整个中国人精神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需要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把握其核心精神。

站在情、礼关系的视角上看,“通情达礼”即体现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

情是中华礼乐文明形成的基础。

《礼记·曾子问》言:“君子礼以饰情。

”不过,古人很重视人情之真,对矫饰之情则持批评态度,故言“巧言令色,鲜矣仁”。

真情成为善、贵、信等价值评断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古人对脱离人情的礼表达了质疑。

总体来看,古人以为礼是一个关乎人情的存在。

人情大体分为好、恶两端。

好恶之情与礼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礼达情,即通过礼来抒发人的情感;二是以礼节情,即通过礼来节制情感的放纵无度。

古人一则从利生成人的角度讲求“以礼达情”,一则从养生合道的角度强调“以礼节情”。

二者共同服务于立人成德这一人文化成的目标。

礼的思想基础在于合理,而所合之理实为情理。

情礼关系的实质即情理关系。

“理”为事物之条理、秩序,莫非自然,要在于顺。

“礼”与“理”的关系是粲然之“文”与内涵之“理”的对应关系。

相对具体事物而言,特定的事物蕴含着特定的理,事物与理对应。

相对礼而言,则特定的礼与特定的理对应,其目的就在于以文相别。

“礼”与“理”的关系建基于具体事物之上,故绝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言“理”与“礼”。

对应于具体事物之理的礼文虽然“至繁”,然如能规约于理,则可实现以简驭繁而不烦。

当然,要实现这一点,在实践中还需处理好另一个问题,即“以义制仪”的问题,也就是处理好变礼的问题。

古人以为“礼者,义之定制。

义者,礼之权度。

礼一定不易,义随时制宜”。

由此可见,作为“礼之权度”的“义”乃是“随时制宜”的伦理原则,它是制礼的依据。

相较而言,礼仪则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定制。

由于礼义随时制宜,也就自然会不断冲击礼仪之定制,进而引发变礼与制礼的问题中西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突出差异在于对人的性情问题的理解与价值评断不同。

浙江省浙东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浙东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浙东北联盟(ZDB)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AP)(答案在最后)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思想的建立孔子身处的时代,礼崩乐坏,西周的封建制度随着西周本土的沦陷,只剩下一个空名。

在大崩溃的时候,孔子致力于重建超越时空限制的普世价值观念,将依据理性道德建立的系统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也作为世界可以遵行的、他所盼望的行为准则。

孔子教诲门下,并不像后世所谓的学校,而是与来自各方的同人和朋友们随机讨论问题,建立和发展一套思想体系。

从一开始,孔子注意的就不是个人“独善其身”的道德,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相处之道又建立在道德之上。

“道”在孔子心目中是永恒而且普世的原则,即使是至高无上的神明“天”,也不过是“道”的显现,“天”和“道”是一体两面。

神的力量和永恒、普世的原则,虽然抽象,但“道”不只存在于人与人的相处之中,它还存在于万事之中。

因此,儒家思想落实在人间事务上,是主导人间关系的大原则、确立人和人之间相处的尺寸与尺度。

孔子将中国后世几千年的思想脉络一锤定音,这是一门人间与社会的学问,而非今天学术界的认知学问。

这个特点我们必须记得,它乃是中国和西方制度方向上最大的差异。

儒家思想中的“安人”与“安百姓”孔子认为门下的弟子分别属于四个门类:德行、政事、语言、文学。

这四科各有出色的代表人物。

德行是修身,政事是为人服务,语言是处理社会事务和传达信息,文学是书写能力,与语言同为传达信息之用。

四门学科之中,有三门相当实用,都是为了处理世间事务、服务公职、安顿人民而努力。

儒家思想中的“安百姓”和“安人”是两种志业。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全国甲卷(含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全国甲卷(含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全国甲卷(精校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总之,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们不要加大练习量。

在这个时候,学生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方式,最重要的是以平常心去面对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

“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

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料,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世纪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

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和“古国—方国—帝国”等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

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认多区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

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立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立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三立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儒家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注重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礼乐思想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涵。

先秦时代,古老的礼乐制度便具有政治伦理的重要功能,在“孔子之时”一度发生了“周室微而礼乐废”的文化断裂现象,后经孔子和孟子等先秦儒家的传承和发扬,“诗书礼乐”逐渐成为礼乐文明的重要传统,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行为方式、礼乐制度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

礼乐文化是被持续继承,同时又在批判中不断发展的。

“礼”“乐”最初都来源于上古时期先民们对日月星辰、山川鬼神的祭祀活动,以此表达对神的崇拜与敬畏。

周代,周公制礼作乐为之注入德性内容以形成周礼。

春秋战国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孔子“援仁入礼”,提出礼乐教化思想。

孔子倡导“恢复周礼”“为国以礼”,强调音乐对教化的重大价值,追求“和风细雨”“春风化雨”式的涵化、内化。

《乐礼》开篇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在礼形成后,礼乐文化更多地侧重于礼乐之后的精神内涵,其功用不仅在于维护政治秩序,还在于移风易俗,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谐思想是传統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用和、乐来治世,也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礼乐的文化精髓与核心思想。

礼乐中的“和谐”思想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人与自身的和谐。

主要涉及人们对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博弈。

二是人与他人的和谐。

礼的存在,能够彰显甚至拉大人际之间的差异,而乐又使人际之间的距离缩小,而和就在此时体现出了礼乐的境界并且促使人们去无限地接近这种美好的境界。

三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儒家要求人主动去达成与自然的和谐,《乐记》中倡导我们“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认为人与自然在共同作用基础上才能达到统一的和谐,只有礼乐相同相合,才能在和谐中达到平衡。

礼乐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在新时代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当代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助于充实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2024-2025学年衡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衡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衡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科学考古学有非常强的现代性,它不认为物质遗存在提供历史信息之外另有价值。

在现代语境中,科学等同于正确,不科学就是不正确。

金石学不科学,所以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殊不知金石学并非没有合理的地方,它的认识论比较落后,但是其本体论还是有意义的,物质遗存中融入了古人的文化。

当代考古学出现人文回归,这是对科学考古学的纠正,物质遗存的研究本来就需要科学与人文两个角度。

现代性中暗含着非常强的“乌托邦主义”,以为凭借科学,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把人文视为有待改造的荒地,而不是同等的帮手。

历史已证明并没有这样绝对的东西,它的流行极大地削弱了考古学的价值。

考古学不仅仅为重建过去、证明某些历史规律提供材料,而且要传承与弘扬文化。

如果从“器以载道”的观念再来看考古学,尤其是与当下中国的发展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考古学的作用会有巨大的改变。

这里我们不妨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为例来说明。

中华文明探源是当前中国考古学的热点,也许你首先要问,究竟什么是中华文明?对于许多研究者来说,所谓中华文明探源,就是要研究国家的起源,去寻找国家的三要素:城市、金属冶炼、文字。

这个以西亚为中心提炼出来的文明的标准很长时间成为中国研究者的圭臬,直到大家逐渐认识到新大陆的文明并没有文字与金属冶炼,如印加文明,但这并不影响印加帝国曾经拥有一千二百万人口,以及南北超过五千公里的疆域。

当文明的标准不那么绝对之后,大家似乎对什么是文明陷入了混乱。

其实,我们的研究一直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就是文化。

这正是考古学可以贡献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地方。

所谓中华文明探源,除了探究国家或是社会复杂性的起源,更重要的是探寻中华文化的形成。

这里“文明”有另外一层含义,即一种以意识形态(通常是宗教或核心思想)为中心形成的文化体系。

2024届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青桐鸣大联考语文及答案

2024届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青桐鸣大联考语文及答案

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为何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涉及许多方面的原因。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为维护中华文明的连续发展付出了艰辛努力,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对于人类文明发展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比如,中国古代政治人物关于创与守、得与失、安与危、兴与亡等关系的讨论,大多蕴含着辩证的思想,反映出对于国家治理的谨慎态度,虽然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统治,但其中包含着一些不可违背的历史法则。

对这些历史法则的遵循,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的许多政治人物都十分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并提出一些理念,形成独有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哲学,这种政治文化和政治哲学反过来又推动政治发展和文明发展,这对于中华文明的连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周统治者从商朝衰亡中汲取经验教训,强调“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把“天命”搁在一边,倡导以“德”治国,这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较早的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借鉴。

汉高祖要求陆贾“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唐太宗君臣经常以短祚的秦、隋两朝为例,讨论历史借鉴问题。

中国古代政治人物注重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这对于维护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与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紧密联系的,是一些政治人物对国家治理所面临的艰难常怀深深的忧虑,所以都十分重视思考“创业”难还是“守成”难的问题。

“礼乐文明”是酝酿中华文明的温床和根基 阅读附答案

“礼乐文明”是酝酿中华文明的温床和根基 阅读附答案

“礼乐文明”是酝酿中华文明的温床和根基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礼乐文明”是酝酿中华文明的温床和根基。

其形式上表现为“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本质上化为一种贯通各种艺术的本体精神。

中国古代士人以琴为一种生活方式,从而以实践理性精神对待日常生活态度,这实际上潜含着一种发端于原始“乐舞精神”的审美式人生意味。

于是,华夏先民自觉不自觉地由“六艺”和“琴棋书画”开始“修身”,继而去勉力实现主流文化那“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

先秦时期,“艺”(从属于“六艺”)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行为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琴棋书画”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内容。

这时,为首的“琴”既是一种娱乐身心的工具,同时还有着内在的文化意韵。

它不仅是个体修身养性的器物,还渗透着一种发自远古的“乐教”精神,蕴含着文化之“道”。

首先,“琴”并不单是一种“乐器”,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一种现实人生的情感体验,并从中熔铸一定的思想感悟。

他们往往并不是单纯追求一种所谓“为审美而审美”的人生价值,而是注重在生活中强化品位,在细节中感悟出人生体验、审美倾向。

因此,文化的价值意义就在于激活现实生命个体的情感因素,“中华琴文化”正是这样一个典型。

它融艺术修养于日常生活之中,是一种恰当的艺术化生存策略。

其次,以表现中华文化精神为内在质素的“琴文化”也不仅仅是一种“艺”,它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

它往往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行为准则,所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嵇康语)与中华文化中“君子以玉比德”的早期审美观念达到了高度一致。

“琴”由丰富的情感、精神领域出发,将个体的生命感受与人类直观的生活世界互为交融,于是,“琴”就由“器”走向了“艺”,继而走向了“学”的路程。

再次,由“自娱”而“娱他”,由“修身”而“齐家”直至“治国”、“平天下”,“琴”就打上了浓郁的文化色彩,乃至意识形态特征。

“琴”发展为一种“琴学”,是因为琴在历史的演进中已经融入了中华主流文化,才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张扬与意义的叠加。

【名师讲题】“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礼乐本是内外相应,但就另一观点说,也可以说是相反相成,其义有三:第一,乐是情感的流露,意志的表现,用处在发扬宣泄,使人尽量地任由生气洋溢;礼是行为仪表的纪律,制度文章的条理,用处在调整节制,使人于发扬生气之中不至泛滥横流。

乐使人活跃,礼使人敛肃;乐使人任其自然,礼使人控制自然;乐是浪漫的精神,礼是古典的精神;乐是《易》所谓“阳”,“元亨”,“乾天下之至健”,“其动也辟”,礼是《易》所谓“阴”,“利贞”,“坤天下之至顺”,“其静也翕”。

《乐记》以“春作夏长”喻乐,以“秋敛冬藏”喻礼,又说“礼主其减,乐主其盈”,都是这个道理。

其次,乐是在冲突中求和谐,礼是混乱中求秩序;论功用,乐易起同情共鸣,礼易显出等差分际,乐使异者趋于同,礼使同者现其异;乐者综合,礼者分析,乐之用在“化”,礼之用在“别”。

在宗教大典中,作乐时,无论尊卑长幼,听到乐声,心里都起同样反应,一哀都哀,一乐都乐,大家都感觉到属于一个和气周流的人群;行礼时,则尊卑长幼,各就其位,升降揖让,各守其序,奠祭荐彻,各依其成规,丝毫错乱不得,错乱因为失礼,这时候每人都觉得置身于一个条理井然纪律森然的团体里,而自己站在一个特殊的岗位,做自己所应做的特殊的事。

但这是一个浅例,小而家庭,大而国家社会,礼乐在功用上都有这个分别,《乐记》论这个分别最详尽、最精深的话是:“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第三,乐的精神是和、乐、仁、爱,是自然,或是修养成自然;礼的精神是序、节、文、制,是人为,是修养所下的功夫。

乐本乎情,而礼则求情当于理。

原始社会即有乐,礼(包含制度典章)则为文化既具的征兆。

就个人说,有礼才能有修养;就社会说,有礼才能有文化。

《乐记》中“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一句话的意义,就是如此(应与《易·系词》“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二语参看)。

礼乐文化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阅读答案

礼乐文化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阅读答案

礼乐文化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礼乐文化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阅读答案周朝初期的礼乐为氏族贵族所专有,礼乐传授在官府,亦“学在官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

《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

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

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

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

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

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

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

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

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
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

《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

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

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

《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

《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

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秩序也。

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

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

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

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

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
成的心理差距。

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

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8.下列有关礼的发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我国的礼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最早的礼乐仪式。

B.五帝时期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

C.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礼仪制度在那时已经建立起来。

D.周代的礼制集前代之大成,中国古代的礼文明是在周代完备和成熟起来的。

9.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礼乐文明发展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先贤制定礼乐制度,并将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因为当时不仅形成了相应的制度,产生了不少的歌舞,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C.在礼乐文明形成中,出现了两个重要人物。

一是周公,他完全继承了夏殷商的礼乐,并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
内涵;一是孔子,他不仅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D.《礼记》有载: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秩序也。

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内容主旨不断有变。

10.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3分)
答:
参考答案:
8.C(文章第二段提到: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

说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错误)
9.A (B.完备成熟的原因解说不确,应该是因为那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C.周公继承了夏殷商的礼乐解说不确;D.内容主旨不断有变错误)
10.我们要汲取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促进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3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