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书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黄帝内经》书名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书名,最早提到者是西汉刘歆所撰的《七略》,惜该书已佚。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者,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写到“黄帝内经十八卷”,但未记载何时成书,也未写明包括那几部分。由于该书各篇长短颇为悬殊,语气文风也不一致,以及某些内容的重复、矛盾等,历代学者对其论说又是多种多样,所以直到目前,对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在学术界仍未取得一致的定论。

《黄帝内经》的“黄帝”两字,并非指黄帝时期产生的著作。《淮南子·修务训》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即是说,写上神农、黄帝的名字,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又因中国人民历来尊崇黄帝氏族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认为是华夏大地的最早开拓者和中华文明的最早创建者。人们将书名冠以“黄帝”名字,既寓有溯源崇本的意思,又含有渊源远古、悠久珍贵的用意。此外,《内经》的理论受道家、阴阳家的思想影响相当大,而道家尊崇黄帝为鼻祖,这也可能是写上黄帝名字的原因。

古代中医学著作的书名中,带有“经”字者不少,除《黄帝内经》外,还有《神农本草经》、《难经》、《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等,“经”的含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夫礼,天之经也”,注:“经者,道之常也”。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解释说:“常者,法也,径也,由也”。换言之,“经”是常道。

为何称“内经”?历来有多种见解。一种见解认为“内”与“外”是相对而言,《汉书·艺文志》记载的书目,计有七种医经,其中既有《黄帝内经》,又有《黄帝外经》;既有《扁鹊内经》,又有《扁鹊外经》;既有《白氏内经》,又有《白氏外经》。所以认为,内经和外经并无多大含意。第二种见解认为,“内经”是纯者,“外经”是驳者,如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就是这种看法。第三种见解如明代吴昆等的说法,认为“五内(指人体内的五脏等重要脏器)阴阳谓之内,万世宗法谓之经”。第四种见解为明代张介宾的说法,认为“内者,性命之道”,等等。这些见解似乎各有其依据,但却不能确定其本意。

现今流传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的名称,并非同时出现,而且后者历经多次变迁。

《素问》书名,最早见载于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其自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之句。嗣后,晋代皇甫谧在《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中写道:“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

战国时代和秦汉时期,战争动乱频繁,《素问》等著作,由于辗转传抄,内容出现重复和错误,甚至散失不全。南北朝齐、梁时,太医侍郎全元起对《素问》进行注解,称为《内经训解》,后佚。隋代时,太医侍御杨上善奉朝廷之命,对《素问》、《针经》原文进行校勘,纠正某些残缺错简,予以摘录归类,分为摄生、阴阳等十九类,每类中又分为若干子目,并在原文之后加以注释,编撰成《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开辟了按内容性质分类归纳研究《内经》的方法。但是,可惜此书后也佚失。清光绪年间,杨惺吾从日本影录公元887年日本人的抄本共二十三卷带回我国。1979年,我国针灸考察团到日本访问时,又从日本影印第16、21、22三卷回国。但迄今此书内容仍不全。

唐代宝应年间(762-763),太仆令王冰认为《素问》在唐之前已缺第七卷,并且有感于《素问》“世本纰缪,篇目重迭,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者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因此经历十二年,对《素问》进行收集整理,并且补进了《天元纪大论》第七篇,予以注释,与公元762年编成,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共八十一篇,但其中《刺法论》与《本病论》仅有篇名而无原

文。王冰为了使《内经》原文与自己所增加者有所区别,特采用黑色和红色两种字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但可惜唐代以后两者不分了。至北宋时,医官高保衡、林亿等又对王冰编次的《黄帝内经素问》加以校正后刊印,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其中纠正了王冰注本的错字达六千余个,增加注文二千余条,注文前标以“新校正云”,以表明他们的意见。林亿等的校正本,成为现今所流传的通行本。

(0)

回复

1楼2008-03-26 10:08举报 |

禅退

举人5

《素问》的含义对于《素问》书名的含义,历来有多种解释。据高保衡、林亿对《素问》的“新校正”引全元起的论说:“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但是,高、林等认为全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他们还根据《易纬·乾凿度》中“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的记述,认为“气形质具,而苛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这种看法,为较多的人所接受,隋代杨上善对《内经》进行注解撰成的《黄帝内经太素》,大概也是依据上述观点而命名的。明代马莳、吴昆、张介宾等认为,“素问”是“平素问答之书”。

《灵枢》书名沿革与含义《灵枢》名称,最早见于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叙》,其中写道:“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然,《灵枢》书名最早见于王冰之叙,但作为《灵枢》这部书前身的《九卷》,早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就见载了。其后,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既写到《九卷》书名,有时又将《九卷》称为《针经》。隋唐间,还有《九灵》、《九墟》名称,其实是《九卷》不同书名的传本。

《灵枢》流传至北宋“哲宗”时已残缺不全,哲宗“元祜”八年(1093),从高丽传回中国《针经》一部。因此我国又复有了一部内容较全的《针经》,《宋史·哲宗纪》内曾说到这件事,据载:“元祜八年正月庚子,诏盼高丽所献《黄帝针经》于天下。”其后,南宋绍兴乙亥(1155年),史嵩在《黄帝素问灵枢经·叙》中写道:“辄不自揣,参对诸书,再和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开卷易明,了无差别”,后经刊印,称为《灵枢经》,流传于世。至明代时,马莳对《灵枢》又一次进行注释,编撰成《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恢复为九卷。但现今的通行本,系根据明代越府居敬堂刻本经校勘后刊行者,分为十二卷,共八十一篇。

关于《灵枢》书名的含义,也有多种见解。马莳在《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里写道:“谓之曰《灵枢》者,正经枢为门户阖辟所系,而灵乃至圣至玄之称,此书之切,何以异是?”张介宾《类经》认为是“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还有人认为,王冰将《针经》称为《灵枢》,可能是根据《隋书·经籍志》中的“九灵”,并联系到道家的“玉枢”、“神枢”诸经名称而成。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

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因为在古代献中最早记载到《黄帝内经》书名是《七略》,而《七略》的编撰者刘向、刘歆父子是生活在西汉末年,因此《黄帝内经》的出现最迟也不会晚于西汉。至于此书最早出现于何时?历代医家、学者的意见是有很大分歧的。

一种看法认为它是在黄帝生活的时期就存在了,理由是《黄帝内经》论述的内容,多是以黄帝与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