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

合集下载

皮亚杰理论智力概念的理解

皮亚杰理论智力概念的理解

皮亚杰理论智力概念的理解皮亚杰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

他的理论主要关注儿童在认知方面的发展,认为儿童的智力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而逐渐发展的。

皮亚杰的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智力概念:适应、认知结构、认知发展阶段和操作。

首先,适应是指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来发展智力。

适应包括两个过程:适应和调节。

适应是指儿童通过感知和运动来与环境互动,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

调节是指儿童通过认知结构的调整来适应新的经验和知识。

适应和调节是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儿童能够不断地发展和改进他们的认知能力。

其次,认知结构是指儿童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组织方式。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适应和调节的过程逐渐形成的。

认知结构包括两个方面:模式和操作。

模式是指儿童对于某种情境或问题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操作是指儿童在认知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操作或行为。

认知结构是儿童思维的基础,它决定了儿童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第三,认知发展阶段是指儿童在认知能力上的不同阶段。

皮亚杰提出了四个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特征和思维方式。

在感知运动期,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知世界。

在前运算期,儿童开始具备符号和象征思维的能力。

在具体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操作思维。

在形式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假设推理。

最后,操作是指儿童在认知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操作或行为。

操作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单位,通过操作,儿童能够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并逐渐改进和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

操作包括两个方面:内部操作和外部操作。

内部操作是指儿童在心理上进行的思维活动,外部操作是指儿童在物理上进行的行为活动。

内部操作和外部操作是相互作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儿童能够逐渐发展和改进他们的认知能力。

总结来说,皮亚杰理论是一种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主要包括适应、认知结构、认知发展阶段和操作四个智力概念。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观点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观点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观点(一)认知结构皮亚杰创立的发生心理学,从方法论角度看就是关于儿童智慧(思维)发展的结构论。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有赖于有机体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智慧的适应就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平衡,即儿童智慧的发展是通过儿童主体的认知结构与儿童客观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皮亚杰认为,主体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且主体自身必须具有认识能力才能去适应环境,认识客体,而认识能力乂必须以认知结构为基础。

皮亚杰很强调主体的结构特征,把它称为“图式”,即个体动作的协调组织。

他从生物学观点出发认为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性的。

随着儿童与外界的不断接触,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他的图式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就是儿童动作的图式不断完善,从而使认知结构山较低水平过渡到较高水平的过程。

皮亚杰把主体活动对环境的能动适应概括为同化和顺应。

在同化和顺应之间存在一定的稳定状态,即平衡。

儿童每遇一新事物(接受外界刺激),就把它纳入原有图式中,试图去同化它。

如获成功,就会改变原有图式,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就会得到认识上的暂时平衡;反之,便作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使认知结构不断发展,主体动作不断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境,同化新事物,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

智慧活动就是同化与顺应交义占优势的平衡状态和平衡过程。

平衡是动态的,不断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过渡。

不断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平衡过程,就是适应过程,也就是皮亚杰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儿童的智慧就在这种往复循环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

第一个因素是成熟,指有机体的成长,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成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才能增强成熟的作用。

笫二个因素是物理环境,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皮亚杰是当代着名的心理学家与哲学家, 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是对儿童认知展理论发展研究的起源, 他的自我中心主义、道德判断、梦、模仿和游戏等理论认知不仅在西方心理学史上以及哲学史上被视为重要的里程碑, 而且对当今的教育教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的30 年中, 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皮亚杰的理论作过阐述和运用, 在此, 笔者仅对皮亚杰的儿童智力理论给中国幼儿外语教学带来的启示作进一步探讨。

一、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理论研究揭示了儿童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皮亚杰把个体从出生至青少年时期划分为四个相互衔接出现而又各具特点的认知发展阶段。

这些阶段主要是通过以守恒为基本特征的心理运算来划分的。

四阶段相互联系, 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 不可逾越, 只有完成某一阶段的发展方可步人下一阶段, 每一阶段在整认知发展中均不可或缺。

a.感知运动阶段(出生一2 岁左右)婴儿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 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

b.前运算阶段(2 一7 岁)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重视外部活动, 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 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 表象性思维” 。

c.具体运算阶段(7 一1岁)儿童出现了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d.形式运算阶段(12 一巧岁) 利用语言文字, 在头脑中想象和思维, 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

对于发展的阶段性, 皮亚杰概括出三个特点: (1) 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 不能跨越, 也不能颠倒。

它们经历不变的、恒常的顺序, 并且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 因而阶段具有普通性。

任何一个特定阶段的出现不取决八于年龄而取决于智力发展水燕皮亚杰在具体描述阶段时附上了大概的年龄期限只是为了表示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年龄范围。

皮亚杰及儿童思维发展理论

皮亚杰及儿童思维发展理论

皮亚杰与儿童思维开展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人,认识论专家和心理学家,其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闻名于世。

只白化体麻雀〕,由此开场了他的学术生涯,他一生中著书50多本,写了成百上千篇文章。

皮亚杰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是生物学,曾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他的理论就根源于此。

不过,他还一直对哲学的一个分支——认识论,即对知识的研究——感兴趣,他毕生的工作可以看作是试图用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认识论问题。

皮亚杰发现,这种努力将他引向了对儿童思维的研究,他对自己所称的发生认识论的研究——即对知识起源的研究——成了对开展心理学影响最大的理论。

这一理论还对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尽管皮亚杰本人从未自称过是一个教育专家。

1927~1967皮亚杰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局长。

1954年在日内瓦建立了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一直担任该中心主任。

二者最好的桥梁。

他的根本观点是主X认识的开展不能与智慧的成长割裂开,因此,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传统认识论中的“什么是知识〞的问题,变成了“知识是如何成长起来的?通过什么过程,一个人从较低层次的知识过渡到较高层次的知识?〞皮亚杰感兴趣的问题是儿童的认识是怎么一步一步开展起来的。

一、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开展的根本理论观点〔一〕皮亚杰对于心理开展的实质与原因的解释皮亚杰由于从生物学出发来研究认识的增长机制,因此,他总是将人类行为放在其他生同时,有机体产生的变化又增加了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其结果,是有利于有机体皮亚杰借用“适应〞这一生物学术语作类比以说明自己对智慧本质的理解。

他认为,智应的过程中形成和开展起来的。

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是皮亚杰用语,是适应的机制之一。

皮亚杰称之为“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指顺应也是皮亚杰用语,适应的机制之一。

同化和顺应不可能单独存在,二者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影响儿童心理开展的因素成熟指机体的生长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的逐渐发育成熟过程。

[论文]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论文]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摘要]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从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四个主要阶段,不同阶段各有其认知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是按照这样的发展顺序发展起来的。

这一理论对教学上的启示主要有二: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制约教学,教学要适应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这些特点;二是教学要努力促进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过渡,提高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一关于人的发展,历来是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心理学家们主要是从认知、人格、社会化、语言、动作与行为等方面研究人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见仁见智的理论。

而在认知发展上最有影响的研究,当属瑞士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 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 6~1980) 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他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创造性研究。

起初他主要研究智力测验。

1920 年他在巴黎比奈实验室工作,被指定研究设计儿童智力测验。

他对这个工作十分厌烦,他对于像智力测验所要求的那样去计算儿童回答的正误几乎没有什么兴趣。

但不久以后,他却对儿童的反应,特别是错误回答非常关心。

他发现儿童的错误符合一个连贯的模式,这模式暗示他们的思考可能具有自己的特点。

幼小儿童不会只是比年龄较大的儿童或成人更不会说话,而可能以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

他独具慧眼,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儿童幼稚行为中,发现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

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可分以下四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

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您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吗,向自闭症儿童家长推荐这一理论,希望家长们能客观地理解我们的孩子。

您也可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对照了解您孩子现有的发展程度并据此提出干预训练的基点。

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对于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概括有三个特点:(1)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

它们经历不变的、恒常的顺序,并且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因而阶段具有普通性。

任何一个特定阶段的出现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

皮亚杰在具体描述阶段时附上了大概的年龄只是为了表示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年龄范围。

事实上由于社会文化不同,可文化相同但教育不同,各阶段出现的平均年龄有很大差别。

(2)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

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

(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

每阶段的结构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它不是无关特性的并列和混合。

前面阶段的结构是后面阶段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取代。

(一)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自出生至2岁左右,是智力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

在此阶段的初期即新生儿时期,婴儿所能做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反射性动作。

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

也就是说婴儿仅*感觉和知觉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

这一阶段的婴儿形成了动作格式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根据不同特点再分为六个分阶段。

从刚出生时婴儿仅有的诸如吸吮、哭叫、视听等反射性动作开始,随着大脑及机体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到此阶段结束时,婴儿渐渐形成了随意有组织的活动。

下面简介六个分阶段。

1、第一分阶段(反射练习期,出生~一月)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摘要:皮亚杰从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重新审视这一理论,笔者认为它对当代教育有诸多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教育启示一、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其中图式是核心概念,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主体之所以会对环境因素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是因为主体的图式不同。

图式最初来自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得到改变,不断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形成新的图式。

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平衡,指由同化和顺应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同客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

儿童每遇到新事物,在认识过程中,总是试图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如果成功,就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

反之,儿童就做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去接受新事物,直至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

儿童心理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从低一级水平的图式不断完善达到高一级水平的图式,从而使心理结构不断变化、创新,形成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皮亚杰还把儿童认识的建构过程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 6、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四个阶段。

认为儿童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是连续发生、紧密衔接在一起的。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的水平上把前一阶段进行改组,并以不断增长的程度超越前一阶段。

各个阶段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异。

虽然各阶段因各人的智慧程度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可能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顺序是不变的,而且人人都要经历这样的几个阶段。

皮亚杰是“活动教学法”的积极倡导者。

他指出,儿童学习的真正基础是活动。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 第二分阶段(1-4、4.5月)这一阶段称为习惯动作时 期;
• 第三分阶段(4.5-9个月) 这一阶段称为有目地的动作 逐步形成时期;
• 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 这一阶段称为手段与目地 的分化并协调时期;
• 第五分阶段(11、12个月-1.5岁) • 第六分阶段(1.5-2岁)
• 客体的永久性: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 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这就是皮亚杰所称 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
• 客体永久性是儿童获得守恒概念在机能上 的等价物。客体永久性和位移群的形成, 是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从自我中心状态的 第一次解除,是第一次去中心化的重大成 果,皮亚杰称它为是“哥白尼式的革命”。
儿童获得客体永久性的各个阶段:
0-4个月:无视觉或操作探索
4-8个月:探索部分的掩蔽物体 8-12个月:探索完全掩蔽的物体 12-18个月:探索眼前被替换的物体 18个月以上探索掩蔽着替换的物体
二、前运算时期(2岁-7岁) • 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 这一阶段儿童已出现象征性功能,运用 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儿童象征性游戏 是从象征性思维开始的。象征性思维又 叫前概念思维,这些概念是具体的、动 作的,而不是抽象的、图式的。
直觉思维阶段(4-7岁) • 这阶段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直接受知觉
• 三、思维的结构
思维的结构到底是什么?
• 思维的结构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 概念的组织。认知结构组织的基本单元皮 亚杰称其为格式。格式有点类似于图式。 图式是指儿童对一个事件的基本要素和相 互关系的抽象表征。儿童最初的格式来自 无条件反射。在这个基础上,随着儿童的 成熟,儿童对客体动作不断演变出新的认 知结构。运算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认知结 构。在皮亚杰发展的认知发展理论中,运 算结构的获得是智慧或认知发展的核心。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综述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综述

皮亚杰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综述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世界上著的认识论专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出生于瑞士知识分子家庭,曾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局局长。

由于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被20多所世界著名的大学授予荣誉学位。

皮亚杰一生著述颇丰,曾发表1500多个研究成果,出版著作70多本。

虽然其主要贡献是儿童思维和认知发展的理论,但也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一、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通过对生物学、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的研究,创立了他自己的发生认识论,形成了其独特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了活动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当代教育心理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起源于主体,也不起源于客体,知识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主体又包含客体。

这种相互作用从主体能动适应的角度看就是主体指向客体的动作、活动或行为。

皮亚杰不同意知识是现实的复写,他认为知觉不能说明智力的发展,而需要从动作方面加以解释,强调知识的唯一来源是动作,动作是知识的源泉和基础。

动作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作用于客体的个别动作,如推、触、摸等,相当于动作元素;另一种是个别动作组成的动作协调组织,它们并不直接作用于客体,而是主体动作本身的协调,相对于动作系统,又称为运算。

儿童发出的动作作用于客体,就会产生两种经验。

一种是物理经验。

这类经验是主体的个别动作直接作用于客体,通过经验抽象丽获得客体的物理特性。

另一种是逻辑数学经验。

这类经验是儿童从物体所做的动作中获得的一种知识,是从自己的动作协调的思考中获得的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获得的,即这类知识直接来源于动作而并非直接来源于客体。

物理经验与逻辑数学经验两者之中,皮亚杰更注重后者。

他主张,在认识发展的任何阶段,物理经验的前提条件是逻辑数学经验,物理经验的内容只有同化在逻辑数学经验的形式框架之中,才能成为关于客体的知识,甚至物理经验本身的形式也需要以逻辑数学经验的形式为先。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智慧发展的阶段
• 心理发展可以区分为不同水平的连续阶段,阶段 之间具有质的差异。 • 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一阶段 • 发展的阶段性不是阶梯式,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 叉重叠。 • 各阶段出现的年龄因智慧程度和社会环境影响而 略有差异,但先后次序不变。
智慧发展的阶段 • • • • 感知运动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 11、12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形式运算阶段(11、12- )
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作用, 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 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这一阶段 称为习惯动作时期。
第三分阶段( 第三分阶段(4、5-9个月) 个月)
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用 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 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 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即主体与客体之间 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关系, 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 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 智慧动作开始萌芽。第三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 时期。
第二节 思维发展阶段
• 对认知发展的总看法
• 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的形成在生物学上是 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在心理学上就是主体与客体 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同化和顺应是同一基本适 应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 智慧运算是以整体建构方式实现的。
对认知发展的总看法 • 儿童的智慧不是单纯的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的 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 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 智慧发展阶段可解释为整个心理发展的阶段,因 为心理机能的发展决定于智慧。

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对教育的影响

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对教育的影响

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对教育的影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智力发展理论为重点,涉及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阶段特点和智力的本质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儿童的行为是先天的遗传结构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正是在先天遗传结构或图式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而获得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不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促进智力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经验、社会互动、平衡作用。

其中成熟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智力是否得到发展,还要看后天的环境因素的作用。

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物理经验比较简单,是儿童操作外界环境中的各种事物而获得的,它只有经过同化,才能进入儿童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发展。

数理逻辑经验是儿童经过内在活动所获得的概念,而非来自物体表面的知识,它超越了物理经验,是儿童进一步获得发展的基础。

社会互动泛指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主要指社会关系、教育和语言的运用。

它使人类与其他动物有所差别。

平衡作用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系统,负责协调成熟、经验和社会互动,它是个体与外界相互调适的状态,是矛盾与冲突的解决,是认知发展的必经历程。

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乃是认知结构不断组织与再组织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渐进的、阶段性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或智力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与课程的重要启示主要表现在:(1)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皮亚杰认为,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陶冶过程,就是创造条件,促使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

因此,教育目的不在于增加儿童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

按照皮亚杰的话说,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儿童能做新事,有创造能力和发明兴趣,而不在于只训练重复既有事情的人;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要培养儿童的批评性,具有求证的能力,而不只是接受知识。

皮亚杰的教育理论相关论文3000字

皮亚杰的教育理论相关论文3000字

皮亚杰的教育理论相关论文3000字篇一:皮亚杰分析方法阶段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影响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影响。

许多心理发展研究与迪厄多内课程论都是建立在皮亚杰理论基础上的。

他的理论对普及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创造性重要的价值。

1.不主张教给儿童比率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即不主张毫无根据地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绝无发展;但同时,过于孩童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也不大。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并以图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需要为动力。

鉴于此,学生应该为学生提供略微高于他们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达到平衡,从而经济发展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建立新的图式。

正处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掌握有助于教师理解自己的学生处于何种阶段,是否基础知识具备掌握某一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调整和改变教学最终目标。

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皮亚杰反对教师主动地教而学生却处于消极状态的教学。

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有丰富的环境刺激,教师要提供探索的机会,提供社会互动的机会。

同时,小学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帮助儿童纠正错误的心智方式,而不是盲目地作出判断。

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每一个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劳动生产率经验都有很大差异,教师要确定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战略教职员水平,以保证所实施的教学与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表现来达到该目的。

篇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对学前教育论文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摘要:皮亚杰认知发展包括认知发展的阶段说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分析两部分内容,前者把的认知发展过程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连续的四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的发展都受成熟、经验、社会经验、平衡等因素的影响。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观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观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到启示的 , 他在对 软体动 物的研究 中发现 , 在平 静的水 里 , 蜗牛 的壳较 柔软 , 也拉长了 , 当把他把 同一蜗牛放 在波浪不 断冲击 的岸边 , 过不了
多久 , 蜗牛的壳就会变硬 、 形状也会改变 , 也就是说 , 生物体和 环境不断 生物体在环境 改变下会作 出适应性 的改变。智 力的发展 也 贡献 , 因而永载史册 !如果说卢梭 是用天才 的智慧发 现 了一个完 全有 相互作用 , 别于成人 的 儿童世界 明确提 出儿童不是/ 大人的思 想, 么皮亚杰 是同样 的道理 。皮亚杰说 : , J \ 那 智力是一种 “ 高形式 最 的适应 , 是把外物 乃
作用的产物。动作( 或者活动) 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童智力的自我中心状态的产生和脱离并不是只发生在感知阶段 , 而是在
智力是在以动作为中介 的主客体相 互作用 中形成和 发展 的, 皮亚 形式运算 、 具体运算中都有不同水平上的智力的自我中心状态 。 杰在多本著作中都谈到 , 动作是 智力的来源 。皮 亚杰所说 的动 作包括 以儿童时期的智力发展 为例 , 童时期 的智力发 展的 自我中心化 儿 是个别动作组成 的动作协调组织 , 他们并不 直接作用于客体 , 而是主体 动作本身的协调 , 例觉运动阶段 , 在这一阶段 , 对于新生儿来 说 , 虽然还没 有自我意识 , 但婴儿有自己特殊的智力 方式。婴儿通过 吮吸 、 握这些动 作来 感知 抓
感性认识 的加减 、 组合、 抽象。以笛卡尔 、 斯宾诺 莎、 莱布尼茨为代 表的
3 智 力 的 发展 过 程是 产 生和 脱 离 自我 中心 的 过 程 、
所谓的儿童的自我中心状态是指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
点上的现象。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他还不能将 自己和外界分开 , 他 在动作协调的基础上, 大约两 唯理论认 为 , 感觉 是个别 的、 具体 的, 飘忽不 定的 , 性认识 才是一 般 感知到的世界是一个主客不分的混沌世界 , 理 的、 永恒的 。感觉不可能是理性认识 的源泉 , 有天赋的观念才是 理性 周岁的儿童逐渐学会区分客体, 只 逐渐意识到 自我 , 离了自我中心状态 , 脱 哥 。皮亚杰认为 儿童摆脱自我中 认识的源泉。主体和客体 的关 系问题 是认识 论的首 要问题 , 皮亚杰认 皮亚杰把这个过程称为 “ 白尼式革命 ” 为经验论过分注重主体对客体 刺激的机械 反应 , 把人 的认识 看作是对 心状态意味着他已能不再以自我为中心 , 区分主体和客体, 能够 开始意识 并能在一 切可能的条件下找到自己真正的位 客体的消极被动、 镜子式的反映。而唯理论又把一 切的认识归于主体 , 到自己内心的主观的东西 , 因而在人 、 物和他自己之间建立了一个共同的和相互的关系体系。 儿 过 分强调了主体的作用。皮亚杰提出入的认识是 主体和客体之间相 互 置,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摘要]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从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四个主要阶段,不同阶段各有其认知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是按照这样的发展顺序发展起来的。

这一理论对教学上的启示主要有二: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制约教学,教学要适应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这些特点;二是教学要努力促进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过渡,提高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一关于人的发展,历来是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心理学家们主要是从认知、人格、社会化、语言、动作与行为等方面研究人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见仁见智的理论。

而在认知发展上最有影响的研究,当属瑞士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 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 896~1980) 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他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创造性研究。

起初他主要研究智力测验。

1920 年他在巴黎比奈实验室工作,被指定研究设计儿童智力测验。

他对这个工作十分厌烦,他对于像智力测验所要求的那样去计算儿童回答的正误几乎没有什么兴趣。

但不久以后,他却对儿童的反应,特别是错误回答非常关心。

他发现儿童的错误符合一个连贯的模式,这模式暗示他们的思考可能具有自己的特点。

幼小儿童不会只是比年龄较大的儿童或成人更不会说话,而可能以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

他独具慧眼,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儿童幼稚行为中,发现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

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可分以下四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

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

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

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

与其它高等哺乳动物幼仔相比,人类婴儿在出生时最为柔弱无能,类人猿出生后就能独自觅食和自卫,小猩猩依赖母猩猩只需1-2年,而人类婴儿则需依赖成人多年才能自理生活。

然而,在人类这柔弱的小生命却蕴藏着其它任何动物幼仔都无可比拟的潜能。

人类从出生发展至成熟经历了较之任何哺乳动物都更为漫长的时间,但在最后却取了在动物界的最高成就,成为了地球的主宰者。

在一般人看来,婴儿从出生到会坐能走,爱笑会说;从母亲的襁褓到幼儿园、小学、中学或大学,最后长成人似乎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然而实际上这一切经历着极其复杂的变化。

体格的发育成熟、情绪情感的发展、智力的成长、人格的形成以及语言的获得等等生理心理过程都无一不是充满奥秘而为人类长期探索的目标。

其中儿童的智力是如何产生与发展这一问题尤为长期以来世界各国不关学者所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及儿童保健人员所经常遇到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WoPreyer)的《儿童心理》一书问世标志了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延生。

在这之后一百多年来,各国心理学家们对儿童智力成长过程进行了大量观察和研究,在这些人当中有盖塞尔(AoGesell,自然成熟论)、弗洛伊德(SoFreud,精神分析理论)、华生(JoBoWatson,行为主义)以及埃里克森(EoHoErikson,人格发展渐成说)等,他们的工作增进了人们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解,同时也构成了当今儿童发展心理的主要流派,基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很长一段时期,心理学家们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和观察往往特别重视儿童获得智能增长的正确学习过程,但当代著名学者瑞士心理学家让o皮亚杰(JeanoPiaget)却对孩子是如何犯错误的思维过程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皮亚杰发现分析一个儿童对某问题的不正确回答比分析正确回答更具有启发性。

采用临床法(Clinical method)方法,皮亚杰先是观察自己的三个孩子,之后与其它研究人员一起,对成千上万的儿童进行观察,他找出了不同年龄儿童思维活动质的差异以及影响儿童智力的因素,进而提出了独特的儿童智力阶段性发展理论,引发了一场儿童智力观的革命,虽然这一理论在很多方面目前也存在争论,但正如一些心理学家指出:这是"迄今被创造出来的唯一完整系统的认知发展理论"。

[原创]论述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其对幼儿教育和学习的启示

[原创]论述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其对幼儿教育和学习的启示

论述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其对幼儿教育和学习的启示认知发展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他开创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游戏的新途径,反对把游戏看作是一种本能活动,试图在儿童认知发展的总框架中来考察儿童的游戏,并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的基础儿童的认识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生起来的,儿童在思考问题时,心理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是皮亚杰最感兴趣的问题,故他把心理学的概念引到认识论中,探讨认识起源和发展的问题。

(一)儿童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认为人的经验有两种,一种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逻辑经验。

物理经验是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数理逻辑经验是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儿童认知发展的机能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包括有一定的认知发展结构。

它们分别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儿童在与客体交往过程中,不仅要用己有的动作图式同化或整合客体,而且也应根据客体的特点和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动作图式,顺应外在的变化。

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就是适应或智力活动的特征。

同化成功,个体的认识就处于平衡状态。

同化失败。

个体就出现不平衡。

不平衡可以推动个体应用调节机制,以达到新的平衡。

通过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过程,个体的认知活动不断向前发展。

(三)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论皮亚杰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把儿童心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二、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皮亚杰是在研究象征性功能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时,注意到儿童游戏的。

他试图通过研究儿童的游戏和模仿,找到沟通感知运动与运算思维活动之间的桥梁。

因此,他的游戏理论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就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

(一)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皮亚杰认为游戏不是一种独立的活动,而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评述---以感知运动阶段分析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评述---以感知运动阶段分析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评述——以感知运动阶段分析【摘要】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以逻辑学、相对论和辩证法为基点,探索儿童认知的起源、建构及发展阶段等问题。

本文重点以感知运动阶段的几个子阶段对皮亚杰理论进行评述,从而得到相应的教育启示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感知运动阶段;认知结构;认知发展;动作;皮亚杰是日内瓦学派创始人,瑞士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创始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另一位“巨人”。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心理学体系的核心,其理论所表现出的生命力深深影响着当代心理学的发展。

现从皮亚杰的生平开始论述。

一、皮亚杰生平皮亚杰的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学,他十分重视皮亚杰的科学观念,更注重于培养皮亚杰对于事实的追求与爱好。

皮亚杰的母亲则是以为虔诚的宗教徒,她坚持让皮亚杰接受严格的宗教训练,并且为皮亚杰选择了一位对哲学颇有研究的教父——科努特。

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皮亚杰有机会去接触与思考有关哲学和科学的知识,进而发展出一套属于他自己独到的思想与见解。

皮亚杰10岁(1907年)的时候,写了一篇关于白化症麻雀的文章。

随后,皮亚杰发表了一系列和软体动物有关的论文,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文字,在欧洲动物学界其了很大的反应。

1915年,皮亚杰获得纳沙泰尔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之后三年,他还攻读了哲学、科学的课程。

1918年,当时年仅22岁的皮亚杰,即以一篇关于研究软梯动物的论文,获得了纳沙泰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的学位。

在这段时间内,皮亚杰思想上的主要发展在于哲学观念的逐渐成形。

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求学,这段期间促使皮亚杰真正的进入了心理学的领域。

他在巴黎大学研修心理病理学及科学哲学,并且在1921年担任西蒙的助手,在比纳实验室内工作,并且负责将英国心理学家伯特的“推理测验”标准化。

他不仅注意了儿童答案中的“是”与“非”,而且认真探索儿童答案中的有关“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儿童智力理论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

与其它高等哺乳动物幼仔相比,人类婴儿在出生时最为柔弱无能,类人猿出生后就能独自觅食和自卫,小猩猩依赖母猩猩只需1-2年,而人类婴儿则需依赖成人多年才能自理生活。

然而,在人类这柔弱的小生命却蕴藏着其它任何动物幼仔都无可比拟的潜能。

人类从出生发展至成熟经历了较之任何哺乳动物都更为漫长的时间,但在最后却取了在动物界的最高成就,成为了地球的主宰者。

在一般人看来,婴儿从出生到会坐能走,爱笑会说;从母亲的襁褓到幼儿园、小学、中学或大学,最后长成人似乎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然而实际上这一切经历着极其复杂的变化。

体格的发育成熟、情绪情感的发展、智力的成长、人格的形成以及语言的获得等等生理心理过程都无一不是充满奥秘而为人类长期探索的目标。

其中儿童的智力是如何产生与发展这一问题尤为长期以来世界各国不关学者所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及儿童保健人员所经常遇到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WoPreyer)的《儿童心理》一书问世标志了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延生。

在这之后一百多年来,各国心理学家们对儿童智力成长过程进行了大量观察和研究,在这些人当中有盖塞尔(AoGesell,自然成熟论)、弗洛伊德(SoFreud,精神分析理论)、华生(JoBoWatson,行为主义)以及埃里克森(EoHoErikson,人格发展渐成说)等,他们的工作增进了人们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解,同时也构成了当今儿童发展心理的主要流派,基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很长一段时期,心理学家们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和观察往往特别重视儿童获得智能增长的正确学习过程,但当代著名学者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oPiaget)却对孩子是如何犯错误的思维过程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皮亚杰发现分析一个儿童对某问题的不正确回答比分析正确回答更具有启发性。

采用临床法( Clinical method)方法,皮亚杰先是观察自己的三个孩子,之后与其它研究人员一起,对成千上万的儿童进行观察,他找出了不同年龄儿童思维活动质的差异以及影响儿童智力的因素,进而提出了独特的儿童智力阶段性发展理论,引发了一场儿童智力观的革命,虽然这一理论在很多方面目前也存在争论,但正如一些心理学家指出:这是"迄今被创造出来的唯一完整系统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几个主要概念(一)智力什么是智力?迄今为止心理学家尚未能提出一个为众人接受的明确定义。

有人认为,智力主要是抽象思维的能力;亦有心理学家将智力解释为"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

更有某些智力测验的先驱者认为:"智力就是智力测验的那个东西。

"皮亚杰在年轻时曾在巴黎比奈智力测试实验室担任西蒙(T.Simon,世界第一个智力测验的创立者之一)的助手。

正是在比纳实验室工作期间,皮亚杰认识到"智力"不可能和儿童正确回答的那种测验题目相等,因而他从根本上反对根据在一份所谓的智力测验卷上正确回答的题目数来定义智力。

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皮亚杰并不十分注重回答"智慧的定义是什么?"这类问题。

尽管如此,人们认为他对智慧本质的理解是十分深刻的。

在皮亚杰看来:一个智慧行为是一个生物体本身在现存条件下能够产生的最适合于其生存条件的行为。

换句话说,智慧就是生物体能最有效地应付环境,在客观现实条件下创造最佳生存条件的品质、能力。

这样一种观点充分体现了生物进化"适者生存"的思想。

皮亚杰在从事心理学研究之前是一个生物学博士,因而在日后的儿童智力发展研究中,他总是力图把生物学与认识论二者沟通起来。

正是从生物学的观点出来,皮亚杰认为智慧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即人的智慧是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

智慧既然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手段,那么由于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因而智慧也必然在变化着,儿童的智力也正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伴随着生物性状的发展与成熟及自身经验的增长,在适应中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

(二)图式(schema)皮亚杰认为智慧是有结构基础的,而图式就是他用来描述智慧(认知)结构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

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凡在行动可重复和概括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图式"。

简单地说: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初生的婴儿,具有吸吮、哭叫及视、听、抓握等行为,这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婴儿能够生存的基本条件,这些行为模式或图式是先天性遗传图式,全部遗传图式的综合构成一个初生婴儿的智力结构。

遗传图式是图式在人类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以这些先天性遗传图式为基础,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机能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后述),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

在儿童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图式。

如在感知运动阶段,其图式被称为感知运动图式,当进入思维的运算阶段,就形成了运算思维图式,这在后面还将介绍。

可以通过两个简单的举例进一步说明图式的含义。

一个四个半月的婴儿,当看到拔浪鼓时,伸手去抓,握住后摇晃拔浪鼓。

这系列的动作包括视、听、抓握及晃动等,这样一个行为模式显然是有其神经系统生理基础的,完成这一行为的神经系统生理基础即是这一行为模式的心理结构,也就是图式。

-一个5岁的孩子,当被要求回答两根长短不一的木棍(长棍A、短棍B)那一根长,那一个短,他会毫无困难地指出A棍长于B棍,继续让这个孩子比较B棍与更短的C棍,孩子显然也能得出正确答案。

但当要他比较A棍与C棍的长短而不显示这三根木棍,这个5岁的孩子就回答不了。

而当这个孩子长到8岁,他就能够准确地说出A棍长于C棍。

显然5岁的孩子大脑中存在着正确完成A棍与B棍或B棍与C棍两两比较的心理结构,但却尚没有形成在三根棍不放在一起时比较A棍与C棍的心理结构。

而当他长到8岁,显然在他大脑中某种东西发展了,因而他得出了A棍长于C棍的正确结论,这个发展的东西就是心理结构即图式。

图式作为智力的心理结构,是一种生物结构,它以神经系统的生理基础为条件,如上例4个半月婴儿的视觉抓握反射的协调,显然是锥体束中一定的新神经通路的髓鞘形成的结果。

然而限于目前的科学水平,还只能对少数较低级的图式(例如运算图式)来说,目前的研究还无法指出这些图式的生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相反,这些图式在人的头脑中的存在是根据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推测的。

事实上,皮亚杰是根据大量的,通过临床法所观察到的现象,结合生物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运用逻辑学以及数学概念(如群、群集、格等)来分析描述智力结构的。

由于这种智力结构符合逻辑学和认识论原理,因此图式不仅是生物结构,更重要的是一种逻辑结构(主要指运算图式)。

尽管诸如前述视觉抓握动作的神经生理基础是新神经通路髓鞘形成,而髓鞘形成似乎是遗传程序的产物。

包含着遗传因素的自然成熟也确实在使儿童智慧发展遵循不变的连续阶段的次序方面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在从婴儿到成人的图式发展中,成熟并不起决定作用。

智慧演变为一种机能性的结构,是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儿童成长过程中智力结构的完整发展不是由遗传程序所决定。

遗传因素主要为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或是说对结构提供了门径,在这些可能性未被提供之前,结构是不可能演化的。

但是在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还必须有一些其它因素,例如练习,经验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还必须指出,皮亚杰所提出的智力结构具有三要素,整体性、转换性和自动调节性,结构的整体性指结构具有内部融贯性,各成分在结构中的安排是有机的联系,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整体和部分都由一个内在规律所决定。

一个图式有一个图式的规律,由全部图式所构成的儿童的智力结构并非各个图式的简单相加。

结构的转换性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

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发展,儿童的智力结构,在同化、顺应、平衡化作用下,不断发展,体现了这种转换性。

结构的自调性是指结构由于其本身的规律而自行调节,结构内的某一成分的改变必将引起其结构内部其它成分的变化。

只有作为一个自动调节的转换系统的整体,才可被称为结构。

(三)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omodation,又称调节)同化与顺应是皮亚杰用于解释儿童图式的发展或智力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

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也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也可以说,同化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知识(本质上是旧的观点处理新的情况)。

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见床上的玩具,会反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

当他独自一个人,玩具又较远婴儿手够不着(看得见)时,他仍然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婴儿用以前的经验来对待新的情境(远处的玩具)。

从以上解释可以看出,同化的概念不仅适用于有机体的生活,也适用于行为。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本质上即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情况)。

例如上面提到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地,他抓到床单一拉,玩具从远处来到了近处,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

皮亚杰以同化和顺应一释明主体认知结构与环境刺激之间关系,同化时主体把刺激整合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内,一定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个体同化(吸收)于他的认知结构(图式)之中,主体才能对之作出反应。

或者说,主体之所以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也就是因为主体已具有使这个刺激被同化(吸收)的结构,这个结构正具有对之作出反应的能力。

认知结构由于受到被同化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就是顺应,不作出这种改变(顺应),同化就无法运行。

简言之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而内部结构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就叫做顺应。

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就是认识的适应,也即是人的智慧行为的实质所在。

同化不能改变或更新图式,顺应则能起得这种作用。

但皮亚杰认为,对智力结构的形成主要有功的机能是同化。

顺应使结构得到改变,但却是同化过程中主体动作反复重复和概括导致了结构的形成,从中可以看出一旦结构已经改变,反复训练委重要了。

(四)运算(Operation)运算是皮亚杰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

在这里运算指的是心理运算。

什么是运算?运算是动作,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从这个定义中可看出,运算或心理运算不四个重要特征:1、心理运算是一种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